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三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三集)  

无量寿经菁华  (第三集)  1993/8  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档名:02-18-03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看讲义第二页第十八段:

  十八、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我们看这几句。这个几句实实在在可以做为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佛首先教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觉悟」。「发菩提心」,也就是发觉悟之心,这一点关系最大。凡夫之所以称为凡夫,实在说,就是迷惑颠倒。菩提心跟这个恰恰相反,我们不迷惑、不颠倒。

  怎样才是真的不迷惑、不颠倒?我们从形象上去观察,那就很清楚了。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也就是对於自己、对於我们生活的环境,认识得清楚、认识得正确,这个认识就是觉悟了。我们认识没有错误,可是这个标准在哪里?佛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我们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真相是苦、空、无常,这是世间法的真实相,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免。

  有没有真常?不苦、不空有没有?佛告诉我们有,确确实实有「常、乐、我、净」。但是「常、乐、我、净」不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常、乐、我、净」是诸佛菩萨的境界,确确实实有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我们一定会舍弃这个「苦、空、无常」的世间,我们要去取得「常、乐、我、净」的境界,一定要能够取得,这就是真正觉悟的人。

  换句话说,佛门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了,对於六道轮回生死的状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觉悟了、就不迷了!所以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第二步就是要超越六道、要摆脱轮回,这个就是佛菩萨的事业,这是真正觉悟的人。

  佛又告诉我们,佛陀在世的时候,所谓「正法时期」,人的根性很利,修学一切的法门,多数人都能成就!到「像法时期」距离佛陀的时代远了,人的根性差了一等,传下来的佛法,慢慢的也变质了。什么变质?掺杂著许多众生的知见在里面。佛经没有变质,讲经的人把经讲变质了。传的时间愈久,就愈传愈讹。我们现在到「末法时期」距离佛灭度三千多年。按中国人的记载,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变质的状况愈来愈严重,严重到确确实实叫我们无所适从。我们要想在佛法上修学得到证果,就愈来愈困难。

  因此佛在《大集经》里面为我们留了一句话。实在说,世尊对於今天的社会状况,他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我们真正有心求出离的人,真正有心求佛法证果的人,佛没有辜负我们。所以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修净土成就。这一句话实实在在是世尊告诉我们现代人的,我们依照这个法门,决定成功。

  这个法门一直到末法的终了。我们晓得末法是一万年,现在才过一千年,还有九千年。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九千年之后,将来佛法在这个世间灭尽,《无量寿经》还在这个世间要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后,《无量寿经》也没有了,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还在这个世间。由此可知,这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议,连那个时期的人,依这一句名号都能得度,何况我们现在?

  我们再回想古时候,道绰大师,他是唐朝时候的人,一生讲净土三经二百余遍。这个法师一生其他的经统统不讲,只讲净土三经,这是净宗的一代祖师。由此可知,他心之专,专修、专弘,那叫圆满的「菩提心」。

  所以我们要想了生死,第一个要真正知道人生苦!来生还要作人吗?这一辈子苦还没受够吗?来生必定比这一生更苦。来生不想作人,这个愿望能达到吗?可以说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你的愿望不见得可以达到。所以我们要有决心,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一定得生,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觉悟的心有了,下面还有觉悟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过一种觉者的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也是念念「觉而不迷」,这才行!下面佛所教给我们就是菩萨住在这个世间,他们起心动念,造作行持。

  『持诸禁戒,坚守不犯』。第一个就是持戒。持戒,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守礼。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我们要遵守。遵守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旨趣,要懂这个才不致於死在戒律条文之中。为什么?条文是依照当年印度那一个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所写的,跟三千年后我们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要守它的精神,而不是在条文上。

  条文里面只有几个重戒,那是永远不变的,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永远不变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像其他在生活习惯里面,许许多多的威仪,现在都用不上了。以穿衣来说,我们中国人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一块布裹在身上不相同。饮食方面,印度人在那时候,出家人吃饭是托钵,现在是接受供养,不在外面托钵了。所以这些生活方式,在戒律里面都用不著了。现在读这些戒律是纪念的意思,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就是大乘戒。

