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二”者:分别义;“法”谓有为法、无为法、染法、净法等。“门”者:因由途径义。“不二”者:无分别义。“不二法”者:谓真如实相、无为空理。能证不二法为无分别智,所证不二法为无分别理。智证理时,能所双遣,现证现观,智理一如,无有分别,故由此门而入不二法,所以名为“入不二法门”。分别为二,不分别为不二。但是分别之生由相待起,待此有彼,待粗有精。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如果法唯是一,怎能生于分别呢?分别既起于二,所以说二为分别,法虽无量,其性俱空,通达空性之理周遍圆满,则能于差异处而见不异。于异处而见不异者,菩萨以无分别智证无分别理,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故能入不二法门,而断惑证真,超然解脱,是为“不二”。于不异处而见异者,凡夫不达一切诸法皆是缘生性空,如梦如幻之理,故于相待而有的缘生法上取相分别,颠倒执著,由执著而造业,由业感果,故能永住三界,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是为“二”。所以说:“分别为二是苦海的洪流,不二为度济的宝筏。虽然菩萨长处世间,不舍生死,实乃成就无边功德,现不思议的解脱以度济无边有情。但是入世贵在无住,度生唯期解脱,是故不二法门为万行的旨归,度生的终极。所以佛道品来即开不二法门品,义即在此。
《华严经》云:”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契经》亦云:”悟一则千从,迷一则万惑。”一即不二。何等为一?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此缘起性空之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它是宇宙人生的绝对真理,故说为“一”。《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宇宙间一切法都是缘生,一切法都是空,抓住这一绝对真理、悟入这一绝对真理,即是真入不二法门。
问:法门既是不二,云何佛法有多?答:无分别的智理虽一,能入此法门有多,生智之因,入理之途,因缘机感不同,此所谓:“说虽有万般,合理还归一”,百千江河同归于海啊!故此三十三菩萨各各所说虽别,但其入理无异,因为菩萨无著,会理相同,故能并行不悖,同入不二法门而得解脱。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初总问。肇曰:“自经始以来,所明虽殊,然皆大乘无相之道;无相之道,即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即第一义无二法门。此净名现疾之所建,文殊问疾之所立也。凡圣道成,莫不由之,故事为篇端,谈为言首,究其所归,一而已矣!”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次别答:
一、法自在菩萨证无生法忍入不二门。法自在菩萨即等觉法云地菩萨,此地菩萨证法自在所依真如,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故名法自在。一切诸法皆是缘生,随生随灭,变化无常,此即法相。知缘生则知无性,知无性则知空性,知空性则知无生,知无生则知无灭,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证得此理名无生忍,得无生忍便能解脱成佛。故《大般若经》有:“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之语,相反不证无生忍,则自滞相迷性而起分别执著,由起执著而造染业,由业感果,不得出离。所以菩萨证得无生忍,而妄执尽遣无有两边,常证实性,自能入于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德守菩萨了达无我我所入不二门。一切分别缘我执生,执有实我,便起我所;于我所爱则生贪,所憎则生嗔,贪嗔迭起,烦恼云兴,于是而异相重重。菩萨了知缘生无我,无我则无我所;我及我所皆不可得,则自断二执,永尽分别,故能契合真性,而入于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不眴菩萨无取、无舍、无作、无行入不二门。什曰:“不眴有三义:一如天;二爱敬佛身,谛观不眴;三心无尘翳,慧眼常开。”受即感受,有我感受,有境被我感受是为二。凡夫著境实有,故其感受有苦、乐、舍三,有如是等受,故于境界乐则有取、苦则有舍;有取有舍,则自造作;有造作则有分别缘虑的心行;有分别缘虑的心行,是则为二。菩萨了达受与不受平等如幻,都无实体,而不可得;不可得则自于法不受,故无取;亦无不受,故无舍;无取无舍,则自无造作,亦无心行,故曰无作、无行,是为不二,悟此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则无得无行,为不二也。”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四、德顶菩萨垢净无二入不二门。有垢则有净,有净自有垢;垢净二法,对待立名,是则为二。