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玄义 (第七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07
请掀开《地藏经科注》,纶贯第五页,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次释本愿之法。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希须、乐欲之意,志求满足之称。】
这在解释名题里面先是分开来讲,前面介绍过「地藏菩萨」,这是第三段「本愿」。青莲法师注解得也很好,「本」是本昔的意思,也就是过去生中曾经发过这个愿,这个说法是从事相上讲,我们也比较容易理解。另外一个讲法,他在此地也说出来;「本」就是本性,此地说:
【由菩萨托根性地,以隆其愿本。】
这个讲法比前面的意思要深。实在说,「本」是根本,根本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性德。由此可知,一切众生人人皆有,各个不无,只是被无明烦恼覆盖住,虽有而不能现前。我们试想谁不爱护自己?自己这个身体,一根头发、一根汗毛都非常爱惜,所谓是「动一发而牵累全身」,焉有不加爱惜之理?这种爱惜就叫做本愿,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自然然,佛家讲的「法尔如是」,这才是根本。众生迷失了自己,所以对自己切身痛痒之处变成麻木不仁,往往是倒行逆施,糟蹋自己,这叫罪过。菩萨觉悟明白了,原来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他对於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一切众生,(森罗万象跟一切众生是一个意思),没有不爱护的。唯有觉悟明白了,护念之心、爱护之意才显现出来,我们讲这叫发愿,这个愿发起了。其实这个愿是本愿,以前被烦恼、无明盖覆住,原先不现前,现在无明、烦恼这个障碍除掉了,於是这个愿力现前,这叫本愿,这才是真正的本愿,真实的本愿。末后有一段也说到这个意思,倒数第二行末后这一句:
【又即本性之力用,大士称本立愿。乃自心起信,还信自心。】
这个说法说得很贴近,诸位仔细去思惟,细心的去体会。『称本立愿』,「本」是自性。「立」是现起了的意思。如果「立」当作法身来讲,那个意思就差了,是你本愿这个时候现前了。这个地方注解注得很多,也注得很好,我们把它念念,从第五页最后一行我们念起。他下头举个比喻:
【譬树之因地发根,根深本大。则枝叶依之而敷荣。华果由之而茂实。狂风虽大,不能动摇。】
这段是比喻,好懂。下面这是正说:
【愿不依谛。名为狂愿。谛不从心,目为邪谛。】
这两句话很重要。『谛』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真理,愿要依真、要依理,这才叫愿。如果愿没有依真、没有依理,那个愿是假的,那个愿会动摇、会退转,会产生变化,随著外面境界,他的心就会改变,这个愿是靠不住的。由此可知,凡夫没有见性,所说的话难以置信,现在人常说不守信,不讲信用,那就是愿不依谛。古时候人,不要说很久的,半个世纪以前的人还都能守信,那是怎么一回事?虽然他不能够依谛,他依圣贤人的教诲,这真的是《学记》所说的「教学为先」,他接受过这个教育,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往来应当要守信,他能够奉行。可是遇到大风大浪,为了要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利益,也把守信舍弃,他遇到大变化发生,会有这种现象。重大灾难,纵然牺牲生命财产都不会动摇,那是依谛。所以菩萨们,你侮辱他,你陷害他,你用极其残酷的方式来对待他,他对众生的爱心丝毫没有改变,这是依谛。为什么他能做到?佛在经上给我们举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为什么一丝毫报复怨恨的心意都没有?依谛。「谛」是什么?谛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显露出来的,是自性真心里面本具的德能,所以这叫本愿。
『谛不从心,目为邪谛』。这两句话要用现在话来说,真理如果不与自性相应,那个真理靠不住,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间人讲真理讲得太多,标准都不相同,总不如佛法,佛法是依自性,世间这是世智辩聪,再聪明人观察入微,他所说出来这些道理,你仔细去听,似是而非。原因在哪里?与自性不相应,这是世法跟佛法的差别。我们看看地藏菩萨:
【今以心为地,谛为根,愿为本,然后正行之枝敷畅,助道之叶郁葱。七觉净华,八正道果,成实法林之树,庄严总持之华。】
这个比喻合法,我们一看就懂了。
【故须称本立愿,方能要制其心。纵遇境风,不能沮坏。】
