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三)——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三)  

  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连载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本源法师开示,今天登载讲义(十三),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三)

  【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

  这个地方是说明为什么执持名号不劳参究。“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天奇毒峰”指天奇本瑞禅师和毒峰本善禅师,“天奇”、“毒峰”皆是地名,古时对祖师大德的称呼,都是用他们所在地的地名,像我们称莲池大师为“云栖”和尚,也是采用的地名。天奇与毒峰是禅宗的两位祖师,皆主张参念佛人是谁。天奇禅师示众禅语中讲到,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现在这里讲持名念佛不劳参究,是不是违背了祖师大德的意思呢?蕅益大师很直接地回答这个问题,不劳参究就是出自天奇等诸大德的意思。大师非常有见地啊,一般人听话只是依文解义,不知意在言外,而错解祖师的意思。祖师感到大众虽然在念佛,但是心很散乱,不肯死心塌地求生西方,因为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不能理解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彻底悲心说这部弥陀经的目的,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发愿执持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祖师大德看到众生散乱心称念,心有不甘,当下诘问,念佛者是谁?这一问就犹如当头一棒,使这些散乱心念佛的人顿时开悟,明白能念佛的心与所念的佛本为一体,全佛即心,全心即佛,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才会死心塌地去念这句佛号,所以真正明心见性的他会老实去念这句佛号。我们在经中看到一些法身大士都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前面讲过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非常快速。“何止长夜复旦。”众生由于当初一念不觉产生无明,无明就产生贪嗔痴,指导身口意不停地在造惑业,惑业就产生业力牵引着我们在六道之中不停地轮转,永不见光明。我们这一世得到了人身,能够闻到佛法,就是始觉之心开始动了;能够修行破除无明,真心就能够显现出来,又见天日,重见光明,这就是长夜复旦的意思,说的明白一点就是破迷开悟。

  【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祖师大德的本意是叫我们发愿执持这句名号,但是末法众生业障深重,不明白祖师大德的意思,不肯念佛,却在参念佛者是谁。古时候众生的根机相对而言稍微好一点,能够参究成功。到了现在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深重,却还在参究念佛者是谁,悟自性弥陀,这是错解了祖师大德的意思。蕅益大师在此地打了一个比喻,叫“拿敲门瓦子打自己亲生父母”。过去的大户人家,房子都有好几进,像现在寺院一样的,进来了有大雄宝殿,再到后面有藏经楼。那人是住在最里面一间,外面敲门又没有门铃,里面人听不到的,就拿敲门瓦子撞击门,里面人听到了才出来开门。我们现在是拿敲门瓦子去打自己亲生的爹娘,这就是比喻错解祖师之意。

  【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

  “进问”就是进一步问,对于能够老实念佛的人可以不必参究,那对那些业障深重、没有明心见性又不肯老实念佛的人,如果不参究,怎样与释迦牟尼佛的悲心相应呢?“曰。噫。”噫是蕅益大师的叹恨之词。“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能够老实念佛的人就不需要说了,不劳参究老实念佛,就是对那些不肯老实念佛人所讲的。只要你能够发心,放下万缘,将万念转化为阿弥陀佛这一念,所有的妄想都放下,就是一句佛号,不要夹杂,不要间断,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必定与释迦佛的悲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不肯老实念佛的人就是因为没有明心见性,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我执和法执思想非常强烈,好像生牛皮一样。这是比喻,牛皮要做成皮鞋一定要经过处理才会柔软可用,生牛皮非常坚硬不能屈折。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我执跟法执相当强烈,只有死心塌地去念佛,通过念佛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就能像熟牛皮一样柔软可用。“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有眼睛的人无需在大白天去点灯,“目”比喻正信已开之人,正信具足的人已经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就会老实念佛,契合如来悲心。而无目的人去寻找灯具,找到了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无目的人比喻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苦苦参究念佛人是谁,心中觅心,好比骑着马去找马。无目的人只要老实念佛,时间久了本来面目自然就能显现出来。接下来,蕅益大师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一句话,来证实不劳参究。

