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五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五集)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五集)  1986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1-06-05

  第三讲的题目是:

  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这就是《弥陀经》正宗分里面第一个大段。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福行。】

  这说明念佛法门是福慧双修。有些人对於念佛法门有误会,认为这个法门不修般若好像没有智慧,那是错误的,如果真正没有智慧,难道文殊菩萨没有智慧?文殊菩萨选这个法门。经文一展开,释迦牟尼佛叫著舍利弗给他说,难道舍利弗没有智慧?声闻弟子当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弗,菩萨当中智慧第一是文殊师利菩萨,我们在《华严》看到,在本经的序分里头也看到,如果说念佛人不修慧,这是错误的见解。此地蕅益大师明白的指示我们,『信愿』是大智慧,如果没有大智慧、真智慧,对这个法门很难生起信心,也不会发愿求生净土。可见得你能信能愿,虽然智慧不像舍利弗、文殊菩萨,但是实际上也差不多,为什么?文殊、舍利弗那么大的智慧也不过就选这个法门而已,我们今天也选定这个法门那么也就差不多,所以这是『慧行』。

  『持名』是福报,为什么是福?持名确实能消业障,能够消灾免难,那不是获福是什么?「持名」有个要领,不但是这个法门,佛法所谓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方法、门道都是对治我们的毛病,咱们毛病里面最大的毛病就是打妄想,你们想想,你打不打妄想?要不打妄想,你就是佛菩萨。你会打妄想,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想过去,又想未来,一天想到晚,而这些妄想都不切合实际,所以叫妄想,这是大病,你的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真正的智慧不能现前,所以佛给我们说,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里头说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一切众生跟他一样没有差别,佛有多么大的智慧,每一个人都有,智慧并不是佛的专利,并不是佛独有,佛有很大的福报,他说一切众生也有。众生的智慧、福报现在有没有丢掉?佛说没有,并没有失掉,因为智慧福德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怎么会失掉?不会失掉,但是现在不起作用。

  我们有智慧,有而透不出来;有福报,有而不能起用,现在还是苦兮兮的不能享受,佛就告诉我们,这是什么缘故?就是因为众生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的智慧福德不能现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你的福德智慧就现前,就跟佛没有两样。因此佛法里所有经论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所有修行方法无非是恢复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而已,这就是佛法,你要明白这个大前题,用功就会得法。

  不管修什么法门,参禅、学密(持咒)、念佛,或者持戒,或是研究经论(这就是学教),无论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把妄想打掉,把分别执著打掉,这个方法就得力。所以我们想想看,用种种方法是不是能够叫我们每天妄想减少,分别执著逐渐淡薄,如果是真的淡薄,妄想真的减少,你的心必定清净,一天比一天清净,你的智慧也必定一天比一天增长,这个佛法立刻就得受用,你当然会生欢喜心,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法喜充满」。念佛是许多方法里面的一种,我们为什么选这种?这种很方便,又简单,容易学习。持咒,咒太长,像《楞严神咒》两千多句,就是《大悲咒》也有八十四句,太长了,念一遍还要打妄想,妄想成了习惯,压也压不住,没有佛号来得方便,佛号就四个字,又简单又容易,凡是简单容易就容易得力,就容易成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那些大菩萨们、诸佛,实在讲十方诸佛之所以能成佛也是修这个法门,这个到后面我们会讨论到。由此可知,念佛要能够把烦恼伏住,能够把妄想伏住,就是消业障。业障的根源就是妄想,你能把妄想伏住就是真正的消业、消灾,所以这是大福报。

  底下这一句也很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两句话很重要,这是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的。就是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与愿,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正想去,你要真相信、真想去,那你就决定去得了;你要是怀疑,不太愿意,那就去不了,能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完全看你有没有信愿。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品位阶级高下也不是别人给你定的,不是别人把你分发到哪一土、哪一品,没有人分发,没有人派你,是你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么?就是念佛。你看看他的念佛不说多少,他没有说「全由持名之多少」,可见我们念佛多少没有关系,是功力的深浅有关系。譬如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这个佛号伏不住烦恼,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个就浅,就没有用处。有人一天只念十声佛号,他这十声佛号,声声佛号能把妄想、烦恼压住,这个力量就深。所以念佛不在乎念得多少,在乎佛号有没有力量。所谓力量就是能够伏住妄想,在乎这个,所以他的用字用得很妙。要著重功夫得力。妄想多的人就要多念,妄想少的人就可以少念,念佛无非是把妄想伏住而已,所以我们也不必去学某个人一天念几万声,没有必要,如果我们生了羡慕的心、乐好的心、好胜心,那就错了。你一天念两万,我就要念三万,我比你强,这是好胜心,好胜心是烦恼,你用烦恼心念佛没用处。

  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因此我们选择念佛的方法也不必完全相同,所以有出声念、有默念、有高声念、有低声念、有金刚念,所谓金刚念就是嘴动没有声音,默念是心里念,嘴不动。这些方法都是自己选择,哪个方法很适合,我们就用哪个方法,没有一定,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佛号决定要把自己的妄想伏住,这是不变的原则。怎么念法?现在有很多种念佛录音带,有几十种之多,腔调不一样没关系,你要问哪一个念法正确?能伏妄想就正确,不能伏妄想就不正确,以这个为标准。

  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

  信与愿在前面引导我们往西方极乐世界,『持名』就是真正的修行,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一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是错误的,把它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正念,也就是声声佛号唤醒我们的自性觉,因为这句佛号的意思是无量觉,觉心没有妄念,妄念起来就是不觉。由此可知,这句佛号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多么重要,所以这是净土法门的『正修』,也可以说是修学佛法里头最正确的修行。

  持名时,心如佛,愿如佛,解如佛,行如佛,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这是说念佛的态度,念佛时候的存心。我们念佛就是要学佛,就是要成佛,假如我们的心不像佛就成不了佛。佛的心是什么样子?前面讲过觉正净是佛心,经论里面常讲的菩提心就是佛心。简单的说,第一个,「佛心平等」,我们要学,我们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佛心清净」,顺逆境界都能够「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我们要学的,这是佛心。「佛心慈悲」,大慈大悲,平等的博爱,爱人、爱物。如果我们常常能存这个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是佛心。心要像佛,心是佛心,你的言语当然是佛的言语,你的言语一定对众生有决定的利益,不会欺骗众生,不会害众生。行是行为,一切的造作都是帮众生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佛的行为。如果我们的行、口、意都像佛,这一声佛号就相应,念这一声佛号的时候,自己就是佛,念念相应念念就是佛。

  故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三句是出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一个修行的准则。『忆』是心里面想,我们心里头想佛,要常常想佛,要念佛,不要想别的,想别的没有用处。想其他的,想人、想事都造业,想好人、想好事,你造善业;想坏人、想坏事,你造恶业,不值得。想佛才有成就,这是我们要觉悟的。