这几句话很重要。由此可知,真正菩萨修行,诸位想想看,真心重要。我们为大家提出第一个是「真诚」,这就是根本,如果没有真诚心,全都是假的,无论你怎样修学,你怎样用功,你怎样精进,到最后都落空。什么叫真诚?真诚就无私,有一丝毫的私心就不诚、就不真。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记载「诚」的定义,他的解释是说:「一念不生谓之诚」,这解释得很有道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大乘经论里面也跟我们讲「真心离念」,跟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是一个意思。可是祖师大德又跟我们说,离念是离邪念,不是没有正念。正念跟邪念有什么分别?起心动念那个念是邪念;不起心、不动念,眼能见、耳能听,那是正念。如果你还听不懂的话,我再告诉你,我们用六根的根性是正念,如果用六根之识是邪念,这是法相宗说的,这个说的我们容易懂。所以正念是佛念,就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只要带著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念就不正,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才叫正念现前。这是什么人?大家都晓得,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叫正念现前,真心显露。没有见性的人,统统用的是识心,不是真心。
这一部经也是圆教一乘了义大经,青莲大师五重玄义判教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地藏菩萨无量劫前早就成佛,大慈大悲退居在菩萨位,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发慈悲心。不居佛位,居菩萨位,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这个多难得!所以从真诚里面发愿,你才能够控制你的妄心,底下讲『方能要制其心』,这个「心」是妄念,你才能控制得住。你没有真诚,你怎么能够控制你的烦恼习气,妄心是烦恼习气,你没办法控制,没办法克服。人要是随著自己烦恼习气,你怎么会不造业?你修学怎么可能得到成果?所以古往今来,凡是修学有成就的人,没有别的,他那个根本就是真心,一片真诚,他决定能成就。成就虽然有大小不一样,但是决定成就。这种成就在现象上有两样:一个是遇到缘殊胜,决定往生不退成佛;第二个是遇缘不胜,没有这个殊胜机缘,没有遇到净宗法门,他也必定得生天的福报,他不在人间,人间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他去享天福了。我们要发心,这就明白了。
可是这个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从哪里下手?这《楞严经》讲的「最初方便」,就是说从什么地方入门,从什么地方下手。古时候司马光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应当要学习,要从「不自欺、不欺人」下手。你要学真实,绝不欺诳任何一个众生,从「诚实」这里下手。你做人不诚实,对待别人虚情假意,还常常打妄语,你会有什么成就?你不能成就。由此我们就晓得,真正修行从「不妄语」始,真正做到「事无不可告人知」,你一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公开、不可以告人。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肯告人,那个事情就不是好事。全部透明化,这是自性,是性德。凡是有隐藏,那是无明、黑暗的一面,那个东西是明心见性的障碍。现在人的术语叫透明化,一切透明化是我们修行入手之处,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成就,那就得要真干。而实在说,这里面的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议!世间人迷惑颠倒,以为隐私才能够得利益,他不晓得隐私自己真正得不到利益,透明的利益比隐私的利益不晓得大多少倍。现前的利益,你得到大众的信赖,得到大众的尊敬,而修学证果的利益,你能够明心见性,见性作佛。所以我们不能认真在这上面做功夫,那就不行了。
下面跟我们举例来说明。诸位都很清楚、很明了。「愿」有通、有别。通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无量无边的大愿,归纳成为这四大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论发什么愿,总离不开这四个纲领,所以这四个纲领是一切菩萨愿行的总纲。四弘是依四谛,四谛是从自性,所以称之为真理。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发是从你自性里头自自然然生出来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儒家讲的「恻隐之心」,看到人有苦难,自动自然就会伸出援手帮助他。看到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到水里,你一定就马上把他拉起来,儒家叫恻隐之心。在佛法里面是根本,从本立愿,这不是学来的,也没有人教你,完全出自於自然,这就叫性德的流露。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是从来没有性德流露过,有流露,不过时间短,多数的时间是迷失了。所以看到众生苦的境界,那个时候你什么念头都没有,你的性德就会流露。如果要起一个:我该不该帮助他,我帮助他后果如何?那麻烦了,你就落到妄念里面去。遇到一个小朋友,遇到一个小动物,往往在这个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看到他有难,看到他有苦,你立刻自动去帮助他,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到我们自性性德的流露。如果想到利害,想到其他,你就落到意识里去,你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菩萨跟我们不同,就是他的真心、性德能够永远保持不迷不失,我们有但常常迷失,自己不能觉知。
