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玄义 (第八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08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纶贯第七面,从倒数第五行看起。我们看玄义的第二大段:
【第二,辨不思议性识为体者。】
天台家五重玄义,第一段是解释经题,第二段是辨体,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辨别理论的依据,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讲经说法,他是依据什么而说的。如果他依据的理论是真实的,他所说的就值得我们信赖;如果这个理论是不确定的,当然会引起我们怀疑,所以这一段是非常重要。佛法最重要的是「信」,信心的建立实在讲都在这一段,就是要你了解他所依据的是真实。如同一切经,展开经卷第一句「如是我闻」,古大德解释这段经文,「如是」两个字是「信成就」,辨体就是教我们了解「如」的意思。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本经是属於大乘经,青莲大师没有用实相这两个字,而是用『不思议性识为体』,不思议性识就是实相的别名。他为什么要用这几个字?他底下说明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
【凭准经论。】
『凭』就是凭藉、凭依,『准』是标准,以经论的标准做为依据。第二个意思是:
【迷悟根源。】
第三个意思是:
【菩萨本识。】
『菩萨』是专指地藏菩萨。他下面就分三段详细给我们说明,先说第一段「凭准经论」:
【本经云,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举的都是本经的经文。在这一句里面『性识无定』,他用性识为体,特别著重的是没有解脱的。没有解脱有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内有烦恼习气,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起心动念善恶交杂,所以世出世间圣人设教就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教化,确实是恶多善少。纵然有大福德,往往造更大的恶业,这个因果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之后感到非常恐怖。人间作帝王、将相,这些大福德的人,他福德的累积不是一生一世,是多生多世累积的福德,在一生当中享这么大的福报。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要随著自己烦恼习气去发展,他就会造极大的罪业,福报可以说在很短的时间就享尽了,然后恶报现前就堕三途。
这就好比我们世间一个人家一生勤俭,省吃俭用储蓄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到中年以后发了,财富多了,吃喝嫖赌无恶不为,一、二年之间就把一生的积蓄用尽了。用尽之后,世间没有人帮助你,也没有人瞧得起你,就变成贫穷乞讨,就好比是这个样子。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常常提醒警惕我们,福要修不要享,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而且比一般人造罪业决定要严重,无论从心理上、从行为上都非常严重。佛这一些教诲都是真切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后才能够真正发心依教奉行。这是经里面的一段意思。
【又云】
这还是本经里面所说的。
【念佛菩萨名字,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此识,乃的指第八识也。】
这个地方又说到『本识』。这是讲临终的人,无论他一生当中行善作恶,临命终的时候能够闻得一佛名、一菩萨名都能够脱苦,纵然不能完全脱离,他的苦报会减轻,这是一定的道理。从这个事实当中我们明白,佛菩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大师五重玄义里面,每一段都加「不思议」这句话,他说得很好。下面这是举其他的经来引证:
【毗卢三摩地法,及金刚顶莲华部心。】
这里面也有说,大师引用在此地。
【是心为何物,烦恼习种子。善恶皆由心。心为阿赖耶。】
这是非常明显跟我们讲「心意识」。前面大师在序文里面说过,觉悟的境界我们暂且不论,单单说迷惑颠倒的众生,所以他用「不思议性识为体」,意思在此地,对於六道凡夫来讲非常切实。『心』是什么?「心」是烦恼、习气、种子。『善恶皆由心』,起心动念一个善的念头、一个恶的念头,都是识变现出来的。『阿赖耶』含藏这些习气种子,随著缘起现行,造业受报它是总报主。《起信论》里面有这么几句话: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什么叫『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如来藏在里面,所以叫如来藏。如来是真心、是本性。下面解释: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不生不灭』就是如来藏,『生灭』是阿赖耶,阿赖耶里面的习气种子是生灭法,阿赖耶的本体是不生不灭法,所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融成一体。
【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你不能说它是『一』,为什么?一个是生灭法,一个是不生灭法。你也不能说是『异』,它两个搅和在一起分不清,就像古人常用的比喻,「水乳交融」,合在一起了。你说它是一,不对!水是水,乳是乳;你说它是两样也不行,它混合在一起,这叫『阿赖耶识』。底下讲:
【则无明法性共住为因,不其然乎。】
