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27--华严经解分19十地品之一(选)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地品之一,请大家先看选出的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与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悉从他方世界来集;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诸所作事,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而不失时;为成菩萨一切大愿,于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刹,勤修诸行,无暂懈息;具足菩萨福智助道,普益众生而恒不匮;到一切菩萨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废舍;修菩萨行,善入一切菩萨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明智,诸所施为皆得自在;获一切菩萨自在神力,于一念顷无所动作,悉能往诣一切如来道场众会,为众上首,请佛说法,护持诸佛正法之轮;以广大心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常勤修习一切菩萨所行事业;其身普现一切世间,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无碍,普见三世;一切菩萨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圆满,于不可说劫说不能尽。其名曰: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德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日藏菩萨、苏利耶藏菩萨、无垢月藏菩萨、于一切国土普现庄严藏菩萨、毗卢遮那智藏菩萨、妙德藏菩萨、栴檀德藏菩萨、华德藏菩萨、俱苏摩德藏菩萨、优钵罗德藏菩萨、天德藏菩萨、福德藏菩萨、无碍清净智德藏菩萨、功德藏菩萨、那罗延德藏菩萨、无垢藏菩萨、离垢藏菩萨、种种辩才庄严藏菩萨、大光明网藏菩萨、净威德光明王藏菩萨、金庄严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萨、一切相庄严净德藏菩萨、金刚焰德相庄严藏菩萨、光明焰藏菩萨、星宿王光照藏菩萨、虚空无碍智藏菩萨、妙音无碍藏菩萨、陀罗尼功德持一切众生愿藏菩萨、海庄严藏菩萨、须弥德藏菩萨、净一切功德藏菩萨、如来藏菩萨、佛德藏菩萨、解脱月菩萨。如是等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诸菩萨摩诃萨众,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尔时,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身,与无碍乐说辩,与善分别清净智,与善忆念不忘力,与善决定明了慧,与至一切处开悟智,与成道自在力,与如来无所畏,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净深心故,善净智轮故,善积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无量法器故,知其清净信解故,得无错谬总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尔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摩顶已,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
解脱月菩萨知诸大众心之所念,以颂问金刚藏菩萨曰:
“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
一切咸决定,勇猛无怯弱,何故说地名,而不为开演?
诸地妙义趣,此众皆欲闻,其心无怯弱,愿为分别说!
众会悉清净,离懈怠严洁,能坚固不动,具功德智慧。
相视咸恭敬,一切悉专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已,欲令众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说颂言:
“菩萨行地事,最上诸佛本,显示分别说,第一希有难。
微细难可见,离念超心地,出生佛境界,闻者悉迷惑。
持心如金刚,深信佛胜智,知心地无我,能闻此胜法。
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
我念佛智慧,最胜难思议,世间无能受,默然而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于诸地,智净成正觉。
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承事无量佛,能知此地义。”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于甚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于长夜中受诸衰恼。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善哉佛子愿演说,趣入菩提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莫不护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于地。”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
“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
念持清净行,十力集功德,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
定戒集正心,离我慢邪见,此众无疑念,惟愿闻善说!