现在我们要做的,实在讲就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如何保持我们性德而不迷失。经论里面常讲六根接触外面六境,第一念是性德。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境界,这是「见性见」,这个时候没有起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眼睛张开就像照相机一样、像镜子一样,外面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见性见。可是第二念,第二念就变成眼识,就把见性变成眼识。为什么?有分别、有好恶、有执著,麻烦就来了,就完全错了!诸佛菩萨的本事,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永远保持见性见、闻性闻,所以叫明心见性。他见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自性,见性见色,那个色就不叫尘,叫色性;闻性闻声,声不是尘,是声性。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妄想分别执著,起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就迷了,就错了。
我们想想,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识,识变境界,心性只现相,识就把它转变了。如果不转变,单单是性现的,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这一真法界在哪里?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用见性见色性,这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我们第一念都是自性的功德,第二念就转变成识,识起变化,外面境界随心变,这是佛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是识。从心想生,境界就不平等,就有善恶、好丑。如果是见性见、闻性闻,这个境界是平等的,没有好丑与善恶,没有是非,是平等清净的境界。境界之变都在自己一念之间,不是别人变给我们享受,自己变自己受用,这是真话,与别人不相干。如果别人能变得给我们享受,那好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还用得著修行吗?他要不变好境界给我们享受,他就不慈悲了。这个事情诸佛菩萨办不到,决定是自己的事情,诸佛菩萨可以为我们开示,开导我们,指示我们,我们要想得到这个真正的享受,自己要悟入。听了佛的开示,你要有能力悟入,你不能悟入,佛没有办法代你悟入,佛做不到,一定要自己悟入。你悟入一分,你有一分的受用,你悟入十分,你有十分的受用,这个受用是诸佛菩萨果地上的受用。
实在说,四弘誓愿我在讲席里讲得很多,真正愿就一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这一愿。我们今天这个愿没发出来,只是看到别人发,我们听听念念,没发出来。为什么?这个愿果然发出来,后面三愿就完成了。后面三愿都是要完成这一愿的条件,你要度这些苦难众生,你自己没有办法离苦,你怎么能度别人?所以自己要断烦恼。决定没有说自己烦恼没有断,会帮助别人断烦恼,没有这个道理。自己要先断烦恼,我为什么断烦恼,为什么修行?为度一切众生。这在世法里面说,这个人的心、这个人的志、这个人的愿太伟大了,他不为自己而为众生。断烦恼是成就自己的德行,自己有德行之后还要有能力,有德行没有能力还是不能帮助别人,所以才有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要具足能力,要有智慧。
在教学过程当中,德行是第一。孔老夫子的教学四科,那个顺序不能颠倒,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把德行摆在第一。我们看现代的教育,我们看全世界这个时代的教育把德行舍弃了,不重视,不讲求,所以这个世间叫乱世,浊恶之极。人都随著自己欲望去发展,充分的发展自私自利,发展损人利己,这个世间哪有不乱?世尊的教导,教我们无争,《金刚经》上世尊赞叹须菩提尊者,得「无诤三昧」。可是今天这个世间,无论在什么地方你所听到是竞争,一定要胜过别人,争的概念被现代世间人所尊重推崇,这是错误的概念。世出世间圣人都不赞同,我们看孔子、孟子都讲「谦虚忍让」,孟子说得更好:「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这是他对梁惠王讲的。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要争利,这个国家危险了。一个家庭、一个社团,如果彼此都斗争,这个家庭会衰,这个社团会败,只有和平才能够共存。所以德行一定要靠教学,教学最重要的能事,也就是教导一切众生恢复自己的德行。德行是自性本具的良德良能,不是从外来的,而是我们迷失了,所以圣人教导我们恢复。