这里面境界很微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无明』就是前面讲的生灭法,『法性』是不生灭法,跟诸位讲,生灭跟不生灭永远和合在一起,一切时、一切处,佛家的术语来讲是「法尔如是」。阿赖耶多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如果没有这么大,诸位想想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从哪里来的?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所以《楞严经》一开头「七处徵心」,交光大师判的是「七番破处」。古德解释《楞严经》,有古今两派讲法,古派是以长水为代表,今派是以交光为代表;交光是明朝人,长水是宋朝人,这两位都很了不起。长水是以天台家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的七处徵心。他们说得都有道理,都不能说有错误。交光大师讲「七番破处」,为什么?实在讲释迦牟尼佛问的重点不是问心,没有问什么是真心、妄心,问心在哪里?阿难说心在身体里面,说了七个地方都被释迦牟尼佛呵斥。心在哪里?不管是真心、妄心,都是遍法界。阿难是代表我们装糊涂,不是他不知道。
心在哪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就答出来了吗?确实是包太虚,所以能现万法,无时无处而不在,你怎么能离开心?心是能现,识是能变,识也是心,真妄和合的心叫做识。不论妄的一边,单论真的一边,我们称为性,这个地方性识意思就在此地。说识是真妄和合的心,说性不说妄的那一边,单说真的这一边,但是它决定是真妄和合的。我们凡夫不能辨别迷在其中,忘掉这是一切法的根源,这叫迷失了,但诸佛菩萨觉悟了,觉悟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第二段讲的是「迷悟根源」。要晓得,真心跟妄心永远和合在一起,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此地讲的性识是我们的本性。如果用儒家的话来讲,也有这个意思,儒家讲性,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他讲的性就是识性,我们把性识这个字颠倒过来,那是识性,用儒家的意思来讲叫习性,不是本性。孔老夫子讲的性是本性,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跟孟子、荀子讲得不一样。所以我们讲性善、性恶,讲心善、心恶也行,这个心跟性是一个意思。但有时候意思不同,有时候意思是相同,某人心很善,某人性不好,这个心性都是习性。所以习惯成自然是属於习性不是本性,本性里面没有善恶,习性里面有善恶。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种子这是习性,诸位要晓得,本性里面没有烦恼、没有习气,也没有种子。
我们凡夫分不清,被烦恼习气种子所困惑,在六道受苦受难。诸佛菩萨觉悟明白了,虽然有烦恼习气种子,但是无碍。这个东西有没有?有,但不妨碍。他为什么不妨碍?这一点我们要学习,他不沾,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不会被烦恼习气种子诱惑。我们凡夫会被它诱惑,圣者不会,内离烦恼习气种子,我们讲断烦恼,外不受外境的诱惑,佛菩萨的本事在此地。我们凡夫要学佛就要从这个地方学,如何能够把自己的烦恼控制住而不受诱惑,我们就入菩萨道。这桩事情的确不容易,为什么?习气太久了,无量劫来薰习而成的,现在一下想把它舍弃、把它放下,谈何容易!怎么办?彻底明了它的事实真相,从这个地方解决。所以转烦恼为菩提,我们知道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盘;换句话说,你断生死,涅盘就没有了,你断烦恼,菩提也就断了。所以生死、烦恼要不要断?不要断,转变就行了。这个法大乘叫断,实际上不是真断,是转,转过来之后烦恼没有了,这叫烦恼断了,并不是真的断,真的断了,菩提也没有了。怎么个转法?观念上的转法,都在一念。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就没法子转,了解事实真相方法就有了。我们念佛人的方法是一句佛号就转了,一句「阿弥陀佛」心开意解,就把它转变过来了。底下举例,真谛法师,唐朝时候人,他翻译成:
【无没识】
这是翻译经典的三藏法师。他把阿赖耶识翻译作『无没识』。「无没」意思很明显,它永远不会失掉,只有转变而没有丧失。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转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心想生的。我们能想佛你就作佛,想菩萨你就作菩萨,想贪瞋痴你就搞三恶道,想什么就现什么,想什么就变什么。所以,任何人一生,生生世世的际遇与别人不相干,说真话是自作自受,就看你怎么想法。一切善恶、是非、真假没有标准,佛在经上给我们定的标准,是依凡夫暂时而订的,不是真的标准,不是永恒不变的标准,是因人、因时、因地暂时给你订个标准。这个东西不就跟世间法律一样,有很多法律两、三年就要修订,还有些法律订下来,两、三个月就要修订,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标准。为什么没有一定的标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哪有一定标准?所以这些基本的原理,我们要明了。下面说:
【奘师就义,翻为藏识,能含藏诸法种故。盖此识体。具能藏、所藏、执藏三法,故名为藏。】
真谛法师是用名翻作「无没识」,玄奘大师就意思翻为『藏识』。取它什么?取它『含藏诸法种故』。这里面有三种意思,这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能藏」、「所藏」、「执藏」,阿赖耶有这三个意思,把它翻作藏识。「藏识」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心,一般人概念上有心,心在哪里不晓得,心是什么也不晓得。外国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他以什么为自己?我能够想像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我,这是相当高明了,知道身体不是我。我能思惟,我能想像,这个东西大概是我,比一般人聪明。可是能想像的那个东西在哪里?如果他要去找,那就跟阿难尊者一样,找不到。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也没搞清楚。所以这些大哲学家、科学家到今天没有结论,许多的学说没有结论,结论在佛法当中。