  因此善恶的标准我们要知道,经论里面所说的善恶标准,讲得很详细、很清楚。但是它也有层次的不同,有浅深次第不相同。如同我们一般人讲的五乘佛法,就是把佛法分为五个层次:人乘佛法、天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乘佛法,五乘是这么分的。五乘里面,人跟天都没有出三界,没有超越轮回,这个诸位要晓得的。到声闻、缘觉这才真正超越六道轮回了。

  可是圆满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础上,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作祖?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作人学起。世尊在《观无量寿经》教给我们,未学佛之前,先修三福。三福里面第一条就是人天福报,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作人的基础。底下第十九条就是十善,我们以这个做为我们生活的原则,一定要遵守它。

  所以禁戒里面包括了最重要的「五戒」,「五戒」叫根本戒,诸佛菩萨都遵守的。从戒律引申就是法律。我们现行这个国家政府颁布的法律决定要遵守,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都要遵守,这都是在戒律范围之内的。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坚守不犯,这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的精神。

  『饶益有情』,这一句是属於大乘菩萨戒。有情是说的众生(有情的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广大的人群。要做对人有利益的事情,利益上面加一个「饶」,「饶」是最丰饶的利益,现代人讲最高的利益,最大的利益,这是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也许我们的力量很有限,很有限不怕,问题是你有没有这个心,你有真诚的心、恭敬心、清净心,耐心去做,必定得到诸佛菩萨威神加持,一定能够叫你满愿。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很重要!「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它,时时想它,念念不忘它,这个事情就成功了。这一想「这个事情好难,做不到。算了!」那这个事情就不能成功。为什么?你这个念头中断,不能产生力量。所以,真正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是念心不断。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念佛可以成佛,念佛人必定得生净土,也是这个道理。我念阿弥陀佛,念西方极乐世界,念得很勤,念得不断,那时候一定就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饶益有情」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对於众生有真实的利益、有广大的利益,这个念头决定不叫它中断。

  『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这一句实在是说将我们的心量拓宽、拓广。没有学佛之前,我们念念都想自己,想到自己这一生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只想到这些。很少去想国家、去想社会、去想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小!学了佛之后,尤其是看到阿弥陀佛的大愿,他的境界包括了虚空法界,那是真心圆满的显露,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小小一点善事,都要把这些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所修的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回向就是这个意思。我不独享,我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叫回向。我把我的智慧、把我的福德、把我的才艺、能力都与一切众生共享,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安乐,这叫菩萨行。一个觉悟的人,他一定是这样的行为。假如他不是这样的行为,念念还是为自己、为家庭,甚至於为一个小团体,他没觉悟。为什么?心量小,没觉悟;觉悟了,心量一定是很大的。底下这一段:

  十九、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YIN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

  『要当作善』,这个下面就是十善业道,是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人能够一生依照这个十条去做,才叫善人。这是善恶最简单的一个标准,这个十条我们就不必细说它了,讲的地方很多。我们看下面一条:

  二十、一心清净。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

  『一心清净,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这个对於我们自己身心修养、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四句要是做到了,刚才我所讲的你决定会得到。会养生的人常常说:人长寿,长寿要健康、要不老,那才叫真正幸福!怎样才能做到?一心清净就做到了。

  佛经上不是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正报是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念头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它会起很大的作用。什么作用?所有一切现象的变化,都是它在主宰的。大经上所说的森罗万象、一切万法,「唯心所现」,都是心所现的。心是不生不灭的,心是清净无为的。所以「唯心所现」的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那是真的,佛在经上称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的,如果把「一真法界」迷了,迷了自性,那就变成凡夫了。这一迷,把不生不灭的「真心」变成了「生灭心」,就是我们今天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从早到晚不晓得有多少念头在生灭。生灭叫做「识」,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怎么变的?「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是刚才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想是识,真心不想,真心里没有想。所以十法界是从心想生。换句话说,这个心想(识)它是能变、能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所生。我们要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自己会变,就能够随著自己意思去变。

