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华经浅释,法华经全文,宣化上人:第十二卷 妙法莲华经 提婆达多品——手机学佛网

法华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宣化上人:第十二卷 妙法莲华经 提婆达多品  

  第十二卷 妙法莲华经 提婆达多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可是,他处处和佛作对。有人说他与佛有仇恨,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他是属於逆增上缘助道的人。而且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来帮助佛成就道业。由於他以反面人物来助成佛道,所谓「逆助」者也。

  提婆达多是梵语,翻译为「天热」,因为他在世时,专门从反面来帮助人,使人心里感到很热恼,天气也变成炎热了,以此因缘为名。为什麽他要反面来帮助佛成道呢?这也有一个因缘的。

  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大富长者,名须檀。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须摩提,次子名修毗耶。在他去世之後,这两个儿子打算继承父亲的遗产。这时须摩提就想:「如果我分一半给修毗耶,那麽我不就要少了一半财产吗?」於是他就约他的弟弟修毗耶到灵鹫山去游玩,当他们攀登到山顶上时,须摩提就把他弟弟推下山崖,修毗耶就当场粉身碎骨而死,然後,须摩提又用石头抛击他的屍体,怕他伤残不死,一个哥哥用如此毒辣方法,来谋杀他的亲弟弟,只为了夺取其父之遗产。当时的须摩提即是释迦牟尼佛,修毗耶就是提婆达多。他父亲,须檀就是阿闍耆王。而这一品是佛说提婆达多帮助佛成就道业的因缘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於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於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这一段经文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求无上菩提。布施外财、内财,一切所有都为求法而布施。说完了见宝塔品之後,佛又不问而说,告诉诸菩萨及天上的人、人间的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在过去无量劫中,为求法华经的妙理,时刻未曾生出一念懈怠及疲倦的心。在许多劫中,我常为国王。曾经有一次,我发愿求无上的菩提,心不退转。欲要满足六种波罗蜜的法门:1、布施:勤修布施的法门,心不生悭吝。我把所有的各种宝贝:如宝马、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珍珠、玛瑙、国家、城邑、妻妾、子女、奴婢、仆人,只要他人所需,我都一一布施给别人。以上所说的是属於外财,还有内财布施,即是头、目、脑、髓、骨肉、手、足。如是毫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而行布施。

  释迦牟尼佛为了圆满六波罗蜜,所以把依报、正报,依正二报都为求早证佛果,而一起舍去,这是行真正菩萨道的行为。2、持戒:就是止恶防非,防止七支,即身三口四的过恶。身三:杀、盗、YIN。口四:绮语、妄语、恶口、两舌。3、忍辱:难忍能忍,打骂不报。4、精进:无论做什麽事情都有始有终,身心不懈,才是精进。5、禅定:四禅八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初禅的境界,呼吸气没有了。二禅境界上,脉搏停止了。三禅境界,念也停住。四禅境界,念已断了。初禅又叫离生喜乐地,离开烦恼而生出快乐的境界。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三禅是离喜妙乐地。四禅是舍念清净地。八定是除了四禅以外,还有空无边定等。6、般若:发出自性的真正智慧,贪等之毒断除不再斗争等,这就是真正的般若之力。这是大乘的教义,也就是菩萨所修的方法。

  六度波罗蜜的义理很多。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就是一种布施波罗蜜;不两舌就是持戒波罗蜜;不恶口就是忍辱波罗蜜;不绮语就是精进波罗蜜;不贪瞋就是禅定波罗蜜;不邪见就是般若波罗蜜。

  六种波罗蜜又有三种讲法:(一)对洽。(二)相生。(三)果报。

  (一)对治:(1)布施就是对治贪吝。(2)持戒对治毁犯。(3)忍辱对治瞋恨。(4)精进对治懈怠。(5)禅定对治散乱。(6)般若对治愚痴。

  (二)相生:持戒时,遇辱则能忍,能忍则能精进,精进则能调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调伏了则能摄入於法界,能摄入法界即是般若。

