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谓创因法镜照心。顿能信解。至于长久修证。则节级不同。良以障有浅深根有利钝。习气厚薄心行依违故须处处随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证阶降虽殊。必籍本因。故云依解。前则信解。此则行证故华严一部亦唯此四矣。文中二。初征释用心。后广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修之理一异难明意实相符言而似反。故须征释令解用心。然后随性随缘。广为明其行相。今初征释文中大科四段不异初门。申请中三亦同前列。今初进问威仪。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普贤是行中之体故。标首为下所依总别观门不离此故。二圣表法已具前文。次正陈中文四。一就当根征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信解圆觉即是当根。虽达天真未明缘起。大士悲悯接下垂方。反覆征问用心解行如何契合。二问解行相违。于中复二。一幻幻何修问。
世尊。若彼众生指前当根。
知如幻者身心亦幻(解也)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行也。谓一切如幻正解方成。幻法非真复何修习。故解与行进退相违。征释用心实由斯矣。此问从前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等文而来。意云。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将幻还除幻。幻幻何穷尽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传此方翻成难晓。今依古师解华严如幻之文。法喻各开五法。喻中五者。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所依巾。二幻师术法。三所幻马。四马有即无。五痴执为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识。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执我法。下诸幻喻皆仿此知。二断灭谁修问。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此问亦从前拂迹中来。谓若以幻故一切皆空。能所总无。遣谁修习。云何复说修行如幻。金刚三昧亦云。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云何修习得本空心。三遮不修之失。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意恐惑者又云。一切如幻无不是空。觉性无生本来清净。知之即已何有修行。故此遮云。本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云何则脱苦。不了如幻境界者。未达缘起事相也。从来不达事妄想不解脱。今还不了知。如何得解脱。溺斯意者近代尤多。但恃天真不观力用。四请修之方便。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上。遮不修之失。已知决定应修故。问对治之门。如何永离诸幻。论云。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终无得净。对于暂离故言永离。谓初观一体虽觉全真。后遇八风纷然起妄。行如穷子。解似电光。何法修治。永除病本。然经云。一切众生作何方便。两句之间文意断绝。译之太略。应添分别演说等言。意则连续。达者详焉。后亦频尔。此下三唱经文。仿前科段。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此云正受。由达身心如幻。则冥本觉真如。如镜受影非受非拒。故名正受。
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正说长行中四。一标幻从觉生以为义本。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今初第一云义本者。以普贤但征修幻。不问幻之所生。佛说生于觉心。未为正答所问。且要标之为本。凭之显幻尽觉圆。故得修幻义成。幻尽元非断灭。故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乃至无明灭智性不坏。如风止动灭湿性不坏等。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有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偈云。幻无明故。
皆生诸有漏法皆从性净真心而生也。依真起妄故。
如来此心虽凡圣同依。唯佛圆证故。约佛标之。
圆离相故。
觉非空故。
妙染而不染故。