  【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地方所讲的“方便”就是一切方便法门,包括参禅、修观。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只要执持这句名号,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就必定见佛,时间久了,我们自性本具的佛性就能够显现出来,就是禅宗所讲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持此一句弥陀名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一行三昧,犹如猛烈火焰谁敢触之,触了以后哪有不烧之理呢?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这个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临终佛现。宁保非魔。”佛在弥陀经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将佛号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但是我们看《地藏经》里面讲到,到了临命终时,百千恶道鬼神变作父母、眷属来接引我们,要知道这些鬼神都是我们宿世冤亲债主来报复我们,接引我们堕落恶道。佛在《楞严经》中又告诉我们,有五十种阴魔会变成种种的境界来诱惑我们,甚至于现佛身、菩萨身、比丘等身口说经法,诱导我们下地狱。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不会是魔变的呢?“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指参禅的人,参禅人打坐时要去除一切妄念,一念不生去参话头,心光直照话头,反复参究,不会去想佛,也不念佛,但是在临命终时佛来了,这就不是一件好事情,有可能就是魔变的。所以参禅的人讲魔来也斩,佛来也斩。“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对于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我们在念佛,所期望的就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所以念佛最终感召到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清净大海众来接引,这是与佛相应,感应道交。“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修学净土法门的人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一定蒙佛接引,这时决定不会招致魔来。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讲,首先从自身角度讲,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地非常清静,水清月现,因为我们心地清净,就会感召阿弥陀佛来接引。从佛的角度来讲,阿弥陀佛本愿不可思议,他一定会来接引至诚恳切念佛的人。从法门的角度来讲,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能够得到一切诸佛所护念,龙天护法更加维护你。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只能保持阿弥陀佛这一念,如果有其它的念头,那我们心地就不清净了。如果在临命终时不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是药师佛来接引我们,那就跟我们所期望的相违背了,这个药师佛有可能就是魔所变现的,我们动了这个念头就不能往生了。有人要问了,阿弥陀佛也有千百亿化身,到临命终时如何辨别这尊佛是不是阿弥陀佛呢?那就在于你平时所观想、所念的这尊佛像是什么样子。楞严经所讲,佛本无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脑子里面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到了临命终时来接引你的就是这尊佛,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有一尊固定的像,经常忆念,临终的时候就是那尊佛来接引。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这段讲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和七日不乱有关,弥陀经告诉我们,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蒙佛接引,这个七日一心不乱,是指平时要一心不乱还是临终时一心不乱?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平时就要达到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下功夫,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服务,我们现在念佛,在这儿举办精进佛七,目的就是克期取证,以期达到一心不乱。第二个问题,如果现在念佛念到了一心不乱,会不会再起惑造业呢?如果现在念佛真正念到一心不乱的程度,真正的念到了事一心不乱,那也就是没有我执心了,就不会再造人我是非,一切都是无我了。到理一心不乱那是更加不得了了,法身大士的地步,怎么可能再会起惑造恶业呢。念到这种功夫,往生决定有把握。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这段是破十念一念疑,也有两个问题。“大本十念”,大本指《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其中有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宝王一念”,是指唐朝飞锡法师所著的念佛三昧宝王论所阐述的一念往生的道理。无量寿经所讲的十念必生,与念佛三昧宝王论所阐述的一念往生,适用于平时还是临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十念通二时,通平时跟临终。晨朝十念属于平时,晨朝十念是慈云忏主所提倡的晨朝十念法,这个修法非常适合现在的上班族。每天早晨洗刷干净,焚香西向,念十口气,每口气随个人气力长短,念三五声至七八声佛号,念好回向,用时很短,这十念要放下一切万缘,晚上也是这样,洗刷完毕睡觉之前,面对西方,如果有条件就焚香,没有条件的至诚恭敬就可以了,这是十念法。“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观无量寿经第十六观中讲到,造作五逆十恶的人,本应该是堕落恶道,但在临命终时能够遇到善知识开示净土法门,十念也可以得生,这个十念与刚刚讲的十念得生是相同的,属于临终之时,临终时候信愿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一念则但约临终时。”这就是宝王论所阐述的一念往生的道理,临命终时能够对娑婆世界的一切虚假现象彻底了解,彻底看破放下,一心求生西方,一念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假如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但是到了临命终时对这个世间的一切放不下,最后也不能往生。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蕅益大师慈悲到极点,考虑的也非常周详,把大家的一切疑问全部考虑进去了。前面讲到十念一念可以往生,那我们现在干嘛这么辛苦,天天上殿过堂,还要办精进佛七,那不如到了临终之时,十念一念往生不就好了吗?蕅益大师回答到,若无平时念佛的功夫,临命终时怎么可能把心安住在这句佛号上面。有些人叫他念佛他不高兴,因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觉得念阿弥陀佛就是叫他去死,现在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黄泉路上无老少,印光大师叫我们把死字刻在额头上,就是但念无常。我们现在在佛法上面下功夫,无常来了随时自在往生,更何况我们业报没有结束,念佛是福慧双修,有福报有智慧。现在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单单地为了求福报,最主要的是临终的时候能够自在往生,现在就是求一心不乱。我们现在当下的发心都是在为临终服务,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在不勇猛精进,临终就没有把握了。“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有人会想到,我们前面讲了五逆十恶之人往生的典故,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开示,他马上能够生起信心,发愿念佛,最后往生。很多人觉得这样好了,我临命终时能够有人给我助念,现在就不需要下功夫了。我经常听到很多人跟助念团的讲,最后你帮我助念啊,把自己往生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助念团身上,这是错误的。经典当中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从这句当中我们要明白,张善和往生不是偶然,他是必然,他善根福德具足,前世决定是一个念佛人,但是这一世由于没有好的因缘,没有遇到佛法,所以迷惑造业,但是一旦因缘成熟,他马上就会生起信愿,念佛发愿求生极乐。我们如果把临终往生寄托在助念团身上,你就是有好的因缘,有人给你助念,但是你能否生起信心,能否发愿呢?在我们助念的八九位老人当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人学了一辈子佛,但到临终给他助念的时候,他说错特了错特了,对不对,因为他没有深信没有发愿,善根福德不具足啊,有好的因缘没有用啊。那如何加深善根福德呢?平时下功夫念这句佛号,发起真信切愿,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临终之时如果再遇到善友助念,就是非常殊胜啊,必定往生。像张善和这样的例子,一万个当中也找不到一个。“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净土或问是元代苏州狮子林天如维则禅师所著,书中对把往生的希望寄托于临终助念,现在却不念佛的侥幸心理大加呵斥,在净土十要中有这些内容,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