  (三)果报:布施能得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得诸根具足的果报;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报;精进能得大势力的果报;禅定能得长寿的果报;般若能得辩才无碍的果报。

  每一种波罗蜜又有十种的利益:布施波罗蜜——(一)能降伏贪吝之烦恼。(二)舍念相续,能真正行布施。(三)与一切众生平等,不起分别心。(四)生富贵家。(五)生生世世发布施心。(六)四众爱敬。(七)入众中不怯畏,善恶的人都不生怖畏心。(八)胜名遍处。(九)手足柔软。(十)能遇真正善知识。

  「持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诸恶莫作,「防非」是众善奉行。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要知道大善是由小善累积成的。所谓:持戒清净,就可得到十种利益:(一)圆满一切智。(二)入佛所学—以戒为师,因金刚光明宝戒是诸佛的本体。(三)智者不毁—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毁谤,而且还赞叹。首先,就不要争第一,要老老实实躬行实践,心真则事实,自然你就是第一。(四)誓愿不退—发求佛道的心。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乃至性命,永不退转於菩提心。(五)安住正行—不生攀缘心,常利益他人。(六)弃舍生死—能舍一切而认真修道。(七)慕念涅盘—趣向常乐我净涅盘四德。(八)无纤心—心不被贪瞋痴慢疑所纤住。(九)得甚胜三昧—得超然殊胜的三昧。(十)不乏信财—有信心是一种财宝,才能生出菩提心。

  忍辱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忍」字上面有一把刀插在心上,而且还是刀刃,刀刃按在心上,「忍」就像一把刀刺在心里,可见不容易忍。若不容易忍而能忍,就能把忍的一关打破了。这时,就得到忍辱波罗蜜。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盘的彼岸。「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使它,事事都能好。」弥勒菩萨又有一首偈颂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忍辱波罗蜜有十种利益:

  (一)火不能烧—因为内心里没有瞋火,外边的火就无法伤害。所谓「没有内虚,不招外感」。其理一也。

  (二)刀不能伤—因为内心没刀枪武器和伤害的心,故外边之刀枪也不能为害。

  (三)毒不能害—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所以达摩祖师被外道下毒六次,而他不中毒也不死。因为他在无量劫以前修忍辱行圆满了。内无毒心,外害不能染也。(四)水淹不死。(五)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拥护。(六)身相清净庄严,人人见了,心生爱敬。(七)永远不堕三恶道。(八)得生梵天。(九)昼夜安乐。(十)身心常生欢喜。

  精进即是不躲懒偷安,勤奋向道。譬如:在听经的时候,睡觉、打妄想或与他人讲话,这都不算精进。那麽如何才算精进呢?就是不贪睡、不打妄想、不和他人讲话、必恭必敬、全神贯注的听经,才是精进。又能昼夜六时无有疲倦,时刻念佛、念法、念僧,这即是身心精进。精进有十种利益:

  (一)他不能折伏—因为定力坚固,与任何人辩论,必定能百战百胜。

  (二)佛所摄护。

  (三)非人所护—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来护持。

  (四)闻法不忘—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五)未闻能闻—没有机会听到的法,即可听闻到。

  (六)增长辩才—得到辩才无碍能令听者法喜充满。

  (七)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恼。

  (九)心得轻安。

  (十)露优波华及优昙钵华(这类华要三千年才开一次),能日日渐增。

  所以,修行人必须要勇猛精进,把大懒虫化为精进龙。

  禅那波罗蜜,这禅那是梵语,中文简称为「禅」,译为思惟修。通常是参「念佛是谁?」故叫参禅。如用一个锥子钻一个洞,又如猫捕鼠,老鼠代表我们的无明,参禅就是要把这真性抓住。又如龙养珠,能时刻念兹在兹,就是观自在,若不能观自在,就是在打妄想。所谓「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人为什麽贫穷?就是因为心里有贪瞋痴,犹如无底之坑,若能舍下,不贪外缘,不执著色尘,那才是一个真正富贵的人。若把私欲断尽了,才是真正的福报,参禅也有十种利益:

  (一)安住威仪——能参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能「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二)行慈境界——能慈悲摄受教化一切众生。

  (三)无有烦恼。

  (四)守护六根——眼不跟色尘跑,耳不随声尘跑,鼻不跟香尘跑,舌不跟味尘跑,身不跟触尘跑,意不跟法尘跑。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智慧光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五)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六)离开爱欲——人为什麽有生死?因为爱欲没有断,所以在六道轮回。若能断欲去爱,地狱门也就关闭了,就不会再堕落恶趣。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七)修禅不空——能时时刻刻修禅,一定会增长慧命,开大智慧。

  (八)解脱魔业——魔无法障碍你的道业。

  (九)安住佛境——安住在佛的境界。

  (十)解脱成熟——无罣无碍,得清净法身。

  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译为智慧。为什麽这两个字没有读成「智慧」呢?因为「般若」这两个字能形容佛超然的智慧,与凡夫所说的智慧不同,故不翻。「般若」又包含三种意义:

  1、文字般若——一切佛所说经藏都属於文字般若。2、观照般若——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深谙佛教的经典,遂生出一种观照的智慧。3、由观照般若,再达到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是无相,但无所不相,故称实相。也就是非空非有。文宇般若就是有;观照般若就是空;若能从有而达空,空而达到非空非有,这样必能了悟真空妙有的境界,故称实相般若。

  人人有智慧,就是般若;人若没有智慧,便是愚痴。若人知道自己愚痴,那就是开始有般若。因为能有自知之明,智慧光明必然现前。若自认为自己对,不肯改进,那就没有般若智慧了。

  般若也就是没有执著。所谓「智光常明」,如果我们能修持般若,一定也能得到般若的十种利益:

  (一)布施不取能施相——不取受布施的相,无所执著,也即是三轮体空,即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若不执著能施(施者)和所施(受者),故叫不取能施相。我们不要学梁武帝,他曾问达摩祖师:「我造了这麽多寺院,修了这麽多桥梁,布施给这麽多僧众等人,你说我有多大功德呢?」达摩祖师因不顺乎人情,对他讲真话,故说:「没有功德。」其实,没有功德就是无有执著,无所执著就是功德。这功德犹如虚空,不能测量。

  (二)不依戒——若有人以为自己守持戒律是最好的,而且很了不起,那是错的,因为仍然有我相的执著。若不执著於持戒,能不持而持,持而无心,这才是真正持戒。

  (三)不住忍力——不执著自己存有能忍的力量,才是真忍。真忍是没有能忍心,能忍而不忍,根本不以为然。若说我在忍辱,就等於头上安头。所以真正修忍辱道的人,要明白诸法空相,那才是真正修道。

  (四)不离身心而精进——身心都能精进,但是也不可执著自己终日在精进。若有所执著,就不算是般若精进了。般若精进是精进而不著精进想,不为精进而精进,扫一切法,离一切相,降伏其心,还要离降伏之相。

  (五)禅无所住——参禅能到无所执著上,就可破我法二执,得大解脱,故名般若禅。

  (六)魔不能扰——魔来扰乱,但心不动摇,不失正知正见。

  (七)他言论不能动——譬如没有智慧的人,念了三天阿弥陀佛的圣号,听见他人说念密宗的阿闪毗佛最好,他的心就跑到那儿去了。人心若不定,很容易跟著此人的言论跑。在此谨述一个公案:从前,沩山老人住在一间破茅蓬,这一间破茅蓬破得不能挡风遮雨。当时,裴休相国,看见这位老修行住在这破烂不堪的茅蓬,於是就发大菩提心,供养三百两银子,来造一间新的寺庙。裴休相国就把三百两银子放在茅蓬门口的草堆里,遂离去。过了三年,他又回来看沩山老人。发觉老人仍住在那间破茅蓬,於是他想:「到底这位老和尚拿了三百两银子做什麽呢?怎麽没有盖庙呢?」於是即问他:「老法师!以前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你用到什麽地方去了呢?为什麽没有拿来建庙呢?」沩山老人说:「你以前把三百两银子放到那里,就到那里去找罗!」於是,裴休相国便到草堆里检查,果然那三百两银子,原封不动,才知道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修行人,敬仰弥笃,遂亲自来替他建庙。然後,再把他儿子(翰林)送来出家(法海禅师)。

