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10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10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二二三页:

  钞【闻名睹形者,是亲疏一对,知者耳闻则思慕愿见,识者目击则奉事不违也。】

  这一句是解释《疏》里面「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这一句,意思是说明世尊这些常随的弟子,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知名度都非常高,当时国内国外都知道这些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有特殊的专长,在以后经典里面,结集的人都用他们来代表佛法。『闻名』是听说这个人,『睹形』是曾经见过这个人。闻名是『疏』,见面当然是『亲』,亲疏一对。再说知识,知是闻名的意思,『耳闻则思慕愿见』,愿见不一定见到,识那就是已经见到了。这是简单解释什么叫知识。

  钞【见形见心者,是浅深一对。知者则面对光仪,识者则神交意地也。】

  这里面有『浅深一对』,就是我们跟一个人曾经见过面,见过面是认识,可是没有深交,跟他不常往来,如果有深交常往来,这个认识就比较深了。所以认识里头也有浅深差别不同,这一句说这个意思。底下大师引用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是出在佛经里面的。

  钞【如二僧觐佛,其一道亡,佛以亡者为先见我,即见心之谓也。】

  这个故事是说有两个出家人想去见佛,而距离相当遥远,那个时候又没有好的交通工具,都是徒步去的。经过旷野找不到水,在那个时候是缺乏水源,好不容易见到水,但是这个水里面有虫,吃这个水那当然就杀生了。其中有一个出家人持戒很严,不敢吃,就渴死了,当然他就没有见到佛了。另外一个渴得无可奈何,他就喝了水,以后见到佛了。见到佛,佛就问他: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们两个人结伴来见佛的,一个人在中途因为不敢饮这个有虫的水,渴死了。佛就告诉他:那渴死的人,他老早就见到我了,你来得太晚了。说明那个见佛是心见,这个见佛是形见,身见不是心见。所以这里头有浅深的差别,『佛以亡者为先见我,即见心之谓也』。

  钞【知即识者。】

  『知』、『识』也可以合起来用。

  钞【犹言相知相识也。】。

  一直到这个地方都是解释知识。

  钞【德高望重,名满天下,人人知之,人人识之,故曰众所知识也。一说举众之中,此为多知多识,人天眼目,云众导也。】。

  这又是一个讲法,所以解释知识,它里头一共有三层的意思,以这一层为最深。这是说在大众中,大众就是佛的常随大众,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当中,他们几个是非常杰出的人才,所以没有人不知道,没有人不认识的,这个称之为『众所知识』。所以是『人天眼目』,可以代表佛领导大众的。这就是佛的学生里面杰出的学生,可以代佛说法的。

  钞【今人称善知识,亦具二义。】。

  这是引伸的意思,我们常常称人为『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有两个意思:

  钞【一者对恶而言,以我所知识,有善有恶,今是善之知识故。】

  这个意思浅,凡是对一般不作恶的人都可以称他为善知识,我们同修彼此见面都可以称为善知识。第二个意思就深:

  钞【二者此人有了然之知,卓然之识,人所不及,是知识之善故。】。

  这个意思就深了,是对那些有修、有学、有证之人,称他们为善知识,就像此地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是真正有修、有证的善知识。

  疏【称理,则自性无漏,是罗汉义。自性无迷,是知识义。】

  这是从心性上来说,就是称性而谈。什么叫做漏?『漏』是个比喻,像我们的茶杯,茶杯如果有漏,它的作用就失掉,我们盛的茶水就漏失了。佛用这个做比喻,比喻我们的法性,如果我们法性要是有漏,法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功德就漏掉了,比喻这个意思。我们看到一个器皿它有漏,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它破损了。我们法性什么地方破损了呢?实在讲法性并没有破损。法性上面如果起了烦恼执著,我们法性的功德就透不出来了。所以这个「漏」,就是烦恼执著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没有执著。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没有执著、没有烦恼了,这就称之为阿罗汉,这是小乘。如果大乘来说,见思、尘沙烦恼都没有了,我执、法执都断尽了,这是大乘阿罗汉。大乘阿罗汉,通常我们讲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

