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正宗分——多闻智慧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说八大人觉经》,昨天我们讨论了前面四觉。前面四觉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了佛教的解脱道。所谓解脱道,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痛苦、烦恼、束缚、狭隘以及无奈,这些烦恼痛苦,我们怎么来解决。从前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是我们不了解身心世界的现实状况,第二是我们智慧定力不足,定慧等持之后,我们还需要有精进心。定慧在左右两边护持我们,精进心在后面推着我们往前进。这样我们就能够从自己的身心世界当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一讲的时候,我跟大家讨论过了,佛法实际上就是讲述了我们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内涵,把我们生命内涵的所有力量全部开发出来。在这里我想再重复一遍,我们内在自由的的力量,是被外界削弱了。削弱的原因是我们对外界有要求,要求越多,内在力量就越小,成反比的。这样子我们每个生命都变得非常脆弱,甚至是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世界也变得非常脆弱。所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实际上是针对我们内在的力量被削弱的角度来说的。如果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对外界就没有这样的一种要求,我们的生命都是绝对自由了,那么极乐世界就不是一种“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的世界,而是一个极乐庄严无量光无量寿的世界了。
所以念阿弥陀佛,虽然是一句简单的阿弥陀佛,他首先是让我们获得解脱的。不过,净土宗的精神要领,不只是简简单单让自己解脱就算了,还要让一切众生都解脱,那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如何获得生命的幸福。
我在前面说过了。我们每一个众生内心当中都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自由的力量削弱的情况在前面四讲里讲过了,那么幸福是怎么被我们削弱的呢?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后面四觉要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自己能够幸福了,就一定能够自由,但是自由的人他不一定感到幸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由,完全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说的。那幸福是怎么获得的呢?取决于我们能够为这个世界付出多少,为他人付出多少,如果你能够付出1%,那么你就能够获得你的生命当中的1%的幸福的力量;如果你能够付出50%,你就能够获得50%的幸福力量,如果你能付出100%,那么你的整个生命就是100%的绝对的幸福。
为什么是成正比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了。比如说在家居士,夫妻两个人生活在一起,都是凡夫,对对方都有要求。如果对方对你的要求是20%,那么,如果你能够付出20%的时候,他很满意。他满意了,那么他就会表现出非常幸福的样子,你身边的人幸福了,你当然也就会感受到这样一种幸福。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幸福的人,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感受到幸福。
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我们能够为一切众生去付出,100%的,没有任何要求。这样子整个佛教的解脱道和菩萨道就都完美了。事实上,真正能够100%的付出,和100%的不要求,只有佛陀才能够做到。那么菩萨呢,从1%的的付出开始增加,一直增加到能够100%的付出。所以我们在这里,即使只是为别人付出一个微笑,为别人伸出一只手,扶他一把,乃至在肮脏的地上捡起一块垃圾,放到垃圾桶里面,这样的付出也是在创造幸福的一个力量。因为我们在一起生活,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相互依存的。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问题,就是说,当我们不要求对方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付出?还要不要付出?按常人的思维,我既然不要求了,我为什么要付出?这正好是凡夫众生的一种局限的狭隘的思维观念,而这种观念正好障碍了我们获得幸福的这样一种力量。所以我们看小乘的解脱道,解脱的圣人是阿罗汉,他们表现出非常自由的样子,但是寺院里给他们塑的像,都不是非常圆满的。而佛菩萨却非常的圆满,这就表明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幸福。
