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 (第二集) 1992/12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2
请看十三面第四行「大教缘起第三」。前面是本经的通序,这部经跟一般经典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它不同之处,那就是序分特别长。在序分里面赞叹与会诸菩萨的德行的时候,特别叙说出八相成道,正如同《普门品》里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该用什么样的身分去帮助众生,他就可以示现什么样的身分。经里面在种种身分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示现成佛,成佛都可以示现,那其他的当然更不必说了。第二章里面就讲得很清楚,示现成佛里面,把转法轮就是佛陀教化众生说得特别详细,这是其他经典里面很少看到的。因为这个经过去曾经在此地讲过一遍,去年讲过一遍,新加坡讲的比我们这边讲得更详细,录音带都在此地。所以细节的地方我们就把它省略掉。
今天开始看第三章,第三章是发起序,也就是说明这部经的发起因缘很特殊。这一天释迦牟尼佛的精神特别好,容光焕发,精神、颜色、光明相好显示得很特别。阿难是佛的侍者,天天亲近佛,他看到今天佛现的相,感到非常希有,就是事奉如来以来,从来没有见到过佛今天的相好光明这样的殊胜,这样的奇特。我们知道佛教众生不仅仅是言语,佛是三业教化,言语是其中一种手段。佛示现这个相一定有意义,一定有用意,所以阿难就知道了。於是乎他在大众当中就起来,向佛行礼之后赞叹佛。赞叹的言语经上记载得很清楚,在赞叹当中有一句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在十三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两个字开始。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
这就是阿难懂得佛的心意,佛的相好光明可以说是世间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的,这一天现的相尤其特殊,比平常格外的要好。常读佛经的人都知道相是随心转的,所以连看相的人他也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为什么那么好,世间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跟他相比?佛的心好!世间人的心没有佛那么好,心好相就好,所以相随心转。相还是福德,福报愈大的人相愈好。所以佛成了佛之后,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福,可见得佛不是不要福,要!成了佛之后,特别去修福,为什么?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
所以末法时期,我们在《往生论》,昙鸾法师的注子,实际上《往生论》本身论文上就说到,天亲菩萨讲五浊恶世里面,弘法利生有五种困难。第一种是外道相善,外道在表面上形势超过了佛教,换句话说,外道这一些徒众,他们修的福报很大,佛弟子只注重去修慧,把修福疏忽了,所以福报比不上外道;智慧比外道高,福报比不上外道。可是一般众生他看外表,外表外道形势殊胜,他的吸引力很强,就把他吸去了,这是天亲菩萨的五种困难的第一种。
佛的智慧福报都圆满了,达到极处!今天佛又念佛,佛又念佛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这一天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所以他的相貌比平常特别殊胜。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心心相印,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又加持释迦牟尼佛,所以释迦牟尼佛今天相貌就特别的殊胜。这个意思显示今天要说最殊胜的法门。这被阿难一句话识破了,佛今天念佛,如果不念佛,佛今天的相貌不可能这样殊胜,一定是念佛,但是他不晓得念哪一尊佛?实际上这是表演,这是唱戏,阿难哪有不知道的,故意这么问法,佛你是念过去佛还是未来佛,还是现在他方佛?这是故意这么问法。这是发起,我们看第十四页,这很明显的道出来:
【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
佛今天的威神很明显的叫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出来,今天的光明瑞相殊胜奇妙。『乃尔』,是像这个样子,从来没有见过的。
【愿为宣说。】
这一句是启请,『愿为宣说』,佛就说出这部不可思议的《无量寿经》。阿难这一问,把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就问出来了,所以这个功德很大很大。下面释迦牟尼佛连著赞叹阿难尊者,赞叹他:
【善哉善哉。】
经上连用两个『善哉』,用意非常之深。第一个善哉是时节因缘成熟了。我们知道佛经称之为契经,契就是契合,非常适合的意思,契合,契合众生的机宜,也就是众生的需要。佛在这个时候看看这些与会的大众们,也就是这些四众弟子们,其中有不少在这一生、这个时节,也就是在这一天这个时节成佛的机会成熟了,这很不容易,成熟的机会到了。机会到了,如果佛要不帮助这些人,他还是成不了佛。这种机缘就是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无量劫来希有难遭遇成佛这个时间到了,这到哪里去找?这是善,问得好!大家机会成熟了。