  譬如我想健康、我想不老,你懂得这个理论、懂得这个方法,你就会变。你不懂这个方法,那就坏了,随著你的情绪、随著外面环境去变,自己做不了主宰,这就有苦了。因此,我们用心要用什么心?要用「一心」、要用「清净心」。心愈清净,心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生理是随著心理在转变的,操纵在心理。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哪有不健康的道理?!决定健康。

  我们净土宗修行的标准,就是「一心不乱」。我们这个「一心」真正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一天到晚把「心」定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上。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号,「南无」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皈依」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用中国话来讲,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礼敬阿弥陀佛,是这个意思。皈依阿弥陀佛,依是依靠,皈是回头,从万事万法里面回头,现在一心依靠阿弥陀佛,这就行了。你真回头,所有一切污染离开了,真依靠,那就清净了。所以「一心清净」非常重要。

  『端正身心,绝欲去忧』,刚才我说了,我们要健康,我们要长寿,我们还要永远保持年轻,这两句话就是永远保持著年轻,重要的是要「端正身心」。端正心就是前面那一句「一心清净」,你的心就端正了,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心是真的端正了。身呢?我们的言语,言语是身的一部分,我们身体的动作,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这是属於身。身之端正要与威仪相应,威仪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与礼相应。「礼」,诸位要知道,古今中外不同!我们要守礼,我们懂古礼,古礼不能不懂。我们守现代人的礼,因为我们是现代人,不是古人。古礼的精神我们明白,现代人的礼节我们遵守,一举一动都能够合「礼」,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诲,这就是端正身。

  下面这一句是在讲我们身心不端,有个很大的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去掉,你的身心就端了。哪两大障碍?一个是欲望,一个是忧患。身对身体的障碍是欲,它在那里诱惑你,使你的身不端正,心有忧!所以你的心就不能端正。真正做到身心端正,一定要把欲去掉、忧去掉,没有忧虑,没有欲望。不但对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的欲望没有,菩萨道里面,前面不是说「饶益有情」,我们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这个欲望也没有,那才清净。有度众生的欲望,还是错了。

  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佛没有度一个众生。为什么?一切事情随缘就好。随缘,用现代的话,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有这个机缘,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做了也不必居功,「我做多少事情」,用不著;没有缘就不做,这样就好。不要去攀缘,要随缘。

  你们同修说,我们要怎样怎样来发动搞什么,那叫攀缘。攀缘,心就不清净。对於自己的损失非常大,对於别人也不见得做得很圆满。古人常讲「好事多磨」,古时候磨少,现在磨多,多上百倍千倍都不止。你要做好事,哪有那么容易!好事不知不觉变质,就变成坏事了,变成造罪业了。这是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的。所以我们做,得随缘随分去做,不要攀缘。

  我们为社会、为大众是做了一些事情。在台湾,在国外也有一些同修来跟我说:「我们应该要募化一笔基金,大家来共聚、凝聚力量。」来跟我讲。我说:「不要。」为什么?流弊很多,不可以这样作法,还是随缘做得心安理得,做得真快乐。我学佛这么多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训,我们力量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没就不做,这个好!所以绝对不要伸手问人要钱,这个很重要,决定不能够化缘,决定不要生事!天下什么事最好?无事最好。常听说「好事不如无事」,所以无事最好,这个要知道。所以要「绝欲去忧」。

  『慈心精进』,慈心是慈悲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众生心要慈悲。精进,进是不退,一直往前进;精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勇猛精进。

  『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这几句都是障碍精进的。要真正做到「慈心精进」,必须把这些障碍除掉。第一个「瞋恚心」是大障碍,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切障碍都来了。不要有瞋恚心,这一桩事情很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是因为你把世间一切人事看得太认真了,所以才觉得很难。