  『自性无迷,是知识义』。「迷」,通常讲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无明」,一种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要到等觉菩萨才能破;枝末无明,阿罗汉就破了。我们常常看到佛经上说,「四谛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第一个是无明,那个无明是枝末无明,无明破了就证阿罗汉、辟支佛果。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所断的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这是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的。根本无明破了,那就成佛,所以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自性无迷」,就是无明破了。底下有详细的解释:

  钞【心源本寂,则诸漏全空;心体本明,则群迷安在。】

  『心源』是我们的真心,「心」是真心的,为什么叫它做源?「源」是源头,是起源。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真心变现之物,所以心为万法的根源,这称之为「心源」。『本寂』,本来是寂灭相,清净寂灭,正像经上所说的「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是一切法的真相,像《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确确实实是清净寂灭。那么现在,一切法是不是清静寂灭?还是清净寂灭,这个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可是我们见不到这个境界。

  《仁王经》上将菩萨的修行分为五个阶段,最高的那个阶段叫「寂灭忍」。寂灭忍是什么?就是他证得诸法寂灭相,他看到了。他看到一切法确确实实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他看出来了。这个见解跟诸佛就没有两样。寂灭有三品:下品寂灭忍,刚刚证得这个寂灭的境界,「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到这个境界,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寂灭忍是等觉菩萨;上品就是如来,这个在修行上是最高的境界。比这个境界低一层的就是「无生法忍」,我们常常在回向句子里面讲: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法忍比寂灭忍要差一级,那也是大菩萨们所证得的。明心见性才能见到无生法忍,就是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还没有到寂灭。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这个境界?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因为凡夫他有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诸法寂灭相实在就是在眼前,佛决定不是说离开我们眼前一切物相,他证得一个特殊的境界,没有。万象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看到一切相在动?是我们心在动。你几时心要不动了,看到外面境界相也不动,你就能看到真相。正因为我们心在动,念念都在生灭,我们用的是生灭心,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佛在经上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今天用的是生灭心,用生灭心看外面境界相,这一切万相都是生灭相。说实在话,不是境界有生灭,是我们心有生灭,所以看到外面境界就生灭了。因为我们有执著,所以一切境界里面就有差别,就不平等。这一切的弊病,都是我们自己心里面生出来的。

  佛菩萨与我们到底哪个地方不同?就是用心不同,佛菩萨用清净心、用平等心,所以看到一切法都是清净平等的;我们今天看一切法用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高下心,所以在一切法里自生麻烦。这个麻烦实在讲一切法里头没有,统统是自己心里有,自己在生活当中以为有,错就错在这个地方。於是起惑造业受报,制造生死轮回,根源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一定要晓得。

  佛给我们说出事实的真相,就是『心源本寂』,换句话说,这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清净寂灭相,《法华经》上说的,所以叫本寂。我们学佛就是恢复我们本寂,恢复我们的本明,本寂就是大涅盘,本明就是大般若,所以说『诸漏全空』,烦恼,在本性里面没有烦恼,你找烦恼找不到的,觅烦恼了不可得。我们如果心里烦的时候,那个会修行的人,他静静的坐下,譬如我们这贪心起来了,坐下就是回过头来去找贪心在哪里?你这一找,贪心就没有了,找不到,觅贪心了不可得。如果你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你生气了,你也静下来找,瞋恚心在哪里?你去找。像《楞严经》里面阿难觅真心一样,那瞋恚是在内?还是在外?还是在中间?你去找去,你也找不到。

  正如同禅宗二祖慧可,他就是心不安,修行时就心不安,遇到达摩祖师,向达摩祖师请教,达摩根本不理他。他看到达摩不理,大概是以为自己心不诚了,就下个决心把自己的手臂砍断,拿这个去供养他。你想想看,舍身供养,砍掉一个手臂拿这个去供养达摩祖师,那是冬天,外面下很深的雪,跪在雪地上把这个胳膊拿去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一看这个样子,「你何苦来呢?你到底为什么?」他说: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一问,他就回头找,找到最后他告诉达摩祖师:「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达摩祖师就告诉他:我替你安心竟。我替你安好了。你晓得心不可得,还有什么安与不安?问题马上解决了,这句话把他点破了,他开悟了。

