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讲记
净界法师讲经
八大人觉经。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苦得乐。要达到这个目的,在经论上说,必须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在学习经典,必须要有所谓的契理性。上契诸佛实相的真理,要达到契理,我们必须要假借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听闻正法,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世间的知识跟学习佛法的教法是有所不同的。世间的知识,它的方向是向外去追求的,所以我们内心当中经过科学,医学的学习,我们内心当中会有一种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它不能一种产生灭恶生善, 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的功能,但是我们在对佛法的听闻,我们内心当中产生正见,再把正见加以思维观察,就能够把正见转成我们心中的正念,使令我们清楚的知道,在生命当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作。因为你的痛苦,是因为你有错误的行为。所以,我们能够去判定生命的真相,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我们从因地的改造,就使令生命能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第一个要强调的是你所学习的必须是一种生命的真实相。第二个你所学习的必须是要契机。下契众生差别的根基。佛法的教法是相当的广泛。生长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他的特点,所谓的尽言粗恶,善根浅薄,我们本身的善根就很浅薄,但是人事的刺激太过复杂,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利用的时间就非常的有限。
本经的特色在于文简意概,它的文字非常的简要,但是它能够总持菩萨道的重点。以八个法门来总持菩萨道的重点,所以本经特别契合我们末法众生,特别是在家居士。我们在工作,家庭的忙碌之余,我们所剩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根据八大人觉经。它一方面契理,一方面契机。真是能够能使我们破除邪执,开启智慧。这就是我们研究本经的目的。我们看讲义。 将释此经,大分为三。我们把解释这部经分成三个大课,第一个是解释经体,第二个是经文大意,第三个是随文释义。
在天台宗的教法当中,解释经典都是有一些刚开始的玄谈,把这部经的要义做一个说明。玄谈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对经题的解释,一个是经文的大意。我们也根据天台宗的传承来解释本经。这个解释经题,经题往往总持一经的要义,所以我们把八大人觉经这五个字做一个简要的说明,由这个经题再解释经文的大意。解释经文之前, 我们说明本经的修行纲要,你要掌握纲要,你进入经文,你才能有一个回归处,才不会在文词当中入海涮沙,迷失了方向。所以在解释经文之前,先讲一个大意。第三个,随文释义,就是正是的随着经文来解释它的诸条的意义。我们解释本经,就以三个主题来解释。我
们先来看第一课,解释经题。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我们择录两个重点,来和大家学习。第一个总释经题,第二个释别明六义。先做一个笼总的解释。经题有别题和通题的差别。别题当中有三个重点。一个是八,一个是大人,一个是觉,八代表法门的数量。就是八种我们必须修学的法门。这个八是依法来说的。
大人是依这个人,这个人当然不是凡夫,是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在经论上是称为大人,大人表示一种殊胜,和尊贵的意思。我们凡夫在经典上是愚痴的小儿,因为我们内心没有光明的智慧,我们凡夫的生命,内心和环境接触的时候,心随妄转,我们对环境的真实相,没有判断的能力。跟着感觉走,就像小孩子一样,他有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办法控制。大人就是说他内心已经从黑暗中开启了光明的智慧,他知道在生命当中,什么样的姻缘你去造作是功德相,会带给你欢乐,什么样的姻缘你去造作是过失相,它会带给你痛苦。他有这种判别是非,明白善恶的功能。所以叫做大人。这是赞叹菩萨心中有这样的智慧。这个地方就是说,大人当然是菩萨,大人为什么能够成就智慧呢?就是因为他修行前面八个法门。所以大人是一个人,八表示法,这个大人的菩萨因为修行八个法门而成就了内心的觉悟。所以这个觉是一个目标。是菩萨的生命当中所要追求的目标。这个觉有自觉,内心的觉悟,跟觉他,就是你能够有大悲心帮助别人也觉悟。
第三个是觉行圆满,前面的自觉是智慧,这里的觉他是慈悲。我们悲智双运,就叫做觉行圆满。从经题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八大人觉,它的一个重点,就是在于启发一个菩萨的智慧。简单的讲,本经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在黑暗当中,我们本来是跟着感觉走的,一个心结,打开的智慧。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来善知取舍。觉悟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是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你有这种思想,就会有这种行为, 他有那种思想,他就有那种行为。
在《金刚经》上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内心中你是住在什么样的思想,你就会产生内心中不同的相貌。我们在刚开始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对生命的看法是认为生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这个人为什么会快乐?会有这么多的财富,他为什么身体那么健康,人又长得那么庄严?这个人他一出生,生长在贫贱的家庭。这是他运气不好,换句话说,生命是一种偶然。这样的思想就很容易造成我们即时行乐,乃至于不择手段的行为。因为生命是没有任何的规则,没有任何的章法,但是这样的思想是错误颠倒的。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就是因果的觉悟。刚开始,你必须很清楚的告诉你自己,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一个人会产生安乐的果报,它有它的因素,一个人会产生痛苦,也有它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过去的善业,遭感安乐的果报,我们也因为过去的恶业,遭感痛苦的果报。生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样,我们想要离苦得乐,勉强自己去减少罪业,我们想追求安乐,我们应该勉强自己去行善,刚开始我们觉悟的第一个真理就是因果丝毫不爽,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从凡夫的,“云何应住",我们凡夫的心是住在外镜,心随境转,我们遇到好的环境我们就修善,我们遇到不好的环境,我们就造恶。现在我们提升到,心以真理为住,以因果的道理为住,这时我们的心是住在善业,以善业来当我们的皈依处。这个因果的观察,智者大师说,这个叫做有相形,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感觉得到。从因果的觉悟,我们进一步观察到,我们内心当中,经常去判断善恶,来指导断恶修善,毕竟都是在有相的环境上分别,带动内心的躁动和得失,所以我们应该在进步,从一个有相的判定,就提升到对无相的空性的观察。就是所谓的,姻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事实上,所谓善业所召感的安乐的果报,它是姻缘所生法。由罪业召感的贫穷,卑贱的果报,它也是姻缘所生法。所以,从它的本性来观察,它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从有相的业果分别就提升到无相的空性,在空性当中,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你内心当中,会从一种善恶对立的扰动,而趋向一种平等的宁静。这个时候,我们因为对生命的观察更深入了,所以我们的离苦得乐就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微妙。
这样的空性的观察叫做无相形。第三个,从业果到空性,第三个觉悟是中道的思想,就是前面的有相和后面无相的平等不二。空有不二。远离空有的对立,而悟入真空妙有的中道实相,所谓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道实相。所以,一个菩萨觉悟的真理有业果的真理,空性的真理和中道的真理。当然,你能够有这样的觉悟,是因为有修行八种法门。前面所解释的叫做别题。个别的经题。这个“经"叫做通题,通于一切经典的。事实上,这个“经"的印度话叫做“修多罗", 修多罗叫做“契经"。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下契众生差别根基。中国人的个性喜欢简单,把契字拿掉,就拿这个经字,它有“契合"的意思。 这个地方是总释经题,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六义。个别说明经的六种含义。六义当中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通别义"是总说。二到五是别名,第六是总结。先看总说,通别义,八大人觉是别,经是通,就是通别的和合。这是一个总说。我们看第二个“人法义",二到五就是从八、大人和觉这三个地方的相互关系。我们通过四重来了解。先看八和大人之间的关系。八跟大人的关系有“人法义"和“能所义",“人法义"是说八是一个所修的法门。这个法门存在宇宙当中,它本身是没有明了性的,它本身并不能产生破除邪执,开启智慧,离苦得乐的功能,必须有一个人去修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能够破执开悟,离苦得乐。所以这个人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以,在修学当中,一定有“人法"和“人所"。“人"是能修行的人,“所"是所修习的法。有“人法"的差别和“人所"的差别。看第三个“一跟多",前面讲八跟大人,这个地方讲八跟觉,八个法当然是多了,它开出八个广大的法门,但这些法门趋向一个“觉",一个公共的目标。我们本经研究八个法门其实就是一个重点,是开启菩萨内心的智慧,就叫做“觉"。所以当中有“一"跟“多"之间的差别。接下来我们解释第五“名德义"。“名德义"就是解释大人和觉的关系,大人是个菩萨,当然,这个菩萨是个假名,比如你受了菩萨戒,人家称你是某某菩萨。你有菩萨的假名,假像,假用,你搭上了海青,穿上了幔衣。那么你就有菩萨的的假名,假像,假用。但是你是否有这样的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就是觉悟了。如果你只是显出菩萨的相貌,你内心还是颠倒的,那么你就是有名无德。所以,大人是一个名,你内心的光明的觉悟是真实的功德。这是名和德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解释八,大人和觉的相互关系。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就是“感应义"。这当中诸佛菩萨的大悲心是能应,众生的善根成熟是能感,所以使令这个法门在人世间能够宣扬,流通,使令众生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当中有感应的意思。众生的根基,善根对这个法有好耀,就召感菩萨来宣说。这个是我们简单的把经题做一个说明。
总结来说,八大人觉经,就是菩萨依止这八种法门而来成就内心的觉悟,完成自利利他的功德 这是八大人觉经经题的意思。我们看第二的"经文大意"。在天台宗的解经,在解释经文之前要了解经文的大纲,本经修习重点的有两个,一个是正见的观照,所谓的"甚深见", 在修行之前,你要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观照,这个观照力就是无常无我的观照,主要是无常无我。第二个是修行,前面是观照力,这个地方是产生行动力。把你所观照的结果,带动你身口意的行动。所以我们叫做广大行,前面叫“甚深见",这里叫做“广大行"。 在广大的修行当中,菩萨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就是你自己内心自受用的功德,第二个是他受用的功德,利他的功德。在自利当中又分为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断恶,我们身口意有很多恶法,要把它断除。第二个是修善。在断恶方面,本经提出了两个修学重点,第一个是常修少欲觉,第二个是知足守道觉,简单的说,就是少欲知足。身为一个菩萨,我们想离苦得乐,我们就应该知道痛苦升起的姻缘,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病痛,很多灾难,这些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和今生中造了很多杀盗YIN妄的罪业,这些罪业力量成熟表现出来的时候,就现出种种痛苦和灾难的果报。痛苦是由罪业引生。为什么会造罪呢?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的烦恼当中,以贪欲为根本。虽然烦恼有很多,有贪欲,嗔恨,高慢,但是你为什么会发脾气,你就是有贪欲,你贪不到就生气,谈得到就起高慢心。烦恼主要的根本是贪欲,所以佛陀要我们菩萨,你要调服贪欲,两个重点,一个是少欲,一个是知足。第二个是修善。菩萨不能够只是消极的断恶,应该广泛的成就种种的菠萝蜜的善法,修善当中,本经提出的三种修学重点,第一个是常行精进觉,第二个是多闻智慧觉,第三个是布施平等觉。就是精进,多闻,当然多闻就成就智慧,第三个成就布施的福报。 前面的少欲知足是一种持戒,这个地方是福慧双修。持戒为本,福慧双修。
