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大乘起信论浅释,大乘起信论全文,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六卷——手机学佛网

大乘起信论专题部: 简介|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六卷  

  第二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五页,「癸二、释发心」。

  在大乘的修学当中,我们成就的第一个功德是信成就发心。信成就发心前面一科,先讲到信心的成就,就是我们依止内外善根的熏习,成就所谓的菩萨种姓,对于大乘菩萨的功德,对于一心具足体相用三大的功德,真实的信心而不退转。这以下说:我们依止这样的大乘种姓发起菩提心,它的相貌是什么?

  癸二、释发心子一、释所发之心丑一、正释

  这当中有三科,「子一、释所发之心」,先说明菩提心的相貌是什么,它果地的相貌;下一科再说明它因地修行的方法。先讲果地的功德相,再说明因地的修学相。这当中有二科:先「正释」,再释疑。先正式的说明: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一个初住的菩萨,他已经依止了坚固的菩萨种姓,一个有菩萨种姓的人,他一定会发起菩提心,因为由信能够引导我们的愿力。一个有菩萨种姓的人是什么相貌呢?他的心跟凡夫心有什么差别呢?这当中讲出了「三种」差别:第一个是「直心」,这个「直心」就是「正念真如法故」。这个「直心」,在法藏大师的解释当中,是判作根本行,是整个菩萨道的根本。就是说你这个东西没有根本,下面的修善、度众生就变成有漏的业行。一个初住菩萨的内心,他是「正念真如法故」。我们这一念的心性有二个相貌,有真如跟无明二种相貌,都是无始的在心中同时活动。无明主要的、最粗显的相貌,就是自我意识。我们一般凡夫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都是心随妄转,跟着自己的感觉、跟着自己的习气来活动,就是我完全靠直觉来活动,我现在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个住位的菩萨,他的内心当中,他的心能够「正念真如」,这个「念」就是他有随顺真如的力量。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当然也可能会起妄想,也可能不起妄想,但是他起妄想的时候,他有对治力,能够把妄想的因缘拨开来,回归到他内心的真如理体,一种清净本然的理体,他能够把心带回家。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不再随顺妄想而活动,他念念之间,开始随顺真如法,以真如法来对治无始的妄想,这叫「直心」,这是整个发菩提心的根本。这个地方是约着断恶来说,他所修学的重点是修习内心的体大,就是真如平等无增减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前面的心,它的所观境是约着恶法来加以对治;这个地方的心,它所修的所观境是善法。什么叫善法?就是能够生起此生、他生安乐果报的,都叫做善法。在佛法当中的善法,有六波罗蜜──布施、忍持、戒辱,乃至于禅定、智慧。住位的菩萨他对于「一切」的「善」法好「乐」的修学,这个是成就了自利行,来成就内心的庄严,所谓的「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修习六度,以福德、智慧二种的资粮来庄严他的一心。前面是讲直心,但直心只是断恶,缺乏庄严;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善法,以福德、智慧二种的资粮来庄严我们的心。「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我们不是只是求自己的受用跟庄严,我们还有「一切」如母的有情在三界当中过着痛「苦」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要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这个是利他行,成就一心的用大。所以真实信心成就的菩萨,他内心当中是具足直心、深心跟大悲心,这样子我们就安立做发起的菩提心。他明了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具足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就安立说这个人的菩提心真实生起了。这是一个菩提心的三种相貌。