【宗镜云】
《宗镜录》里面讲,这是永明延寿大师编著。永明大师了不起,以后我们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编这本书,在我们佛家号称《小藏经》,因为《大藏经》的分量太大了,很不容易读诵。他撷取《大藏经》的精华,等於说把《大藏经》浓缩,将它分门别类,这些经论里的句子抄集在一起,变成《大藏经》的纲要、《大藏经》的精华,叫《宗镜录》。这里面关於法相这一部分,他抄集的分量相当可观,这里面说:
【第八本识,广大无边。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诙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盘之因。】
引用到这个地方,这是《宗镜录》里面的文,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无论我们讲真心、讲妄心,讲真性、讲妄识,诸位一定要晓得,它是包虚空法界,所以佛法常说,诸位都听得耳熟,「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为什么?所有一切法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心性是能变,诸法是所变,哪有所变的法而没有能变的心?那个法从哪里来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什么?就是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识。唯识学家不承认有万法,只承认是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识,所以叫「唯识」。他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识变的。我们从比喻上来说大家好懂,譬如,我们到卖金饰的店里,新加坡我们也常常看到华人开的金铺,听说印尼人、马来人也都有开金铺。我们到金铺店里面去看,黄金的制品几百种、几千种,这是比喻森罗万象,仔细观察是什么?只有黄金一样东西。唯识家那个意思就在此地,森罗万象说的原来只有一个识;金铺看得再多,千种、百种只有一个金,除了金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唯识家说:「尽虚空遍法界除了识之外,什么都没有。」
说识就是真妄和合的心,它的作用是『作总报之主』。「总报」是一切众生,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智正觉众生。识是总体,是总报之主,作佛是它,作菩萨也是它,作饿鬼、堕地狱还是它。『建有情之体』,「有情之体」,我们现在人讲是生命的来源。生命从哪里来?从它来的。『立涅盘之因』,这是讲超越世间,成佛了,成佛也是它,离开它也不行。
【据此立体,诸法咸收。】
这是青莲大师在末后做总结论。为什么用它做为经体?他说出来了,以不思议性识为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不但是大乘法,小乘法也包括在其中,不但是佛法,世间一切法也不能超越其外。他这个说法,比一般只讲以实相为体讲得清楚,跟古大德的讲法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他讲的也是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所以以这个为体,好!我们明了之后要真正能接受,想到佛讲经说法理论依据这样的圆满究竟,我们对佛的话不能相信,还有怀疑,过失是在我们自己。这是我们自己没有认识佛陀,没有了解佛法,真正认识佛陀,了解佛法,哪有不相信的道理?信心从这里建立。第二段更要细说,讲「迷悟根源」。接著这底下说:
【言迷悟根源者。起信云,此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故名此识为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这是《大乘起信论》里所说的,这些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都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教义,我们如果能够明了体会,对於大乘教的修学与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实在说不仅仅我们要明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自己才真正得受用。如果诸位真体会得,你就不会再有小心量,起心动念所想的、所思的、所执著的范围那么小,错了!为什么叫你起心动念,为尽虚空遍法界著想?这就是要我们做一个转变,我们要与性识相应。怎么相应法?起心动念跟虚空法界著想就相应了。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只想到我这个家、这个道场、这个团体、这个地区、这个国家,这不相应,你在迷,你没觉悟,你不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体。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你所想的是一个枝干,不是全体,你这个枝跟那个枝对立了。我们伸手五个指头,你想的是这一个指头的范围,你跟其它就对立了,两个要打架了。你再往深处一想,这五个是一家,再往深处想,这边五个指头也是一家,你才得到圆满。今天这个世间为什么冲突?就是一个手掌,各人是一个指头,打来打去,打得天翻地覆,打得头破血流,不知道是一体,你说冤枉不冤枉!