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成十力无碍,善逝一切行!”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遍,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来众会,显现诸佛不思议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于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
“佛无等等如虚空,十力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于彼。
佛子当承诸佛力,开此法王最胜藏,诸地广智胜妙行,以佛威神分别说。
若为善逝力所加,当得法宝入其心,诸地无垢次第满,亦具如来十种力。
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应说诸地胜智道,入住展转次修习,从行境界法智生,利益一切众生故。”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欲令大众增净信故而说颂曰:
“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
无生亦无灭,性净恒寂然,离垢聪慧人,彼智所行处。
自性本空寂,无二亦无尽,解脱于诸趣,涅槃平等住。
非初非中后,非言辞所说,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
寂灭佛所行,言说莫能及;地行亦如是,难说难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离心道,非蕴界处门,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鸟迹,难说难可示;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
慈悲及愿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圆满心,智行非虑境。
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佛力故开演,汝等应敬受。
如是智入行,亿劫说不尽,我今但略说,真实义无余。
一心恭敬待,我承佛力说,胜法微妙音,譬喻字相应。
无量佛神力,咸来入我身,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分。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竖等事。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著故,不耽著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而诸凡夫心堕邪见,无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意识种子,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诸众生不觉不知。’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得无疲厌心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十地品。整个佛法的修证程序,总的来说,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在十地之前,还有四种妙圆加行,比如楞严经中就是如此。),十地,等觉,妙觉。这个十地品,处在十向之后,等觉之前。十地与妙觉之间,只是隔了一个等觉位,十地向上修行达等觉,等觉过了就是妙觉,妙觉位就是成就佛果之位。由此可见,这个十地所处的阶位是非常之高的。本品开头的经文中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在十地之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还只是局限在我们认识功能的范围之内,还是处在世间法的境界里面,但是一旦上升到达十地,就完全超出了世间法,而进入了出世间法的境界。在楞严经中说到,四种妙圆加行的最后一位,就是世第一地,她说:“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如果我们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作显性识,而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称作隐性识,那么这个十地,就已经超过了显性识所能认知的范围,已经进入隐性识所了知的境界了。前面六识认知的境界,是很粗大的,前六识属于粗糙心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如果是没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我们的认识也就局限在这个境界之内,超出意识的境界就不是我们所能知悉的了,因此也可以把前六识所识别的境界,名为宏观世界。但是这个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就不一样了,由于他们非常非常的细微,属于细微心相,因此其识别功能就更强,可以识别比微尘更小更细的东西,所以可以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识所识别的境界,名为微观世界。如果我们把佛法修证由低到高的次第,分为两个大的阶层的话,所谓第一个低的阶层,就是世间法的阶层,包括前六识及其所认识的境界,他的顶峰就是世第一地;所谓第二个高的阶层,就是出世间法的阶层,包括十地、等觉、妙觉,包括他们所觉知的相应境界,他的顶峰就是妙觉。四种妙圆加行中的最后一个世第一地,就已经达到了前六识认知境界的顶峰,因此也就是达到了世间法阶层的顶峰。其后的这个十地,就是进入出世法阶层的第一个阶梯。这十地是一个大的阶梯,其中包括从低到高的十个小阶梯。
