一、在《观潮随笔》的开示
《金刚经》之殊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殊胜,在于其圆具性、相全分,而又善能显示“金刚不坏性”,令受持者疾证“真常无念心”,以其绝对待,不可坏,故称“至大至刚”。
因此历来诸宗高僧硕德,无不兼弘此经,以是诠释、注疏、衍论此经者独多。尤其禅宗五祖以下,每藉此经印心;六祖且闻诵《金刚经》而开悟;净宗诸祖劝上根人受持此经,趣生“上品”者,更多有所闻。至若感应道交、持验显迹,如驱邪、解怨、往生净土、消灾脱难……,直是代不胜数。
有志上乘者,苟信心恳到,志专精诚,于名利世荣,无所贪染,虽颠沛流离,亦不退失,决可一生成办大事,中间且无迂曲。若是上上根人,宿曾熏修佛法,由于“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持诵未终,已证“无生法忍”。纵是罪恶障重,但办诚心,受持不辍,亦得阴霾徐消,渐近黎明,会当有“云破月来”时也。
《金刚经》何以如此特优、特胜?此盖本经全昭“现量”,并无枝节——理事不存,我法齐泯,无你起心动念处,无你攀缘附会处,亦无你望文生义处,故能“受无所受,持无所持,证无所得”,当下触破娘生面,还得自在身。故知必是夙具大福德、大智慧者,乃堪信受此经。若是劣根下愚,闻说必生疑谤,何故如此?福薄、慧浅、不堪承当故。
总之,《金刚经》殊胜功德,具如世尊金口亲宣。普愿我同见同行者,发愿受持,行见展卷便澈根源,语默咸契本真,于无可思议处,疾证“无念、无相、无住”金刚心体,共相庆快生平也。
妙宝心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
——《华严经》偈
什么是妙宝心?很简单,它就是临济的“佛法无多子”,六祖指出之“正与么时”,《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楞严经》的“如幻三摩地”,牛头融禅师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也就是道家的真丹、真种子,又名“平常心”。
人们心地不平,强作高下,放舍家珍,出外乞讨,溷风尘,迷归途,愚何可及?岂知下学上达,必从此始,出苦飞航,别无他途。若谓更有,试问汝向何处安放?
方便
“我之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佛法,通俗地说,就是成佛的方法,亦即转迷为悟的解脱工具。既已解脱,工具可以放下;若仍执持不舍,便是“法执”。犹同登彼岸已,负筏而行,才获法益,转成“法缚”;恰同“春池拾砾”,执石为宝,不识方便,辜负深心。
若解“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便知佛法只是从释尊大悲深心中流注之善巧方便,只是特别有效的解脱方法,只是对症下药,病瘥药当止,无病莫再服药也。
学者不能速得法益、疾证菩提者,病在“法执”与“理障”。前者咎在药翻成病,只因过河恋桥;后者过在“所知成障”,难令“分别心”息。遂乃劳他宗匠不曰“这瞎汉,又只与么去!”便呵“汝又作道理会耶?”总嫌漆桶不快。
若是伶俐汉,识得佛法舍方便无究竟,不疑医王,如法服药,狂心何难顿歇,无明当下冰消,岂不庆快生平?
金刚心
半沤居士见笔者屡斥“愚昧、残忍、怯懦乃无明之主要内涵,是学法的最大障碍”,意余必有对治之法。
周日专程来访,谓此三者,正触着伊痛处,请示对治法门,尤以畏惧、恐怖感为最。因嘱伊常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必能拔除怯懦之根。伊却坚欲得一密法,如降魔咒等。余告以无论余不具阿阇黎地位,纵使请得密法,如法修持,倘观想成就,本尊现前,汝能有恭敬欢喜之亲切感,绝无恐怖、不安之畏怯念乎?
伊曰:“不能。”乃问持《金刚经》可获何等法益?
余告以:“持《金刚经》,但能以直心持诵,勿强求会解,不起分别心,时至成功,可获常住金刚心。”
“何为金刚心?”曰:“离生灭、不动摇,无始以来,未有少磨;劫火起时,亦不能坏;诸天尚不能窥,魔类如何能挠?住此心者,与诸圣同一境界,共诸佛居不动地,至尊至胜,体逾金刚,常有百万天龙善神拥护,乃无上安心法门。”
“如何得入?”
“你但离四相、绝忆想,心无执着,诸见全泯,当下是个无所住而生的金刚心。既无起心动念处,尽法界只是你的金刚心,怖畏何由生?魔鬼何处容?”
伊垂首不语者良久,意其已入理境,方为之随喜也。伊忽骤起嗔声曰:“诚心求法,竟遭戏弄!”
正拟解释,伊拂袖径去,略不回顾。唉!
肺腑之言
参禅无入处,劝君且发心诵《金刚经》三千遍以除障。迷雾若除,心月自现。苟得明师中间提撕,蓦觉有望。纵然无人点破,大悟亦胥在其中矣。
二、在《耕云书笺》的开示
(1) 诵《金刚经》,覃研《坛经》不可废。“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能深契无念、无相、无住,名“真精进”。切须识取真妄,妄若尽,真全彰。
(2) 就法门言,《坛经》、《金刚经》极简明扼要,的是成佛不二捷径,只是众生自障心目,往往只作道理会,可叹!
