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二一0页:
疏【佛者,主成就也。佛义解见前文,以是一期众生所共宗故,名之曰主。又六种成就中,最为主故。】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这是解释『佛』这个字,在六种成就里面属於『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这个地方的「主」,拿现代话来说,就是这个大会里面的主席,或者我们这个讲座里面的主讲,释迦牟尼佛是主讲。为什么叫他主成就?底下有两句话解释,『是一期众生』,这是一个时期的。如果就当时来说,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教学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面,大家都以世尊为老师,都以他为主讲,就是说法主,所以称之为主成就。如果就佛整个法运来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分为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一万二千年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也是他教化延长的这个时期。
在这一万二千年当中,即使现在释迦牟尼佛不在世,我们读到他的经典,读到他的语录,也就等於接受佛的教诲一样。这个「主」的意思,也能够延伸到末法时期。因此,「主成就」在六种成就当中是最重要的一个,如果没有佛,其他的五种都谈不上成就,因为有佛才有前后这五种成就。《钞》里面解释:
钞【共宗者。】
『共』是共同。
钞【佛出世为一期,一期之中。】
狭义的讲,就是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广义的说,整个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
钞【六凡三圣。】
『六凡』是六道凡夫,『三圣』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我们讲的三乘人。
钞【一切众生,同所宗主。】
九法界有情众生都是以佛为老师,都是听从佛的教诲。
钞【如万姓百辟,归一人故。】
从前皇帝是一国之主,这些老百姓、诸侯都要听命於天子。这是把天子比喻佛陀。
钞【六成就中主者,望前,则际主之会成时,聆主之语成闻,受主之教成信。望后,则主之所居成处,主之所化成众,是六种共成,而归重於佛,亦言佛便周意也。】
『际主之会成时』,这个际会就是因缘聚会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机缘成熟的时候。机缘要不成熟,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也起不了作用。现代这个时代,佛菩萨为什么不来?也许说我们现在众生太苦了,佛菩萨应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应当赶快来我们这个世间才对。其实佛菩萨的确是大慈大悲,现在也来,不但来,来的人也多,次数也多。不过不是以佛菩萨的身分来,为什么?如果以佛菩萨身分来,不但度不了众生,而且给众生带来灾难。这怎么说?现在的众生信邪不信正,听骗不听劝。你劝他,他不听,骗他,他听,这个就是业障重!佛菩萨总不能骗人,佛菩萨要是骗人,那戒都破了,还称什么佛菩萨!佛菩萨不能骗人。因此佛菩萨来教化现代众生就难了,相当的困难。相反的,现在这个世间妖魔鬼怪很多。我听同修跟我说,台南的开心法师说:前年七月间,鬼门关开了,妖魔鬼怪统统跑出来了。他看了对这个很奇怪,为什么妖魔鬼怪统统放出来?这些东西放出来对这个世间决定没有好处,世界动乱的预兆,不是好事情。这个当然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本的原因在哪里?根本原因是在人心。人心要是正,这个东西不会放出来,放出来也起不了作用;人心邪,邪与邪感应,正与正感应。现在这个世间众生,邪知邪见的人太多,正知见的人少,所以他相信邪法,他不相信正法。
佛菩萨纵然多,也是散布在各行各业,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可是机缘不成熟,佛也度不了他。他不相信,他不肯接受,那没有法子。如果大家心都正,都想出离生死,都想早证菩提,这样的人要是多了,佛就来了。佛门里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正知正见,真的想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佛也不会舍弃他的。佛如果舍弃他,佛就对不起众生,一个都不会放弃的。一个人,他有度一个人的方法,多数人,有多数人的方法,这方法不相同。这一会是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所以佛示现降生在人间,住世八十年,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这是一期的嘉会,非常殊胜的法会。