  有些人看了弥陀经,到西方极乐世界要过十万亿佛土,距离是相当远了,我们坐飞机、坐飞船、坐火箭到那儿不知道猴年马月了,他就不愿意发愿,这是错误的认识。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出我当前一念心性,不但极乐世界不出我一念心性,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皆不出当下一念心性。阿弥陀佛也是自性之佛,不是在心外还有一个佛,仗自性之佛接引往生,还会有什么困难?

  【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这里用比喻说明上面阐述之理。就像镜子一照,不会有远近之分,远近皆摄于其中。镜子是平面的,但是里面摄入的山水楼阁,层次宛然。镜子比喻我们的心性,大圆镜智,数十层楼阁比喻十万亿佛土。佛来接引就像镜子一照一样,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全部摄于其中,没有远近,没有先后。《华严经》讲,我们的心性为什么无法展现出来,就是因为无明、妄想、执著覆盖于上,如果超越了无明妄想执著,往生西方就没有来往,阿弥陀佛接引我们也是不来而来,就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这段是以法合喻。“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如镜中所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层数无性,一照全部摄于其中,没有先后。“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佛与圣众是不来而来,我们往生是不去而去,从事相上来讲往生有来去,但是从理性上讲是没有来去,自性就是弥陀了,当下就是净土。

  【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段是总结。这部阿弥陀经字字句句皆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海印三昧”跟“大圆镜智”是心性不同的名字,海印三昧是心性之体,心性就像大海一样深广,能够映现一切万法,比喻心性能造百界千如,一切法都能含摄其中。大圆镜智是心性之用,唯识宗讲,成佛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就是大圆镜智。佛的智慧如镜子一样,能够圆满无缺照一切万法,弥陀经是佛证得实相之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如是如是”,就是实相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字字句句皆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这段是破二行差别疑。蕅益大师将信愿持名的信愿判为慧行,持名判为行行,如果把持名判成行行,也就是助行,那什么是正行呢?按照一般的修法,慧行就是修慧,从理观入手,于观慧当中能够具足禅定。行行就是修定,从事修着手,而诸禅定能够辅助开智慧,属于做功夫,所以称行行为助行。一般是将慧行作为正行,行行作为助行,要解不是这样讲的。蕅益大师讲到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前面判信愿为慧行,判持名为行行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其实在一心当中就具足了信愿行三资粮。我们讲一心念佛,“一心”就是具足了信愿行,如果一心不具足信愿,在念佛的时候就与佛不相应,下面把这三者间的关系说明了一下。“盖无愿行不名真信。”如果你说你非常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你没有发愿和行持,那你就不是真信,不是真正的发心。“无行信不名真愿。”如果你说发愿往生西方,但是你不信释迦佛跟阿弥陀佛,不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没有行动,那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发愿。“无信愿不名真行。”如果非常精进地念佛,但是没有信没有愿,觉得这个娑婆世界挺好啊,家财万贯,我才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那你这个行就不是真行。我们前面讲了,信愿就是智慧,像人的双目一样决定方向,你现在只会走路没有眼睛,始终是到达不了目的地,只有具足双眼才有方向感,这样走才能到达目的地。我们现在念佛如果没有信愿,不能决定你的方向,你到底是要往生还是要干嘛?我们念佛一定要真信切愿,没有信愿就不是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信愿行执持这句名号,这样才叫一心念佛。所以在一心当中具足信愿行,每念一句佛当中具足了信愿,那就是跟佛相应;如果嘴巴在念佛,脑子里还怀疑还夹杂,想着什么时候回家,接下来到什么地方去,那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这样不能与佛相应。前面我们讲到念佛法门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善根是亲因,福德是助缘。二乘的善根少,人天的福德少。如果我们现在具足信愿执持这句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这样就必定往生。