(3) 既学禅,当依《金刚经》及《坛经》;《坛经》力斥“尘劳邪见”,《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有所见,切勿妄言,亦无可喜,平常心视之为佳;若妄言眩惑于人,非仅漏尽功德,亦为佛法大忌,切宜戒之。
(4) 凡事贵恒心、毅力。若每日晨起诵《金刚经》二遍,依要领行之,百日内必然障消慧生、定力渐增矣。
(5) 世人持诵《金刚经》,多倾向于神秘主义,或求小小福报,殊不知此乃成佛之基。但能于无事萦怀时,闭户朗诵三遍,然后合经,反观自心,便知《金刚经》之大利,在成就吾人八风不动之金刚心,堪称殊胜至极,吾弟不妨试行之。
(6) 所谓“一切种智”,乃一切智慧的根源。“入水不沾泥”乃指“离执禅定”,这点很切要,一定要明白。你只要保持安祥心——内不起妄想,外不起认同,中间不被消极性的情感所蒙蔽,自然“入水不沾泥”,亦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7) “缘生可贵”者,无中生有之谓也。我与诸弟授尽肝胆,奈弟等兴趣过于分散,不能置心之“焦点”于正法之上,我亦徒呼奈何也矣。盼能熟背《坛经》并如法持诵《金刚经》,或能有悟入之时。
(8) 此事唯求“心安”,故贵“理得”;能灼见一切事、一切理之本源,敦伦尽分外,更有何事?盼弟以责任、义务落实人生,此外别无玄妙可言。放下“冲”的念头,宜当从容中道,不闻“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乎?《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无为法,因何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只在“执着”轻重、多寡而已。弟于此大应着眼。
(9) 弟只消切实活在责任义务里,事事求无愧,时时持安祥,有暇如法持诵《金刚经》,实践“独行道”——不与人谈佛法,不怕枯寂、无聊;莫执形式,莫求道理,只求安祥,便是上上根器真实修行的路径。若果不甘寂寞,喜凑热闹,好谈佛法,妄想度人,时间过去,你将萎缩。惕之,思之。
(10) 如今你当以包容、忘怀,只活在现在这一秒钟,努力管带安祥,不容许自己起心动念,一如《金刚经》所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唯有安祥的自觉。在安祥的自觉中,随缘尽分而不失安祥就对了。若自怨自艾,抱怨委屈,则会损害真心,破坏安祥,就太不智了。须知学正法要赢取的是生命的永恒,何况凡结果必有原因,该来的终归要来。忘掉这桩不愉快的事,唯守安祥,才是有心力的人,才能获得佛天欢喜。更不可求开悟,求速效,否则便“执之失度,必入邪路”了。
(11) 此种心态极为可贵,宜当保任,但每日读经后保任两三小时即可,以其甚难秒秒保任故。
若是出家人,则应全时保任不失;你是在家修行,故于诵经后保任三两个小时即可,日久自见功德。此即“无眼耳……”之实证,方知六祖所云持《金刚经》即能见性,乃真实语。你既得“无住心”,应勿执着,亦莫兴奋,须知此乃人人本分事,惜者大多数人自甘埋没,殊可悲耳。
(12) 请我加持的事,您会在三月七日上午十时三十分有所感——心态改变。古人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可以实证的。以后只要以我说的方法持诵《金刚经》,就会获得同样的觉受,那就是“正受”。若能保持这种心态,让它稳定地存有,而让以往惯于“着相”而易于被外在牵制的惯性逐渐陌生,好消息就近了。此事的确是“但办肯心,绝不相赚”的,我相信您并不缺乏毅力、恒心,因此也深信您必能成就而达成弘法济世之大愿的。
三、在耕云导师讲词的开示
(1)读诵《金刚经》的方法
摘录自《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我觉得我们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读《金刚经》,读《金刚经》要离分别去读。如果身旁没有人的话,障重的人就大声读:“如是我闻……”,不分别什么意思,连续读下去就好了。障轻的人就小声点,读完了,把经一合,“金刚心”或多或少就会出来。《金刚经》读了以后,保持、保任就够了。
《金刚经》不需要讲,为什么不需要讲?因为佛陀说法的时候,五百人证得阿罗汉果,佛有这种伟大的力量,祂说《金刚经》的时候,就可以把别人的摩诃般若唤醒。《金刚经》所讲的话,只有佛能讲,别人不能讲。
我们修行必须读《金刚经》,不管它是什么意思,不要分别它,从头到尾把它读完,经一合,反观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是修行的一种诀窍、一个方法。因为佛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完全等于正觉的心,也就是正确的觉受。而且经典上常常讲到“正受”,就是真正的受用、正确的感受。读诵《金刚经》,一口气从开始读到最后,持之以恒,心态就会一天一天的进步。
(2)《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是学禅的宝典
摘录自《禅、禅学与学禅》
学禅有两本最宝贵的典籍,要学禅,你一定要把这两本典籍,读得滚瓜烂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刚经》。《金刚经》的可贵是“无住”两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什么叫“无住”呢?就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让任何事物缠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无住”彻底了解、体会以后,对禅就不感觉陌生了。
读《金刚经》,不是每个字都要求解,依文解义不是受持《金刚经》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刚经》,从头到尾要读诵出声,声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时可以一口气念三遍,念完了把经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有什么觉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认为心外还有道理,这不是“外道”吗?“外道”并不是个坏名词,所谓“外道”,只能说他认为心外还有道理可求。佛法讲觉、讲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觉受。你把念完经的觉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后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么时候?保持到赶都赶不走,然后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后一个“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觉得有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细法执,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个地方了。所以菩萨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萨感觉到这个境界不错,很高兴,执着这个境界,他就很难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为止。若一念回心,不执着,不把玩光景,然后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进。所以受持《金刚经》不能执着正受,而是要使“金刚心”抬头作主。
“金刚心”是刀枪不入、八风不动的,人若真正以“金刚心”抬头做主的话,一切得失、毁誉、称讥、利衰来了,根本不动摇,既不影响情绪、心理,也不影响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
另一本是《六祖坛经》。我们看《指月录》、《五灯会元》、禅语录,一句也看不懂。“什么是佛?”“麻三斤。”“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树子。”什么意思啊?不懂!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六祖坛经》来的。《六祖坛经》那么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钻那些不懂的。其实这些你看不懂的东西很浅,极浅!只要你入禅,你就会看得会心微笑。有的时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亲切,不会有什么枯燥、格格不入的感受。所以《六祖坛经》是五家七宗的根源。
很多人看《六祖坛经》,说我会了,其实只是会讲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说什么,六祖又说什么,讲得好像都没有遗漏嘛!但是你若问他一句“什么是烦恼即菩提?”他却答不出来!这在经上明明讲“前念着相即烦恼,后念离相即菩提”啊!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用这个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岂不太好!请问“这是个什么心呀?”他也答不出来。你要他背,他也的确会背,但为什么答不出来?经上明明写的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你只要将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找出来,恢复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
读《六祖坛经》,不但要会背,而且要一句一句地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问,一定要彻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坛经》都明白的时候,你就发现所有的《五灯会元》、《碧岩集》、《祖堂录》……,都是幼儿园的教材,都没什么难懂。
(3)如法持经
摘录自《禅的认知与修学》
如何修学安祥禅?