从菩萨的修行方法上看,我们知道,“六度”是大乘菩萨修学的一个重心。修学六度,是从布施开始的,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从我们一开始赞叹别人,乃至为贫穷的地方捐献一点点力所能及的财物,一直到等觉菩萨,甚至到观世音菩萨,他是正法明如来,他也要布施,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布施无畏。所以,整个生命获得幸福的根源就是付出,这样无论在哪一个家庭,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地方,大家对对方,对这个世界都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身心彻底自在了,然后还能回过头来尽一切力量去付出,这样子是最容易获得一种生命的幸福的了。
当然了,付出是有渠道的,就是我们要有能力能够为对方付出,比如说对方需要什么,你能够有这个力量让对方得到满足,这样你在这个中间就会获得一种生命的幸福。所以有一句话说:接受布施的人并没有行布施的人幸福。也就是说行布施的人比接受布施的人更要幸福。这是非常符合大乘佛法的精神。
昨天,我们讲述了如何解脱生死,分段生死的痛苦,自己解脱了之后,在三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当中,乃至在五阴之法里面,甚至在十八界(详细地分十八界就是我们现在的身心状态)当中。这个世界上的种种财色名食睡,乃至前面所讲的“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一切法都拿我们没有办法了。也就是说,不管他人如何待我,不管天地如何变化,环境如何变迁,我的内心已经彻底涅槃寂静了,不再烦乱痛苦,不再被这个世界所干扰了,生命彻底自由了。
在这个时候,大乘佛法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了。为什么关键呢?因为这里头涉及到一个菩提心,很重要。诸位学广论的时候就会知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是三主要道。那么,菩提心是在什么地方开始真正启用的呢?什么地方才能够真正的发起菩提心的功用呢?就是在这个地方。
出离心让我们明确了生死轮回的痛苦,然后得到解脱。解脱了之后,如果诸位在凡夫位的时候没有发起菩提心,那么自己解脱了也就跑掉了,不再管这个世界了,就像二乘人一样。而发起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不一样,他在这个时候,只要自己一解脱,马上想到的是众生的痛苦,他知道生命里面有这么大的自由,这么完美的自由,每个众生为什么在那边这么痛苦呢?这么一想,他就于心不忍。所以,在菩萨发四弘誓愿的时候,第一个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后面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这一切誓愿都是围绕众生这个地方生起来的。
所以第五觉悟,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始展开,就是自己解脱之后,我们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在大乘佛法里,我们接下来该做些什么。第五觉是大乘菩萨道的开始,我们看: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这是大乘佛法菩萨道的开始,在自己获得解脱之后,倒驾慈航,回转娑婆苦海当中,普度众生。那我们现在这生,如果能够获得解脱,那么我们现在马上就可以回过头来在苦海当中度众生。所谓“拔出红尘梦里身,回看苦海半沉沦,慈航普渡无休息,厌世翻成救世人”。
我们发菩提心要有目的,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对象。我们在发四弘誓愿的时候要很认真的发,其中有两种情况我们要避免,第一种是发虚愿,就是你想,为什么要度众生呢?众生哪里不好呢?你有时候甚至觉得众生在轮回,能够赚钱,有财富,这个世界不是挺美的吗?如果你有这种感觉的话,那么你发的这个四弘誓愿就是虚愿,因为你没有对象,没有看到众生的痛苦,你发起的这个愿是虚的,不是实的。如果你能够真正看到众生受苦,看到他们苦的根源在哪里,这时候你感同身受了,想去帮助他们,在这个时候你发起的愿,才是真实的愿。第二种是发狂愿,狂妄的狂。有了愿之后你不去做,不去修。虽然你看着众生受苦心里着急,可是又不好好去努力,自己也不想求解脱,也不想学习,也不去帮忙。这时候你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认为自己发愿了,又不去努力,这个时候你这个愿就叫做狂愿,这样你永远成就不了。
所以,菩萨常念,这个“念”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念众生愚痴生死,另一方面是念自己一定要精进学习,成就智慧,教化一切,希以大乐。是这样两方面都要念。