  又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两位师兄弟,发心一起修行,一日一食,忍苦耐劳。有一天,他们走到五台山,当时下大雪,於是就住在一间破茅蓬里。因为没有粮食,所以一连挨饿了三天。这时,师弟就打了一个妄想:「师兄他是富有人家出身,从来没有挨饿过,这次却跟我在这里挨饿了三天,真可怜啊!要是有人来供养一碗面条,那就好了。」他打了这个妄想,土地神知道了,也焦急起来。因为看他们这两位真正修行者饿了三天,如果不发心来帮助他们,可能他们会饿死的。於是,土地神就托梦给住在後山的一对夫妇,叫他们供养这两位修行人。第二天早上,这对夫妇就送了二大碗面条给他们吃。师弟一见到这对夫妇走来,高兴得哈哈大笑。这时师兄知道这必是他打吃面条的妄想,於是就大发脾气,与他分道扬镳。修行若有足够的功夫,是不会向外起攀缘的心。一切言论也不能摇动他的定力,而他能制住一切向外驰求的妄心。

  (八)达生死底——达到涅盘的境界,离生死之此岸,而证得常乐我净,涅盘四德之彼岸。

  (九)增上慈——增加慈悲心。

  (十)不乐住二乘地——不愿住在二乘的果位上,愿在大乘的道路走,回小向大,修大乘般若法。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於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在无量劫以前,佛做国王,当时他能舍去生命,修六度万行。那时的人民,寿命很长。因为这国王要求法的缘故,所以把他的王位舍了,把所有的权利交给太子,然後,打起鼓来向人民宣布:「我要到四方求法,那一位有道德的人能为我说大乘法,我这一辈子,侍丰奉他、供养他、追随他。」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釆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於时奉事。经於千岁。为於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就有一位仙人,来对国王说:「我有一部大乘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假使你不违背我的教诲,我就为你宣说。」国王听了这位长寿仙说後,心生欢喜踊跃,立刻随从仙人,供养他一切所需,又到山上采果、挑水、砍柴、煮饭、炒菜,乃至用他的身体当做仙人的床座,这样子来供养仙人,而身心不生一点疲倦。如此经过一千年,为虔诙求法的缘故,所以一点也不懈怠,令仙人没有任何缺乏。

  当尔之时,世尊欲把前面的义理,重说一遍,故说出一首偈颂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椎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我回忆过去无量劫以前,因为求大乘法的缘故,虽然是世间上一个大国家的国王,但不贪恋五欲之乐(色、声、香、味、触)。於是,我用椎击钟鼓,宣告四方:「谁懂得大乘佛法者,若能为我解说,我虽是国王身份,但我愿做他的奴仆。」因为他愿求无上法的缘故,当时有一位阿私仙(寿无比、法无比的仙人),而来向国王说:「我有最高上、最微妙的法,这种法是世间很希有,假使你要依法修行,不违背我的教化,我应当为你说此妙法。」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於所须