前面的五个觉悟,主要是成就菩萨自受用的功德,但是我们菩萨在发心上,不是追求自身的安乐,我们也应该去关系别人,是不是也是离苦得乐,我们也应该一些有利他的行动,这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方便,就是出家梵行觉,就是修出离心,第二个是大心普济觉,就是修大悲心。以出家为基础,以大悲为究竟,来成就利他的功德。我们在研究八大人觉,主要是一个内在观照力,无常无我的观照。带动少欲,知足,精进,多闻,布施,出家,大心的行动力。 一个是眼睛的观照,一个是脚的行动。佛法的修学跟一般的宗教有些地方是相同,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说天主教,基督教,乃至一贯道,它也能做慈善事业,做布施啦,持戒啦,慈善事业,佛教对这方面也是认同,也去做慈善事业,但是佛教徒在做慈善事业,不同点,它有观照力。它对生命有观照力,它不是一念的善心,它是有智慧的观照,所以,在佛法当中,只有佛法的法门有资格称为菠萝蜜,外道的善法,只是成就一种人天的暂时的果报,它并没有所谓的乘,没有到彼岸的功德。因为内心当中没有观照力。我前段时间在台湾,遇到一个一贯道的信徒,他告诉我说他很喜欢念佛。我说你是一贯道的信徒,你怎么喜欢念佛呢?他说他内心一天工作忙碌以后到佛堂,到他的修行的地方,他念佛的时候,他的心就能够平静下来。所以,他说他喜欢念佛。我说那你念佛的时候,你相信你所念的佛号是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他能够让你献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他也能让你临命中,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对你有救拔的能力。你对这个名号有真实的皈依么?真实的观照么?他说他完全没有,他说他不相信这个佛号有这种力量。他只是把佛号用来当作一种摄心的方便,我念佛只是让内心静一静,如此而已。那么,这样子讲呢,这个人当然不可能往生了,这个佛号在他内心当中扮演,只是让他心静一静的脚色。为什么我们净土人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会产生对我们有很大的教化力量呢?因为我们有观照,我们观照这个佛号是代表阿弥陀佛的全体的化身,它就代表阿弥陀佛,它对我们有救拔能力,我们对它产生一种通称号的皈依,所以,这样子,就启动这个佛号对我们的加持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同的人来修不同的法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内心当中是不是培养对这个法门的观照力。重点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在研究八大人觉的时候,其实它的重点,第一个个根本法门就是正见,后面是依止正见所带动的行动。这样子,这个行为才有真实,究竟的到彼岸的功德。我们在研究经文之前先有这样的认识。
好,我们看第三大课,随文释义,这下子就是正式的随顺经文来解释它的义理了,我们以下的科判是根据藕益大师的注解的科判,入文分三,甲一,总标,甲二,别明,甲三,结叹。藕益大师是把本经分成三大课,先做一个总标,第二个是个别的说明,第三个再做一个总结的赞叹。先看第一大课的总标,我们在正式讲经文之前,做一个总标的说明,我们把经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甲一,总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我们做一个说明。在解释八个法门之前,我们先对八个法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佛弟子",这个地方是佛陀对所有弟子的一个劝勉,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佛弟子,当然佛弟子和一般的众生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一种希望改造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希望我们只是跟随我们的烦恼,习气的惯性在活动。我们有一种希望要改造生命,使令我们从痛苦的姻缘当中而转成一个安乐的姻缘。有这样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佛陀告诉我们,你应该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够因为我们的修行而改变。我们就应该在一天当中,把人世间的尘劳,都应付完了以后,你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处所,或者是佛堂,或者是你的一个不受干扰的空间,你能够内心当中安定下来,安定下来干什么呢?来至心地诵念【八大人觉】的法门。至心和诵念是两个修行的重点。我们先解释至心。至心,藕益大师说就是真实不虚妄之心。我们凡夫的心是心随境转,我们的内心都是向外去攀缘,外面五蕴的境界。所以,我们内心当中都是活在虚妄的分别心。这样的心当然不能来修行了。这样的心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我们在修行法门之前,要把内心做一个调整。就是你到了寂静处所或者是佛堂,先拜个佛,通过对佛陀的专注皈依,心里佛号专一安住,心里佛号相续安住。拜个佛,或者你愿意持咒也好,总之,你心中有一个所缘境,来降伏我们的妄想。使令我们从一种躁动的心,转成一个明了寂静的心。这样子叫做至心。等于说修这个至,专注的至。把心带回家,把妄想躁动的心 变成明了寂静的心,这个叫做至心。当我们的明了寂静的心现前的时候,就可以有资格修行了。怎么修行呢?诵念。
诵是读诵它的文字,念是思维它的法义。诵其文,念其义。我们在前面的拜佛,念佛,持咒的加行之中,就现出了明了寂静的心。这个时候,我们在寂静的心中,我们就起观,来观察这八种法门的义理,在观察当中,就慢慢的开显我们心中的智慧。诵念就是一种观照。由一个寂静的心起观照。去观照八大人觉的法门。藕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分成两个重点。一个是成就世间的福德,一个是成就出世间的解脱。所以,我们佛法的修学,你不管是修习哪个宗派,就是两个主题,第一个,成就善业力,第二个,成就正念力。可是我们刚开始通过布施,持戒,持戒修福,成就你内心的善业。成就暂时的安乐果报。但是你在修习善业的时候,你又能够升起观照。那么,你的善业就能够通过生死的关卡成就出世的解脱。当然,这个地方偏重的诵念,就是观照力了。就是你不但只是修善,而且培养你的观照力。观察生命的真相。本经的翻译者是一个印度的论师。是安世高尊者。安世高尊者是安息国的一个王子,安息国是现在的伊朗。他从小就好耀出家的修行。但是,因为他父亲对这个孩子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够继承王位。所以安世高尊者因为他父母的希望,也就不敢去出家。等到父亲往生以后,他觉得他的世俗责任已经了了,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兄弟,他就出家去了。出家以后,他不但是修学佛法。他还去学习世俗的典籍,天文,地理,看相,他全部通达。他通达佛法跟外道的技术以后,他就在禅定当中去观察他未来的弘法姻缘。他观察他跟中国的众生有缘。所以,他就从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行脚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后,他一方面从事讲经,一方面从事翻译。有一天,他到了洞庭湖,中国洞庭湖这个地方,他想过这个湖,到庐山去。在坐船的时候,因为洞庭湖的湖畔,就是湖旁边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神庙,这个神非常感应。但是这个神嗔心,慢心很重,哪一个船要经过洞庭湖,你一定要去那个地方礼拜供养,打个招呼。否则你这个船肯定要出事的。那么,当然安世高尊者所坐的船也就不例外了,这个船夫要过湖之前,赶紧的在湖畔的地方停靠,拿了很多物品去供养神庙里面的神。供养以后他想要走了,但是这个神就附在管理员的身上就说话了。他说,这位先生你且慢,你的船里面是不是载了一个出家人。他说我不知道,我的船载了很多人,我不知道哪一个是出家人。他说你的船里面肯定有一个出家人,他跟我有很深的姻缘,请你去把他请来,我有事情跟他交待。船长回去就找,果然有一个出家人,就把安世高尊者请到神庙里面。安世高尊者一看到管理员,这个神附在管理员身上,一看到管理员,就呵责他,他说你知道么,我们两个前生是同学。你前生就是喜欢修福报,就是十善业,当然很好了,善业召感安乐的果报,但是你在修福报的时候,你就不修智慧,你的福报没有方向的引导。所以,没有修智慧的福报,福报就容易起颠倒,你看你今生变成这样一个神的果报。这个时候,这个神,他前生还是还是佛弟子,多少听闻佛法,就起嗔恨心,就跟安世高尊者说,他说,同学啊,我当初很后悔,当初没有听你的劝建。只修福报,不修智慧,这个福报变成一种愚痴的福报。那么我今生就仰仗今生的福报,造了很多罪业,我看到很多人没有来给我供养,我一生气,精王一怒,血流千里。就把整个船都翻覆了,就死掉很多众生,所以我今生如果我这样下去,来生肯定要到地狱去。他就向安世高尊者忏悔。忏悔以后,他就跟管理员说,你把我的仓库打开,所有人的供养我的珍宝,资具,衣服全部供养安世高尊者,作为弘扬佛法之用。安世高临走之前,就跟他说,同学,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身体现给大家看一看。这个神说,我的身体很丑陋,不能现给大家看。他说,没关系,给大家一个信心,这个时候,这个神现出这个相貌,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蟒蛇。好几十丈的大蟒蛇。经过安世高尊者跟他的开示以后,他发起羞愧心,所以一个人,他是这样啊,色法是由心法的住世,所以,他心改变了以后,他的果报就改变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当心念改变的时候,他的生命就有很大的变化。所以,他因为经过真实的忏悔以后,那个神,那个蟒蛇就死掉了,就投胎做人。所以,印光大师说,修福不修慧,就会产生一种三世怨。什么叫做三世怨呢?就是你今生相信了因果,积极的修习善业,你修习善业干什么,对来生充满了期待,成就大国王,大富长者。但是,你内心当中没有产生光明的智慧,你承受福报的时候,你就容易升起颠倒。在五蕴的环境当中,迷失了自己。我们一般的没有福报的小老百姓要造罪还不是很可怕,你福报越大,你所用的力量就越强,你造的业就是更加的加倍。所以,你就会在来世享福报的时候,妄失了你的正念。在五蕴的环境当中迷失了,就造罪业。所以,到第三生,就到三恶道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叫做三世,你的修行,给你第二生的快乐,但是第三生的痛苦。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个佛弟子,除了积集善业以外,应该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的拨出一点时间干什么呢?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这是你应该要去加强你心中的光明智慧。使令你的福报,这个方向使令你往清净的方向去成就,不要在这种五蕴的地方得果报,往安乐清净的功德去得果报。所以,我们讲善业是没有方向的。善业,它会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安乐的果报到底是一种颠倒的果报,还是清净的果报就不决定。那么,善业要得一个果报,必须要由你心中的观照来引导。这个善业力就像一个车子的动力,观照力就像方向盘。它能够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个地方是佛陀勉力我们佛弟子应该要多多的修习智慧。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我们下堂课就正式的进入经文。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看第四页,我们看甲二的别明。本经的修学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广大行。甚深见就是我们应该栽培我们内心的观照力。广大行就是依止我们的观照来带动一种断恶修善的,度众生的妙行。成就一种善业的资粮。甚深见和广大行展开出来有八个主题。我们看别明分八。藕益大师他是分成八科。第一无常无我觉,第二常修少欲觉,第三知足守道觉,第四常行精进觉,第五多闻智慧觉,第六布施平等觉。第七出家梵行觉,第八大心普济觉。我们上堂课就本经做了一个玄谈。从一个大纲似的,描侃似的说明。这一下,我们就正式的进入到经文。我们诸条诸条来解释它的内涵。先看乙一的无常无我觉。无常无我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个观照力。一个无常观,一个无我观。依这两种自问来观察我们的依正恶报。
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我们来做说明。在这一段经文当中,是在对生命的观照,经文分成两大段。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到形为罪薮,这一课,它是一种因地的修习。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它是一个功德的作用。你们这样子的观察,有什么样的功德呢,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能够解脱生死的业力。那么在因地上应该怎么观察生命才是正确的呢?藕益大师把本经的观察分成空,假,中三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藕益大师说这是一种空观的智慧。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假观的智慧。我们做一个说明。生为有情众生。我们想要破除心中的邪执颠倒,首先要去观察生命的空观。观察生命的一个本体。本体怎么观呢?这当中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观察依报的环境。依报。什么是我们依止的环境,包括我们生活的资具,我们的房子啦,车子啦,也包括我们的眷属,家庭的眷属等等。依报环境呢,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以无常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依报的环境。凡夫的一个最严重的颠倒之一就是常见。我们总认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固定不变的。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表示明天也会跟今天完全一样。我们认为我们的房子,车子,眷属都不能有所改变。当然,这样的观察,是非常不现实,是颠倒的。这是常见。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就是观察环境它是一种生灭变异的,无常观分成两部分,第一个它是生灭相,第二个是变异相。