  丑二、释疑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我们前面在说理论的时候,讲到真如门是「法界一相」,十法界从真如的体性是无差别的,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然无差别,为什么我们在修学菩提心的时候,我们「不」直接的「唯念真如」就好?我们可以经常在佛堂当中,观察摩诃般若波罗蜜,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来消灭我们心中的妄想,安住在我们清净平等的真如就好了,为什么要去修「善」?为什么要去度众生呢?就是因为法界是一相,就提这个出问难,看回答。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讲一个譬喻:我们这个「摩尼宝」珠能够所求如愿,就表示我们的菩提心,虽然它的「体性」是光明清净,但是它无始劫来有污「垢」。如果我们在一直忆念摩尼「宝」珠的体「性」是清净的,但是我们没有假藉种种抹布、清洁剂的「方便」来加以「磨治」,它还是不能恢复清「净」的本性。也就是说这个菩提心的修学,应该是理事无碍。在理上,我们应该要能正念真如,生起观照;但在事上,我们也应该要修善,乃至于度化众生的行动:这样才能够达到目足双运的理事无碍。这是譬喻,这以下合法。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就是说「众生」的「真如之法」,虽然本「性」是清「净」,但是从作用上来说,我们在三界当中,无量次的受生打滚,熏染了很多贪瞋痴「烦恼的习气,假设我们只是忆「念真如」,二空真如,而「不」假藉「种种」的六度「方便」加以「熏修」,我们是不能恢复它的清「净」光明。为什么?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因为我们众生的烦恼污「垢」是「无量」,他烦恼污垢的生起因缘,是「遍一切法故」。我们要还灭一个东西,你要先找到他生起的因缘。我们的烦恼刚开始生起因缘,是普遍在「一切」的有情无情的境界当中,去造恶而熏习的烦恼。所以我们从「对治」义的还灭角度来说,我们也必须在有情无情的境界当中,去「修一切善」来加以「对治」。所以作一个总结:「若人修习一切的善法」,才能够「归顺」于「真如法故」,不能够执理废事的。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面一心二门三大的理论。我们前面讲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讲到我们内心当中有真如跟无明。这当中真如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这表示我们内心的本性是真妄和合。所以你修行不能只是生善,不断的生起你对真如的归依就可以了,你还得破恶,生善跟破恶是缺一不可的。你对真如的观照很强,但是你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没有对治,真如还是不能开显。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应该正念真如,对真如生起归依的心;但是我们要假藉布施来对治悭贪、假藉持戒对治我们的罪业、假藉忍辱来对治我们的瞋恚,乃至于假藉禅定、智慧来对治恶法生起善法。就是事相的修学都是不能免的,这样子才能够真实的归依,归依到一心真如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在发心的时候,必须要发三种心的理由。因为你正念真如只是理观,深心、大悲心的事修都不可以缺乏。

  子二、释发心之行

  前面是讲到菩提心的相貌,这以下是说明成就菩提心的方便,它的方法是什么?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我们成就菩提心的「方便有四种」,先看第一种。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这个地方的「根本」,其实就是前面说的大乘信心,就是安住菩萨种姓,它是根本,它等于是把信心再加以加强。当然信心主要是靠智慧的观照引生,不能假藉外在的因缘,我们前面说过的。我们在成就菩提心的时候,第一个要加强我们的「根本」功德,所谓的安住菩萨种姓,这当中有二种的观察:第一个就是观察真如的如实空义,就是说我们经常「观察一切」的有为「法」是「自性无生」,而「离」开凡夫的「妄见」,使令我们能够「不住生死」,对治我们对生死果报的执取。「自性无生」,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自性无生」,简单的说就是自性空。大乘佛法修空观,它的一个切入点,不是从无常,大乘佛法是观因缘所生法,是从因缘上观进去的。因缘所生法,在天台的止观当中,智者大师乃至于蕅益大师的观法,就是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察。怎么样观察因缘所生法呢?

  比如说:我们观察现在这个讲堂,这个讲堂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有过去、现在、未来。就是说这个讲堂它过去是不存在的,因缘没有成立的时候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假藉因缘,它暂时剎那剎那现前;等到有一天因缘结束的时候,这个讲堂又消失掉了。所以我们透过过去、现在、未来观察,我们知道它是自性空。这是观察依报的庄严。我们也观察我们的正报:你的生命有一个外在的色身,有一个内在明了分别的心识,有受、想、行、识,你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各式各样的想法等等。你这个身心世界怎么去观因缘所生法?就是「未生无潜处」,我们还没有从父母亲生出来之前,你这个身心世界是不存在的,它不是本来就存在。「正生无住处」,现在就算存在,也剎那剎那生灭,它也没有一个安住的处所;等到我们死掉以后,我们来生又换一个色身、又换一个心识。你来生可能是一个男人的心识,或者一个天人的心识,那你那个心识跟现在这个心识,完全不一样,你外表的色身也完全不一样,所以「生已无去处」。你等到几百年后,我们再观察你这个身心世界,也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你从现在、过去、未来观察因缘所生法,每一个法都可以了解到「自性无生」。这样子我们对于三界的生死果报,这种一时的得失,就会慢慢慢慢就会轻薄。就是这个生命它只是一个暂时的梦幻泡影,我们的重点在于过程,我们从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如何的积功累德如此而已。我们从梦幻泡影当中,假藉梦幻泡影的因缘,来灭恶生善,这是非常重要的菩萨空观,你一定要修空观,你的心才能够从现前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这个是观察它的如实空义,观察我们真如的如实空义。其次,观察真如的如实不空。我们不能老是在空义里面安住,我们应该从空出假,「观一切法」,只要是「因缘」的「和合」,这「业果」就会出现。你今天有五戒、十善的因缘,就出现人天的果报;你有四谛、十二因缘,出现二乘的偏空涅槃;你依止菩提心、六波罗蜜的因缘,成就菩萨的万德庄严。你用假观的时候,你就生「起大悲」心,把你这个成就圣道的心,普及在一切如母有情的众生,为了有情的缘故,广泛的修习「福德」种种的资粮,来「摄」受「众生」而「不住涅槃」。前面是以空观来成就心中的智慧,这个地方是修假观来成就我们的大悲,以悲智双运的因缘,来「随顺」真如「法性」的平等,而使令我们「无住」。这个地方的「无住」,包括了不住凡夫的生死,也包括了不住二乘的涅槃,而顺入于中道的思想。