第二个善哉,这个赞叹完全畅佛的本怀,佛度众生就等这么一天,这一天给佛等到了。等哪一天?等著讲《无量寿经》,就等这么一天,可见得佛讲经不是随便说的,这时间不能提早也不能延迟,恰到好处他给我们说这部经。这就是这个时候与会的这些大众跟他讲,他相信,他能够理解,他能够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他成佛的机会成熟了。所以佛今天无比的欢喜,这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最欢喜的一天,看到这一切众生成佛的机会到了,帮助他成佛。你想想看普通讲其他一切经拐弯抹角,叫你成阿罗汉、成菩萨,没有直接成佛的,这个经是直接叫你成佛。所以这是希有难逢!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
一般人学佛或者不学佛,在家、出家的,我们在这个社会里常常听到,有人说起来好像这个理论很正确的。那就是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的,总认为自己这一宗最好,别的那个都不如我们。修净土就夸耀我们净土宗最好,学禅宗的我们禅宗最好,净土不如我们,学密宗的我们密宗最好,我们即身成佛。这些话乍听起来好像也满有道理,其实道理是真有,这好比是什么?好比我们众生生病,每一个人生的病不一样,哪一种药最好?这个药我一吃病就好,这药就最好,别的药不好;你吃那个药,吃了你的病好了,那个药对你是最好;那个药我不能吃,你是最好,我是最不好,我一吃,不但病不能好,病加重了。佛法也是如此,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什么是究竟了义、什么是最好的?对了症就最好。我们吃药的时候,对症。学佛的讲对了机,应机这就最好,契机了。
所以根机种种不同,佛有无量法门,佛在世的时候,或者有菩萨大德在世,我们可以请教他,我是什么样的根机,你给我选一个法门,针对我的机,这可以办得到。现在这个世间没有善知识了,我们自己是什么根机不晓得。这么多法门在此地,我们如何去选择?侥幸选对了,那很幸运,这一生就成就了。如果不幸选错了,就好像吃药一样没有医生,没有人来帮助你,自己也不懂得药性,也不懂得处方,随便去选,自己有病随便去选,一下选错了,不但治病没治好,一吃吃死了。今天佛教界许许多多人的一些言论就类似这种情形,我们一定要知道。
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净土宗摄机最广,什么人适合修这个法门?莲池大师讲得很好,除了三种人以外统统适合。哪三种?第一个是不相信,那就没法子;第二是不愿意往生,不愿意见阿弥陀佛,这种人不对机;第三种人不肯念阿弥陀佛,你叫他念阿弥陀佛,他不干。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不具足的人不是当机者。除此之外,统统是当机,上到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界有情平等得度。这我们就放心,我们只要信,只要愿见阿弥陀佛,只要肯念这一句佛号,那我们就适合。所以这一个法门,说老实话,不要老师,不要善知识,我们也能成就。就是这一服药放心大胆去吃,不必找医生,不要去找什么处方,吃了决定就好,什么病都治,这难得!
所以修其他的法门,我们自己确实要斟酌想一想根性对不对?这个法门不必考虑这个。所谓是「门余大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且保证是一生成就,圆极、顿极的法门,这才是如来度众生的本怀。换句话说,佛出现在世间,第一个希望讲什么经?就是讲《无量寿经》。因为机缘不对,所以先讲其他的,现在这个机缘成熟了,才讲解这个法门,这是对阿难的赞叹,赞叹他问得太好了。这个启请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一问,佛说出这一部经,这部经这个法门不晓得要度多少众生一生成佛,阿难这个功德大!所以佛在此地用比喻给他说,你今天这一问:
【胜於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
不是一天,时间是用劫做单位,不止一劫,无量劫!这个劫一个一个累积起来成无量劫,这一问就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一问你今天赚多少钱?我今天赚了几万块、几十万块,这功德很小,这没有功德。人家这一问,问出这一部《无量寿经》,问出成佛的办法出来,这是善问,利乐有情。所以说:
【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这个『度脱』是真正度脱,彻底度脱。阿难这一问,佛这一说,多少众生得度了。这一句里面我们特别注意到的是『诸天人民,一切含灵』,不是讲诸大菩萨、声闻、缘觉,不是说这个。由此可知,这一部经、这个法门最契机的、第一当机的就是六道众生。诸天人民一切含灵就是六道众生,是专门为六道众生而说的。叫六道众生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这真正不可思议。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在这一章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在十四面第六行,我们从第二句看起,这里讲佛:
【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
『拯』是拯救也就是帮助。『群萌』,群萌是指一切众生。
【惠以真实之利。】
『惠』是布施给他,佛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真实,这个『真实之利』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这个更真实,我们过去不懂。布施的功德大,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财布施不如法布施,《金刚经》上也有比较,法布施的功德大。法布施,一切法里面这个法第一真实,你就想想,这个法布施的功德利益有多大?我们送人家的经典,送一部《大藏经》给他,不如送一部《无量寿经》,这部《无量寿经》的功德超过《大藏经》。如果《大藏经》里头没有《无量寿经》,这个《大藏经》不能算究竟圆满的功德,因为《大藏经》里头有这个经,所以它究竟圆满。把这个经抽出来,它不能算究竟圆满。《大藏经》里面如果这个经在里面,把《华严》、《法华》抽掉,它还是究竟圆满,所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弘扬。