『聆主之语成闻』,如果不是听到佛法而开悟,那就不能叫做闻成就;听佛开示恍然大悟,叫闻成就。『受主之教成信』,这是信成就。听了佛所说的,真正悟入,悟入之后这信心就坚固永远不会退转,真的相信。以前的人根利,闻法容易开悟。现在的人成见很深,妄想特别多,动不动都要证据,没证据就不相信了。佛说法当然他也拿证据出来的,所以三转法轮。三转法轮,就是佛说法的三个原则。第一是「示转」,把这些理论事实说明,根利的人他一听就开悟。根性钝的人他还不悟,佛再劝导他、勉励他,这是「劝转」,他觉悟了,他能够接受。还有一种根性很钝的人,你劝他,他也不接受,勉励他,他也听不进去,这样的人,佛只好拿证据出来给他看,这是「证转」,他一看到证据,他相信了,这个人还是有救,还是可以度的。第四种人,拿出证据出来,他还是不相信,这就没法子,这就是与佛无缘,佛度不了他。前面三种人都能度得了,这第四种,佛对他无可奈何,度不了。像现在信邪不信正的,他没有办法接受佛法。真正相信了,这就是信成就。此地讲受主之教,这是讲的三转法轮,示、劝、证都可以接受的,成信成就了。
『主之所居成处』,处成就。『主之所化成众』,「所化」就是他所教化的那些人,他的学生,接受他教化的,这就是众成就,经上列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因此在六种成就当中,「主成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主成就,其余五种都不能叫成就。经典上常常讲『言佛便周』,说一个佛,一切意思都圆圆满满的包括了,一条都不会漏失的。
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者,处成就也。】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他住的地方。经上我们看到「佛在」,没有说佛住在哪个地方。「在」跟「住」有差别,「住」就是住在那里不动,「在」就是现在在哪个地方,明天在不在那里不一定。从前皇帝他住在哪个地方不能叫「住」,叫「在」,「行在」,说他在哪个地方。为什么不可以说住?因为从前皇帝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既然国都是他的家了,你想想看他要住哪里?国就是他的家,就是他的住处!所以只好说他在哪里。譬如你家房子很大,你在家的时候,就问你现在在哪里,你在客厅还是在房间里?不能说:你住客厅、住房间、住厨房,不能这个说法。佛的教区比一个国王的领土要大得多,佛的教区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一个星球而已。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如果说是释迦牟尼佛住哪里,我们只可以说他住娑婆世界。现在他在哪里?那就叫「在」,不能叫「住」。
疏【在者,天台谓在即住意。别之有四:曰天住,梵住,圣住,佛住。随宜佛住,乃至天住,实则佛身无在无不在。】
菩萨都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何况是佛?『佛身无在无不在』,哪个地方有缘佛就在,没有缘佛就不在,正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我们众生有感是有心的,《观经》叫我们想,这个经叫我们念,忆佛念佛,我们是有心,佛的应是无心的。无心怎么能应?实在讲正因为无心才能应,有心就不能应了。你看我们这个磬没有心,里面空空的。你敲它,这就是感,你一敲它就响,响就是应。正因为无心,所以「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它要有心,你扣,也许它就不鸣了,它就不答应了。所以佛是无心的,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佛有没有来去?没有来去。正是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有来去。其实这个原理,佛如此,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样的。很可惜的就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迷了,认为我们有生老病死,我们有来有去,统统是个错误的观念,把事实真相看错了。如果你真正要觉悟了,看到事实真相,我们凡夫跟佛没有两样!要说有两样,就是迷悟,除了迷悟之外,实实在在没有两样。
这一段讲的是处所成就。天台家讲,『在』也就是『住』的意思。『别之有四』,别是就佛法来说,据这个经典里面所讲的,经上多半讲『佛住』,天台家把它说为四种。天台家为什么要这样说?当然有他的道理,他是要「显示能住的心法」,因为一般人讲住总是指身,我们说:你住在哪里?都是讲你身住在哪里,没有说是你心住在哪里。可是佛法里面实在讲很著重在心,你看禅宗,二祖慧可请教达摩祖师,实在讲就是这个心不晓得安住在哪里,这心应当安住在什么地方为妥当,就为这个事情,断臂去求法。《金刚经》上,一部《金刚经》只讲两个问题,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两个问题请教,第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降伏其心就是我们心里面杂念太多,烦恼太多,要用什么方法能把它降伏住?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我的心安住什么地方?所以天台讲这四种著重在心,这个要紧,这个意思很深。
你心里面常常想的、常常牵挂的,那就是你的心之所住,这里面就分十法界了。如果你心里常常想著悭贪,那你就是住饿鬼道,身现在还没有住在鬼道,心已经安住在饿鬼道了。如果常常怀著瞋恚、嫉妒,那就是地狱道,心住在地狱道。如果想做个老好人,什么事情也不闻不问,糊里糊涂的什么也不知道,这心就住在畜生道,畜生道愚痴!心里头常常有贪瞋痴,这个东西是三恶道。身虽然没去,心已经安住在那个地方,很麻烦很麻烦!