  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是怎么一回事情?梦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常常记著《金刚经》上这几句对於人生宇宙的写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太认真。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是因缘果报。

  缘里面有善缘、有恶缘。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境界现前了,这个恶缘现前了,晓得恶的果报,过去有恶缘。人家对我们不高兴、忤逆之事,一笑了之。知道帐消了、结掉了。假如我们再要瞋恚心发起来了,那好了,这笔帐上又要加上了。不但消不了,麻烦还在后头,为什么不让它消掉?欠财的要还钱,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只有真正觉悟的人,心很平静、很平淡。善缘来了也没有欢喜心,逆缘来了也没有瞋恚心,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光明。心清净,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能有瞋恚,不能有嫉妒。

  嫉妒,说实在话,糊涂。贪瞋痴的痴是属於愚痴,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别人有好处,他好因他得的好报,哪有什么好嫉妒的!我们自己要想得好果报,不难,种好因就行了。所以要懂得「随喜功德」,要有「成人之美」这个心愿,不成人之恶,成人之美,懂得随喜功德,把嫉妒的障碍打掉。

  「不得贪餮」,贪餮也是众生的一个大病。狭义的来讲,就是挑剔食物,好吃;广义来讲,就是一切物质的享受。不可以贪图。「悭惜」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布施,这是错误的。前面跟诸位说过,布施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对自己可以能够断烦恼、消业障,这是布施,这是对现前来说;对修学来讲,能够破无明、见本性。

  所以菩萨修行,说实在话就是修布施。你看六度里面所说的,我们这十七条里面讲的是六度,布施一共有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把六度合起来看,布施里面有这三种。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你一个持戒的人,大家对你不会提防。比如说你持不偷盗的戒,他的金银财宝放在这边,「他这个人不偷盗,我放心他」,不会有恐怖的心,这就是无畏布施。他修忍辱,「我们说话不小心,得罪他没关系,他不会计较的」,所以人家心里很安,不害怕。所以这两种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智慧是属於法布施。所以你要看看,这六度一归纳实在就是一个布施。六度统摄万行,菩萨所修无量无边法门,不出这六大类。六大类一归纳就是一个布施,所以才晓得布施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肯去做?我们要修一心清净,端正身心,猛修布施,就能够得到。这个问题,你要真肯干才行。

  「贪餮、悭惜」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是不能认真修布施的最大障碍,必须要克服。生活要节俭,而且能够保持,将来发达了,有大财富了,生活还一样节俭,这个人叫真正有福报。

  我们在历史上记载里面看到一个人—范仲淹。宋朝时候的宰相,他是清寒出身。作秀才的时候,住在庙里面,家境清寒,每一天煮一锅粥,大概煮得比较厚,把这个粥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过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以后作将军,做到宰相,他家庭的生活还保持著最清苦的标准。他收入很丰富,拿来做什么用?帮助穷人。

  我们在念古文,念到《义田记》上面写的,他为人的状况。他做宰相的时候,养三百多家,一个人的收入,你想想看,他要自己过,那生活多愉快!养三百多家,自己的生活就非常清苦。我们印光大师对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认为中国除了孔子之外,范仲淹是第二个人,他这个家世世不衰,永远保持著家风。范仲淹的儿子都很了不起,儿子当中有一个是作到宰相,一个是作御史大夫,用现代的话来讲,像我们台湾的制度,一个行政院长,一个监察院长,都能保持家风。

  范仲淹死了之后,连棺材都买不起。你想想,他自己家里生活的标准。这些所有一切收入,都做社会慈善事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帮助一些年轻、家境清寒,可以受教育的。他办义学,请老师来教导这些学生,替国家培养人才。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死了之后,将自己居住的房子,捐献出来做寺院。这都是要在平常生活当中去培养,生活愈清苦、愈简单、愈长寿、愈健康。