但是垢无实垢,相有体无,若见垢性本空,则无有垢;垢则无有,净则无依;无垢无净,本来寂净,自性涅槃。悟此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肇曰:”净生于垢,实性无垢,净何所净。”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五、善宿菩萨了知不动无念入不二门。“动”谓散动,“念”谓分别。凡夫追逐外境,心猿意马,动荡驰散,而无有定;无定则有邪念分别;有分别自有善恶美丑、成败得失。菩萨了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心禅寂;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时时安住上舍,而无邪念分别;无分别则无善恶美丑,成败得失,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灭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六、善眼菩萨了知一相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不二门、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无欲以去有,不言无也。而或者闻一则取一相;闻无则取无相,故有二焉。”经云:一切诸法皆同一相,所谓无相,即此无相之相是为诸法实相。凡夫不达一相无相之理,而著于异相。初发心菩萨虽能以一相无相之理以除异相,但未实证一相无相,故尔于法尚有分别。见道以上菩萨不但能以一相无相之理以除异相,而且亦能证入实相,故尔于法不起分别。因为了达一相尚无,何有异相?有相不可得,无相亦不可得。若执无为有,执一为异;或见异为一,见有为空,皆属两边,不得入道。若见一而不取一相,达空而不取空相,一异有无平等平等,证此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七、妙臂菩萨以声闻、菩萨二心平等如幻入不二门。二乘只破我执,不破法执,故执著有实菩萨心,有实声闻心。菩萨心常安住在如幻的三昧之中,通达菩萨心如梦如幻,了不可得,声闻心亦如梦如幻,了不可得,平等性空,无实菩萨心,无实声闻心,二心俱空,是为入不二法门。《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四念住亦有“观心无常”等句。拘留孙佛偈云:“见身不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若执有真心可得,即不能解脱,亦不能达到“无挂无碍”的境地,因为宇宙间无有一法是真实的,设有常住真心可得,即是定法,有定法即与《金刚经》所说:“如来无有定法可得,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的圣言相反,也与如上所引诸心如幻无常的圣言相违。因为佛说法的目的主要是为破众生的执著,破执著而又主要建立在“未曾有一法,而不从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的缘起性空的真理之上。所以《法华经》云:“吾自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远离诸著。”以故学人应深研而细究之,切不可错误理解,误入歧途,故妙臂菩萨云:“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八、弗沙菩萨了达善不善实性无二入不二门。善即十善业,是所修;恶即十恶业,是所断。初心菩萨取善而广修,舍恶而尽断,是为二,证二实性本空,善与不善如幻,不取善恶相,而如如不动,远离分别执著,如是行持,善不修而自生,恶不断而自除。因为善依恶起,恶依善立;若无有恶,善亦无依,善恶本是对待立名,相反相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所以说善无实善,恶无实恶,善恶二法,其性本空,通达此理,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九、师子菩萨了达罪福性空无缚无解入不二门。什曰:“三界烦恼,烦恼相应、及烦恼所作身口业俱名罪。一切有漏善,尽名为福。”凡夫执有实罪实福,即名为二。圣者了达罪无实罪,福无实福,在止恶修善的基础上以金刚般坚固、锐利、光明的般若智慧觉悟罪福性空,平等无二。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七佛偈云:“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亦无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又云:“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性空无所住。”罪空即无缚,福空即无解;通达此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师子意菩萨于漏无漏不起二想入不二门。“漏”谓流漏,亦即贪等烦恼,以烦恼造业,由业感果,流转三界,是名有漏。