前六识是显性识,在我们清醒的时候,主要地就是显性识在起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所运用的也就是前六识的作用,这个好理解。而第七识和第八识,由于他们是隐性识,他们的心相极其细微,埋藏得很深,不为我们所察觉,因此,很多人就依此而认为他们不存在,这种看法和观点是错误的。举例来说,比如流动不已的长江水,前六识就象江面上的波浪一样,由于他们浮在表面而动,所以就很容易看见,因此人们就认为他们是有。而这第七识和第八识,就象江面之下的水一样,他们依然在流动不已,但是这种流动是潜伏在江的表面之下,是暗流,所以不为我们看见,虽然不为我们看见,但是江底的水的流动,依然是实际存在着的,所以这第七识和第八识,并不是无。当然,若单纯地从识的方面来说,这八个识的性质都只是幻有,而不是实有的。
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所以诸佛化身金刚藏菩萨,就说这个十地:“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我们常人依前六识所能认识的境界,是明显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一旦超出了前六识的顶峰,超过了世第一地,其后的境界就不能为我们识知,因此这个超出我们前六识的识知功能的境界,进入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境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秘密了。佛法中所说的秘密,主要地就是针对此而言的,佛法中所说的密法,主要地就是针对处在这个境界的修行方法而言的。因此,只要我们把佛法的真正道理搞明白了,在我们的知识上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当然,这个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实际境界,当我们事相上的修证没有实际达到和进入的时候,就“如未饮水,冷暖不知”,对于我们来说依然还是秘密。在平时,对于我们常人来说,都是依靠前六识来认识事物,从而获得相应的世间法知识,再依据这些世间法知识进行推理、演绎和论证,如果仅仅是局限于世间法知识之内,这些由此及彼的推理形式是可行的,但是它的可行性也只是仅仅局限在世间法知识以内,一旦超出了世间法的知识就毫无能力了。这个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实际境界,由于他已经超出了我们前六识所认识的范围,所以他既不能用我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式,也不是靠我们的意识就能想象得出来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知悉其中的境界呢?这只有依靠我们的修行实证,实际去进入这个境界,才能如实知见,所谓“自去饮水,冷暖即知”。举例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别人无论怎样天花乱坠地讲说桂林山水是如何如何地美,我们还是不知其实,如果我们亲自到了桂林山水这个地方,我们自己亲眼见到,亲自体会到了他的实际景况,这时就如实知见,不需要任何语言上的表达,也不需要我们任何的想象,自己就全部心知肚明、了然无惑了。
其后,金刚藏菩萨就为我们开示十地主要内容:“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当金刚藏菩萨讲说了十地的内容之后,却止语不说话了:“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后来,经过解脱菩萨和诸大菩萨众深心请求:“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以及世尊亲自出面,让他宣说,金刚藏菩萨这才答应解说这十地。那么在先前,金刚藏菩萨为什么没有直线式地连贯说法,而是在前面故意来个小插曲,故意弄一个关子呢?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原因呀,金刚藏菩萨自己解释说:、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他的大意是说啊,一般众生的起心动念和行为做事,都是“随识而行”,而不是“随智而行”,如果听闻这个十地甚深的境界,恐怕他们心中会产生怀疑之心而堕入恶道之中,所以我怜悯如是之人,故而才不欲讲说。所以,我们要真切地体会金刚藏菩萨的悲心,对他所讲说的十地境界深信不疑,不要随从自己的识心旋转,而要随从菩萨的智心而转,从自己的内心深处信受此法。
其后,金刚藏菩萨就为我们解释,怎么样名为住于十地中的第一地: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这段话的前面,金刚藏菩萨首先讲说了进入第一欢喜地的条件,主要包括三大条件,第一是福慧基础,第二是立广大志愿,第三是为实现大悲大智的目的。这第一个条件,就是福慧基础,这个问题总是在一直地、反反复复地讲,目的是为了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要建造房屋,第一步就要把地基打好,上面建多少层楼宇都承载得起,如果下面的地基打得不牢靠,上面承受的楼层就有限,而且即使有限还担心会出问题。如来宣说的佛法,也是分层次的,有小法,也有大法,更有无上究竟法。就象我们的身体,没有疾病,吃得饱锻炼得好,长得身强力壮,才能承受重担,如来的大法我们才挑受得起,挑起之后才能不被压弯腰,而且挑起之后也能健步如飞。如果我们的身体,浑身上下都是疾病兮兮的,身体长得干瘦怯弱,那么即使人家送一百两百斤金子给我们,也无法把它挑走。普通的佛法也是如此,中下之人,难以受大法因此只能受小法,而中上之人不必受小法而能直接受大法。怎么样才能直接受大法呢?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素质,把福慧的基础先打牢,自然就达到了。但是,特殊的佛法,比如净土念佛法门,他是上中下三根普被、智愚利钝全收的,这是佛法中的特例,不在此列。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要求,他的要求就是净土的善根要成熟,善根成熟对净土有信心才能达到。
进入第一欢喜地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立广大志愿。对于普通的凡人来说,也不能说没有志愿,都是有志愿的,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共同志愿,莫过于发财的志愿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当官发财,当官的志愿就是为了发财,经商发财,经商的志愿也是为了发财。那么,我们学佛的人所立的广大志愿应当是什么?就是金刚藏菩萨在下面的经文中所说的十大志愿。
