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华经浅释,法华经全文,圣严法师: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八、五百弟子受记品──罗汉受记,衣裹宝珠——手机学佛网

法华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八、五百弟子受记品──罗汉受记,衣裹宝珠  

  八、五百弟子受记品──罗汉受记,衣裹宝珠

  听了「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之后,有五百下根的声闻,以富楼那尊者为首,皆得佛授记,未来必定成佛。

  这五百位虽名为下根,依据本品对于为首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所作的介绍,不仅在世尊诸弟子中说法第一,「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并已于过去九十亿佛所,「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已得四无碍智,具足菩萨神通之力,彼佛世人,都说他是声闻,其实他已经教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在今后再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成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由此可知,富楼那只是方便示现声闻相,实是已经亲近无量诸佛的大菩萨,已与无量众生结过大乘的法缘。

  富楼那「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YIN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这是《法华经》里非常有名的一段经文。

  富楼那成佛后的名号为「法明」,像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他一尊佛所化的佛国净土,这比起释迦牟尼佛的所化国土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是大得太多了。一尊佛何以能在这么大的空间之内教化众生?释迦世尊的报身,虽然不动本处,但其化身却有千百亿个;未来的「法明如来」纵以恒河沙同等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为其一个佛土的范围,当亦可用恒河沙同等数量的佛身,来教化各处的众生。

  接下来看看这个佛国净土内的情形:

  「七宝为地」,七宝在本经〈授记品〉中所列是金、银、琉璃、车渠、珍珠、玛瑙、玫瑰。在诸经典中所举七宝的项目没有一定,《大智度论》卷十及《阿弥陀经》的七宝是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玛瑙、赤真珠。另外有一种梵文名vajra的金刚,是出于金中之最的精牢,无坚不摧,乃宝中之上宝。加起来应该有八宝、九宝,不过佛经里还是以「七」为准,当时的印度社会是以「七宝」来总称一切宝物。「七宝为地」是指由所有宝物堆成的土地。

  「地平如掌」,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山岭丘豁,对于人类,往往窒碍难行,今日的陆空交通虽极便利,一旦遇到天然的各种灾难,依旧寸步难行。不像佛国净土,固无天灾,土地亦极平正,所以到处都是无障碍境。

  「无有山陵溪涧沟壑」,由地平面向上隆起的地形中,高高低低,高者为山岳,低者为丘陵。由地平面向下洼陷的地形,坑坑凹凹,山间的谷地有水流动者为溪涧,平地的凹处有水经过者称为沟壑。佛国净土,地平如掌,浩浩然全是一片无垠的平畴。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担心:「这个地方没有山也没有水,那饮水、清洁怎么办?」到了佛国就是莲花化生了,既无父母所生的肉身,还需要担心饮水、洗澡吗?倒是将来我们这个地球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麻烦就大了。因此大家在未往生佛国之前,必须知福惜福,珍惜水资源,同时也要发愿往生佛国,成就净业,成熟众生。

  以上是讲的彼佛国土的环境庄严,接下来说明彼佛国土的居处庄严。

  「七宝台观,充满其中」,凡夫欲界天人的宫殿,是可以随着身体所往所在之处,称意移动的。佛国净土的居处庄严,不但不会占有固定地面空间,而且不会像人间盖房屋,需要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一旦人口太多,地上充满房子,就很糟糕。佛国净土中的建筑物是浮在空中,彼此不占空间位置,到处都是七宝台观,随着所有人的行止而移动。在佛国里所见到的一切,都是由于因中所修无漏的布施波罗蜜等功德福报所感,有多大的福报,自然而然就会在多大的环境、多庄严的楼阁里。

  诸位参观过日本京都的金阁寺吗?它的背景是山,整个建筑物就在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是浮在水面的楼阁一样。大陆五台山也有一个金阁寺,从山下远望,也像是浮在空中一般。这两座寺院,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浮在空中,看似人间仙境,都是以它的背景和当地环境衬托出来的,当然还是没有佛国净土的百千亿万分之一好。净土中的七宝台观,都是浮在无漏的空中,已在三界之外,岂怕地震,又哪来火水风的三灾?

