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二七八页:
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於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现二土也。故清凉云:即本师也。】
『智觉』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他这一段的说法是在《宗镜录》第二十四卷里面,《宗镜录》一共是一百卷。这个说法,大乘教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与这个意思完全相应。我们这个大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我们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里面的一个小世界,我们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比起华藏世界来讲,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小世界。这个大世界教主就是毗卢遮那如来,我们称为法身佛,《华严经》就是以『毗卢遮那』为主,法身不说法,法身无有形相,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所以他没有言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菩萨说法,实际上这些菩萨就是毗卢遮那的化身,法身不说法,本体不说法,从体起用,这就现身,就是现相,这就有言有说,就有说法。所以华严自始至终都是菩萨说法。
经上告诉我们,既然以毗卢遮那为本体、真如本性,以后『从四智』里面『流出四方如来』。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毗卢遮那是在当中,我们讲五佛,中央是毗卢遮那,法身佛。从大圆镜智流出来是东方阿閦佛,从平等性智流出来是南方宝生如来,从妙观察智流出来是西方阿弥陀佛,从成所作智流出来是北方不空成就如来。这是讲五方佛,五佛。五佛每一尊佛都有「四大菩萨」,四五就二十,加上五佛就二十五,再加上「四摄,八供养」,就是再加上十二,就变成三十七。『三十七佛』是这么来的,五尊是佛,二十尊是菩萨,四摄跟八供养是我们现在讲的道具,在佛法里面称为法器。菩萨手里拿的这些东西叫法器,因为它都是表教化众生甚深的义理,所以都算在这里面。
『一佛而双现二土』,「一佛」是指阿弥陀佛,「二土」是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清凉大师说,释迦是我们的本师,阿弥陀也是本师。真正根本的老师是阿弥陀佛,释迦佛不过是在娑婆世界代替阿弥陀佛招生而已,希望娑婆世界真正觉悟的众生赶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确实是我们的本师。这个意思,《华严》上尤其看得清楚,《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确实是我们根本的老师。
疏【然诸佛说法,多种不同,今是依正皆说,详如此经,及大本观经中说。】
『多种不同』,就是说法不一定用言语,六根六尘都可以说法,因此根根尘尘无有穷尽。此地举个例子来说,详细像本经,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大本』就是《无量寿经》,《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净土三经都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统统在说法。《钞》里面解释这段文:
钞【多种者,如言说瞻视。】
『言说』,对耳根利的众生就用言说。在娑婆世界大多数的众生耳根利,这是讲多数。有些人眼根比耳根利,你跟他讲,他听不清楚,你写给他,他一看就明了;有些人你写得再清楚,他看了不清楚,你讲解他一听就懂得了。这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就像《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释迦牟尼佛当年度化众生是用言说,每天讲经说法。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间相差不多,出现在中国,他老人家教学也是用言语,当时没有用文字写出教材。夫子过世之后,弟子才把他一生所讲的东西记录下来,跟释迦牟尼佛情形差不多。释迦佛的学生多,记录得详尽,孔子的弟子记录的只是纲要,像《论语》里头一条一条的,大纲。夫子讲了几个钟点,讲了十几个钟点,讲了一百多个钟点,讲些什么?等於是把题目记下来,只有几个字,讲大纲。《论语》就是这个意思,都是夫子讲学的题目,讲题、纲要。不像佛讲经,佛讲经可以说把大意都记下来,相当详尽,这是很难得的。
『瞻视』,就不是用言说,是我们眼睛看,看色相、看动作,就明白意思了,这是眼根利的人。禅宗常用这个方法,不讲话的,擎拳,拳头、手指叫你看看,对方一看就觉悟了,这是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叫对方领略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法会中「拈花微笑」,那是动作,大众看了,不懂佛是什么意思,只有摩诃迦叶懂得,摩诃迦叶看到笑了一笑,他懂得。所以佛就把这个花给他,我有涅盘妙心传给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第一代祖师。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在色相、动作上,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所以他不用言说,他用瞻视,用这种手段。
钞【乃至香饭等。】
『香饭』,就是请你吃饭。吃饭是舌根对味尘,他一吃就觉悟了。香积国,香积如来他那个世界度众生很奇怪,他自己不说法,这尊佛天天办了好菜好饭请大家吃,吃了个个都开悟,这就是那个地方的众生六根里头舌根很利!
