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诺市(CUPERTINO)净宗学会讲心经,为期一周。承张德声居士惠赐录音带七卷,恭听之后,摘要笔记,汇成斯篇,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殊为庆幸。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份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可以看出,世尊为宣扬这个法门,于诸大弟子中,特别拣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众中特选大智文殊大士为对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说非常恰当。
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译本。在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
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可分四个段落,1、般若,2、波罗蜜多,3、心,4、经。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话,意思是智慧。在翻经规则方面有五不翻:一为秘密,如咒语,皆音译。二为含多义,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义。三为中国无,如阎浮提,树名,中国无此树。四为顺古,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为尊重,如般若。通常说般若有三种,一为实相般若,真空之体,即真实的相状。第二为观照般若,乃实相之用。第三为文字般若,诠释言教,整个佛经皆属文字般若。般若的别名很多,如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如此众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让我们执著名相,叫我们体会真实的意趣。大智度论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说明佛为众生说经,建立许多名相术语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见,知俗谛,慧是拣别,照真谛。换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总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乃真智慧。
波罗蜜多、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如中国人的成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热,说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注解中说,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证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经论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时间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世尊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既有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何以还未成佛?应知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在四教中属于别教。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结集成文,皆称为经。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一部佛经都是一篇有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下来,绝无杂乱,摄为摄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留学到中印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此项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是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回国,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六六四年。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最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在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五0一楼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实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第二种假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完全通达明白。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聚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皆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二)虚空义、无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义(四)法空义。心空是一丝毫染著皆无,经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作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作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錀。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入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那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像,一想就错了。例如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著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带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作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事实真象。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曰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力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凡夫著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佛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整个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