  前年我在香港讲经,很难得的和我母亲见了一面,三十六年没见过面,她给我说,她常常想我,我就告诉她,「想我没用,你常常想我,将来还要六道轮回,我们不能在一起」。我就告诉她,「以后不要想我,想阿弥陀佛,你天天想阿弥陀佛,你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常常见面,常常在一起,这才是一个好的办法」,她听了也相信,现在也念佛,也吃长素,很难得。我没劝她吃长素,她自己自动吃长素。她问我,我说「我二十六岁学佛,二十六岁就吃长素」,我不劝她吃长素,大概听说我二十六岁就吃长素,她也有一点感动,她自动吃长素,也念佛,这很要紧。咱们想一定想阿弥陀佛,不要想别的,能够常常忆佛念佛,这就是正念,想一个亲人都叫邪念,那是错误的念头。佛门讲大孝是要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孝,叫父母从此以后永远不再受轮回的苦报。父子至亲,容易感动,真正好好的学,好好的劝导,他能相信,能够接受。

  『现前当来』,「现前」就是现在,现在就能见到佛,有种种的瑞相,「当来」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那就常常和佛在一起。念佛的同修有不少人曾经见到佛,或者在定中见到,或者在梦中见到,也有些特殊的因缘现前见到的,这些都证明过去生中善根的显现,他这个因缘成熟了。

  在美国达拉斯有位蔡文雄居士,他是个做生意的人,生意做得很不错,这几年他学佛了,他来告诉我他学佛是什么因缘。他父亲过逝,在他父亲病重的时候,他从美国回来看到父亲病得很重,快要走了,他听说念佛有好处,所以就劝他父亲念阿弥陀佛,他也跟著念,这是他念佛的开始。他说念了没多久,忽然看见阿弥陀佛,这尊阿弥陀佛是金色的,是坐著的像,也不太大,大概有一、二尺高,在窗户上看到的,阿弥陀佛在窗户上,差不多看了半个多小时,绝对不是眼花,眼花不能花半个钟点,看了半个多小时,阿弥陀佛才逐渐慢慢变小没有了。他回美国后,有一天在古董店(因他很喜欢古董,他是从事於珠宝生意)看到一尊阿弥陀佛的像,跟他爸爸生病时所看到的一模一样,就是那尊像,他就把那尊佛像请回家供养,从这个地方开始信佛,这是前世的善根。他说他要不看到,虽然不反对信佛,他信佛的心不坚固,而这是被他看了那么久。以后达拉斯成立佛教会(有些同修,大家在一起共修的,成立佛教会),他就把那尊佛像送在佛教会里头供养,是这么个起缘。确实「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许多人见到佛相的样子都不一样,有些人见到站著,他见到的是雕塑的佛像,很奇怪,就现这样的相给他启信。我们接著看底下:

  依报妙。】

  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为什么这个世界叫做极乐世界?经上讲那个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没苦,只是享乐,所以叫做『极乐』。底下是「总说」,总说之后再分开来讲。先说「无有众苦」,苦太多了,佛经里面通常把它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苦苦」,第一个苦是动词,第二个苦是名词。

  苦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烦恼逼身心故。】

  『苦苦』里面通常讲的「八苦」,又分做八类,第一个「生苦」,我们都经历过,现在忘掉了。佛经里讲生苦讲得非常详细,佛经说你到这个人间来,父母是缘分,你跟父母没有缘就不会来,自己的业因是「亲因缘」,父母不过是「增上缘」而已,帮助你而已。你来投胎的时候是你自己的业报,跟父母有缘,有什么缘?这个缘归纳起来有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这些事情。我在香港光明讲堂讲经,光明讲堂的佛堂上有一副对联,那副对联很有意思,上联写的是「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写的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他那个佛堂上有这么一副对联,很有趣味,这真是把人间事写得清清楚楚。

  你来投胎的时候,坐胎苦。在母亲肚子里面十个月,那十个月,佛所说的,就跟在地狱差不多,所以叫胎狱。母亲喝一杯热水,你在里面就像在「八热地狱」一样,她喝一杯冰水,像在「寒冰地狱」一样,很不好受,要煎熬十个月才能出来,出来的时候,皮肤接触外面空气,就像风刀地狱一样,刚接触的时候痛苦,很难忍受,所以一出生都哭,为什么哭?太痛苦了。生苦,确实是苦。人只有在最痛苦的时候才会哭,才哭得很伤心,你有没有看到哪个小孩一生下来就笑咪咪的?有没有看到过?没有,由此可知,生确实是苦。

  「老苦」,这是诸位见到过的。老人,苦,这都是不能避免的,你要想不老那只有短命,又不愿意短命那你就得受老苦,决定不能避免。所以年轻人对老人要尊重,要帮助他,这是你修福,到将来老的时候才有年轻人来关心你,也来照顾你,因缘果报。你今天看到老人讨厌瞧不起,你老的时候一般年轻人看你也讨厌,也瞧不起你,那时候你难过了,后悔也来不及,所以凡事要往前看,要往深远处去想,尊敬老人对自己决定有利益,因为你自己会老,不会永远年轻,这个要记住。对於老人要特别关怀他、照顾他。我曾经听说,前些年像公共巴士有老人上车,年轻人还会让坐,现在听说都没有,都不肯礼让,将来这一批年轻人老了,苦难必定比现在老年人要加倍,不知道修福。「病苦」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死苦」,你现在还没死还不晓得。死是最苦,比病苦还要来得苦,佛经形容有如「生龟脱壳」。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拔下来,你想想那多痛苦!佛比喻人死那种痛苦,就像活著的乌龟,拔它的壳一样。这四种苦人人都要受,每个人都免不了。

  除此之外,还有「求不得苦」,你有愿望,愿望不能达到。「爱别离苦」,你所喜欢的人、喜欢的物偏偏失掉了。好的朋友不能常常在一起,爱别离苦。『怨憎会』,冤家对头不希望看到他,偏偏天天碰头。在学校念书,好同学、好朋友偏偏不在一个班上,冤家对头排在一个座位上,「怨憎会」,佛给我们讲的。这七种都是苦果,你能够感受得到。末后一条,『五阴炽盛』,这是你觉察不到的,这是苦因。为什么会有苦果?就是因为「五阴炽盛」,『烦恼逼身心故』。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简单的讲就是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打妄想,分别执著,起贪瞋痴慢种种烦恼,你才胡作妄为,才感受到前面七种显著的苦报,这属於「苦苦」。