也就是说它从无变成有,总有一天它也会从有变成无,那么这个生灭相,在佛法当中叫做败坏无常。它会败坏。你有一个车子,这个车子没有多久,就会消失掉了。我们的房子也会消失掉,我们的眷属,总有一天也会失散。跟我们别离。这样的无常就是它会败坏,本来是没有,姻缘和合表现出来,姻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眷属,我们的这些资具也会随着姻缘,业力的消失而消失掉。这样子叫做败坏无常。这样是比较粗分的无常的观察。第二个叫做变异的无常。或者叫做刹那无常。这是比较微细的观察了。比如说我现在在这个地方,我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但是我讲我的心情很快乐的时候,我所描述的身心世界已经是前一刹那的,过去的,我现前的身心世界也变化了。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水流,它不断的流动的,严格来说,生命没有所谓的现在。因为你讲现在的时候,那个已经变成过去了。我们只能说是当下。所以生命没有所谓的过去和未来。你每一个生命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就是你的业力在释放的时候,在变成果报的时候,它都是刹那生,刹那灭。你只能够说是当下当下当下。这样子观察无常是比较微细的。叫做刹那无常。前面的生灭相是败坏无常。生灭变异就会消灭我们对一个眷属和资具的一个常见的执取。无常观特别对福报大的人就特别重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所累计的善业个人不同,有些人他前生没造什么善业,今生的资具也比较贫穷,眷属也比较不圆满,你要他临命终的时候,正念现前,放下一切,他比较容易做到。福报大的人最大的障碍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他任何放下这些美妙的资具,这些恩爱的眷属,就是他前生善业太强。善业太强,他今生的人事姻缘是能够随心所欲,但是当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他这步脚就踏不出去了,说是生龟脱壳,乌龟它的肉跟壳是连在一起的,但是人要是把它的肉从龟壳里面活生生的拔出来,结果乌龟的肉就满身是血。这是比喻说一个福报大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他内心当中,心有所住,他平常就念念之间看到他的车子就非常欢喜,看到他的眷属也很欢喜。每一个念头当中就加强对眷属的执取,心有所住。一旦无常到的时候,他没有心里准备。他说,哎,原来这个东西我有一天会失掉。但是他没有心里准备的时候,你没有心里准备是一回事,业力不跟你客气。所以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业力就推动你要离开你现前的这些美妙的眷属,美妙的资具,那么你就容易起痛苦。因为痛苦的因素,你就失去正念。你失去正念以后,你念佛的善业就表现不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你应该要在死亡到来之前,你就做好心里建设,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今生拥有的资具和眷属,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它的真实相是总有一天,它会消失败坏。这是生命的真相,本来如此。不是谁决定它的,就是说世间的本相是无常。那么,我们所受用的资具也是危脆而不坚固的,这个地方等于佛陀提醒我们预先知道这件事情,你不要等到加护病房,你才恍然大悟,来不及了。你平常就应该用无常观来观察我们依报的环境,慢慢地,慢慢地来松脱我们内心对资具的爱着,对眷属的爱着,慢慢地松脱,这就是第一个观察。无常来观察依报。第二个,我们的果报体当然不是依报,而是正报。
我们五蕴的身心世界。这个应该怎么观察呢?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身心世界的观察,我们先观察色身,这个色身当然是气血所成的一个四大。我们的四大有四种因素:地水火风。地是一个坚性,水是一个湿性,火是一个热性,风是一个动性。坚湿热动,这四种体性,它的本质是相互冲突的,现在我们一定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当然偶尔也会产生平衡,但是只要饮食,睡眠的失调,或者情绪的变化,就带动相互冲突,坚湿热动的体性就使令我们产生病痛,所以当我们有色身的时候,我们就很难避免病痛。身是苦本,因为色身是四大,而这四大的脾性是相互冲突的。它不但是苦本,它还是空。这个空呢,藕益大师说是因缘所生,究竟归灭。这个色身,不管我们用种种的营养来滋养它,用种种美妙的衣服来庄严它,这个色身总有一天会面临死亡,腐坏,乃至于消失掉。所以,我们对色身应该用苦空的智慧来观察它。原来你得到的色身不是用来享受安乐的,这个色身是承受痛苦的。只有清净的法身,才有所谓的安乐可言。所以,我们的业报身它是苦本,而且它迟早有一天要面临死亡。它只是暂时的借用。以这个苦空来观身。五蕴无我,以无我观来观心。正报的身心世界除了外表的形状以外,这个外表的眼耳鼻舌身当中有一个心识驻在里面,一个能够明了分别的心识驻在里面。那么应该以无我来观心,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了分别的功能,叫做心识。这个心识能够和眼睛配合去了别颜色,跟耳朵合作来听种种的音声,它本来是产生见闻觉知的功能,如此而已。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凡夫会产生错认消息,产生一种颠倒,我们就一直认为我们先前能够明了分别的心有一个长依主宰的我,有一个恒常驻,不变易的自我意识在里面安驻。就是我们总是觉得小时候的我,和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和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果报体在不断的变化,由年轻到老,由老到死亡,由死亡再到来生的果报,在这个无常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那个东西叫做我。有这个自我意识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因为有我以后,你跟众生产生一种对立。在这种平等法界当中,因为我爱执的关系,有人相,我相的对立,就很难避免去造罪。因为你有这个对立,就会保护自己,爱着自己,就产生一种私欲,那么欲望就带动了罪业。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观察,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是由业力所变现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今生是个男人,你前身造了男人的业力,今生现了男人的形状,有男人的思想,那么你的来生没有到天上去,也没有到三恶道,也没有到净土,你来生变成女人,这个时候你从一个男人的思想转成一个女人的思想,那么你前生和今生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这两个果报之间你找不到一个交集的地方。当然你要是讲的变化大一点,比如你今生是个人,来生变转轮圣王,你今生有积聚善业,持戒修福。转轮圣王的心情和你现在的心情就不同了,七宝天子,是何等的尊贵,何等的高慢。但是善业力是有为诸法。有为法,它有增加,就会减少啊。那么你把转轮圣王这样的善业释放完毕以后,你没有在积聚善业的时候,这个转轮圣王的果报就消失掉了。善业结束了,你的罪业就表现出来了。就变成一只蚂蚁,唉我是一只无奈的蚂蚁。我的生命就是不断的工作,把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这样子,我们观察人生的差别,当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心是充满了高贵,骄慢,那么你做蚂蚁的时候,你的心变成卑贱。你说有一个自我,但是我们看不出你做转轮圣王和做蚂蚁的心有什么交集,看不到。所以,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的心是由业力刹那刹那的释放。你善业强,那么你就是一个人天的心思,如果你罪业多,你释放出来的是三恶道的卑贱的心思。我们不应该说这个心有一个恒常驻,不变易的时候,这样讲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如此而已了。所以,佛陀的慈悲告诉我们,应该以无我观来观察心,消除我们一种自我意识的颠倒。当然,这两个不管无常观和无我观都是从假度空,是一种空观。前面等于是对依报正报的个别的观察。这一下做一个总结,做一个总相的观察。
总之,我们对身心世界是观察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你也可以简单的说若身若心,它的本质是生灭变异的,是无常。无常就是说它会变化,它不是一个停止的状态,它是一个流动的状态。所以,无常就表示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痛苦的,所以,佛法讲苦谛,有别相的苦,和总相的苦,你说地狱,恶鬼畜生的刀山油锅是苦,这个是别相,因为刀山油锅的痛苦不能普遍三界。佛法讲四圣谛的苦谛是指的无常的苦,因为它普遍三界,上至诸天,下至地狱,都是受的无常的系缚。
那么,为什么无常是苦呢?因为,有情众生追求的是安稳的生活,比如说我们今天当我们从社会开始工作以后,我们就希望成就一个家,买一栋房子。虽然,理论上来说,你把买房子的钱的利息比租房子还划算。但是,你还是要买房子。为什么,因为有情众生追求安稳。这个是属于你自己的安稳的家。所以,追求安稳的生命是有情众生共同的愿望。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在三界的果报,我们不能安稳。因为我们的果报,我们不能做主,是由业力所释放。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明天会变成什么样。也就是说,你今天是住在一个房子啊,但是房子是在地震带。它随时会有地震的破坏。所以,在三界的果报里面,我们就变成一个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无常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危机,就是不安稳。所以,它是苦。那么从苦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就是无我。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假如我们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自我意识能够决定我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可能给自己痛苦。表示我们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命,所以,这当中没有一个自我的意识。那完全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如此而已。这个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等于把前面无常无我的智慧做一个总结。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在经典上,有一个外道,叫离节子外道。这个离节子外道,他有一天遇到一个佛弟子。这个离节子外道就问佛弟子说:你的老师是佛陀,他平常是讲些什么道理?这个时候,这个佛弟子就为他开显因果的道理。就是老师告诉我们人生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善业招感快乐的果报,恶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讲完以后,就讲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离节子外道就跟佛弟子说,佛陀讲因果的道理讲的非常的正确,但是他说人生是没有自我,这讲错了。一定要有一个自我,有我去造业,有我去得果报么,怎么说是无我呢?这个离节子外道就非常的生气,就跑到精舍找佛陀来辩论。说,佛陀啊,你讲的其他的道理我都同意,但是你讲生命是无我,这个我不能接受。这个时候,佛陀就问离节子外道说,如果有一个国王,他的仓库有很多珍宝。那么这个国王,他是不是决定我可以把珍宝赏给某一个人。我把珍宝不赏给某一个人,可不可以这个样子?我对珍宝有没有主宰性。离节子外道说,对呀,既然这个珍宝是你所拥有的,那你就可以决定把珍宝施给谁,不施给谁。那么佛陀就问离节子外道说,那这样子的话,你认为你的生命有一个自我意识,有主宰性,那么你能够决定你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么?离节子说我没有办法。我的生命当中要衰老,病痛,死亡,虽然我是用了很多运动,吃了很多健康食品,但是我还是没有办法避免老病死的出现。那就表示你没有主宰性。所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就是说,我们观察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所以,它是不安稳性的苦。从苦当中我们知道内心当中没有自我。所以无我,所以是空。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对生命的从假度空观。从假度空观就是说,它能够把我们从一个现前的因缘,把我们的心,把心带回家,带到一种毕竟空的一个平等的生命中去。通过无常故苦,苦即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我。我们的身心世界通过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样的观察以后, 我们的心就从一个有相的分别,就趋向一个无相的空性上安驻。安驻当然,可能安驻5分钟,或者10分钟,接下来我们再观察,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一段,藕益大师说是假观。从空出假,在空观的内涵当中是无有少法可得。当然,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意境,菩萨也不能在空呆太久,你必须从空里面再出来,从空性出来的时候,你又看到你的身心世界,你有一块肉存在,你有你的外表,有你的感受,有你的心识。这个时候,你从一个平等的生命又回到你显前的个体生命。这个时候,对个体生命怎么观察呢?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就是从假名,假相,假用的因缘来观察。我们前生的业力所招感的身心世界,它的内心是众恶的根源。就是内心当中充满了烦恼。我们的色身是造业的根本。心是恶源,这句话怎么说?当然,所谓的恶它是对立的,就是所谓的善。对立的观当然是假观,因为空观是离诸对待,空观是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我们从空观的一个离诸对待的平等的法界,又回到我们现前的现实人生,我们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就是我们的心那,是罪恶的根源。当然,我们的心也有善良的一面,但是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邪恶的功能,是超过善良的功能。诸位你要是懂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这个看法。你看儒家思想,它的修行,克己复礼,这个社会上要能够安定,要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是每一个人要遵守你的礼节。你身为儿子,有儿子的礼节,身为父亲的,有父亲的礼节,但是你要随顺这个礼,你要克制你的欲望。克制欲望表示说,我们的心不能随顺,我们的邪恶的功能很强。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对内心当中是不能够放纵的,对心的态度是应该克制调服的。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地方当然是一个假观了。这个地方等于是空跟假。