  釆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普为诸众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这时国王听到仙人对他说的话,心里生出极大欢喜,立刻随从仙人,供给仙人所需要的东西,上山去砍柴,采果、瓜之类,随时恭敬侍候仙人,为什麽呢?因为他要求得无上妙法的缘故,所以身心不懈怠的来侍奉仙人。这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欲明白一切法,然後普度一切众生。所以他很精进以求大法。他不是为自己的身心利益或求五种的欲乐,虽是一位大国王,但因勤求法而终获得无上的妙法,乃至圆满了无上菩提。我现在把我过去行菩萨道的因缘,告诉你们。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佛说完了以上的偈颂之後,告诉大众,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过去无量劫前的那位把国家舍了,侍奉阿私仙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当时的阿私仙即是现在的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梵语。「提婆」译为天,「达多」译为「热」,故名「天热」。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的善知识,也曾为释迦牟尼佛的师父。释迦牟尼佛曾当提婆达多的佣人,终於,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法。那麽在释迦牟尼佛的本身,提婆达多不做他的善知识,却做他的恶知识,就是专门反对释迦牟尼佛,他大显神通,把释迦牟尼佛的五百个弟子都抢去了。这五百个弟子都被他以利诱所摄去。提婆达多企图破坏僧团,故别开生面,立五法:(一)尽形寿乞食。(二)尽形寿穿粪扫衣。(三)尽形寿露地坐。(四)尽形寿不食酥盐。(五)尽形寿不食鱼肉。专门与佛作对,要比释迦牟尼佛高一等。有些好高骛远的比丘,就跟著他学习。提婆达多也曾经出佛身血,一天,佛从灵鹫山下走过,他在山顶用一块大石头,往山下推。这时护法神著急起来,就用他的宝杵,把那块石头打碎,可是其中一块小石头刚巧打中释迦牟尼佛的脚指头。他又杀过阿罗汉,莲华色比丘尼是一位证果的阿罗汉,提婆达多一拳,就把她打死了,并且,他又破和合僧,令比丘众等不和。又唆使阿闍世王弑父弑母,所以五逆罪他都全犯了。虽然他是一位恶知识,专门从反面来与佛作对,可是将来他也会成佛。而实际上来讲,他已经在无量劫中成佛了。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释迦牟尼佛说:从提婆达多,这位善知识来教我的缘故,所以使我圆成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现在再以我释迦牟尼佛的因缘来解释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一)修布施波罗蜜,解除自己的悭贪。(二)庄严自性菩提。(三)自利利他。(四)後世得大果,尊贵富有。

  持戒波罗蜜:(一)修诸善灭诸恶业。(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住卧平安,身心愉快。(四)後世受涅盘乐。

  忍辱波罗蜜:(一)能破不忍。(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彼此离怖畏。(四)後世没有瞋心,得眷属和气。不受苦恼,得涅盘乐。

  精进波罗蜜:(一)能破懈怠心。(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增长善法,故自利。不恼他,故利他。(四)以大力,得菩提。

  禅定波罗蜜:(一)破散乱心。(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身心寂静,故自利。不恼众生,故利他。(四)安隐得到究竟涅盘。

  般若波罗蜜:(一)破无明。(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有智慧,故自利。又能教化众生,故利他。(四)得真正大智慧,除智慧障碍。

  佛圆满了六种波罗蜜,又得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能给众生乐,悲能拔众生苦,喜令众生生欢喜。舍,难舍能舍。佛以四无量心圆满菩提。成佛之後再用四无量心来教化众生。佛又得三十二大丈夫相。藏教谓修持戒而得三十二相;通教谓修布施忍辱而得三十二相;别教谓修诸法空,而成就三十二相;圆教谓授记而成就三十二相。以上是由藏、通、别、圆来判这三十二相。佛又得到八十种随形相好。佛的圆满报身现出一种最殊胜的紫磨金色。佛有十力、四无所畏。佛说法时,犹如狮子吼,无所恐怖,又有菩萨的四无所畏:(一)总持不忘,把所有的法记得一清二楚,故得善说法要无所畏。(二)尽知法药,知道那一种药来根洽某一种众生的病。(三)问答法无所畏。(四)能解众疑,说法无所畏。佛又用四摄法来摄受众生:1、布施。2、爱语。3、利行——身口意行善。4、同事——和众生做一样的事情。