  诸位要晓得,烦恼性空!你不要怕烦恼多,不要怕业障重,业障也是性空,也是没有。但是你要记住,你有执著就有,你就有烦恼,你就有业障;你几时没有执著,你的烦恼、业障就没有了。有我执,当然有罪业、当然有果报、当然有轮回。我执没有了,你想想看,纵然有业障,谁去受?没有人受,没有我!这个果报,只有有我的人他才受!无我的人,他不受。他没有我了,谁去受它?没得受!所以诸位要晓得,有我执就有业报,我执破了就没有了。阿罗汉了生死出三界,为什么说他了生死出三界?我执没有了。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行,说穿了就是破二执,破我执、破法执。我执破了,证小乘阿罗汉,法执破了,证大乘阿罗汉,就成佛了。在纲领上说法,真是一句话就道破佛家修的是什么。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把它抓到,否则的话,不管怎么样修是增长我执,这个就错了。

  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修行,为什么没有能修成功?我们修行决定不是这一生一世,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不止一个阿僧只劫,不止三个阿僧只劫,无量个三大阿僧只劫,我们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要觉悟!就是有我执。谁修行?我修行!「我修的比你好,我比你用功」,处处都有我,你看糟糕不糟糕?「你一天拜三百拜,我一天拜三千拜,我比你强得多!」不修,好像我执还少、轻一点,愈修我执愈重,修什么?修我执、修法执,唯恐我执、法执还不够多,天天在增加!这个东西麻烦大了。佛门常讲看破放下,看破什么?看破我执,放下我执,看破法执,放下法执,你才有指望。我们天天在这里念佛、拜佛,在那里诵经,好像是那么回事情一样,结果仔细去研究研究与修行毫不相干,就是我执、法执并没有淡薄一点点,还是那么执著。这就是我们自己修行一辈子、修行生生世世都没能入得了门,原因就在此地。

  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晓得破我执要紧,非常重要。从哪里下手?先从「我所」下手。先把我所放下,比较容易。「我所」是我所有的,所谓身外之物,先把身外之物能看破、能放下,能够淡一点,这就是讲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我们所享受的。先学,学什么?我自己有多余的,我能够把它放下。我吃得饱穿得暖,我有一栋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再有多的,把它舍掉、放下,我所有的,我所放下。再进一步,「我」也能放下。《华严经》在「第六回向章」里面,举了很详细的例子,完全讲布施、讲放下,讲七、八十种,从身外之物到头目脑髓,从外财到内财,没有一样不能舍,没有一样不看破的。那就是破我执、破法执,显示出『心源本寂,心体本明』,大光明、大圆满,显示出这个。

  处处都有个「我」,你这个迷永远打不破,不管你怎么修,一天十万声佛号,一天磕十万个大头,你所修的人天福报而已,有漏的福报,你出不了三界,你也不能往生!不要以为「我这么用功,将来一定往生」,靠不住!往生虽然讲带业往生,一品惑也没有断,这个话说得没错,你要是把净土三经仔细研究,才晓得你这个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如果往生是那么简单的,我们过去生中也念阿弥陀佛,早往生了,怎么还到此地来坐在这讲堂呢?早就往生了。

  为什么往生不了?展开经典一看,我们的心行跟经上所讲统统违背了,所以念佛也不能往生。正如古大德所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这不能往生的原因就是我们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上统统犯了过失,信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们这上全都犯了过失,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信心,信心没建立。信心真的建立,你处事待人接物态度就变了。你发的愿,你这个愿不是真的,是假的!他说:我念念想生西方极乐世界。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如果真的发愿往生,你那个态度决定是像六祖所说的,「不见他人过」,为什么?自己管自己都来不及了,他眼睛看不到别人。还看到这个过失、那个过失,不是别人过失,是自己的过失!是自己的分别执著!自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哪里会有过失?所以过失在哪里?过失在自己。自己的分别执著是过失,别人没有过失。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相左」,左是往下堕落,自己造罪业,自己堕落。