  【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这段引用经典来作证明。为何一心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呢?《观经》当中讲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所讲的至心念佛,就是至诚一心念佛,这样念佛能够灭这么多罪业,这个一心念佛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吗?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这是破平时念佛除罪疑。有人要问了,临命终时有些人很清晰,知道自己因为造作了很多恶业马上就要堕落恶道了,这时能够闻到净土法门就拼命地去念,非常猛烈,能灭很多罪业,那我们平时至诚心念佛能不能灭除罪业呢?蕅益大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就好像太阳一出现黑暗就再见,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在无明驱使之下造作恶业,牵引我们在六道轮回一直在黑暗之中,今天我们能够一心念佛,具足信愿去称念这句佛号,那一切罪业悉皆消灭,这都是祖师大德讲的,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具足信愿去称念这句佛号。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这段是破除散心称名除罪疑。有人问,至心念佛能够除无量无边的罪业,那我们现在口念弥陀心散乱,散乱心念佛,能不能消除罪业呢?前面我们讲到了,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法藏比丘因地大愿大行积功累德所成就的,我们现在称这句名号,就能将佛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所以不管散心定心去念这句佛号,都能灭无量罪业,得无量功德。但是大家要知道,念佛的根本目的是要求生极乐世界,散心念佛就不一定能够往生了,为什么?“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平时散心念佛,力量非常薄弱,很难消无始劫以来成就的罪业,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在迷惑造业,生活在黑暗之中,那罪业无边了。如果现在能至诚念这句佛号,就能够灭无量罪,平时功夫强烈临终就有把握,平时散乱,临终肯定是随顺自己的罪业而去。

  【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

  这段是引用经典来证明。“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出自《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罪业如果有体有相,那是尽虚空遍法界也装不了。现在如果有人一天念十万佛号,持续念一百年,每一念灭八十亿生死重罪,大师用了一个比喻,所灭的罪业如爪上土,未灭的罪业如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忏除罪业清净,依靠自己的力量了生脱死,非常艰难,唯一的途径就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执持,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出离六道最殊胜的途径。

  【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我们只有平时信愿具足称念这句名号,念至一心不乱的程度,“不乱”就是不为一切境界所转。所以能否往生你可以自己去衡量一下,别人来骂你了,你动不动嗔心,别人来赞叹了,你起不起欢喜心,不管嗔心也好欢喜心也好,这都是烦恼。如果你动了心,那我告诉你,从目前来看你不能往生,如果你能够如如不动,往生有把握。蕅益大师打了个比方,“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好比一个勇猛强健的勇士,被三军所围绕,能够冲破重围。“三军”就是比喻三种烦恼,你如果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就不会为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所乱,任何境界拿你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一心”就是我们现在发心。特别我们现在举行精进佛七,不是在这儿念着玩,要克期取证啊。平时老菩萨在这儿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达到一心,达到了一心就不会为种种的烦恼所扰了。

  【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这里是喻证。散乱心执持这句名号虽然不能往生,但是在阿赖耶识里面已经种下了金刚种子,不会毁坏。下面蕅益大师举了一个老人得度出家的例子,我们在前面讲过了。

  【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蕅益大师真的是苦口婆心到极点了。“伏愿”显现出大师的心情,跪在地上乞求四众弟子。“缁素”,“缁”指出家人,在印度出家人着染色衣,“素”指在家居士,着白衣,所以称在家居士为“白衣”。“智愚”,智是世智辩聪,愚就是目不识丁的人。大师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遇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的法门,底下用了四个“勿”,大家仔细看。“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不要觉得极乐世界离我们很远,生起退诿之心。“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也不要觉得很简单,就是念这句佛号嘛,不能策励精勤去修学。“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很多人存在这个问题,觉得这个法门很简单,就念一句佛,应该是阿公阿婆所修的,我等“智慧之人”应该听教参禅,不需要去念佛。这是没有明白净土深意,如果明白净土深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就不会觉得净土法门很简单而轻视之了。“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讲要解的时候我就担心,以前念佛念的很简单,觉得就是念一句佛号,现在听师父讲要解觉得很深了,佛的境界了,有些人听了以后要达到这么高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时不敢去修学了,这也不对了。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就是前面所讲的,所念之佛号不可思议,法藏比丘因地大愿大行积功累德成就的,这句佛号代表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依正庄严,所以这句佛号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心性也是不可思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念的心跟佛是一样的,也具恒沙功德,所以能念之心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只要肯念这句佛号,当然了是要一心称念,每一声当中皆具无量无边的功德,持无量声,声声皆具无量功德。所以古德讲,这段文字里含有三要。所念之佛是境要,佛号为心性所缘之境;能念的心是心要,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信愿持名念佛就是法门要。这个“要”就是“妙”的意思,不可思议。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抓住修学的纲领,依照这个修行,现在肯下功夫,信愿具足,必定能够得到一心不乱,得到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胸有成竹,决定自在。