“无漏”即无有烦恼染业,而永出三界。有漏属世间,无漏是出世间;凡夫属有漏,阿罗汉、佛属无漏。若执有实在的漏无漏,是名为二。漏与无漏均属幻相,其性空寂,证漏实性,即是无漏;若执无漏,反成有漏。悟二平等,不起漏无漏想,亦不起空想,远离两边,无住而住,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一、净解菩萨有为无为无二入不二门,缘生诸法有生灭、有变化,有造作,有形相,名有为。法性空理无生灭,无变化,无造作,无形相,名无为。著有为故沉溺生死,住无为故耽著涅槃。沉溺生死是凡夫,耽著涅槃为二乘。菩萨通达无为在有为中,有为在无为内,故不舍有为而证无为,不舍无为而达有为,远离对有为无为的分别执著,以清净慧等观二俱平等,如是则心自清净,如太虚空,无挂无碍,无执无著,自在往来,通用无滞,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二:那罗延菩萨了达世间性空即出世间入不二门。杂染流转名为世间,清净还灭名出世间。二乘舍世间而出世;舍生死而涅槃,是名为二。菩萨了达世间如幻,无有实体,自性空寂,而不执著,是为出世。通达此者即于世间而不出,于出世而不入;不入则无溢,不出则不散;不溢不散,当下解脱,而得出世。《中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唯识主张世出世间唯独只是认识,正确认识,知道世间诸法皆是缘生,有相无体,而不执著,当下便是出世。反之,若不达诸法缘生如幻、相有体无之理,而错误地加以执著,这样当下便是世间。所以欲入不二法门者,必须了知世出世间对待立名,皆无实体,而不分别取相才是。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即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三、善意菩萨通达生死本空入不二门。凡夫流转生死即缚,二乘求趣涅槃即解;缚即然,解即灭,如是分别,是名为二。菩萨了达生死性空,如梦如幻,而不断生死,故不缚不然;了达涅槃性空,亦如梦如幻,而不求趣涅槃,故无解。因为生死性空不可断,涅槃无相不可求,通达此理者,不断生死而生死自断,不求涅槃而涅槃自得,是为入不二法门。肇曰:缚然生死之异名;解灭涅槃之异相。”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四、现见菩萨了知尽不尽性空入不二门。杂染生死、有为无常故尽,无常故空,所以名尽。清净涅槃、无为实相故不尽,实相常住,所以无尽。又杂染生死是可断,故有尽;清净涅槃是所证,故无尽。分别有为杂染的生死是有尽,实相清净的涅槃是无尽,是名为二。因为诸法究竟寂灭,有尽无尽生灭实相皆如梦幻,无有实体,故曰:“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有尽无尽染净诸法既无实体,当下即空,空则俱无尽不尽相,故曰:“无尽相即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彻底通达此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肇曰:“有为虚伪法,无常故名尽;实相无为法,常住故不尽。若以尽为尽,以不尽为不尽者,皆二法也,若能悟尽不尽俱无尽相者,则入一空不二法门也。”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五、普守菩萨悟我无我其性无二入不二门。凡夫执有实我,二乘达我空无;实我即是世间,无我即是涅槃。菩萨了达实我尚不可得,非我亦即不有。因为执我才立无我,我执既无,无我何有?我及无我,此二俱空,亦不执空,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六、电天菩萨觉无明性空即是明亦不取明相入不二门,明即光明、亦即般若智慧。无明即昏暗、亦即愚痴烦恼。无明为世间生死的根本,明是解脱出世的津梁。所以要断无明而修智慧。通达无明本性是空,则与明智性空无二。故言:“无明实性即是明”。虽然无明实性即是明,但亦不取明相,远离一切名数分别,悟明与无明性皆不二,平等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七、喜见菩萨观五蕴空入不二门。凡夫执色等五蕴实有,二乘执色等五蕴灭空,有空既异,是名为二,菩萨通达色就是空,不是色灭才空,因色性自空;空就是色,不是离空有色,因空相即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空即五蕴,五蕴即空,不是离五蕴而别有空,亦不是离空而别有五蕴;空在有中,有在空内;空有不二,相即相入,证无为(空)而不离有为,见有为(相)而不离无为。通达此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八、明相菩萨通达四种性空入不二门。地水火风四种物质潜能,此四潜能是变生根身器界的亲因,故名“四种”。前际即过去、后际即未来,中际即现在。云三际皆空者,前际(过去)已灭,后际(未来)未至,中际(现在)不住,故言三际皆空。凡愚执四种为实有、或执四种为空无,实则属有边,无则属空边,空有两边,是名为二。