  我们看到许多年岁比较大一点的人,都要自己留一笔钱,干什么?老的时候病苦很多,做医疗费用,这在一般人讲这很正常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想到他年老会生病,诸位想一想,会不会生病?一定会生病。他天天想他会生病,他把钱用在这上面去了。如果念头转一转,我把医药费拿去救济贫苦的病人,统统捐出去了,你会不会生病?不会生病了。为什么不会生病?没有医药费!生病要生得起病的人,才能生病。生不起病的人不生病。学佛要学这些智慧,一定要知道。

  我刚出家的时候,慧忍法师跟我住在一起,常常生病,因为他有医药费。他就问我:「为什么不生病?」我就告诉他:「我没有医药费」。我那个时候人家供养得很少,但是我每个月都会捐一点医药费给那些医院里面。我的医药费捐出去了,我不生病了。不捐出去留在那里,就准备自己生病。要懂道理,知道因果报应!所以我们把医药费捐出去多好,多自在。所以不可以吝啬,不可以悭惜。真正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天天想自己,真的把自己给毁掉了。

  「不得中悔」,「中悔」,是中途后悔。你做了善事了,中途后悔,这就错误。你的功德都丢掉了,前功尽弃了。「不得中悔」,特别是我们在修行,选择法门。我选择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第一智慧,一生决定成就。你选择这个法门,中途后悔,再去学禅、学密那就坏了。决定不中悔,一定要修下去,不要求感应,也不要问效应,都不要问,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下去,决定成就!

  「不得狐疑」,这个就是疑惑。「狐」,狐狸多疑,所以一般讲疑惑都用「狐」来作比喻。对於圣贤人的教诲、佛菩萨的经教决定不怀疑,这才能够真正做到精进。这几句话都是精进的障碍,有这些东西,精进谈不上了。

  『要当孝顺』,孝顺是佛法的大根大本。这一句里面的含义是无尽的深广。实在讲,「孝顺」圆圆满满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够尽孝!佛以下的孝顺,都做得不够圆满,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们要想把孝顺做到圆满,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的孝顺就圆满了。怎么说?你的父母、家亲眷属,不但这一生的,生生世世的父母,你都认得,你都记起来了。他们现在在哪一道里面,你都看清楚,都听到了。只要缘一成熟,什么叫缘成熟?你劝他念佛,他肯听、肯接受,这就叫缘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人。生生世世家亲眷属,跟自己有缘,都能帮助他们脱离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大孝,这叫真孝!

  所以在眼前,对於父母生活,尤其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们都能够照顾到就好。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劝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因为你自己的佛没学好。你要学好了,他们自然就接受了。所以自己真正要学好,然后一定会影响他们,他会接受的。所以要有耐心,等待时节因缘。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学佛之后跟没有学佛之前,判然是两个人。使你父母感觉到,学佛之后,小孩特别孝顺,对我特别好。要问他为什么?他学佛了。他们对佛就有好感。万万不可以学佛之后,回去看父母没有学佛,一天到晚批评他、责备他,业障重,将来要堕恶道。父母一听完全起反感,这是大不孝!佛不能学,愈学愈不得了,愈学愈不孝顺,这就错误了。你虽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错误,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要能够诱导他们。

  『至诚忠信』,这是对人的原则。对人、对事我们要真诚,要忠信。对人要忠信,对事要真诚。

  『当信佛经语深』,这个一定要相信。特别是净宗的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个三经佛讲叫「难信之法」。为什么?这个三经表面上从文句上看不深,好像都能够懂得,其实里面的意义、境界,非常深广。我们看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面就讲得清楚,不但一般人不能完全透彻的理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诸大菩萨,也没有办法把此三经的内容搞清楚。所以不但凡夫听了难以相信,甚至大菩萨们还怀疑,真正是难信之法。虽然难信,它很容易修,「难信易行」,真正照修,成功高!所以难信的道理也在此地。我们要相信,这个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萨境界,难在这个地方。