什么是法性?什么是阿赖耶?变成现象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法性,法性是我们的本性。明心见性,见什么?见到一切众生都是自己,你明心见性了。就像一棵树,你见到根,之后知道整棵树是一体,这叫见性。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然后你智慧开了,决定不可能去伤害一个人,造作极重罪业堕阿鼻地狱的众生,你都会爱护他,你绝不会计较他的过失。为什么?跟自己是一体。这个意思深,后面会讲到。
《起信论》这几句话说得也很好。『依阿梨耶识』,「阿梨耶」就是一般讲的阿赖耶。『说有无明不觉』,「无明不觉」是妄见,就是大经里面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是觉,一念是真心,一念是自性,我们前面在序文第一句就讲「一念自性」。在一念上再加一个念,就是无明,《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是富楼那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为何来的、为何会有无明?佛是这样答覆他,这个答覆好,把事实真相完全说出来。知见就是一念,你在一念上再起一个念,就是无明。所以立知就是你再起一个念头,这就是无明。「一念」是什么?一念是无念,无念叫一念。《楞严经》举例举得好,譬如我们张开眼睛,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念,这叫正念,这叫佛知佛见,是你见性见。见到外面什么?色性。可是你起了念头:「我看见了」,坏了,这就立了一个知见,这就是无明本。从这个无明再发展,妄想、分别、执著就愈来愈多,这个麻烦就来了。
诸佛菩萨为什么有能力给一切众生解粘去缚,他有什么本事?他就是能保持一念,他不堕落到第二念,他本事在此地。所以他看我们永远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看他看不清楚,他的本事就是永远保持一念,不堕第二念。不堕第二念,你要晓得就是不堕无明,这是你厉害高明处,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永远保持第一念,这一念是自性,这一念是真心,这一念里面不带妄,这是涅盘的真因。如果从第一念里头再生第二念,这就是「知见立知」,世尊说这是「无明本」。外面境界就产生变化,所有一切相分,相分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相,随著你的分别、妄想、执著在转变,所以变无量无边的法界。十法界是纲领,无量无边不好说,将无量无边的法界归纳十大类,跟我们讲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都是无量无边。经里面这些文句、这些道理,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体会,能够落实到自己生活上就受用无穷,真是佛法里面所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效果非常快速,真的所谓是立竿见影,你立刻就能得受用。
所以他『能见能现』,这一能就坏了,就落在第二意。『能取境界』,更糟了,愈迷愈深,这取是执著了。「能见能现」是分别,「能取」是执著,「不觉」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说这个识叫『所知依』,所知是所知障,所知障是依什么起的?依这个起来的。『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学佛中下根性的人,换句话说,还没有见性之前,你学佛也依靠这个。见性之后有没有离开这个?没有离开这个。你要是离开它,你自己得不到受用,也不能他受用。可见得悟了之后,成了佛之后,自受用、他受用还是它。但是那个时候自受用、他受用清楚明白,我们现在不知道,迷在其中。青莲法师在这段文里面引经据典,内容相当丰富。
【又名种子识,能遍住持世出世间诸法种子。】
这也是《起信论》说的。为什么称它为种子?这都是说识的性质、功能。『遍』是周遍,周遍住持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一切种子。『种子』,遇缘就能起现行,就能变现世出世间法的依正庄严。出世间法变现的什么?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毗卢遮那的华藏世界,净土经论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切诸佛的报土也是它变的;世间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都是世间法,这个依正庄严还是它变的。这个说法跟《维摩经》讲的意思相同,《维摩经》讲: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