  丙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段经文是第二次劝愿。经文的大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见到,只要我们一心执持名号,一心当中包括信愿,执持这句名号就能蒙阿弥陀佛以及清净大海众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就是五逆十恶的人,只要能够具足信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下品下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佛见到了这样的利益就来劝导我们众生。故说此言,“此言”就包括了弥陀经正宗分中所有的内容,劝导大众发大愿,执持这句名号求生极乐世界。下面我们看要解对这段经文的详细解释。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此我与凡夫所执著的四大五蕴的假我不同,是佛所证得常乐我净的我德。佛眼是五眼之一,《金刚经》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后者都能超越前者同时包括前者。比如凡夫只具足肉眼,所以我们所见到的范围非常有限。天人具足天眼,他见到的范围超过我们凡夫,甚至能透过一堵厚厚的墙看到外面的东西。慧眼是阿罗汉二乘所具,能够照到一切法无我,当体即空。比慧眼更高的是法眼,法眼是菩萨所具足的,能够明白一切法的差别相。最圆满的就是佛眼,佛眼所照如同一千个太阳所照一千个世界,虽然照的世界不同,但是它们同属于一理体,就是心性所变之体,所以佛眼所见差别相皆是平等一相,佛眼五眼圆明,所见圆满,其它四眼所见到的皆不圆满。我们六道众生具足肉眼跟天眼,被见思烦恼所束缚;二乘,小乘的圣人虽然具足慧眼,但被尘沙、无明所束缚;菩萨虽然具足法眼,但也被无明烦恼所缚,所以所见皆不圆满。只有佛断除了三大烦恼,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尽了,所以佛眼所见一切是究竟圆满。“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佛所见到的利益,蕅益大师将其归纳为三点。一者横出五浊,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浊就是指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后面还会详细地介绍。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要断烦恼,竖出三界,修学净土法门带业横出三界。二者圆净四土,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除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四土在十方一切世界是隔别不融,十方一切世界的四土情况大致相同,是按断烦恼的多少来区分的。没有断见思烦恼只能在凡圣同居土;断了见思烦恼就在方便有余土;开始断尘沙破无明了,在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究竟断除清净了,就是常寂光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生到其中一土,四土皆是相融相通,这与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在加持。三者直至不退位尽,不退有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能够圆证三不退是等觉菩萨的位置。从初信到等觉要经五十一个位置,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要想得到等觉菩萨的位置,不知要经过多长时间的修学。即便是到初果,初果就是初入圣流,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在修行,但是始终没有证得初果啊,更何况到等觉菩萨的位置,想也不敢想。我们现在修学念佛法门,没有断烦恼,带业往生,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就享受等觉菩萨的受用,不但是凡夫不可思议,就是等觉菩萨也不敢想象,无以言表。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这段用事实来解释利益。“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念佛之人如果将佛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会仗平时念佛的功夫,我们的念力,念力不可思议,以及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得到身无病苦,心不颠倒的果报。临命终时能够身无病苦心不颠倒,这是最大的利益,修学这一辈子,我们的目标就是如此。如果心不颠倒,这是大利,心不颠倒你就能把自己的念头安住在这句佛号上,那十念一念即能往生。下面再详细说明心不颠倒的大利。“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在娑婆世界,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修行,到了临命终时四大分离,在火大还没有完全脱离,身体还有一点温度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候,我们一辈子所造的善恶业,就像放电影一样在你的面前浮现,这时就迷惑颠倒不能做主。我们现在是依靠第六意识在做主,在分别,临命终时第六意识不管用了,甚至于自己的六亲眷属都不认识。永明大师在《宗镜录》中讲到,这个时候叫乱心位,平时主导我们的第六意识——思维不管用了,第七识第八识也没记性了,只能随顺以前所造的善恶业。你平时贪嗔痴比较多,经常发脾气,有贪心,有痴心,那就随顺业力牵引你到三恶道;如果平时善习气多,那就随顺善习气到上三道。下面蕅益大师举了几个例子,完全仗自力最难得力的事实。