  这个地方的菩萨种姓,我们说明一下。菩萨种姓的修学,是悲智双运,上求下化,名菩提心。我们理观的时候,应该要空有双照,保持悲智的平等。事实上从一个实践的角度,菩萨是有所差别的。有一类的菩萨是悲增上菩萨,他在观照的时候会偏重在假观,悲众生苦,他会偏重修习福德资粮,先成就福德的庄严,再成就圣道的庄严。另外一种是智增上菩萨,他在修观的时候,会偏重在观察诸法的自性无生,对福德的修习,会比较不主动。他生命的因缘,会先成就圣道,然后再成就福报。所以菩萨在实践上的确有所偏重,有悲增上、智增上的差别,但是你不能够完全缺乏一个,就是说这二个可能会有所偏重,但这二个都应该有,这样子才能够成就「根本方便」,所谓依止正念真如法故,来安住菩萨种姓,这是我们的根本。就像你种苹果,你一定用苹果的种子、然后灌溉,你才能够产生苹果;你用葡萄的种子,一定长成葡萄。所以你要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你刚开始的种姓,这个种姓就是你的宗见,你对生命的知见是什么,就影响到你的种姓。你的种姓有偏差,后面的行动力那这个方向就会偏差。所以刚开始先强调「根本方便」,先端正你的菩萨种姓;二三四等于是依止这个种姓再加以加行。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当我们对生命能够空有双照而顺入中道以后,我们应该产生什么行动呢?产生改过的行动。当然要改过,一定要有「惭愧」心,要增上惭愧。这个惭愧心的生起,就是你要能够如实的了知「恶法」的过失,你要能够怖畏当来的果报,就是你要持戒。你要把戒持得好,那这个戒法是由心来推动的,你对恶法的过失不生怖畏,那你持戒没有什么力量,因为这个戒法是由心来操作的。这个刀子它能够把树砍掉,但是你力量太少了,这棵树就砍不断。所以我们在断恶的时候,你一定要能够对恶法生起怖畏心,这个时候以怖畏心来修习摄律仪戒,就「能止」住我们身口意的「恶法」,使令我们的恶法慢慢的减少不再「增长」,这样子是「随顺」真如法的「离诸过故」。所以我们在安住菩萨种姓以后,第一个行动力,先求寡过,这个很重要。虽然菩萨的行动力有三聚净戒,但是以断恶作基础。因为你这个过失不先调伏,你就直接去度化众生,你所修度化众生的善业都带有杂染,所以刚开始先求寡过,这个就是我们第一个行动,修这个止,「止」恶的「方便」。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前面在修习菩提心的第一个是止恶;这个是修善,修习种种的「善根」。

