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原创,居士文章全文,五时佛经串讲29--华严经解分20十地品之二第三地(选)——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五时佛经串讲29--华严经解分20十地品之二第三地(选)  

五时佛经串讲29--华严经解分20十地品之二第三地(选)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后半部分内容。这是十地品中的第三发光地。请大家先看他的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净第二地,欲入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隐,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系,愁戚转多,无有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众患所缠,日夜增长,如幻不实。见如是已,于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趣佛智慧,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何等为十?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三毒火燃,生哀愍心;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是为十。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著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槃。’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著。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佛子,譬如真金善巧炼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此菩萨忍辱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诐心皆转清净。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得见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现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十地品中的第三地发光地。前面,我们学习了十地品的第一地欢喜地,第二地离垢地,今天学的是第三发光地。这个十地,前前后后,如同流水连续,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以前地为缘,以后地为起,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如是因果相续缘起。在第一欢喜地中,菩萨经过深种善根,立广大志,慈悲现前,为着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而发广大心,发十大誓愿,修习布施为主而实行之。如是修行之后,得入第二离垢地中。在第二离垢地中,菩萨遏止十恶之业,修行十善之业,主修持戒之度,戒德严净,令自己的实修功德日益增长,所以渐渐地得离尘垢。由第二离垢地,不断脱离尘垢的污染之后,于是心性真精便开始显现,开始显现发光,就进入了第三发光地。这个由第二离垢地,进入到第三发光地,就象磨垢镜一样,渐磨而渐发光。这个道理,印光法师也有所开示,请大家看他是怎么说的: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这里的第三发光地,就相当于印光法师所说的“又复加功,光明渐发”的光明渐发之时,达到这种程度,这时就得入了第三地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品的内容。请先看所选择出的经文: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隐,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在这里,金刚藏菩萨解说一切有为法的如实相,就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的真实相状,是无常、苦、不净、不安隐,等等,他说有为法是这么一个状态。在《金刚经》中,佛到最后,作总结说明,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是这样为我们开示有为法的真实相状的,佛的说法和金刚藏菩萨所说,意义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的语言不同。我们又知道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所谓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这里所说的有为法的无常相状,可以通过观心无常来作观察;这里有为法的苦的相状,可以通过观受是苦来作理解;这里有为法的不净相状,可以通过观身不净来作了达;这里有为法的不安隐等等相状,可以通过观法无我来作领悟。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引起一切法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一切法本自常处涅磐寂静实相之故,所以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一切法,从总体来说,包括心法和色法。心法是主观,色法是客观,一切色法由心法所显,心法是能显,色法是所显。一切法非从前际生故,过去心不可得;非向后际去故,未来心不可得;非于现在住故,现在心不可得。心经之义说,一切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诸法空相,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五阴虚幻故,一切法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显现这所有一切虚妄法相的那个如来心性本体,却是实际常恒存在着的,这所有一切虚妄法相,都是由这个一真绝待的如来心性之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上甚深微妙法,应当如是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系,愁戚转多,无有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众患所缠,日夜增长,如幻不实。

 

这一切有为法,无常故无可拯救,无我故无可依靠。无救故与众生忧,无依故与众生悲,忧悲纠结在一起,总是与苦恼同住,为爱憎所系。如是苦恼、爱憎相互缠绕,而令愁戚转多,无有停积,乃至贪、恚、痴三毒众火炽然不息,身心受此祸患,众患所缠,日夜增长,但是追究这一切有为法种种恼患的实际情况,却是如幻不实的东西,所以说一切众生只是虚受其苦而已。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见如是已,于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趣佛智慧,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见如是已”,就是见到上面所说的有为法所生一切苦恼忧悲而无救无依等,于是据此无边深重苦况,就应当发出离心,于一切有为法、有为相状、有为境界,于一切无常无我之有为败坏法倍增厌离,这是一方面。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要对佛智慧生向慕心,立广大愿,愿求无上菩提正觉,并落实在自己的一切行动之中,从而趣佛智慧。那么,这个佛智慧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所谓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城而永离一切恐怖无常变易之法,恒处常乐我净四大胜德,快乐安稳至于无极,不复退还于三恶道,乃至不退还于三善道之暂时乐中,所以成就佛无上菩提智慧,能救无量苦难众生,永远超出三界六道一切苦海,而得永远无极之安稳快乐。处于迷界当中的一切众生,由惑起业,由业受苦,轮转于三界六道之中而受苦无尽。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