安祥禅的特色是重入世,是为大众设计的;但我们也要了解,它是现代的祖师禅,也是典型的如来禅。它的修学方法——
第一是如法持经:什么叫如法持经?记得几年前台南市禅学研究会成立的时候,我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这显示什么?佛法不是讲理论,不是讲道理,不是执着什么真理,它也不是哲学,是什么?只是一种成佛的方法,太简单了,照着这个方法去修正想念和行为,就是真实修行,就可以成佛。譬如过河须用筏,你不用它,就过不了河。由此可知,佛法并不重视什么高深的理论,只重视方法的对机。
如法持经,最好是念《金刚经》。有些人念《金刚经》不相应,病在念一句、想一句,边看边自己讲给自己听,这样是不会相应的。念的时候,一定要离分别,把《金刚经》打开,从开始到最后,你不必管它是什么意思,只管从头念到尾,不要起任何杂念;杂念起来了,把它扬弃、丢掉;念完了,把经一合,反观自己的心态,是个什么感受?一定不同了。《金刚经》的可贵,在能给予人一颗八风不动的金刚心;金刚心的可贵,在能使烦恼不侵入,妄想不萌生,如如不动,安祥自在。这部经真是太好了!太殊胜了!可说是禅者的无价之宝。但是,如果你拿经文去讲道理,那就是自误误人,罪过不浅了;经没有过,是你自己错了。你若不讲道理,离分别地去读经,就是转经;看看是个什么道理,那就被经转了。《六祖坛经•机缘品》里,六祖讲得很清楚。
(4)念《金刚经》得安祥心态
摘录自《保任此心 绝不相赚》
从“行入”就是保任安祥心态,初学保任不住时就念《金刚经》。六祖曾赞叹《金刚经》说:“受持此经,一定见性”。台南有个小女孩,仅小学毕业,念《金刚经》久了,随便讲出几句话,意境非常高超。所以我们对比之下,要有信心。古人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所有的佛法,自己心里都有,而且还是完全没有错误的原版本。
(5)最大的立功是心灵的救济
摘录自《禅者的立德、立功、立言》
所谓“立功”,就是为众生谋幸福。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溺的心灵,使众生离恶获福、离苦得乐。
《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又说“度尽一切众生已,不见有众生如来度者”,真正的禅者是“为而不有、善而不居”的,本着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情怀,度人即度己,自他不二,有何功劳可言?又有什么真实的功德可以执着炫耀的呢?