中观的意思是我们把空观的平等的法界和假观的个体法界,把它平衡,不偏空,不偏有的一种中道,就叫做中观。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你这样子观察,有什么好处呢,你就能够松脱系缚我们生死的业力。就有这个好处了。空假中,三观。这个空假中三观哪,空观当然是破除邪执,假观是让我们善知取舍,假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当然这个地方的假观,感觉上对生命是有点消极。生命的假观只看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呢?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对于生命,它是比较中道了,它在观假观的时候,是愿离婆娑,心求极乐。就是我们有所取舍。在净土宗的角度观察假观,只观察婆娑世界是苦恼的根源,极乐世界是一个安乐的根源。所以它愿离婆娑,心求极乐。所以,如果你是修净土的众生,你修假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个地方是看破娑婆世界的身心世界,你在观极乐世界,它是一真庄严。那是有所破坏,有所追求。这个地方的假观有所不同。如果你是求圣道门,大乘的圣道门,那么假观是观十法界的,包括九法界的流转的众生法界,也包括佛法界的幻灭门。流转门,幻灭门。那么,总观十法界。我这个地方,在修习空假观的时候,智者大师强调你要有一个次第,就是你要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先空,次假,后中。也就是说,佛法的修学,它让你先远离,先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先远离,再回归到这里面来。如果诸位有流行的经验,你就会感觉到远离的重要性。就是说,凡夫都是在有相的因缘分别,分别的结果就是产生执着了,因为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我们会跟很多的人和很多的事物接触,有时候我们不愿意,但是不得不接触,那怎么办呢?到国外去旅游,你暂时松脱这个因缘。经过一个月,或者一个礼拜回来以后,刚开始,你会感觉到不同的感受,当然只会是一个礼拜又恢复原状。但是起码就是说你曾经远离这个因缘,再回来,那个时候你会有不同的感觉。那么修习空假中,亦复如是。就是说,你刚开始先把你现前的因缘从假如空,你先跳脱现前的因缘,从个体的生命回归到我们整体的生命,当你这样子不断的离开以后,你又从整体生命回归的个体生命的时候,你的感觉就有所不同。经典上说,你曾经修过空观,再回归的你的假观,有一个特殊的感觉,再来观世间,有如梦中事。就是你对人事的执取心淡泊了。
所以,在经典上说,一个有修空观的菩萨,跟没有修空观的凡夫的差别,菩萨也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断恶修善,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活动,凡夫也是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活动,但是心情不同,凡夫心跟境接触的时候,打的是死结,这个结解不开的,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你福报多大,这个结解不开。颠倒了以后呢,你由这个颠倒的心思去滋润你的业力,在三界当中再得到一个果报,那么来生的时候,再跟众生结的很深,不管善源,恶源都结的很深,结不开,又得一个果报。所以,凡夫心境接触打死结,那么一个觉悟的菩萨,他也在人事的因缘之中活动,他打的是活结,他随时可以把它解开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修行是从假入空。从空出假。他能够把他的角色扮演好。虽然,回归到空性的时候,没有少法可得,但是回归到因缘的时候,我的确有我今生的假名,假相,假用。我是一个父亲,我是一个儿子,我在社会上有我的因缘,我有我该做的事情。你会做你该做的事。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尽量让你的就是空假观平衡,因为你空观太重,就会忘失大悲,不要修善,忘失大悲。但是你假观太重,就会产生执着。所以这个中观等于是让你调和。你内心当中可以进入空性,也可以回归的因缘的假观,这个地方就是,第一个觉悟,就是,引导一个菩萨如何来正确而不颠倒的观察生命,就是空假中三观。这样的观察,能够使令我们卸脱生死,也能够使令我们在假观当中善知取舍,集功累得,创造更好的生命。这是第一个觉悟。当然这个觉悟是最为重要。就是观照力。后面是依止这个觉悟所带动一个修行的行动力。我们看第二个,常修少欲觉。当我们有这样的觉悟以后,下一个动作需要修行的就是减少我们的欲望。
看经文,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二个觉悟是说明痛苦生起的因缘。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远离痛苦,远离灾难,当然你要远离痛苦,你要断绝生起痛苦的因地。痛苦是怎么生起的呢?佛陀说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在财色名食睡,我们放纵我们的欲望,就创造很多的痛苦。所以,痛苦和外境没有关系,是从自己内心生起的。广泛来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它不但是痛苦,当然所有痛苦的根源是三界的生灭,因为你所有的痛苦因为你有生命,你每一次在三界里面受一次生命,就表示这个生命就积聚了很多很多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这个生命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五蕴追求的欲望去招感三界的果报,就像是飞蛾扑火。它为什么会跑到火里去呢?是你自己要跑过去的。所以,广泛来说,生死的业力是由贪欲引生的。所以贪欲是痛苦的根源。这个地方是说明贪欲的过失相,那么怎么办呢?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们想要得到一种身心的安乐自在,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当中,要尽量减少我们的欲望。这个地方是说,当然我们身为菩萨,还没有成就圣道,凡夫位的菩萨,内心当中自然有很多的欲望,追求饮食,追求睡眠,追求男女,各式各样的欲望。凡夫有欲望,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佛陀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你减少一点欲望,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所以,这个地方多欲的意思是说,在 里面讲多欲,就是说你的非分之想,你不该得到的东西,依你现前的业力因缘,你不该得到的,你想要去追求,这个叫做多欲。有关多欲的情形,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讲小故事来说明多欲的情况。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它有一个工人在打扫,这一天早上这个工人他在草地上捡到一个看起来很漂亮的水果。这个水果看起来很多,他在旁边看没有这种水果树。他看到这个水果非常的甜美,他又舍不得吃,他想我经常在花园走动的时候,侍卫经常刁难我,我把这个水果送给他,他以后对我好一点。他就把这个水果供养给这个侍卫。这个侍卫一看,哎呀,这个水果特别的美妙,他也舍不得吃,他想这些服侍皇后的这些太监,他对我也是非常的不礼貌,我拿这个水果来巴结他,他以后对我也好一点。就把这个水果送给这个太监。这个太监也舍不得吃,就送给了皇后,皇后也舍不得吃,就送给了国王。当然,国王以武力得大自在。就把这个水果吃掉了。吃掉以后,他就被这个水果美妙的滋味所吸引,他就起颠倒了。他就说这个水果是从哪里来的?就辗转的相查,就查到这个工人的地方,就把这个工人叫过来。他说从现在开始,你每天给我送一个相同的水果,否则我就要严重的处罚你。这个工人没有办法,这个国王的福报大么,就到这个花园去,左边看一看,右边看一看,上边看一看。原来在掉下水果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大树,大树的上面有一个很大的鸟巢。没准是这个鸟掉下来的。这个时候,这个工人就爬到大树上面来看,这个鸟巢地方有一个相同的水果。他就在鸟反对的当中把水果强过来。强过来之后就供养国王。国王很高兴,就告诉他,明天再去找。这只鸟,当然它心里想,我第一个水果,我自己没有拿好,掉下去那我没话讲,第二次,你强我的水果,那你太过分了。这个鸟就很生气。它就飞到其他的地方去,找一个外表一模一样的,但是有毒素的水果来惩罚这个工人。它就找到一个外表一模一样的水果,飞到鸟巢的地方,放在那个地方。工人不知道啊,就把这个有毒的水果拿回去供养国王。结果国王吃下去以后就中毒死亡。这段公案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上说,国王本来是可以享受他前生的善业,种种安乐的果报。但是他就是有非分之想。这个非分之想,我们做一个定义,在历史上说,你身为一个人,别人主动供养你的,这个不叫非分之想,你的福报该得到的,但是别人不想给你,你用其他的方法获得的,或者强,或者夺,这样子叫做非分之想。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你不应该去想你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否则一定会招感痛苦。我们来看乙三的知足守道觉。我们看经文。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长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惠是业。前面的少欲是对于你还没有得到的资具或者财物的追求,这个知足是说你已经得到的资具,你要知道感恩和满足。你现前的因缘已经具足了。你应该知道感恩。前面是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个地方的关键是你已经得到的东西。应该知道知足。好,我们看经文。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一个菩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资具,已经成就的资具,经常感到不满足,不满足只好去广泛的追求了。广泛的追求就会带动很多杀盗YIN妄的罪业,所以多求是产生罪业。多欲是产生痛苦。所以,一个有智慧的菩萨,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个资具呢?应该长念知足,对于现前的因缘不管是好是坏,要感到满足,内心安驻在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活当中,去追求内心当中的智慧。以内心的安乐为我们所追求的方向,不要追求这种外在的欲望。这是一个菩萨该做的。这个地方我们做一个总结,其实这个少欲知足,就是一个持戒的根本精神。少欲知足,从注解上来说,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从离苦得乐的角度,你一个人会快乐不快乐,跟你一个月赚多少钱没有关系,当然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人,起码的吃饭,衣服,衣食能够保暖,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满足。但是在满足之余,你是不是快乐,关键你是不是少欲知足。比如你一个月赚两千块,两千块有两千块快乐的方式,你赚三千块,有三千块生活的方式,你要能够善加克制你的心情,你不管赚多少钱,你都能够从中间找到你相应的安乐。你要不知道知足,你赚多少钱都不可能有快乐。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你想要追求快乐,你唯一的做法就是少欲知足。这是第一点。