『无住本』就是讲阿赖耶识,从这里面建立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就是讲种子。什么是种子?这个很难讲,种子是个比喻,像植物能够长成,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种子,所以种子是亲因缘。种子得到土壤、肥料、阳光、水分,它就会生长,那些都叫助缘,是属於「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这三种缘具足,种子就起现行,所以种子是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种子没有形象,六根都接触不到,意根也想像不到,但是它有、它存在。诸位要晓得,阿赖耶是尽虚空遍法界,不要想著阿赖耶在我们心里,在脑细胞里,你的想法就完全错了,就比阿难还笨。阿赖耶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形形色色,全是种子起现行。怎么起现行?它三种缘具足。这是我们的心识,不管我们的真心、妄心,太大了!所以它建立一切世出世间法。
为什么说它「无住」?无住就是根本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妄没有本,真有本,妄从真起。如果妄也有本,就不叫做虚妄,它有,就好像影子一样。影子依什么起?依我们人身,人身站在光明下面,人身底下有了个影子。无明就好比人的影子,所以它一定是依真,它不依真哪里来的?它起不来。它所依的是性,所以与性识连在一起。诸佛菩萨聪明,他们认真人,不认影子。我们十法界众生搞错了,把影子当作真人,把人忘掉了,以为影子就是,我们迷就迷在这个地方。所以人家悟,悟的是什么?我们迷,迷的是什么?悟的人对於身跟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影不碍人,人也不碍影,无障碍的法界。真不碍妄,妄不碍真;性不碍相,相不碍性,所以虚空法界,理事、性相无不圆融,这才是真正的完美到极处。这样圆满、美好的境界,被迷惑颠倒的人破坏了,他所破坏的是他自己受用,有没有连累到别人?他能够连累到的是与他共业所感同样的迷人。如果是觉悟的人,或者跟他的业力不相同的人,不会受干扰,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下面荆溪大师有解释说:
【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即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作本。是则无住无相,事理等常。立一切法悟迷差别。】
这段话解释得好,我们要多读、常读,意思体会不到没有关系,要常念。这就是宗门讲的疑情,所谓是「小疑有小悟,大疑就大悟」,你常常能够保持这个疑情。所谓疑情,是只有疑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一想到解释,你就落到意识里面去,绝对不可以用思惟、用想像。世间许多佛学家,他们是完全凭自己思惟想像来想佛经典的意思,那意思就错了,曲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佛家教人离心意识参,参学不是叫研学,参是不用心意识,研是用心意识。世间是研究,他用心意识,心意识是什么?识是分别,第六意识分别;末那是执著,意是执著;阿赖耶落谢种子,我们今天讲落印象。不用心意识,就是不用分别心、不用执著心、不落印象,这就叫参学。
宗门要用这个功夫,教下也要用这个功夫,念佛人也不例外,念佛人如果离心意识,他就是实相念佛。我们念佛方法很多,总归纳起来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你能够离心意识,你是实相念佛,无论你是持名、观想、观像,都叫实相念佛。如果你不能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用妄想、分别、执著来念佛,那就是底下这三种,观想、观像、持名。可是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入这个境界是要功夫。这个功夫就是要长时期保持「疑情」,你就会有大彻大悟的一天。彻悟的缘各人不相同,有人从看经开悟,有人从念佛开悟,有人从参禅开悟,甚至有人听唱歌开悟,不定是什么机缘。他为什么会开悟?就是因为他疑情凝聚到了一个饱和点,不定什么机缘一接触他就突破了,突破之后这个境界现前。也就是从前天天念、天天看,不能明白,忽然明白了。这一明白就一切都明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性相,没有一样不明白,绝不是这几句明白了,是一悟一切悟。所以这个给我们日常做疑情,是非常好的一段话。
『无明即法性』,实在讲无明跟法性混合在一起,这叫阿赖耶识,所以真妄和合。无明还是无明,法性还是法性,无明不是法性,法性不是无明,水是水,奶是奶,现在混合在一起了,混合在一起怎么办?奶就是水,水就是奶,只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没说错,它的确混合在一起,这是就迷位而论,不是从悟位而论,这个说法是事实真相,就是诸法实相。底下解释:
『无明即复以法性为本』,无明从哪里来的?从法性生的。迷了法性才叫无明,但法性没有迷悟。所以『当知诸法,以法性为本』,尽虚空遍法界世出世间依正庄严,全是法性变现出来的。佛在《华严经》讲「唯心所现」,那个心就是此地讲的法性;「唯识所变」,那个识就是此地讲的无明。法性跟无明融合在一起,它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是无限大。法性是我们的真心,无明是我们的妄心,真妄和合,这叫阿赖耶。