心中实神解故。梵云干栗驮。是坚实之心也。不同缘虑集起之义。言皆生者。本觉心体为因。根本不觉为缘生三细业识为因境界为缘生六粗。故楞伽云。大慧。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是知诸法皆无自体。无自体故。必假所依。依圆觉心而生起也。如幻马无体必依于巾。巾喻真心。马即蕴界。配前五法本末应知。问既真能生妄。真是妄源。何故前云无明无体。答妄托真起说真为源。现且迷真真本无妄。如二月托本月而起。说本月为起二之依。本月实无二轮。即是二无其体。故经说种种生于觉心。不是心生种种。然诸经论俱说万法一心三界唯识。宗途有异。学者罕知。今约五教略彰其别。一愚法声闻教。假说一心。谓实有外境。但由心造业之所感故。二大乘权教。明异熟赖耶名为一心。遮无境故。三大乘实教。说如来藏以为一心。理无二故。四一乘顿教。泯绝染净但是一心。破诸数故。五一乘圆教。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理事本末无别异故。此上五教后后转深。后必收前。前不摄后。然皆说一心。有斯异者。盖以经随机说论逐经通。人随论执。致令末代固守浅权。今本末会通。令五门皆显诠旨。相对复为三门。初约所诠。逆次顺法从四至一展转起末。谓本唯非染非净。一法界心。由不觉之名。如来藏与生灭合成阿梨耶识。复由执此为我法故。转起余七成八种识。各由识体起能见分。由能见故似外境现。执取此现为定实故。造种种别业共业。故内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诸法。二约能诠。顺文逆法从一至四展转穷本。谓佛对下劣根性未能顿达万法所起根本者。且言从业所感。此则初声闻教。次为机稍胜者。说能所感。一切唯识展转乃至唯一真心名顿教等。皆由根有胜劣故。令说有浅深。若执前前即迷后后。始终通会方尽其源。三能诠所诠逆顺本末皆无障碍。由称法性直谭不逐机宜异说故。即圆教也。唯心之义经论所宗。迷之则触向面墙。解之则万法临镜。况此标为义本。如何不尽源流。达者审之。勿嫌具列。此下第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然上说幻从觉生。染缘起也。此明幻尽觉满。净缘起也。故论云。有四种法薰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染法者。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无明熏习真如故则有妄心。妄心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故胜鬘云。不染而染。法身不增不减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华严云。心如工画师等。净缘起者。论云。以有真如法故。熏习无明。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厌求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已信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无明灭故心无有起。境界随灭。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然净缘起翻前染缘。缘无自性。染净俱融合法界性。起唯性起故无断尽。如华严说。依此方名幻尽觉满。文中分三。一举喻该释前文。二法合唯谭本义。三兼拂同幻之觉。今初。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喻前义本。谓空中毕竟实无起灭。但以眼翳空里见华。既翳时华依空现故。言从空而有。如圆觉妙性毕境无生但以心迷性中见妄。既迷时妄依觉现故。言生于觉也。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正喻此段释疑之文。谓翳差则见华灭于空中。华虽灭而空常在。然华生时不生。灭时不灭。有翳有差见生见灭。二法合唯谭本义。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谓此幻心由智了达方得除灭。所了是幻能了亦幻。则前疑云幻幻何修。今答意云。不妨以幻除幻。又前云。幻尽断灭。次下答云。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此乃能所双亡即契圆觉。其犹波因水起波灭水存。幻从觉生幻灭觉满。三兼拂同幻之觉。拂有三重。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拂觉妄之觉也。对缘而起故亦是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恐修习者作是念言。对妄之觉则名为幻。不对妄者本有之觉则非虚幻。若起此心起则如幻。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若谓二觉俱无即名真者。此意居然如幻。举要而言。起心动念言妄言真无非幻也。相蹑起念。势极三重。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若泯绝无寄。分别不生。圆觉真心自然显现。元无幻化。故言不动。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即答前请问修习之意也。前不疑合修不修。但于修中疑用心违妨一向但请如何修行离幻。兼已自遮不修之失。故前段释疑了。此段正示用心。后段即会通。方便渐次之语。既令离幻修行。便已通得不修之失疑也。故无别答之文。文中三。谓法喻合。法中二。初展转离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标指当机。
应当诫劝之辞也。展转四重。