由此可知,心里面常常怀著五戒、五常,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这是人道。如果住在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是天道,天住。如果常常想著四谛、三十七品,那就是阿罗汉,心住在声闻道。常常念十二因缘,这就是缘觉道,常常念著六度万行是菩萨道。如果常常念著清净平等,这就是佛道,佛心清净平等。我们现在这个经上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住什么地方?住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用意在这个地方。
钞【在即住著,大品论:明佛在某所,已而言暂在久住,总成在意。】
『在』是暂时的,『住』是长久的,住在哪里是长久的,有这么一点点差别。
钞【今谓无论久暂,但就当时说经之处,即名为在;如天子所至,即名行在也。】
现在不管他在那里的时间久暂长短,我们只说这部经是在哪个地方讲的。
钞【四住者,佛摄众生,随宜而住。或现天住,谓六欲天因,即以施戒善心住。】
下面都是从因果上讲。因为佛教化众生,教化众生里面是以因果为主要的讨论的命题。我们众生希求果报,一定要晓得果报是怎样形成的,换句话说,一定要知道它的因缘。因缘具足,那个果报当然就现前,所以佛法始终不离因果。现在有些人他不相信因果,那个是愚痴!因果就摆在他眼前,他硬说不相信,这有什么法子?譬如,他要想肚皮不饿,吃饭就是因,吃饱就不饿,这是果。这就是因与果,很简单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的种子是因,长成瓜就是果。世间无论哪一桩事情都脱离不了因与果,怎么能不相信!所以佛在《华严》说「五周因果」,在《法华》说「一乘因果」。
这个地方把它分做四段,也就是讲四种不同的因果。『或现天住』,这是对一般希求生天的众生,他知道天上好,希望来生就生到天堂里去。你说出三界、说了生死,他对这个没兴趣,他听不进去,他的目的只想到天堂。佛说没关系,你想到天堂,我告诉你到天堂的方法,就教他把心安住在十善、四无量心,这个将来一定能够生天,叫他修十善业道。『施戒善心』,就是布施、持戒,修十善,善心就是十善业道。你依这个去修学,将来一定生天,你的心安住在这个地方。
钞【或现梵住,谓初禅至非想因,即以四无量心住。】
『梵』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四禅八定,佛教你这个方法。现在有不少人喜欢参禅,喜欢生到梵天,梵是清净的意思,佛就教他这个方法,教他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叫他把心安住在这个地方。这个比前面要高得多,地位上要高得多了。这些统统都是世间法,没有超越三界,那个功夫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还是六道里面生死凡夫。
钞【或现圣住,谓三乘因,即以三三昧住。】
『三昧』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三三昧」,三种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怎么不正常?有喜怒哀乐、七情五欲,这个享受不正常。正常的享受里面没有贪瞋痴慢,没有七情五欲,这才叫正常的享受。这个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三昧也可以翻作禅定,也就是念佛法门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叫做念佛三昧,就是念佛的正常享受。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是超越三界的。声闻要修四谛法、要修三十七道品,缘觉要修十二因缘,菩萨要修六度万行,这就是『三乘因』。
三种三昧是空、无相、无作,这叫大三空三昧;通於三乘,声闻有,缘觉也有,菩萨也有,但是境界不一样。三三昧的名词相同,境界不相同,功夫浅深有差别。好比学校念书一样,初中、高中、大学都有《国文》,科目相同,内容有浅深次第不相同。大三空三昧,三乘人都有。心要安住在这个地方,才能超越三界,超凡入圣。
「大三空三昧」,简单的讲,就是般若里面所讲的三轮体空,不著相。「空」是慧,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明了一切法空。实在讲,一切法空是很难懂的,佛为了讲一切法空,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他老人家说法四十九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给我们讲解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得。我们凡夫为什么这么多的烦恼?这些烦恼统统都是发生在错觉上,就是认为一切法都是有的,认为一切法真有,他就在一切法里起了一个妄念,什么妄念?得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它,得到之后又怕失掉,患得患失,於是一切烦恼都从这个地方生出来了。真正把事实真相了解,一切法不可得,那个得失的念头没有了;得失念头没有了,就自在了,烦恼就没有了。所以这是非常的重要。