可惜实在讲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不知道这一部经的功德利益的殊胜,不晓得专修专学专弘,不知道。不是认真修学这个法门,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好处,这是梅光羲居士在序文里头讲得很清楚。我自己这么多年来的修学,亲身的体验,我所体验的梅光羲居士说出来了,他所说的正是我的体验,这才会相信。你没有亲身的体验,人家这样说,听了不痛不痒。唯有自己经历过了,人家一说,这个印象很深,立刻就有同感。我还说不出来,他说出来了,他说出来的正是我心里头要说的,这才叫做相应,俗话常说「心心相印」。
民国初年佛教界称梅光羲、夏莲居为二大士,「南梅北夏」,这个称赞实在不为过,有道理的。这两位大德真知灼见,确实有慧眼,这么一部《大藏经》里面,他能够看出这是第一法门,最殊胜的法门给我们拈出来告诉我们,这真正不容易。这是为一切众生择法眼(选择法眼),正如同黑暗当中的灯塔一样,他给我们照明了,我们才晓得这个法门之殊胜。对别人修学的我们恭敬赞叹,他来问我、劝我,我们合掌:我的根性不如你,你那个法门适合,我很愚痴,我没有智慧,我念阿弥陀佛就好了。如果他说阿弥陀佛是愚夫愚妇所学的,我就是这个,那他也没话说了。我把他捧得高高在上,我们脚踏实地真干。因为那些人你劝他,他不相信,他有他的执著,他不认识。这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他这三个条件不具足,真正对这个法门相信是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什么时候具足,你什么时候就成佛了。
我讲的善根福德,在讲席里面我讲过很多很多遍,善根是信是解,我的讲法跟一般注解里头,一般法师们讲经不大一样。你能够相信,你能够理解,这是你的善根;你能够发愿求生净土,你能够执持弥陀名号,一心专念,那你的福大,你这个福德是无量无边,你这一生要成佛了。因缘是我们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经典,这是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了。当年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灵鹫山上一万二千人。这一万二千人是佛的常随众,如果包括一些居士,这些国王、大臣、一般普通老百姓来听的,二万多人!灵鹫山当时二万多人,这三个条件具足了、成熟了,善根福德成熟了,所以佛讲经因缘具足。他们已经二个条件现前了,佛成就这个因缘,三个条件具足。我们今天生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三千年之后,我们今天也遇到这个经,如果真信、真愿、真行,我们这一会的殊胜决不亚於灵山一会,这个会是平等的,我们的成就也是平等的,这不可思议。所以这是「真实之利」。经上不晓得讲了多少难。
【难值难见。如优昙花。】
真是希有难遇到!学佛的人很多,几个人遇到?几个人遇到后真正体会到、真正明了?遇到的时候,他对於这个经的好处并不明了,遇到等於没有遇到,这很可惜。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法门经典的好处,我们大量印行流通,到处赠送,希望因缘具足。缘有了,那一方的人善根福德还没能够现前,送给他,他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经书看待,不晓得这是宝贝,这个可惜!所以这才无可奈何不得已我要到处去给他讲解,说明这个经的好处。不去跟他说明,送给他没用处。听了之后明白了,他才晓得这个经、这个法门的好处,对於自己这一生有莫大的利益,无比的利益。所以这个经要讲要细讲、要为大家介绍,凡是修学净宗法门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有这个责任。如果不能弘法利生,我们没有办法报佛的恩德,没有法子报祖师的恩德。决不是自己依照这个法门,我往生就好了,别人我不管了,这个观念不可以。我们决定往生,还要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这样才对,符合净宗的精神。净宗是大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所以心量要广大,要能够发愿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这是发起序里面重要的一点意思。
在第四章里面就是第十五页,从这以下是本经的正宗分,也就是本经的正说,如来正说,也就是答覆阿难尊者的启请。佛说出他念的是阿弥陀佛,给我们说出阿弥陀佛的一段因缘,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成就,以及阿弥陀佛普遍利益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这就宣说出这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从这里开始,从第四章开始,先讲「法藏因地」。我们看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也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修成的,看看他怎么发心,他怎样修学。
这一章一开端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无央数劫,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很久很久没有法子计算、没有法子想像。在那个时候,有一尊佛叫世间自在王佛出现在世间教化。那个时候佛弟子当中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叫世饶王,这个名称显示出这个国王的智慧德能。他统治这个国家,国泰民安!饶是丰饶,换句话说,无论在物资,我们今天讲的资源、物产、教化、道德、文明都最有成就的,最丰饶的、丰富的,现在我们讲的是富强,富强康乐,这个国王福报实在是很大!