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一离诸幻境。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二离离幻之心。言如幻者。简非幻心。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三遣离幻之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四遣离离之离。亦可一离妄二离觉三遣离四遣遣。皆言远离者有二。一止二观。止离者。休心息意水不追攀。如人遇怨不应共处。观离者。虚妄之法体性皆空。如梦枷锁寤则已离。故下文云知幻即离。后密显真觉。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梦中见梦。转转觉于前非。直到寤时所见方实。故云尔也。无所离者。有其二意。一则冥于真觉。真觉则不可离。二则到真觉之中。自然无如上节节之幻可离故。荷泽云。妄起即觉。妄灭觉灭。觉妄俱灭即是真如。二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如有一段干木。以一木燧钻之火出。还将却烧二木。木火既尽烟自然灭。既成灰烬任运飞散。不同二木形质为碍。如次四节以配于法。木段喻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烟喻离。灰喻遣。经文先云灰飞。译之倒也。定合是烟先灭余灰飞散。喻中阙于显觉。盖文略尔。前法后合悉。皆具有。若欲具之。应以地唯圆觉。由前木等本从地出。烧灭总尽唯有地存。如种种幻化生于圆觉妙心。幻化数重遣尽圆觉元来不动。二合。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上三句正合喻之现文。下一句兼前密显真觉。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前云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故佛示用心竟。结答不作方便亦无渐次。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会通问中之文也。但能知之是幻己名为离。但得离幻即元是觉。更无阶级渐变为觉。如人梦见身疮问医求药。寤来既知是梦。更欲作何方便。若待方便修之渐离。即是实法。何幻名化。若执实有还是妄计。何名修行。故云尔。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结成真离。亦是通结前用心之文。第二偈讽中四段。依次重讽长行。科文全同。不烦重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且标举也。下文仿此。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
标指生。无明之言长无偈有。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展转拂迹长有偈无。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长离偈合。又法合及密显真觉。长有偈无。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其结酬之文长有偈无。征释用心竟。
自下大文。第二广明行相。有九问答。类束为三。初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次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后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然此三门前前不假后后。后后必蹑前前。初中四。一开示观门同佛。二征释迷悟始终。三深究轮回之根。四略分修证之位。就初门中文四文三皆同前也。今初进问威仪。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义亦同上。次陈词句中三。一举法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标请修行渐次者。由普贤所问幽深。如来称理而答。先欲消除心病。然后万行俱修。或有闻前说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亦无渐次。谓言知之即已都不假修。普眼欲使教法圆足。请问起行之门。故佛令持戒宴坐恒作是念等。展转乃至观行成就也。
云何此下皆别列也。
思惟观察真妄即思慧也。
云何住持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下伫听佛说。生闻慧也。从凡入圣必假三慧。故普眼为众咨求。上皆问智也。此下问悲云。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此同法华。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以开摄示。以悟摄入。以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故。约今经者。此后佛答全用先所显示如来净圆觉心为本。以观人法二空。及灭影像。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乃至等同诸佛。即是普令开悟也。二反显请。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反明得闻佛说方便思惟即开悟也。