第五觉悟的第一句就是“愚痴生死”,这一句是菩萨修行的落脚点,诸位一定要看到这一点,如果你没有看到众生在生死中截然是一个大愚痴,是一个无明黑暗的大梦,你没有看到这一点,你说自己发起什么四弘誓愿,今天发了愿,明天还去炫耀自己,后天以为自己了不得了,再后天呢,看到众生都过得蛮好的,自己心又退了。这个就不是菩萨的发心了。
所以菩萨发心,先要把世间的痛苦看得清清楚楚,最好是自己解脱,觉悟了之后,觉悟个什么?觉悟众生在这里受这么大的愚痴痛苦,自己却毫无知晓,在这种情况下,他心如刀绞,非常的着急,在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说的我们发誓,发誓要做这件事情,因为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能解决众生的痛苦,不能彻底解决众生的痛苦。世间的学问,世间的科技方法,可以给众生带来生活的方便,但是却没有解决生死愚痴的方法。只有佛法里面的解脱道,才能让每一个众生得到解脱。
解脱后的菩萨一方面看到众生受痛苦了,另一方面他又发现每一个众生原本就不应该受这个愚痴的生死,也就是说每一个众生的身心当中,本来就有无上妙觉的大智慧,原本就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解脱人。但是,我们总是被这种愚痴的狭隘的观念局限在五阴十八界的牢笼之中,不得自在,所以冤枉地受尽了生死的苦头。
在这种情形下,菩萨于心非常的不忍,他无论如何都会生起大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一开始,我们的着眼点就要回到愚痴生死上面去观照,观察。接下来,就是“菩萨常念”,菩萨是因为众生而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从而恒常思念救度方法。这个思想是佛在《圆觉经》里面讲的,说一切诸佛,因众生起大悲,因大悲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这是我们大乘佛法修行的一个必然的轨道。
“菩萨常念”,念什么呢?就是念众生苦,念众生本来不应该却冤枉受苦,是念这个,所以他才会生起大悲。诸位都知道菩萨的大悲,是同体大悲。同体不是说我跟你很亲密,不是这个同体,而是说,众生也就是一切法界有情与佛菩萨本体是完全一致的,无二无别。就是前面我们讲的,本体就像蓝天一样,每个众生的本体都跟蓝天一模一样,都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乌云、白云、彩云,什么云彩都没有,蓝天是完全清净明朗的,每一个众生当下的体性也是如此。可是我们被无明、烦恼、愚痴遮盖住了,被生死流转的波浪淹没了,所以我们就看不见自己的这一点。
菩萨正好看到了我们这个本体,然后他就不停地来告诉我们。所以,中国的禅宗就是直接从这里下手的,开示学人当下契入佛法的正题,正法眼藏。怎么个契入法呢?如果诸位有这个机缘的话,现在就可以把过去、未来、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观念以及东、南、西、北这样的一个空间观念,这两种观念马上放下,没有时空观念了,把时空这种概念这种局限完全打破,那么人、我、世界就完全灰飞烟灭了。
如果可能的话,诸位可以做个简单的观想,观想这个身体,像白糖放到水里面一样,慢慢地融化了,融化在佛陀的自性当中,也就是我们的佛性当中,这个佛性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你看,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现在都慢慢的粉碎了,一直在沉没,身心一直在粉碎。这样子粉碎到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这个时候,诸位在这里如果还有一个相对的我存在的话,那就不对了。如果在这里你能够突破对我的执着的话,你就会发现生命真的是很自由,真的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束缚得了我们,真的是如此。那么在这里如果能契入的话,你就会觉得,不学佛真的太可惜了。众生做人一辈子,居然不明白自己生命的内在,真的太可惜。
在这里,你感受到了之后就会发现,一切众生都是如此的平等平等。而佛教跟其他任何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也在这里,佛陀完全秉持的是真理,他不以一个神的位置高高自居,而是看见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圆满至极地完美自己的生命。在这里,你可以看得见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原本是如此的壮丽,每一个众生原本是如此的没有缺陷,人我的任何是非好坏,入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行为动作居然是没有任何的染污。