从因果律上来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说实在话,你都是命里面注定的,你没有办法超过命运!所以大多数人,你去看相算命都会算得很准,过去、现在、未来人家给你讲得清清楚楚,一点也没有讲错,可见得统统是定的!你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非常好,能叫你开悟,你才晓得一个人一生命运是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孔先生给袁了凡算命,他一年收入多少钱,八字上批得清清楚楚,一年下来一算帐,一点没错,不多不少,命里注定的。命里注定有,总是有!命里注定无,怎么求也求不到。袁了凡於是相信了命运,他什么妄想都不想了,为什么?命里头定的,我想也想不到。命里有的,我不要也不行,到时候也来,算了,干脆就不想了。他的心清净了,他得定了,他也得三昧了。他跟云谷和尚两个人在禅堂里面盘腿打坐,坐了三天三夜,他心里头没有打一个妄想,云谷和尚看到他佩服得不得了。一个人有这么深的禅定功夫不容易,三天三夜坐在蒲团上不起一个妄念,所以对他很称赞。他就说出来,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一切都知道了,他说:我想也是枉然,干脆不想了。云谷禅师听到之后笑了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圣人是功夫成就的,他是凡夫,他是相信因果,算了不要想了,想也是枉然,想都是妄想,何必自己找苦吃?所以不想了,所以他那个不是定,他是明了因果。
真正明了因果的人,一切妄念没有了。但是比不上修道人,修道人他有观慧;相信因果的人他只晓得事情之当然,不知道所以然,他没有慧,还是被无明罩住,一生还是受命运的摆布,没有办法超越命运。住三三昧,完全把命运转变了,在命运当中可以说解放出来了,自己完全做得了主宰,这个跟袁了凡大大的不相同。袁了凡是凡夫,住三三昧的是圣人,绝对不是凡夫,他超越三界永脱轮回。
所以这个「空」是观慧,於一切法不执著,知道一切法像《金刚经》上所说的,《金刚经》是开智慧的,《金刚经》不要念多,只要念两句就行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牢牢的把这个记住,虚妄的,你还有什么好争的?还有什么得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生灭法,像我们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叫有为法。动物、植物、矿物统统是有为法,乃至於我们心之所思也是属於有为法,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像梦幻泡影一样,有也好,没有也好,根本不要执著。
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你说妄想来了,要不要断呢?妄想是虚妄,断它干什么,不用断它!真的不必求,妄的不必断,自然什么都没有了。妄想已经是妄想,还努力去断妄想,岂不是妄想上又加了个妄想,永远断不了。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好,「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没事!你要断妄想,你要求真,你还有事,你还有患得患失,换句话说,你心还是不清净。所以这是入了真正三空三昧,心清净,於一切境界,他能够随缘,他能够得大自在,真正是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所以圣人跟凡夫不一样,凡夫做不到。四禅八定,是用定的功夫伏烦恼,不能断烦恼,入大三空三昧,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讲圣住,你发愿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证圣果,佛有办法,佛教给你,你喜欢成阿罗汉,你就成阿罗汉,喜欢成菩萨,你就会成为菩萨。
钞【或现佛住,即以首楞严百八三昧,力无畏不共住。】
这是最高的境界。『百八三昧』就是《楞严经》所讲的「首楞严三昧」,《楞严经》上就是讲的这个。这个三昧佛不常讲,「百八」不是一个数字,是表法,对烦恼说的。佛门里面常常将烦恼归纳,把它分类、归纳说起来方便,因为烦恼实在讲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这就难说了,怎么说法呢?所以把它归纳,归纳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是真正有这个数字,这个范围总是小得多,八万四千。但是八万四千要是讲解还是很麻烦,一条一条的讲解不胜其烦,为了讲解方便起见,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一百零八类,这就好说了。所以我们现在念珠一百零八颗,就是断百八烦恼。因此三昧里面也叫「百八三昧」,百八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意思。总名称就叫首楞严三昧,分开来讲就是百八三昧。就好像我们在台湾这个地区,总名称是台湾省,分开来有台北、高雄、台中,那就很多县市了。所以『首楞严』是总称,是如来所证得的,也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三昧。