言闻此三昧者。是前离幻法门也。故佛前云。汝能修习如幻三昧。三结牒请。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言假说者。以觉性本圆妄法本寂实无所修。但以初悟之人迷习难为顿息。是以请于无修之中假说修习方便。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第四正说。长行中四。一起行方便。二观行成就。三顿同佛境。四结牒问词。今初。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标指当机。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指前征释离幻。以为起行之本。若执法定实。即观行不成。故须蹑前为方便矣正念者。则无念也。故智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是法印。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又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知无念是正念也。然正念与离幻反覆相成。由离幻故正念。正念故离幻。何以故。外存有法则内起缘念。内有缘念则外见有法。由此双指在诸行初。第二观行成就文二。初戒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此云止。止是定义。下文释云。至静为行。定有浅深。故标如来简非粗浅邪小之定。若乱心持戒。不堪入此观门。故先定后戒。亦可文虽先后修无先后。
坚持禁戒一向绝缘的不拟犯。名曰坚持。防禁根门诫约身口。故名禁戒。戒品虽多统为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法。三摄众生。今意说律仪。义通余二。律仪戒者。谓十无尽。取要而言。即唯四重。此四清净则一切枝叶不生。
安处徒众即同行同见人也。行业既同。互相雕琢迭共商量。为长道缘。故须安处。故宝积经七十二云。得人身者。彼应依善知识听三世佛平等法。闻已应发勤精进。依城邑聚落。与大众共居具四部处。更互相疑论量佛法。学问难答。三世佛法平等得现在前。解一切法无有自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
宴坐静室宴默也。坐为摄身。身住则心安。心闲则境寂。欲住身心故须静室。静室处众岂不相违。此有二释。一根性不同。故或多昏沉籍众策。发或多掉举宜自息。缘非为一人而行二事。二定慧等学故。谓圆通观行。要止观相资。须依善友。或同见同行终日议论法门。无令用心差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净名云。不必是坐为宴坐也。虽同众住。不妨在自房室。初中后夜或除论法转读。便须静坐思惟闻思修慧圆明。岂但申申夭夭故无违也。此依定持戒处众静坐答住持问。二观慧文二。初明二空观。后明法界观。初二空者。众生旷劫漂沈。或堕邪小不成种智者。良由二障。一障不断由于二执。欲除二执必假二空。故于法界文前。先作二空观智。执亡障尽。即圣性现前应用尘沙。名之为佛。文中二。一破执。二显理。初中二。一我空。二法空。我空又二。一观身无我。二观心无我。夫计我者。既皆因五蕴。五蕴自相唯身与心。今且大段开之。然始别别分析。如此驰逐妄计何逃。若约身为总。则色心为别。今约我为总。故身心为别也。今初观身。身为诸爱根本。了之虚妄。则一切烦恼自除。如其耽着。则起无量过患。故净名因疾广说无常苦空无我。劝令患厌。涅槃喻以四蛇亦令舍离。金光明经智度论皆云背恩。文中二。初寻伺观。后如实观。先因寻求伺察。方见如实之理故。今初。
恒作是念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当如是观也。
我今此身执受既坚故遍观也。
四大和合坚湿暖动假和合也。故宝积经云。此身生时。与其父母四大种性。一类歌罗逻身。若唯地大无水界者。譬如有人握干麨灰终不和合。若唯水界无地界者。譬如油水无有坚实即便流散。若唯地水无火界者。譬如夏月阴处肉团无日光照即便烂坏。若唯地水火无风界者。则不增长。净名亦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故此经文还分四大各归来处。
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坚碍为地。
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润湿为水。
暖气归火可知。然气是四大之本。不唯是风。故水火大中亦云气也。
动转归风净名云。是身无作风力所转。谓迷性起心。心运风力转余三大。而有动作。作无自性。故云无也。四大皆云归者。此身既合四大所成。今推身无主故还归四大。