《楞伽经》有一段经文讲,佛告诉大慧菩萨,并不是所有的世界佛都讲经说法。如果那个世界众生耳根利,佛才用言说;眼根利,佛就用色相、动作,就不用言说。
钞【故极乐世界,不但金口说法,依正悉尔。】
极乐世界是一个平等世界,极乐世界的人是十方无量无边刹土的众生移民过去的。因此,极乐世界这些大众、诸上善人,他从各个世界来的,什么样的根性都有。如果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像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那就不能普度众生,用这个方法只能接引娑婆世界去的。他方世界去的太多了,因此,西方极乐世界说法就热闹了,六根六尘统统说法,依报正报都说法,道理在此地。
钞【如大本云。】
大本是《无量寿经》。
钞【阿弥陀佛,为诸菩萨声闻诸天世人,广宣大教,敷演妙法,莫不欣然悦适,心得解悟,各有所得。】
这段是说阿弥陀佛为大众,『菩萨声闻诸天世人』,这都是没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前的身分,到西方世界之后身分一样,统统是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看过,绝对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小乘、人天,没有,这个诸位要知道。『敷演妙法』,佛在那边说法。『各有所得』,每个人由於他的根性、精进的程度不相同,悟入的有浅深。
钞【又云:东方恒河沙数诸佛,各遣无量菩萨声闻,至阿弥陀佛所,听说妙法。】
这是详说一方,后面就略说了。
钞【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十方诸佛世界,那些诸佛都派遣他们那边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听阿弥陀佛说法。
钞【是正报说法。】
这是大本经上说的。
钞【此经水鸟树林演畅妙法。】
『水』是无情,『鸟』是有情,『树林』也是无情的,情与无情统统说法,这是六尘说法。
钞【及大本观经,如后文中详引,是依报说法。】
『依报』就是物质环境。
钞【又大本云:彼国莲华出无量光。】
莲花放光,光中出无量佛,这个佛是化佛,是莲花里面变化出来的。
钞【一一诸佛,皆说妙法,是依正俱时说也。】
这是依正都说,莲花是依报,依报里头现佛,佛是正报,正报从依报里出来,佛又说法,这依报同时说法。
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引用《无量寿经》,大多数采用王龙舒居士的会本,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大阿弥陀经》。王龙舒居士这个会集本,虽然是不完全,五种译本他只采用了四种,《大宝积经》的「无量寿会」他没有采取,可是在文字上比原来的几种译本好。
疏【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见。】
有人说应身佛说法、报身佛说法,法身佛不说法,也有人说三身统统说法。这怎么讲法?下面注解说得详细:
钞【应身说者。】
这是主张应化身说法的这些人他们的见解。
钞【有云:法身一向不说,报身具说不说,应身定说。】
『法身一向不说』,这是指言语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跟言语相同的。法身是理体,法身没有形相,没有形相怎么说法?所以说「法身一向不说」,这个意思在此地。这些地方,我们要细细去体会。古人讲法,每个人讲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可是你细细去省察,他的道理都不圆满,都偏在一边,这样说法的人不少。
『报身具说不说』,具是具足,有说、有不说。怎么有说有不说?报身有自受用身、有他受用身,自受用身他就不说,他受用身说法。他受用身,经上常讲:佛为十地菩萨现报身。十地,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报身身大。赞佛偈里面,「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是讲报身佛,那个佛要是在我们面前,我们看不到的,为什么?他一个人那个身相比咱们地球还大,你么会见得到他?见不到!像蚂蚁爬在我们身上,蚂蚁不晓得人是什么样子,它不知道,它见不到,那个相就太大太大了。因此,佛要度地上菩萨,要现跟他同样大的身来为他说法。现同样大的身,这叫他受用身,正是三十二应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样的身相。所以,他是有说有不说。
『应身定说』,「应身」是应化在世间,是为三贤、二乘、六道凡夫说法的。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相貌、身形跟我们世间人差不多,个子虽然高一点,也不是很高,很高那就变成怪人了。经上常说,佛的身是「丈六金身」,佛身一丈六,那个丈六是周朝的丈六,不是我们现在的尺。弘一大师编的《律学三十三种》,里面就有一章「周尺考」,周朝的尺,他做了考据的功夫。一丈六尺,差不多是现在讲的一百九十公分,是一个高个子。