在我们中国历代帝王当中,大概福报最大的是干隆,干隆皇帝的确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帝王他的福报最大。所以他自己称为「古希天子」,你看他的书画有古希天子的印,那就是他。自古以来希有的皇帝,没有人跟他能够相比,他做六十年皇帝,还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五代同堂,在我们中国历史找不到,只有他一个,他以前没有,他以后也没有,真可谓空前绝后。国家最富庶、最强盛,你看看干隆那时候的版图,比我们现在中国大陆大四倍。那时候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中国的版图,西面到里海,北面是西伯利亚,你看看那个时候的地图,不得了!几乎整个亚洲,到达欧洲的边缘。这不过是三百年前,三百年前世界上中国是第一大国。风水轮流转,转到这边来,这边要差不多了,慢慢要转回去,就像这种情形一样。干隆是达到顶处,清朝最高峰的是干隆,干隆以下就走下坡了,达到了顶点,「世饶王」,干隆算得上是世饶王。
这个皇帝闻了佛法之后,他深受感动,他发心出家,他舍掉王位,发心出家修行。他晓得做个国王做得再好只能够利益当时的这些众生,而且给众生的好处是有限的;如果成了佛,给这一切众生那是真实之惠。国王给人民恩惠,不是真实之惠,佛菩萨给众生才是真实之惠,所以他就发心出家。出了家之后,他是跟世自在王佛出家的,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法藏,我们称他作法藏比丘,本身非常的聪明,所以这里有几句是描写他的。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这些地方我们不能这样念一念就过去了,认为这是阿弥陀佛的前世,这念一念过去了,我们就得不到利益。所以古人常讲听经,读经也是一样,要消归自性,我们就得到真实利益。念了之后,就是我们中国人俗话说,要整个把它消化掉,你才得受用。「修行要转识成智,听经要消归自性」,这两句我们做到了,那是真实受用,那真正会得受用。怎样消归自性?我们念了之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跟他比比怎样?他『高才』,我们才比不上他,他『勇哲』,哲是聪明、明达,勇是勇猛精进,想想我们自己懈怠懒惰,对人对事糊里糊涂,这个不行。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念这个书要学他。比不上他要生惭愧心。能生惭愧心,我们自己才有救;无惭无愧,那就没有法子,那就没法子成就,一定要生惭愧心。
『信解明记』,解、明、记这三个条件也许我们比不上他,但是我们要能信也不错了,信我们可以做得到,他相信,我也相信,这一条我们就可以做得到。那个解,当然人家智慧高,他解得深,我们解得不深,解得浅一点,但是我们能信也算不错。明是明了通达,记是记忆,我们记不住,记不住,多念!古人所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念一遍就记住,我做不到我念十遍,十遍还记不住,我念二十遍,只要自己勤奋,我们就能够多记一些。现在我们学佛,经论虽然很多,我们只要能够把这一部《无量寿经》记得很熟就够用了。因为它是第一经,它是一切经的总结,一切经的总结论,我们能记住这部经,就等於记住一切经,这是很难得的。
所以像《华严》,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寿命长,活一百多岁,他一生当中参加过两次的翻译。第一次就是参加翻译《八十华严》,是在武则天的时代,他参加了这个译场;贞元年间,他又参加一次《四十华严》的翻译。所以《华严经》在中国三次翻译,就是东晋时候《六十华严》,唐朝的时候是八十、四十《华严》;他后面两次翻译他都参加了。《四十华严》译出来之后,这一共四十卷,他把最后这一卷单独提出来流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这一卷是《华严经》的总结论。他老人家说一般人能够读整个《华严经》不容易,尤其在古时候没有那么多经本。唐朝那个时候的经本是手抄的,你看《华严经》那么大,抄一遍不容易,你就晓得那个时候世间没有几部《华严经》。而《华严经》这样好,结论就等於整个《华严经》的精华,一卷就好办,所以这一卷找人多写、多抄、多流通,就流通这一卷,《华严经》的精华。
《无量寿经》这一卷是整个《大藏经》的精华,你念《普贤行愿品》就等於念了全部《华严经》,你念《无量寿经》就等於念了全部的《大藏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你没有遗漏;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讲的经,你也一部都没有漏掉,你看这是经典里面大总持法门,这不可思议!因此,我们的智慧、能力、记性都不好,就记这一部经。我劝诸位不要去强记,不要勉强记,随顺记,这我们就很自在了。强记我们有压力,随顺记轻松愉快,没有压力。怎样做法?这个经我们每天念一遍,这做得到。开始念的时候经文生疏,念一遍一般差不多要两个小时;你念上两个月,念熟了就一个半小时;再念二、三个月就更熟了,给诸位说只要一个小时。现在我们台北图书馆很多同修他们念一遍四十分钟,一天花上四十分钟念一遍不难,念上个三年,没想背自然就会背了,熟了!自然里头的经义就能够记得,经义就常常能够回味;能够回味,遍遍就会有悟处,俗话说开悟!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心里有个标准。一个念头起来,想一想经上佛教给我们怎样做,事情来了,佛教给我们用什么原则就不会错了!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身、语、意三业都能够与经相应。与《无量寿经》相应,就是与阿弥陀佛相应,与十方一切诸佛相应,密宗里面常讲的三密相应,这才真正能做到!心像佛的心,起心动念跟佛的心一样,言语像佛的言语,行为像佛的行为,一般说来三年到五年可以做得到。一天念一遍,五年可以做得到,如果勤奋一点,一天念两遍,三年可以做到!为什么不肯花这个时间?所以念到这些地方,我们应当要反省怎样学阿弥陀佛。