四大各离正观之时各有所归。即名为离。不说命终方名为离。故庵提遮女了义经说生死义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以为生义。若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是为死义。此意正明即合而散即散而合。故合散之文。皆为不自得。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且地有形碍而沉滞。风无形碍而轻举。敌体相违。水火亦互相陵夺。故知四大相违各各差别。未审我身属于何大。若总相属。即是四我。若总不属。即应离四别有我身。故云尔也。后如实观。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谓因前寻伺。见如实之理。定知四大非我。但约和合假名为身。亦无实体。智论十四问云。若自身无我而计我者。他身无我亦应计我。答亦有人。于他物中计我。如外道坐禅入地观时见地即是我。水火风空识亦如是。又如有人远行独宿空舍。夜见一鬼擎一死尸来。复有一鬼来争等。又秖缘计我而为自身。即以余身为他故生难也。后观心无我。夫心无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现。根尘和合。似有缘心。内外推之。何是其体。长轮生死。由不了心。苟能了之圆觉自现。故首楞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妙明。不从人得。文中二。一寻伺观。
四缘(四大)假合妄。有六根四大和合成于一色。于此色上方有六根。离此色身根元无体。各分四大。色尚不存。窍穴六根更何依附。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四大为中。六根为外。内外和合假成此身。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由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尘妄现。由此内外根尘。引起妄心缘虑不绝。念念生灭刹那不停。缘合即有。缘散即无。推其自体了不可得。故曰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虽假缘生。不离真心气分。故曰缘气。言似者。明非实有。缘相者。缘虑之相。后如实观。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四缘)尘(六尘)各归散灭心托六尘。尘依四大。四大无体六尘即空。故云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缘尘既灭心体即空。故决判云。毕竟无有。言缘心者。则前缘气之心也。问无尘可得。下三句亦说法空。何得一向判属人空。答此指缘尘各散正显心空。故结云无心可见。身之与心总属我执。第二法空。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前于身心之中推求无我。故名我空。此则身心及境一一自空。故名法空。然身等本空非今始灭。故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但以迷时执有。今执尽始无。义言灭也。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有遍计之情即见幻生。有观察之智即见幻灭。对幻生故则言幻灭。对情执故则言智慧。对待之法皆属缘生。缘生则无相。故皆云灭。般若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智亦无得。楞伽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大文第二显理。即二空所显真如理也由前执尽故此理现。如云散月出尘尽镜明。非谓无云便名为月。但于无云之处而见月矣。非谓无幻便是真如。但于无幻之处见真理矣。文中二。初法。
幻灭灭故(蹑前)非幻不灭正显也。显圆觉性本净圆明独体全真不因修得。众幻虽灭自性常存不假缘生。故云非幻。金刚三昧经云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然对前妄尽释云真如。若以本宗但名圆觉。后喻。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虽云磨镜。却是磨尘。所言修道秖是遣妄。夫镜性本明非从外得。尘复则隐。磨之则显。隐显虽殊明性不异。今谓。人执法执是垢。寻伺如实是磨。真心本觉是明人法二空是现。自下大文第二明法界观也。文二。初印前显后。二拂迹入玄。二圆彰法界。初中谓印前二空显后圆通法界。文中又二。初标。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此印前也。幻谓虚幻无有实体垢谓尘垢坌污为名。由迷幻相执取系着。坌污净心故云幻垢。诸佛菩萨虽有身心。由了如幻不取于相。无坌污义故非垢。由了幻空故非幻。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此显后也。根尘诸法十方法界普清净也。此由身心垢翳妄执自他故成局碍。今既我空法寂。何所不通。后释文二。初喻。
善男子由珠镜二事所喻不同。故复标告。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谓摩尼体性莹净绝瑕都无色相。由性净故。一切色相对则现中。青黄赤白黑五色各各随方而现。然此一喻亦喻印前亦喻显后。言印前者。五色喻五道。随方喻随业。愚人不了珠体。但见全是青黄。既是青黄则不见珠体。故华严云。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若以三性配者。摩尼喻圆成实性。即前所显之理也。现色喻依他起性。即前幻也。愚人定见青黄。喻遍计所执性。即前尘垢也。若远即前身心等相。以此文印定前文之义。故指前也。言显后者然此圆珠由彼愚人执其定色。所以破色因配三性以印前文。然但无计执之人。即此珠种种之色一一清净一一同体。悉是圆珠妙用应现。无体可破。以喻后文十方法界一切清净圆满不动交参无碍。故言显后。然前之境喻但一面明。又云因磨而现。表二空之理破执方显。对执得名。今摩尼珠本净本明十方俱照。以显后法界之宗也。后法。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即前种种幻化生于觉心也。义如彼释。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显圆觉虽现非其定实。故云愚说。论云。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亦复如是合前喻也。余义喻中以具对释。详之可知。第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此上先说迹之所以然。其迹也相蹑而起。亦相蹑而拂本。以众生妄执幻化故。佛说云幻垢。众生依教离垢故。复说名菩萨。此下正拂其迹云。