  真修道人,他心地清净,他没有是非,这样才能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对一切事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人决定往生,为什么?世间人一切是非善恶与我不相干,我管这些事情干什么?我把这些事情放在心里干什么?没有必要!放在自己心上是大障碍!所以真正修道人,他能不管的他尽量不管,不得已,非管不可的,事上管心上不管,人家高明在这里。职责之所在,那不能不管,虽然管,心地清净,决定没有染污,这是修道人。事上管,心也被境界转了,这就不行了。事上管,心决定不被境界转,为什么?因为「心源本寂,心体本明」,他才有智慧观照的作用。

  钞【法华谓是真阿罗汉。】

  《法华经》上讲,『真阿罗汉』是谁?每个人都是的,哪个人不是!《华严经》上、《圆觉经》上,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是从什么地方看的?从心源上看的,从心体上看的。大家都一样,众生与佛没有差别。差别的只是众生迷了自己的心源,迷了自己的心体,虽迷并没有失掉!你觉悟,它起作用,它的作用广大无边;迷惑颠倒,它还是起作用,还是广大无边。起的相用是无二无别,但是感受不一样。迷的人,他看这个世界是十法界、是六道、是三途,他的感受是这个;悟的人,看这个十法界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一真?因为十法界同一个心源,就这心源变出来的!同一个心源,同一个本体,哪有不真?样样都真。这叫见性不著相。

  譬如我们用黄金,这个金就是心源、本体,我们拿黄金做一个佛像,做一个菩萨像,做一个缘觉像,做一个声闻像,做一个天人像,做个人像,一直做到畜生像、地狱像,分量都一样多,称起来一样重,摆在此地,这不是十法界吗?凡夫迷的人著相,那是佛,赶紧趴在地上磕三个头,那是饿鬼地狱畜生,要好好的骂几句,他著了相!那个明白的人,这十个是什么?价值相等,无二无别,统统是黄金,没有两样。从艺术观点来看,每个像都做得维妙维肖,它的价值相等的、平等的。不迷的人看这个相是平等的,迷的人看这个相是不平等的。平等的,那就一真。并不是说一真法界里头没有饿鬼、地狱、畜生,一真法界有,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没有两样,觉悟了,看的时候就一真。

  不同的境界就有高下、就有苦乐,如果在一真法界里,他心是清净的、平等的,他没有苦乐。在天上他没有乐受,在地狱里他没有苦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他统统都没有,为什么?这个心体、心源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他不受。凡夫才有这个受,圣人没有!晓得一切法都称体的,所谓「法法皆如」,法法不二!这称性,没有一法不称性。换句话说,没有一法不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在讲堂常常用作梦来比喻,梦中的那个境界就是法相,能作梦的那个心,我们把它比作真心,整个梦境是心现的,「全梦即心」,全心就成了梦境,心跟梦是一不是二。大家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佛是从这个地方来观察,说明一切众生皆是佛,本来成佛!

  我们修净土法门理论的依据也是这句话,《观经》里面讲的是念佛的理论跟方法。《观经》里面讲「是心是佛」,这一句就是此地讲的「心源本寂,心体本明」,跟这个意思是一样。因为本寂、本明这就「是佛」,心源、心体就是「是心」,是心是佛。整个佛法,不论是哪一宗哪一派、不论是哪一个法门,都依这个原理建立的,这叫佛法。下面这一句,那就是说我们的境界,「是心作佛」,心本来是佛,他现在又要作佛。本来是佛,就是唯心所现;是心作佛,现在要作佛了,唯识所变。

  我们拿这个公式套一下,大家就明了。我们今天「是心是佛,是心作人」,咱们作人!这不是佛了,十法界里的人法界。如果再不想作人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鬼」,作鬼去了,「是心是佛,是心作畜生」,作畜生去了,就看你怎么作。心永远不变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那个心永远不变,就看你作什么,作什么就是唯识所变。所以佛教给我们,你要作佛,是心作佛,那你必定成佛,你本来是佛,现在又要作佛,你怎么会不成佛呢?当然成佛。