『力』是十力,就是如来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连菩萨都没有,如来都有。「力」简单的讲,就是能力。我们常常赞叹佛万德万能,这句话并不是随便的赞叹,是真的。佛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能力,从什么地方看?《观经》我们把它念完,你就明了了。假如一个造作五逆十恶这样重罪的人,我们要问:佛有没有能力叫他立刻就成佛?如果佛没有能力,那万德万能是赞叹他的话,不是真的。给诸位说,佛是真有这个能力,你看《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就是这种众生,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前了,他要是有这个缘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一念十念皆得往生,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就成无上菩提。可见得佛不是没有能力,是众生不相信,不肯接受!这个不是佛的过失,不是他能力做不到,是他想帮你,你不接受,那有什么办法?由此可知,五逆十恶临终要堕地狱了,都能够立地成佛,我们在座这么多人还没有这么重的业障!你们要肯相信,你们的品位高,个个人都是中上辈往生,不会在下三品的。
善导大师跟我们说得好,三辈九品,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的缘不相同,所以往生才有这个差别。譬如,台湾净土很普遍,念佛的人很多,但是每个地方念佛遇的缘不相同。我们这个地方缘比较殊胜,但是还不是尽善尽美,为什么说不是尽善尽美?我们少个念佛堂。一个讲堂,一个念佛堂,那就尽善尽美了。讲堂里面讲解净土三经一论或者讲解净土五经,你把这个道理统统明白了,你这个心踏实,决定没有怀疑了,你在念佛堂念佛句句佛号都得力,这个缘是第一殊胜。缘差一点的,带你在一起念佛,对念佛的道理不懂,虽然念了,念了一辈子半信半疑,这个缘就差,往生品位就低。对於理论统统明白通达,这样念佛往生品位就高。三辈九品不是讲我们过去世的善根福德,不是在这里决定的,是在这一生当中遇的缘上决定的,这个讲得太好了,这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对这个缘要珍惜。
将来如果我们真的有这个力量的话,我们再找一个像这么大或者比这个更大一点的,有一个念佛堂。有个念佛堂,天天念佛的时候,就不必椅子、桌子搬得好辛苦,这个心都搬乱了。如果有个念佛堂,我们这里讲经完了,大家就念佛到念佛堂里面念去了。讲堂跟念佛堂一定是要有两个地方,这样才好。实在讲这个事情并不是很难,大家真正有心,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愿望,就会成就了。
『无畏』,佛有四种无畏。第一「总持无畏」,佛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理论、现象、程序,他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在任何场合当中他无畏,没有不知道的。我们上讲台就不像佛那么自然,为什么?怕人家把我问倒,问到我下不了台,这有畏惧!佛没有,佛真的是全知全能。第二「知根无畏」,佛有神通,每一个众生的根性佛都知道,他知道你过去世,也知道你未来世。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他统统晓得,所以你想什么,你要问什么,他都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在台上他无畏了。第三「决疑无畏」,任何的难题难不倒他,他都能够跟你解释,帮助你断疑生信。第四「答报无畏」,也就是辩才无碍,你有问,他决定有答覆,一定答得叫你满意,答的不但叫你断疑生信,还叫你破迷开悟。这个是菩萨都不能做到圆满,唯有佛果地上这四种无畏是究竟圆满,所以叫做果上的四种无畏。
『不共』就是十八种不共法。从身口意三业决定没有过失,一直到第十八种「知未来无碍」,就是他知道现在过去未来统统没有障碍,没有一样不知道。这是小乘菩萨都做不到的,所以佛确确实实是全知全能。底下『住』,这就讲住佛住。
钞【上三随他意住,后一随自意住。】
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前面三种是佛教化众生,最后一种是众生也做不到,佛自己安住的。自己是住在楞严百八三昧、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佛是住在这个地方。这是天台大师为我们说「住」这个意思的别意,这个讲法也非常之好,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下面莲池大师假设一个问答,这问答都是破除我们疑惑。
钞【问:佛何以天住。】
佛住在佛住,这是合理的,为什么他住天住呢?实在讲,佛在我们人间示现,那还不是天住,人住,住在我们人间,比那个天上更要委屈了。
钞【答:屈至尊在至劣处,为度生故也。】
这答覆得很好,也非常圆满。佛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住在哪个地方,佛一定要示现同类身,与他同在一处住,这才能够教化他;如果不能同在一处,佛就没法子教化了。必须是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
钞【无在无不在者。】
实在讲,体相作用都是如此。
钞【体寂寥,故无在。】
『寂寥』是空虚,像虚空一样,『体』是像太虚空一样,没有形相、没有音声、没有痕迹,所以他『无在』。但是现相,他就有在了。
钞【体圆通,故无不在。】
『圆』是圆满,『通』是通达。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因为有应,他就有在,说『无不在』就是有在。所以说「无在无不在」。无在是从体上说,无不在是从现相上说。
钞【华严云:佛身非至非不至。】
『至』就是来。『非至非不至』就是无来无不来。因为这是感应,哪里有感,哪个地方就现相。你不能说他有来,也不能说他无来,来与不来都说不上,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钞【何以故,虚空无身故。】
法身没有相,像虚空一样没有相。没有相,怎么可以说他来,怎么可以说他不来呢?