‘不垢不净’,染著曰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少,断见思证四果罗汉,定慧增长,证得圆教初住,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著。佛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说明不增不减。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这话好懂,何以说不增不减?我们说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性是空相,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从性上说,并无增减、垢净、生灭。从相上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佛说:‘随流认得性’。这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在真性中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些事项,显示般若之本体。禅家有一句话说的好:‘诸见脱落,独露真常。’就是这个境界。另外可以从一个比喻体会,真空实相如摩尼宝珠,当作本体,十二处十八界视为宝珠所现的光与色,因其能现许多不同光彩,所以为贵。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因色现而生,亦不因色不现而灭。其体如如不动,色相有生有灭,体无生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无色,亦无受想行识,亦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识界。这些都是法相,空是讲法性,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六祖在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又说:‘本来无一物’,说明自性本体,清净无为,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蕴处界这些现象,迷了时候才有。为什么有迷?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此乃严肃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诸位如欲知其详,请查阅楞严经第四卷经文。明了即开悟,否则仍在无明壳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别人说破,就把自己的悟门关闭了,以后很难开悟。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会诱导你豁然大悟,此教学方法之善巧。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肯定的说,即等于此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十八界。相是有,性是无,性中既无,相有也不是真有,此关键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说明,空中无色,即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在感觉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碍。细心观察,不难得到真相。如真有,理与事,事与事,皆有妨碍。如看电影,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现出画面,并无染著。性为银幕,没有生灭、染净、增减,而画面则有生灭。明白之后,心地清净,叫作开悟。心中不再有妄想、执著、取舍、得失,离开一切虚妄的妄想执著,恢复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即佛之知见,念佛人如明白这个道理入此知见,即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实真相对念佛人说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见性。心是相,即诸法,诸法是心变的,阿赖耶变的。性即此地讲的空,自性的本体。性是本体,心是作用,见性即明心了。明心见性之后,不再有妄想执著,凡圣的见解也都没有了,说性说相,皆不可得,何况诸法,本来无一物,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现象现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萨。有人说,既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应知佛果地所证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体会而不易证得。虽能体会而烦恼习气未能剧断,在一切境缘幻象中,还会起心动念,仍有可能堕入轮回。不但凡夫,连大菩萨都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大菩萨们都发愿求生西方,如此看来,焉能轻视净土法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这一段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四句讲十二因缘,末一句讲四谛。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说明生死轮回之事实真相。十二因缘总共有十二条,谓之十二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条循环不息,形成三世轮回现象。前二条属过去世,无明是因,因无明而引起的一切作业是行。有过去之因缘才有今生之果报。从识到受,这五条是今生果报。十二因缘中所说的无明非大乘经中所说的根本无明,而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破了就成佛,枝末无明破了只能断见思烦恼,证小乘辟支佛果。无明是迷惑,有错误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行即造业,造业必受报,受报必来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俗称灵魂。他来投胎,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父母属增上缘,投胎要找有缘的父母,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报恩、报仇、讨债、还债,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后在一两星期之内,什么都说不上,给他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他有精神,色是说他是物质,以父精母血为身体,此刻尚未长成人的形状,世人谓之胎盘。在母腹中逐渐长大,眼耳鼻等逐渐形成,名为六入,即是胎儿。触是由母体出生,与外面世界接触。初生婴儿二三岁以前,只有触,没有受。当其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时即是受。有苦乐之感觉,必生爱憎,故受缘爱,有爱必有取舍,故爱缘取,因妄取故即成业有。此爱、取、有三条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业因,必有来生之果报,故有缘生,生缘老死。此是十二因缘运行之过程。昔日农村儿童往往到七八岁时还能保持天真,只有触而无受,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两岁的小孩即能察言观色,已丧失了天真,很可怜。佛说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业,引导众生到什么地方投生,过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样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属于满业。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对爱、取、有特加防范,若先由爱上断,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过来叫‘还灭论’,为何有老死,因有生,为何有生,因有行业,一项一项往上推,十二条中如有一项断掉,轮回就没有了。我们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条——爱、取、有,只要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决了。生死业因即是爱,爱不重不生娑婆。贪爱五欲六尘,贪爱名闻利养,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脱轮回。如不能在爱上断,在取上断也行。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不取是不造业。随缘了旧业,不更造新殃。至于从有上断,只有诸大菩萨再来人,与众生合光同尘。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不拘小节,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像爱取有都有,其实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乃上上乘真实工夫。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今天初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而境界现前,毛病习气又来了,见到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头一起来,要紧的是觉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