你有德行、有智慧、有能力,可以教化众生,可以为众生的表率,为众生的模范,但是你还不能圆满达到教化众生的愿望。为什么?众生的种类很多,分子很复杂,必须自己在智慧、德能要达到真正的圆满,烦恼要真正断尽,你才达到教化究竟圆满的成果,这就是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你想想为什么我们要断烦恼,为什么学法门,为什么一定要成佛道?都是为了度众生,不为自己,这才能真正成佛道,为自己哪里能成得了佛道?由此可知,你要不是真正在做断烦恼和学法门的功夫,你的第一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嘴皮上说说而已,不是你的真心。真心后头要真干,不真干这一愿做不到。所以这四愿,实在讲就是第一愿,后面三愿是完成第一愿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这四愿把整个佛法的教学,一切诸佛如来对於众生无尽的慈悲完全显示出来。我们今天教别人,帮助这个世间消除一切的灾难,用什么方法?这是最好的指导原则。竞争不能解决问题,绝不能度众生,只有令众生更苦。竞争达到了极处就变成战争,能解决问题吗?自古至今什么问题靠战争能解决?唯有真正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用教学的方法能得到殊胜美好的效果。
在本经说到菩萨的别愿,这是「孝心」。菩萨孝顺自己的父母,把这个孝心扩大,孝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孝行呈现了,自性就是圆满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举一反三,我们知道尊敬我们的师长,敬爱我们的老师,把这个敬爱之心扩大,能够敬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敬爱呈现,性德就流露了。我们以孝心、敬心,对待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叫学菩萨道,这才真正叫发菩提心。以孝敬做为大总持法门,做为整个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绝不为过,这是真正的事实。什么人把孝敬做到圆满?诸佛如来,他们做得究竟圆满,这是我们要效法的。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也是事实,是真话,「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话说明什么?说明一切众生跟我们自己的关系。我们愚昧无知,不知道过去、不知道未来,佛有能力、有智慧、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所以他告诉我们,我们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关系太密切了。
这个说法我们容易懂,如果再说深一层,再说得贴切一层,我们不懂。那个最深的一层,就是一切万法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说得更深、更切实。老子讲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两句话,跟《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一个意思。所以中国古圣先贤,虽然没有证据说明他们是佛菩萨,但是从他的言行与教诲得知,这不是佛菩萨说不出这个话。
本经的中心是「孝敬」,所以古德都说这部经是佛家的孝经,儒家有孝经,这是佛家的孝经。由此可知,大乘佛法从哪里学起?从地藏法门学起。孝心、敬心都是性德,而且是圆满的性德。性德,一切众生各个本具,本来具足就是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各个不无。为什么我们的性德不能现前?性德被无明、烦恼盖覆住,所以我们无量劫来修学都得不到结果,这是我们自己应当去细心思惟。佛在经上说,末法时期我们肯来听经,别说听多,听一次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听了能够生欢喜,一生当中只听过这么一次,都是无量劫的善根发现,你要没有这个善根,一句都听不进去,这真的不是假的。真有这样的人,你苦口婆心劝导他,他一句都听不进去,他说:「你说这个话靠不住,都不是真的。」这有什么法子?真的就是佛家讲的「一阐提」,没有善根,这种人很多,不在少数。所以能够听一座经生欢喜心,都是无量劫所种的善根。