我过去在台湾,曾经参加一个法会,法会当中有一个母亲带着儿子来参加。儿子在看见母亲供养苹果的时候,他要求吃一个苹果。这个母亲因为爱儿子,就拿一个大苹果给儿子吃,这个儿子看样子7,8岁,他嘴巴咬两口苹果,就一甩,丢掉了。我们姑不论这个小孩子的善恶业有多大,我们感肯定的知道一个答案,这个小孩子他的思想如果不改变,他今生很难成就安乐。很难产生乐受。他这种对物质不知道感恩知足的心态,你很难创造安乐。你看我们出家众的生活简单朴素。僧团的生活,不管你在家是多么的富贵,你来到僧团,你就是按照利合同均,僧团今天有人供养10颗苹果,切一切,你分到四分之一,你会很感恩的把它吃掉。所以,你每一口都充满了乐受。这个地方就是说,少欲知足,我们要知道它是快乐的根源。你要知道,你是不是快乐跟你外在的资具没有关系的。是你是不是能够培养一种能够减少欲望,知道感恩的心情。这是第一点,从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第二个,从临终的正念来说,是一个重点。在中国人的智慧当中,经常提醒我们一件事情,业忌前延,花忌前开。就是你有多少福报,印光大师也强调这个观念,就是你有十分的福报,你顶多只能花五六分,不要全部把它花尽。你把福报享尽的时候,你晚年就是灾难现前,临终走时容易颠倒。我刚出家的时候,我读佛学院的,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由大陆到台湾去的老和尚。当然,老和尚有的参禅,有的念佛,所修的法门不同,但是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珍惜福报。老和尚说,说你一个人,你不想让你的福报花尽有一个方法。就是你的生活环境当中,就是你这个地板坏掉了,不要马上换,衣服破了,也不要马上换。就是你的生命当中要经常保持一点缺陷。这个道理很妙。你把你的生命用的很圆满,什么东西都满意的时候,当一个月亮园的时候,下一步就是要缺了。当花开的最大的时候,它下一个刹那就是要雕谢。所以,你不能让你自己把你的生命推到尽头。所以,我时常去做老和尚侍者,老法师啊,你的杯子破一个小洞,换一个。他说不要不要,不要什么小事都如你的意。生命带一点缺点。诶,他果然没有什么灾难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一个人能够珍惜福报,你晚年的时候会过的比较快乐一点,病痛少一点。那你要是年轻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满你的愿,东西一坏就马上换。那你有十分的福报就会花十分。那么你到晚年的时候, 你没有累计福报,你的罪障就容易现前。这个地方,少欲知足不但是离苦得乐,还有一点避免灾难出现的因素。就是你什么事情不要把它做绝。当然少欲知足的标准不同了,比如说,我们很难说那你到底是不是少欲知足,怎么判断呢?比如说你的福报可以买一个50万的车子,我本来有福报,我的能力可以买50万,我买30万,可以买5万的车子,我买3万的车子。那你就是少欲了。对你来说,你已经说少欲知足了。你本来可以有能力买3万的车子,你买1万5的车子。那也是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很难判断。就是你本来有能力买更高的东西,但是你降一级的。这个就是少欲知足。就表示你的智慧,你懂得任何生活来使令你的生命趋吉避凶。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修行菩萨道的断恶修善,先善加的克制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尽量少欲知足。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其他的明天再说明。
八大人觉经。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刚开始亲近三宝是依止我们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我们相信三宝有能力能够救拔我们。所以我们刚开始对三宝有信心,就皈依在三宝的慈悲的光明的座下,所谓的身为一个佛弟子。当然,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会做一些慈善的事业。但是,这样子的慈善事业事实上,还没有从事一种宗教的修学,也就没有对生命有任何的改造,不过是在生命当中多了一部分的善业。当然,我们会不断的要求自己去提升,进步。所以,我们要从一念的信心,开始要去对我们的生命有所改造。那么,就是一种从事宗教的修学。我们在修学之前有一个重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你必须对你目前的生命的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你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在法句经上,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现前的一个扭转的因缘,他讲出一个偈诵来加以形容。他说,我们众生在三界流转,是“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首先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所处的一个三界的果报体,它的相貌是常在燃烧中,佛陀用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来比喻我们现前的一个身心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三界得果报的时候,从婴儿开始,我们的生命就被无常大火所燃烧。即使我们过去有一些善业,在燃烧的房子当中,有一些美妙的资具,有一些美妙的眷属,但是,因为房子燃烧的本质不能改变,所以,这样子一个燃烧的房子即使有一些美妙的资具,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欢喜和安乐的呢?何喜何可笑?这个时候,我们会问了,我们现在投胎在三界的果报,是一个无常大火的逼迫。这样的一个果报体到底是怎样来的呢?事实上,不是上帝创造的。幽暗之所蔽,就是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召感的。先业所感。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业力呢?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个遗失,没有正确的观察。所以,这个黑暗就表明过去在一个没有灯光的环境之下,我们跟着我们的情绪,感觉去造业。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何不求光明,你要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应该要去听闻佛法,了解生命的真实相。你才知道你所要断除的是什么,你所要增加的是什么。否则,你只是凭着你的感觉来修行,你可能会错认消息了,浪费你很多的时间光阴,但是,对生命的增上,产生不了帮助和作用。所以,佛陀劝勉我们,所有在三界流转的弟子们那,何不求光明,你应该要尽量拨空,来加强你心中的光明,来对生命做出正确的抉择。当然,所有的经典对有加强光明的作用。但是,本经的特色,言简意赅。它能够在整个大乘经论当中,以八个法门来总持菩萨的觉悟。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五面。乙四,常行精进觉。本经的八个觉悟,第一个是无常无我觉,就是对生命的观照。我们在观照当中,我们是根据藕益大师的空假中三关,就是你对生命当中,你应该要先观察生命的本体。透过观察我们的生命啊,是生灭变异,虚妄无主的。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它是一个有为法,它不是一个无为的涅槃。涅槃当然是不生不灭的,昨天的涅槃和今天的涅槃是完全一样的。身为有为法,它是流动性的,所以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随着时间不断不断的变化。这叫生灭变异,所以呢,在变化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实体。这样子,从无常无我就引导我们从一个有相的执取趋向到一个生命的本质的空性。也就是说,它能够引导我们把生命回归到我们的原点。说是我们还没有流转之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当然现在流转了,很多很多的业力,变现很多很多的果报,但是假设今天我们把生命归零,那么到底我们本来的本质是什么。那么,就是所谓的从假入空。这个就是在观察生命的原点。当然,从假入空是一个超现实的观察,使令我们脱离暂时的因缘,回归到一个清净的本性。第二个就是从空入假,从生命的原点回到我们现前的一个相貌。我们有我们今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时候,本经当中对假观的观察,是要我们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看经文的意思,我们对生命的观察,是非常悲观的,就是我们的内心是罪恶的根源。这个形是造罪的根本,这个就是有要我们厌离的意思了。当然,如果我们今天是一个净土的学者,我们在厌离娑婆的时候,我们也做出了另外一个选择,所谓的心求极乐。就是娑婆世界是一个罪恶的根源,极乐世界是一个安乐的果报。这样子的假观就是一个对比的方式。有所放弃,有所追求。从这样子的假观,使令我们能够善知取舍,做好我们生命当中的一个规划。当我们把生命的原点的空观和现前的生命的假观,能够把它平衡,这样子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二的中观的思想。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能够经常在寂静的心中,来对我们生命原点的观察,跟现前因缘的观察,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样子就能够慢慢的破坏在掌控我们生命的十二因缘的这种生死的业力。当然,这个第一个观察是非常的重要的。那么第二第三的少欲知足,那么这个是属于一个行动了,就是修行。少欲知足的宗旨是说,生为有情众生,我们内心当中自然会有很多的欲望,但是我们的欲望,绝对不能够去放纵,应该善加克制。那么, 为什么要克制欲望呢?这当中有两层的意思。第一个,我们克制欲望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安乐。你欲望越淡薄,你就越容易产生乐受。越容易满足,越容易产生乐受。你一点点的东西,乃至于你喝一杯开水,你都因为现前的因缘而都生起乐受。那么,我们今天要采取放纵欲望啊,欲望的本身是一个无底洞。你会发觉你放纵的结果是你生起快乐的感受越来越困难。所以,离苦得乐之道就是你要善知要克制欲望。从离苦得乐的角度,就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从临终的角度去说。身为一个净土的学者,非常关心临终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无有障碍,所谓的善终。为什么有些人临终的时候,他没有什么障碍,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障碍重重?这跟你的福报很有关系。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好不容易所修行的福报。你福报越大,你临终的时候障碍越少。你提起正念就更容易。所以,从临终正念的角度啊,我们也应该少欲知足。把多余的福报,在临终的时候,释放出来,有助于我们提起正念。因为这两层意思,佛陀劝勉我们,我们应该过着一个少欲知足的生活,对我们很有帮助。当我们能够少欲知足以后,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呢?看乙四,常行精进觉。就应该要精进。好,我们看经文。看第六面的经文。大家请合掌。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催伏四魔,出阴界狱。好,我们加以解释。这个精进,它的体性就是我们在断恶修善的因缘当中,能够勇悍,勇猛强悍,没有任何的退缩。这叫精进。在讲到精进的时候,佛陀先讲到为什么要精进。先说明修行精进的主要因素,它的理由在哪里。懈怠坠落。假设我们今天对于我们所修的法门,或者你是持大悲咒,或者你是念佛,或者你是修止观,你对你所修的法门啊,你是一种懈怠的方式,懒惰,懈怠,有时候做功课,有时候不做功课。那么你这样子的情况就是坠落。就很容易坠落到三恶道当中。当然,大家就会问了,我只是懈怠,怎么就堕三恶道呢?
这个地方,我们根据古德的注解加以说明。就是说,我们前面也说过,我们修行的起点,我们不是从一种清净光明的心中开始修行。我们修行的起点,是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就是说,我们在一种已经染污了很多很多烦恼和罪业的心中,从这个地方开始修行的。从这个地方去栽培你戒定慧的善根。换句话说,我们修行就好象是逆水行舟,你必须去抗拒你无量的烦恼跟罪业。抗拒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所以,我们现在是在一种同生烦恼和罪业的心中,开始启动修行。那么假设我们今天没有这种精进的决心,你的修行的功德,一定被烦恼跟罪业所消灭。结果的时候,是烦恼跟罪业,强者先牵,它来主导我们的生命先到三恶道得果报。那么,我们今天所修的善根那,变成一个次要的实力,那可能是以后的因缘,才慢慢成熟。所以,你如果希望你今生的修行功德,临命终表现出来,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今生的修行,我临终就看到效果,你如果有这样的规划的话,你应该要注意下面的话。常行精进,破烦恼恶,催伏四魔,出阴界狱。如果说,我们希望我们今天的念佛,要马上看到效果,那么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常行精进。你应该要以精进的决心,来破除我们心中的四种障碍。这个破烦恼恶是个代表了。事实上,我们身心世界有四种魔障。那么在修善之前,修习福德智慧两种善根之前,当然破障,忏除罪障是一个重点了。
我们生命当中的四种障碍,第一个是烦恼障,就是我们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假如说,我们遇到了如意的境界,我们就容易生起贪,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就容易生起嗔,遇到中庸的境界,就容易生起痴。那么,这样的烦恼的躁动,使令我们修诸善根都不能够成就。所以,你要能令你佛号的善根,止观的善根啊,在心中产生强大的势力啊,调服烦恼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你刚开始要在寂静的心中,栽培佛号,那么慢慢的佛号的势力强大以后啊,当烦恼活动的时候,印光大师说,不能念,要它念。烦恼不能断,要它断。你要提起你的佛号,来调服你的烦恼。转念念佛。那么,你第一个工作就是对现前的烦恼,要加以折服。调服现形烦恼,这是第一个。你不能够再跟着情绪而转了,就是说你自己要做你自己的主人翁,你自己要作主。我现在的心要起什么样的情绪,是我作主,不是烦恼作主。那当然,你要作主,你就必须调服它了。你要调服它,你就必须有法宝。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平常所熟悉的法宝,烦恼一活动的时候,提起我们的法宝,消灭它。
那么,这是第一个工作:烦恼障。第二个就是业障。业障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天魔。这个天魔就是鬼神障。就是说,我们可能前生啊,跟某一个有情众生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存在,那么对方刚好到鬼神道去了,那么他到天上去,他的福报很大,他也不会跟你计较,他到地狱去,他也没办法跟你计较。他要到鬼神那,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因为鬼神世界,他有小小的神通,他看你修行,已经有资粮,有福报力了,他就跟你讨一些功德,可能会障碍你。所以,这个鬼神障的破除啊,就是持咒。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也劝勉我们念佛人那,要坚持大悲咒。破除鬼神障。