诸位要晓得这全是名相,名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可名,非常名」。可是不用这些名相,我们无法沟通,但是在沟通的时候,你要晓得名相是工具,我们要达到目的不能不用这个工具,可是用这个工具要晓得舍弃这个工具,你这个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你不舍弃,你达不到目的。譬如我们过河要用船,船是我们要达到彼岸的工具,你坐在船上到达彼岸还不肯下船,你永远达不到彼岸。佛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用这个工具,就在用工具的时候舍这个工具。舍什么?心里不染著。事上我用你,心里头绝不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就舍了。所以「离即」是同时,不是分开的,就跟「性识」是和合,是一样的。所以「离相即相」也是同时,即相是事,离相是理,事上即相,理上离相。相上即相,性上离相,那就对了,那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跟我们差别就在这些地方。
第一个说明无明是依法性,「无明为一切法作本」,为十法界一切法作本。他说了这些话,主要的依据就是『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这是他要说的最重要的这句,我们才知道一切诸法就是法性。
『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跟无明融合,合在一起了,水乳交融。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讲,法性变成无明了;其实不是法性变成无明,是法性跟无明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你说无明是法性可以,你说法性是无明也可以,就像水乳交融。水乳交融的时候,你说它是乳可以,你说它是水也可以,它交融成一体。
『法性复以无明为本』,这句话怎么讲?要从无明里面见法性。这是讲一个众生要想觉悟,觉悟用什么办法?在无明里面去悟法性。水乳交融在一起,乳比作法性,水比作无明,你还是在这里面去发现乳的成分。所以我们修行人,不能离开无明,要在无明里面突破无明。修行,六道、十法界都是要以无明为本,四圣法界里面更明显,声闻、缘觉、菩萨、佛,什么时候突破,突破就是一真法界了。这是说「为本」的意思。所以『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也无住处,《金刚经》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作本。』一切诸法都是从这个生出来的,变现出来的。『是则无住无相,事理等常。』「等」是平等。《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无相,教导我们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十法界里面的众生为什么不能突破无明?就是因为有住。「住」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粗俗的话说,就是你的心放不下,你心里有牵挂,那个牵挂就是住,无论牵挂什么都叫有住。世间法舍离了,不再去想它,不再放在心上,佛法放在心上还是有住。好了,我佛法也不要了,有没有住?还是有住。住在什么?住在什么法都不要,这还是有住。这个东西难!有不住了,他住空。
《楞严经》讲的六结,「六结」是什么?住。那是我们凡夫说不出来的,你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他教学的善巧,把住从粗到细分成六个等级。第一个是「动」。动态的,这是一切众生非常明显的,我们住,就是讲活动。我们所有的生活,可以说从出生到死亡,这一切生命中都在活动。第二个是,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把动态东西舍弃,心地清净了。以健康长寿来说,以养生之道来说,世间人只知道运动对身体好,他不知道静比动还高明,这是一般世间人不懂的,中国练武的人懂得。武艺高强从哪里来?从静中来的。所以佛法里面真正修行人,他天天修禅定,他不运动,他的身体健康,一般运动的人不能跟他相比。这才知道静比动高明,身心清净,一尘不染。
它还是关口,几时能把「静」也舍掉,再突破,下面是「觉」。觉还是一个关口,觉突破了之后,这剩下「根」。根还是不能够执著它,那个执著是非常微细的执著,不是很粗的。根要舍弃,舍弃之后就「空」了。空也不能够执著,空再突破,就「灭」了,灭是最后一关,是最微细的。灭是什么,诸位懂不懂?佛法讲的涅盘,你有个涅盘的意念,你决定不能入涅盘。佛法讲到最高,诸佛如来证的是寂灭忍,你有寂灭忍这个意念,你决定得不到寂灭忍,你要把这个念头舍弃,你就真的得到了。这是从粗到细、到微细六个结,《楞严经》上说六结,我们可以叫它六个层次。
佛说法的意思,你一定要搞清楚,这才能体会《金刚经》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是讲菩提、涅盘都要舍。菩提、涅盘有没有?有;但是你执著有菩提,执著有涅盘,你就得不到。为什么?那个瓶颈关口把你阻碍住,你无法突破。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菩提、涅盘是假名,不但执著不得,分别也不得,你才能真正突破,真正能入菩提、涅盘的境界。这是佛法之妙处,佛善说,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思,佛教给我们方法,就是「法性以无明作本」。