  佛又得到十八不共法。1、身无失:佛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保持法身慧命,没有过失,身不犯杀、盗、YIN,故身无失。2、口无失:口所说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3、无忘:名念无失。4、无异想:佛唯有生生世世求无上觉道,没有其他的妄想和欲念。5、无不定心:佛不但没有其他的妄想,而且生生世世修持禅定,故有甚深妙定,心不散乱。6、无不知己舍心:佛对一切法悉知悉了,但是对一切法无所著住,把一切法舍了,故了无可得。7、意无减:佛生生世世愿意教化众生,接引有情,无退转心。8、精进无减:只有精进,没有後退的时候。9、念无减:念三世一切诸佛所修的法,而不间断,时刻不减少。10、慧无减: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11、解脱无减:渐渐得到解脱,一天比一天自在。12、解脱知见无减。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现。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过去的智慧无障。17、未来的智慧无障。18、现在的智慧无障。

  这十八种的法唯佛独有,在菩萨、缘觉、声闻三乘不能共这十八种法,故名十八不共法。佛有无量神通,乃至於成正等觉,成就菩提。广度众生,皆是藉著提婆达多教化的力量,而成就佛道。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後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於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佛又告诉诸四众,提婆远多从现在起到将来无量劫,当得成佛,名号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成佛的世界名天道世界。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个中劫。我们的世界每一增一减,为一劫。人寿以一百年减一岁,身高每一百年减一寸,由人寿八万四千岁,慢慢的减到十岁,从十岁又慢慢的增加到八万四千岁,故一增一减,名一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在二十个中劫,天王佛为所有众生广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这时有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众生,得证阿罗汉的果位,无量无边的众生发缘觉乘的心,有恒河沙数的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他们都得到无生忍,到了不退转的境界。

  时天王佛般涅盘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旛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这时,这位天王佛所应该教化的众生,已经教化完了,所应度的众生也度尽了,佛圆满了他所发的誓愿,故入涅盘。佛在世时候,正法住世有二十个中劫。佛灭度後,将佛全身的舍利存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珍珠、玛瑙七宝造成之塔。塔高六十由旬(表示六度),纵广四十由旬(表示四念处)。所有的诸天人民,都用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旛、宝盖、伎乐、歌颂,恭敬礼拜、恭敬供养这七宝妙塔。在天王佛入灭之後,还有无量的众生,证得阿罗汉果;无量的众生,得辟支佛的果位;不可思议的众生,悉发菩提心,至不退转的果位。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诸比丘说:未来的世界中,假使有修五戒行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听到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心里没有染污法。净心信敬,而不怀疑。如果有人批评提婆达多是个恶人,那是大错特错。其实,他的确是一位大菩萨,只不过他现反面尊者相来助佛度人。要相信生生世世来反对你的人,或者给你苦头吃的人,都是在帮助你成佛的。这又好像在大冶洪炉里,锻链一样,锻链得一点习气毛病都没有了,心性柔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信」。能把所遭所遇的怨瞋恚恼,当成自己的真正善知识,真正能生出恭敬善知识的心。譬如钟需要用木锤来敲击它,才能发出洪声,真金需要用火来烧,才成精金。梅花需要经过一番寒冷,才芬芳四溢,所以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虽然提婆达多所行所作很恶劣,但是我们若能对这一品不生分别心,不生疑惑,就是证明我们有真正的闻思慧和修慧,永不堕於三恶逍(地狱、饿鬼、畜生)。常常能供养诸佛,又能亲近三宝,得闻无上妙法。并且,能生到十方诸佛国土,亲闻妙法莲华经。即是莲华化生,九品莲华为父母。若生到天上,也同样受到最殊胜美妙的快乐。