看到这样的情景之后,你能不为那些还不明白的众生着急吗?你看到他们明明是清净的,他们却在痛苦;你看到他们明明是自在的,他们却在束缚;你看到他们明明具备无量的智慧,他们却说自己什么都不懂;你看到他们明明六根非常清利,看颜色知道是颜色,听声音知道是声音,而且还能分辩,这种种的妙用,是无边的宝藏,他们却因迷痴而饱受痛苦。这怎么能不使菩萨生起大悲心呢?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大菩萨看到这样庄严而完美的生命,又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不知道这个而饱受痛苦,他生起大悲心。像《般若经》里面的常悲啼菩萨,非常的难受,他内心非常的替众生着急。但是着急有什么用?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要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的具体落实。
菩提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一切众生跟佛平等无二,而众生自己却不知道。所以,菩提心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的这颗心就是菩提心的当体表现,就是看到每个众生跟佛无二无别的这种心态;“下化众生”就是看到众生在受苦。
因为许多的修行人,特别是没有发大乘心的修行人,他自己一旦看到这个世界这么完美,就自以为是了,就认为没有什么众生在痛苦。实际上他体会不了众生在沉迷当中的那种痛苦的情形,这个不叫大菩萨。
大菩萨是度众生的,虽然自己不觉得有众生可度。《金刚经》说:菩萨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因为他内心看到众生和佛一样,所以,他不觉得众生是他度的,不会居功为己,但是众生的痛苦他能深深地感受到,能够感同己受,能够深深地生起这种大悲心。
所以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内心非常清净,却能够为众生着想。我常常说,有一句话非常感人,这句话就是,“虽然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如空花水月,但是我还要拼命努力地去完成他”。如此才是菩提心的真正表现。如果诸位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也能够秉持这样一种心态,明明知道这是空花水月,你还拼命努力地去做,为众生去做,因为众生需要,你就去做了。那么这样子的心态就是一种菩萨的心态。
如果是把佛法弄懂了,搞清楚了之后,自己得解脱了,你再以这种心态来做,那个更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层次可以有很多。发起了这样的菩提心之后,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去救度众生了。
虽然自己解脱了,但是自己解脱的法门是比较单一的,比如说,诸位念佛,念佛可以解脱;参禅,参禅可以解脱。也就是说,你只要修一个法门,这个法门你修的得当了,上路了之后,如法地去修,你肯定能得解脱。那么解脱之后,你要度化众生,就不是一个法门能解决问题,你就要学习一切法门来对付众生,对付众生就是让众生对付烦恼,而对付众生烦恼的方法就有无量无边了。
佛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佛陀直接宣说真理,把这个真相,轮回的真相,解脱的真相,还有成佛的真相,直接告诉我们,就像宣说极乐世界一样,直接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这是其一。其二,是解脱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去认清生命的所有内含,并起妙用,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所以佛法,一方面是解脱的方法,一方面就是直接讲真理的。
我刚才说了,并不是一个法门就可以普度一切众生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诸位不要误会,其实,净土宗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但是诸位想想,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相信净土宗呢?不是的。有些人就不能与净土宗相应,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大菩萨,你就应该广学多闻。如果你想专用净土宗去度化众生,你就应该学会种种的方式,使他相信净土宗,使他具备净土的信愿行。禅宗,还有其他宗派的方法都是如此。
所以,菩萨是不怕学多的,包括世间法也要学。所以下面一句话说“广学多闻”。“广学”就是指广泛地学习“五明”,“多闻”就是指多多听闻佛法。旨在为众生解脱而学习,不是为自己。如果诸位自己想解脱,前面四觉学完了也就够了。那么这里是菩萨道,你想获得一种真正的幸福,就要为众生而学,不是为自己而学,绝对不能为自己而学。