佛的相好,这是他多生多劫修福所得的果报,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世间相书所讲的好相他统统都有,所有的好相都是他修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相好,是可以修的,连看相的人也说:相随心转。修相好要怎么修法?绝对不是到美容院。靠美容院去修相好,那个问题就严重,往往得一身的毛病,到后来无药可救,这是我们看到很多例子。佛告诉我们,相好从哪里修?从心地上修,你心地真正慈悲、清净、平等,相自然就好了。一般命相家常讲,一个人在四十岁以前,他的相貌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四十岁以后这个相貌,后天的,就是你在这一生当中,心理、行为会把你先天变成后天。所以四十岁以后的相貌,是这一生要负责任的。
实际上,相貌是自己心变现出来的,每个人相貌不同,是他投胎的时候,佛经上说得好,「爱不重不生娑婆」,你怎么会到这个世间来投胎?你有爱欲。投胎的时候多半取父母的相貌,因为他喜欢这个样子,他就变成这个样子。他这个相貌印在心里相当的深刻,所以相从想生!心里面想就现相。相貌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父母只给你做一个增上缘,做一个样板,你看了,喜欢这个就取这个,喜欢那个就取那个,相这么来的,不是遗传的。我们现在一般人讲遗传,这在佛法讲不通,没这个道理的。到成年之后,自己懂事了,心就有善恶,相貌就随著你的心行在变。所以壮年、老年的时候,这个相貌就是你一生所修积的。学佛的人尤其显著,变得快,他懂得方法,懂得理论。这是讲,修相好光明一定要从心地上下手。应身佛既然样样都同这个世间众生,所以他一定说法。
钞【则彼佛说法,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大本,高出一切世间之身,观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则岂定丈六。】
这是我们从大本、从《观无量寿佛经》看到,佛的身相非常的高大,『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这个身相不可思议。赞佛偈里面赞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还说得太小了。实际上佛的眼睛、白毫,远远超过我们所赞的,但是再说大的我们说不上来,因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所看到的,最大的海就是海洋,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这是我们地球上的须弥山,没有比这个再高了。举我们眼前所能见得到来做个比喻,实际上不止,可见得佛的身相之大。
钞【然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说,当是随机所见,自不同耳。】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为什么说报身与化身不是真佛?经上说,『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这里面含两重意思:第一,报身佛与化身佛是从法身变现出来的,从体起用,是法身理体的作用。用无自性,就是用没有自体,所以说万法皆空。为什么说万法皆空?因为一切万法没有自性,全体即真。报身、应身、化身都没有自体,他的本体还是法身,这是一个意思。
第二,报身、化身所说的这一切法,我们深一层的观察,言说文字也没有自性。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看经、听法才有入处,入处就是悟处,你才会真正听到东西。换句话说,你读诵的时候,听讲的时候,你心里要是执著言说、执著名相,心里还有所攀缘,心缘就是心里有攀缘,心里面有想法,有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有种种见解,这叫心缘相,你就没有开悟的指望,决定不能开悟,为什么?你的悟门堵死了。开悟一定要心清净。清净心才会开悟!心里有一点点障碍都不能开悟。
我们看《坛经》,法达禅师念三千部《法华经》,功夫很深,他为什么不能开悟?三千部《法华经》念了十年,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是十年。《法华经》七卷,文字相当长,他之所以不能开悟的原因,就是他有执著,他自己觉得比别人强,值得骄傲,这就糟了。他因缘殊胜,遇到六祖,他要是遇不到六祖,他一辈子都不会开悟,最后变成贡高我慢。这样三千部《法华经》念下去,给诸位说,来生只落得三界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他能不能得人天?靠不住。如果傲慢心很重,不在人天道!最好的,得修罗道就不得了。好胜,我慢、瞧不起人、自以为是,福报很大,这搞个修罗道就不得了!他没有人天的德行。天福必定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我们在大小乘经典都看到,色界以上的天人没有傲慢,没有这个烦恼,心地都慈悲,他修慈悲喜舍。「慢」只有欲界才有,色界、无色界没有。