  坏苦—乐是坏苦,不久住故。】

  第二类『坏苦』,「坏苦」是什么?是说一切乐相都会变坏,在还没有变坏的时候不错,很好,时间久了就变坏,到变坏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苦。『乐是坏苦,不久住故』,不能够永久长住,譬如色界天人。欲界这三种苦统统都有,苦苦、坏苦、行苦全都有。坏苦,我们举个比喻,现在竞选,选上了,当市长、县长很乐,大家都来道贺,那个选不上的就苦了。或者纵然选上,下一任再选,落选了,要把县、市长的印交给别人,这时候回到家也没人理你,门可罗雀,坏苦,这是一个例子。好景不常,一定要记住,要觉悟。色界天人,因为他这个欲断掉了,「财、色、名、食、睡」五欲他离开了,所以他没有苦苦,虽然没有苦苦,他有坏苦,他有寿命,寿命到了他还要堕落,寿命虽然长,长也有尽的一天,色界天人有坏苦、有行苦。

  行苦—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行苦』是『非苦非乐』,苦乐两边都不受,这个境界好,好像人常在定中,这是非常的自在,但是也是不能永久的保留,『性迁流故』,就是不能永久保留。譬如人在青春(十八、九岁)的时候很好,少年,能不能永远保持十八、九岁?不能,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再告诉诸位,一天比一天老。习俗过年都要恭贺新禧一番,你要实际上把这个事实真相明白,有什么可喜的?一年比一年老,有什么可喜?如果一年比一年年轻,应当恭贺一下才对。一年比一年衰老,喜从何来?再说寿命,一年比一年短,有什么可喜的?佛教我们了解真相,这是真正的觉悟。三界里面,四空天人不但五欲离开,连身都不要了,他晓得「身为苦本」,有身就有苦,他不要身了,所以四空天,现在一般人讲灵界,他没有色身。色界天有身体,有色身。四空天没有色身,叫无色界,因此他没有坏苦、没有苦苦,但是他有行苦。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这个时间长,八万大劫也有尽的时候,八万大劫到了,他还是要轮回,还是要堕落,所以佛给我们讲「三界统苦」,这称为极苦的世界。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种苦都没有。没有苦苦,你的生活自在,无论在物质上、精神上,你的生活圆满,无忧无虑。没有坏苦,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青春常驻,永远不会衰老,纵然你活到无量劫(寿命是无量劫),面貌跟年轻一样,没有看到衰老,这里没有坏苦。不会迁流转变,所以也没有行苦。所以那个地方称之为极乐世界,比我们这个世界真的是好得太多了,无法相比。

  『受诸乐』,「受」是享受,这也归纳起来讲,第一个是:

  无罪报之苦。】

  那个地方的人不迷惑、不造业,所以他没有『罪报之苦』,「罪报之苦」就是前面讲的三种苦,他没有。

  无享受而造恶业之苦。】

  这就是他不迷,他不造业。

  无求寂灭之退转。】

  这是讲修道。我们这边修道人进得少、退得多,会退转,这是苦,所以道业不容易成就。那一边不退转,圆证三不退。

  无修道之障碍。】

  我们这个地方修道障缘很多,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障碍,一帆风顺,所以无论在物质上、在修道上只有享受乐,没有苦受。接著看底下一段:

  地利之乐(居住)。】

  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居住的环境。

  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众宝栏树—(地利之乐)。】

  『众宝栏树』,这是讲『地利之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又表圆满之意。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

  经上讲的「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楯」,都说「七」这个数字,所以有些人看到《弥陀经》,认为极乐世界环境很呆板,好像都一个样子,没有什么变化,这个有什么意思?每一家建筑物都一样的。这个看法是看错了,「七」不是数目字,这跟《华严》里面讲的「十」,它不是代表一个数字,是代表『圆满』。七这个数字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讲四方上下,中国人讲「六合」,再加上当中,这就都圆满了,七是从这儿来的,因此七在此地代表自在如意、随心所欲,这就是「圆满」,明白这个意思了,你就晓得极乐世界的确是庄严。你到那里住的房子,想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绝对不是呆呆板板每家都一样的。古德也告诉我们,『七重表七科道品』。「七科道品」是整个佛法的归纳,归纳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可以分做七个部分,这个也能够讲得通,但是这个从教下来说。真正的意思的确是「圆满」的意思。

  经上常讲「金银琉璃」,这是『四宝』,「四宝」也是有意思,其实极乐世界的宝是数不尽的,种类数不尽,数量更是数不尽。佛在经上说「四」,他有用意,就是代表『常乐我净』四种德能。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常」就是永远不变不坏,也就是没有坏苦。「乐」就是没有苦苦。「我」就是没有行苦,「我」是自在、主宰的意思,自己确实能做得了主宰。「净」是清净。所以法身有这四种德性,般若里面也有四种,解脱里头也有四种,都具足这四种德性。它是代表这个意思。

  自德深,他贤遍,是极乐之真实因缘。】

  『自德深』就是具足圆满的智慧德能,常乐我净这四净德。『他贤遍』,自己以外,所接触的人都是圣贤,普遍在极乐世界任何一个场所,不管到哪里,你都能够遇到诸佛,都能遇到这些大菩萨们,可以说这些人常常围绕在自己的周围。『是极乐之真实因缘』,为什么会这么乐?乐的因缘在此地,所以那个地方决定没有怨憎会。

  此等庄严,同居是增上善业(念佛)所感,亦圆五品观(1.随喜、2.读诵、3.解说、4.兼行六度、5.正行六度)所感。】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果报。此地『庄严』,我们可以说之为那个地方的果报,非常圆满的果报。真善美慧的果报从哪里来的?必定有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增上善业』。善业里面最殊胜的、最上的善业是什么善业?『念佛』。凡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念佛成就的人,换句话说,最低限度,他的念佛功夫都能够伏住烦恼,都没有妄念,身心清净的人才能到那个地方,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各个人都是身心清净,才成就这样的庄严。也是圆教『五品观所感』的,圆教「五品观」就是凡圣同居土,这是天台大师说的。

  天台宗智者大师是隋朝时候人,他圆寂的时候是在唐朝,隋朝的年代不长。前面跟诸位说过,我们讲「一时」的时候提到他,他读《法华经》曾经入定,在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这就是智者大师的故事。他虽然是天台宗的祖师,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在往生的时候,学生们就问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他就告诉大家,「我本来的品位可以相当高,能够得到相当高的品位,但是因为领众(领众就是管事,他是一个寺庙的住持,尤其那个时候寺庙里面住众差不多都上千人,那么大的团体他领导,样样要操心),我只落得个圆教五品位」,五品位就是凡圣同居土,所以五品位就是从这儿来的。以后我们讲凡圣同居土又说「圆五品观所感」,从天台大师他往生的时候所说的。