然后想想,我们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多么深厚。《无量寿经》上释迦牟尼佛讲阿闍王子那些人,那都是真的,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印度人讲亿,跟我们中国讲亿有差别,佛经上有记载。十万称亿,百万也称亿,他讲四百亿,到底这个亿是十万、还是百万、还是千万、还是万万,我们搞不清楚,就算最少的,十万算亿,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也不在少数。可见得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学过佛,念过佛,研究过经,说不定都做过大法师,为什么现在还落到这种地步,还搞成这个模样?这是什么原因?没有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我们讲最简单的是真诚心,我们没有用真诚心,还是夹杂著自欺欺人,所以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搞得这个样子。现在我们总算是搞明白、搞清楚,我们再也不会以虚情假意待人接物,都是一片真诚。他能不能接受,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他懂不懂我们的真诚也是他的事情,我们还是真心对待他,他说:「假的不是真的」,那是他的想法,我们没有这种想法,这样才能成就。
如果不能从这个地方回头,从这个地方改过,我们这一生还跟过去生中一样空过,死了之后决定还是随业流转,依旧搞六道轮回去,没有出头的指望。这一生当中真正想出头,想超越六道、十法界,没有别的,就用真诚。用真诚心、用孝敬的态度,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自己谦虚卑下,才能够把这桩事情做好。处处站在上处,处处要走在人前,这是大病,这是严重的障碍,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不知不觉又起现行。所以你才晓得谦下之德能成就自己的功行。要谦虚卑下,不敢在人前,不敢在人上,为什么?无量劫来烦恼习气太深,稍不谨慎又起现行,贪瞋痴慢不知不觉起来了,我们修行就又被破坏了。
你读《论语》,看孔老夫子的谦虚,你读佛经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谦虚,他们不但是言教,而且现身说法做给我们看。经上记载,世尊看到老年妇女,眼睛花了在那里穿针,穿了好久穿不进去,他看了立刻就接过来帮她穿针,看到年岁大的人担柴挑水,很辛苦,他看到马上就接过来替他担。他真干,不是仅是说,真干!我们今天做事情还常有推诿的心,推给别人去做,这个是错误。除非是自己体力衰退做不到才让年轻人去做,自己还能做就不应该叫人帮忙,这样叫学佛,这叫给别人做样子。你说了真正能做到,人家服你,你说了做不到,人家听了不服,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我们一定要为众生做表率、做模范。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多想想,我的念头、言语、行为,能不能给众生做好样子?凡是不能给众生做好样子,决定不可以做,决定不可以想,我们这一生修行才会有结果,不至於像往昔生生世世都得不到结果。
这一生如果不能认真修学,这一生还是得不到结果,充其量你会得一点三界六道有漏福报而已,这是肯定会得到,要想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就不可能。如果我们冷静去观察、细心去观察,念佛往生的人,这些人在世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没有值得人赞叹的地方,好像非常平凡,非常庸俗,那是我们的观察不够细腻。他走了之后所示现的瑞相,我们从这个瑞相里警觉过来,仔细再去想想他一生的行持,你会发现他行持确实与一般众生不一样。像孔老夫子所具备的五种德行,这是弟子们公认的,「温、良、恭、俭、让」,你用这五个字去观察他有没有?你会发现,这是庸俗之人,平常没有值得人看,这五个字他是真具足。佛法里面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你看他有没有?他真做到了,所以他能往生作佛。我们自己觉得比他高明太多了,我们还要搞六道轮回。
再仔细观察这些人的用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也具足了。我们不要去观察别人,你去看谛闲法师讲的锅漏匠徒弟,我们今天写的这二十个字他统统具足。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般人根本就瞧不起他,他就一句佛号老老实实念到底,听老师的话依教奉行,老师教他「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念」,就教他「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他念了三、四年,他真成功了。所以你想想,他是真诚心去念,依教奉行,孝顺心、尊敬心具足,谦虚卑下他做到了,他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心地清净,万缘放下,清净、平等做到了;一心老实念佛,真智慧,正觉。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放下,这是智慧,一句佛号念到底是慈悲,做出榜样,表演出来给你看,这多么感动人,所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全做到了。