  「诸天宫殿,近处虚空」,诸天还没有出三界,天人仍是三界里的众生,还是凡夫。那么,佛国里怎么会有天人呢?可有两种解释:1.诸天的天王天子及其扈从,都是菩萨变现,例如《维摩经》中在丈室散花的天女就是大菩萨,诸大菩萨相就是天人相,因此诸天宫殿实际上就是菩萨宫殿,只是外表看起来像欲界的天宫一般。2.这些诸天宫殿确在欲界范围,人间凡夫的肉眼,虽看不到天上的宫殿,而在这佛国净土的三乘圣众,由于福报所致,五眼六通所见,十方一切诸天的宫殿,看来就如近处的依报庄严。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表面上看起来地上有凡人,空中有天神,但不论是在地面或住空中的,都不是凡夫,都是神通自在的圣者,所以能够互相往来,彼此相见。不像我们此界的凡夫,不但无法与天上的天神交接往来,连看也看不到。

  鸠摩罗什在翻译这两句话时非常头痛,照梵文的原文是「诸天也能见到凡人,凡人也能见到诸天」。不是翻的太长就是意思不全,怎么都不对,其他人也想不出更好的意见。后来僧肇建议用「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这两句话,才博得大家的赞许,解决了问题。仅仅用简单明了的八个字,实在了不起,为译经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众生有六道,分成三善道及三恶道,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神的一种),三恶道是畜生、饿鬼、地狱。其实畜生这个名词并不恰当,应当翻成异生、傍生较为适合,可是如此一来,一般人就听不懂了。本经以为,只有人天二道是善趣,故在佛国净土中只有人天,没有阿修罗、地狱、鬼、畜。

  一般而言,诸佛净土中的圣者们,不论菩萨圣众或声闻圣众之中,不仅无女人亦无男人,乃是中性的圣者。即使在《阿閦佛国经》中,虽有男人及女人形相,亦不行男女之欲事。

  「一切众生,皆以化生」,诸佛净土的众生,多系化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有情众生的产生,分成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总名为「四生」,梵语caturyoni。

  胎生jarāyu-ja,是指一般的常人以及较高等的动物如:象、马、牛、羊、猪、狗、鹿、猫、鼠、鲸鱼等,均在母胎中怀孕成形后,由产道出生。

  卵生a??a-ja,包括鸟类、爬虫类、鱼类,以及若干昆虫类等,有的由母体产蛋有壳,有的无壳为卵子,出了母体后,才孵育成形,离壳去皮而为新的生命。

  湿生sa?sveda-ja,是指微小的微生物,依湿处的物质受形为生命,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是靠湿气的成份,由母体分裂而生,也有若干类生命是不需母体,而仅依湿气或水份滋润的物质而生。

  化生upapāduka,为无所依托,唯依业力,忽然而生,例如诸天、鬼神、地狱、劫初的众生,皆为化生,包括人类也是从光音天下降地球,化生而成。

  依佛经所说,五趣之中的畜生趣,当然四生全具;人趣固以胎生为常理,却也有卵生、湿生、化生的特例;鬼趣以化生为常理,也有胎生的特例。地狱及诸天皆为化生。

  佛国净土的诸佛菩萨,诸善上人,都是莲华化生,是以信心及愿力从此界死,即于彼土涌现出生,是因功德、智慧、福报而化现出来,这是依佛法修证而化生的。

  在第三品中我们就讲过「从佛口生」,为什么会从佛的口里出生?因为「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听闻佛法、如实修行而出现你的法身慧命,即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所成身。诸位听闻佛法或读佛经,如法信受奉行,而能生到佛国,也就是「从佛口生」,也就是「从法化生」。

  「无有YIN欲」,YIN欲是根本烦恼中的最大烦恼,贪、瞋、无明,称为三毒,贪欲为其首,YIN欲乃是生死之根,故在大小乘诸经论中,无不呵斥YIN欲是祸患之渊、罪恶之薮。此界众生,修梵行者,皆断YIN行,色界禅天即无YIN事,生佛净土,自无YIN欲。

  「得大神通」,神通有三种产生的途径:生得、报得、修得。六种神通包括: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凡夫可得前五种,唯解脱的圣者得第六种的漏尽通。神通有小有大,凡夫小乘得小神通,唯大菩萨及佛果位得大神通。由于小神通仍属有限有碍,故亦作不了准。唯有生到佛国,得大神通,便能自在无碍。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食,可分为世间食与出世间食两种。

  (一)世间食有四种:1.段食:是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以香、味、触三者为体,通过口腔入腹,即是世间寻常一切食物。2.触食:即是以六根触六境生六识之可爱境而起喜乐感,以长养身心,例如眼喜美色、耳悦美音、身乐软滑等。3.思食:即是由意识思好事而喜乐,资益六根,有享受感。4.识食:此系指地狱众生及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中众生,虽不用前三种食,仍依意识及第八识资持生命。

