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八卷) 1992/10 美国圣荷西 档名:05-05-08
诸位同修,请掀开讲义:
经【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这三句是说菩萨到这个世界来,他究竟为了什么?他要来做些什么?前面所讲的属於自修,自己的成就;这三句是说度众生,也就是说帮助一切大众开启这个法门,使人人都有机会在这一生当中,超越三界,圆成佛道,这是佛菩萨的大愿,也是菩萨的事业。佛门当中常说「如来家业」,如来家的事业,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看小注:
【此界,五浊恶苦世界也。】
这就是讲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经上说得很清楚,尤其是《无量寿经》给我们讲的「五痛五烧」,比其他经上都要说得详细。经典里面所说的,实在说,在过去很难体会到浊恶的严重性。而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浊恶的程度加深,而且还在不断的加速度的加深。特别是常常在各地区旅行,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个世界,无论是中国、外国,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年年让我们感触到这人性的贪瞋痴慢在不断的增长。其严重性,如果冷静去想想都感觉到非常可怕,确实是浊恶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浊恶后果就是灾难,这个灾难不容易避免,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当有的警觉性。
【净土,是指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
当然这个世界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也不在我们太阳系里面,甚至於也不在我们这个银河系之中。佛给我们说这个世界距离我们这个世界;佛讲的世界是讲银河系,这是我们一般的说法,如果照黄念祖居士的说法,这个范围就更大,黄老居士认为银河系不过是一个单位世界而已。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照经上一般的讲法是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范围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教区),这个范围就太大太大了。这是过去人没有说过的,但是黄老居士说的也很有道理。他这篇文章就在现在《无量寿经注解》的后面,附录在后面,他有他的见地。
西方世界是距离我们这个大千世界之外,在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西面,当中间隔十万亿个佛国土。那边有一个广大的世界,这是阿弥陀佛的教区。照佛这个说法,那个距离是天文数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到达?诸位如果稍稍读一些大乘经典,你就会觉得这不是一个难事。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自己心性变现之物,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远,还不是很远,不能超越心性。既然在心性之内,那一念之间就能到达。所以「念力」那个快速周遍,不是任何物质所能够相比的。
譬如今天用电、用光,电跟光的扩散的能力相彷佛,一秒钟能够扩散到三十万公里,我们觉得这已经很不可思议了。我们心的念力,一刹那之中,这不要一秒,一秒的亿万分之一还不到,它的力量,扩散的能力能够周遍法界,无尽的虚空法界它统统都达到,所以过去现在未来都包括在其中。说这个话,也就是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本能如是,这是属於本能,本能人人都有,可惜我们将自己的本能迷失了。佛法没有别的,说实在话,佛是讲老实话,佛没有一样东西给我们,佛教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恢复自己的本能而已。如果说佛有一样东西给人,那是佛欺骗人的话,决定没有。诸位查遍《大藏经》,佛绝对不会说,我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的,没有,都是教给你恢复本能的方法。由此可知,佛法里头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的迷信。大势至菩萨在此地也是这样教给我们。
【摄,加持,接引也。归,回归也。】
「摄」是加持,也就是接引,用现在话说,指导我们、帮助我们、教导我们,是这个意思。「归」是回归,这完全从事相上说。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每个人活动的空间绝对不是只一个地区。现在由於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的活动空间已经遍及全球了。这个地球在太空当中非常渺小,信仰宗教的人,他希望生天国,天国不在这个地球上,天上,他的活动空间就比我们地球上人要大一些。但是天国有很多,不是一个,这是一些宗教家们还没有搞清楚的事情。我们佛法里面讲,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之内,天就有二十八层天。到底是哪一层?每一层天里面也相当复杂,也不是单纯的。这是范围比较大一点。
实际上,佛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活动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这太空当中,每个星球与我们都有关系。说不定我们从那里来的,说不定将来我们会到那边去。这些事情,西方最近的科学家也逐渐证实了。我听同学们告诉我,说西方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追溯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他们相信,人确确实实可以转世。有些人前生是某个地方人再来的;有些人是从畜生道来的,前世是畜生。有些人很奇怪,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现在就是说那是外太空来的,别的星球上到我们这儿来投胎的,来作人的。别的星球上,假设那边有灵性的动物会到我们地球上来投生;我们地球上的人也可能到其他星球去投生,一样的道理。这是近代科学证实佛经里面的讲法,我们活动空间是无限大!所以,佛必须把虚空法界的真相告诉我们,因为它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从事相上讲:
【此界的是旅居,净土的是家乡。】
旅居跟家乡,在我们一般观念上来讲,某一个地方我们住得时间最长久,这地方是我们的故乡;住的时间很短暂,我们在那里是旅居。以整个法界来看,你要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时间就长。为什么时间长?寿命长。那个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其他任何世界寿量都不能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这是从事相上讲。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人,居住在那个地方的时间最长,那个世间最极清净,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换句话说,迷了才会乱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故乡,到处流浪。觉悟了,没有一个不回头的。真正觉悟的人,觉悟的二乘,觉悟的菩萨,统统会去找阿弥陀佛。
【念佛人现前蒙菩萨以大势力加持,令念不退,临终以愿力接引,令得往生。】
在此地我们首先要知道,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个力量固然是很大,可是我们自己想一想,想想自己,想想周围念佛的这些同修,依然有烦恼,依然有退转,依然还有变心的。这是什么缘故?这不是佛菩萨愿力有了问题,而是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这也是前面提醒同修的,佛菩萨绝对没有力量去强迫一个人,去勉强一个人,佛没有这个意念。佛要有这个念头,他的心就不清净了。佛只能教我们,我们接受的程度多少,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很听话,完全接受,那他给我们加持的能力就圆满了。他虽然教导我们,我们不相信,或者我们接受的,只接受几分之几,而不能全部接受,他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好处,我们就得不到了。
要记住,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也是老师,也是学长。我们跟佛菩萨的关系要搞清楚,这样才不至於迷信。换句话说,不要说其他的这些大经大论,就是这一章经,这一章经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如果我们真正明了它的含义,依照这些理论、方法来修学,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加持我们,保佑我们,是这个意思。果然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你当然不会退转,自然功夫得力,天天有进步,临终时他必定来接引。第三段:
【有五法门,见五土佛。】
这一段是古大德有这么一说,我特别节录在此地,提供大家做参考。要不要学它?不一定,不一定要学它。知道有此一说,往后听到别人讲,我们不陌生。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依佛所说的,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非常剀切的告诉我们,一定要依照佛的话去做,佛的话就是经典。第一个:
【忆想外境念佛。】
外面的境界,有些人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作我们外面的境界,有自、有他,有这样的分别执著,这就叫「忆想外境念佛」。
【生变化土,见化身佛。】
这样念到功夫成片,甚至於念到一心不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见阿弥陀佛的化身。第二种:
【摄境归心念佛,生劣受用土,见劣受用身佛。】
这个功夫比前面要高一点。为什么?他懂得「摄境」,能够转境界回归到自心。他比前面这个功夫要深,因此他见的佛、生的土也不一样,但是这个土与佛还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里面,依正庄严也随著每一个人程度不一样,你感受的不相同。譬如,经上讲得很清楚,每一土都有九品,前面忆想外境念佛的品位低,凡圣同居土的品位低;这个能摄境归心的,他生的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他品位高,这个就是品位不相同。
【心境互融念佛。】
「心境互融」,这个功夫就更高了。心、境已经能合成一片,这差不多是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到这个境界,他生的是:
【生胜受用土,见胜受用身佛。】
这就是讲的四种净土第二种,方便有余土。这是真正达到事一心不乱,也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了,入这个境界。第四种:
【心境双泯念佛。】
跟下面第五种:
【圆融无尽念佛。】
这都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两种就是《华严经》上清凉大师所讲的,「理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到这样的境界了。心地清净,确确实实一尘不染。所以他跟法性相应,实报庄严土是法性土,他见法性佛,就是见自性佛。后面讲「见法界无障碍佛」,那就是见十方一切诸佛。自性佛跟十方一切诸佛,无二无别。这是古人有这个说法,我们节录在此地。再看底下一段:
【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