我们讲的二十个字,锅漏匠全具足,所以他能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他师父来替他办后事。你要仔细想想:他凭什么?他统统做到了。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一个字都不缺。如果你仔细看清楚、看明白,这个人是大圣大贤,哪里是普通人?反过来看,在这个世间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世间人之所赞叹,佛菩萨不赞叹,为什么?你仔细观察,他这一生当中造多少的罪业。前几天你们有一位同学,拿了一张从大陆报纸上一个新闻给我看,说袁世凯、李鸿章,清末民初有六个知名的人士,现在都堕在猪身,堕畜生道,那不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吗?社会大众所景仰、羡慕、赞叹的吗?现在变成猪了。锅漏匠那种人物,诸佛如来赞叹。这都是说明一桩事情,要真干,你才会有真成就。
诸佛如来的教学,我们要能体会,他只是教导而绝不勉强一个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不是说你做了,他就欢喜,不做了,他就生烦恼,这样佛菩萨就变成凡人了。佛菩萨永远是佛菩萨,高明在此地。他教你,学不学是你的事情,成不成就是你的事情,与我不相干,自己永远住在清净平等觉,《楞严经》讲的「自住三摩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你能够依教奉行,修行证果,好!你不能够依教奉行,违背如来教法,将来堕三途恶道,佛菩萨也没有动心,也都随你去。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要明白。
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完全是自性的流露,绝对没有感情。情是虚妄的,性德是真实智慧,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我们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你才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而在一切境界当中,实在讲也能提升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也就是《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讲的「历事炼心」。炼什么心?就是炼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你在一切境缘当中去锻炼。善缘、顺境里面没有贪爱之心,没有贪恋之心,增长智慧;逆境、恶缘之中没有瞋恚心,也增长智慧。五十三参里面都是诸佛如来,但是所现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有恶、有逆有顺,这就是教导我们,在我们这一生生活当中,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到年尾,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总离不开善恶、逆顺,看他们怎样在这个境界成就自己真实智慧,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淘汰干净,这种种示现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反过来说,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由於没有认真学习,所以才不能成就。这一生当中我们觉悟明白了,觉悟什么?觉悟应当照学,应当照做,我们这一生才有出头的日子,才有出头的指望。这个出头是出十法界,出六道小成就,一定要出十法界,凭藉念佛的法门,决定能出十法界。
念佛要想顺利往生,必须不再受这些境缘的干扰,这比什么都重要。不受干扰,不受诱惑,你一定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佛经讲的「梦幻泡影」、「一切不可得」,这个要牢牢的记住,这是事实真相。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才不会为它动摇,不会被它诱惑。在这个境界里面就是锻炼这桩事情,这叫真实功夫,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做得了主宰,眼不被色诱惑,耳不被声诱惑,不是叫你不接触,接触当中不受诱惑,这是真功夫。我们初学过程当中,如果接触稍稍还感觉得有诱惑,会动心,我们就远离,这是世尊教给我们的方法,要少接触,不是叫你不接触。接触之后再深入,你的定功、智慧又增长一层,不妨再接触。接触是考验,接触之后,真正能够不动心、不起念,就知道自己功夫成熟了。