钞【如来亦尔。】
佛的法身就像虚空一样。
钞【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国土。】
像虚空一样,确实他是遍满的,实在讲,我们的真心就是遍满的,心就是遍满的。不相信,可以试验,我们张开眼睛能够看到的都是遍满的,我能看到的就是我心到那个地方,心要不到,你怎么看得到?你能够看得到的是你心达到了。什么能见?心能见,不是眼能见。眼不能见,心能见。心多大?你看多大,那个心就多大。实在讲,我们看,面积还小,我们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我们听,可以听得到前面又能听到后面;听的范围还不算大,我们心的念头,你想到哪里,心就在哪里,可以说这个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那个心有多大!心有没有相呢?没有相。心没有现相,心比太虚空大得多!心就是法身,心就是本性,真如本性、法身理体,都是说这个东西。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讲得很圆满。所以无在无不在,真的是『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国土』。所以说是:
钞【非至非不至,即此意也。】
跟此地讲的意思完全相同。
钞【然则佛在舍卫,以就劣机,故名天住。】
这是我们尊佛为天人,尊称他。佛是迁就众生,为了教化众生不得不示现这个形相在舍卫国住上十几二十年,住在这个地方教化。
钞【如实而论,即舍卫名梵住圣住佛住,亦何不可。】
从迹象上说,『舍卫』是我们人间的一个住处。如果从境界上来说,从心理上来说,你说什么都可以,都能讲得通的。
疏【舍卫,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
『室罗筏悉底』是梵文完全的音译,中国人喜欢简单,往往翻译把尾音省掉。譬如「佛陀耶」,我们把尾音「陀耶」不要了,单单叫个「佛」。
疏【华言闻物,以德名故;一云闻者,以人名故。】
『华』是中国话,中国话的意思是『闻物』。
钞【德者,以国丰四德。】
拿现代话说,这个国家是已经开发的国家,无论在物质文明,或者经济、文化、政治,都是高度发展的一个国家。
钞【一者尘德,五尘之境,多美丽故。】
『尘』,现在话就是物质建设。这个地方物质建设非常之好,建筑非常之好,物质文明非常的发达。
钞【二者财德,七宝珍奇,无弗有故。】
经济发达。今天报纸上新闻很大的标题,说两年之后台湾外汇存底会到世界第一,这就是『财德』。
钞【三者圣德,三藏圣法,皆具足故。】
『圣德』是指佛法,佛法非常的兴盛。佛住在这个地方,佛讲经,这有法宝,佛的那么多学生,这是佛弟子,僧宝;佛法僧三宝具足,所以这个地方『圣德』。这个地方也可以解释,文化水准非常高,就是学术思想发达。
钞【四者解脱德,人多解脱,不染欲故。】
这条就不简单了。『解脱』是讲修行证果的人多,就是圣人多。佛当年在世,佛是至圣、大圣,佛弟子当中有不少证菩萨果的,那个证辟支佛果、证阿罗汉果太多太多了,圣人太多了。「舍卫」,翻成中国的意思有「丰德」的意思,物产丰富,有道德的人非常多,所以叫「闻物」,闻是闻名,名闻遐迩,物产丰富,舍卫是这个意思。现在说实在话,我们台湾要比起舍卫国差一点,在前面两条不比他们差,后面两条差一点。以佛法来说,我们台湾今天在全世界是佛法最兴盛的地区。遗憾的,佛没住世,佛不在这个地方,菩萨、阿罗汉也没有,凡夫僧不少,比起其他地方好一点,比起舍卫国不如。第四条,我们这里没有。希望大家努力的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圣人,念到一心不乱就证果了,这是有待我们去努力的。『人多解脱,不染欲故』,证果的人多,所以多半的人都是接受佛的教化。因为佛在那个地区教化十几二十年,讲了很多大经,所以这个地区的人实实在在有福报,多半都能够看破放下,解脱的人多。
钞【以是誉动五天,名闻物也。】