  「五品观」怎么修法?「观」就是观照,这是在般若里面讲修行的功夫分三等,这般若经里头讲的。最起码的功夫就是「观照」,再往上一层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就是三昧。观照是伏烦恼,没有断烦恼,照住是断烦恼。再往上一层就是「照见」,照见就是明心见性,是功夫最高的。我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上层的功夫。最起码的功夫是要观照。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来观照?念佛就是观照。你看看,烦恼心一动,「阿弥陀佛」,这就是观照,就把烦恼压住,把这个妄念取而代之,这就不迷。观照,照是不迷,明明白白,把它换过来,境界换过来,转变过来。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每个宗派里面所讲的名词不一样,那个功夫境界相等,完全相同。观照就是念佛法门里面的功夫成片,我们念佛得力了,功夫成片,照住就是事一心不乱,照见就是理一心不乱,净土宗和般若宗讲的名词不一样,内容是一样的,伏烦恼、断烦恼、明心见性,都是讲的这个事情,你才明了法门确实是平等的,是无有高下的。但是用般若那个观照的方法的确没有念佛这么方便,这是真话不是假话,所以念佛伏烦恼比观照伏烦恼要方便稳当得多,不会产生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著魔,念佛不容易著魔。

  圆五品观,观就是观照,第一个是『随喜』,要修「随喜功德」。「随」是随顺,随顺一切善法,当然不随顺恶法,这个诸位要记住的。随顺一切善事,随顺当中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成就善事、好事,这叫随顺。如果没有力量帮助就赞叹,这也是随顺。我没有力量帮助他,没钱也没时间,也没能力帮助他,我看到了很欢喜,赞叹,希望别的有力量的人来帮助他把这个好事完成,这都属於「随喜」。第二是『读诵』,这就是天天要念大乘经典。念大乘经典,你能够明理,能够破除迷惑,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心地光明,行为正大,这是「读诵」的观照。第三个『解说』,「解说」是为别人讲解佛法的道理,为别人讲解佛法的功德利益,换句话说,劝别人学佛,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这是「解说」。第四是『兼行六度』,「兼」是附带,在随喜、读诵、解说里头附带,这叫「兼行」。第五就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完全是对自己的,布施是度自己的贪心,对治自己的悭贪,持戒是对治自己的恶业,忍辱是对治自己的瞋恚,精进是对治自己的懈怠、懒惰,禅定是对治自己的散乱,般若是对治自己的愚痴,这叫「正行六度」。这样念佛庄严了凡圣同居土,这是说明凡圣同居土种种庄严的来由。

  人民表因缘生法,声闻表即空,菩萨表即假,佛表即中,圆融无碍也。】

  凡圣同居土里头的人物,我们生到那边去是人天的身分,人的身分,我们见思烦恼没断,五欲也没断,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想吃饭,疲倦了还想睡觉,没有断,我们的习气没有断。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没这些?有,衣、食、住、行统统都有,随著我们的欲念统统现前,是人的身分。那么看看别人,这里头有阿罗汉,你也天天见到,也有许多的菩萨,也有佛,都能够见到。所以『人民表因缘生法』,代表这个,这是一个境界。阿罗汉表『即空』,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的佛法,决定没有小乘,那哪来的阿罗汉?所以这些阿罗汉都是小乘人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的,虽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带著小乘的习气,就像我们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穿衣吃饭,带著人的习气,所以叫做阿罗汉,实际上他确实不是阿罗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说是个人,其实是不是人?比人的身分高得多,他圆证三不退,怎么可以用平常人来看他?所以有这些名词,实际上境界不相同,绝对不一样。这是天台家讲「空假中」三观三谛配合这个意思来讲,也能讲得通,也讲得不错。菩萨代表假,佛代表中道,这些都是讲修行方法,最妙的是空假中三观三谛『圆融无碍』,这是最殊胜的境界。再看底下一段:

  宝池德水—(无老病苦)。】

  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一段显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老病苦』,那个地方真的长生不老,永远不会生病,你就可以想像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卖药的,没有医生。那个地方长生不老,永远不生病,真正是难得。

  上明住处,此节明生处。】

  前面众宝栏树是讲居住的环境,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出生的环境。

  此土同居是有漏惑业所感,彼土乃无漏净业所成,又为阿弥陀愿行之所庄严。】

  这是说明为什么不一样。『此土』是指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我们居住这个地球,地球上这些众生、这些人,我们看得到的这些野兽畜生,这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人、这些生物?佛告诉我们,这是『有漏惑业所感』。「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就是有烦恼,就是有贪瞋痴慢。「惑」是迷惑,对於一切事理辨别不清楚,这就是迷惑。「业」是造作,既然迷惑,造作就是妄动。「迷」就起惑造业,当然就有果报,这个果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动物、植物、矿物,是这么来的。实在说六道轮回也就是这个原理,不仅仅解释我们眼前这个境界,也可以解释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的形成,因素就在此地。西方极乐世界的业因、因素不相同,那个地方的众生没有烦恼,他不迷惑、不造恶业,所以他的果报跟我们就完全不相同,那边是净业所成。诸位想想,我们天天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们这个世界是六道,在六道里头哪一道有阿弥陀佛?统统没有。我今天造一念善,起一念善心,我造善业,六道里有三善道,那三善道的果报,我们起一个恶念造作恶业有三恶道,你都有个去处。念阿弥陀佛,六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跑到那边去了,所以阿弥陀佛是净业。什么叫净?就是善恶两边都离开,这就清净了。

  因此一个真正发心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平常在这个世间一定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从心地做起,我心里一个恶的念头都不生,这就是诸恶莫作。一个恶念不生,心真正清净。虽然没做坏事情,还有坏的念头,这心不清净,必须从根本上把恶业拔除,就是从此以后不起一个恶念。虽然做一切善事,帮助别人,做善事不要把事情挂在心上,「三轮体空」,做过就过了,不去想它,想什么?想阿弥陀佛,这个要紧。善恶都不想,就想阿弥陀佛,这叫净业,这个人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那边叫『无漏净业所成』。「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不迷惑、不造业,这就叫清净业成就,这是我们自己力量,每一个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有一份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我们常常念佛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们用什么庄严?也就是帮助创造西方净土,我们去的人都有一份功德,那就是你的净业,你身心清净。同时又是『阿弥陀愿行之所庄严』,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一桩事情的详细说明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通常也称为《大阿弥陀经》,因为它的分量多,解说得详细。

  《无量寿经》里面介绍阿弥陀佛过去生中修行证果的经历。他在久远劫之前曾经做过国王,他做国王的时候就有一尊佛住世,他常常亲近佛,听佛讲经说法,以后很受感动,就把国王的位子让给别人,自己出家修行,跟著佛出家,这是说他因地最初的一个因由。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法藏」,从此以后,生生世世修行。他那时候遇到的佛叫「世自在王佛」,在佛面前发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度众生,这四十八愿生生世世就在做,一直到四十八愿,愿愿都圆满,这才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当中修行,他曾经参访过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换句话说,他曾经亲近过二百一十亿尊佛陀,这真是博学多闻。他看了那么多诸佛的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建造自己的国土,采取人家的长处,舍人家的短处,这样建造了一个极乐世界。