菩萨通达四种不实,缘起性空,即是空种性,空种性即是四种性,如是前中后三际即空,空即三际,于中平等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肇曰:“四种、四大也。空种、空大也。此五众生之所由生,故名种。然四大之性无前后中、无异空大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九、妙意菩萨了达眼等六根、色等六尘其性皆空平等一味入不二门。凡夫内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执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十二处为实有,内外不同,是名为二。菩萨通达十二处法皆从缘生,相虽有别,但圆成空性一切一味,体自寂灭,既是一味空寂,则无分别。“眼性”者,无性为性,如是耳鼻舌身意性者,亦是无性为性。六根如是,六尘亦然。既见无性,则无贪嗔痴三根本烦恼。烦恼无根,随烦恼自除,达此理者,当下寂灭,故尔寂静安住,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无尽意菩萨了知六度回向一切智,性理一如、入不二门。肇曰:“以六度为妙因,回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于一相,乃应不二。”初发大心菩萨广修六度,为了不同于外道和二乘,以此功德回向一切智智的大菩提,有因有果,是名为二。若能了达因果不二,六波罗蜜性,即一切智性;一切智性亦即六波罗蜜性,二性平等,体俱空寂,同一真如,如是远离因果的分别,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即是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一、慧深菩萨观一解脱门即三解脱门入不二门。肇曰:“三行虽异,然俱是无缘解脱,故无心意识也。无缘既同,即与三解脱无异。”诸法缘生,性空无我,谓之空;空则离名绝相,无执无著,谓之无相;无相则无愿无作,谓之无作。如是次第修三空门,是名为二,若通观三种,一即具三,空即无相,无相则无造作,修一解脱门即具三解脱门,心意识三亦复如是,平等一如,寂然不二。“心意识”者:即眼等八识。心即阿赖耶识,集积名心,集起名心;意即末那识,恒审思量执第八识见分为我;识即前六识,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觉了分别的作用。执有实在的心意识是名为二。通达心性亦即意识之性,于中平等平等,性理一如。如空性亦即无相、无作之性,于中不起分别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二、寂根菩萨观三宝一体入不二门。肇曰:“无相真智、佛宝也;实相无为、法宝也;修无为道、僧宝也。三宝虽异皆无为相也。”佛为教主,法即所说,依佛依法精进修行即僧,初发心菩萨别别皈依三宝,故名为二。若能了知佛性本空,即法性;法性即僧性,三宝实性清净无为,如太虚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自性空寂,清净无为。如是即心即佛,现见即法,行者即僧,亦无实在的三宝可得,证自性三宝,一体不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三、心无碍菩萨了达身无实身与灭无异入不二门。什曰:“身、五受阴也;身灭、涅槃也。”凡夫执幻身为实我,而流转生死,二乘证身灭即解脱而安住涅槃,由是身、与身灭差别为二,若能通达幻身自性本空,无有实我是可灭者,不灭而当体自灭,得究竟寂灭,于身与身灭二无分别,故不惊不惧。七佛偈云:“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若不达身性本空,偶闻身灭,则心有惊惧;通达幻身不实,体性本空,则于身灭有何惊骇,有何恐惧,因为本无实在的身体可灭。达此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业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四、上善菩萨悟三业无作相入不二法门。肇曰:“三业虽殊,无作也。诸法之生本于三业。三业既无,谁作诸法也。”业以造作为相,能动身思,说为身业;能发语思说为语业;审决二思,说为意业。身口意三摄一切业尽。初心菩萨依身口意三业如律而修,故有造作,属有为相,故名为二。菩萨证入法空,了达一切皆是缘生,本性是空,此中别无能造作者。身无造作如是,口无造作亦然,三业无作相,一切法亦无作相。以般若慧远离诸相,无为无作,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五、福田菩萨入三行皆空、平等一味入不二门。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恶之流;不动、色无色界行也。”一切善业是福行,由此福行能招欲界人天有漏乐报;一切恶业是罪行,由此罪行能招三涂有漏苦报;生色、无色界的定业是不动行,由此不动行能招寂静不动果报。善行、不动行是所修,罪行是所断,有修有断,是名为二。若能达三行皆无实体,缘生如幻,福行空性,即是罪行空性,此二空性亦即不动行空性。三行空性平等,于中无执无著,不起分别言说,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六、华严菩萨知我实性入不二门。