如果在境界里面还有妄念生起,这个妄念就是贪瞋痴慢,还有这个念头生起,赶紧再退回来,功夫是这种作法。真正达到纯熟,那就是诸佛如来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那是真正成熟了。成熟之后,才能倒驾慈航,才能够随类化身,随机说法。随类现身,现而无现,说而无说,才得大自在,才证得大圆满,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法身大士也有但不圆满,法身大士可以说不受六道、十法界的诱惑,所以他有能力到十法界、到六道来现身。不受诱惑才能现身,还受诱惑没有资格现身,到六道来是业报身,他是来受果报,他不是示现的。示现是决定不受诱惑,这才叫再来人。
注解里面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我们从第六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我把这一段念给大家听听,这个地方:
【并从本性而发。虽分通别,无不为拔世间苦因果,为与出世乐因果。】
这两句话是总说。不管是通愿、别愿,这两句话很重要。
『拔世间苦因果』,『与出世乐因果』,这两句话是一切众生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做不到?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如果真的觉悟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这两句就不难做到了。这个认知是很不容易建立的,但是这是事实。倒数第三行第二句:
【荆溪云】
这是天台祖师之意。
【初心遍摄】
『初心』是什么?第一念,第一念是性,这叫初心。见性见色性,见的是尽虚空遍法界,耳是闻声性,声性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没办法觉察,是为什么?第一念的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觉察到。我们今天讲觉察,觉察是起心动念,它太快、太短暂,我们起心动念还来不及,那是真知。第二念,接著第二念就变成意识,就落在八识里头。「初心遍摄」,诸佛菩萨永远是用初心,永远是用第一念,所以叫一心。我们用的是三心二意,我们有一心,那个一心立刻就变成三心二意。三心,唯识家讲的「心意识」,识是六识,意是末那,心是阿赖耶,就把自性转变成八识,八识叫心意识。二意是指八识里面第六意识跟第七末那叫意根。十法界里面的人,十法界里声闻、缘觉、菩萨,还有佛,都是用三心二意。第二念的时候,那个念头才觉得有觉,已经到第二意,唯识所变,就产生变化了。如果没有用心意识,你用的是初心。
【观惑法界,即惑成智。】
『惑法界』是什么?是十法界,十法界都迷惑,没有破无明,所以叫惑法界,不仅是讲六道,也包括十法界。「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才出惑,离惑,就是出无明,离无明,那就是一真法界,叫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超出了。这是讲法身大士、诸佛如来,他们永远保持初心,永远保持一念、一心,他能保得住。他观察六道、十法界,『即惑成智』。十法界里面这些没有破无明的众生起惑造业,可是佛菩萨看到是智,所谓是「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我们迷人看的是烦恼,佛菩萨看到是菩提。底下一句:
【即生成灭】
『生』是生死,『灭』是涅盘,生死即涅盘,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的境界。
【圆四誓】
圆满的四弘誓愿。我们能不能见到?昨天晚上讲经我透一点消息,如果诸位能看一切有情众生,看他六根的根性,看无情的众生,你观察它的法性,你就见到了。一切有情众生的见性,跟如来的见性无二无别,哪有差别?一切众生的闻性,跟如来的闻性也没有差别,完全相同。一切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你观察它的法性,跟诸佛如来的法性也是无二无别,你就「即惑成智,即生成灭」。由此可知,生佛差别是在一念之间,你这个念头转过来就成佛,这在佛法叫圆顿大法,这样的人是圆顿的根性,这不是普通根性,立刻就转了。
我们今天转不过来,怎么转都转不过来,很想转都转不过来,毛病在哪里?就是你「很想」,很想那是烦恼,那是障碍。你很想,那个想是邪见,障碍住你转不过来,不想了,不想是无明,也转不过来。如何能够把妄想、无明两边都摆脱,你就转过来,这是功夫,这是佛家讲的「定慧均等」,你就转过来。我们今天用功,就是定慧不均等,好像开了个号码锁一样,不是转过头,就是不到,总对不到当中,你就打不开,差一点也就打不开,怎么转都没有转到当中,我们的毛病就像这种情形。这要细心体会,很难懂!怎样来调伏,这是定慧的功夫,这是真正的定功,真实的智慧才能够开启,当打开的时候,就叫破迷开悟。所以他这四句话说得好。我们接著再念下去:
【故了前二誓】
四弘誓愿前面两条。
【拔性德之苦。后二誓,与性德之乐。】
诸位想想:度众生岂不是度自己?不度众生,自己的性德永远不能够圆满现前。度众生就是度自己,因为众生就是自己,道理在此地,这是事实真相。你要以为众生不是自己,自己不是众生,你永远性德不能现前,永远做自己明心见性的障碍。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无论怎么精进,无论怎么用功,说法说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也无济於事。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他没有真实的功夫,他会说,他会著述,那一种智慧都是世智辩聪,是儒家讲的「记问之学」,不是他自己的真实功夫,不是他的内证。我们看锅漏匠,看到这些念佛往生的种种瑞相,他们不会讲经说法,他们也没有著作,人家为什么能成就?他有内功,他有实证。这个比讲经说法、比那种形式殊胜太多了,不能比。