  实在讲,这种模式我们可以采取,像你们这些年轻人将来学业完成,到世界各国去考察观摩,取人家的长处,舍人家的短处,来建设一个极乐的台湾,不是做不到的,使台湾成为地球上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这诸佛国土里头建立的极乐世界就是用这种方式。他看得太多了,经上讲他看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所以他这个国土建立就很不平常,不是惑业成就的,是愿力成就的,是净业成就的,阿弥陀佛自己的大愿大行。所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清净的净业,是这么样的一个团体,无怪它的庄严不是其他诸佛世界所能相比的。「因」不相同,其他诸佛国土都是染净混杂,有善业、有恶业,有清净业、有染业,是这样子聚合的,不像西方极乐世界纯粹是净业众生所聚集的,这个不相同,我们了解这个因由才晓得西方的殊胜原来如此。我们自己身心清净才可以到那里去,我们不清净,人家各个都清净,我们到那里去也没有办法跟人家融洽,所以不能去,要想去一定要修净业。第五:

  四色莲花—(无胎生苦,无爱别离苦)。】

  『四色莲花』,这是讲七宝池中有许多的莲花,莲花化生,就像经上所讲的「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讲四色,其实颜色有无量种,不止四色。这个四色是四原色,四色一调和就变成无量色,是说的这个,这个诸位一定要明了,绝对不是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莲花只有四种颜色,那你就搞错了。这个四种是讲四原色,四色一调和就是无量无边的颜色,无量无边的光彩,美不胜收。这一段经文里面显示『无胎生苦』,因为莲花化生,没有胎生,同时也就『无爱别离苦』。我们这个世间人胎生,有父母,父子、母子是特别的亲爱,儿女长大了总要到外边去,总有「爱别离苦」,没有办法做到没有爱别离苦。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没有父母,不需要父母,所以没有胎生之苦,没有爱别离苦。这一段要说明的:

  莲花大小光色不同。】

  都是无量无边。

  经云:众生发心信愿持名,池中即生一莲蕊,标名於上,若精进念佛,花则日大,光色日鲜,如中途退心或改习他法门,则花渐枯。】

  这一段经文诸位要好好的记住,这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土三经」,《观经》里面所说的,这是事实。十方世界的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哪一个人真正发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长一个莲花的花苞,而且这个花苞上就有你的名字,这很奇怪,这朵花就是你的。你念佛念得很勤,念得很精进,念的功夫很得力,那就是花的养分,花就有营养,花一天比一天大,光色一天比一天好,如果你去学禅,去改学密,不念佛,这朵花就枯死没有了,这很奇怪。所以你要晓得这一桩事情就得要认真努力,我们今天要修的是什么?希望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住的莲花又大又美,这是真正可以得到,真能得到。要晓得我们这个世间名闻利养种种富贵是过眼云烟,一样都得不到,你带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要用多少精神、时间去争取世间名闻利养,搞到后来一样也带不去,这是莫大的损失,为什么不拿这个精神、拿这个好时光去念佛?我们要求一个永远带得去、永远不会失掉的大莲花。

  经上说这个莲花,小的一由旬,一由旬多大?照印度的算法,比照中国古时候度量衡来讲,印度有中由旬、小由旬、大由旬,大由旬合中国是八十里,这是讲直径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换句话说,最小的莲花也有四十里,住在那里也很舒服。你现在这个家虽然大,还没到四十里。四十里,我看比台北市还要大。台湾从南到北,算中国的华里有八百里,大由旬那就是八朵莲花,就是一个台湾大,一朵莲花是台湾的八分之一,可见得莲花相当之大,但那是小的。大的莲花,经上说有一百由旬、有一千由旬的,那一千由旬的比地球还大,希望大家努力,到西方极乐世界住千由旬的大莲花,这是我们要争取的。不要把这些精神、时间浪费在这个世间上,这个世间的生活能过得去就可以了,不争名、不逐利,衣能够保暖,饮食能够饱肚子,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就满足了,我要求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莲花,必须有这样的眼光、知见。

  莲花之美真是美不胜收。过去念佛人,或在定中,或是在念佛止静的时候,往往见到这个现象,就是看到莲花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在《往生传》、在《高僧传》里面看到有这些记载,现前也有人曾经看过,今天没有在座。旧金山有一位居士,她最近回到台湾来办事,这位念佛的同修就见到过,她是念佛打坐止静的时候看到莲花,那个莲花之好,有生以来从没有见过,那么好的莲花,那么美的莲花,莲花上有她自己的名字,她来告诉我,她见过这个境界,我勉励她「努力念佛,你决定往生」。这是她亲自见到,亲自告诉我的,这是念佛的瑞相。她念得很诚,念得非常诚恳,所以这个事情决定不是虚妄的,我们个人要努力。认定这个法门决定不改,决定不退心,不管其他的种种法门来宣传,来劝勉你,我们自己的心绝不动摇,一句弥陀永远的念下去,你决定成就。

  信心坚固,一生不改,则临命终时,佛持此花,接引往生,即生此莲中,名为托质莲胎,清净受生,花开见佛。】

  所以念佛人最重要的就是信心要坚固,决定不动摇,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一生决定不改,老实念佛,这一句弥陀念到底,到临命终时,这个因缘成熟,阿弥陀佛就拿这朵莲花来接引你。我们这边这尊佛像是阿弥陀佛接引像,阿弥陀佛手上拿莲花来接引往生的人,他拿的是哪一朵莲花?就是七宝池中你自己的莲花,莲花上有你自己的名字,决定不会错。你平素功夫念得很勤,莲花就大,你念得不勤,莲花就小。换句话说,你将来见佛,你的莲花大,你见的阿弥陀佛身相就大;你那个莲花小,你见的阿弥陀佛也小,你愿意见大佛还是见小佛?见大佛,见的佛相愈大就证明你的品位愈高。赞佛偈里面赞叹阿弥陀佛,那个相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你说那个相多大!「白毫」是佛眉毛当中有两根毫毛是白的,当中是空的,卷在一起,有多大?像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佛的眼睛就像大海一样,你讲讲看这个相多大,那是报身如来。见到这个相是生实报庄严土,是理一心不乱才能见得到。当然,那么大的佛拿的莲花一定是很大的,你念到理一心不乱至少也是千百由旬的大莲花,一往生,花开见佛,你自己的地位就是法身大士,我们要向这个方向目标来努力,这才真正有价值。