大势至菩萨接引的对象,「念佛人」不是指口里头念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胡思乱想,这个大势至菩萨不会理会的。念佛人也有个标准,什么标准?就是对於修学净土的条件,他真的具备了。净土的条件就是此地讲的「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你要真信,完全肯定的相信。你要真正愿意学佛,要真愿意学佛!当然我们学佛是以阿弥陀佛为榜样,真正学阿弥陀佛,要有这个愿。真正愿生净土,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坚定决心。行,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要去做到,这是行。行里面包括正行、助行,「正行」就是称念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这是正行;「助行」是我们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都必须与佛教给我们的这些教训教诲一定要相应,这叫做正助双修。所以要具备三个条件,三资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三个条件。
还要具「闻思修三妙慧」,这叫真正的智慧,菩萨所修的。「闻思修」这三桩事情,我们也要搞清楚。什么叫闻?这三个字都是表法的。闻代表接触,耳接触声音是闻;眼接触外面的色界,也用这个字,也叫闻。所以「见闻觉知」就用一个字来做代表,就是说接触。思,不是叫你去思考,这思考是妄想,这个东西,佛法是思不得的。思是第六意识,落在第六意识那就迷了,就不是叫悟;思是代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从接触叫闻,从明了叫思。修是决定不迷,你明了当然就不迷惑;从不迷,就叫做修。
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闻思修同时完成,没有先后的。不是说,我先听,听了之后闻,听了以后回去再想,想了以后再去怎么做法,不是这样的。这个样子,这哪里是菩萨修的。诸位要晓得,「信愿行」是从初级到最高级统统都有的,这是基本的条件;「闻思修」是菩萨才有的,我们凡夫没有。加上「闻思修三妙慧」,那是已经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是他们的境界,这些人念佛往生大概都是实报庄严土,都是属於理一心不乱,这我们要搞清楚。这个法门的殊胜,古德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像蕅益大师所讲的,我们从「有念」最后一定到「无念」,从「事念」最后一定自自然然而入「理念」,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处。所以只要认真老实念下去,不要去问事理,自自然然会达到这个境界。
【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
这是我们这些年来提倡的。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刚才讲是正行。我们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尤其面对著浊恶的世间,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与这些大众相处,依然教我们心地清净无染,成就智慧功德,这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我们依据本宗的经论提出了修学的重点,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规范。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要遵守哪些原则?这个地方提出几条原则。
第一,一定要修「五德」,五德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五德不是印度传来的,是我们中国本有的,就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处世做人的态度。我们后人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先师就是老师,他是我们第一个模范的老师,他的言行就是我们修学的标准。《论语》上弟子们大家对於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共同承认老师有五种德行,「温、良、恭、俭、让」,这是五德: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是必须要学习的。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我们以儒家这个基础来建立无上的大乘佛法,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学: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三福」,人不能没有福。我们在皈依佛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福慧,「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佛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所以学佛的人不能不修福,不可以没有福报。那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所以学佛的人要修福、要修慧。「三福」出在《观无量寿佛经》,不仅修净土的人要以这个为基础,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基础。好像建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一共有三条,第一条里面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我们常讲,哪个人不想求福报!福从哪里来?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福也不是佛菩萨可以给你的。你拜神、拜鬼,说鬼神赐福给你,那是你的妄想,那不是事实。福要自己修,你能够修因,你才能得果报。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为什么被中国朝野所欢迎接纳,而且尽心尽力把它发扬光大,有道理。