我们在无明里面了解这些事实真相,逐渐逐渐突破,你懂得这个意思,你才真正明了《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无住就是突破,生心就是见性,然后你见到是「事理等常」,万法平等。性识常住,性识所变现的万法又何尝不是常住?《法华经》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不灭不坏」,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境界现象都在我们眼前,我们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天天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对於这些现象见不到,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见到了。所以诸法是平等的,诸法决定没有高下,说到极处经上常讲「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不但有情众生跟诸佛如来平等,无情众生树木花草、砖头瓦砾也是众生,佛也是众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他怎么不平等?所以才说「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我们细细去体会经典的这些话,我们如何来契入。这是说明一切法迷悟差别。下面就《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的话说:
【故占察经云,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薰习力故,现妄境界。】
《占察经》上这段话,是说明六道的由来与现象,这个现象是妄境界,不是真境界。佛家讲真妄的定义,真是永恒不变,凡是有变化的都是虚妄。六道法界,诸位要晓得是刹那变化,刹那不住,佛说的「如露亦如电」,这是虚妄境界,而十法界、四圣法界也是虚妄境界,也是如露亦如电。这个地方说明是:『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这是说现象,十法界都是这个现象,无量劫来我们的法性跟无明和合在一起,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阿赖耶识。可是我们很不幸,由於『痴暗因缘薰习力故』,我们不是法性薰习,是痴暗薰习。佛这一句话讲得实在是好,六道众生为什么造业受报?愚痴!贪瞋痴三毒烦恼,这是痴烦恼,这是根。贪瞋虽然猛利容易断,痴难断。断痴烦恼,经论上有比喻,好比藕断丝连,说明很不好断,贪瞋虽然猛利,但还容易断。真正会用功的人,宗门教下常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痴,痴就是无明。从这下手来得快,不从贪瞋下手,从痴下手,这是真正把根本找到了。我们再把文念下去:
【以依妄境界薰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妄境界』就是六道境界。这就是说我们凡夫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也就是说你会受外面境界诱惑。这一句话就是「依妄境界薰习因缘故」,用现代话说,你受外面境界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一诱惑就『起妄相应心』,就是贪瞋痴,就生起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计我我所』,执著我,执著有我所有的。『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这是在六道里面起惑、造业、受报,就干这些事情。『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这就变了,把清净法身变成了众生。这句话懂不懂?如果不懂,你从作梦梦境里来说,清净法身变成了梦境。清净法身是我们的真心,真心作梦,心在哪里?整个境界就是心;心有相,不现相的时候心在哪里不知道,现在心现相了。佛法里常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什么?法性;妄是什么?法相。法性变成了法相,整个法相就是法性,整个法性就是法相,性相不二。所以法身就是法性,法身是什么?法身是众生,这句话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众生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相,就是我们的法身,就是法性。几时你要是真正肯定,忽然觉悟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相全是自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已经证得清净法身。