(6)发无上心
摘录自《牛的礼赞》
《牛的礼赞》一开始就说:“学法要发无上心”,无上心包括知、情、意三大部分:
知——要彻证宇宙实相及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出真理的始祖来。
情——升华自我情怀为大慈大悲,而不舍众生;修行是为了众生而修,不专是为自己。
意——发长远心,不悟不休,海枯石烂,生生不退。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是马拉松的成绩,而是接力赛的成果。
如果一个修行人大事了毕而不入廛垂手,那就是自了汉。若是不昧初因,当初修行曾发无上心,是为了众生而修,那么,修行圆满以后,当然应该回到人间普度众生才对。再次回到人间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古德说:“依然还是旧时人,却不是过去行履处”——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人格内涵、生活感受、风度行履……却完全不一样了。再次入廛干什么呢?垂手度生啊!如何度法?《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度而不度,不度而度;触机遇缘,接引有情。这就是兴慈运悲、不舍众生。
(7)要立志成佛
摘录自《禅、禅学与学禅》
所谓参禅,“参”就是“参详”,自己跟自己研究,自己和自己商量,这是修行的方法之一。
有很多人说“禅,有顿悟、渐悟之分”,那是外行话,表示他没有入禅。以上所讲禅修行的方法,你去看书、研究、请教;你去参一个话头,或者你去观心,行住坐卧不停地看自己在想什么,久而久之,你的本心就会出现,那就距离见性成佛不远了。我这样讲,各位也许不敢承当,认为成佛的事情这么简单,不可能吧!《金刚经》说“有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诸佛”,恒河沙数,已经数不完了,还有那么多世界,每个世界有很多佛,可见佛并不少,大家应该当仁不让。
(8)要效法佛陀的淑世风范
摘录自《迈向生命的圆满》
禅是很庄严的。从达摩西来,到以后的历代祖师,所住的寺庙都是律宗的道场。律宗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规规矩矩,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规则。所以禅不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嬉笑怒骂,而是心超世而行为却是淑世的,也就是敦伦尽分。
各位可以看看菩萨的形相,都是非常庄严,服饰、配件样样都很好,为什么呢?“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能庄敬,别人当然也会恭敬你。菩萨并不是虚荣心作祟才穿得那么漂亮,而是为了人际关系的调和。我们读《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到了吃饭的时候穿衣服,平常都不穿衣服吗?不是这个意思,平常都穿便服,不过要持钵外出,就要加一件外出服了。
所以我们参禅一定要效法佛陀的淑世风范,不要跟某些邪禅一样,头发不理,胡子不整,香烟熏得鼻子发黄,那绝不是一个真正禅者的形象。一定要一方面言行淑世,做一个规规矩矩、能够调和众生且受人尊重的人;一方面心灵超世,把我们的智慧、情感,扩大到与法界合一。一个彻悟了的心,一个亲自证得了宇宙真相的觉者,他的心是现量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时段,或一个空间的局限;所以他的心是超越的,他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才能够随顺世俗。
(9)禅不应该脱离日常生活
摘录自《佛法在世间》
提到禅,一般人总认为这是深山古刹里高僧大德的特权,这是文人雅士茶余酒后的调味料,与我们大众无关,总感觉到禅是壁立万仞、高不可攀,像铜墙铁壁般毫无门路可入。为什么呢?因为禅的语言、文字,我们不懂;禅的公案,我们穷一生之力也解不开;何以会如此?只因为我们没有用平常心去看禅。大家若明了“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的”,那么禅就不应该脱离日常生活。正如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如《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假如我们离开血肉现实的人生去找佛法,不但毫无意义,也找不到佛法。
(10)学禅不必吃素
摘录自《禅的特质》
我们了解:禅是一种生活的宗教,它也不打坐,你昨天怎么过,今天还是怎么过;以济公活佛作典型来看,就禅来讲,你能吃的,我也能吃;你敢吃,我就敢吃。出家人为什么还是吃素呢?那是“北传宗教”留下来的。虽然我不是专攻佛教史考据的,但是我也略懂一二。因为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他说法三十年以后才开始说戒,原来没有戒律。而佛陀本身也是百无禁忌,化缘化到什么,就吃什么。《金刚经》上不是讲吗?“尔时”——这个时候,“世尊食时”——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世尊是很讲礼貌的,“着衣持钵”——在房内他也穿衣服,出去再穿外出服,拿着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一家、一家地要饭,一家都不漏;“乞已”——要饭要完了;“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由《金刚经》的这一段可知,佛不问你家有没有荤的,你有没有专程给我做素菜?或钵有没有洗干净?佛陀不计较这些,修心不修口,所以吃什么不顶重要。“吃什么”,对于禅宗来说一向不顶重要。
(11)降伏其心
摘录自《牛的礼赞》
从经论到禅宗公案,有许多以“牧牛”来借喻调心的法要。我们参照这些事例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秒秒盯牢自己的心态,不起妄想,不生“见取”,不出百日,就能达到《金刚经》所讲“降伏其心”的功夫。
(12)三心不可得
摘录自《安分守己》
每说到心,总会想到一个小故事——禅宗出名的“德山棒”。
德山宣鉴禅师是四川人,他出家剃度、修学都在四川,年轻时就器宇不凡,夙具慧根。平素博通经论,对《金刚经》尤其积有功力,别有会心,著有一部《青龙疏钞》。如果用现在的五号字排印,也不过只是现在的一本书而已,但那时是用毛笔写的,体积就很大。他闻听南方的禅宗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认为绝不可能,气愤地说:“修行人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尚且不能成佛,为什么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说‘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我要去捣毁他们的巢穴,扫除他们那些败类,以报佛恩。”
于是,德山便挑着一担注疏《金刚经》的《青龙疏钞》,离开了四川,当他走到湖南沣阳,正当肚子饿时,看到一个卖饼的老太太,于是就放下担子向老太太买饼作点心。老太太看了他一眼问:“你这个担子挑的是什么东西啊?”德山答:“《金刚经青龙疏钞》。”老太太一听是《金刚经》,便对德山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我施与点心;若答不得,我这饼也不卖给你了。”德山说:“老人家,你请问吧!”老太太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呢?”