佛法的基础是「孝亲尊师」。三福里头第一条,第一句是孝亲,第二句是尊师。在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这是外国跟中国不谋而合。儒家讲的多半讲原则;佛法经典丰富,讲得非常详尽,足以补儒家之不足,所以儒佛是相辅相成。这真正是难得!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不管历代帝王他作为如何,他所标榜的都是「以孝治天下」,可见得他对孝道非常重视。
中国这个民族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绵延五千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没有被淘汰,原因在哪里?我们在历史上读到,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灭亡,唯独剩中国还在,三个都灭亡了。它之所以不亡,就是在「孝亲尊师」这个理念上,维系这个道统最具体的就是祠堂,祭祖。古时候「祭祀」是世间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祭祀的目的「慎终追远」,它的效果是「民德归厚」,培养社会非常朴实厚道的风气。人心真诚、厚道,这个社会怎么会不祥和?这个意思就说我们的远祖,当然没见过面,听也没听说过,几千年前的祖先,我们还不忘记,我们每年春秋还纪念他,眼前的父母怎么会不孝顺?没有不孝顺的。远祖都没忘记,都还念念於怀,眼前这个父母一定非常孝顺。
孔老夫子我们尊他为老师,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我们听说孔老夫子都毕恭毕敬,我眼前的老师哪有不尊敬的?做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儿女好;做老师,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学生好。子女、学生都能够听话,都能够听教导,这个教育是成就了。所以这是个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那个大根大本就在「孝敬」。孔夫子教导我们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哪一个朝代能够将孔老夫子这个教训,不是百分之百做到,能够做到两成、三成,这个国家就大治;如果与夫子教诲相违背,这个社会一定动乱。
诸位如果细细的去读历史,你就会发现,我们中国也是,中国跟印度都是如此。在历代国家最强盛的时候,是佛法最普及,修行人最认真最多的时候,国家最强盛。轻视佛法,毁灭佛法的时候,社会必定动乱,这个可以由历史做证明。所以三福是以孝敬为基础,然后我们把孝敬扩大,将孝顺父母之心,扩展到能够孝顺一切众生,把敬重师长的心,扩展为敬重一切众生,这叫大孝。把这个心量拓开,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由孝敬才会真正生起大慈悲心,修十善业道。
第二福这才入了佛门,「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佛教导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第一个修学的纲领是「觉而不迷」,佛教我们时时要觉悟,处处要觉悟,事事要觉悟,不可以迷惑颠倒。第二要「正知正见」,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要纯正,不可以有错误,不可以有邪念。第三是我们心地要清净,决定不能有污染,心清净,精神、思想都要求清净,「净而不染」。这是修学的三个根本的原则,必须要遵守。
如果人家问你,我们现在一般说是佛教是宗教,其实佛教是教育。但是现在误会的人深,我们也不能一个一个跟他解释,太麻烦了。你们是佛教徒,你们修的是什么?一句话要能答得出来,我们修的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的是这个。你用什么方法修?这方法就很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我们采取的是「念佛」这个方法。像《楞严经》,我们这是《楞严经》的一段。《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就标榜二十五种不同修学的方法。我们采取大势至菩萨的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用的是这个方法。「戒律」就是生活的规范。「威仪」用现在话来讲就是礼节,我们处事待人不失礼,要懂得礼节。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不但是自己做,而且要劝别人,劝勉别人。这是三福,三福是属於自己,自己知道怎样修福。
「六和」是团体大家相处的一个原则。世出世间法都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上。六和第一个是「见和同解」,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建立共识。我们大家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这就好处;如果想法、看法距离太远,必然产生摩擦,必然有斗争,甚至於发生战争、灾难。一定要建立共识!特别是在近代科技突飞猛进,交通跟资讯的便捷,不是前人能够想像的。因此,六和对於现代的世界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以前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关系,我们两个意见不同,看法想法不一样,在一生不相往来没有关系,不太容易起摩擦。现在是天天见面,这个麻烦就大了。
如何能够建立共识,实在讲是今天世界和平最重要的一桩大事。在过去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曾经在日内瓦会议当中说过,「要建立今后世界的共识,最好用中国孔孟的学说跟大乘佛法」,这是汤恩比说出来的。他在日内瓦应邀发表讲演,我们中国天主教的于斌枢机主教参加这个会议,听了他一番演讲之后,回到台湾提倡祭祖。所以天主教祭祖这个观念从哪里来的?到以后我才明了,是听汤思比一番演说,才知道中国固有文化真正有价值。为什么?孔孟的思想跟大乘佛法是温和的。你讲这个孝亲尊师,我想没有人会反对,不管中国、外国,哪一个国家民族说「你的儿子会孝顺你,你反对吗?」没有人反对。「你做老师,你的学生很尊敬你,你会反对吗?」不会反对的。所以这种思想,能够跟全世界各种不同国家民族建立共识。我们的想法、看法都接近了,才能真正达到世界和平。所以大乘佛法非常非常重要!