谛老赞叹锅漏匠的徒弟说:「你出家没有白出,你的成就,名山方丈住持、讲经说法的法师比不上你。」这个话说得正确,他是真正做内证的功夫,真实的德能他具足了,不像其他一般只做些表面,没有真实功夫,那怎么能相比?一定要晓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你连这一点没有搞清楚,你的心发不出来,你的愿不真实,那就是「愿不依谛,谛不从心」。一定要搞清楚,宇宙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决定是一体,真实是一体,现在人说不可分割的一体,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从这个地方发愿,愿依谛,谛从心,才真正能够修行证果。我们再看末后这一行,第六页最后一行,这是讲地藏:
【发弘誓愿,荷负罪苦六道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故名地藏菩萨本愿。】
这几句话是菩萨名号别题里面的总结。这个总结给我们落实了,完全落实在事相之中,这个好懂。地藏菩萨承担下来,帮助这些『罪苦六道众生』,这是他落实具体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教令住持正法』,这是教一切众生,各个要住持正法。正法是什么?性德。如果我们今天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教导一切众生,要能真正做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能存这个心,这是住持正法;在生活行持,处事待人接物,真正能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二十个字都做到,这是「令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间无量无边功德自然就生出来了。所以此地「令住持正法」,不是住持道场,我们要这样会意,那就错了!这是令一切众生心安住在正法上,行安住在正法上,这才能普度众生。
『忍苦,忍难』。苦难是业报,过去所造的和这一生所造的,不能没有因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我们造的善因少,造的恶多,这些苦难你怎么能不忍受?什么样的苦难都能忍。忍苦、忍难是对自己,『大慈大悲』是对别人。这是教导我们怎么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对自己要忍苦、忍难,对众生要大慈大悲。慈悲,特别著重「大」字,大字用现代话讲是无条件,无条件的关怀,无条件的爱护,无条件尽心尽力协助他,这叫大慈大悲。凡是附带条件,都不是真正的慈悲,我帮助你,要跟你谈条件,这种帮助最好不要接受,你接受就被别人控制,后患就无穷。所以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是没有任何条件,这叫大慈大悲,这是『地藏菩萨本愿』。
诸位想想,我们学佛是不是应该从《地藏经》学起?这真正是修学的大根大本。所以在中国佛教,以四大菩萨来代表大乘佛法,太完美了。第一从地藏,地藏讲孝敬;第二是观音,观音是孝敬的光大发扬,称为大慈大悲;第三是文殊,文殊是给我们讲理智而不用感情,文殊是智慧,孝敬、慈悲是理性不是感情;第四是普贤,代表落实,将孝敬、慈悲、理智落实在我们生活,落实在我们工作与处事待人接物中,这四大菩萨完成圆满的佛法教学。这是讲「地藏菩萨本愿」别题,就介绍到此地。
末后讲「经」,经字我们常常讲,注解也注得很好,诸位看看就行了,不必再多说。简单的讲,这是一般常讲,经具足「贯、摄、常、法」四个字,我们在讲经时候常讲。《华严经》讲得比较详细,《华严经》讲十个意思,但是在此地统统都说出来,注解全部都说出来。在此地我们需要补充一句,就是佛的经,它具足「教、理、行、果」四个意思,任何一部经都具足这四个意思,所以我们称它作妙法。妙在哪里?「教理行果」四个意思都不缺,妙!我们学习也要具足「信解行证」四个条件,我们才真正得受用。所以佛的教,我们要相信;教里面所讲的理,我们要懂得、要理解;教里面所讲的行,我们一定要修;它讲的果,我们要把它证实,这才能得受用。佛经之妙,一部经具足四个意思,一品经、一段经文,乃至於一句一字都具足四个意思。所以你们将来学讲经,不怕没有东西讲,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讲的东西太多了,一个字里面有四个意思,一句话里面也四个意思,哪有没得说?怕的是你说不完。从经上具足这四个意思,字字句句有教理行果,再反过来我们怎么学?我们要有信解行证。你想想看,一字一句从八个角度去讲,讲不完,哪里说是没得讲?没得讲是你没搞懂,你懂了之后讲不完。
名题就介绍到此地,明天我们就介绍第二段辨体。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