只要你证得法身,你现在这个身体就是报身佛;对你自己来说是报身佛,对教化一切众生说是应身佛,三身是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这个时候,你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显露了,你救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还有什么分别执著?原来一切众生是自己,自己是一切众生,这个事实真相谁知道?契入的人知道,证得的人知道。没有证得的人,你跟他讲,他说你疯了,你神经不正常,你怎么连自他分别能力都没有了?他不但不佩服你,他还糟蹋你。佛在这里说真话,这个境界实在不是凡夫境界,凡夫要入这个境界,他都成佛了,他哪里叫凡夫?这是说「法身名为众生」,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怎样修行证果入这个境界?底下说: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薰集而有力者,烦恼渐薄。】
这就是说法身以无明作本。法身怎么样薰习而有力?你的念头转过来了,一切众生是自己,这就是法身薰习。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念念为一切众生著想,在一切法事里面,甚至於读经、念佛,末后我们做回向,回向是什么?回向就是以法身薰集。「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国土」,佛国土是一切诸佛刹土。我所修积的功德,为谁修积的?为庄严一切诸佛刹土,庄严一切诸佛刹土是庄严法身。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为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法身薰习。法身薰习怎么会不证法身、不成佛果?无明薰习就很糟糕,决定逃不出六道轮回,法身薰习决定超越十法界。你才知道转这个念头是多么重要,这个念头一转就超凡入圣。
虽然超凡入圣,自己跟众生相处决定是低姿势,决定是谦虚卑下,才能与法身相应;如果是高姿态,就与烦恼相应,与无明相应。诸位要晓得,谦虚卑下是与法身相应,法身能现饿鬼、地狱、畜生,这是卑下到极处。法身清净、法身平等,稍稍有一点高下之心就不平等。谦卑,不但能够保持你自己的功德而不失,而且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怎么成就的?谦卑是做给一切众生看,是劝导他放弃骄慢心,不是用言教,用身教做出来给你看。你觉得骄慢,你觉得你很伟大,许多人称赞你、歌颂你,殊不知谦卑的人比你更伟大?你那种骄慢伟大,别人赞颂是一时的。像二次大战,希特勒很伟大,多少人对他赞叹佩服,死了以后没有一个人不骂他。他伟大在哪里?你再看印度的甘地,一生谦卑,好像什么作为都没有,死了之后依旧还有人提到甘地,没有不佩服,没有不赞叹。你才晓得,谦卑,人家赞叹的时间永久,骄慢,人家赞叹很短暂,果报不一样。什么原因?一个与无明相应,与虚妄相应,他怎么能持久?一个与法性相应,法性常住不变,所以他能恒久。与法性相应是真修,与无明相应是假修,这个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底下讲:
【能厌世间,求涅盘道。】
『厌世间』,不是真的讨厌这个世间,是对这个世间贪爱的心薄了。换句话说,断是非人我、断贪瞋痴慢,这叫厌弃世间。『求涅盘道』,就是求明心见性。
【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
知道『一』,才是真实的。心常住在一,我们念佛人讲「一心不乱」,常住在一心不乱这个境界里,这是真实的。『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这是对待众生,他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上所表现是六度万行,这个人就叫做菩萨。所以随顺法身的薰修是菩萨,随顺无明的薰修是六道凡夫。此地文字很简单,理跟事都讲得很透彻。众生怎么样成菩萨?我们现在讲菩萨,有真菩萨、假菩萨。什么是假菩萨?受过菩萨戒,挂个菩萨名,还是跟无明烦恼薰修,那是假菩萨。真菩萨,是没有受过菩萨戒,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用法身来薰修。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生活、工作、服务,这就是法身薰习,这个人就是菩萨。他没有我,我就是法界、就是虚空、就是一切众生,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但实际上,身也是众生,也是我的一分。他现在懂我是整体的,不是一部分,就好比整个身体是我,不会执著一个手指是我、一个指甲是我,不会执著这个。
我们现在凡夫不知道整体是我,执著整体极小的一个部分,以为这是我,这个执著是错误的。我是虚空法界的全体,这就是法身薰习。念念都是如是想、如是观,久而久之,我们无始劫的烦恼习气逐渐逐渐减弱了。这个观念逐渐逐渐增强,不知不觉就契境界,你就成真菩萨,这个菩萨叫法身大士。他不是十法界的菩萨,十法界里面菩萨在用功,还没有突破,突破之后你就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再讲菩萨怎么变成佛,我们下次再讲。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