大概天主教深受其影响,所以天主教在大公会议之后,教皇向全世界的天主教负责人提出一个要求,要主动找佛教对话,就是跟他们交谈,吸收他们的经验。我正好适逢其会,于斌主教早年曾经在台湾办了一个「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里面的研究员是他们教会里面的神父跟修女。他的学生选拔是一定要大学毕业,神学院毕业,曾经服务三年以上,优秀的挑选出来进入这个研究所,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在他们的研究所是教授的身分,我跟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研究生虽然不多,可是上课旁听的人很多。因为他的学校就在辅仁大学后面,辅仁大学后面,多玛斯修道院。我们上课就在多玛斯修道院上课,所以大学里面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旁听的差不多有八、九十人,那个大教室挤得满满的,这是他们主动要求要来研究佛教。我曾经听说,台湾最初印《大藏经》,在台湾最初出版《大藏经》,第一部向印经会订购《大藏经》的,第一个订《大藏经》的是东海大学,基督教的,他们第一个来订的。由此可知,宗教如果不再坚持、不再固执、不再排斥异教,对於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帮助。
六和,第一个是「见和同解」。第二个是「戒和同修」。「戒」就是生活规范,团体一定有团体的规矩,每个人都守规矩,这是佛教我们,对我们的要求。第三个是「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末后这一条很重要,末后这一条就是生活享受大家要平等,没有特殊的。所以我在大陆上对共产党很多高干谈到佛法,我说:佛教是真正共产主义,佛教是最原始的共产:利同均。如果要反对佛教,换句话说,绝对反对共产主义。他们听了也笑起来了。真的,佛教三千年前就提倡我们生活要平等、利益要平均,但是这一直实现在僧团里面,并没有要求到整个社会,佛没有要求社会,佛是要求僧团。所以「六和」是团体兴衰的关键,一个团体、一个家庭真正能够和睦,决定会兴旺。如果不和,你内部就腐化,不必外在逼迫,本身就垮了。
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诸位都非常熟悉的。佛教修行是以三福六和为基础、为根基,是以普贤十愿到登峰造极。普贤十愿实实在在讲太伟大了,他是心广大,心清净,所以愿行就广大无边。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一条就是孝亲尊师的扩大,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人、一桩事情不尊敬,都以这个孝敬的心来看待。诸佛,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是华严境界。怎么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当然会作佛。虽然现在没有成佛,我们要把他当作佛一样看待。这个心推广了,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佛,一切无情众生也是佛。无情众生是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包括桌椅板凳都是的。这一切万物,万物怎么说它是佛?物有法性,植物、矿物有法性,动物有佛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同一个性,那怎么不成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情与无情统统都成佛了。所以佛要求我们,以清净心、平等心孝顺一切众生,礼敬一切众生。
无情众生,我们对它怎么孝敬法?像这张桌子,对桌子的礼敬,不是对它行礼,那你就搞错了。你把这个桌子摆得很整齐,擦得很干净,这就是对它的恭敬。这个书本,你看的时候好好的翻,看完之后把它合起来,这是对它的恭敬,看完之后把它摆到书架上,也摆得整整齐齐的,这是对它的礼敬。如果随便丢、随便放,这对它不恭敬。由此类推,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事是认真负责,把它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对它的恭敬。以孝敬之心对人、对事、对物,这是普贤行,是修行达到最高峰、最圆满的现象。这一共有十条,不能在此地说,在此地说任何一条,一个半钟点都讲不完。这些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学佛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去学习,把这个条文的含义要搞清楚,要晓得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
我们的存心,我们的愿望,我们对於一切诸法的明了,解就是明了,行是行为,都要以佛做标准。佛在哪里?我们学起来比其他宗派简单,这个道理就是净宗经典少,教科书少,其他宗派都很多,多了就难学,少就容易学,我们只要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就行了。《无量寿经》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我们依照这本书修学,我们的心愿解行就能够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叫「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接引的对象是这个。
经【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前面这一句话,这一章经里头没有,诸位看小注第一条:
【楞严五经云。】
《楞严经》总共有十卷,「五」是第五卷。第五卷的开头,这一卷经文也很长,我们现在念这个「大势至圆通章」是第五卷最后,最后的一段,「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到第六卷去了。这是第五卷最后的一段经文。这个事情在第五卷开端,佛有几句话问大家:
【我今问汝。】
这是佛说完法之后,问他的弟子们,问他的学生们。
【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叫学生一个一个来回答,这一段是大势至菩萨回答的。总共就是有二十五个人来回答,二十五个是代表,把无量的法门归纳成二十五大类,每一大类一个人来代表,来答覆。大势至菩萨代表念佛法门,所以他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我没有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老实念佛,我就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得三摩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修行的方法,得三摩地是证果。