  【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羅}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顽修狂慧。懡{忄羅}无功。”佛法的修学,顾名思义,有修有学,修是实践,学是理论。但有修没有学,那是盲修瞎练,是顽修;但有学没有修,口出狂言,是狂慧。所以学修要一起,解行并进。顽修狂慧之人到了临命终时,没有真功夫,没有把握,所以不会成就。“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这是讲禅修之士,就算是在禅修上有修有学的人,如果临命终时习气没有断尽,也会随顺过去所造的强业而堕落。刚刚讲的,过去造善业,有五戒十善就到人道,如果过去搞贪嗔痴就到三恶道。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位有解有行的大德堕落的例子。宋朝草堂青禅师是禅宗的大德,参禅开悟的人,接受曾家夫人四事供养,草堂青禅师非常感恩,他说老僧非常感恩夫人的护持,无以回报,来世做夫人的儿子以报恩。有一天,禅师看到当朝宰相衣锦还乡,生起了羡慕之心。不久,草堂青禅师就要示寂,那天正巧曾家夫人临产,曾家老爷在产房外徘徊,看到草堂青禅师从外直接闯进了产房,过了一会儿听到里面夫人生下小孩的啼哭之声。然后曾家老爷就派人去看草堂青禅师,一看他已经示寂了,就知道这个小孩子就是草堂青禅师的转世。这个曾公子天资聪明,少年及第,后来成为当朝宰相,就是曾鲁公。从这里我们看出,禅宗的大德虽然开悟了,但是没有断烦恼,还是随顺习气去受生,他一生的修学最后都变成了今生的荣华富贵,荣华富贵是生灭法,是有为法,《金刚经》讲到有为法就如梦幻泡影啊,实在是可惜。所以完全仗我们自己的力量去修学,实在来讲很难了生脱死。

  【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

  永明祖师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以前学禅,后来修净,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据说是阿弥陀佛化身,这里有一个典故。永明禅师不仅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而且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大师生于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那时佛法经历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灭佛运动之后,呈现出衰落的现象,永明禅师就是在佛法衰败等待重建的时候出现的。大师受当时吴越王钱俶的礼敬,被封为国师,吴越王深信佛法,有一天想开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做千僧斋就必然有圣人来接受供养。他打这个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就一律平等供养,但是座位有讲究,像我们现在过堂吃饭一样的,当中的法主位子没有人坐,大家就推荐永明大师去坐,他是国师嘛,大师不坐,于是你推我我推你没人坐。最后来了一位穿的破破烂烂的大耳朵的和尚,大家都不认识,这个大耳朵和尚也不客气,就坐到法主位子。皇帝一看心里面不高兴,但是又不讲。大家想想也是,国师都不坐这个位子,你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和尚怎么坐上去了。但是都是出家人,也不便说话,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说我今天打这个千僧斋,有没有圣人过来接受供养?永明大师就说有啊,定光古佛过来接受供养。吴越王就问谁是定光古佛啊?大师告诉他,坐在法主位上的大耳朵和尚就是定光古佛。吴越王听了之后就派人去找,找来找去找不到,最后在一个山洞里面找到了,找到的人就向和尚顶礼。定光古佛就问,是谁告诉你的,那人讲是永明大师说的,定光古佛就说“弥陀饶舌”,说完之后他就圆寂了。真正的圣人一旦暴露身份,他马上就要走路。来的人一看定光古佛圆寂了,就待在那儿发愣,想想是谁知道定光古佛的,永明大师,刚刚定光古佛讲了弥陀饶舌,就是说永明大师就是阿弥陀佛了,想着定光古佛没找到,回去阿弥陀佛可以找到,就回去汇报给吴越王。找到永明大师的时候,永明大师也已经圆寂了,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大师在世时是禅宗最兴盛的时候,大师非常担心后世学习者,特别到了现在末法时期,很多人修学禅宗,但是最终没有成就,于是写了四料简,第三首就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有禅”就是指参禅开悟的人,虽然开悟了,如果不求生净土,能够明理但是没有断见思烦恼,临终之时生死自己没有把握,还是会随顺强业而去。所以修学禅宗开悟的人,如果不能求生净土,十人中有九个人走错路啊。