四谛是‘苦集灭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果报,集是过去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简言之,谛是确有其事,佛说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处不必细表,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因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呢?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之坏苦,而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作人,轮转六道。佛观察的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存这种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造恶业,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这样作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如福报享尽,恶报又现前,必堕三涂,要根本解决,必须超越轮回。修道证果,果是灭,灭烦恼,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轮回。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佛在经论中说了许多修行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我们每人根性不同,迷悟、习气、染污亦异,如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的根性,勉强去学,耗费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我们现在虽然对于般若经论有相当理解,切莫自满,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能否断除,在日常生活中,财色名食睡,见色闻声,能否不动心,幻相现前,如有一丝毫爱恶之心,就不能出离三界。任何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唯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只要伏著烦恼,即可出离三界,伏比断容易。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教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这个法门,可知选此法门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顶尖人物的选择。修净土法门,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还要劝有缘的同参道友,在一生中圆满完成佛道。
佛说五蕴是因众生迷色法轻,迷心法重。五蕴包括色法一、心法四。十二处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属色法,色声香味触法属色法,色法说十一条,意根属心法只一条,这是对色迷的重,对心迷的轻的人说的。还有一种人,色心迷的都重,佛说十八界,六识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余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在十八界中色法讲了十一个,心法讲了七个。佛说法是应机而说,活活泼泼,实无定法可说。
无智亦无得。
智是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亦不可得。能观是空,所观之境界亦是空。此义很深,凡是熟读楞严之人,多少能体会其义。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个问题,即无明到底从那里来的?世尊对他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一语道破。有智即无明之根本,如有能证之智,有所证之理,能所未亡,无明即不能断绝,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圆满的自性,能证之智也没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佛说法是对治我们的毛病,因众生执著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皆是真实。从此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与作法,即分别执著,有取舍得失,此皆属空相。佛说空确是事实真相,并非假设,使我们了解事实之后,知道诸法空相,于一切法的幻想、分别、执著,便可一切放下,执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执著,空也不存,此说到究竟处。智得也是缘生之法,亦无自性,亦不可得。下面经文显示般若修学之大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所得故。此句总结前面所说,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缘,智与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万缘放下,妄情尽了,真就显了。挂碍即牵挂,有我执起烦恼障,烦恼障障性,心不清净,不自在,不解脱,造业轮转。有法执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达性相,纵然断了见思,出三界,因有法执,也只能屈属于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谓之碍。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六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执著我见我所,于是才有六道轮回。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即依般若波罗蜜多,看清楚事实,心中无有障碍,不再有妄想执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功夫又进一层。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远离恐怖即是了断生死出三界。
生死轮回之由来,一切经论中说之最详。确因迷惑颠倒,造善恶因,感得三界果报。凡夫不知此事实真相,恐怖心时时刻刻萦怀于心中。华严说恐怖有十八种之多,不必一一细表,般若经中说的很明白,离开我法二执即无有恐怖。远离颠倒,颠倒是无明、是错乱。经中说四种颠倒,常乐我净。凡夫不知世间无常,亦不知世间的乐是苦因。贪图乐受自然生起三毒烦恼。乐不如苦,佛教我们以苦为师,在苦闷时,易于警觉,时刻想出离。若迷在爱欲中,愈迷愈深,难以自拔。凡夫执著身体为我,不知其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是污染,自己并不觉得。现在人心污染比从前不知道严重多少倍,心中充满人我是非,贪嗔痴慢,此之谓颠倒。
梦境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其根源是五蕴,色蕴是坚固的妄想,受蕴是虚明的妄想,想蕴是融通的妄想,行蕴是幽隐的妄想,识蕴是颠倒的妄想。楞严卷十中说的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梦,梦的现象亦有种种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梦。另一种是无始习气,也有鬼神来托梦的。
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圆满佛果所证,菩萨虽不圆满而能分证。涅槃是梵语,最常见的翻作灭,四谛中苦集灭道之灭。灭是灭烦恼。小乘的涅槃是灭见思烦恼,不究竟,称为‘偏真涅槃’。大乘菩萨所证,不但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也破掉几分,称为‘究竟涅槃’。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品品分证,如来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此名词又翻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见思、尘沙、无明都断了。圆是性德圆满开显了,佛说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无明,其作用即与如来果地上相仿佛。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修学方法,证入圆教初住,即可随类化身,在诸佛刹海,普度众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圆寂的意思。功德圆满谓之大涅槃。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从初住到等觉位,菩萨位已圆满了。再往上去,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事实,菩萨依般若智慧能证到等觉,一切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证到无上菩提,无怪乎佛说般若二十二年。