能真正离开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这个心清净了,清净心听法能开悟。不但听经能开悟,给诸位说,心真正清净,听到风响、听到树叶落下来都会开悟,禅宗有很多例子。不是说一定参禅才能开悟!不一定,只要心清净都有悟处。我们中国过去一些文学家、诗人、艺术家,许许多多随著灵感,心地清净了,见色闻声在大自然他得到灵感,灵感在佛门讲就是悟处,他有所领悟,所以他能写出不朽的文章,谱下不朽的乐章、诗词,都是从清净心地里面被外物所感,是这么一个道理。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明了文字性空,言说也是性空,那么我们以什么为法?必定心有所悟,悟入法性这就有法,入法性就有法,那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当是随机所见,自不同耳』,凡夫、小乘、权教只见到应身佛说法;大乘,别教讲地上菩萨,圆教是初住以上,他们见到报身佛说法。如果是圆顿菩萨,给诸位说,他看到法身也说法,这个妙了,法身怎么说法?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统统说法,那就是法身说法。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法身?这个意思很难懂。我们哪个人没有法身?虽有法身,我们不认识,虽有法身,不承认,这个没办法了。「法」就是宇宙万法,「身」就是自身,整个宇宙就是自体,谁承认?没有人承认!你要是承认了,那你就是法身菩萨了。
这个事情,我常常用作梦来比喻,只有用梦境来比喻,比较容易领悟,做梦的时间短!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是心变现的,能做梦的那个心把它比作真如本体,它没有相,就是法身本体;它虽然没有相,它能现相,随缘现相。平常不晓得,不知道心像什么样子,做梦的时候,你如果一下觉悟了,我心像什么样子?整个梦境就是你心的相分。你那个心在当时那个样子就是梦境那个样子。你真正觉悟到了,梦境是你心的样子,那么你问问,梦境当中哪一样不是自己?心外无梦,梦外无心!全心变成梦,全梦就是你自心,是一不是二!一下觉悟到,整个梦境原来就是我自己,这就等於你证得法身了。你才晓得,统统是自己!梦里面自己有自身是自己,梦里面梦到许多人还是自己,梦里面的山河大地还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决定不可能有外头一个东西跑到你梦境里面去,不可能的事情,都是你自己变的!
你现在要问,我们的真如本性像什么样子?我们今天看到的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样子就是真如本性的相分。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哪一法不是自己?统统是!所以众生可怜,众生颠倒,本来是自己,分自分他,虚妄分别,起分别、执著,在这里造种种的业,受种种的果报,全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真正觉悟到之后,你才晓得。
证得法身的人,最低限度,《金刚经》上所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决定没有了,为什么?他真的入《华严》境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证得真正的法身,在念佛人来讲是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是迷人他那里画界限,他自己悟了,他不跟别人画界限,是别人跟他画界限。那些人跟他画界限,他可以随顺众生的界限,他自己决定没有界限。换句话说,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没有一个妄念,他能随一切众生的分别执著妄想,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了。功德在哪里?自己心里明白。
《法华经》里面也有一个比喻,比喻一个长者,他的儿子从小走失,以后长大在外面要饭,贫苦得不得了。长者知道他是他的儿子,但是那个穷人看到这个长者害怕,不敢见他,不敢认。你给他讲,他不会相信的,长者自己很明白。《法华经》上这个长者就比喻作佛,比喻见性的大菩萨,逃失的这个儿子就比喻六道众生、权教二乘,他们不知道宇宙万法是一不是二,他们不知道一切万法是自己。几时你真正明白了,真正觉悟了,这个观念转过来,在一切法界里头,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你就已经证得清净法身。那你是什么地位?你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的菩萨。圆初住的菩萨,他跟我们不一样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也穿衣吃饭,他出门一样要坐车,都是一样的;就是思想见解观念上不相同,与我们一般人大大的不相同,他真正没有烦恼,没有贪瞋痴,没有我慢,他烦恼习气没有了。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疏【所惜者,万里百城,为参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怜悯者。】
这段话里面含了很多典故。『万里百城』是讲参学,万里寻师,百城访友。
钞【万里者。】