这么一问,把德山给问愣住了,弄得哑口无言,灰头土脸地走了。就这一问,德山的锐气就挫掉了一大半。到了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在法堂上转来转去地说:“久向龙潭,到了龙潭,潭亦不见,龙亦不现。”崇信禅师说:“你真正到了龙潭了!”这么一问一答之下,德山就在龙潭安顿下来,跟随崇信禅师参学。
有一天夜晚,德山站在崇信禅师身侧,久久不去。崇信禅师说:“夜深了,你该下去休息了!”德山向外走了几步,又回来说:“外面太黑。”崇信禅师拿个纸捻子点燃了交给德山,德山刚要去接,崇信禅师却又把纸捻子吹熄了,德山因而大悟。
崇信问他:“悟个什么道理?”德山说:“从今以后,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德山怎么悟的?悟了个什么?在此不讨论。那个老太婆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得德山灰头土脸,有苦说不出,有冤难倾吐。在座的各位有人肯替德山答一句吗?答错了也没关系,谁能帮德山出一口气?(稍停)我告诉各位:“德山是研究《金刚经》的,他为何答不出来?理障。”如果是一个真正解脱、我法二执、理事二障已断的人,这个话很好答。“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哪个心?”德山只要说:“谢谢老人家的供养!”挑起经担,头也不回,扬长而去,他就不必吃瘪了,吃瘪的应该是那位老太太了。
刚才我叫你们答一转语替德山出出气,你们都不肯,我替德山出气了。大家可知道“这话落在什么地方?”谁能答得出来,虽然不必发文凭,我敢承认:“你已经毕业了。”如果答不出来,那就还要继续努力用功啦!如果你问我“这一转语落在哪里?”我只能告诉你: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13)无住
摘录自《悟后起修》
《金刚经》讲“无住”——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有所住,则为非住;菩萨无住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住,就是拖泥带水,触途成滞,不管到哪里都是障碍。如果心不停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心也没有被任何事物所牵挂,你这个人就是“心似浮云无所寄,事如春梦了无痕”,无牵无挂,潇洒自在。如果你的心停留在某一地方,住境生心,慢慢就又会迷失,所以要无住。
(14)无住生心
摘录自《幸福之道》
《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我们眼睛可以看任何东西,但是不让任何东西停留,一停留,眼睛就报废了,就像照相底片一感光就固定了。我看你一眼,眼睛就只有你,不能再有别人了,那就是僵化。我们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就要使生命升华,觉性圆明。觉性圆明,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你能保持现在的心态,就是生命升华的开始。现在我不讲话,你看你心里有什么?这就是“纯生命”——只有知,而没有所知。
(1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摘录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疑》
问:最后一个问题,请 老师开示:《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桶底脱落”,就是有心,但是没有停留在任何地方,这个心没有被任何东西所钩住、挂住,我们的心也没有牵挂任何事物,所以这是一个解脱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解脱心;“应无所住而不生其心”,那是死的,死了就不是生命。佛法是个生命的现象,佛法指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佛法的永恒生命是凡圣不二、自他不二的生命。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牵无挂、无挂无碍、无有恐怖的心。
(16)外不着相是无住生心
摘录自《如来禅、祖师禅与安祥禅》
由如来禅到祖师禅有什么差别呢?第一个是定义改变了,不再是“思维修”,不再是“静虑”,而是“外不着相”。心像镜子一样,外面的东西来了,“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用现在的话来讲,中国人来了现中国人,洋人来了现洋人,就是这么做;但是人走了以后,它不会留影,它不是照相的底片,绝不留影为念,这就是《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
(17)安祥就是无住生心
摘录自《安祥禅的知与行》
安祥是什么东西?它不是个理论。我们现在做个实验:“我现在一句话不说,你们也听不到,你们刚才听我的话,是左耳进、右耳出”。你们若是不信,再试试:“我刚才讲了些什么,你们能具体地提出来吗?”“提不出来”。这不是各位看不起我、心不在焉,不是。各位若一定要我说“真实”的话,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它不污染你,它不会停留在你心的表层。
(18)安祥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更是究竟的
摘录自《临济禅与安祥禅》
昨天有位居士问我:“安祥禅可以念佛吗?可以禅净双修吗?”可以的。但是,既然修学安祥禅,就应体会到“安祥是究竟的,安祥不但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在五祖以前,禅宗所依据的经典是《楞伽经》,《楞伽经》讲“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俱遣”,是破相的,达摩祖师曾著有《破相论》。六祖以后禅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是《金刚经》,修学安祥禅不要违背《金刚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即是说,一切的现象都是虚假的,没有它永恒不变的实质;假如你看一切现象只是现象、不是真实,你就看到真理的本来面目——如其本来了,“如来”是“如其本来”,就看到一切现象未发生以前的状态了。
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安祥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我们修行,修如来禅、修安祥禅、修通俗禅……都可以。修安祥禅可不可以念佛?可以,因为禅是佛法,念佛也是佛法。但是你要学禅又要念佛,就要读读《金刚经》,念佛就不必用观想或观相,用实相念佛法。实相念佛,只念佛号,念到“念而不念”——念,好像没念,自己也没有刻意的要念,自己在干什么?一留意,原来是在念佛,这就叫“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进而打成一片,“心境一如,体用不二”。什么叫“不二”?“体空,用空”;“用而不住”名之为“空”,到此就是大成就。
(19)五祖以《金刚经》为六祖印证心态
摘录自《参学正眼》
再说六祖从五祖开悟后,五祖以《金刚经》为六祖印证心态,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遂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若不观心,怎么知道本自清净?怎么知道本自具足?