有我故有我所,我为能取,我所为所取,能所既起,是名为二。若通达本无有我,亦无我所,证我实性,则我及我所之识无由得起,如树拔根,枝叶随倒,能所都无,分别尽遣,故能入于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七、德藏菩萨悟无所得入不二门。凡夫执世间实有,故有所得;二乘著涅槃不虚,亦有所得。凡夫舍涅槃而住世间,二乘舍世间而住涅槃,有取有舍,是名为二。菩萨知法如幻,非有非空,故于世间而不取,则无所得,于出世涅槃而不住,亦无所得,不取不舍,无住而住,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暗与明为二。无暗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八、月上菩萨了知明暗实性不二入不二门。肇曰:“二乘入灭尽定,六根尽废,心相都灭,虽经昼夜,不觉晦明之异,喻菩萨无心于明暗也。”明即智慧光明,是名为二,然明暗如幻,皆从心生,并非实有明暗可得,若能证得实相真如,明亦非明,暗亦非暗;无明则不求,无暗则不除,二性平等,不可分别。如菩萨入灭尽定,因无有心,受想都灭,故不计明暗。诸法亦复如是,法法如幻,性空一味,远离分别执著,安住实性,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十九、宝印手菩萨通达涅槃世间平等无二入不二门。二乘厌世间苦,趋涅槃乐,于是舍离世间,安住涅槃。世间有烦恼即缚,涅槃无烦恼即解,作如是分别者,是名为二。菩萨了达世间性空即涅槃,于是本无世间可厌,亦无涅槃可乐;无世间即无缚,无涅槃即无解;无缚无解,当下世间便是涅槃。《中论》云:“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意显世间与涅槃本无有异。禅宗公案中有四祖道信见三祖僧璨时说:“望和尚慈悲,与弟子解脱法门。”僧璨反问道:“谁缚汝?”道信答曰:“无缚”。三祖云:“既无缚,何须求解脱?”四祖恍然大悟。这就说明世间性空,无有实我,既无实我,谁在受缚?谁求解脱?能达此理者,无缚无解,无厌无乐,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十、珠顶王菩萨住于正道,而不执取是邪是正入不二门。“正道”者:即八正道。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勤;7、正念;8、正定。“邪道”者:即八邪道,而与八正道相反。二乘与初心菩萨执著未断,故分别孰正孰邪,八正道为所修,八邪道为所断,有正有邪,是名为二。菩萨了达正邪平等,都无实体,常住正道,而不分别是邪是正,因为邪依正而有,正依邪而立,若无邪道,正道亦无,离二执著,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十一、乐实菩萨见实与不实无异入不二门。实谓无为实性,亦即真如空理;不实谓有为缘生,亦即无常幻相。相待缘生,无有实体,如梦如幻,故名不实。理不待缘,体相常住,无有变易,真实不虚,故名实。然此实者就是缘生有为诸法的实性,而不是离开有为法而别有实性可得,但此实性唯有以般若智慧才能亲证现观,不是可摸可触的实物,故云:“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肉眼见相,慧眼是无分别智,唯见空性。慧眼见实,而无实相,亦不作实解。如从梦觉,了不可得。文殊师利曾答佛问:“慧眼有见无见”时说:“慧眼无见”。所谓无见,即见实性而不著于实性,故言:“尚不见实”。实尚不见,何况见于不实,二俱不见。以无所见,故见真性,故又云:“慧眼无见无不见”。达此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如上三十一菩萨各各已述不二之理,俱问文殊何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显各自谦虚,请问高明。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诸法实相、离诸言语,灭诸心行,从始以来,无示无识,离诸问答。因为法从缘生,有相无体,能生法的因缘亦从缘生,其中无有定法可得,亦无定体可得。它完全随因缘生,随因缘住,缘散自灭,故不可言说,不可分别,绝诸戏论,远离有无的执著分别,悟此理者,名为见道,亦即真入不二法门。以故文殊师利言:“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若然,不达一切法从缘所生,如梦如幻之理,而于其中起分别想,起缘虑想,颠倒执著,认贼作子,是为大迷不觉,即名为二。要离此等,才能契合实相,而证得自性涅槃。《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不生亦不灭,寂灭入涅槃”,正是文殊所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之义。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维摩诘不答而答,不说而说。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既然一切诸法不可言说,而我已落言说;不可表示,而我已落表示;不可认识,而我已落认识;不可问答,而我已落问答。虽说是悟入不二法门,而非实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才是真正做到了无言无说,无示无识。何以故?无分别智实证无分别理,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故尔默然不语,是真入不二法门。