那么,第三个障碍是五蕴魔。前面的鬼神障是外来的,那么这个五蕴魔就是我们这个果报体,有什么障碍呢。经常有病痛,当然病痛,有的因缘是四大不调,你找医生就可以治好。但是,有的病痛,你找遍了所有的医生都没有法子的。就是这个病痛的背后有强大的业力在支持。当然,这个业力大部分来说是跟杀业有关系。所以,你必须要消业障,这个病痛才会好。所以我们对于五蕴的魔障,破除的方法是拜忏。把这个业消了以后,你的病痛就消失了。第四个是暴葬,就是死亡。我们这个三界的果报啊,在修行的角度来说,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死亡。就是我们寿命太短,我们不是无量寿。你可能活八十岁或者一百岁,那么比如说你今天三十岁开始学佛,到八十岁,五十年的时间。你好不容易内心当中修行上路了,有一点善根了,但是,你死掉了。死掉以后,你来生又开始糊里糊涂的。从小学到高中啊,一天一天的,跟着感觉走。好不容易遇到三宝了,又是四十岁了,五十岁了。那么,你开始修行的时候,又死掉了。死亡使令我们的善根中断,不能够累积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的修行佛法,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的主要因素。这个分段生死产生一种退转的力量。藕益大师说,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就是我们断除烦恼,惑业求断,就像那么胚器,你做花瓶那,泥土先把它捏造成一个胚器,但是好没有烧,你好不容易塑造这个形状出来,经雨,下一场雨之后呢,这个泥土的形状啊,花瓶的形状又变成泥土了。经雨则化弃前功。白费一场。当然,你要避免死亡的出现,那求生净土,在极乐世界才叫无量寿,那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这段的意思就是说,生为一个三界的众生,我们刚开始要启动修行啊,你就要面对你的烦恼障,鬼神障,病痛的障碍跟死亡的障碍,四重障碍。那么,你要不修行,你就不感到有什么障碍。你就随顺你的烦恼去活动。但是,你开始立志要改造生命的时候,这四种障碍,或多或少就必须会现前。那么,你对于这种障碍的心态啊,就是要精进。用一种勇悍的心情去面对。你不能退缩。我们也可以讲讲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他面对障碍的一个心态。我们大家来共同的学习。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生是做一个王子,当中他做王子,是一个非常安乐的境界。但是,释迦牟尼佛他做王子的时候,他悲悯很多的这些苦恼众生,经常拿三宝去布施这些苦恼众生。那么,他把整个仓库的钱都布施光了。所以,他就要求去追求财宝,就带领随从到大海里面去寻宝。经过努力,好不容易把大海的珍宝找到了,满载而归,但是,在大海的途中啊,遇到的风浪就把船上的珍宝,全部都翻覆了,掉到大海里面去了。那么当然,我们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遇到障碍就选择放弃了。但是,释迦牟尼佛太子啊,他看到这个情况,他下定决心那,我一定要把这个珍宝找到,否则我决不放弃。他在经典上说,他用勺子就去舀这个大海的水。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这个大海的水舀干,然后把珍宝找出来。我们要知道,其实我们的生命当中啊,力量最大的不是你的身体,是你的心力啊。你的心力是通十法界的。那么当然,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是说我们先不要管说他能够舀多少水了。重点是他那一副坚固而不退缩的心力啊,使令魔王感到害怕。哎呀,他要把我大海的水舀干那,那我的龙子龙孙就死掉了。所以,龙王只好乖乖的把珍宝就还给释迦牟尼佛太子。那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可能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开始去栽培福德善根,或者智慧善根的时候,你的烦恼障碍了你,你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哎呀,我不做了,我不修行了。第二个,病痛出现了。
第三个,鬼神障碍你,你的怨亲债主找上门。也可能死亡到来。那么我们生为一个业力凡夫,我们面对果报,我们没有选择权。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因缘会出现。但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就是我们用精进的心态来面对。这就是你一个人会成功失败的关键。以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他退休以后应邀到大学去演讲。讲完以后,大学生就问丘吉尔先生,你今生当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你可不可以把你人生的经验当中,讲几句重要的话,来给我们年轻人做一个勉励。丘吉尔讲了三句话,就是一个人会成功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决不放弃,第二个也是决不放弃,第三个也是决不放弃,不管你做什么。我们往往因为在过程当中,一时的挫折而枉失了大好机会,而事实上,很可能我们这个障碍冲过去以后,我们后面就是海阔天空。我以前打佛七的时候,我们曾经打过三七二十一天。那次的佛七,我印象深刻,当我们成就一个善根的时候,往往会把过去的障碍逼出来。我打到第十七天或者十八天的时候,身体出现一点障碍,内心里感到很多躁动的情绪不断地在干扰我。后来,那个主席和尚告诉我们一句话说,他说,你要成就光明之前,一定会有黑暗。那么,重点就是你要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老和尚说,他说,你觉得很疲惫,但是对方也很疲惫。就是说,你不要以为你很疲惫,其实对方也很疲惫。因为,我那个老和尚是军官出身的,他是带兵打仗的。他说,带兵打仗啊,打到最后,已经不是打兵力了,不是打技术了,而是打心力。看哪一个指挥官坚持到最后。因为,你很疲惫,对方的军队也很疲惫。那么,看谁撑的过去了。其实,你说修行跟打仗是一样的。你面对烦恼障,业障,暴障,这些都不好惹。但是,问题就是说,你感到心力很焦瘁,但是它也感到心力很焦瘁,那么看谁撑的久。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可以回想我们以前的修行。很多都是我们的放弃而失败。
所以,修行的个性啊,最怕你今天想到去拜八十八佛,拜了一个月,哎呀,没有意思了,改拜大悲忏,拜了一个月,也没有意思,今天念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也没有什么感应,明天念观世音菩萨。结果一事无成。它这个精进的本质呢,精就是专一,进就是相续。所以,佛陀在精进的内涵当中,强调一个观念,佛陀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我们看到屋檐的水滴啊,它是这么的柔软,但是重点它能够在同一个点上,不断地点,结果可以把地板上穿出好几个洞,那个坚固的石头都能穿洞。所以,诸位要知道,其实你在修行法门能够成功啊,它的重点还不在那种猛暴性的修行,你说哎呀,我参加一个佛七,七天不睡觉,回去以后,全部都不念佛。这种效果不大。你今天这种猛暴性的修行,你倒不如每天当中你念一千声,但是你就不间断。风雨无阻,每一个法门都点点滴滴的,滴水长流。那么,你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你容易成功。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通过对资具的少欲知足以后,我们在修行当中的一个心态啊,面对障碍,你决不放弃,坚持下去,往往在下一个时刻,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那么,这个地方讲到一个精进的功德。
我们看下一科,乙五。多闻智慧觉。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好,第一段是说明为什么要追求智慧的原因在哪里。你不是诵经,念佛,拜忏,破障而已,你还要追求智慧。那么为什么要追求智慧呢?佛陀讲出它的道理。愚痴生死。当然,我们希望离苦得乐了。但是,所有的痛苦的因素就是有生命。生死是所有痛苦的总结。可以说是生死的依止处。因为你在三界受身,你就不可能避免痛苦。所以,你要能够离开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无生。想尽任何办法不要在三界投胎,否则你不可能离开痛苦。因为你每一个生命的出现,在你短暂的一期生命当中,你要没办法避免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那么,为什么会有生命呢?主要是愚痴,不明白生命的真相。就是颠倒。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世间上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世间上最大的罪业就是愚痴了。因为你有智慧,即使你会造罪业,你知道生命的真相,你知道功德相,过失相。你会不断的调整自己。那么,愚痴的人就根本没有调整自己的能力。你这个人生命没有希望。这个人佛弟子,你说你明白很多道理,你还是造罪业。是的,但是他造罪业跟你造罪业不同。他造罪业是一时的情绪。他情绪,这个生灭心过去以后,他到佛堂静坐的时候,他的智慧现前了,他就知道他做错了什么。那么,他会从很多痛苦的经验当中,不断不断的改进。这个人虽然他做的不够好,但是他的生命充满了希望。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的生命是没有希望的。你没办法修正自己。所以,生死的痛苦的根本因素是对生命的一个错误的认识,愚痴。那么,怎么办呢?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那么,消灭愚痴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广学多闻。这个广学就是一种广泛的学习。这个学习就产生了正见。这个地方的广学,藕益大师的注解上说是闻慧。闻所成慧,听闻所成就的智慧。这个多闻是一种思慧,思维的思,就是你在学习了教法以后,你应该要在你的一天当中,拨出一定的空闲的时间,在寂静明了的心中,去思维,去消化这些教法。教法通过你的思维,就能够把文字的概念转成你心中观照的正念。你刚开始的正念只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你进行消化以后,这样的概念在心中就有主导的力量。所以,多闻是一个思慧。那么经过广学多闻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从自利的角度,增长智慧,从利他的角度,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你能够知道什么样的因缘是功德相,什么样的因缘是过失相。那么,你也可以把这样的概念透过你语言文字的辩才去开示其他的愚痴众生。使令他也能够明白道理。这样子,是给众生最大的安乐了。佛法讲离苦得乐,当然佛法也强调修慈善事业。但是,我们今天从比较深层的角度观察离苦得乐,弘扬佛法,开人智慧,就更加重要。就是说,他今天没有饭吃,你给他一碗饭。他饥饿的感受暂时消失了。哎,他生病了,你带他去看医生,把他的病症消除,又可以讲好。但问题就是说,他今天没有智慧呢,他就会去继续造业。他的痛苦就永远不可能消失掉。那么,你今天能够透过你的教授,使令他的心中从黑暗当中出现光明,让他知道,你为什么会痛苦,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他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那么,你把痛苦和快乐的因素告诉他,让他从今以后知道该怎么做,那这样子更彻底。所以说,菩萨的广学多闻,一方面他自己能够对生命产生正确的抉择,一方面他自己能够引导众生给他最究竟的快乐。就是开启他心中的智慧,这是最彻底的离苦得乐的方法。这个地方就是说,当然离苦得乐的角度很广,我们佛法讲十法界。
你看天主教,基督教也是一个很好的宗教。但是,我们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天主教,基督教,就感觉到它对生命的解释,比较狭隘。基督教对人生的法界就只有两种法界。你相信了耶稣基督,你就升到天上去,你要不相信,你就堕落到地狱。你的生命就只有两种选择。当然,这个缘起也是一个很好的缘起。但是佛法的缘起,我们认为你的生命啊,你有十种选择。你也可以选择放纵你的欲望,来生到三恶道去,你也可以选择你要持五戒十善,来生做大国王,大富长者。你也可以选择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趋向偏空的涅槃。你也可以选择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当然,我们会说,哎,我们来生应该只有一个规划么,我选那么多干什么。但,诸位要知道一点,你今天在教理上的研究更广泛,你的资讯越多,你就有更多的选择。你就会知道你来生该怎么样正确的规划。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今天是生长在正法时代,你今天拜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做杀父,我看你不用广学多闻。你福报大,你拜一个圣人,他入定就知道你过去生的烦恼的后果,你的善根的浅深。他这个大医王,就把你整个的修学过程,这个药就配的好好的,你今天要成就,你修三个月的大悲忏,修完以后,再持大悲咒一百零八遍,然后就念佛,一定成就。他这个菩萨就是有方便力啊。所以,你今天如果生长在正法时代,你就直接修上师相应法,我就听上师的话就好了。但是,不幸的是,你到末法时代啊,这些明眼的善知识少,就是说医生没有了,但是医生没有呢,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药物的材料都还在,什么病用什么药,这些药都还在,但是,我不知道我该吃什么药。那你只好自己去学习。你才可以规划出一套你自己适合的菩提道。我生病了,我自己去找药。你不广学,遇到障碍,这个障碍就障碍到这个地方了。你找不到一个消灭障碍的因缘。所以,行门要专,解门要广。因为,你的解门越广泛,你在对因缘判断的时候,你会更清楚该怎么做。你会用最少的精神体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反正你修行当中,你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依人,第二个依法。