  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我们在断恶的基础之下,应该要主动的修善,成就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大乘佛法应该怎么修善呢?这当中有二个重点:第一个就是要「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这个是成就大乘的信心。我们刚开始修善,它的所缘境是佛法僧三宝,这应该怎么修?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赞叹」、内心的归依随喜,就是这样子修。以这个身口意的归依,来修学我们大乘的善根。为什么我们在修学归依的时候,要面对三宝的境界呢?古德解释说:三宝有二义:一者救护义。菩萨道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修学,我们必须要生生世世能够遇到大乘的三宝,我们能够遇到三宝的因缘,就是我们必须要对三宝经常的忆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佛菩萨的心情,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他经常忆念我们,他经常对我们释放他的善意。但是我们要能够跟诸佛菩萨感应,这不是单方面的,我们自己也要释放出对三宝的忆念。这样子双方都有互相忆念,我们在生命当中就能够产生一种交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容易生长在三宝的地方,有些人很难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就是你根本不修归依。你不修归依,你就算福报很大,你也没办法遇到三宝的住持。就是说三宝的心是平等的,就像月亮普照一切有情众生,但是你要把水准备好,千江有水才能够千江月。所以我们第一个修学善根,是对三宝的归依,这是修信心。当然这是一个基础,祈求三宝的救护。第二个是三宝有破障力,依止对三宝的归依,来破除我们的罪障;进一步「劝请诸佛」,我们应该请佛住世,请转*轮。依止大乘佛法的听闻跟思惟,把文字的佛法转成我们内心的光明,你要有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力,你要能够判定什么因缘是过失相?什么因缘是功德相?什么因缘是随顺无上菩提?什么因缘对无上菩提是障碍的?你要能够善知抉择。而这个抉择力的生起,不是你一个人双腿一盘一打坐就能够生起,你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亲近大乘的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才能够生起。所以我们应该劝请诸佛住世,来转*轮,成就智慧的善根。依止对三宝的归依,跟听闻佛法的修学,这个时候「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菩提。这个时候我们对「三宝」真诚的归依,增长对三宝的善根,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我们不断的拜佛、念佛这件事情,是随顺无上菩提,因为三宝有救护义。「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假藉三宝的摄受,这个当中主要是「佛法」的熏习、内心的观照,来破除我们内心的障碍,使令「善根」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永远「不退」转。这样子而随顺真如「法性」的「离痴障故」。所以在修善当中,有信心跟智慧二种的修学。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前面是修善;这以下是度众生,以「大」悲「愿」力来「平等」救护众生。我们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在时间上是「尽于未来」。所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你要受声闻戒,你的所观境是「要期誓愿」。你在受声闻戒的时候,你不能说你生生世世要受持声闻戒,因为声闻戒是今生今世,你来生你不一定要出家的,你不一定能出家,所以声闻戒它的要期是今生;但菩萨戒的所观境是时空无尽的,你可以规划到未来,就是说你不管来生是出家、在家,你还是要趣向无上菩提,所以你在「发愿」的时候,是「尽于未来」。在空间上是「化度一切有情众生」,不能有所简别。用什么样的功德来摄受众生呢?「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使令众生的三界果报,都能够穷尽,而成就大乘的「无余涅槃」。比如说离苦得乐,这个众生他没有饭你给他一碗饭吃,他没有衣服穿你给他衣服穿,当然这都是一个暂时的离苦得乐。真实的离苦得乐,你应该要开显佛法的道理给他了解,使令他生起光明的智慧,趣向无上菩提,这才是究竟。因为「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对众生是「平等不二」,没有自他的差别,成就「究竟」的「寂灭」。这个地方是讲度众生,断恶、修善、度众生。

  度众生这句话说明一下。在宗大师修大悲心的开导当中说到: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要平等。比如说你得菩萨戒体,你面对的是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你要是说针对某一个怨家,你不能够对他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你这个菩萨戒就不能够成就,这个因种要圆满。所以在理观上,他是平等不二;但是在实践上,有他的次第。他在次第上,一定先度化有缘的众生,然后再对中庸的众生,然后再对怨家的众生,他是有次第的修。你看佛在世的时候,外道就讥嫌佛陀说:佛陀啊!你的心是平等,但是你花很多时间为佛弟子说法,你花很少的时间为外道说法?这外道就讥嫌佛陀不平等。佛陀说:假设你有三亩田。一块是最肥沃的田,你只要少分的耕种,就产生很多的水果;第二块是中等的田;第三块是贫瘠的田,你怎么种就长不出水果。这样子的话,你应该要先耕种那一亩田?外道说:我这个精神体力有限,我应该先耕种肥沃的田。佛陀说:佛陀在度化众生,亦复如是。当然是对于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先加以摄受。所以佛陀花大部分时间对出家众说法,花少部分的时间为居士说法,花极少数的时间为外道说法,那是因为众生的善根不同而安立的。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是不能有所简别,但行动上有它的因缘差别,这个是在度众生的方便。这个地方是讲到修习菩提心的方便,在根本上安住菩萨种姓,你要先把你的种姓建立起来,依止这个种姓修行三种的加行──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加行,使令我们从种姓当中,慢慢的开花结果,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这就是成就菩提心的四种方便,一个是根本法门,后面三种是枝末法门。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之前同学问一个问题(参见三七五页),我没有好好回答,我现在再重复回答一下。

  问:法师慈悲!法师曾提到修行的次第,是从业力的修学而到心念的修学;也曾提到大小乘空观的不同,小乘是把心性完全的否定而灭色取空,大乘有中道的智慧来保留心性本具的妙用。在实际的修行上,当我们在修习空观的时候,是先修小乘的空观,再修大乘的空观?还是二者同时的并行?