  (二)出世间食有五种:1.禅悦食:修行人,心不散乱昏沉,即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故在禅定中人可以少食,乃至不食世间诸食。2.法喜食:修学佛法的人,闻法而生稀有欢喜心,以资慧命并养身心者。3.愿食:修行之人,因发弘誓大愿而资持身心,故能难行能行,坚固不退。4.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善根,持久不忘而资益慧命。5.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解脱涅槃之乐,是为常乐真乐净乐,而以之资养身心。

  本经此处介绍未来法明如来的佛土众生,常以法喜及禅悦二食资生慧命。不用「世间四食」,也未提「出世间食」的后面三种,乃由于五食是指正在世间从事修行佛法的人,当以五种出世间食为种无漏之因,已到佛国净土的众生,即以法喜、禅悦二食为常态,由此二食最能长养法身慧命之故。

  其余五百阿罗汉,未来成佛,同名普明。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优等五百位阿罗汉,这时候全被授记,将来都会成佛,成佛以后的名号都叫作「普明」。

  五百阿罗汉得受记已,头面礼佛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

  这五百罗汉此时非常自责,并且忏悔已往的无知,本来早就应该从释迦世尊处得到了如来的大智慧,竟然自以为是,以小小的二乘智慧就满足了。故请世尊慈悲,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过去常自认为已得究竟灭度的想法是错的。若以他们过去所证的智慧与佛智相比,实在就等于无智慧一般。就像萤火虫的光亮,一到太阳底下,就等于无光了。因此他们向如来自说了一则譬喻,以表明他们领悟了佛法,就像下面的「贫人衣珠喻」一样。

  曾有一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晓以衣系宝珠,「贸易所湏,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这个譬喻也像第四品中的「长者穷子喻」相同,不是佛说的,而彼喻是由须菩提及摩诃迦叶等四位弟子所说,此喻则是由五百位阿罗汉的代表所说。这五百罗汉因为彼此心都相通,所以我们可以相信他们真的是五百人一条心,带头讲的是富楼那尊者。

  贫人衣珠喻是说,有一个穷人到他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亲友家里,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后就睡着了;刚好这位亲友因为有紧急公事要往外地出差,但是他又不放心这睡着的亲戚在家里,怕他需要照顾,因此他把一颗无价的珠宝,裹着缝在他的衣服里就走了(系,缝的意思)。这个贫穷的人醒过来以后,见亲戚不在了,就到处流浪成为乞丐,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求衣求食,过着非常艰辛的生活。

  经文譬喻中的这个人非常的穷,只要有一点点东西吃,有御寒蔽体的衣服穿,他就满足了。因为他穷,所以得少为足。后来他的有钱亲戚又遇到他,看到他那么穷,心想:「哎呀!这个人真可怜,怎么没用我给他的无价宝珠?」便告诉他:「你醉卧在我家的时候,我送了你一样东西,你怎么不知道呢?」「我不知道,在哪里啊?」这位亲戚就从穷人的衣服里取出宝珠来,穷人一看才知道这是真的,之前竟然毫无所知,于是一下子就变成了有钱人。

  「醉酒而卧」是喻小乘人仅闻二乘法,便沈醉于偏空涅槃,认为已得大解脱。《法华经》就是针对那一些心量不大,得少为足的二乘人,为他们说佛的一乘大法,告诉他们人人都能成佛,为了成佛,人人都应该先发菩萨心,修菩萨道,自利利他,将来才能够完成最高的佛果,进入究竟的大涅槃。

  这就是之前在〈方便品〉中讲到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对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无上大法,就像一颗无价的珠宝,一直都在众生身上,只因为众生全然不知,所以才需要佛陀降生人间,现身说法,为我们指点出来。

  诸位要相信你自己心中有那颗无价的宝珠。如果摸到、见到而且也用到了,那就是开悟,入一相一味的大法。还没有摸到也没有关系,《法华经》在这里指出,我们都有这颗宝珠,所以不要妄自菲薄,这与佛性思想是相呼应的。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富楼那等五百声闻,申述佛在前面讲过的往昔因缘,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作菩萨沙弥时的释迦世尊,就已跟这五百罗汉讲过《法华经》,已教他们发了成佛的「一切智心」,嗣后竟然忘了,又变成不知该发无上菩提心,也觉察不到自己本应发起成佛的心。在此生中既得阿罗汉的道果,便自以为已得灭度,其实仅仅沾到涅槃的一点边,由于得少为足,就很难再来资生唯一佛乘的大菩提心。所幸,往昔生中所发成佛的「一切智愿」,犹未丧失,今蒙世尊,令之觉悟,真是感念无已。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