依人那就以心印心,他的上师的心直接印你的心,这个以心印心,这个上师要有一定的证量,否则,他自己的心颠倒,他怎么印你的心呢。那么,我们今天广学多闻,我们今天可能遇不到这些初地以上的善知识。但是我们以教印心。以教法来引导自己,不断的修正自己。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广学多闻那,对自己破除障碍,再修学善根,你占了很大的便宜。这个地方就是讲到智慧。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大家请打开讲义,第六面。乙六,布施平等觉。本经的修学宗旨就是以八个法门来成就菩萨的觉悟。叫做八大人觉经。这八个法门在藕益大师的注解当中,分成两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第一觉知的无常无我叫做甚深见,培养我们的观照力。后面的七个觉知是依止观照所产生的行动力。你所观照的结果付诸行动。身为一个菩萨,行动力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断恶,第二个是修善,第三个是度众生。就是我们的生命有三件事要做的了。这一科当中,在断恶方面,本经所强调的是少欲知足来调服我们的贪欲。在修善方面,是精进智慧跟布施。这个精进主要是破障。就是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要把你的心力加强。你能够破除障碍,你绝对靠精进。因为你一怯弱,障碍的势力就加强。所以, 我们能够克服障碍,就是仰仗着我们决不放弃的一个勇汉的体性。我们深信三宝的功德是真实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是一种虚妄的境界,它是无明所变现,无明的体性是虚妄。我们修行是顺着本性的,是真实的功德。真实能够破除虚妄。所以,在破障的过程当中,一个人成功失败,就看你是不是容易放弃了,这是关键的地方。那么破障以后,我们要广学多闻,加强自己的观照力。知道什么样的因缘是功德相,会创造安乐,什么样的因缘是过失相,会带给我们痛苦,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产生正确的抉择。接下来布施平等觉就是成就福报力的。看经文。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在修善的过程当中,有两种的庄严要成就,一个是智慧的庄严,一个是福德的庄严。前面是讲智慧,这里是讲福德。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这段经文,佛陀先说明,菩萨为什么要广修福德的因素。也就是说你身为一个菩萨,你不应该使令你自己堕落到贫苦当中,就是你不要福报太薄。为什么呢?这里讲出两个理由,因为一个菩萨,福报太薄,你的生命在贫苦当中,当然,你无所谓,因为你有空观的智慧,你能够无驻,心跟贫苦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不会被贫苦所干扰。但是,外在的因素会有障碍。第一个呢,从人的方面来说,你因为贫苦,就召感众生对你有很多的怨恨。这里行菩萨道就有问题,别人看到你,不欢喜。第二个,在事情上,【横结恶缘。】就是做什么事都障碍重重。前面是噎人,这边是噎事。这样子在行菩萨道,你要弘护正法,续佛慧命,广渡众生,这个地方就有困难。所以,身为菩萨,你尽量不要堕落到这种贫苦的环境。当然,我们要远离贫苦,这当中要有方法。怎么样远离贫苦呢?这以下说明它的方法。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那么,远离贫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一种分享。把我们的资具,除了我们生命当中必用的以外,多余的物品跟一切有情分享。布施的心态很重要。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同样的布施,有些人功德大,有些人功德小。这个关键不在于你用什么布施。我们很多人都学过唯识学,知道业是由心来主导。心为业主。你今天要任何通过布施来成就广大的福德资粮,重点就是你的心要平等。因为你的心平等,才能跟清净的法性相应。这个地方,我们要平等,就有困难。什么困难呢?我们跟众生结的缘,有亲属,有怨家,有中庸的境界。我们看到我们的亲属,过去生结好的因缘,你看到我很欢喜,我看到你也很欢喜,这种所缘境,你要对他布施,很容易。菩萨对亲爱的境界,很容易对他做财施,法施,无畏施。但是,我们这一念心跟怨家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要对他修布施就有困难。有困难,菩萨的福德就不圆满。怎么办呢?这以下告诉我们一个破除我们对怨家的一个障碍,就是你应该【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旧恶就是一件事情,就是你跟他曾经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出现,你不要去计较。一个修菩萨行的人,这些如梦如幻的因缘,你就悄悄的走过去就好,不要停留在那个地方。不憎恶人,是针对报恶的人,我们也应该不要憎恨。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就是怎么能够不憎恨呢?就是说平等心,平等心的修法就是观察缘生性空。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很多的亲属。他为什么变成你的亲属,你看到他为什么欢喜呢。那是在某一种因缘而安立的,而出现他是你的亲属。他不是有自性,而是在某一种因缘的具足之下,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亲属的相貌。我们也遇到很多怨家,这个怨家,他也不是有自性的,他是在某一种因缘的情况之下具足了,他出来了怨家的相貌。换句话说,假设你今天,没有自性就是说它可以改变。就是说,即使他是你的怨家,你也可以通过释放你的善意来加以改造。你创造一个善良的因缘,这个恶因缘也会被消灭,也会被取代。我们以前的自性总认为怨家永远是怨家,亲属永远是亲属。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这样的思想,你就很难对你的怨家释放善意。因为他是有自性,有自性就是你不管怎么努力,他还是怨家。这样的思想是颠倒的。怨家是因缘所生法,他是在某一种因缘之下才变成怨家的。 换句话说,你也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它。所以,通过这样的想法,我们知道任何因缘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造。这样子,菩萨在布施的时候,遇到了如梦如幻的亲属,遇到如梦如幻的怨家,都能够平等的释放善意。因为这两个都可以改变,都是无自性的。当然,你今天对怨家释放善意,他不一定领情,但是重点是你今天平等心,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重点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圆满,先不要要求外界的圆满。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以平等心来布施,能够成就最大的功德。讲到布施,在菩萨戒上说,菩萨依止善知识,要善知抉择,不能平等。你修什么法门,你有你相应的善知识。善知识,要有所抉择。但是,你布施,一定要平等。你不能说到一个僧团,你有一千块,我只供养有持午的比丘。你这样子供养的福报是非常浅薄的。你以平等心,观一切的比丘都是清净僧,平等心跟你的真如法性相应。你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亲近善知识,要有所抉择。菩萨布施,一定要平等。不管他有修行,没有修行,一律平等。你才能够在你的有限生命当中,成就广大的果报。所以,你要善用其心,往往你的生命会起很大的变化。我前几年到美国去,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它的郊外有很多百万豪宅,非常的庄严。你看到它的草坪整理的漂漂亮亮,你几乎眼镜所看得到的地方都是它的地方。他有游艇,有直升机,有房子。当然,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功德,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果报会想,你因地是修什么样的善业, 才有这种境界啊。但是,我发觉,有时候是跟他的,他会善用其心有关系。为什么我们生命中很难创造这么大的善业,他有办法创造这么大的善业。这个就是他的心有平等。你同样的布施一百块,他也布施一百块,他今天的福报是这么广大,我们这么狭隘。当然,一切法因缘生。肯定有他因缘的差别。这不是有人在安排的。
那么,在本经当中,佛陀提醒我们一件重要的事情。【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样的布施对我们有绝大的好处。你会让你布施的功德,变得更加的广大。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布施平等觉。当然,布施这个地方的着眼点,你说从自受用的角度,菩萨不喜欢贫穷,也可以这样讲,你如果要行菩萨道,你不能太过贫穷。我有这种感觉。你太过贫穷,你容易有偏激的思想。你要对众生释放善意会有困难。当然,你太有钱,可能也有困难。我发觉一个人能够行菩萨道,中等的,就是他不是很有钱,也不是很没钱,容易行菩萨道。太有钱的,容易对钱产生执着。越有钱的,越执着。但是太贫穷,可能也会有困难,当然,也有的例外,但是一般来说,太过贫穷的人,他会过度的保护自己。所以,从自利的角度,你今天不堕入贫苦,容易升起对众生的关怀。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今天福报广大,你摄受众生就有摄受力了。你看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年,印度有一个转轮圣王,阿育王出世。阿育王他做王子的时候,这个人就有过人的聪明和个人的理想。他父亲是孔雀王朝第二代的国王。中印度的孔雀王朝。他父亲本来不想把王位传给他的,是传给他的哥哥了。但是他那个时候很有势力,他的父亲为了要折损他的势力,那个时候,边疆有叛军,他父亲就派他去讨伐叛军。给他很少的军队,希望他能够趁这个机会就此阵亡。没想到他的智慧过人,他以微小的军队就把叛军平定了。结果他的声望更高。最后,他的父亲也没办法,死了以后就把王位传给阿育王。阿育王是一个有理想,有谋略的人,他当然不可能只是在中印度安住了,他就把古印度,东西南北中,全部都统一了。当然,统一不是靠谈判,是靠征战。多年的征战造了很多的杀业。一个人有罪业,使得他内心躁动不安。虽然,他受用广大的福报,但是你心中摄受的罪业使令他寝食难安。后来,他因为过去有善根,有一个阿罗汉显神通度化了他。阿育王平常忙于公务,晚上的时候,就请他的师父来为他讲经典。阿育王在听经的时候,他突然间听到一段经文,才知道原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预言在中印度有一个转轮圣王在一百年后出世,就是阿育王。阿育王听了很感动,原来佛陀对我就有所授记。他听闻佛法的受益,再加上佛陀对他特别的??, 他就希望能够供养佛陀的舍利子。佛陀虽然灭度了,但是他遗留的身还存在。他就跟他的文武百官说,你们给我查一查佛陀灭度以后,舍利子跑哪里去了。大臣找资料,大部分都到龙宫去了。这个时候,阿育王就带着广大的军队到大海去,呐喊,龙王,你赶快出来见我。讲了几次,龙王也没有出来。这个时候,阿育王就很生气,他说我是转轮圣
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我所管辖的,大海也是我管辖的,他请龙王出来,龙王不见,这个时候他也没办法,他也不能跳到大海去。他就去请示他的师父。阿罗汉他一入定就知道,他说,大王,这个龙王跟一般的龙王不一样。这个龙王以前很喜欢修福报,修福报本来是可以到天上去,他的资粮可以使他到天上去。但是他这个人个性嗔心,慢心特别重,所以他变成龙王,所以他福报比你大。你跟他讲话,他根本不甩你。但是,阿育王他很急迫的要去供养佛陀的舍利子,他就问他的师父说,那我怎么办呢?我想供养佛陀舍利。在佛教里面,有没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我急速的汲取福报。阿罗汉说,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就是持戒,修十善业。第二个,以平等心供养大众施。这个时候,阿罗汉尊者就要求阿育王,你拿两个同样是一公斤的黄金,一个打成阿育王的相貌,一个打成龙王的相貌,放在天平上。同样一公斤,龙王的相貌比较重。他说,等到这个天平,等到你比较重的时候,你就可以去找这个龙王。一个人有目标以后,他的修行就主动,积极了。他就广泛的使劲修福。终于有一天,天平是相平。后来,他再努力,他的重量已经超过龙王的相状了。这个时候,阿罗汉说,你不用带军队去了,你带一个侍者去就好了。阿育王带了一个侍者到大海去,三弹指,说,仁者,仁者,仁者。讲三句话,龙王就马上现身了。他说,大王,你有什么样的交待。他说我想供养佛陀的舍利子。你可不可以分一部分给我。龙王说行,就马上把他的舍利子分一半来供养阿育王。这个地方意思是说,阿育王刚开始对龙王下命令的时候,那个声音里面没有善业力的摄受,当阿育王广泛的修福以后,他讲仁者这两个字的时候,跟以前就不一样了。那个持戒修福的善业力一下子就能够摄受了。所以,他能容易使人家听出来。就是说,当你已经成就了智慧。我个人是觉得,你还没有智慧的时候,你的福报不要太大。因为,你要是起邪见,你造罪业可就重了。但是,当你有正见的时候,那你福报越大越好。因为你有智慧的主导,你的福报会用来利益众生。当一个菩萨成就智慧以后,下一个佛陀告诉,赶快修福报。因为你已经有智慧了,你眼界打开以后,福报会加持你的智慧。让你的智慧从内心的自受用,而开始去他受用。你可以用你的福报来帮助你的智慧来摄受众生。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当我们成就智慧以后,你有了菩提心以后,一个菩萨,你不要堕落到贫苦的状态,因为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这件事情应该避免。这个地方是讲到修善。包括精进,包括智慧。包括福报。这三个善法要注意修行。后面的两科是度众生。我们先看第七个,出家梵行觉。大家请合掌。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好。这一科是属于成就度化众生,前面的是属于修善。当然,度众生主要是菩提心。但是,菩提心必须以出离心做基础。所以,佛陀劝我们,当我们有智慧福报之后,应该修出离心。为什么要修出离心呢,佛陀先讲出一个理由。“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当然,出离是对五欲境界的出离。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厌恶痛苦,好耀安乐,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佛陀希望我们在追求安乐的感受的时候,你应该善知抉择。