  於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就在这个时候,下方的多宝佛驾到。跟随著他的侍者是一位菩萨,名叫智积。他对多宝佛说:「我现在可回去了吗?」这时,释迦牟足佛告诉智积说:「善男子!你再等一会儿。这里的法会中有一位菩萨,名文殊师利,你可以和他见面,互相认识,文殊师利是很有智慧的一位菩萨,你可以和他谈论妙法莲华经的道理,然後再回去吧!」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於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於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坐在千叶的宝莲华上,莲华大如车轮,跟随他一起来到法会中的菩萨,也都坐宝莲华上,从盐海的龙宫,自然涌出,住於虚空中,而来到灵鹫山,佛说法之处。再从莲华下来,来到佛前,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礼拜完毕,又到智积所坐的位置,互相问讯,坐到一边。智积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仁者!您到龙宫去,教化了多少条龙呢?」文殊师利菩萨答曰:「所度的龙,不可悉数,非口所能说出,亦非心可测量。你等一会儿,就可知道了。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无量众 今此诸大会 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 开阐一乘法 广导诸众生 令速成菩提

  就在文殊师利菩萨还未说完的时候,忽然有无数的大乘菩萨,坐宝莲华,从盐水海涌出,到释迦牟尼佛所在说法的灵鹫山,现出种种神通妙用,停住在虚空中。这些菩萨皆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海里所教化出来的。各个都具足行菩萨道,共同讨论六波罗蜜法。本来他们都是证得声闻的果位。但是,他们已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所以,他们在虚空中先宣说声闻乘的行门,因为他们对大乘法还未深入明白。如今一切证得声闻乘及菩萨乘的圣人都一起发心修行大乘的空义,就是修行大乘的实相法门。文殊师利菩萨对智积菩萨说:「你问我在海里教化了多少众生之事,悉皆如是。」

  当时,智积菩萨看见文殊师利菩萨所教化的众生,都是现在修行大乘空义的大菩萨,故以一首偈颂来赞叹文殊师利菩萨:

  「您是一位具足大智慧、大功德、大勇猛、大殊胜的尊者,故能教化无量无里的众生,行菩萨道。现在在这法华会中的一切众生?已经看见了。您能流畅的演说一切妙法,令所有的众生明白大乘的实相意义。您又能开导阐明一乘的妙法,广泛引导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妙果。是我们尊敬信奉者。」

  文殊师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於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师利菩萨说:「我在盐水海中,恒常一心宣说妙法莲华经。」智积菩萨听了,心生怀疑,就问:「妙法莲华经是一部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的经,故称为一切经中的宝贝,世间上所希有。若有众生听见此经,能加紧精进努力修行此经,他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呢?」文殊师利答:「在盐水海里有一个龙宫,龙宫里的龙王,他有一位女儿,年龄才八岁,虽然她年纪小,但是有非常利根的智慧。她能知道众生前因後果,她得到十种陀罗尼的法。(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总持身口意清净,不犯身口意恶业。佛所说的诸法她都能明白。)所谓:秘密之藏是为此说而彼不知,为彼说而此不知的秘法,同说一法,但互相得到的义理都不同,故称秘藏。可是这八岁的龙女对诸佛所说的甚深秘密之藏,悉能受持读诵,都能一一明白,她又能人甚深禅定,而且还能了达诸法,在一刹那之间,发大菩提心,得永不退转,得辩才无碍。可是她慈念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犹如赤子,她的功德圆满,心里念法,口演说法,说的是微妙广大的法。她存有慈能予乐,悲能拔苦的心,而且能谦让爱护一切众生。她的志气及意念都很柔和雅善,能速成菩提。」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於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须臾顷便成正觉。

  文殊师利菩萨提出龙女速成菩提之事,智积菩萨更生疑惑了,就问曰:「我见释迦牟尼佛成佛并不是这麽容易的。他在无量劫以前,行难行的苦行,一沙一尘、一毛一滴的积集功德。为求菩提的觉道,未曾躲懒偷安。我现在遍观这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犹如芥子那麽小的地方,没有一粒微尘之处,不是菩萨舍弃身命的处所,为要救度一切众生的缘故。然後,众生度尽,方成佛道。我不信龙女能在一刹那之间就立地成佛了。」

  言论未讫。时龙女忽现於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种好 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龙神咸恭敬