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试问:“不观心如何‘识心达本源’?难道是向外觅佛法吗?”《证道歌》说:“但得本,莫愁末”——只要你认识本心,那些枝枝节节、神通妙用都会次第发露出来的。
(20)消业去障的殊胜法门
摘录自《无漏行》
《金刚经》上说:“世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等于重罪轻受,打了不罚,罚了不打,免于被恶业牵入地狱,这应该是最拣便宜的事了。“发露”就像是“见光死”,是“消业去障”的殊胜法门。拿“别人看不起,当众没面子”和“疾与菩提心相应,享有正受,提升正见”相比,孰轻孰重?真修行人一定会知所取舍。因为你若不做去执禅定的工夫,离执禅定是不容易守得住,而易出现断层的;“断层”便是“有漏”。
(21)当众发露忏悔消业障
摘录自《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怀》
当众发露忏悔有这么多后遗症,但是不要紧,《金刚经》说:“是人若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你受了大家的侮辱,你做的事情一笔勾销;你受了多余的侮辱,你可以成佛,所以这个划得来,这个还是很划算的事,所以要发露忏悔。
(22)真平等
摘录自《信愿行证》
证果的第三个感觉是真平等。《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是“一”,不得不独立,不得不平等。世俗人的喜悦、快乐是建立在许多条件上,如果缺乏了客观条件,便快乐不起来,但是佛的快乐就是快乐,是绝对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的。
(23)无为法就是唯求心安
摘录自《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怀》
我为什么要讲安祥禅?就是要大家追求至高的真理,因为佛法的本质是无为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要追求无为法。无为法是什么呢?就是说人生基本的取向是“唯求心安”。换句话说,我们人生唯一的取向就是要求自己做事、想念、所做所为都是心安无愧,其次就是努力“自求多福”、“自我主宰”。
(24)一切贤圣的差别就在“行深般若”的深度
摘录自《真我与禅定》
《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然是无为法,为什么还有差别?差别就在“行深般若”的深度。
(25)摩诃般若有深有浅,所以一切贤圣有差别
摘录自《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所以《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无为法,哪里还会有什么差别呢?那就是有深有浅、有纯有杂。等我们摩诃般若完全发露,而且到达“巴拉咪达(波罗蜜多的梵音)”的时候,即完全发露,那就是“尼尔巴拿”。“尼尔巴拿”就是涅槃,涅槃并不是说人死了才叫涅槃,而是说我们人应该活在涅槃中。
涅槃可不可以描述?可以的,就是说,你心里空空的,没有任何事情。但是别人问你话,你不会答错,你走路也不会走到水沟里去,吃饭也不会吃到鼻孔里,而心里的确是空空朗朗,这就是涅槃的初阶。人到了这一步就会发光。
(26)““如来”是“如其本来”
摘录自《临济禅与安祥禅》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为什么不能“以色见如来”?因为“如来”的意思是“如其本来”。“本来”是什么?所有的哲学家都说:“真理是原本如此的,是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自然科学及天文学家说:“宇宙是星云,星云由向心力凝聚成一个整体,温度降低,就变成了固体。”也有人说:“世界是神创造的”,不管是星云说或创造说,我都同意,但是有一件事实,你也应该同意:“世界原本不有”——没有星球、没有众生,有什么?如果说是“如来”——“如其本来”,“本来”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么“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佛法”原本是“什么都没有”。
(27)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摘录自《人身难得 正法难遇》
如果你要学禅,首先你要确定你学的是无为法,《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差别在哪里?是说你“无为”得是不是很彻底?是不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是不是还要去观想自己是幻是真,去现出佛的影像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很好解释,说一切的现象都是虚假不实的,都不是真理。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没有发现四万个银河系,没有星球,没有人类,哪里有什么相?“原本不有,究竟归无”。“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若看见一切相根本就没有,那就“如其本来”,本来就没有嘛!
(28)有为法不契合如来法门
摘录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疑》
问:《心经》为摩诃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是否为观自在?
答:古人翻译佛经有三个同义的字,一个是“观”,一个是“觉”,一个是“照”。这三个字看起来迥然不同,它们在其他地方的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经上来讲,却有相同的涵义。就修行或修行的方法而言,往高处讲,一落入方法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真修行。《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圆觉经》讲:“作、止、任、灭”,这都是有为法,不契合如来法门。
(29)一切法皆是佛法
摘录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疑》
问:道家修练纯阳,到达身软如棉的境界,而《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是否必须要先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身暖乐”),才可以再修下去?
答:这个问题,简单的话,只有一句话——“打破邪见”,旁的话呢,就很多。先从简单的来答复喔!“此事不与他家共,一切有为法不同”,佛法跟一切的法不能比较,无法比较,完全不同。广义的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在《金刚经》是那么讲的。
(30)《金刚经》是属于般若系的经
摘录自《般若心经与佛法》
为什么叫《般若心经》?“般若”是佛教的一个核心,而“心”就是核心、精华,换句话说,《般若心经》就是《大般若经》(佛说般若的法)的核心、精华。属于般若类的法很多,像《金刚经》、《大般若经》都是属于般若系的,般若系的经很多。那么这部经以二百六十个字作为《大般若经》的精华,所以叫“般若心经”。
四、在《耕云解惑录》的开示
(1)念金刚经消除业障
“人身难得正法难遇”会后解惑
问:我常做恶梦,听说读《金刚经》可以消业障,但是《金刚经》又很难看得懂,请 老师开示。
答:你若一懂的话,就不能去业障了,关键就在这里。因为你不懂,它确实可以去业障;你若一懂,它就不能去业障了。
《金刚经》有一个极为殊胜的结构:“众生、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是一切宗教所没有的,它的殊胜,我只举这两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经常作这样的观想、观察。你若念了三千遍以后,你的恶梦就没有了,这是前尘缘影,过去多生累积的。
我这么讲,也许有人不理解,因为现在我们大家讲的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也就是平面心理学,就像 sin三角平面几何一样;但是我们的心不是平面的,它是立体的,它是有深度的。此地若详细讲,很浪费时间,唯识法相宗讲人的心,分析得很清楚。
佛法有个要领,你不必问它为什么,你只管去做;你若知道为什么,那就不灵了,关键就在这里。你要的是“现证”,不是要“废知识”。我跟你讲了一大篇“《金刚经》何以能去业障”,对你一点帮助也没有;你果然是业障减轻了,这个对你真的有帮助。所以禅,有的地方是会讲原因的,有的地方是不讲原因的,因为禅不同于其他的法门,装了很多废知识,将来就业考试也不考这些废知识,烦恼来了,用它抵挡不住,人生不会更通畅。你不如把它统统丢掉,不要管为什么,只保持一个安祥的心。你若能保持现在的心,你永断恶梦;你若保持不住,那恶梦说不定还会来。
念《金刚经》,绝对能消业障,天下所有的经都没有《金刚经》这么殊胜、这么究竟、这么彻底。拿《金刚经》去面对所有的邪魔外道,一打就倒;《金刚经》好像是太阳,邪法、邪教好似是霜,一见太阳就消掉了。
(2)持诵金刚经消业障的现象
“唱禅歌就是修行”会后解惑
问:持诵《金刚经》时会打呵欠、流眼泪,有时在手臂、大腿或者是腰部的肌肉会跳动,这是什么原因?