 

这里就总结性地分明宣说上面的全部内容,一方面是如来智慧有无量利益,另一方面是一切有为有无量过患。信佛的一切人,通过修学佛法,最终得成佛果,圆满菩提智慧,就契入如如不动的无为法中,安住如来心体自性净涅磐实相当中,安住无住处涅磐之中,寂而常照,照而不住,离一切相,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即相离相,是名无著。已成佛果,已成菩提智慧,则永断生死,而常处涅磐。涅磐常住,无衰无败,永恒安乐,常乐我净,远离一切烦恼苦患,这是自有无量安乐利益。成菩提智慧,成佛以后,一切功德与诸佛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五眼,六神通等一切具足圆满,所以能够以无为法之无量无边功德能力,拯救济度一切众生,这是能够利他无量利益。

 

另一方面,是一切有为有无量过患。三界六道,都是迷界众生的妄心所显有为轮回之相。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六道无常,败坏恼患,生死轮回,痛苦无尽。一切有为法,具足如是众多的无常痛苦,是故具有无量过患。明白上面的无为无量利益、有为无量过患之后,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于是就生起十种哀愍之心。哀悯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发,于是就把度脱众生出离生死,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以乐,作为自己理所应然之责任,而义不容辞地肩负之,义无反顾地实行之。于是心中念念不忘于道,日以继夜地思惟,勤求化度众生之法。且看经文教导我们应如何做: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菩萨如是勤苦闻法思法之后,修法于戒定慧三无漏学,修习甚深禅定,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于修禅定之时,心恒安住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遍满一方十方百方千万亿方乃至无量无数,遍满随心所现十方世界,如是转转明净,入发光地,得大神通。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处在第三发光地的菩萨,一是忍波罗蜜偏多,二是利行偏多。即是主要修于自修忍辱而利于他人。这个忍辱波罗密很不好修,特别是现在的末法众生,烦恼重重,往往心浮气躁,稍微惹到一点火就升腾起来了。可是这个忍辱,却是波罗密之一呢,所以不管他再难修,也要迎难而上而修之。关于忍辱的重要性,在《佛遗教经》中说: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佛在这里面,是说明嗔心要用忍辱来对治,嗔心是病,忍辱就是对治此病的药,嗔心之病要用忍辱之药来治疗。大家看世间人之间的各种大矛盾,开先都是由小矛盾引起的,由于彼此不能忍辱,你记恨我,我记恨你,由一些小事情而仇恨在心,恨心纠结,不断向上发展,最终闹成你死我活的大矛盾。所以学佛之人,对于一切人事物,严守身口意三业,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实在是有其真实道理在里面的,所以我们对于忍辱,都要真心信从,而发心努力行之。

 

那么,应当怎样来修行忍辱呢?佛菩萨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表范。如《金刚经》中,佛讲述他曾修的忍辱之事,其中说: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就是说,菩萨要离弃一切相,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是之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遍于一方十方百方千万亿方,乃至十方世界无尽虚空,遍起大慈大悲欢喜而舍,修行忍辱波罗密。对于他人节节支解于我,亦不生一念嗔恨。如是一忍再忍,一直慈忍到底,直至无生法忍,于是就如如不动,得成于忍,大功告成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为了更好地理解众生轮回的苦难,我们来补充学习一下三界和六道以及六道轮回等相关知识。先学习他们的名相。

 

关于“三界”。 (一)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处于迷妄心态的有情众生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别的三个阶级;是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的分类,所以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者,三界迷苦的领域,如同大海的广大无边际,故而又称苦界、苦海。

(1)欲界,即是具有YIN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的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杂而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2)色界,色是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指远离欲界YIN、食二欲而仍然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全部都由化生;其宫殿高大,是由色之化生,一切都殊妙精好。因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为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种心识而无物质身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关于“三界唯心”。 是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一切现象,都是由一心本性之所变现而成。又名三界唯一心、三界一心等。即心为万物之本体,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此外无别法,凡是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一切诸法,实是妄想心识之所变化作成。六十华严卷十中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中略)心造诸如来。’又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中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中说︰‘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有关此‘心’之义,性、相两家说法不同。