学阿弥陀佛,从阿弥陀佛最初发心,我们就要开始学。人家是国王,不是一个普通的国王,是国力盛极一时的国王,他能够舍弃,我们这一点小小的荣华富贵算什么?还不能舍弃,不能舍弃是很大的障碍,心不自在。每天生活紧张、忧虑、烦恼,不知不觉把我们的精神、生命消失掉了,这非常之可惜!世饶王当年也是觉悟这一点。释迦牟尼佛做太子,看到生老病死觉悟了,所以舍弃王位,求什么?追求的是精神、心理上的健康,不要受这些物质的折磨,这是生命真正的提升。远离一切烦恼忧虑,情绪的紧张,把它舍离,使自己身心能够得到平静,跟大自然融合成一片,这是我们看到他当年最初发心。
下面他见佛,这就是见老师,见老师向老师提出报告,说明他自己的愿望。这个说明是用偈颂说的,一共有十首。这是七言偈,就是每一句七个字,四句是一首,一共有十首。十首里面,前面的两首是赞佛,称赞如来。你看看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面把修行的方法归纳成五条,就是五门:礼拜、称赞、发愿、观察、回向。他这五种修行法不是他自己发明的,你看看这个经文上这五种很明显的,首先看到法藏比丘顶礼长跪,合掌向佛,这是礼拜门。下面这是赞叹,就是第二个是赞叹门,这里面有发愿、有观察、有回向,五门统统具足。所以我们知道天亲菩萨《往生论》,真的他是根据《无量寿经》提出他自己修行的修学报告。他这五门是有来历的,不是自己随便造的,有根据。
前面两首一共有八句赞叹佛,首先赞叹佛的相好光明,就是第一首。第二首是赞叹佛的圆明具德,圆是圆满,光明是智慧,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我们常讲佛是二足尊。皈依就是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就在这四句里头都包括了,智慧具足、福德具足,福慧二足。足就是圆满,两种圆满,圆明具德。从第三首到第九首这是发愿,这七首偈是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面所发的根本愿,因为后来的四十八愿就是从这个愿展开的,也就是说他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学佛?理由就在此地,他的根本愿望。这些地方我们就不要详细说明了。末后第十愿这一首是请佛给他作证明,也是求佛加持,他的发愿是对著佛,佛给我作证明。我真心发愿,唯有佛知道,佛给他作证明。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末后一句。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菩萨道难行!要经过很多的苦难,往往我们一般人稍稍受一点苦,他就退心。你想想看他怎么能成就?现在修行很难!寺院道场里面,发了好心就来出家,住一段时期他不如意跑掉了,他受不了了,这种人不能成就,换句话说,这样的人说实在话,他虽然想发心出家,他没有目标、他没有方向,他没有理想,环境处不好,他当然要走,这很正常的现象。法藏比丘他有理想,他有方向、有目标,这就是前面七愿,他不会退心。这是我们能不能成就关键的第一个因素,我到这儿来干什么?为什么的?我到这个地方来是学道的,我不是来享福的,不是争名逐利的。如果是以道心为第一,环境上再大的折磨,他不会退心。所以我们看看古德教学,中途退出的学生,老师决定没有怀念的,处之泰然,为什么?不能成就这就淘汰,自然的淘汰。到最后淘汰不掉的,那是真正的成就。
有的时候祖师对学生要加速度的希望他成就得更快,想尽方法去折磨他,用这种方法。我们在《禅林宝训》里面看到的。《禅林宝训》我也是几十年没有翻了,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要我看这本书,大概就是三十年前的事情。里面有个人名字我忘掉了,我印象很深刻,那个老师对徒弟的折磨,简直是让我们觉得太残忍了一点。俗话所谓是「鸡蛋里挑骨头」,尽找他麻烦,没有好颜色给他看。可是这个学生不走,怎么样的折磨也不走,他晓得他在这个道场能学到东西。到最后老师看到怎么折磨还都不走,洗脚的时候,洗脚水往他头上倒,他也不走;最后把他赶走,下命令把他赶走,没法子庙里不能住了。走了没有?还是没走。虽然赶出庙里,老师讲经说法,他在窗户外面听,里面不准他进来,他在外面听,怎么样赶也赶不走。可是老师晓不晓得?晓得,老师晓得。老师是故意折磨他,看他的耐性,看他忍辱的程度。到最后老师年岁大要退休了,佛门不叫退休叫退居(就是退休)要选新的住持,他要把这个法传下去,宣布要传法,传给谁?老师叫外头窗户外偷听的把他叫来传给他,大家呆掉了,才晓得原来老师这样对待他是这么一番苦心,是最爱护他的,是帮他提前成就。到最后法是传给他,不是传给别人。天天要折磨他,要把他赶走的,结果传给他的。
我看《禅林宝训》这个印象非常深刻,才知道如果老师瞧不起你,不要你,这个老师对你很欢喜;很恭敬,对你很客气,你有什么毛病一句话不说,那是老师不要你了,你是宾客,你是我的客人,客人当然很恭敬,不是学生;学生要教训,有打有骂的,你在我这里是客人,不是学生。所以我们当年在李老师会下,李老师对待学生就是这样的,他明说,他说我打你、骂你是爱护你,我要不打你,不骂你,那就是宾客了,一般听众客人。对待客人,他造再大的罪孽,於我不相干,我何必要说?不说。所以老师真正建立了师生关系,这非常难得。师徒如父子!老师对学生要负完全责任,但是学生一定要听老师的。学生对老师不恭敬,对老师所讲的不相信,有怀疑背叛,那这个没法子教。法藏他的出家学佛有目标、有方向,所以纵然受种种的苦辱,他也不会退心。
一个道场尤其是现在的,同学多了最麻烦的就是嫉妒,这个东西很讨厌免不了!我读《六祖坛经》我深受感动,六祖那个时代,是我们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佛教最盛的时代,嫉妒心还是那么重。你看五祖传法给他,半夜传法。一般传法都是光明堂皇,在大殿上敲钟敲鼓这样传法,他偷偷摸摸的传法,为什么?五祖晓得传给他别人不服,不服就会谋害,法传给他,别人晓得会害他的命!嫉妒、瞋恨就这么重,那个时候尚且如此,何况现代。现在我们学一点东西,同学人家看到嫉妒、瞋恨,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总要想办法极力的去避免,不要去刺激。