『誉』是荣誉,就是名闻。『五天』是指印度,印度那时叫天竺,分作五个地区:北印度、南印度、东印度、西印度、中印度,中国人叫它做五天竺。唐朝以前都称为天竺。整个印度没有不知道舍卫国的,都晓得这个地方,是印度文化水准、物质最发达的一个国家。名闻物也。
钞【以人名者,多贤人故,国以人为重故。】
也有说舍卫是『以人名』,有名的人物。拿现在话来讲,国际间知名度高的人特别多,所以也称之为舍卫。『多贤人故』,像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这都是贤人。佛在此地常常讲经说法,这些都是佛的弟子,所以非常非常之多。『国以人为重』,古代印度跟中国都特别看重贤人,贤人是国之宝!贤人多,国家一定强盛,老百姓生活一定真正做到安和乐利。这是「舍卫」两个字的解释。
底下这就是他居住的道场。舍卫是大城,是个城市的名字,像我们现在讲台北市,是一个城市的名字。他在这个城市住什么地方?
疏【只树给孤独园者。】
这是佛当年讲经说法道场的所在。
疏【梵语只陀,亦云逝多。】
『只陀』、『逝多』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
疏【言只者,省文也。】
这也是省略,把它的尾音略去了。
疏【此云战胜。】
『此』是指我们中国。只陀,中国的意思是『战胜』的意思。
疏【给孤,表德。】
『给』就是布施,『孤』就是孤独之人。可见得这个人很慈悲,常常救济贫苦之人,是一个真正的慈善家。所以人都不叫他的名字,叫他「给孤独长者」,他对孤独人特别照顾,所以就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外号,称呼他,这是对他尊敬的称呼。这个人是什么人?就是:
疏【须达多。】
『须达多』是他的名字,就是须达多长者。
疏【园者,梵语僧伽蓝摩,此云众园。】
这是梵文的音译,翻成中国意思叫『众园』。『僧伽』是众,和合众。必须要遵守六个条件,六和合,遵守这六个条件,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它是一个园林。这个园林原来是只陀太子,只陀是舍卫国国王的太子,是太子的一个别墅,是一个花园别墅,这个面积很大。
须达多长者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来讲经说法,但是释迦牟尼佛还有一批常随弟子跟著他的,佛走到哪里,这些人就跟到哪里,多少人?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所以一请就得要请这么多人,请这么多人来,当然要找一个大一点地方,使他们能住下去。须达多就在舍卫国到处去看地方,看到太子这个别墅很适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住下去没有问题,都住得很舒服,就跟太子商量想买他这个地方。
这个太子也不认识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长者一定要买,请他出个价钱,他就跟他开玩笑,说:听说你家黄金很多,我这个地寸土寸金,你家黄金铺多少,我就卖给你多少。就黄金铺地。须达多就真的把家里仓库打开,黄金来铺地。太子很受感动,就问他究竟什么回事情,你买它干什么?须达多就给他说明。太子自己也很敬佩,他说:这样好了,功德我们两个人做。长者家里有的是钱,有的是黄金,我要一个人做,我不要你做,就发生争执了。这一争执,只陀太子就给他难题了。好,既然这样,你不肯我做,那好,地我卖给你,这黄金你就铺上去。这里头花木、花草我统统派人把它砍光,你也铺不到,还有房子,我都把它拆掉,你光是买个空地。这把长者难住了,没有法子,这才同意,好,功德两个人做,一人一半。以后这个地方就叫『只树给孤独园』。树木花草算是只陀太子的功德,园林算是卖给给孤独长者。这个地方就用他们两个人的名字。这个地方就是佛当年在此地说法的场所。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