  禅宗五祖就是一位有禅无净土的耽搁之人。五祖戒禅师是禅宗开悟的人,但他没有求生净土,最后没有出离六道,他的转世就是苏东坡。怎么知道苏东坡是五祖戒禅师转世的呢?苏东坡的弟弟子由,被贬到广东高安县做官,有一天晚上他寄宿到东山云庵一个小庵堂,当晚苏辙(子由)和庵堂的聪禅师做了同一个梦,梦到明天五祖戒禅师要到这儿来,第二天两人就出城去迎接戒禅师,结果没有等到五祖戒禅师,却等到了苏东坡。三个人谈起昨夜之梦,苏东坡说到,八九岁的时候梦到自己是一名出家人,经常去陕石,母亲怀他的时候梦见瞎了一只眼的出家人来寄宿。聪禅师大惊说到,五祖戒禅师就是陕石人,也瞎了一只眼睛,跟你说的差不多。再仔细一算,戒禅师已经离世五十年,苏东坡那一年正好四十九岁,方知苏东坡是五祖戒禅师的转世,所以苏东坡一生的才华就是前世所修所致的。五祖转化为苏东坡,苏东坡这一世也没有解脱,后来又经过几世的修行,直到明朝转世成袁宏道方才了脱生死。袁宏道的根性非常猛利,少中进士,已经做到了礼部的主事,他非常喜欢参禅,也非常喜欢教下,喜欢辩论。但是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死心切,他觉得坐禅没把握,空谈也没有意义,还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他诵经、拜佛、持净戒,专心求净土。后来他写的西方合论被收录于净土十要。大师以持戒、念佛、注论的功德回向净土,最后往生净土。我们看这样一位大禅师,经过多少生的转世,最后还是依靠净土法门求生净土才了脱了生死。“此诚可寒心者也。”看了永明大师这段话,再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禅宗的这些大德到了临命终时生死都不能把握,最后还是要依仗净土法门了脱生死。所以我们这些业障凡夫就更不能好高骛远,应当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才能摆脱生死轮回。上面我们讲到凡夫到了临命终时不能做主,接下来看圣人,罗汉、浅位菩萨在临命终时能不能把握。

  【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初果昧于出胎。”初果是已经断除了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初入圣流,进入了圣人的行列,还要经过天上人间七番生死,才能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初果入胎的时候非常清楚,出胎就忘记前世之事。举个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济公就是一位大阿罗汉,他从空出假,发心到人间去度化众生,就投胎了,但是一出胎他就迷了,和众生一样喝酒吃肉。父母双亡之后他到灵隐寺发心出家,出家为僧在禅堂里面打坐昏沉,就摔下去了,把头跌了几个青疙瘩,他想想出家的生活太艰苦了,吃素,青灯古佛,没有酒喝没有肉吃,他就产生了还俗的念头,就去方丈室找元长老,元长老不是一般人,知道他是罗汉再来,就开导他几句,然后唤他近前。济公以为元长老大概有什么悄悄话要跟他讲,就跑过去了,元长老在他脸上猛击一掌,猛喝到,自家来处尚不醒悟,倒向老僧寻去路,且打你这个没记性。济公被此一击,想起了前世是罗汉来投胎,要度化众生的。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小乘的圣人出胎也会迷惑。

  “菩萨昏于隔阴。”菩萨有很多位次,这里是浅位菩萨不是深位菩萨,就像藏通二教的分位菩萨、别教三贤位的菩萨、圆教的信位菩萨,这些菩萨的位置比初果要高,有些甚至于比阿罗汉还要高,但是投胎之时也有隔阴之昏。“阴”就是五阴,他要舍弃前生的五阴,然后进入中阴再得到后生的五阴,所以当中隔了这个中阴,隔阴就有隔阴之昏,对前世的事情他忘记了。我们凡夫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今世修学没有得到解脱,没有能够往生西方,那来世有隔胎之谜,今世所修的忘记了,来世又要重新再来。