所以六祖得法之后,六祖得法真的年轻二十四岁!五祖传衣钵给他二十四岁。他二十四岁明心见性,证菩萨果位,在我们圆教里面讲的至少是初住以上的地位,明心见性在净土宗里面讲的是理一心不乱。神秀跟五祖几十年,在弟子当中是上座、老大哥,五祖没传给他,他没开悟。所以五祖传法真是依法不依人,并不是跟他年数多,时间久,不是的。六祖到黄梅,跟他只见了几次面,头一次见面,是把他送到槽房做苦工去,过了八个月才见面。实际上他在黄梅见五祖,你在《坛经》上看,只见了三、四次面,所以当然不服气,这是五祖想得到的,所以叫他隐居。他在猎人队里面帮人家做小工,替人家看猎物,猎人打猎,猎物叫他看守;叫他煮饭,看守猎物,煮饭侍候这些猎人十五年!看到那些人造业,天天杀生,还要煮给这些人吃,菩萨干这个事情,这是忍辱,这是苦难。天天看这个事情,他自己菜放在肉边上,吃肉边菜十五年。经上讲他看到伤势轻的、不重的猎物,他偷偷的把它放掉。
这样忍受十五年,时间久了,大家把这个事情慢慢就平淡了,这才出来,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在广州弘法,那是岭南,中国的南方,这几个省分里面印宗法师声望第一,没有人不尊敬的。印宗法师真正是大德,一遇到六祖,一言谈之下,晓得自己比不上他,不但没有嫉妒,而且特别赞扬。六祖没出家,他给他剃头,跟他出家,所以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可是剃了头之后,印宗法师拜他做老师,他又是六祖的学生,反过头来拜他做老师,这不简单!这一下子就把六祖捧到天上去了。印宗法师的老师这还得了,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没有一个人不尊敬、不佩服的,这是印宗法师的师父,这大家还有什么话说?一下子就把他捧起来了。这个很难,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是第一人,谁有这么大的心量,遇到真正比自己高明的人,自己马上退下来让给他,道场也给他,所有信徒一切都给他,自己来当学生。所以印宗的德行,实在讲决不在六祖之下,不是真正的大德、有实证的功夫的人做不到这样的谦虚明达。
我们看六祖的忍辱,在黄梅,在猎人队里头什么都忍。所以统理大众不容易的事情。这统理大众做领袖,领袖不需要才干,领袖需要什么本事?调和。所以从前做皇帝,你看皇帝的礼服,戴的帽子,帽子前面叫冕旒,旒像现在窗廉一样,帽子前面挂了十二条,意思是看事情不要看得太清楚,马马虎虎就可以了。底下的人看事要看清楚,主管的人看事不要看清楚,听也不要听清楚,他那个帽子二边有个棉花球塞耳朵的,做领袖确实如此。为什么?底下的人他才能发展他的长才。所以什么事情大家提意见,提意见大家来开会比较,他做最后决定,他有没有意见?他没意见。他什么都不会,就是用你们大家的,这是领袖,最高明的领袖。
等於说自己有主意,自己想怎么做,下面的人一个个都不敢说话,所以那叫用奴才,没有人才。人才不敢提供意见,提供意见领袖有嫉妒心,你比我强,想办法把你除掉,免得以后你造反篡我的位子,所以纵然有才干也不敢露出来。所以做一个领导人不是参谋,底下的人是参谋,他们要提意见,他们要出主意,提出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法,自己最好没有成见,没有意见,听听大家,看看哪一个比较好。我认为好,你们大家觉得怎么样?大家都认为好,我们就照这么样做,这个团体才和睦。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君主,君主并不专制,君主不专制,专制独断独行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几个,有是有,三、四个人而已,很少。一般的皇帝非常开明,这都是受过儒家、佛家教育的影响,他晓得怎么做法,所以一个朝代才能够绵延几百年,那不是简单事情;不是到真正腐化不堪,没有人来推翻你,他做得合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学忍辱,要学不退心,要知道自己修学的目标、方向。
接著底下这一章,第五章「至心精进」。这一章一章的次序都不能颠倒的,有密切的关系。自己有了目标、有了方向,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精进,决定不能退步。进是进步,进步讲求的是要精,精纯不能杂。有的人很努力,天天求进步,今天念《金刚经》,明天念《地藏经》,后天念《药师经》,再后天念《般若经》,什么经都念。我们一般讲很精进,但这两个字用错了,有进没有精,他是杂进不是很精进。精是专一,他很杂。现在我们一般人讲某人很用功,他杂用功,他不是精进用功,所以你讲某人很精进,这个名字用得不恰当,用错了。这某人很杂进,这就对了,这用的没错。尤其难得的是「至心」,这个真难,至心是用真心诚心!古德常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讲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修行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个愿望、有个方向、有个目标这重要。
所以藉著人家修学的样子、相状,这一章里面就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他如何向老师求法,用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行持?来认真的修学。我们看到了,当然非常羡慕,他的老师好,遇到的是世自在王佛。老师好,自己本身也非常的优秀,有资格承受老师的教诫。修学的内容,因为他聪明,领悟力高,记忆力强,他学东西多,学得很圆满。老师给他:
【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
这就是把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全给他讲,这真是博学多闻。『二百一十亿』这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数目,它是一个表法的代表。佛在《华严经》、《大智度论》都用二百一十亿代表圆满,所以如果说是数字二百一十亿不算多,它是代表圆满;换句话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一个也没有漏掉,那就是无量无边。所以要晓得此地不是数目字,就同前面我们讲的十六,「贤护等十六正士」,十六不是数字,十六也是表法,密宗里头用十六表圆满。因为这部经前面跟诸位提过,它是整个佛法的总结,因此性宗、相宗、显教、密教统统都归到这个经来。所以这部经的教义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它是圆满的。所以表法里头有显宗的表法,有密宗的表法,统统都有,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