答:你这个问题写得太扼要、太简单了,我给你补充:第一个、你平常睡觉喜欢做梦;第二个、你记忆力还减退;第三个、你还有头昏、头痛的毛病。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你若不读《金刚经》,过去的那些问题压在那个地方,没有浮现出来;你读《金刚经》,就会搅动你那些陈年的心垢。
因为你过去太贪玩了,不大注意自己的健康,作息不按时,晚上不睡觉,白天想睡觉,你过去有个阶段犯这个毛病。该休息的时候,你认为精神还好,就贪玩,所以你现在肌肉会跳动。这是什么原因?你到医院检查一下,就会发现胆固醇过高,自身的循环不好,还有神经衰弱的现象。
打瞌睡,就是你的阴气太重,跟阳气对照之下,阴气就会显现。这对你来讲,是个好现象,你打瞌睡一阵子以后就不会打了。你若认为你读《金刚经》会打瞌睡,就不看《金刚经》,你将来再看《金刚经》,还是会打瞌睡、打呵欠,这就是发露你的阴气,把你内在的阴气赶出来,这对你有帮助。因为你的阴气太重,所以容易做梦,容易头昏、头痛,这都是阴气在作怪。
(3)如法持诵金刚经就是观心
“信愿行证”会后解惑
问:观心的时候,可否同时持诵《金刚经》?
答:如法持诵《金刚经》就是观心,不是说观心就不能念《金刚经》;你若照我所说的方法念《金刚经》,就是如法持诵《金刚经》。因为《金刚经》是法身佛说的法身法,你若是不用分别心,用转经而不被经转的方法去念《金刚经》的话,那就是观心。观心跟念经是不二的,我们禅本来是不二法门,所以当你如法受持《金刚经》的时候,就是在观心。
(4)持诵金刚经的殊胜与方法
“安祥禅曲的美好与力量”会后解惑
问:师父曾说“念《金刚经》三千遍可以消业障”,请问 师父,《金刚经》是不是一定要念三千遍?
答:这个很有弹性,不一定要念三千遍。“舍方便无究竟”,一切都是方法、方便。释迦牟尼佛没有念过《金刚经》,但并不影响他老人家成佛。六祖因为听到别人念《金刚经》而跑去黄梅求法,五祖给他讲解《金刚经》而悟道,所以他说“世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能够见性”。说念《金刚经》可以消业障,那是事实,但见性成佛更重要、更美好。
有人说“《金刚经》读不懂”,经的主要旨趣不是叫你懂的,“懂”只是知识的累积,没有多大用处,你要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持诵《金刚经》,从头到尾只管念,不起分别,不管它是什么意思,一口气念三遍,把经本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不只是变了一点,变得很明显啊!《金刚经》的功德力就在这里。
《金刚经》是不着相的,说一句,扫一句,后一句否定前一句,这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吗?《金刚经》的经义,古时候用“不可思议”来说它,现在用逻辑也无法去解释。在两千五百年前,佛就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这谁相信?因为过去古人说“天圆而地方”,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若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以前的人不相信,现代的人也不相信,但是天文学家说:我们地球所归属的银河星系,已经发现了的星球至少有两千亿个,这是不是“不可思议”呢?大宇宙无有边际,也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的智慧从《金刚经》中可以看出来,的确是“不可思议”!
我们持诵《金刚经》,念完三遍以后,如果念得很诚敬,经本一合,心空无念了。平常想念不停,这时空空朗朗,岂非业障全消?心空有什么好处呢?古德有句“心空及第归”的话,像十年寒窗的穷书生一下子中了状元一样,修行人历劫修行,目的是为了成佛,而你现在只要肯切信受,读诵《金刚经》,不但能够消业障,而且可以“心空及第”地成佛,何乐而不为?
佛最慈悲,说了许许多多的方便法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确是方便中的方便,读诵时只要“不添加作料”,是可以“见性成佛”的。
(5)开悟的类别
“不二法门”会后解惑
问:《坛经》里面提到:惠能大师初闻一客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此悟和以后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时的开悟,两者有何不同?