(一)在法相宗,指阿赖耶等心识;以此来证明阿赖耶缘起乃是唯识所变之义,所以摄大乘论释卷四释作‘三界唯识’,是说心与欲等爱结相应,于是就堕在三界之内。

(二)在法性宗,指如来藏之自性清净心;即真如随缘而造作诸法之义。是说心造一切法,而一切法本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乃是毕竟平等、不变不异,唯此一心,故称真如。

实际上,一切法之体性,是由如来一心本性能力之所随缘变化而成;一切法之表相,是由如来一心本性觉识之所显现,一切法之功能作用,是由如来一心本性能力和本性觉识之所起用而成。法相宗,是偏向于如来一心不变随缘,真如心性能力随缘变成一切法体、真如心性觉识随缘显现一切法相来说的,主要是说明生灭随缘门这一方面的,因此是偏向于俗谛来说的;法性宗,是偏向于如来一心随缘不变,真如心性能力随缘变成一切法体、真如心性觉识随缘显现一切法相,但是其真如心性能力和觉识却依然始终保持不变、永恒保持不变,主要是说明真如不变门这一方面的,因此是偏向于真谛方面来说的。就象看同一座庐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不管是生灭随缘门,还是真如不变门,这两门,都是由同一的如来一心之法所开出来的。所以说,法相宗和法性宗,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同一个如来心性对象的情况的,因此这二宗之间实无任何矛盾。

 

关于“三界苦轮”。是指三界之迷苦,往返不止,是一切有罪众生的生死轮回境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中说:‘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关于“三界无安”和“三界火宅”。 是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如同一个大火宅,不能求得真实常恒的安宁。法华经譬喻品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卷上世俗品中说:‘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故又有将三界比喻为火宅或大火聚者。

 

关于“六道”。 佛教世界观用语。是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因为之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即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

(4)阿修罗︰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性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

(5)人道︰即人类。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

(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

此六道,若加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即是天台宗所说之十界。十界之中,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所以又称六凡。声闻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所以称四圣。

 

关于“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由其未尽之业,故于六道中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之苦,称为六道轮回。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先来学习三界方面的知识,引用界诠法师所著的《佛学基础》中的说法: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一节            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

  宇宙者,指空间(宇)和时间(宙)。佛典中称为法界,法是诸法,界是分界。又曰真如,因同一体性故。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种。有情世间,即有情众生,由前世之业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体,五蕴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别名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自体可依止之山河大地等。有情世间是正报,器世间是依报,容受有情故名器。世间,世为迁流义,破坏义;间为中隔义,一切有为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为世间。

  此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又分三界有情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或加阿修罗为六道。界者,持义,各持自相;又种族义,自类相通;又差别义,彼此差别,不相混滥。道者,道途义,众生轮回往来之道途。或有五趣,趣是所往义,众生业因差别所归趣处。

一、                                                           欲  界

  欲者、贪欲,YIN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四洲、六欲天之别。

  地狱:不可乐,又云苦具、苦器、受罪处。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根本地狱有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

  八大者:

1、                                                                         等活:死而复活。

2、                                                                         黑绳:绳缚而锯之。

3、                                                                         众合:众苦俱逼。

4、                                                                         号叫:众苦害故而发起悲号怨叫。

5、                                                                         大叫:逼于众苦更发大哭声。

6、                                                                         炎热:火随身起,炎炽周围。

7、                                                                         大热:热中之极。

8、                                                                         无间:受苦无间,无有休息。

八寒者:

1、                                                                                 頞部陀:极寒逼身起泡。

2、                                                                                 尼刺都陀:寒而泡裂。

3、                                                                                 頞哳吒。

4、                                                                                 臛臛婆。

5、                                                                                 虎虎婆:此三寒逼身而口发异声。

6、                                                                                 嗢钵罗:青莲花,身裂所似。

7、                                                                                 钵特摩:红莲花,身裂之形。

8、                                                                                 摩诃钵特摩:大红莲花,身裂之形。