进入第一欢喜地的第三个条件,就是为实现大悲大智的目的。这其实就是讲我们学佛人的动机问题。我们学佛人内心的真正动机,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而发心?一个是为了实现大智而上求佛道而发心,一个是为了实现大悲而下化众生而发心,这样的发心动机才是纯正的,偏离这样的发心动机,都是倾邪不正的。
前面所说的进入第一欢喜地的三大要件,第一要件培植福慧基础,好比土壤的质地,质地要优良;第二个要件立广大志愿,好比肥料,肥料要充足;第三个要件发大悲大智的纯正动机,好比水的湿度,湿度要有保证。只有这三个条件一一具备并且达到合格要求了,把一棵大树木移植到这样的土壤里,才能正常地生长下去,才能长得枝繁叶茂。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具备达不到合格的要求,把一棵大树木移栽在这上面,就很难保证这棵大树的存活,更莫指望长得枝叶茂盛了。
金刚藏菩萨讲说了的三大要件之上,其后又说:
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其后又说:
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菩萨发了上面所说的心之后,“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即得“离世间趣,入出世道”。这就是说明,在十地的第一欢喜地之前,都是属于凡夫位,只有真实地进入此地之后,才真正进入了菩萨位。同时也说明了,在十地的第一欢喜地之前,都是世间法,只有真实地进入此地之后,才真正进入了出世间法。所以十地中的初地,不但是由凡位进入圣位的起点,也是由世间法趋入出世间法的起点。
达到了以上所说的一切,自心安住在如是法中,就名叫住菩萨欢喜地。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其中讲到,在菩萨十波罗密中,以檀波罗密增上,以他为主,同时也要修行修行其余的波罗蜜,只不过其余的波罗密只是随力随分地修行就可以了。这个檀波罗密,就是六度中的第一个,即是布施。
这个六度,是指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大乘菩萨,就是以修行六度为主要内容的。现在来具体学习一下菩萨和六度方面的知识。我们选用《佛学入门简要》这本书中的说法:
菩萨与六度
菩萨,印度话原来称菩提萨陀,菩提是觉悟义,萨陀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悟,立志成佛为目标。
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华译到彼岸,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盘安乐的彼岸。六度即:
1. 布施,梵语檀那,是度悭贪的。布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种:(a)内财施,以身体的器官捐助众生;(b)外财施,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二)法施。以佛陀真理,劝人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三)无畏施。牺牲自己去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怖畏与痛苦。
2. 持戒,梵语尸罗,是度毁犯的。「持」是执持,「戒」是戒止杀、盗、YIN、妄诸恶和禁止喝酒、赌博、吸毒等。菩萨所持的戒可分三种:(一)律仪戒,是行、住、 坐、卧时都遵守佛所立的规律,而不犯一切恶法;(二)摄善法戒,是菩萨克已修善行,勇猛精进;(三)饶益有情戒,是广修众善,利益众生。
3. 忍辱,梵语羼提,是度嗔恚的。忍辱亦有三种:(一)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而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二)法忍,即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三)无生法忍,是对于佛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离相坚心信仰而修行。
4. 精进,梵语毗离耶,是度懈怠的。精进亦分三种:(一)断精进是勤断一切恶;(二)修精进是勤修一切善;(三)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5. 禅定,梵语禅那,是度散乱的。禅定是思惟静虑的意思,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禅定可分为:(一)身定:反观自身,使不犯过;(二)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三)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6. 般若,意译为智慧,是度愚痴。般若是由正心、修身、行善、断恶,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智有三种:(一)生空智:观一切众生,四大所成,都无实在的体性;(二)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三)一切智智:即佛能偏知一切事理的正智。
六度之中,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进的作用是策励,这样就可以得到福慧双修。
「事六度」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亦即是「事修」,可得世间善报;「理六度」是指所作所为的善法,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又称为「理修」。
三轮体空者,单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叫做三轮体空,可得无限的功德。