那么,广泛地学,就包括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明”。“五明”就是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内明和因明。内明就是指佛法;声明是指音乐一类的声乐学问;因明是指逻辑学,对逻辑学也要懂得,也就说你在说法度众生的时候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能胡说。如果众生觉得你是乱说一通,那么人家就不相信你了;医方明就是医学。因为在这个世界,特别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人类多病多灾多难。病苦的时候你能够给他良药,救护他的身体,之后再给他说法,又解决他精神上的痛苦,这样子就能使众生得到快乐了;第五个是工巧明,这个工巧明非常的重要,工巧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科学技术。如果说你是个大菩萨,你对现实当中的科学技术一窍不通,那众生对你就不太感兴趣了。换句话说,你度众生的力量也就因此受到局限了。如果这五明你都能够通达,那么你度众生的机缘就很广,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的众生因你而得到真正的利益。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有直接告诉我们:菩萨学习佛法,当于五明中求。这样子一来,菩萨要学习的就多了。
接下来讲多闻,多闻主要是指听闻佛法。因为佛法对于解脱的方法有一套规范的叙说。如果你光自己解脱了,没有学这种规范的叙说方法,那么就是古人所讲的: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如果你学通了教理,自己又已经得解脱了,这时候你说出来的佛法,人家一听就非常的纯粹,就是在讲佛法。
尽管在语言文字上我们可以随着各个时代的不同来改变。比如说古人用古文,现在的人就可以用白话文来写文章,来弘扬佛法,不同的国度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但是一定要用佛法本身所具有的,这样的一种叙述的体系。因为佛教的这种体系是非常庞大的,不能随意改。比如说智慧。我们讲智慧的时候一定要讲不同于世间人所说的智慧,而是般若的大智慧。这样子的叙述就比较得当了。
如果说叙述不得当,有时候众生容易产生误会。比如说,如果你对空性不是很有把握,对语言描述不很准确,那么描述出来别人一看,跟外道的顽空也差不多,或者跟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的空也差不多,这样子,那就很容易混乱了。比如中国道家的《道德经》,很多人一看,以为《道德经》和佛法一样,如果你用《道德经》的这个文字去描述,很容易就混淆佛法和世间法。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劝诸位,如果你想学习大乘佛法,想真正获得生命的幸福,佛法的听闻和世间各种技巧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心量要非常大,所以必须要广学多闻。
广学多闻,他的目的就在下一句,“增长智慧”,这是内在的。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你就没有办法说明清楚。当然了,智慧有三种,即“一切智”、 “道种智”和“一切种智”。
一切智,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大菩萨,在修习解脱道完成的时候,所获得的智慧。解脱道完成的时候,就是十八界当中,六根六尘六识全部空掉,再也不为世间的一切五阴烦恼所干扰。释迦如来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很多魔王、魔将、魔兵想来侵犯佛陀,他们在老远的地方拿起箭来就要射佛,可是这个箭射过来,在离佛三尺远的地方,全部掉到地上了,射不到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修习菩萨行,你证得一切智,自己解脱的时候,世间的五欲六尘,一切境界都拿你没有办法,就像这个箭一样,它一到你身上,就会被你内心的自在无所求所抵挡,消化了。所以它伤害不了我们。
增长智慧的意思,是菩萨已经有了一切智,但还需要增长道种智,什么意思呢?增长,是你已经有底了,那叫增长。如果一点智慧都没有,那就不叫增长了,那就是从新开始了,从零开始。菩萨虽然有了解脱的能力,但是他还需要学习世间的语言、文字、方法,要广通五明。
所以,诸位如果看到一个出家人在学习世间法的时候,你不要笑话他,他也许就是个菩萨,为了更加广泛地度化众生,他才学的,并不是他自己觉得这个好。因为真正的菩萨,他已经看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它的本身没有什么好不好的。这个对凡夫众生是一种障碍,所以他不在上面去追求了,但是为了度众生,他又必须去掌握这些技巧。所以五明,他都必须去掌握的。当然了,学习道种智的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是菩萨艰难的一个历程。
一般来说,“智慧” 二字,我们是混在一起讲的。你有智当然也就有慧了,如果“智慧” 二字一定要把他分开来讲,那么分别一切法,这叫智;不著一切相,这叫慧。
所谓分别一切法叫智,比如说我们这个妄想,是第六意识,如果你证得一切智之后,这个妄想就被转化了,转化为妙观察的智慧,这就是智了。他能够起观察一切法的妙用,善能分别一切法,不着一切想,不著一切相。在《维摩诘经》里也讲了,菩萨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的这个就是后得分别智,分别的智慧。不著一切相,就是内心已经获得一切自由了,所以没有相可得,无所得。心里面无一丝一毫的牵挂,挂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智慧的表现。