答:悟有很多,有醒悟、有体悟(证悟)、有顿悟……。古人说“我平生大悟三十次,小悟不计其数”,这个悟是很多的。
六祖刚刚听《金刚经》的悟是醒悟,醒悟了什么?说人应该活在使命里,而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净化自己;也就是说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以净化自己,去发觉自己,使真正的自己能够抬头,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净化,使自己的这一生打一次彻底的胜仗,赢得永恒,这个应该是六祖的醒悟。如果六祖不是醒悟,他就不会听了《金刚经》就要到东山学法。他听人念《金刚经》,他有了生命的责任的自觉,也就是一种醒悟。五祖以后给他印心,那叫证悟,也叫印可。
我认为六祖这个人是大智慧,他在五祖的道场,就感受到法的味道,他只要八个月就完成了正受的稳定性,然后就产生了正见,五祖给他一印心,他完全肯定、彻底断惑、彻底证真,这是非常可贵的。因此我认为他听《金刚经》的悟是一种醒悟,发现到人生有了真使命,人生有了真实法门,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他自己的使命在哪里,应该是如此。
(6)一切贤圣的差距就在于无为法的深度
“不二法门”会后解惑
问:《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应如何体会?
答:一切圣贤,又是无为法,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无为法。为什么肯定圣贤差别在无为法呢?因为菩萨有十地,十地就是十种差距,佛经讲的“地”就是境界,菩萨有十种境界。
他为什么不一直到如来境界?要通过十种境界呢?因为他到了这个境界,觉得这个境界很好,非常美好,非常欣赏,他就会停留一个阶段。等到自己猛然惊醒“途中非家舍”,贪图路上的风景,延迟到家的时间,而掉“地”不顾,毅然前进,他就又上升到另一地,所以有十地菩萨。小乘,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这些都是他们境界的差距。
佛法是无为法,从菩萨的十地到等觉、妙觉,都是无为法;小乘圣人的四果(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也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距,这是执着的厚薄、轻重。执着越多,品位越低;执着越少,品位越高,他们的差距就显示在十地、四果上面。
(7)修行的异境、妙境都是从妄想出来的
“作者座谈会”解惑
问:修行中出现的异境、妙境,是否与心态有关?
答:修行当中出现所谓的异境、妙境,那都是从妄想出来的。《金刚经》讲的话,我们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见到如其本来)”,所以见到一切的相都要扫;不扫的话,就比较危险。最安全的办法——任何境界出来都扫掉,不执不住,也不高兴,也不忧虑,也不恐惧,顺其自然。假如你能扫得掉的话,那是你大大的福气。假如一个人老是停留在一个境界上,这个人慢慢地会反常。因此,不要执着任何境界,没有境界。
《六祖坛经》是从《金刚经》来的,何以见得?《六祖坛经》讲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都是叫你“不要着相,不要停留任何境界”,这个最安全。因此,从这个“三无”(无念、无相、无住)就知道,《六祖坛经》是从《金刚经》来的,是《金刚经》的延伸和注释,六祖就是从《金刚经》得法的。所以我们提倡念《金刚经》,就是不忘本源。六祖可以藉《金刚经》大彻大悟,我们也可以。
(8)修行不一定要念金刚经
“信愿行证”会后解惑
问:修行,是否一定要念《金刚经》?还是因人而异呢?
答:念经,有的时候是足够的,但不是必须的。若说是足够的,像六祖听人念《金刚经》,他就发心,因此就成了一代祖师,那是足够的呀!而且以后他说法,都没有超越《金刚经》,他就是诠释而且弘扬《金刚经》,《六祖坛经》都是《金刚经》的注脚。若说念经既不是必须的,也不是足够的,那我请问各位:“释迦牟尼佛念过什么经呀?”我敢打赌,释迦牟尼佛没有念过《金刚经》,他为什么成佛呢?所以念经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如果你是退休的、年纪大的老年人没事做,如果你想革除你那个三缺一(打麻将)的习惯,用那个想法来念念经,是很健康的。如果你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你每天要抽出两小时来念经,我想大可不必!以前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去,他太太念经,木鱼越敲越快,念完了,我问她说:“你为什么越念越快呀?”她说:“张太太打电话来,要我两点钟去,时间快到了!”像那样子念经,会急出心脏病来,也没效果,不如不念。所以念经是否必要呢?不一定!
不过,我曾经讲过念《金刚经》的方法,《金刚经》跟别的经不同,《金刚经》是佛教的本体经——是本体佛、法身佛的经。我坦白说:法身佛念这个经,念这个经,就成法身佛,它是法身佛的修持法门,那是最高级的。中国从唐代以后(六祖以后),大家非常尊崇《金刚经》。《金刚经》又能避邪、又能解冤、又能灭罪,功德很大,因为它是法身,而法身无边,所以功德无量。但是念法身经就不要用分别心,不要说“如是我闻”——“我听说事情是这样子”,不要这么去解释它,不要念一句、想一句:“这是什么意思”,不要这样想。你从“如是我闻”念到尾,然后把经一合,看看心态改变了多少?这是念《金刚经》的方法。
如果你念《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像这样子念,就完全错误。你说:“同样是佛法,为什么它们硬是两个极端呢?”那是因为对症下药;有些人病了,吃这个药,有些人却要吃砒霜(砒霜是大毒药)。总而言之,佛是大医王、是大法王,他是对症下药,你有什么心态,他给你什么经、说什么法门。《四十二章经》也说过“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都是好的。所以你念什么经好呢?你若是学禅,你就念《金刚经》。
你若是闲得无聊,就念《金刚经》;你若是忙得很厉害,就不要念经。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这是第一基本前提;你若说“我今天没有时间,我请个假去念经”,(众人大笑)那不必,我劝你不必!念经是时间太多了,没有办法消遣,可以念;假如没有时间,就不必念。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