佛法修学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般若要从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经里,不在佛的言语中,亦不在思维想像中。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给我们一个启示,看经听法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识中。如不用心意识,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现前,此理很深。菩萨知道诸法空相,故能远离妄想执著,以清净心照见诸法实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进一步说,真正平等觉知诸法的真相,彻底究竟明了,这能明了的即是无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说了这一个名词,其实性相之中都没有名言。不过用这些名相作一个引导,由此契入真实。故在因称它为智,在果上称它为觉。果达到极处,加一个‘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此为尊重不翻。正是无有一丝毫偏邪,等是与一切诸佛所证的平等,双照二边,转八识成四智,证法空而悟真如。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见,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心,器比作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称真如,此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如此一切诸法的实相(真相)完全觉了,称之为菩提。古德有一简单解释,完全了解(证悟)契入,证得真如、实际、法性的道理,可以说证得法界事实真相,佛为其建立一个名称谓之菩提,此名相之由来。又说不可破坏,不可分别,谓之菩提。又说:法真如性,无颠倒性,亦谓之菩提。从种种解释,体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的精义,佛是以般若而证得佛果。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证悟更难。正因其难,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作增上缘,叫我们到那里去修学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若无圆满智慧,如何能不退转?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达到不退转,古德说的好,西方最殊胜的缘就是西方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他们关怀照顾,决定可以圆证大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段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是无等等咒,是赞叹般若法至高无上,末后两句是赞叹修学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佛菩萨都是依般若法门证得菩提涅槃,般若的功用实不可思议,无法称说。最后以咒语来赞叹它,咒是愿的意思,为四种陀罗尼之一。陀罗尼有总持之义,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使善法不失,恶法不生。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碍,能灭除五盖。咒又有密语之义,密不是秘密,佛法无秘密,是神秘、是深密。佛在讲经时有许多众生,凡夫肉眼见不到,如天人、天龙八部以及鬼神,咒语中也有他们的语言。佛说经之后,通常以他们的语言,略说一遍,他们觉得有亲切之感。咒又有真言义,能显示诸法实相,真实不虚。显说不能叫真言,显说一般人听了之后,常用意识心分别想像,反而障碍真实意趣。密说就不会有这些副作用,因为听不懂就不会思维想像,反而容易得清净心,超越一切戏论,见到诸法实相,因之称为真言。陀罗尼又含四义:(一)法、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二)义、于诸法能分别邪正是非善恶,悉知无量意趣。(三)咒、总持咒愿,神咒非常灵验,总持无量义。有的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现在有些失传。与鬼神沟通,第一要诚,第二咒的音要正确。(四)忍、安忍,成就坚固的修行,于所闻法,得精进忍,不为境缘所动,赞不喜,骂不憎。
大神是具足不可思议极大神秘的陀罗尼。能除一切障碍。障碍有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神咒有力量破除此三重障碍。大明是咒的别名,明是光明清净。佛在楞严会上放顶上光明,光中化佛送出五会楞严神咒,以大光明破众生无始劫来的痴闇,能照破无明,破除黑暗。无上是最殊胜,无等等是一切诸法都不能与它相比,把这个般若智慧赞叹到了极处。菩萨依它成就了究竟圆满,三世诸佛依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四句赞叹非常恰当。就净宗修学而言,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仔细观察,此一句佛号即是咒语,完全是梵文音译,确实是大神咒,它有不可思议无比神力。过去灌顶大师说:凡夫常常想消除业障,业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不能消掉时,念‘阿弥陀佛’可以消掉,可知这一句佛号就是大神咒。
楞严经上说,大势至菩萨与五十二同伦,向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缘。此五十二指菩萨的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位。换言之,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就是用一个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简单容易,直捷稳当。此一句佛号能断见思烦恼,破尘沙无明,这不是大神咒是什么?大势至这一类的人物,就用一句佛号断尽了四十一品无明圆成佛道,我们没有一丝毫怀疑。隋唐时代诸大德们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法作一比较,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切经中之王。再将无量寿经与华严作比,认为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第一经。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达到究竟圆满。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们到最后如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修行的就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均是宣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它是华严的归宿,一切法身大士的结局,与华严相比,就把华严比下去了。
无量寿经有九种译本,夏莲居老居士择其中最好的五种原译本编成现在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经文分四十八章,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为第一,详细述说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介绍西方依正庄严。四十八愿中以那一愿为最重要呢?古大德几乎公认第十八愿为核心,第十八愿说的是十念必生。重重比较,认清楚,六字洪名是无上法门,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上神咒,其功效能除一切苦。
苦的种类很多,简言之,有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细说。八苦中生老病死,任何人均逃不过。身处有求不得苦,众生有无尽的欲望,求不得就苦了。有爱离别苦,人、事、物、往往称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离别。有怨憎会苦,不喜欢的人、事、物、想离开,偏偏离不开。五阴炽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著,像猛火一样的烧著,不会心静。五阴炽盛是因、是造业,感受前面七种之苦。此处还有坏苦,一切色法物质会坏会变,是无常的。还有行苦,心中念念生灭不停。一切法归纳为色心二法。坏苦是对色法说的,行苦是对心法说的。