  『当信作善得福』,前面一句说的是佛法,这一句是讲的世间法。我们在世间,要晓得做善才能够得福。但是善恶,一定要有智慧,能够辨别。往往世间人没有智慧,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这叫颠倒、迷惑。颠倒迷惑的人不少,我们自己要谨慎,不要做颠倒迷惑之事,也就是说善恶一定有能力辨别得很清楚。我们继续往下面看。第二十一:

  二一、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这跟《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个意思,这是说明宇宙万法的真相。这些相有,不是没有,相是有的,但是这些现相不是真的。所谓不是真的、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刹那变化,所以佛叫它作「无常」。「无常」就是它不能够永远存在。这一切法,我们可以受用它,不能够执著它。你执著它就错了,执著就有苦了,所有一切烦恼、恶业、果报都是发生在执著。如果晓得这一切法是梦幻泡影,「梦幻」。「响」是回音,回音也是空的。我们在山谷里面叫一声,就有回音。「响」就是指回音,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属於无常的。

  一切法不要执著。这一切法里面,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身体也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执著,什么事都没有,身也随缘。假如我们这个身真的有病,不管大病、小病,真正学佛的人,不要去找医生,也不要吃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我们这个世间的缘还没了,念几天病就好了,就没事了。这并不是菩萨保佑,感应道交,不是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心清净了,清净心对生理自然调整,它就恢复正常。身是随心转,心一清净了,你身体各部位像机器一样,它就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病就没有。还是从心想生,这真有道理。

  所以绝对不贪生,绝对不怕死。为什么?没有生死。生死也是梦幻泡影,哪有生死!你执著有生死,你就会贪生怕死。我对生死不执著,生死对我就没有了,这叫了生死!这个时候,念念求生极乐世界,念念想见阿弥陀佛,这个缘不是更殊胜吗?不是更好吗?所以真正要觉悟。

  二二、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真正明白事实真相,对於「我」不再执著。「我」不执著了,先前讲的「老、病、死」就没有了。这些东西从哪来?都是因为「我」才有的。「我」老了,「我」病了,「我」要死了,有「我」才有这个东西,才会有这些一大堆东西。「我」都没有了,这些东西全都落空,全都没有了!转变在一念之间,问题就是你会不会转?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知不知道这些事实?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就会转。下面这一段:

  二三、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这两句话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跟诸位同修报告过。「密」是秘密,其实诸佛哪有秘密?凡是有秘密都不是好人,总是有不可告人之处。秘密那哪能是好事?佛这个「密」叫深密,不是秘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够了解,这是深密,不是秘密。佛门里头没有秘密,但是有深密。「藏」,就是藏起来。因为它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跟诸位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实在太少。像善导大师讲的,许多菩萨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决定念佛,他为什么还要修其他的法门?不知道!不晓得这个方法是成佛最快速、最稳当、最圆满的方法。是因为不知道,他才不肯修。知道了,谁不愿意修这个法门?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你看看许多不是净土宗,其他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到晚年对於这个法门了解了,认识清楚了,他全心去念佛,把其他的统统放下,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到晚年,他们真的搞明白,真懂了。真懂,没有一个不修这个法门。这是「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决定没有二念,这是搞清楚了。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们,我们可以说这个境界是实报土的菩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还有习气在。他这个地方讲的「无复余习」,习气都断了,都没有了,这是实报土的菩萨,诸佛密藏是究竟明了了。

  换句话说,菩萨的修持,我们可以说一句「功德圆满」了,所以他能够「调伏诸根,身心柔软」。你要问他用什么方法?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身心清净。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这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的,菩萨自己说:「我与五十二同伦。」这一句话很重要。「同伦」就是同一类,志同道合,专修这个法门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的。哪五十二个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就是告诉我们,他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改变,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真不可思议!