我们佛教里面还讲五眼六通,有个偈颂说:“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执缘空,照亿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相融”。 “天眼通非碍”,就是天眼能够看到一切障碍物之外的事物,不会有任何阻隔;“肉眼碍非通”就是我们凡夫的这个肉眼,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容易受障碍的;“法眼唯观俗”的“法眼”是指菩萨的道种智,他能够分别一切法相,也就是要广学“五明”,要多闻佛法。从善于世间法的分别上看,这就是法眼。比如说他知道怎么煮饭,怎么炒菜,怎么骑自行车,怎么开飞机。他都知道了,全部掌握了这一切技巧,这才是法眼; “慧眼执缘空”,这个慧就是指不著一切相。就是你内心真正获得自由了,获得解脱了。这就是一种慧眼。
我们经常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祗”是指无央数,没办法数,那么无央数我们一听好像很长时间,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固定的数。为什么说不固定呢?因为没办法说。“三大阿僧祗劫”的意思,就是说要经过三个阶段,你修行得解脱了,获得“一切智”,这个时候就过了第一个阿僧祗劫;如果你获得“道种智”了,就是菩萨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已经得成就了,这就过了第二个阿僧祗劫;八地以后一直到等觉,八地、九地、十地、等觉,这四个位置。等觉再一用功,然后证得妙觉佛果了。这样几个位置就是第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的境界。
所以三大阿僧祗劫不是个时间的概念,是修行层次的差别。那么菩萨修行最长的阶段,就是在第二大阿僧祗劫,因为人生几十年,你能获得多少知识呢?你的知识,你的能力又能让多少众生感兴趣,能说服多少人呢?非常微弱,我们几乎没有能力让所有的人都获得幸福。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增长自己的智慧。
下面一句,“成就辩才”。从无到有,叫做“成”,有了这个愿之后,这个愿会发生一种力量。比如我们想学骑自行车,想学,这是愿,由于你的想学你就去学了,从不会到会了,这就叫“成”。 “就”呢?力合于愿,有而保持,这叫“就”。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愿意骑自行车的这个愿,跟会骑自行车的这个能力合在一起,而且还要保持他。那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经常要听闻,而且经常要温习,温故而知新,这样子你就会有成就。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智慧上,在辩才上,要从无到有,然后我们还要保持这种能力。
成就辩才,包括成就四种无碍辩才。“四种无碍辩才”,这是佛陀所具备的。菩萨在修学过程中,也是要具备的,只是菩萨没有佛陀的辩才那么完美。四种辩才主要是指法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辞无碍辩才、乐说无碍辩才。
法无碍辩才,就是指一切的修行方法,我们都掌握了,也就是说众生如何脱离生死轮回,如何获得自在解脱,如何得到菩萨道的究竟圆满,里面所有的法门,所有的路,你都很清楚了。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修行的方法,修行过程以及修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行方法的具体操作等等,这个你都能很明白了,这就是法无碍辩才。
义无碍辩才,就是对于义理,一切法的义理我们都能够非常清楚,非常清晰。比如说我们凡夫对于一件事物一个道理的认识都非常的片面执着,那你作为一个大菩萨,度众生的菩萨,你就不能执着在一个面上,你就要把这一个道理的方方面面都要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子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你能够给他解释得清楚,同时也可以对每一个道理,这个道理里面又包涵其他道理的也能解释得很清楚,这样一来,所有的道理都是无量无边,你都没有任何障碍,这就是义无碍辩才。
第三个,辞无碍辩才,辞就是语言,词汇,运用甚妙教义对众人宣说的时候,各种语音词汇都非常清楚,非常清晰。比如说这部《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翻译者安世高,他就有能力辩别动物的语言,鸟语他能够听得懂。鸟一叫,他就知道这个地方有什么事情了。他小时候有一次和朋友外出,走在路上听到鸟叫,他就告诉他的朋友:待会儿有人要送东西给我们吃呢。朋友问:你是听谁说的?他回答:刚才鸟这样叫的。他的朋友不相信。过了不久,真的就有人来送东西给他们吃。朋友这才知道他确实可以听懂鸟所说的话。其他还有很多,他来中国翻译了这部《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后,也有很多情形说明他很有能力,在语言文字上面非常的了不起。一个外来的出家人,能够把汉文学得非常好,而且把经书翻译得这么好,这个也非同小可。