  所以大家要晓得,「是心是佛」这一句是彻始彻终贯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这一句是贯下来的,本体,就是佛性。「是心是佛」就是讲佛性,一切有情众生统统都有佛性。「是心作佛」这是唯识所变,看你自己怎么变,你要变佛就成佛,你要变菩萨就成菩萨,你变六道众生就成六道众生,你变三恶道就现三恶道。你自己喜欢变什么,那你就受什么,原理在此地。原理明白了,我们那个信心就建立了,我为什么相信它?它有个道理在!这理上讲得通,我就相信它了。理没有搞清楚,我怎么能相信呢?不能相信。所以「信」这个字相当不容易。

  钞【起信号曰真实识知,彼沉空为寂,作念而知者,名字罗汉,虚妄知识也。】

  《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当然马鸣菩萨对事实真相很清楚很明白。真正清楚明白,他怎么修法?他一定是修念佛求生净土的。没错,马鸣菩萨是修西方净土的,搞清楚的人,没有一个不到西方净土去,所以现在马鸣菩萨在极乐世界。《起信论》说:「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实在讲,他说得这么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只说一句话就统统包括了,「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他全都包括了,可以说《起信论》那一段的文就是六祖大师这句话的注解,统统具足。

  『真实识知』,跟『沉空为寂,作念而知』不同。「沉空为寂」是指一般修行人,尤其讲修禅的,修禅如果不得法,坐在那里心很清净,坐到一念不生,以为很清净了,那是不是真的禅?不是的。为什么?禅里面有观,不是死的。禅里头没有观,那是属於无想定,他心里头有没有执著?他有执著,他执著无想,凡夫著在想上。那一类的人著在无想上,他还是有执著,换句话说,还是没放下,为什么?我们凡夫无无想,有想;他无有想,落在无想里头,所以他不究竟!修成功了到四禅天,四禅天有个外道天,就是无想天,他把无想天当作究竟涅盘,那大错特错了。沉空为寂,这个错了。『作念而知』是我们普通凡夫。我们要分别、想像、研究,这才知道,这是「作念而知」,这个不是真知。真正的智慧不要分别、不要起心动念,一看就知道,这是真知;看了之后研究研究这才知道,这不是真知。这两种是凡夫,凡夫怎么样?『名字罗汉』,有名无实,不是真正的阿罗汉,是『虚妄知识』,不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纲领,分别、妄想、执著,这三样东西把我们害苦了,害得我们生生世世轮回六道,生生世世的修行都得不到结果。佛教我们除去什么?无非除去分别妄想执著而已,除去这个东西。我这么说了,怕大家听了以后又错会意思,「好了,从今天起我一切不分别不执著了」。人家问我:这什么东西?不晓得。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他不分别、不执著,男人女人也不晓得了,你吃饭没吃饭也不知道了,这事情麻烦,这就把世间相就破坏了。经上常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世间人有执著,我们表面上随顺他的执著,世间人有分别,我们表面上随顺他的分别,内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外面一样的有分别执著,这叫不坏世间相。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是什么?不离世间人的分别执著,不离这个。觉是什么?我自己内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执著,处事待人接物用分别执著,这个世间秩序就不乱了,就不坏了,没有破坏!内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著,这才是对的,这就是空有两边都不著,叫中道。自己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不著有,外面现象上有分别执著,不落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这叫中道。菩萨行中道,大家要明白这个意思,不要错会了。错会了,不是堕落在「有」这一边,就堕落在「空」这一边,总是堕落在一边,那都是错误的。事上有分别有执著,心里千万不要有分别有执著。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心就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事相上有分别有执著就是成所作智,的的确确是转八识成四智。再看底下一段,这个意思愈来愈深:

  钞【是故邪见与正见一体,众妙与众祸同门。】

  这两句意思很深。在我们看,邪见跟正见是对立的、是相对的,众妙与众祸也是相对的,怎么会是一体?这里面要知道它的体是一,心源、心体!祸、福都是这一个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因此它不是两个东西。怎么会变成祸福?就是迷与悟,悟了,祸也是福,迷了,福也是祸,所以在迷悟之间!迷悟不二,为什么?悟的是这桩事情,迷的还是这桩事情,没有离开这桩事!所以迷悟不二。佛菩萨悟的是心源,悟的是心体;我们凡夫迷了,迷的也是心源,迷的也是心体,就是在这一桩事情产生两种不同现象,两种不同的现象是一桩事情,所以说迷悟不二。