我们今天读到这一段经文,仰慕法藏比丘,敬重阿弥陀佛,我们没有法子像他这样修习。虽然没有法子,实际上我们所得到的圆满,跟他是相等的,怎么相等?因为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就这本经上,等於说《无量寿经》是他所学的,回来跟我们做报告。我们得到这部报告,也就等於统统都学习圆满了。这个难得,真正希有!所以你读了这一部经,就等於读了十方所有一切诸佛,无量劫来所讲的一切法门。
一切法门归在这个法门总结,就像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最后归到《普贤菩萨行愿品》,那一卷经展开来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一部《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经跟一大部经不增不减。所以这一部《无量寿经》跟一大藏经不增不减,一大藏教浓缩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就是一大藏教。我们读到这个很幸运!但是这种功德利益谁给我们的?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他做的结论,把结论给我们了,没有他这样勤苦的修学,我们得不到。那我们也像他那么样勤苦去听经闻法,听千亿岁,还得要用五劫的时间去修行,你才能得到圆满。他是把整个的成就给我们了,一生自己修学的心得统统给我们,就是这一部经。这个报告里面,他自己修行成就了,自己的愿望达到圆满了,无比的欢喜,向老师去报告。
这就接著底下「发大誓愿」,这就是说四十八愿这一章。这一章是我们这一部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无量寿经》今天我们看这个本子一共是有四十八章,或者像黄老居士讲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第六品,第六品是整个净土的中心。一切经论,一切诸佛菩萨讲净土法门,如果他讲的意思与这一章相违背,那我们都不能承认。他所讲的一定要与这一章相应,这就是真的。因为这一章字字句句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不像其他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这一章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
【法藏白言。】
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讲的话,这是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但是话句句都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不是别人说的。所以我们读这一章经,就是亲自听阿弥陀佛说法,这不是听释迦牟尼佛,是听阿弥陀佛说法。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不是诸佛转说的,这还有什么话说?这没有话讲。所以净土宗的理论、修学境界统统要依四十八愿做根本,这是我们的根本依据;净土三经、五经可以说都是依这一章做根本,所以说是根本的根本。我们对於全经不能够读诵、不能够记忆,这一章一定要读诵,一定要记忆。我们对於净宗的修学,以及近代有许多人对於净宗的批评,我们心里才会有数,才能够辨别邪正、辨别是非,但是不要跟人争论,这很重要。人家讲错了,随他去;批评,无论是善意的、是恶意的,批评错了,我们也不必答辩,六祖教给我们合掌令欢喜就好了。看这个人,如果有善根他能回头、能够接受这个法门的,可以跟他研究讨论;看他有很深的执著,不容易接受这个法门,那就叫他欢欢喜喜好了,我们谦虚一点,尊重他,你很好,我不如你就好了。我们老老实实学这法门,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
在愿文里面,我们这个本子是二十四章,也就是通常讲的二十四愿。因为五种原译本里面有两种是二十四愿,有两种是四十八愿,有一种是三十六愿。所以它的条目数字不相同,但是内容都差不多。夏老居士会集这一段,我们在序文里面看到是用心最苦的,用时间最多的,会集这一段。因为这一段经是全经的中心,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经过几番的斟酌,自己还拿不定主意。这在遇到慧明老和尚,遇到梅光羲居士,正好他们去拜访,他正好为这个事情没办法做决定,这三个人商量决定用二十四为纲,四十八为目,这就两全其美了。所以文字条目二十四条,底下有小注,这一条包括四十八愿里头哪几愿,从上面看二十四愿,底下看四十八愿,这就很圆满,这个会集很圆满。而且把五种本子的愿文,有的本子漏掉一句的,缺少一点的;那个本子上有,这统统把它补的圆圆满满的。所以这个本子里面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比起原译的五种译本任何一种里面要圆满得多。确确实实是把五种原本里面写的弥陀愿文把它综合起来再归纳重新编排,使这个义理圆备,文字浅显而容易明了。这是这一次会集的特色,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
他的愿从哪里来的?不是自己打妄想,我想要怎样怎样,不是的。阿弥陀佛的愿是真实愿,前面讲了他参观考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譬如说到娑婆世界,看到我们娑婆世界有地狱、饿鬼、畜牲,看到我们这儿的人贪瞋痴慢,看到我们人这么苦,思想这么乱,社会秩序不好,我要一桩一桩改进。他是到处去参观,到处去考察,看到人家不好的,他就不要,改正过来;好的他就采取,不好的就不要,回到自己家里去建一个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有一切诸佛国土的好处,没有一切诸佛国土里的缺点。所有一切缺陷,我们觉得不好的,他统统没有,全部不要。所以他不是自己在家里想的,是到处去看到的。像第一愿讲的,我们念一句诸位就能看到,它的头一句是总说: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这一句是总说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庄严不可思议,超过一切诸佛世界。下面这才是四十八愿,所以第一个就是说:
【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
这就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三恶道是果报,三恶道怎么来的?贪、瞋、痴来的,换句话说,没有三恶道,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贪瞋痴。没有因才没有果,有果一定有因,有因一定有果,所以那个地方的人没有贪瞋痴。因此我们要注意到我们修学净土法门,为什么叫你二六时中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消灭掉,恢复到我们心清净。一定要认真去做,如果你不做,或者说你带业往生,我不做,你去不了。你做了,认真去做了,做得不够,消掉一些了,还有很多没消掉,可以,你带那个来可以;你说我一点都不要消,那是不可以的,那是不行的。总得要努力去做,做下来还剩下的烦恼消不掉,这是阿弥陀佛可以原谅你的,你可以来。我天天念佛,烦恼一点都不消,还要增长,这不能去。
所以你一定要明理,理不通达,求生净土是障碍。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要真正通达,你就晓得他为什么不能往生。为什么有的人念佛确实能往生?因为他与经相应,他真做了!至於做得圆满不圆满,那不要紧,只要你真做就行。好像念书一样,你真念,及格不及格是另外一桩事情,我念得很好,但是不及格,那还值得原谅,他是真念了。不念不行,一定要真干,这一点很重要。
这一章是这一本经里面最长的一章,这一章里面可以说是的确文字不多,它的内容非常的圆满,面面都顾到。真的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地狱众生,此界他方,此界是讲西方极乐世界,他方是极乐世界以外的诸佛刹土全都包括了。我们读了四十八愿,不能说这个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与我不相干,我读它、赞叹它,刚才说了没有消归自性。前面一再提过我们要学习阿弥陀佛,这真的叫学佛。因此阿弥陀佛所发的大愿,我们读了之后要引发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的愿把它引出来。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是一样的愿,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智同行,那我们就很像阿弥陀佛了。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天天念四十八愿,结果念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与自己不相干,这个不行,这个不相应。
所以像我们刚才讲第一愿,拿这个做比喻,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我们要念念之中,希望我们不堕三恶道,希望一切众生不堕三恶道。怎样不堕三恶道?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慢,我们希望自己早一天把见思烦恼断除,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断除见思烦恼,三恶道就没有了。这把阿弥陀佛的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愿,这才是真实之利。念了经原来是他的愿,不是我的,我念它干什么?要知道阿弥陀佛这个经,就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的《无量寿经》。我们迷惑了,我们这个本子拿不出来,他替我们拿出来了,他自性里头《无量寿经》跟我们自性里的《无量寿经》是一不是二。他的唯心净土跟我的唯心净土也是一不是二,没有一样不相应。这个净土法门是这样修的,佛是这个念法,经是这样的念法,句句是自己的自性,句句是自己性德的流露。所以这个经你念的时候,愈念愈欢喜,法喜充满,不疲不厌。
人到没有精神,萎靡不振作的时候,一读经精神就振作起来。为什么?自性的功德现前,这是真的。我这么多年来讲经深深体验。我不讲经的时候没精神,上讲台的时候,精神比平常要好很多倍;不讲经的时候会累,讲经的时候,叫我从早讲到晚,讲一天不累,愈讲精神愈好。这个大家知道,我在洛杉机一下飞机就叫我去讲经,一天讲九个钟点。初到美国来的时候,上午三个钟点,下午三个钟点,晚上三个钟点,一天讲九个钟点。而且我讲经还站著讲,听众坐著听,他们都听累了,我站著不累。这我没有时差,一下飞机就可以讲,这是有体会!愈讲愈欢喜,愈讲心性愈往外头流露,不讲就露不出来没有了。所以经不能一天不读,不能一天不讲,不讲经日子很难过,讲经很快乐。
如果没人听怎么样?摆个录音机我对它讲。田伯尧看过的,他现在加州洛杉机。我在洛杉机的时候,有的时候晚上讲经,白天没有事情做,我对著录音机讲。他有一天来看我的时候,看到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声音很大的讲经,对录音机讲,看著我对录音机讲,录音!录音带子流通不是一样吗?所以我在台北自己有一个小房子在杭州南路,我那个房子还隔了一间录音室,可以录影可以录音,做了隔音设备,一个人关起门来没有人听,一个人讲,不能不讲,天天讲,这样做录音带,没有人听就做录音带流通。将来我还有一个想法,马上积极要做的,我不是对大众讲,我完全对录音机讲,这个讲是要出书。我自己懒得写,录音下来,请人家帮我写,写了我来改,改了之后就可以出版,这很省事。可以在短时间把法流通出来。因为在一般听众里面讲,不一定能够适用,只有在录音室讲的,那是可以出书的。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