这公案就是万里寻师。
钞【僧问大随。】
『僧』是个出家人,也就是到处去参学的,问『大随』和尚。
钞【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答云:坏。】
这是什么?讲这身体,劫火洞然,这个坏不坏?坏。
钞【僧曰:恁么则随他去也。】
『恁么』,现在讲「那么」,那么就随他去。坏吗?坏了就随他去。
钞【答曰:随他去。】
大随和尚答覆:随他去。
钞【僧疑不决。】
一问一答,答覆真的是没错!可是他对这个答覆怀疑,换句话说,这个参访没有得到要领。
钞【往还万里,广参知识,始得大悟。】
这是中国禅宗很有名的一则公案,一千七百则公案里,《五灯会元》有这一段故事。这一位参学的人离开大随之后,到南方遇到投子和尚,这也是一位大彻大悟的禅师。投子就问他:你从大随和尚那里来,大随和尚跟你说些什么?他就把前面这个问答重覆说了一遍。投子和尚听了之后就向西礼拜(因为大随住在四川),说:四川有古佛出世!就告诉这个出家人,「你来看我干什么?他是个了不起人,再回去!」他这一来一往,『万里』是形容词,还没有万里,几千里是有的。尤其以前没有交通工具,出家人参学都是走路。这一个往返总要走好几个月,非常的辛苦!听投子的话,回去了,回到四川之后,大随和尚已经圆寂了,已经不在了。他这个怀疑依旧不能解决,听了这些禅师说话没头没尾的,不晓得说些什么。
以后又参访龙牙禅师,把从前大随、投子这些问答向他叙说。禅家讲: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心里有疑情,疑情不同怀疑,怀疑是烦恼,贪瞋痴慢疑,为什么?怀疑是不信,疑情是信,相信他们两个人所讲决定没有错,但是我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常常把这个话记在心里,这就禅家所讲「参话头」,常常想著。如果他不信,他根本就不想了。龙牙禅师告诉他:为同大千。他听了这一句之后,忽然悟入了。他说: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叫我千山万水走来走去,苦死了,就只有「随他去」这一句话。未悟之前他问:劫火洞然的时候,不晓得这个坏不坏?悟了以后他作一首偈子,「劫火光中立问端」,我提出这个疑问,「衲僧犹滞两重关」,透不过去,「只因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往还」,一个人到处寻师访道,想把这个问题解决。总算不错,他确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悟入了,这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龙牙讲:为同大千。这句话说穿了,梦境!统统属於梦境。你要晓得都是梦境,哪有生灭?哪有来去?人家讲的没错,随他去!随他去,你就一切都放下了。你在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上,不要去执著,不要去分别。你能样样随他去,你这个心多清净,多坦然,自在解脱!一切众生就是不肯随他去,就自找麻烦,这才苦恼万千,才有六道轮回。你一切都能随他去,这一句随他去就是十大愿王里面讲随喜功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多么自在!真正悟入境界的人才明了。
钞【百城者,善财南游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陀佛是最上知识也。】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共经历一百一十个城市。『南游』,南不代表方向,「南」代表智慧、光明。凡是大善知识居住的地方,他那里有智慧的人,那个地方就称之为「南方」;并不是指东南西北,它象徵智慧。大师在此地引用这段公案,比喻阿弥陀佛是最上的知识,你想参访善知识,你为什么不到西方世界去?这是说十方一切如来,阿弥陀第一!阿弥陀佛实际上超过了一切诸佛,这不是第一善知识,是什么?可惜很多人不认识他。真正要认识他,那要参访西方这位大善知识。怎么参法?赶快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怎样才能去得成?那就是此地所讲的,这个世界一切随他去就行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去得成了。这个世界上,你还要样样计较,对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了障碍。所以这个世界不管了,随他去!众生有福也好,没福也好,统统随他去,不要再去理会了。
虽然如此,有缘的人我们还是帮助他,佛门有个俗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到自己本分的责任,本分的责任是弘扬净土。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众生闻到了,能信、能解、能行,那他的缘成熟了。纵然他不信不解不行,阿赖耶识里头也把阿弥陀佛的种子给他种上了。这是我们当前能做得到的,也是我们当前应该努力去做的。对自己来讲,功德就圆满了。功德圆满,心地就非常的快乐。念念圆满功德,这要尽心尽力的去做。今天时间到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