  你要是把真相看清楚,确实迷悟不二。因为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菩萨不憎恶人,不讨厌恶人,为什么?因为与他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为什么对善人喜欢,对恶人讨厌?我们认为是二不是一,所以贪爱之心、憎恶之心强烈的产生,这是迷,不是悟!悟了之后,说实在话,厌恶之心没有了,贪爱之心也没有了,他心是清净的,就是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永远是清净心,就是心源本寂,永远是清净寂灭的心。看外面的一切现象,正见、邪见、众妙、众祸统统是清净寂灭相,这个是真相。自己的心清净了,看外面的境界就清净,换句话说,我们看外面境界不清净,还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并不是外面境界不清净。

  我们今天念佛,念佛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恢复我们的清净心。不管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正念也好、邪念也好,只要这个念头一起,马上把它换成阿弥陀佛,把这一切念头统统伏住,这叫做功夫。这是培养本寂,恢复我们心源本寂。寂之后它就有照的作用,寂是心清净,清净它就生智慧,智慧就是照的作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们现在要做的功夫是寂而常照,为什么?因为我们「照」还没得到,「寂」是先修定,先修清净心,心不要叫它起波浪。心的波浪是什么?就是分别执著妄想;有分别执著妄想,心就不平静了。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修正,把一切的分别执著妄想统统用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所以,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功夫如果上轨道,睡觉的时候还是念阿弥陀佛,作梦的时候也是念阿弥陀佛,希望大家努力。

  如果你得到这个境界,你不要欢喜,这个境界只是功夫刚刚得力,刚刚上轨道,没什么了不起。如果一欢喜,一觉得自己了不起,这个功夫马上失掉,你不能保持。要以很平常的心,要有谦虚的心,不如别人,别人他得到不失掉,我们这得到很容易失掉。我们是初学刚刚得到,非常的虚心努力去学习,希望这功夫保持,也不能有希望的心,因为有希望的心,一定会失掉,保持不了,为什么?这希望的心就是夹杂,一方面念阿弥陀佛里头还夹杂一个希望,这不行!所以念佛最怕的是夹杂,功夫要不间断、不夹杂,不夹杂,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没有一个妄念。我想保持这功夫,这就是一个妄念,这个妄念不能有,才真正能够保持得住。久而久之,你这个功夫能做上两、三年,就像古来那些往生的大德一样,预知时至,无疾往生。这是人人做得到,就怕你自己迷失了方向。你自己迷失了自己,那么这一生又错过了,这很可惜!

  因此真正念佛人,真正期望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圆满菩提,实在说,三经足够了,三经一定要合参,我们才有决定的把握。一部经固然也行,甚至於一部经都不要,只要一句阿弥陀佛也行,那要根性很利的人,所谓很利是什么?要很老实的人,老实念佛。我们现在都不老实,不老实会打妄想。老实念佛人,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一天到晚就抱著阿弥陀佛,他的确一个妄念都没有,这种人叫老实。我们虽然念佛,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不惯,这就不老实。不老实的人要三经合参,把这里面的理论、方法、因果、境界统统搞清楚,我们就知道这个路怎么走法,自己就有把握了。不但有把握,的确可以克期取证,可以限定我多少时间能办到。所以这个法门非常殊胜,真正是不可思议难得希有的法门。末后结论说:

  钞【息心达本源,庶几可以为沙门矣。】

  『息心』,就是息我们的妄心,也就是分别执著妄想。因为邪见、众祸都是妄心造作的,我们能把妄心息掉,换句话说,你的邪见就息掉,你一切的祸患就没有了,也就息掉了。祸患是什么?六道轮回,这是大患,那是妄心变现出来的。息了妄心,『本源』就是真如本性,本性就显现出来,见性就成佛,所以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是见性成佛。『庶几可以为沙门』,「沙门」是出家修行人的一个名称。莲池大师勉励我们,必须要做到『息心达本源』,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出家修行人。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