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即八大地狱中,每一地狱又有十六小地狱增其苦

处,则为一百二十八,加八大为一百三十六地狱。

  孤独地狱:由各人别业所感,独在虚空或山野等。

  鬼:鬼类中饿鬼最多,五趣中鬼就饿鬼说。常受饥渴名饿,恐怯多畏名鬼。

  畜生:又云傍生,傍行之生类,背负天,披毛戴角,多足无足等。

  人四洲:多思虑故名之人。人处有四洲之别。中须弥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由有情业力,从空界中,十方风起,互相冲激坚密不动为妙风轮。次起金藏云遍而虚空,大洪雨降注风轮上,结为水轮。次起风,击此水,令上结成金,为金地轮,于金轮上有九山,须弥山(译云妙高)处中而住,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然。此高山外有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七重金山围绕之,是为一小世界。须弥山与七山间,各有大海,名为内海。七山外有咸海以铁围山为限,此为外海。外海即咸海,四方有四大洲,亦云四天下。  

(一)                                                                        南瞻部洲,此洲有瞻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

(二)                                                                        东胜身洲,身形胜故。

(三)                                                                        西牛货洲,以牛为货。

(四)                                                                        北俱卢洲,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日月升起,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

洲日中,西洲日出。

  六欲天:天是指住上界之生类,乐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名为天。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有东持国天、西广目天、南增长天、北多闻天。

  (二)忉利天,又云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中央是帝释天。

  (三)夜摩天,译云时分,彼天处时时多分快乐。

  (四)睹史多天,译云兜率即喜足,于自所受五欲乐生喜足心。

  (五)化乐天:自化诸妙欲境,于中受乐。

  (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诸妙欲境中,自在受乐。此天能夺他所化而自娱乐。亦是四魔中之天魔。魔者,夺命、障碍、扰乱、破坏。四魔是:

  (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

  (二)阴魔:色等五蕴能生种种苦恼。

  (三)死魔:死能断人命根。

  (四)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善事。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宫,魔王波旬(恶者)居之,非他化天王。

  六天中,四王、忉利、依须弥山而住,名地居天。余四依空而居,名空居天、帝释是四王,忉利二处天主,他化自在天王为欲界主。

二、                                                           色 界

 

  色,质碍为义。此界有情不但无男女欲,复离段食,寂静清净,唯有胜妙之形色,正报的色身,依报之宫殿国土殊妙精好名为色界。欲界虽亦有色,然彼欲胜但言欲。有色诸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处,因禅定有四种浅深,生处亦有四处之高下。

  初禅有三天:  

(一)                                                                                      梵众天:大梵所领所化。

(二)                                                                                      梵辅天:大梵之辅相。

(三)                                                                                      大梵天:广善所生。此三天离欲界欲,寂静清净故称梵天。

  二禅三天:

(一)                                                                        少光天:谓此天内光明最少。

(二)                                                                        无量光天:光明转增其量难限。

(三)                                                                        极光净天:光明胜前。又称光音天,以光为语,口出净光。

  三禅三天:

(一)                                                                        少净天:意有乐受,离喜受乐为净,净不及上位名少净天。

(二)                                                                        无量净天:此净转胜其量难限。

(三)                                                                        遍净天:此净周遍。

  四禅八天:

(一)                                                                        无云天:前诸天依云而居,此天依空而住。

(二)                                                                        福生天:有胜福力。

(三)                                                                        广果天:果报最胜。又有于此立无想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名无想。

为广果天摄,无别处所。

(四)                                                                        无烦天:无烦杂。

(五)                                                                        无热天:意乐调柔,离诸热恼。

(六)                                                                        善见天:见极清彻。

(七)                                                                        善现天:果德易彰。

(八)                                                                        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后之五天为五净居天,是三果圣者所生之天处。或于色究竟天上立大自在天居色界顶,主大千界有大势力。

三、                                                           无色界

  此界无形体之相,欲色并离。正报唯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无有色身。又无依报之国土,唯有以识心住深妙之禅定。无色故不能定其方处,因果报胜前,在色界上。此界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禅定寿命胜劣有殊差别有四:

(一)                                                                        空无边处天:厌色而作空无边际之观解。