佛说戒定慧三学,戒学教我们克制,要一切忍耐,这是修学的基础。功夫深一层即得定,定能伏烦恼,心中清净平等,但还是不究竟。总目标是般若智慧,慧若开了,苦就灭了。佛说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定不能转,慧能转。般若智慧现前,能把无始劫来所有烦恼习气转化成大菩提。佛菩萨以此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无尽的智慧德能原来是由烦恼变化而来的,所以烦恼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与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这么圆满究竟,真实不虚。般若法门归结到一句万德洪名上,更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持名号之人,不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诸经称之三昧之王,实在这一句名号乃究竟圆满的大般若。在无量寿经中可找到证据,世尊对弥陀之称赞,称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赞叹。如此乃能肯定弥陀名号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段经文是结显开密,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三)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有如此许多意义在其中,故玄奘大师以存其音不翻其义为准则。密为深奥难言之义,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处,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那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义理深,非浅根人所能理解,故称为深密。因其义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对他说,不过有时也透露一点消息。
经论中说到修持,劝大家读诵为教法之一。读诵时往往一面读诵,一面思维经中意趣,如是则心不得清净,思维想像研究探讨都落在第六意识,决定障碍了开悟的门径,很难成就三昧。自古以来解悟者多,证悟者少。证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实人可由读诵得到三昧,大开圆解。所以说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中人以下习气很重的人,展开经本就会望文生义,此类根性的人读经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义,故不起分别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学的殊胜处。
玄奘大师不翻密咒,我们也不必勉强解释。古大德亦有解释者,如前清灌顶法师在其楞严经注解中,对楞严咒有详细的解说,密咒变为显说,是否如法则不敢说,不过诸大德们仍以不解释为宜。许多经典,显说之后仍有密说,密说还是解说显说中要义,不过言辞简要,故又翻为总持。因此只要了解显说就够了,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咒语最重要的音要正确,所以密宗非常重视上师口传。
心经介绍到此地已圆满。佛希望一切众生快速圆成佛道,并不希望我们闻法之后,修三大阿僧祇劫,此并非佛之本愿。世间为父母者,希望儿女经历小、中、大学、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学业。也有父母希望儿女是天才儿童,不需要经历这求学历程,十三岁即得博士。佛菩萨对众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经历菩萨五十二个阶级,在一生中即能成佛。这种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神咒,不仅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内,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个大总持法门。尽虚空,遍法界,无论什么根性众生,遇到弥陀名号,没有一个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恶亦能得度。有人说佛既有如此大能,为什么不把世间苦难之人一齐度脱?答案是这些苦难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与佛无缘,佛不能度无缘之人。这个念佛法门是给善根、福德、因缘均已成熟之人修的。无量寿经上说,阿阇王子等闻佛介绍西方净土,发愿将来成佛亦如阿弥陀佛。此念头在心里,但未说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诉大家,过去生中阿阇王子曾供养四百亿佛,听到此法门只生欢喜心,而未发心求生净土。今天我们闻此法门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净土,比阿阇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缘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确实殊胜,一心一意求愿往生,这个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顿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号如非圆满秘密神咒,如何能令业报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尽伏无量业障,往生佛国。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者不少。民国以来一位是江味农居士,一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金刚经,完成了一部金刚经讲义,近代往生传有他的小传,还有一位周止庵居士,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心经,写成一部般若心经诠注,已印了许多版。这两部书对于法相名词的注解,至为详备。过去李炳南老师在大专佛学讲座,即采用金刚经讲义作教材。专心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实智慧。显说是叫我们开智慧,帮助灭烦恼障。密说是叫我们把分别妄想放下,恢复清净心,灭罪除障,是大福德。在修学中最怕妄想执著。楞严经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又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号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现前。
附注:
1、三细六粗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之最详,其言曰:‘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这三种相是:一者无明业相,二者能见相,三者境界相。又说:‘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这六种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续相,三者执取相,四者计名字相,五者起业相,六者业系苦相。此九种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缘:1、无明业相配无明与行,2、能见相配识,3、境界相配名色六入,4、智相配触,5、相续相配受,6、执取相配爱,7、计名字相配取,8、起业相配有,9、业系苦相配生与老死。欲知其详,请读大乘起信论。
2、忍字不只含有忍耐,还有忍可,安心顺受之义。安者安住,谓其心不动,一心正受。忍又分三种:(一)生忍。忍受人事间的种种毁辱苦迫加害,不生嗔恨,遇拂逆事不著相,应作灭罪观。(二)法忍。(甲)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乙)于心法之嗔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又一解释,吾人能遵照佛法实行,安心顺受,无丝毫参差谓之法忍。(三)无生法忍。修诸法本不生观,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不动,名曰无生法忍。大智度论曰:‘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
3、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两句经文出自楞严经卷五。知见立知句中之两个知字意义不同。第一个知字与见字连在一齐,知见是一个名词,指六根之根性而言,或称本觉,即性体本具的明照之性。下一个知字是知觉,乃向外逐物感觉思维之分别心。六根根性照物,尚未起分别时,寂然照了,不立妄知妄见,乃清净真心,本觉常住,不随分别,不随动静。一旦立知,即于刹那间起了分别,意识发生作用,生出我与我所,一切过患,随之而来,乃是无明之本。
4、五盖。佛学的名数。盖有盖覆之义,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共五种:(一)贪欲盖、执著五欲之境。(二)嗔恚盖、于违情之境,怀忿怒之心。(三)睡眠盖、心昏身重,不得其用。(四)掉悔盖、于己作之事心生悔恼。(五)疑法盖、于法犹豫而无决断。
一九九四年四月记于美国西雅图市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