  一句「阿弥陀佛」,叫自己从凡夫圆满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众生,用什么方法?还用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门。所以夏莲居在《净修捷要》里面提出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这是我从前没听说过的,我看到这一句,我非常佩服。他能说得出来,不简单!真的,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这个初祖是法界初祖,在虚空法界里面第一个提倡专修的,成功最快的,就是这个法门。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这大家知道,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宣讲《华严经》,佛示现成道讲的第一部经。《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念佛堂」,领导一百二十三个人专修念佛法门,是我们中国的初祖。都是讲专修专弘。纯到极处,是大势至菩萨,那叫真精进!

  我们把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我们「疑」才真正能断掉。断掉之后,现相是什么?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统统都不要了,这个才叫你「疑」真正断掉了。还想念个《金刚经》,还想去拜个《大悲忏》,给诸位说,这都叫杂修,这不是精进。天天很努力很用功,我常说这叫杂进,不是精进,是杂进。换句话说,你的成就,就要打一个问号了;换句话说,没有把握。

  你要是精进的话,在一般人来讲,三年到五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是真有把握。我这一生没有白过,我这个事情办成功了,就是经上讲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两句话真能做到。但是诸位要晓得,学大势至菩萨才行,你才真正在这一生当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你要是搞杂进,就靠不住了。那就要看临命终时,你的机缘如何;没有把握。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的。

  二四、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这一句『所言诚谛』,这是赞叹佛经。佛在经上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是真诚。「诚」是诚实,绝对不是妄语;「谛」也是实实在在。所以「诚谛」就是真实,所说的话句句字字都真实。

  『深入义味』,「义」是义理,「味」就是常讲的法味。不但是经,就是这一句佛号,就义味无穷。怎样才能尝到?刚才讲的要一心专念,无穷的义味你才真正尝到。尝到之后,那个现象就欲罢不能,要想叫你不念,不可能的事情!欲罢不能,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现在念佛,没有尝到法味,念念就念忘掉,念念「阿弥陀佛」就想起别的东西去了。这个不要紧,功夫不得力,你要继续努力的去念,要继续努力、要认真。刚才讲的,凡是障碍的东西统统要舍弃;换句话说,要专心、要一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恭敬心。这样去念,你念个半年,在一般讲的时候需要半年就能尝到味道,尝到法味。法味尝到之后,往生西方的信心就有了。自己就有信心,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坚强,所以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

  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预知时至」,是可以「随意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也可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说老实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专念。最怕的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所说的,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坏在夹杂上。夹杂,简单讲就是不专心。刚才讲,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还要看别的经,这叫夹杂,所以你功夫不得力。怕夹杂,这是一定要晓得。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虽然说一切法门,我们要晓得,他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诱导大众;换句话说,都不是正说,是方便说、是诱导你。真正的「正说」是什么?正说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正说。所以《华严》拐弯抹角,费那么多事情,到最后还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经过那一番说,他不相信!你直接跟他讲念佛就行了,不信!不能接受!所谓「难信之法」,就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要晓得佛菩萨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种种方法诱导,让我们入这个境界。真正入这个境界了,明白了,对於佛菩萨的恩德才真正生起感谢的心。不是这样委曲婉转,怎么能够认识?怎么能够死心塌地去学这个法门?唯有这个法门一生成就。不用这个法门,这一生在佛门里面种一点善根而已,来生还照样搞轮回。底下这一段,很值得我们做参考的。

  二五、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西方世界的众生,他们有这种能力,时时刻刻遍游一切诸佛刹土。这是我们在三经里面都看到的,都有这个能力。他们对於一切诸佛刹土,决定没有染污。什么是染污?喜欢是染污,讨厌也是染污。换句话说,遍游一切诸佛刹土,他心是清净的,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我们要学的。

  我们虽然没到西方世界去,还没有这么大能力,现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出国旅游观光。这个地方你喜欢不喜欢?一喜欢就完了,被污染了。这要记住,我们也要学到处去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我们是去修行的。修什么?修定修慧。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没有爱恶,这是定。所以观光旅游是定慧等学,那个就有意义了,没有违背佛法,是真正在用功。一般人观光旅游,把时间、精神都浪费掉了。会修行的人,观光旅游是在用功,定慧增长。