(二)                                                                        识无边处天:厌外空而思内识无边际之观解。

(三)                                                                        无所有处天:厌识而思无所有之观解。

(四)                                                                        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心胜妙,非下定粗想故名非想,有细想故不同无心名非非想。

  阿修罗:译云非天,果报最胜,而无天德,故名非天。有大神力,或居海底海岸,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好斗战。

  三界又称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为有。三界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为三途,或三恶道,以杀盗YIN为因,招感此三恶道之果报。人、天、阿修罗为三善道、合上三途为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六道四圣称为十法界。

  三界又分定散二地,地依处也。欲界名散地,因心散乱粗动,不能注一境。色无色界能住深妙之禅定,定心微细寂静,能专注一境故名定地。

四、                                                           九 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地。

(一)                                                                        五趣杂居地:同为散地故合而为一。

(二)                                                                        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离欲界之欲及恶不善法,生喜乐之受。

(三)                                                                        定生喜乐地:即二禅天,离初禅寻伺,禅定转胜,由定所生之喜乐。

(四)                                                                        离喜妙乐地:即三禅天。离二禅欲,又离二禅粗动有分别之喜,住静妙无分别之乐受,离喜之乐。

(五)                                                                        舍念清净地:即四禅天,离三禅之欲,有乐故有动转,离乐及寻伺心平等正直,心无动转而能安住名舍念清净,虽离喜乐寻伺而心不忘失,了了分明念清净。因离喜乐受住清净之舍受名舍念清净。

(六)                                                                        空无边处地:厌患身体质碍,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七)                                                                        识无边处地:厌患虚空,泯除空相,转心缘内识。

(八)                                                                        无所有处地:觉住识仍有所依,厌患心识,依无所有寂然而住。

(九)                                                                        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心胜妙,无粗想非无细想。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无想定是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泯一切心想的禅定,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尚未断惑证真,此定是属色界摄;灭想受定是灭受想之心,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则妄计伏心想以为解脱,求世间乐果。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无想定是有漏业,感界内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兼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不能灭第七识执我染分,并未断诸邪见。故有此世间与出世间、感果不感果等胜劣不同。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娑婆义为,此世界六道众生杂处故。又堪忍义,此界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烦恼义。

 

第三节                                                                  四 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中劫又分成住坏空四劫。在成劫中有二十个增减,即三亿三千六百六十万年。住坏空亦如是,有四个中劫共有八十个增减,即有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为世界成立时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间,后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风渐增盛乃至金轮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从光音天(极光净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后诸有情渐次有生梵辅梵众,下生六欲诸天乃至畜生饿鬼,至最后一有情生无间地狱,成劫满。

  (二)住劫:世界成立后安稳存在时,初人寿极长,住劫初寿渐减,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减劫,无增;第二十劫唯有增劫,无减。于劫末刀兵疾横起。坏正报。

  (三)坏劫:安住既去归于灭坏,初十九劫坏有情世间,后一劫坏器世间。坏劫与成劫相反,从地狱渐渐上升,至地狱都尽,各随其业因,或升之禅,或转生他方世界。末劫大火烧尽初禅以下,二禅有水起,三禅风起,此器世间坏。

  (四)空劫:此为破坏后唯有虚空时,亦有二十小劫。此时世界空虚,犹如墨穴,地昼夜日月,唯有大冥。

宇宙法界,虚空则无边无际,世界有无量无边,成住坏空四时展转不停,时则无始无终,绝前后本末,因果相连续,因前有因,永不能知其始;果后有果,亦不能测其终。

 

补三界表:

                ┌─天道

                │  人道  ┌────────┐

          ┌六道┤  修罗道│                │

          │    │  畜生道│      ┌东佛婆提│

          │    │  饿鬼道│      │西瞿耶尼│

          │    └─地狱道├四部洲┤南阎浮提│

    ┌欲界┼───────┤      └北郁单越│

    │    │      ┌四王天│                │    ┌天趣─┐

    │    │      │忉利天│      ┌地狱趣  │    │人趣  │

    │    └六欲天┤夜摩天│      │饿鬼趣  └五趣┤畜生趣├───────五趣杂染地┐

    │            │兜率天└四恶趣┤畜生趣        │恶鬼趣│                        │

    │            │化乐天        └修罗趣        └地狱趣┘                        │

    │            └他化天                                                          │

    │          ┌──────────┐          ┌梵众天─┬有寻有伺地┐          │

    │          │        ┌无云天    │┌初禅三天┤梵辅天─┘          ├离生喜乐地│

三界┤          │        │福生天    ││        └大梵天──无寻唯伺地┘          │

    │色界十八天┤        │广果天    ││        ┌少光天─┐                      │

    │          │        │无想天    └┤二禅三天┤无量光天├──────定生喜乐地├九地亦名九有

    │          └四禅九天┤无烦天─┐  │        └极光天─┘                      │

    │                    │无热天─┤  │        ┌少净天─┐                      │

    │                    │善见天  │  └三禅三天┤无量净天├无寻无伺地─离喜妙乐地│

    │                    │善现天  │            └遍净天─┘                      │

    │                    └究竟天  └──────────────────舍念清净地│

    │                                ┌空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地│

    │                                │识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地│

    └无色界四空天──────────┤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处地│

                                      └非非想处天────────────非非想处地┘

 

再来学习六道轮回方面的具体知识,引用方伦居士的《初级佛学教本》中的说法:

 

六道轮回 (一)

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涂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称三善道,因其造业程度,及生活状况,比较优良故;下三道称三恶道,因其造业程度,及生活状况,比较惨重故。

天共有廿八重,其中四王天 (1) 在须弥山腰,忉利天 (2) 在须弥山顶,属地居天,其余皆属空居天。在四王忉利之上,尚有夜摩 (3)、兜率 (4)、化乐 (5)、他化自在 (6)、皆有男女之欲,统称欲界六天,再上则多习禅定,无男女,其中初禅三天 (7)、二禅三天 (8)、三禅三天 (9)、四禅九天 (10)、此四种禅天,虽离欲事,尚有色身,故称为色界十八天。更上则禅功更深,并色身亦无,只有神识存在,故称为无色界四天,或四空天 (11)。

阿修罗,译义为无端,言其容貌丑陋也。又译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也。又译非天,言其福报似天,而无天之德也。约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断除嗔心、我慢、恶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之大海下。

饿鬼为常受饥饿之鬼,其中略有威德者,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无威德者,则常不得食,至于口中因渴出火,故名饿鬼。种类繁多,有多财 (12)、无财 (13)、针咽 (14)、焰口 (15)、大瘿 (16)、臭口 (17)、针毛 (18)、等名。若究其因皆前生悭吝,不怖施,破律仪,犯菩萨戒 (19),毁佛涅盘等恶业所感。

 

【注释】

 

(1)

须弥山腰,有四天王居之,各护一洲,因称护世四天王,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

 

(2)

忉利即三十三之义,宫殿在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中央帝释天,统御三十二天,故称三十三天。

 

(3) 

译言时分,谓随时受乐故,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三。

 

(4)

译言知足,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为欲界六天中的第四。

 

(5)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五。

 

(6)

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六天之顶,其中的魔王,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妨害正法的天魔。

 

(7)

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8)

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9)

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
较为净妙。

 

(10)

此天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

 

(11)

此四天但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无身质。又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故曰无世色,又名空处天。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

 

(12)

得饮食较多者,为多财鬼。

 

(13)

不得饮食者,为无财鬼。

 

(14)

腹大如山,咽细如针锋,滴水不容,名曰针咽。

 

(15)

,

口出火焰,名曰焰口。

 

(16)

项生大瘿,流出臭脓,挤而食之,少得充饥,名曰大瘿。

 

(17)

口常腐臭,饮食难通,饥渴狂奔,名曰臭口。

 

(18)

腹毛如针,内钻自体,有如中箭狂走,时逢不净物,少济饥渴,名曰针毛。

 

(19)

大乘菩萨僧的戒律,名菩萨戒。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为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为在家菩萨戒。

 

六道轮回 (二)

地狱为六道中最苦之处,其位置在地中,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 (1),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也 (2)。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狱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此智造罪的差别所感召。