垢尽幻垢如珠中之色。达之本无故云尽也。
对除所离之垢既无。对离之智何立。
即无对垢及说名者者字贯通两句。谓对垢者菩萨也。说名者佛也。既无对治之智。何有起智之人。深浅之执本无。何有说教之者。故俱无也。对机之佛亦不可得方见法身。法身说经义在斯矣。然上人法各三。三对六只尽是所拂之迹也。谓法有执垢离垢及与名数。人有众生菩萨及佛。问曰。人自有差法本无异。何说三名。答克体虽无。义说即有。为对人法各分能所故也。第三圆彰法界。文二。初一真法界。后三重法界。言一真者。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觉灵源也。下对诸法圆泯圆收。方说三重等别。今初。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标告及指当根所证者。为欲进显不思议境界。境界殊前故。却蹑前功用明其得入。所以发起后之文势。
证得诸幻观行成就。
灭影像故依他亦泯。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约身为主外见东西。我相既无更何方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然虚空离识亦非实有。故首楞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一时销殒。谓迷情所覆觉处见空。尘影既销空元是觉。显谓空销觉现。发谓妄尽心开。翻覆观之俱无边际。首楞又云。闻复医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是知空有双绝。但是觉心。独鉴明明灵知不昧。后三重法界者。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此中义意全同华严法界观门三重行相。故依彼科之。今初第一真空观者。彼观门中有四句。谓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上二皆简情显解三空色无碍观。解终趣行。四泯绝无寄观。行起解绝。今经文二。一色相空净。二空色同如。今初经文皆云清净者。谓由前二空观门简情显解。次拂迹灭影。同于行起解绝。故皆清净为真空矣。故智论云。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清净与空皆绝相义。若就心说。即如净名经。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等。故云清净。文中七。一内身根识。
觉圆明故蹑前显清净之因也。由拂泯等故得圆明。
显心清净比迷觉心心中执法。今见法性法即皆空。故云清净。如人不识珠体但执青黄。若见摩尼即色清净。七段之中皆同此也。然展转蹑前以显清净者。义如后释。今且销释法数名体。心者总相明其我心。即赖耶体。成唯识论说第八识种种别名。于中有四种名。通一切位。心即一也。迷时由执藏及能所藏。故名赖耶。今观智成就觉性圆明。故但云心。没赖耶名矣。心既清净同无垢识。故此下文顿同佛境。
心清净故牒前也。下皆准前。
见尘清净下闻觉等例此皆云尘也。谓由我心计执故。见一切色相。由执相故即见等是尘。不单说外色等名尘。亦不独说根识名尘。根尘识三自有文故。寻此见尘等体。还是我执之心。但以就取相生过之处。而别立名。又亦不离根境识三而别有体。知五蕴之法与蕴中之我非别非同。
见清净故但牒见字不言尘者。足显即见是尘非外尘也。闻等亦然。
眼根清净下余五亦例此也。六皆名根者。识所依故。能发识故。前五各从自种生自现行。四大所造净色为体。意根即第七识。由此攀外起意识故。
根清净故。眼识清净下余五亦例此也。皆云识者。随六根境种类异故。由具五义随根立名。一依根之识。非由境色识定生故。如盲不见等二根所发。识由根变异识必变。异如眼根损见青为黄。非色坏时而识坏也。三属根之识。由识种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非色种子识种随也。四助根之识。由根合识。识所领受令根损益。非境界也。五如根之识。根识二法俱有情数。非彼色法定是有情。根五胜义故说依根。若依起信皆名意识。此六皆依意所起故。意之识故。故彼释生灭因缘云。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心即梨耶自体。意即五意。以梨耶二义中有不觉义故。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云名分别事识。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上皆释竟。然八识中不言第七者。义当见闻等尘也。以七合第八。名见等尘。故瑜伽云。赖耶识起必二识相应。又七合第六。名见等尘。以意识缘外境时。必内依末那为染污根方得生起故。故上引论云。即依此相续识。乃至名为意识故。论及此经所列无别末那。楞伽亦尔。