  经上讲「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既然说了,我们必定可以做得到,做不到的佛不会说。人家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别人可以做到,我要努力,相信也能做到,所以自己要相信自己。前面讲信心,第一个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往生,相信自己可以得一心不乱,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上品上生,要有这种决心、毅力,要认真努力去修学。

  光色实无量,略言四色耳。】

  这个前面解释过。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弥陀因地,以四十八愿,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清净之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也。】

  这个意思前面也都曾经说过了。

  读经史摄取古人之经验,参学摄取今人之成果,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法弥陀行也。】

  这是在此地特别勉励诸位同学,我们要重视经与史,经是学问,是讲宇宙人生的道理;史是经验,读史就是吸收古人的经验教训,供给我们现在人的参考,所以经与史一定要读,成就自己的学问。『参学』就是多看,所以是行万里路,看现代人的成果,在这个里面提取经验教训(今人的经验)。这样合起来那成就就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用这种方法来建造他的极乐世界,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国家,乃至於自己的家庭,使我们的生活能够更美满、更踏实。底下一段:

  天乐雨华(天时之乐)。】

  『天乐雨华』,这是『天时之乐』。

  「衣裓盛华,他方供佛,饭食经行」,这里面有很多的乐趣。衣裓就是盛花的盛具,就好像我们现在用的花篮,我们采花的时候用花篮,衣裓也就是花篮。西方凡是讲衣,这是讲印度,只要是布匹所织的都叫做衣,所以这个衣并不是中国人的观念,一听到衣,大概是衣服,裁缝好的。印度的衣没有裁缝,印度的衣就是一块布往身上裹起来。你们看到印度的袈裟,袈裟是佛门里用的,实际上就是印度人穿的衣服。所以印度的衣没有裁缝的,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袈裟」两个字是杂色,印度因为天气热,他们多半用白布,佛弟子是用染色的布,所以袈裟的意思就是杂色,染色的。可能就是这些花篮,它有像绸缎、丝绸一样的,用来编织装饰,所以称为衣裓。这里面暗示著「无求不得苦」,有「衣食行」的乐,我们用线条画在这个地方。花是拿来供佛的,你想什么花就得到什么花,也是随心所欲,变化所作,所以天花!

  「他方供佛,得神通乐」,你确实有这个能力,经上讲多少时间?不过是吃一餐饭的时间。西方极乐世界人早晨起来先去供佛,回来再吃早饭。你们现在在此地,早晨起来做早课,早课完了打太极拳,回来吃早饭,就这么长的时间,你已经到外面去供佛供多少佛?十万亿尊佛,一个世界有一尊佛,换句话说,你已经游遍了十万亿个大千世界,这是神通,这是多么大的速度!今天的飞机没办法,做不到,连飞到香港还要一个多小时,那怎么行!可见得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神足通不可思议,神足通就是飞行自在,速度之快不是你能够想像的,有这么大的能力。飞行的工具是什么?给诸位说,不是飞机,飞机在那里不管用,速度太慢没人要,也不是飞碟,外太空人到这儿来旅游乘坐的飞碟,飞碟比我们这个飞机的性能好得太多了,飞碟也达不到,那是什么工具?就是莲花。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到其他佛世界游玩的时候,就是乘坐自己的莲花,速度之大,不可思议,所以莲花又是自己住的地方,又是自己的交通工具。「得神通乐」。

  「侍多佛乐」,咱们这个世间见一尊佛就不容易,你每天至少可以去见十万亿尊佛,到那里听他讲法、听经,你到那里去以香花供养,这个自在,这个乐,福慧双修。经上讲十万亿的底下,底下一句我再告诉诸位,这是有意说的,有他特别的用意。「饭食经行」,这是回来之后吃完早饭,早饭吃了之后就经行,经行就是散步,这显示出衣食行之乐。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我解释这一句:

  此句特为此土众生而说。】

  说这个是有用意的,特别为我们娑婆世界人讲的,为什么要这样说法?

  意显往生之后,有能力随时返来,供养本师、弥勒,普度怨亲,皆不难耳。】

  用意在此地。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十万亿个佛国土,换句话说,你能供养十万亿佛,每天都可以回到地球上来看一看,每天都可以回来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供养弥勒菩萨(当来下生佛),每天来看看你自己的父母、家亲眷属现在怎么样?得度的机缘有没有成熟?就是他能不能相信,他要能相信,你一定化身来劝他、来度他。这个意思是说,你虽然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都可以回家来看看,换句话说,虽然往生到极乐世界,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随时可以回来,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本事,这是劝你不要舍不得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才真正能照顾娑婆世界的家亲眷属。你要是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同样在这个世界,一轮回就不认识了,就没有法子照顾,这里面得失差别很大,一定要去。在这个地方,事与理说的都不多,所贵的就是诸位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能相信。如果不能相信,你有疑惑,有疑惑就要探讨这里面的道理,理明了了,事就会相信,可是要探讨《弥陀经》深密的道理那就不是个短时间。

  我们此地讲的《弥陀经疏钞演义》,这个讲一遍要好多年,这是《弥陀经》的注解,的确是博大精深,真正研究明白了,你对於这个一点都不怀疑。《弥陀经疏钞》讲一遍至少要五百个小时以上,我们第二遍讲过,此地留著有录音带,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个。现在我们正在讲第三遍,第三遍比第二遍更要详细,所以第三遍讲的,我估计一定要超过六百个带子,要讲得更详细。「理」彻底明了,「事」一点怀疑都没有,真的会死心塌地修学这一门,而且自己有把握决定往生,在现前这个世界上快快乐乐,的确是离苦得乐,要懂得这个道理。

  其实他每天早晨游历多少个佛国土?前面讲过,阿弥陀佛从前曾经参访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的弟子必定有这个能力,每天早晨去参访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不止十万亿佛,真正的能力是百万亿佛,讲十万亿是特别为我们说的,怕我们留恋娑婆世界,舍不得家亲眷属,感情太重,特别为这个说的,就是告诉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都可以回家来看看。底下说:

  食时,即清旦。】

  『食时』是吃早饭的时候,所以是『清旦』。

  故曰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

  『神足』就是飞行变化,『不可思议』。

  不离彼土,常遍十方。】

  这是真正恢复自己本性本有的能力,可以分身,可以化身,可以叫十方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里,同时都有你自己在那里,分身去的,有这样的能力。

  不假逾时回还也。】

  这一餐饭的时候很短,绝对守时间,到吃饭的时候回来吃饭。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像这些事情真是连作梦都不敢想,西方世界每个人有这样特殊的神通、能力。所以我过去讲《弥陀经》,有些同学学物理、学科学的,我就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留学。外国的科技和西方极乐世界比,小巫见大巫,不足为道,那算得了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科学发达到最高峰的世界,真正到了究竟圆满,所以他变化自在,原理就是能与质的转变的确可以做到随心所欲来转换,所以那个地方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用完的,这就是能与质的转变,才会永远用不尽。我们今天不会转变,地球上的资源会用尽,会转变就用不尽。