第四个,乐说无碍辩才,乐说无碍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性,非常乐意地为众生说法。说法的时候没有厌倦,非常高兴,以非常高兴,非常安心的状态去说法,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一个能力。
所以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目的是要成就辩才,那么成就辩才的目的呢?就是下一句了,“教化一切”。这里面又包涵很深层的涵义,“教化一切”的意思就是,身以智慧而教,言以辩才而教。
从身教方面来说,你的表现,你的行为,要体现出很有智慧的样子。也就是你成就了智慧之后,通过你的身体要表现出你是有实践,有修有证,有观念有智慧的。通过这样的一种身体表现使一切众生得到感化;从言教方面讲,就是用有辩才的,能说善道的这样一种形式来教化众生,从而感化一切有情无情。
我们不但要感化有情,而且还要感化无情,这个很重要。佛在戒律里面有规定,规定我们出家人不能踩踏在非常嫩的,正在生长的小草上。小草虽然是植物,我们也不能随便去采摘,践踏,让它遭受这种摧残而败坏,这样子对我们整个身心都有极大的不利。如果在现今这个时代,释迦佛所教导我们的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那是第一流的了。佛陀不但教导我们草不能随便地采摘,而且还告诉我们山河大地跟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差别的,是无二无别的。所以环保很重要,要善待无情。
在佛法上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跟我们自己本身是有密切关联的,情与无情不能截然分开,物质和精神也不能截然分离。所以,当你精神好的时候,主张精神享受的时候,你要注意,物质上也要给它相应的提高和升华。所以,有情无情,我们同样要对它产生一种感化的力量,这种表现真心与智慧,语言与辩才的这样子对待一切事物,情与无情都完全平等,这才叫一切。要不然,一切变成了一切人或者一切凡夫,那就不是一切了,所以一切的范围很广。
植物虽然是无情,但是当我们内心具备了非常充沛的情感的时候,植物也会因为我们的情感而得到改变,喜欢养花的同修对于这一点就特别清楚了。如果是情感非常冷漠或者不会关心别人的这样的人,他基本上养不好花。如果会养的人,他一定是对花充满了感情。特别是养兰花,要很注重这一点。
如果说,我们对一切有情和无情都能够平等,那么这个世界,反馈给我们的就是欣欣向荣的一片生机;如果你的内心是死水一潭,对一切有情无情都漠不关心的话,那么草木枯萎,我们就看不见欣欣向荣的这样的一种环境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教化一切”。
最后一句,“悉以大乐”,这里是点题了。这个“悉”就是全部的意思。珍惜一切机缘,赐予究竟圆满的常乐我净,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毕竟成佛,这样才算“悉以大乐”。我们不要以为这个“大乐”是简简单单,相对于小乐而言的。这个“大”是超越了大小的大,是《八大人觉经》里的那个“大”,也是体大的大。《八大人觉经》里面的“大人”是指菩萨,菩萨为什么称为“大人”?正因为他能够珍惜一切的机缘,对一切有情无情都给予真正的究竟的“大乐”。
我们都知道,有情能够成佛,可是无情如何能够“同圆种智”呢?许多人就会产生怀疑了,我们在上网,这个电脑是无情,它怎么能成佛呢?我们凡夫之所以会这样问,就是因为我们把有情和无情截然分开了,以为这样一个无情的世界,跟我们有情是不一样的。这样子,你就完全地背离了真正的中道实相。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佛法的修行道路,成佛之后,一定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会说,你成佛了,你这个环境、世界还是一个肮脏的畜生的环境,不会的,你绝对可以放心这一点。
那么,一切环境、一切身心、一切世界到最后完全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乐”。这个“大乐”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的“常寂光净土”,“常寂光”,是四土当中最高的净土,普贤菩萨回向的就是这个“大乐”的净土。如果有人怀疑,说“大乐”应该是成佛。诸位,其实只有当你真正成佛了,你才能够完全的安住在“常寂光净土”,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成佛的“大乐”,没有区别的。你到极乐世界去还需要修行的,那是“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到最后,到达最究竟地,能够同圆种智的,真正得到“大乐”的,也就是这个“常寂光净土”。
“第五觉悟”是以解脱众生的痛苦为前提的,也是我们获得生命幸福的开始。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