皆由第七计内为我合于转相。计外我所合于事识。若不连前带后。则显示心数相蹑生起。义不便故。二外境六尘。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六皆名尘者。坌污心识故。约凡夫说也。亦云六境。此通凡圣。言色等者。眼等所取故。色有通别。今即别也。谓唯眼所取。有见有对变碍之相。最粗显故。声等可知。唯意所取法尘一境通于一切。三内外四大。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即于根尘不取发识牵心之义。直取四大之体也。宝积经说四大各二。谓内及外。地界二者。内谓自他身内所有坚者。谓发毛等。外谓身外所有坚者。谓土木等。水界二者。身内润性泪汗等。身外润性雨露等。火界二者。身内热体热相能消饮食等。身外热体热相能成熟等。风界二者。身内风体风名速疾住四支等。身外风体动转等。四世间诸法。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牒前)十二处六根六尘是生识处。处是生门义故。亦名为人。意识常昏根尘相入故。
十八界六根门中根识尘三各有分界故。亦是因义。种族义故。前为六二。解者息于业因。此是六三。观之治于我执。兼之五蕴即具三科。大小乘宗无不约此以明诸义。前说妄认四大身心。及云中外合成等。即五蕴义。故此略之。
二十五有清净四洲四趣四禅四空无想净居梵王六欲为二十五有。此皆是有。各约实报非正智摄故。然梵王在初禅。无想净居在第四禅。四禅位中别举此者。梵王有见。外道无想。净居唯圣。异余天故。五出世诸法。
彼清净故想牒前世间诸法也。
十力然如来唯一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种用故说为十。总名力者。能摧怨敌故。不可屈伏故。一知是处非处。谓总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则降伏无因恶因。知人可度不可。二知过现未来善等三种业及顺现等三报。知所度有障无障。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五知种种欲乐。令舍不净增净。六知一三五乘贪嗔痴等种种性欲。知即时异时谁可度不可等。七知一切道至处。八知宿住。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也。独此从所依得名。十知自解脱无疑。亦知众生漏尽涅槃。然佛力无量。度人因缘故但说十足辨其事。
四无所畏一正知一切法。谓佛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尽诸漏及习。言我漏尽等。三说一切障道法。四说出苦道。佛作诚言说此四法。决定无畏。
四无碍智智缘四境无拘碍故。一法。如说地水火风等。二义。如坚湿暖动等。三辞谓得彼方言以说地等。四于三种智中乐说。上依智论。若约华严则初二异此。谓一知自相。二知别相。又一知自性。二知生灭。又一法智。二比智。又一知一相。二知蕴界等。又一知一乘平等性。二知诸乘差别性。后二则同。谓辞则说于法义。乐说乃辞中别义。
佛十八不共法力等二乘有分。此无分故。一二三如次配身口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八精进。九念。十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见。上六皆云无减。十三四五一切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十六七八以智慧知过未现在通达无碍。问无见顶相等亦无与共。云何不说。答此十八中但说智慧功德。不说自然果报法。上从力等。至此四科全依智论。
三十七助道品助谓资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所谓止观。品即是类。正因类故。亦云菩提分。分亦因义。三十七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然但以十法为体。谓精进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二。轻安喜舍思惟各一。初四念者。一观身五种不净。谓种子住处自相自性究竟。二观三受皆苦。谓苦乐舍。三观心念念无常。四观诸法无我。此对治凡夫四倒也。又观身毕竟空。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名。此对治二乘四倒也。四正勤者。四念处火。若得勤风则无所不烧。故次办之。精进为体故总名勤。异外道勤故名为正。虽是一勤。随义分四。一未生之恶遏令不生。二已生之恶断令不续。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广。四神足者。欲勤心观。欲谓乐欲。勤谓无间。心谓定也。专一境性。观谓慧也内自拣择。以勤过散乱智火微弱故须定制。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欲等四定能证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五根者。信进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间法。由前三科此不可拔故。前三至此总得名根。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魔梵等不能屈伏。又能损灭不信等障。故名为力。七觉者。