  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诸位看了这些经文,听了前面所说的这些意思,都能够想得到,也能够体会到一些,这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殊胜。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十方一切诸佛国土,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是其他佛国土所没有的,其他经论里头也没有这个说法的,这样的地方要不去才真叫愚痴,怎能算是聪明人?不肯修学这个法门去修别的,诸位想想,你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愚痴的人?这不必说就能明了。

  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

  这个障碍实在讲是自己形成的,惑业造成的。

  在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斯意极深矣。】

  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圆满的功德,圆证三不退,十方世界没有障碍,喜欢去就去,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太自在了。我们这个世界,在理论上是不隔,在事实上我们有迷惑、我们有业障,所以我们得不到自在。这个意思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下面一段讲:

  说法庄严。】

  这也是极其善巧方便,在经上看到极乐世界还有很多鸟,有白鹤、孔雀、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说了很多珍禽异兽,西方极乐世界有。经上不是明明说「无三恶道」,怎么会有畜生道?原来那个不是畜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譬如我们听经,如果佛坐在这儿讲经,我们在底下听要规规矩矩坐在那里表示尊重,我们很拘束,虽然听经是好事情,很喜欢,总觉得不太自在。假如释迦牟尼佛变一只孔雀为我们说法,我们可以和孔雀一面玩一面听它说法,那就不一样,就不相同。所以阿弥陀佛非常开放,你喜欢怎么样,他就叫你怎么样,一点都不约束你,我们想到阿弥陀佛真好,他真的能随心所欲。

  众鸟化迹。】

  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叫你一点拘束都没有,叫你自自在在。

  六时演法—闻正法乐。】

  『六时演法』,这就是说法,西方极乐世界说法不中断,这是闻正法之乐。你想听什么法门就给你说什么法门,这非常的奇妙。譬如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孔雀在跟我们说法,我们逗著它玩,听它说法,我喜欢听《华严经》,我听它说的就是《华严经》,你喜欢听《法华经》,你听它讲的就是《法华经》,这个很妙,彼此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个就是近代科学家天天在动脑筋还做不到,真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我们要想博学多闻,要想学种种佛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现在不干,就是像莲池大师所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你们哪个耐烦去学,你去学,我不学;「八万四千门,饶与别人行」,你们哪个修行,你们去修行。他,经只要一部《阿弥陀经》,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只要一部《阿弥陀经》,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决定成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些大经大论难道不想学?想学,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现在不学,现在先到西方,而且要找一朵大莲花,我要全部精神集中,我的莲花才大。我现在要学很多东西必定把念佛的功夫间断,那么就是往生也是朵小莲花,得不偿失。所以劝同修,真正聪明就一部《弥陀经》。

  《弥陀经》注解有好几种,选择好的注解去研究。自古以来,最好的注解有三、四种,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我们这分讲义是从《要解》上节录下来的,全部依照《要解》编的,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个流通比较少,但是可以找得到,过去台中印过。还有一个就是慈恩大师(就是窥基,玄奘大师的学生)的《通赞疏》。窥基是唯识法相宗的开山祖师,你看他注的《弥陀经》,注得非常之好,对於《弥陀经》赞叹备至,唯识宗的祖师所讲的。我介绍给诸位同修这四个注解,太好太好了。

  悉念三宝—得正念乐。】

  都是教给我们『念三宝』。

  明无三途—无堕落苦。】

  佛给我们解释这些众鸟都是阿弥陀变化所作,不是真正的畜生。

  极乐普摄法界众生。根尘一一圆妙,知此文亦特为此土众生而说。】

  所以这段经文,阿弥陀佛也是对我们世界众生特别介绍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众生玩心很重,都贪玩,阿弥陀佛「你喜欢贪玩,好,就叫你在玩乐当中闻佛法」,这个很自在,不要约束,不必叫你到讲堂去听课受那么多约束,还有那么多礼节,统统可以废除,一样也能成佛,也能开悟,这特别为我们说的。

  《大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

  他说的什么法?经上讲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都是讲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整个佛法的归纳,所以说三十七道品就是说的一切佛法,诸佛如来所讲的一切法总不外乎这三十七类,这三十七个名相在此地略为介绍。

  四念处(以智观境—看得破)。】

  一共有七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四念处』,「四念处」是『以智观境』,就是『看得破』。「此土」,这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这是智慧,开智慧的。第一个,「观身不净」,每个人对自己身体都爱惜得不得了,这是毛病,都非常爱惜,天天打扮,天天化妆,天天去洗发,要浪费很多时间在这上面,浪费这么多时间很可惜,所以佛教给我们「身不干净」,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这个身来办道,不要天天伺候这个身。如果把精神、心力都伺候这个身体,这很冤枉的,不聪明的。所以要晓得身不干净,这个皮袋里面装著很肮脏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干净的,一定要觉悟。所以要好好的利用这个身体来办道,来取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是用得非常恰当,如果不能把身体用在取西方极乐世界那真的是可惜。

  第二,「观受是苦」,「受」是我们的享受,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种种的享受,无论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是苦,这个要觉悟。有时候觉得「我也很乐、很自在」,乐是坏苦,因为那个乐不长,不是常在,何况乐会变坏的。苦是不会变的,苦不会变成乐,乐会变成苦,「乐极生悲」。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很乐,吃饱了很舒服,尤其是好吃的,吃得很乐,如果叫你连续吃个十碗、二十碗,你乐不乐?就不乐,那就叫苦连天,乐会变成苦。你们年轻同学,学佛的人好多了,也许你们会跳舞,跳舞很乐,叫你连续跳七天七夜不准停止,你要喊救命了,你不是乐吗?一直乐下去不行,一直乐下去就变成苦,这就是乐会变成苦,乐是假的。苦是真的,打你一鞭,你很苦,继续打你十鞭,打你一百鞭,苦上加苦,不会打到最后快乐起来,没有这个事情。苦不会变成乐,乐会变成苦,这就说明苦是真的,乐是假的,你要觉悟。我们这个世间只有苦没有乐,所得的乐是假的,自己欺骗自己。

  「观心无常」,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我们现在的心就是这么个心。胡思乱想就是迷惑颠倒,胡作妄为,造业受报。「观法无我」,一切法里面没有主宰,为什么?它刹那变化,没有主宰,没有自在。

