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持戒为节欲的根本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我们在第二觉悟里曾讲过“多欲为苦”,说明多欲为生死的根本,提出对治多欲的方法??少欲无为。在这一章里,将说明五欲的过患,并且提出以持戒梵行来对治五欲,说明佛教的戒学??持戒为节欲的根本。
世人没有智慧,以为贪图五欲是非常快乐的;但觉悟了的菩萨,就会知道贪恋五欲会生起过失,甚至有流转生死的祸患。
“五欲”,世间说财、色、名、食、睡为五欲,佛法里讲色、声、香、味、触为五欲。
世间所讲的五欲:
财:金银财帛。
色:男女情爱。
名:位高名扬。
食:珍馐美味。
睡:懈怠昏沉。
佛法所讲的五欲:
色:美丽的色相。
声:宛转的声音。
香:芬芳的香气。
味:可口的味觉。
触:适意的触乐。
在人间,不能完全否认五欲的快乐,因为从每个人根识感官的经验中,五欲确能引发短暂的喜乐,使人不由自主的为它迷惑、陶醉,终日做着五欲的奴隶,贪求妄想,使生活过得反而不能自在安乐。
比方说,财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有财并不一定幸福,人为财死的例子很多,两三年前,汪震把台湾银行的张昌年谋财分尸,对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如此狠心,不就是为了财吗?
色,男女的情爱,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尤其给人的魔力很大,毁容案、情杀案不时在发生,今日的男女不是在谈情说爱,而是在谈情雪恨,为色情而引来的悲惨结局,这不是作茧自缚吗?
名,三代以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后唯恐不好名,喜好名声本来很好,可是每次一到政治竞选的时期,大家为了争名,不惜互相攻讦,公堂相见。“树大招风,名大招忌”、“爬得高,跌得重”,袁世凯不就是过分重视名位遭后世唾弃吗?
食,人不吃不能生存,但吃得过分引起的肠病、胃病,还不是苦了自己、甚至有些人为了贪吃而中毒的也很多。有人说世界的战争,就是为了面包问题,可见食欲为害之大了。人生,终日奔来跑去,营营求求,不都是为了食吗?
睡,适当的睡眠不是不好,过分的贪睡,每天懈怠昏沉,也做不出事来。人一生就是能活九十岁,每日睡眠八小时,就有三十岁在睡眠中过去。所以,贪睡会妨害道业,很多要事不就是给睡眠耽误了吗?
无论财色名食睡也好,色声香味触也好,欲,本来不一定是罪恶的,适当的过五欲的生活,是不应该责备的。经里面说男女、饮食、名誉并不是真欲,这些只能算是障道法而已。但是,假若纵欲,就会造下弥天大罪了。“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纵欲者应该深思此言!
人的生活,既然是远离不了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为什么经中又说“五欲过患”呢?
贪求五欲,所引起的过患是很多的。归纳起来说,五欲的过患有增争、烧人、害人、无实、不久等。
五欲于人譬如刀刃上的蜜,本来不足一餐之美,但小儿不知其害,用舌舔之,就会有割破舌头的祸害。五欲既是给人这么大的祸害,“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在家的信徒要断除五欲那是没有办法的,但只要不为世间的欲乐所染就好。
在毗耶离大城的维摩居士,是一位大富长者,所谓“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凡夫妻,不舍道法”、“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在人间要活活泼泼的开拓人生另一乐土,这乐土决不离开世间和人群,只要不为五欲诱惑、束缚,虽然生活在五欲的世间也不要紧。像净名长者,他对于现实的世间和人生,充满着乐观的看法,他实在是在家学佛的典型人物。
在五欲的世间生活,而不为世间的五欲所染,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修学菩萨道,要尽量远离五欲。其实只要修道的人,以法乐代替世乐,以修道代替贪欲,生活自然会美满自在。
以修道来对治五欲,有两种生活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的弟子。