问:文殊师利说维摩诘居士默然不语是真入不二法门,与前包括文殊在内的三十二位菩萨用语言文字显说不二法门前后高低胜劣不同吗?答:王恩洋先生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释,兹录于后,以供学人参考。彼云:”三十二菩萨者别显悟入之门,妙吉祥菩萨总显归宗之旨,无垢称菩萨直示悟入不二法门之相,别显多途,无总宗莫喻所归。言说虽妙,不默然不证无言之实,是初不如中,中不如后也。此依自利修证以离言也。若夫示教之道,则默然固不如显说,总宗固不如多门。初机有从入之途,然后归宗有望,实证可期,此如来所以广演三藏十二部经者也。或先河而后海,或废诠而显实,各有幽旨,未可优劣。”
菩萨名大士,常修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殊胜正行。自觉则默识心通,言亡虑绝,常以无分别智实证诸法离言自性。如佛曾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时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付摩诃迦叶。”又如达磨大师晚年在东土欲归西土时,嘱门人将平时所悟佛法大意各各道出,若有所得,即传法付衣,为东土二代祖师。时有门人道副答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磨曰:“汝得吾皮。”尼姑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一见不复再见。”达磨曰:“汝得吾肉。”又有门人名曰道育云:“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如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磨曰:“汝得吾骨。”最后神光礼拜,依位而立,默然不语,达磨曰:“汝得吾髓。”即付衣钵与慧可,为东土二代祖师。从上两则公案可见,若欲自觉,一定要言思道断,心行处灭,以般若智慧,现证现观诸法离言法性,才能入不二法门,否则,将终在门外,不得悟入和掌握真实佛法。但是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以觉他为自觉,而不是专求一己之解脱,所以在自己悟入佛法之后,还要方便善巧,努力度化众生。当然度众生则不能离开言说分别,而要对机施教,广开方便之门,用语言文字直显如来真实义,以达到如《金刚经》所说于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目的。不然,怎能达到觉悟群众、利济有情呢?所以利他度生则以言说为先,自悟解脱则以默照为妙。若只知言说而无默照,则不能入道;若只有默照而无言说,则亦不能入道。一定要两者结合,默照言说同时并进,方为至妙,亦名真实菩萨。永嘉玄觉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雍塞。”默是自觉,言亡虑绝,入不二法门;说是觉他,称彼机宜,说法断疑。无言说是真,有言说是俗;无言说是智,有言说是悲;无言说是自觉,有言说是觉他。所以真正的菩萨一定是无言而言、言而无言的真俗圆融,悲智等运,自觉觉他。此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离之则乖,合之则美,缺一不可。
三十二菩萨以语言文字显不二法门,而维摩诘居士则以无言显不二法门。以无言显不二法门者,古人有:“维摩一默语如雷,惊得文殊叹善哉”的妙句,维摩诘把众人从有言说上接引到无言说,从有分别上接引到无分别,因指见月,而入不二法门。以文字显不二法门者,三十二位菩萨把沉空滞寂,只求自了的个人主义接引到自在解脱、度生活泼的大我中去,以利他为自利,觉他为自觉。《金刚经》言:“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人演说”即觉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自觉。自觉属胜义,一法不立;觉他属方便,说法无边,自度与度他二者结合,则能真正绍隆三宝,利济群生,而使自他彻底解脱。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闻法广得利益,大众俱证无生。前者三十二位菩萨用语言文字显示不二法门,正是佛陀所说:“吾说法四十九所,未曾说一字”的说而无说;后者维摩诘居士默然无语显示不二法门,正是《金刚经》所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的无说而说。说与无说,前后平等,无有高低,学人于此不可望文曲解,所以经言:“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