  这是佛教我们以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我们的环境,要彻底了解我们现前这个环境决定没有「常乐我净」。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真有常乐我净,为什么?第一个,「莲花化生」,身清净,不像我们这个身,浓血之身,不清净。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身都是透明的,像琉璃、玻璃一样透明的,清净。「但受诸乐」,前面讲过,他所享受的,没有苦,苦苦、坏苦、行苦都没有。「一心不乱」,他「常」,那边的人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烦恼。「自在主宰」,他有「我」,他真的是长生不老,真的是年年十八,他真做得到,他能做主宰。这个智慧观察,两个世界的比较,我们应该取哪一个世界。

  「四正勤」,「正」是正当,「勤」就是勤奋,应该要去做的。四正勤实在讲就是精进,为什么不称精进?这里头进步的意思多,精的意思比较少,所以还是用勤字来说。四正勤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断恶」,一个是「修善」,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拿来检点自己,这是真正的修行。前面是智慧的观察选择,现在讲到真正修行了。第一个「断恶」,「已生恶令断」,我们反省自己的过失,思想行为不对的马上要把它断掉。「未生恶不生」,还没有生的恶,晓得那是不对,不但我们不能去造作,连念头都不要生,这叫「断恶」,我们在道业上、品德上、学问上才会真正有成就。第二就是「生善」,「已生善令增长」,我们已经晓得是好事、是善事,於自、於人都是有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努力去做,「增长」是希望它更能增加。「未生善令生」,晓得有很多自利利他的好事,我们还没有发心做,要赶快发心,努力的去做,这是正当的勤奋,正当的进步。再看西方极乐世界,他没有,这个表的后面,「无恶唯善」,他只有善没有恶。「净念相继,无上菩提」,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不但是四正勤,简直就是四精进,比正勤的意思还要来得圆满。

  再看第三个科目,「四如意足」,「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有四种圆满的如意。我们现在过年,有很多人见面的时候都恭贺「新年如意」,怎样才能如意?给诸位说,放下就如意,所以中国古时候大富大贵的人,手上拿了一个如意,拿这个东西提醒自己。你看如意那个头,回过头来的,那个头转过来的,那什么意思?回首如意,就是回头,回头就如意,佛门里讲「回头是岸」,中国古时候讲「回首如意」,所以拿到如意就想到我样样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赶快要回头,回头就如意。这个地方讲「回首如意、回头是岸」,就是「放得下」。这个四种是修定、是修福,这四个名词是「欲、精进、念、慧」四种,这四种怎么讲法?许多注解里头的说法,恐怕你看了还是搞不清楚,我后面这个注子,你一看就明了。我在洛杉矶就讲这个科目,周宣德老居士(这是慧炬社的创办人,恐怕你们很多人知道他)听我这个讲法非常欢喜,他说这个四条我搞了几十年都搞不清楚,一听我这个就明白了。

  「欲」是「知足」。知足,你的欲望就如意,你要不知足,你的欲望永远没有如意的时候,苦恼无边,你怎么能如意?欲望要知足。「精进」就「常乐」了,知足常乐。「念如意足」就是「心安」,「慧如意足」也就是「思惟如意足」,就是道理明白了,理得到了,心安理得。四如意足实在讲就是这四句,「知足常乐,心安理得。成就一心,不退菩提」,我们要修这个。一个修道人一定要做到这四个条件,能做到这四条,你佛号一定念得好,一定得力。今天我们的佛号念不好,我们的妄念伏不住,那就是你不知足,常常苦恼,常常忧虑,患得患失,你的心不安,理不明白,所以你这句佛号念不好。真正做到知足常乐、心安理得,佛号怎么会念不好?你的生活怎么会不自在?怎么会不快乐?一定是非常快乐,这样才能够修到一心,才能修到不退转。

  《弥陀经》里面这个三科没说,为什么没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十二个条目他全都做到,所以不必谈了。但是这十二个科目在我们这个世间是修学的共同纲领,不管修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这都是基本的条件。你要连这十二个项目都做不到,什么样的法门你都会落空,都不会成就,换句话说,我们修的什么?就是修这些。这些也离不开觉、正、净,觉正净是总纲领,这是纲领里面分开来的细目。一定要晓得,修就是修这个东西,学也是学的这个。西方世界,《弥陀经》里面从五根、五力讲起,下面这就是五根、五力,我们把这两科合在一起讲,因为它的性质非常接近。

  「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名称相同。这五个科目,「信」就是信心,前面讲过至少有六种,「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最低限度要有这六个项目。「进」是精进。「念」是念念不忘。「定」与「慧」都容易懂得,这里面有「正道」、有「助道」,正道是正修的,助道是帮助的,是助缘。怎样叫做「根」?怎么样叫做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有「能持、能生」的意思,这是比较上功夫浅一点。如果这个根要是功夫更深,根就有力量,力量是他能「断疑」,这是根有了力量,能「成德」,能成就定慧,能成就一心不乱,能成就上品上生,这就是力量。我们今天的信有没有根?虽然我们讲信佛,我们也相信净土,我们有没有根?如果有根,信心就会增长,信心就不退,这就是有根。功夫深一点的,信根就变成信力,力就是对这个法门不怀疑,对这个法门不动摇,这就是有力量,不会被其他法门诱惑,不会被其他法门动心,那你这个信就有力量。你的精进只有向这个方向目标来努力,精进不懈,这个进也就有了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先要有根,然后根长大就发生力量。详细注解在《要解》、《疏钞》里面都说得很清楚,诸位自己可以去参考。

  七菩提分(又名七觉分)於一切法善能觉了,功夫也。】

  下面一段讲『七菩提分』,「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所以也叫做『七觉分』。『於一切法善能觉了』,所以这个科目里面完全讲的是『功夫』,我们要善於修学。表解里面说的:

  慧力所发无漏正智。】

  『智』是智慧,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智慧与心性相应,拣别不是从分别、思惟、想像里面所生的,是从无分别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真正的智慧。『慧』就是「四念处」,『力』就是「五根、五力」,都是有前面累积的功夫才能发生真智。这里面有七个项目。

  择法—善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不取虚伪法。】

  第一个是『择法』,「择」是选择。『善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善」是善巧,真正能够认识哪是真的、哪是虚妄的,哪是正、哪是邪,哪是是、哪是非,哪是善、哪是恶,你能够正确的辨别,这是智慧。世出世间法有很多似是而非,看到这是正法,哪里晓得里头是邪的,表面看起来很善很好,里头是恶的,众生没有智慧往往颠倒其事,这也是为诸佛如来之所怜悯的,不能辨别是非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你就有选择,『不取虚伪法』,有这种智慧能力,在一切法门当中你也会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个性、适合自己程度、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修学起来很容易,很有把握,决定成就,这要智慧选择。没有智慧,八万四千法门你选哪个法门好?千经万论你选哪一部经论好?要有智慧来选择、来决定。所以这个在七菩提分(七觉分)里面,「觉而不迷」,这个列在第一条。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