六道中,除却天、阿修罗、饿鬼、地狱之外,尚有人及畜生二道,此二道,为吾人终日所接触,举目皆是,无庸再说。同为人矣,而夭寿、苦乐、贫富、美丑、智愚等,皆不相同,这是别业之因,所感得的异果 (3)。同为畜生,亦复如是。畜生中,大抵水族业最重,兽类次之,鸟类又次之,此皆十二因缘中的无明与行二支,所产生的报果也。

天道为有漏福业心所感,属上品十善摄。人道为网常五戒心所感,属中品十善摄。修罗为嫉慢施予心所感,属下品十善摄,地狱为逆恶谤法心所感,属上品十恶摄。恶鬼为见爱悭贪心所感,属中品十恶摄。畜生为贪欲疑想心所感,属下品十恶摄,世间一切有情,每起一念,必落一道,种因在今日,感果则在将来,儒家谨存心,佛家慎举念,就是这个缘故。

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称血涂;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逼迫之处,称刀涂;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称火涂,所以三恶道亦称三涂。

若论修道,天道耽于游乐,修罗福报似天,而嗔心复重,皆不能修。三恶道多愚疑, 或在受苦,亦不能修。惟有人道,苦乐参半,而智慧又较高,最宜修道。佛菩萨度生,其对象的大部份,是在人道,为人不修,至堪痛惜。

 

【注释】

 

(1)

八热者: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众热、无间等八狱,此八狱在阎浮地下,五百由旬处,重累而住。八寒者:即浮陀、尼赖浮陀、阿吒吒、阿波波、呕喉喉、郁波罗、波头摩、芬陀利等八狱,此八狱在铁围山底。

 

(2)

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号为游增,言罪人游之,其苦增加也。罪人在八热狱受罪已,复须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3) 

一切众生,由过去之业,感受心身,名为正报;为其心身所依止的一切土地事物,名为依报。

 

(三)无间地狱与阎罗王

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毒,非片言所能尽,故有补说的必要,若欲知其详,当阅地藏本愿经,及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

阎浮提东方铁围山下,暗无日月,有大地狱,一十八所;其所附属的小地狱,则有千百,名号各别。无间狱城,周市八万余里,其城纯铁高一万里,其中诸狱相连,独有一狱,名为无间,亦称阿鼻。上火彻下,下火彻上,无有空缺之处,铁蛇铁狗,吐火逐人。狱中有床,大一万里,一人受罪自见其身,遍卧满床,千万人受罪,亦各自见身满床上。夜叉恶鬼,口牙如剑,抛掷罪人,镕铜灌口,热铁缠身,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更寄他方,此界成时,还来受苦。

有五种缘由,故称无间:一者,日夜受罪,无间断时。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三者,罪器品类繁多,无非铜铁火石。四者,不问男女华夷,天龙神鬼,一体受罪。五者,从初入至历长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顷,暂停不得。

五逆罪,亦名五无间业,任犯一种,即堕阿鼻狱。即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 (1),其中以破和合僧为最重。

管理地狱罪报事者,为阎罗王,或译为琰魔王,若译义则为双世,言其苦乐并受也。又为双王,言兄妹二人并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也。阎罗王往昔,因一念嗔心,欲治罪人故 (2),命终为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 (3),从王宫内出,王见怖畏,有狱卒捉王卧热铁床上,以铁钩钩开其口,用镕铜灌之,从口至腹皆焦烂,受罪毕,复与采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亦然。观此可知:以嗔心发愿,亦能成就,惟后作阎王时,虽判断公平,并无枉曲,而自身亦日夜受重刑,世人举心动念,可不慎欤。

 

【注释】

 

(1)

众僧和合而行法事,修佛道,以手段离间之,使之斗乱星散,而废法事。或霸占寺庙,逼令还俗等,皆是破和合僧。因断人慧命,绝人解脱善缘故,其罪至重,报亦最惨。

 

(2)

昔有一国,与邻国战而败,国王忿极, 与诸大臣兵卒皆发愿:愿死后为地狱主,执邻国诸恶人,一一投之地狱以泄忿。后此国王,死后为阎罗王,其大臣兵卒,亦皆为地狱官卒。

 

(3) 

镬音获,为釜属器,此镬中盛镕铜,备灌王口。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