「斯为第一」,我这个法门是第一。诸位要知道,二十五个法门,各个人都说他第一,没有人说第二的。为什么各个人都说第一?我用这个方法明心见性成佛了,他的方法当然第一。由此可知,法门没有高下。好像人生病了,药很多,这药一吃了病就好了,这个药第一。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每个人吃的药也不一样,但是病都好了,身体都恢复健康,哪一种药都是第一。所以一定要对症,对症就第一,不对症就不是第一,不对症就有害处。佛法这方法门道亦复如是,这个方法门道契机,非常适合自己,修学起来轻松愉快,那这就是第一。我们看底下注解,先讲名相,「佛问圆通」,圆通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包含众妙,总摄万化,不滞一隅,曰圆。】
由此可知,「圆」是圆融的意思。
【遍入诸有,统生一切,无有间隔,曰通。】
「通」是通达无碍,简单的讲「圆满的通达」,圆满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这是真的。一般大乘佛法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圆通的意思。真正彻底觉悟的人,一切法他没有不明了的。无论他学过、没有学过,学过的当然明了,没有学过的也明了,也是当然明了;不但这一生的事情明了,过去、未来都明了;不但自己学的明了,别人学的也明了。为什么别人学的也明了?因为别人那个心性跟自己的心性是一个心性,因此到这个境界能力完全恢复了。这能力恢复了,我们一般人讲神通,神通不希奇,神通人人都有,问题就是你的通现前没现前?你要现前了都一样。
这个通有六种,里头有一种叫「他心通」,他心通是什么?别人心里头起心动念,你都知道。你问为什么知道?因为心性是一个不是两个,现在圆满融通了。现在为什么别人起心动念我们不知道?这个里头有隔、有障碍。这个隔碍是怎么产生的?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这些东西产生的。好像水一样,佛经常用水比喻心,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照外面的东西它就有障碍,就照不清楚了。一个波浪里面一小片,像一面镜子,它只照一部分,它照不到全体;水要是定了,不起波浪,水平了,就像一面镜子,没有障碍,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只要你心地清净,这个能力就恢复。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修来的,不是学得来的,是每个人统统都有,只要你心定下来,你的能力就恢复了。所以佛法讲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来的,全是自家旧有的。《楞严》上说,最后结论说得很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到最后你一样也没有得到,你所得到的全是你本有的。你本性里头没有的东西,你一样也得不到,全是自性圆满具足的。这叫圆通。
【因中修行无选择者。】
这是因为其他的菩萨都有选择,就是许许多多的方法、门径摆在这里,他都有所选择。
【外不选六根相,内不择六根性。】
这是讲大势至菩萨他为什么答覆说「我无选择」。「六根相」跟「六根性」就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门,他不选择这些,这是他都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根都摄者有二,眼不取色,乃至意不缘法。】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缘」是什么?不向外境攀缘,这是一个方法。
【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
前面一条是相上摄,后面这一条是性上摄,那功夫就真高了,真正高明了。我们后面这一条还做不到,前面这一条努努力还行。怎么做法?我们看底下:
【余念不生曰净,念而无念故。】
怎样「都摄六根」?就是用「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成就了,都摄六根就圆满了。这两句是相辅相成,这两句可以互相注解。人家要问什么叫都摄六根?你就可以答: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余念不生」,没有一个杂念,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心清净了,念久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也不执著了。不执著,念不念?念。依旧这一句佛号不停的去念,这叫真正的「无念」。无念是什么?无「有念」,也无「无念」。有念跟无念都无,才叫做无念。假如你说一切都不念了,不念,你无「有念」,你还有「无念」。你还有个「无念」,不行!你还是有念,你有个「无念」。所以有念、无念统统都没有,叫「念而无念」。我念,可见得我不是无「无念」,我念了。我虽然念了,我心清净,我并不执著,我是无「有念」,有念、无念统统离开,这叫真净。空、有两边都不落。一般讲凡夫执著有,落在有边,什么都有,执著有;二乘落在空,阿罗汉、辟支佛,他什么都不执著,他落空;菩萨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这叫中道。昨天跟诸位讲「用中」,贵在用中。
【一心系佛曰念,无念而念故。】
我们一心只念佛,就广义来说,念佛的教诲,佛教给我们的理论,教给我们的方法,给我们所说的境界,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恩德,常常想这些,这就好,这都属於「念佛」。他得的果是三摩地,什么叫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
翻成中国话叫「等持」,「三摩地」是梵文音译的。
【谓平等持心。】
换句话说,他的心是平等的,这就叫三摩地。凡夫的心不平,有人我、有是非、有高下,就是说他有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个心平静了,心平静那就是等,就平等了。跟谁平等?跟一切诸佛菩萨平等了。因为一切诸佛菩萨心是平静的,我心要平静了,我跟他就一样,就平等。以这个清净平等心就照见一切万法,你对於一切万法真相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有一点差错,那叫做真实的智慧。所以平等心也叫做禅定,三摩地也是禅定的别名,它正翻为「等持」,也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可以做为三摩地的注解,就是清净心、平等心。