就是说,我们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我们这念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乐受。比如说你今天吃饭,吃某一个东西,你的心跟这个东西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乐受。所以,你会继续的吃它。其实你的重点还不在于吃它,你是希望那个乐受。怎么知道呢?因为当你吃多的时候,它给你痛苦的感受,你就厌恶了。所以,我们真正不在乎是接触什么东西。我们在乎的是那个乐受。但是,这个乐受有两种,一种是五欲的乐受,一种是圣道的乐受。假设我们今天选择追求五欲的乐受,就会带给你很多的过患。虽然它会给你短暂的乐受,但是后患无穷。怎么知道呢?佛陀在经典上比喻说,如果你今天追求乐受。你的所缘境是在五欲。这种情况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则有割舌之患。比喻说刀锋上有一些蜂蜜,刀锋上的蜂蜜不会太多了,不足一餐之美,你也吃不饱,但是你用舌头去舔这个蜂蜜的时候呢,虽然得到了一点点的甜味,但是你的舌头却深深的被这个刀割伤了。你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是说,我们总是觉得,好象追求快乐一定要五欲不可。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五欲的快乐,后遗症很多。会带动你的烦恼,会带动你的罪业。这样的快乐会带给你来生痛苦。那么怎么办呢?其实你应该追求大乘法乐。就是你在佛堂拜佛的时候,你刚开始拜佛的时候,会有一些排斥。但是你强迫你自己,不能拜,要它拜。你拜一段时间以后去静坐。你身心世界也会出现乐受。但是,你在修行中产生的乐受是没有过失的。这个乐受消失了以后,留在你内心的痕迹是一种功德,而你在五欲当中产生的乐受,这种生灭的乐受消失了以后,留下的是后患无穷。所以,我们今天追求乐受,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但是你要善知抉择。到底你要追求的是五欲的乐受,或者是圣道的乐受。因为,你追求的是五欲的乐受,你在受用这个乐受的时候,对我们未来的生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佛陀劝勉我们,一个菩萨,应该观察五欲的过患,不要贪染世俗的乐受。不能贪染世俗的乐受,那怎么办呢?这以下说明我们应该在追求乐受的方向上,稍微调整一下。【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这个是色身的出家。内心当中好耀这种三衣,三衣当然就是衣服了,钵是吃饭的工具。我们对于僧众的清净的幢相,生起好耀,因为这种幢相,虽然他是凡夫,但是他穿上了三衣,执持瓦钵,就等同三世诸佛的形象。因为三世诸佛在人世间的出世,没有一尊佛是现在家相的。历代的佛陀,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是现出三衣,瓦钵的出家相。所以在身相上,即使我们不能出家,也应该好耀,经常的忆念这种清净的幢相,生起一种希望之想。这个是讲外表的出家。内心呢,【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安住在我们内心的道。这个道可能是止观,或者是念佛,或是持咒。总之,你的内心当中要有个道来引导你的内心。使令你的内心清白梵行,一方面以善巧来度化众生。当然,这个地方也不是说一定要出家。它的重点就是你要经常的忆念这种出家的功德。与其说是出家的功德,倒不如说我们应该培养出离心。就是出离五欲,好耀大乘的寂静的安乐。你要追求快乐,你要想一想,哪一种快乐是你值得追求的。如果你追求五欲的快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成美味,终成大患。它是一个甜美的食物,但是里面有毒药。你把这个甜美的食物吃下去,你也把毒药吃下去了。你享受了快乐的感受,你也创造了烦恼和罪业。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的追求圣道的乐受。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培养出离心。第八,大心普济觉。前面的追求安乐是偏重在自身的安乐,这个地方是,身为菩萨,我们也应该关心其他的众生是不是离苦得乐。应该有这样的大悲心。
我们看经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好。前面的出离心,我们是观察五欲的过失而加以出离。前面是观察自身的苦,这个地方观察众生的苦。身为一个菩萨,你应该观察众生在三界生死当中流转,而每一个生命的受生都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痛苦。更可怕的是,众生因为愚痴,这种生死的流转是不可能停止的。他不是今生有痛苦,假设他不明白道理,他以后还有一次一次的痛苦在等待这个众生。这个时候,菩萨发大乘心,普济一切。当然,这个菩萨,通过前面的忏悔业障,破除障碍。广学多闻,成就智慧。你内心当中已经有光明的智慧,知道你的来生要如何的规划,何去何从。但是,这有个问题。你自己的生命是有把握了,但是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生死的大海中漂泊,这些众生怎么办呢?他还搞不清楚东西南北。这个时候,菩萨应该要把自己追求自身安乐的心,把它提升,来普济一切。广泛的平等来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也希望众生能象我们一样,明白道理,离苦得乐。有这样的大悲心以后,进一步要发愿。发什么愿呢,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由大悲心引申度化众生的愿。这个地方的经文,我们要说明一下,菩萨会经常发愿,来代众生受苦。但是这样子讲,好象跟因果有点冲突。佛法是认为因果是自作自受,菩萨怎么能够代众生受苦。这个经文,我找了很多古德的注解,我得到两个答案。第一个是说,菩萨在因地,假设不发这个愿,你就不能圆满,你就不可能成佛。先不要管是不是能够代众生苦,就是假设你不能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你的我爱执就是没有消失。就是你愿意保护自己。这个就是无明的体现。你能够发心代众生受苦,表示你能够空掉自我。所以,你发这个愿,是表示菩萨内心的平静平等的功德,是依菩萨的内心安立的。就是说,先不要谈众生是不是离苦得乐,你不发这个心,你就不能成就。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因缘上观察,当然说我代你受这个业,我代你受这个苦,这个地方的问题,我要代啊,我们要先知道痛苦是怎么生起的。如果痛苦是外来的,别人送给你的,那可以送来送去,你把痛苦送给我,我把安乐送给你,那可以。问题是,痛苦是由业力而来的,这个业力是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你这个心去造业,这个业还是回到你的心中。既从心起,还从心灭。这个业是你以心造做的,那就不能取代了。因为你的痛苦是由你自己自己的心创造的。它从内心生起的,那只有靠你自己的心中光明打开,自己去消灭。既然是众生只有自己觉悟,才能消灭自己的痛苦,那么为什么说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古德说,菩萨他内心当中虽然有善根,但他还是有罪业。菩萨以他的自在力,他可以以他的智慧抉择,趋吉避凶,他可以选择不去碰触罪业。如果他自己有选择的因缘,他可以不去碰触。但是,他有利他的因缘,他非得要去碰触,他会选择去碰触这个罪业,让自己折损寿命,去利益众生。就是说,这个罪业他本来可以躲的过去的,但是有利他的因缘,他会去做,损己利人。但是,这个罪业还是菩萨本身的罪业。也可以说是他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因为他本来是可以逃过去的。这个就是我们依止大悲心所发的愿。大悲心是整个菩萨的功德。严格来说,你所修的善业,没有大悲心的摄受,就是人天福报了,不能讲大乘的功德。但大悲心的栽培从本经上来看,从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说,都是以出离心为基础,以利他心为究竟。就是你要修大悲心,第一个,要培养出离心。第二个,培养利他的心。利他的心怎么生起,我们凡夫内心当中有自我意识,在一个清净平等的明了心中,捏造一个自我,有自我,就有对方。有我相,就有人相,就产生对立。所以,我们在很多事情选择当中,我们会宁可选择爱护自己,保护自己,而牺牲别人。现在,佛陀要我们思考,我们不但离苦得乐,我们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把这种爱着自己的心,普济到一切众生。这当中,你就必须跟众生建立一个关系。所以宗大师说你要观察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你的母亲。知母,你才能忆念她的恩惠,然后产生一种报恩的心,才希望他离苦得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思考只是停留在今生,你的亲属有限。但是如果我们从今生的因缘跳脱出来,我们观察我们曾经有很多很多生命,而每一个生命的受生都一定要有一个母亲来生育我们,养育我们。所以,我们从这样的了解,我们可以确认,每一个众生,不管是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他做我母亲的时候,就跟我今生的母亲一样,对我们进行种种的呵护。虽然,他现在已经现出一个我不认识的形状,但是他曾经做我的母亲,给我的恩惠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在对众生释放善意的时候,你要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说,你要修慈悲心,慈悲心最大的障碍就是漠不关心。我跟你没有关系,你跟我也没有关系。那你是不是离苦得乐,跟我没有关系。那我们很难对众生释放善意。但是,这样的没有关心的思想是错误的。其实我们在流转当中,我们跟众生有密切的关系。就是母子的关系。当我们想到我们跟众生有这样母子的密切关系,我们就很希望的把自己的功德跟众生一起分享。所以,我们修出离心的时候,就进一步的修大悲心。大悲心的立足点在利他。利他心的立足点是你要在你跟众生之间找到相互的关系。这种关系,最好的关系,就是母子。这个就是大心普济觉。我们希望我们所修的功德,跟一切众生共同分享。这个就是我们菩萨在通过无常无我的,空假中三关的观照以后,产生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誓愿。
最后,我们看甲三的结叹。大家请合掌。【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好。在这个结叹当中,佛陀把这八种菩萨道的法门,它的传承,做出一个说明。佛陀以过去的菩萨,现在的菩萨,跟未来的菩萨,所谓的三世的菩萨,来做一个证明。先看过去的菩萨,他是怎么修行的。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过去的菩萨也是通过这八种法门而产生的觉悟。就是“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已经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就是说,这个法门是一个真实的道。所谓的道就是,它有到彼岸的能力。我们今天修一个法门不能够说,你今天打妄想,想出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不是离苦得乐,也没人知道。那你只好去try。但是,佛法不是要我们去try,因为这个失败的话,这个太严重。所以,这个法门,过去的菩萨已经成就了,这个地方已经有人走过了。这个地方就是讲,过去的菩萨已经因为这八种法门的修学,而达到了觉悟的功德。
来看第二段。现在的菩萨是怎么修学呢?【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现在的菩萨,他在自利的功德上,也是精进的修学这八种的圣道。一方面修习智慧,一方面修习大悲,内心当中,安住法身船,当然佛法的法身是讲智慧了。至涅槃岸。以智慧的观照来引导我们修福修慧。这个是讲到菩萨成就内心的自受用的功德。当然,菩萨自受用只是一部分,他还有他受用的功德。复还生死,度脱众生。菩萨有大悲心,来到众生的尘劳世界,也是以这八种法门来开导一切众生。使令众生觉悟生死的痛苦,舍离五欲,修习圣道。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觉生死苦。我们一个人那,果报体,是先业所感,过去的业所感,一定会有很多痛苦。但是,这个痛苦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这个叫做痛苦。那这个,连佛陀都害怕了。你根本就不想出离。那这样子,佛法就对你没有办法了。因为,你还不知道怕。当然,你不知道怕,就是你不知道真实相,你才不知道怕。所以,藕益大师说,你真实的研究佛法,明白生命的真相。“旷观无始轮回",过去,你曾经在三恶道受很多痛苦,假设你不卸托生死,你以后也很可能到,未来的生命很多的痛苦等着你。藕益大师说,你一定会产生进步。你如果学习佛法,你一定会怕。当然,这个怕就是你想要进步的动力。如果一个人不想改变自己,我做个生死凡夫也很好,佛法对你的帮助就有限。就是说,你一定觉得你现在的生命所不足。你想要追求更美好的生命。你有一个追求安乐的希望。这个时候,佛法对你就有帮助了。当然,觉生死苦,你才能够安心的修心圣道。你才会在你的生命当中,不管你有多忙碌,你会强迫自己拨出一点空闲的时间,来修习圣道。就是说,你自己要有生命的规划。看未来的菩萨。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能够经常的来受持,忆念这八个法门,我们能够灭除很多很多的生死重罪,能成就菩提的功德,就很快的成就无上的菩提,永断生死,常住快乐。这八个法门,的确能让我们离苦得乐,是真实不虚的。这个八大人觉经,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个修净土的人,你一定要研究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把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因地的修行,简单扼要地做了说明,文简意赅,词约理富。我们也可以这样讲,你修圣道门的,八大人觉经你是必读的。你可以在八个法门当中,先建立整个菩萨道的架构。所以,八大人觉经在整个大乘佛法的地位,就好象阿弥陀经,在净土宗的地位一样。你可以在非常短暂的时间,掌控它的纲要。当然,对我们末法众生,近缘粗恶,善根浅薄,就特别的契机了。好,我们今天跟大家研究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