在家的佛弟子,要不给五欲的洪流冲没,至少要奉持五戒:㈠不乱杀而仁慈,㈡不乱取而重义,㈢不邪YIN而有礼,㈣不乱说而诚信,㈤不饮酒而智清。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把人做好,实在也不是容易的事,苏格拉底白天点着灯笼在街上行走,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要看看这个世间有没有人。世间上奉行五戒的人太少了,健全的人也就少了。
一说到持戒,初入佛门的人总是很畏惧,以为持戒这样不能做,那样也不能做,实在太束缚了,其实戒的意义是防非止恶,非但不是束缚,而且有绝对的自由。所谓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不侵犯他人为原则,而持戒就是轨范我们的身心,不要侵犯他人。
比方说,你杀生,就侵犯他人生命的自由;你乱取,就侵犯他人财物的安全;你邪YIN,就妨害家庭的和谐;你乱说,就妨害他人的信用;你饮酒,就妨害自己的身体。假若能到监狱里去调查一下所有的犯人,可知,大都是犯了五戒的关系。杀人、伤害,这是犯了杀戒;盗匪、窃盗、恐吓、诈欺、侵占、贪污,这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家庭、妨害风化、妨害婚姻、重婚、强奸等,就是犯了邪YIN戒;诈欺、教唆、诬告、妨害名誉、造谣惑众等,就是犯了妄语戒。
要把人做得像一个人,守戒是必要的,五欲洪流最易泛滥成灾,有了持戒的堤防,欲海就不会成灾了。
经里说:“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在家的信众,身虽没有出家,而心要常常欣乐出家僧众的清净生活,不忘三衣,瓦钵法器,如能这样,就可以脱离五欲的束缚,保持人格的清白。
三衣、瓦钵、法器都是出家僧众的法物。三衣就是所谓袈裟,有僧伽黎(大衣)、郁多罗僧(七衣)、安陀会(五衣)等三种分别。瓦钵,即盛饭乞食之物,梵语钵多罗,华言应量器,有礼、色、量三者相应之义。法器,帮助修道的用物叫法器,如法鼓、法螺、法灯、法幢,乃至鱼、磬、钟鼓、铛铪、铙钹等均是法器。
无论是三衣、瓦钵、法器,都代表着清净的僧团,象征修道者的人格,顺治皇帝诗云:“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娑披肩难”,顺治皇帝赞美钵盂袈裟,也就是赞美出家的僧团!
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多,喜欢记着仇恨,不肯念人的恩惠。在社会上,你满足他百千次的所求,只要有一次不如他的意,他就记恨你,所以本经指导在家学佛的弟子,要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不要念人的坏!
在家的佛弟子,不出家在家修道也是一样,像维摩诘长者、胜鬘夫人都是在家菩萨,就是文殊、普贤也是以在家菩萨的样子教化众生,现出家比丘相的菩萨中唯有地藏菩萨。菩萨不是在出家、不出家的上面分别,菩萨是以发心修道来测量品位的高低。而且,说到出家也有四种不同:㈠身心俱出家??于诸欲境心无顾恋的比丘;㈡身在家心出家??受用五欲,心不耽染的居士;㈢身出家心不出家??身着僧装,心犹恋俗的僧人;㈣身心俱不出家??受用五欲,深生耽染的俗人。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学佛出家和在家都是一样,做在家弟子,身虽没有穿着僧装,只要“志愿出家”,也就是说心出家就好了。唐太宗李世民说:“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不能好好的做一个弘法利生的出家比丘,还不如做一个在家护法的居士!
在今日佛教里,出家学佛的不像出家学佛,在家学佛的不像在家学佛,令人不胜感慨!出家众羡慕社会的富贵荣华,生活力求俗化;在家众则爱干涉僧团,管理寺庙,这都是不好的现象。希望今后在家菩萨,拥护三宝,护持佛法,多热心社会上慈济的工作,不要为了寺院的财产权和比丘纷争;希望今后出家的法师,住持三宝,住持佛法,要学有专长,要能领导在家信众从事教育文化慈善的事业!则佛教幸甚!众生幸甚!
在本经中,指示在家信众要“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指示出家僧众要“梵行高远,慈悲一切”。“梵行”,梵者清净之义,行者所修之行。离过离欲,就是梵行。“慈悲”,慈者能给众生快乐,悲者能拔众生痛苦,为教为人,就是慈悲。出家弟子,要把所修的清净之行,修得崇高远大,用无我的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把恩惠布满人间!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