  答:我们修大乘佛法,可以从二个角度来修学。第一个就是根本法门,就是安住菩萨种姓,所谓的正念真如。就是你的宗见,你能够观察一切法自性无生而不住生死;也能够观察一切法因缘生不住涅槃,来积功累德,空有双照,安住中道实相。当然这个是不能有差错的。当你在建立菩萨种姓的时候,还要有一些加行对治,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个地方的空观,主要是约断恶来说。断恶的时候,当然众生恶法的熏习各式各样。有些人根利遮轻,他大乘善根强,你跟他他讲一心真如平等的法门,他就能够接受;而且他烦恼轻薄,他的贪烦恼也轻薄、瞋烦恼也轻薄、高慢心也轻薄,所以他就不用太重的药,他只要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可以把他烦恼的相续活动给消灭掉。但是有些人根利遮重,他善根强,但是他烦恼也粗重,他面对烦恼的时候,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这个药就太轻了。所以声闻法的好处,诸位读声闻法你会发觉:它的药下得很重,它是对立法门。所以无常观,有时候是「治乱世用重典」。所以西藏法王有时也一再强调修死亡,就是死亡也是无常观,就是三界的果报。你说我们对三界果报的执取,观自性无生,那也是可以;但是如果你观察「我们总有一天要死亡」,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生」,这个无常观就有一点灭色取空。它这个灭色,这个地方在观的时候,就要注意:小乘的学者在观察无常的时候,他是把整个三界的果报加以厌恶,所以一切有为法他一观下去,一切有为法经过无常观一抉择下去,没有一个东西有价值的。所以你看《法华经》《维摩结经》声闻弟子就很坦白跟佛陀说:

  我观察这一切的法,不管是生死的法、不管是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都是不生不灭,无大无小,无常败坏,不生好乐,他对有为法没有感觉。菩萨在观无常的时候,他主要是依止一心而修,他就是对治内心的障碍,这一点要注意,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说我们也会用声闻法的这个重药来对治,但是他所对治的,是依止一心来对治心中的爱取,我们对三界的果报不会产生那么怖畏,以后你往生净土,要回入娑婆度有情,你就不会那么困难。所以我们诸位要知道一个原则,就是说成佛之道有很多事情要做,断恶是第一件事,但是你在断恶的时候,不要产生后遗症,不要为你以后的菩萨道做遮障。就是你在断恶的时候,你不能错损你的善根。我们今天观无常观,是对治内心的执取,对于三界的果报,你如果极度的厌恶,你以后要回入娑婆就有困难,你到时候还要再修一个法门来破除这个障碍。就好象说我们学钢琴,学钢琴你一开始没有跟一个好的老师学,你跟世间那些在路边上弹钢琴的人学,你一下子也会把钢琴弹得很好,但是你手法不是完全正确,你要去弹正式国际的名曲就有困难。有困难的时候,你再请教善知识,善知识要花二倍的时间教导你。就是你要是一张白纸,还好教导。就是你要花一半的时间,把你过去的习惯全部洗掉;然后再花一半的时间,重新学习正确的手法。所以你刚开始就应该把正确的法门,这个正确的方法学对,不要为以后造成障碍,这个道理就在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也用声闻法,甚至于我们用人天法来对治,但是你的根本法门──正念真如,不能有差错,这是菩萨道的重点,莫向外求。你所有的法门都是在作内心的对治,在对治内心的恶法,生起内心的善根、生起内心的大悲。这样子你能够在三界当中出入自在,你能够在往生净土、成就法身以后,要回入娑婆,就不会有困难。就是说你今天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布局,你要有远见。你采取激烈的手段,你以后一定会后悔,你还要花很多时间,尤其是那种法执、所知障是不染污无知,你会发觉为什么以前同样发心,大家一起修学圣道,人家成就初地了,我却还在十信位、十住位,在那边进不去?就是你过去断恶的时候,激烈的手段产生的后遗症很难对治。因为我执是烦恼障,它粗重它很容易断;法执是所知障,你弄错以后,它非常微细,它是不染污无知,你很难断,那种等流习气,它会在你的菩萨道当中,生生世世跟着你。所以我们刚开始断恶,要等同声闻修学,但是你断恶的时候,要注意你所断的恶是内心的恶,不能把一切有为法断掉,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到底应该是同时并行,还是专修小乘的空观,或是大乘的空观,这就要看个人烦恼的粗重性。但是它的重点就是莫向外求,依止一心为宗,来生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加行,这样就对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