  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天看到这些人、事,也要在这里修定修慧。你在家庭里面,会念佛的人,会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场。这个人给点气给你受,那个人说几句难听的话,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修一心不乱!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识!没有这些人,你那个忍辱波罗密从哪里成就?这些人给你甜言蜜语的,你不生爱恋的心;给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没有瞋恚之心。这些人统统是善知识,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净宗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是在这个地方修成的。

  换句话说,听到一些是是非非、闲言闲语,心里动了念头了,你立刻就要忏悔,「我怎么又错了,又被境界所转了」。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都能够觉,都不迷,你念佛的功夫,不必要三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好老师。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个人,说明白了,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看到的那一些人,就是这五十三个人。这五十三个人代表社会里面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代表这些,是我们每一天所接触到的。善财会参,我们不会参。我们天天跟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闹别扭,过不去!善财童子跟这些人当中成就无量的智慧。你看他参访,看清楚了,听明白了,增长智慧。最后一著「礼辞」,礼是礼拜,辞是告辞、告别。「恋德礼辞」,他的用意就是: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礼辞的意思。

  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他修这个法门。但是参学呢?什么法门他都参学。参什么?如如不动!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你参禅,我并没有跟你学。你那个禅我都懂得,我念我的阿弥陀佛。你那个密,我也都懂得,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绝定没有受干扰!这是「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功,一心不乱!我去参访,我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慧」。有定有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不是说我跟那个学,就跟那个走了!不是的,他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念佛的?我过去讲《华严经》讲了十六年,我这个念佛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学来的。难信之法!我从前也不相信。我对净土的信心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

  有一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想到什么?善财学什么?他修哪个法门?仔细把《华严经》从头到尾细细看一遍,才恍然大悟,他修的是「念佛法门」。怎么知道的?他的老师是修念佛法门。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上念佛求生净土,文殊跟普贤两个人都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他最得意的学生,最得意的学生一定传授最得意的法门。

  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文殊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他选择的法门一定是第一殊胜,传给他的学生。所以我们就知道善财必定是跟老师一样,念佛求生净土的。然后我们再细细看,看他参学,第一个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这第一个善知识,教给他的是念佛法门。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很重要!再看最后的一个,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晓得自始至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我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个事实,才知道这个法门不可思议,重新来观察,重新来肯定,这才真正发心念佛了。以前虽然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天天劝我念佛,我也不敢违背,但是不甘心,不情愿,所以真的叫「难信之法」。我还是要把这个事情真的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肯相信,才肯把这些经教舍弃掉,专修了。

  所以「放下」也实在是不简单。我对大乘经论从初学就非常喜欢,喜欢就是污染。所以佛法也会污染人,一定要晓得。要真正能做到『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错误的,不希求也是错误的,都落在两边。所以佛菩萨行的是「中道」,「中道」简单的讲就是随缘,随缘不攀缘,攀缘就不是中道,一切随缘。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彼我」就是人、我。《金刚经》上所谓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违怨」,就是喜欢、讨厌,就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用清净心;有这些念头,心就不清净了。心净则土净,清净心感应的就是净土,善心所感应的是三善道,恶心所感的是三恶道。念佛修行人,善恶两边都没有,叫清净心。清净心是真正的善心,善心就是善恶两边都不要,才叫真善。跟恶相对的善,那不是真善,那还是一个污染,善恶两边都打掉,这个叫「中道」。

  二六、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慈悲」上加一个「大」字,这一个字不能轻易看过。「大」是什么意思?「大」是平等心、清净心,这就叫「大」,没有分别执著。才有一念分别执著,慈悲就不能叫「大」了。大慈大悲是清净心的慈悲、平等心的慈悲,舍离一切执著,这才能成就无量功德。成就无量功德,也不会有成就无量功德这一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又错了。但是成就无量功德是事实,心里面痕迹都不落,这才叫真实的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