  “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者里”就是“这里”。我们平时都是第六意识在主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到了临命终时主宰的就不是第六识,也不是第七识第八识,而是随顺业力。所以我们现在不能有侥幸心理,不当一回事情,说的到了临命终时可以碰碰运气勉强过去,这是不可能的,只能随业受生。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这段就是讲信愿念佛,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往生西方就非常容易了。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我们临终就心不颠倒了,平时有念力,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二力结合,就心不颠倒。“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末法众生业障深重,福薄慧浅,只有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就是要一心念佛,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所用之功定不致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平时念佛功夫深了,临命终时就能感召阿弥陀佛与清净海众来到面前安慰引导,我们就能够心不颠倒,自在往生极乐世界。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这段是说明佛意。佛见一切众生在临命终时,皆遭受颠倒之苦,随顺自己的善恶业而去流转六道。我们参加过送往生的也可以看到,临命终时很多人都迷惑颠倒。佛看到了这种情形,因为他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不忍众生受苦,所以说此信愿念佛法门,劝导一切众生发愿念佛求生净土。在弥陀经当中一而再再而三,殷勤劝导大众发大愿,以愿导行,保证我们能够往生,蕅益大师在要解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导,只有具足强烈的愿望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这个问题是破执自非他之情见。有人问到,佛既然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念他佛,为什么不念自佛?所谓的他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念我自性的弥陀佛呢?“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念佛法门是无上圆顿法门,圆顿之处就是念佛成佛不假方便,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从事相上讲,我们是在念他方佛阿弥陀佛,但是从理性上讲就是念我们的自性佛。前面多次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极乐世界就是我自性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我自性的阿弥陀佛。全自即他,就是自他不二,全事即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净土念佛法门的信心跟愿心就会生起。这样的修法就是我们所讲的理持,理持与佛相应,相应了功力就非常大。“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如果忌言他佛就是他见未忘,他见是什么?妄想分别,分自分他,不能了知自他不二。“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如果偏重自性阿弥陀佛,不认可他方佛也不对,这是我见颠倒,就是我执心非常强。所以修这个法门,唯有一心方能契入,如果二心那就错了,如果分自分他,错了,自他是不二,生佛一如啊。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把我们的一切念头统一,没有分别执著,这样必定往生。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这段是从四悉檀的角度来破除执自非他的错误邪见。“又悉檀四益。”四悉檀我们前面多次讲过,佛讲法皆具四悉檀益,四悉檀即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为人悉檀,生善益;对治悉檀,破恶益;第一义悉檀,入理益。弥陀经正宗分所讲的信愿行三不出这四悉檀。“初广陈依正妙果以启信”,开始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如何殊胜,让大家生起信心,这是世间悉檀,生欢喜益。“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这个当中欣求极乐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厌离娑婆是对治悉檀,破恶益。“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这是叫大家执持这句名号,通过事持通达理持,得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后三益事不孤起。”生善、破恶、入理这三益不会单独生起,必须由世界悉檀才会生起后三种利益。“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如果没有世界悉檀的利益,不知道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怎么会生起求往生的心,怎么会生起厌离的心,得入理益呢?不可能的,我们正因为听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才发愿往生,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法门非常庆幸,对法门能够生起信心。“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如果我们对净土法门生不起信心,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心发不起来,就得不到生善益、破恶益,那就谈不到以愿导行,得不到入理益。“唯即事持达理持。”现在大家虽然没有一下子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可以通过事持转化为理持。事持就是心无杂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念跟所念清清楚楚,这样念下去,明白自他不二,生佛一如的道理,了达西方净土即是我心中的净土,阿弥陀佛就是我自性的佛,这就是将事持转化为理持。能所两忘就是无念,又不住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样就达到了理持的功夫。所以我们就是从事持着手,慢慢地契入最后达到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到面前接引我们,从理持的角度讲,佛及圣众就是我们本具的法身显现。“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往生到西方,见到阿弥陀佛,听闻阿弥陀佛讲法就能成就智慧之身。到了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以及众鸟、宝树罗网说法,能够开智慧,得到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就是报身。这些都是通过事持达到理持的,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好高骛远,就是老老实实事持念这句佛号,时间久了必然能够契入理持,能够契入中道第一义谛。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法门深妙。”净土法门非常殊胜,非是凡夫以及等觉菩萨所能究竟的,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妙处之多是不可思议。一个业障凡夫烦恼没断,信愿念佛到了极乐世界,能够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一生成佛,这个法门是无比的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戏论”指教下之人空谈玄谈,“意见”指宗门分别之见,修学念佛法门不要观想,不劳参究,一心念佛别无他念,将一切妄想杂念,一切戏论,一切意见统统斩尽。这样的大法门、妙法门,“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只有这样的高人才能承担。这四位大德非是凡人,都是历史上佛家有名的大德。马鸣和龙树是印度人,智者和永明是中国人。《大乘起信论》就是马鸣菩萨著的,龙树菩萨号称是中国大乘八宗之祖,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净土宗的六祖,净土法门只有这些人才能够承担。“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世智辩聪”指一些有文化的人或者佛学家,现在有些人研究佛学但是不修佛,博古通今,讲起来头头是道满腹经纶,没有实修功夫,我们讲世智辩聪也是八难之一。“通儒禅客”就是那些比较精通儒家学说的,对禅宗也略知一二,这样的人没有真功夫,所以只能称为禅宗的客人。就像刚刚讲的苏东坡,他就是通儒禅客,经常也喜欢辩辩禅,但是没有真功夫。世智辩聪与通儒禅客这两种人所知障很深,用他们自己的智力是没有办法理解净土法门的深意,只能越推越远,离如来的真实义相去甚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世智辩聪与通儒禅客之人不如马鸣龙树智者永明这些上根器的人,也不如在座的能够在这儿老实听话,老实念佛的老菩萨。愚夫愚妇虽不能了知心作心是,不能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通过信愿执持这句名号,事持念到一心不乱,心地清净,自性佛必然显现,就与佛智慧相应。“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释迦佛亲自见到了这个利益,佛慈悲心具足了,介绍给大家,不忍大家在六道里面轮回受苦啊。我们作为佛的弟子要听佛的话,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岂敢违背佛的旨意。

  未完待续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