人们通常爱说这个话: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六度当中所说的布施,实际上就是说的舍心和舍行。大乘菩萨修行的是大布施,这种大布施, 对于末法时代普通根性的人来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讲经说法也要做到适脚给鞋、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在众生的品质和根性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下,就不能按高水平的规格来作要求,而是设身处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倡随分随力的修行才是最合宜的正确做法。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虽起好心反而可能办不成好事甚至会产生负作用。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或许没有认识到,因此行为就存在着妄行的误区。现在的佛教内部,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浮夸风,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良的甚至已经发展到很恶劣的程度。讲经说法不从末法时代众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以实际的低劣为虚假的盲高,有些讲经说法的人,好象在做八海过仙各显神通的事情,讲演这种大法那种大法,借此沽名钓誉,不切实际地误导众生,而让众生的心行都如同空中高飞的风筝,虽然高飘在上而没有实际的功德基础。现在是个商业社会,世间凡俗之人,为了实现各自的私人利益,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浊劣手段进行商业化炒作,这种不良的浊劣风气也蔓延到佛门中来了。这种盲目性超高的错误作法发展到极端,对于在家人来说,就是弃家庭于不顾,而抛开一切只顾自己去修行,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印光法师在《复死心居士书》中说:
居士林佛教会等,乃提倡之所,非大家常住其中修持之道场。今人事事要做一个大场面,而不知在家人随分随力在家修持之益。汝之章程,说得阔大严密,完全未说在家应如何修持之法。是必弃家庭而方为修持,故光决不肯汝用印光二字,恐人谓光为弃伦理之魔外。汝之精进章程决不可行,纵令有大利益,亦有大弊大祸伏之。汝完全不知末世人情,只晓得说大话,绝不回想究竟归原,将成何状。光一生直心直口,宁受人骂,不敢误人。汝决不肯依光所说,光亦不敢强汝,但从此后永绝交情,任汝作何大场面,光不问事。若拉印光之名在内,必不答应。汝若拉光在内,倘后登报声明,祈勿见怪。光之如此办法,一则醒汝之迷,二则塞奸人仿汝之弊。非无明火大,不赞成人之好事也。以汝完全不晓得在家人之修法。此法大行,必有灭法之祸。汝或看不到,光固早知之,而不忍不与汝说也。听也不与汝来往,不听也不与汝来往,以无目力精神应酬也。
其后,金刚藏菩萨又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其中有一句话说:“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这是说明了十地,从初地开始,直至成于如来智慧光明,是一个以前前为基础,不断向上增进而发起后后的过程,这是一个连续不断、贯通一气的修证过程。就象我们从山脚下,一直向上步步攀登,最后直达峰顶,其间没有间断。在《解深密经》中,观自在菩萨请问“何因缘故,宜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佛说:“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能修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这说明菩萨修六度前后次第的密切关系,也就是因戒生定,由定发慧的连续而不间断的三无漏学实践过程。
在从初地至二地直至佛地的过程中,对于我们的实际修证来说,也不是不存在险难,就象在长江中行驶的船,从上游的重庆出发一直飘流到下游的上海,在这个行驶的过程中,是有暗礁潜伏着的。大家看江面上那些用作浮标的小船,就是为了指示其下有暗礁存在,提醒我们开船就要绕过这些暗礁而行,才能做到安全行驶。所以,经文中说:“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在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修证过程中,怎样才能选择一个顺顺利利直达彼岸的修行方法呢?佛菩萨和祖师大德们,早已为我们精选出了一个稳妥安全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净土的念佛法门,以念佛法门度一切险滩度一切苦厄,一路顺风地到达阿弥陀佛的极乐彼岸。
其后,金刚藏菩萨又说: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这就是说,大乘菩萨修一切行,不管是主修六度,还是内修四无量心,外修四摄,还是常护正法等等,这所有一切修行,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时时刻刻都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诸波罗蜜,乃至不离念无上菩提。省庵法师在其《劝发菩提心文》中,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我们在任何时候,修行任何善法,都要“不忘失菩提心”,把菩提心作为内在心理的基础,从而把一切善法,都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才能把这所作为的一切世间善法,转为出世间的菩提之道业,依于此修,才是大乘菩萨道的正业。讲解《劝发菩提心文》的法师很多,末学建议大家去看一看演培法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因为他讲得全面细致,而又切合实际,能给人以很好的启迪。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了。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