  一切众生类 无不宗奉者 又闻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

  我阐大乘教 度脱苦众生

  在文殊师利菩萨与智积菩萨议论未完的时候,这时龙女,忽然现身在法会中,恭敬顶礼诸佛菩萨,退坐一处,然後以一首偈颂赞叹多宝如来:「佛能深远明白罪业及福相善恶的果报,故修福修慧,才能得到超然成佛之相,因为身心清净,智慧的光明便能遍照十方无穷无尽的世界。这种微妙清净不可思议的法身,则得三十二种大人之相,这是因为佛已具足圆满六度波罗蜜。佛又以八十种随形好来庄严法身。是天人所顶戴敬仰,所有的龙神皆来恭敬,所有的众生没有不崇拜敬仰於佛。我又听闻成佛的境界,唯有佛才能证明,故我现在阐扬大乘教理,欲度脱一切众生离生死的苦海。」

  尔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在龙女说完这首偈颂以後,大智舍利弗尊者对龙女说:「你所说立地成佛的事,真是令人难以相信。为什麽我们不相信呢?因为你是位女身。而女身是不清净的,含有污垢尘秽,非是成佛的法器。既然如此,为什麽可以说你速得成就菩提呢?成佛的道路是非常的遥远广阔,所以释迦牟尼佛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无量大劫,精进勤修苦行,积功累德,修六度万行,而今才得成就佛道。何况女身有五种障碍:(一)不能作大梵天王,因女身不清净。(二)不能作帝释。(三)不能作魔王。(四)不能作转轮圣王。(五)不能成佛。女身既有这五种障碍,又何能成佛呢?怎麽可以说女身也可以成佛呢?」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於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其实,舍利弗尊者在维摩经上,已经知道没有男女相可得,但是,为什麽他又在这妙法莲华经的法会中怀疑龙女成佛的事呢?这是因为他要为一切众生而请问这种法,恐怕众生在这情形之下,心生怀疑,不相信这部法华经,所以他代表众生请法。本来舍利弗尊者和智积菩萨都明了没有男女相可得,但一般凡夫的看法,就有男女相之分。故舍利弗尊者故意跟龙女来一番辩论,为一切众生开权显实。

  这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超越三千大千世界那麽宝贵,她手持这一宝珠来供养佛,佛即刻接受了。龙女对智积菩萨与大智舍利弗尊者说:「我呈献这颗宝珠给佛,佛已接受了,你们说此事的发生是否很快?」他们说:「是很快的。」龙女说:「以你们两位的威神力来观察我成佛,比刚才我供养世尊还要快。」即时,在法会中,皆见龙女,在一刹那之间,现男子身,圆满菩萨的行门,立刻往南方的无垢世界,坐宝莲华上,莲华化身成佛了。若人要得到莲华化身,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具足八种因缘:(一)甚至把生命舍去,也不说他人的过错和是非。(二)变化人来皈依三宝,而且还能化一切畜生都来皈依三宝,行菩萨道。(三)安止一叨,即一切善事都把它放在菩提心里。(四)修清净梵行,不贪、不瞋、不痴,来精修梵行。(五)造佛形像,安放在莲华座上。(六)能除众生爱恼。(七)与贡高者,能对他谦下。(八)不恼他人,不令他人生烦恼。所谓正觉,就是没有妄想。这时,龙女即身成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无上妙法。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在龙女到南方无垢世界演说妙法的时候,在娑婆世界很冬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看见龙女成佛,普为当时法会的人天说法。所有的一切众等皆心生大欢喜,法喜充满,大家共同敬礼龙女。无量无边的众生,听闻到佛法,还彻底了解一切法,得不退转的果位。又有无量众生,得受成佛之记。在无垢世界有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震吼击属於声,动涌起属於形。修道人修到某种程度,就会觉得六根(眼、耳、鼻l、舌、身、意)会有这六种震动。每六种震动可分为三,故有十八界。就是分为六根、六尘、六识。这时,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得不退转的果位,皆发大菩提心,又得佛授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法会大众,默然相信和接受圣义。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