【事则成念佛三昧,理则显本性如来。】
从事上讲,我们叫它做「念佛三昧」,从理上讲就是你自性,就是你的真如本性。说自性佛,就是自性如来。
【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只是深信努力去做,这是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句话是出自《大集经》上的,《大集经》上佛这样跟我们说。由此可知,念佛跟参禅只是在方法不一样,方法不相同,其成就是无二无别。因此,真正念佛人不必去羡慕参禅,也不必去学习参禅。为什么?这一句佛号是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
天台就是智者大师所讲的。
【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都是赞叹念佛法门殊胜、高超、玄妙。
【莲池大师云: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八教」是天台家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把它分类,分成「化仪、化法」八大类,这八教。八教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五宗」是禅宗,达摩袓师传到中国来之后,禅宗分为五派,像临济、曹洞,分为五家,叫五宗。这个意思就是讲,无论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达摩袓师传到中国来的禅宗,这一句阿弥陀佛全部都包括了。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誓无改变,决定得生。】
莲池大师的语气非常肯定。莲池大师出生在明朝末年万历年间,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有五百年了。他老人家最初是学教,以后是参禅,他可以说是通宗通教,而且儒家的底子非常深厚。儒家、道家的基础都非常深厚,世出世间法都通达。到晚年他专心念佛,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他都舍弃了,专心念佛,这是我们净土宗第七代的祖师。他教给我们这些教训,都是非常坚定,非常肯定的。
【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这不仅是一句安慰话、勉励话,完全是事实。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证得圆通不容易,那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圆通立刻就得到了。永明所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这个圆通法门就能当时证得,这是不思议的法门。
【又云。】
这还是莲池大师说的。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布施」是行门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我在年轻的时候,我二十六岁学佛,接触到佛法,因缘非常好,我遇到的都是真正的高手,所以我学佛没有走冤枉路。我的佛法,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但是一接触到经典,我就认识章嘉大师。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见面的时候,那时候很冒失,年轻,所以礼节什么都不太懂,向章嘉大师请教说:我知道大乘佛法非常好,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就入进去?我向他要求这个方法。章嘉大师听到我提出这个问题了,他老人家看著我,一句话也不说。
第一次见面,在他家客厅里头,介绍我的是个蒙古的亲王,满清时代的后裔敏亲王,他陪我去的,夫妻两个陪我去的。他老人家看我差不多看了半点钟,一句话不说。他看我,我也看他,我们两人瞪著眼睛对看,半个钟点看下来,真的定了。所以他那是一种方法,这个教学方法是非常高明的,不给你解释,不给你讲,一直就是叫你这个心浮气躁让你静下来定下来。半个钟点之后才说一个字,「有」!这一个字说了之后,又不讲话了。我又再等,很注意专心在等,这时没有那么长,大概等了五分钟,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没有我这么快,他说话很慢。所以你看到他,确实他能摄受人。他整个形态都在定中,叫人见到不能不敬仰,走路也很慢,非常稳重,说话也很慢,都在定中。
跟我讲六个字,我就是没有他那个功夫,我一听了之后,接著就说,我就请教他:从哪里下手?看得破、放得下,那个意思我有点懂,我怎么做法?我从哪里下手?这又等了很久的时候,他才告诉我两个字:布施。我这是第一天跟他老人家见面,差不多有两个小时,就说这么几句话。最后辞行,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很爱护我,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给你讲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听话,就真的去照做,做六年,那真有受用,确实有受用。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布施摆在第一。布施教你舍、放下,什么都要放下。所以给同学们讲,你不是有烦恼吗?为什么不布施掉。你不是有牵挂吗?为什么不布施掉。你有病苦,要布施掉,你有生死,统统布施掉。全布施掉了,你就不生不死!这个方法妙绝了。所以菩萨修的是什么?可以说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修个布施。不断在舍,什么都舍,舍尽了,身心清净就圆满菩提了,道理在此地。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
【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
持戒就圆满了。
【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忍辱波罗蜜圆满了。
【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不被别的意见、别的理论所迷惑,这就是智慧。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一句佛号,念到真正莲池大师所说的这些纲领,我们统统都达到,菩萨行就圆满了,可见得这个法门确确实实不可思议!我们这个课程到这个地方圆满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