谓念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是自体支。觉自相故。精进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悦身调适故。轻安定舍皆不染污支。能除粗重故。依定转依故。行舍平等永舍贪忧。故七皆云觉支也。虽一刹那七法俱起。而随行相各说功能。八正道者。谓正见是分别支。依前所证真实简择故。下七亦一一云正。思惟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思惟名义发语言故。下三皆是令他信支。谓语者。善依所证问答决择。令他信有见清净故。业是身业。进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净故。命者。如法乞求依圣种住离五邪命。精进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离一切结故。念是净随烦恼障支。由不忘失。正止举相。永不容受沉掉等故。定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上之七类次第者。谓闻法已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七觉分别。八正正行。总已喻显。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
清净通言力等皆清净也。
如是乃至超越多法。谓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地度果向缘谛处定等。
八万四千然法门广说无量无边。今齐此结数者。对治尘劳故。尘劳即有八万四千。一一对翻即皆净法故。染与净数无增减故。论云不觉念起见诸境界。故说无明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陀罗尼得总持菩萨。于一一法中。持一切法故。
门从一一法中。入一切法故。
一切清净总结也。问世出世法二相有殊。如何此经皆云清净。答前已说之。今复更释。谓若凡圣对治。即胜劣全殊。若称法界而观一种。总是幻化。皆从缘起无自体故。如有一镜现种种杂秽瓦砾。复有一镜现种种胜妙珍宝。痴孩不了贵贱悬殊。智者达之一无差异。观智圆明心识净者。亦复如是。见世出世若圣若凡。一切皆空。空是觉体。故下文云。见佛世界犹如空华。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秖缘称理平等。所以名曰圣人如其重圣轻凡欣真厌妄。纵令修习。岂证真源。然上从觉圆明故。展转蹑前相由。以显世出世间诸法清净。至此五段历法备周。余六七两段。但是结通他身他界。更无别义。五段相由者。谓心本清净。由不觉故名赖耶识。相应于意复曰见尘。起于现行有根识境。中有能造故说四大。由是具足处界诸有有漏之法。对治此等有修有证。复成无漏因行果德。今既觉了圆明故。心意识及所变等展转清净。皮之不存毛无所附。然无漏法若约人修证。则先因后果。今据法本末。故先果后因。亦如论中根本灭故粗染随灭。六自他正报。
善男子。一切实相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缘生故。会缘入实即为实相。故智论云。照色等空即名为实相。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于空见空亦名颠倒于空无著乃是实法。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无迁无变究竟常住。无量义经云。如是无相不相不相无相是名实相。
性清净故此实相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一切妄法所不能染。比迷似染。今悟本净名性清净。
一身清净由前悟得根识尘大世出世间诸法皆归实相清净。方始成就此人。一身清净故诸段清净。皆牒前文。唯此独指实相。以为净之所以。
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既于自身证实相理。亦见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以观一切众生不取于相同圆觉性故。志公云。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又下文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以般若正智遍观众生。菩提涅槃无漏智性本来具足也。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众生本性清净。非谓一人修道多人成佛。七一多依报。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羸髻鹙子二相不同。案地宝严坐莲无异。况乃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谓圆遍虚空。裹谓含裹三世。三世者竖极。虚空者横周也。
一切横竖总该。
平等本末味同。
清净都结七段。
不动冥于一如。然上七段悟时既相蹑清净。迷时亦相蹑垢染。应云。觉不明故令心不净。心不净故见尘不净。见尘不净故眼根不净。如是乃至一多世界不净。文势及义意对经可知。第二空色同如前之七段。即空色无碍。此当泯绝无寄。彼观云。动念即乖法体。反显法体本不动也。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蹑前起后也。由前云尽于虚空平等清净。即知相尽同空。空既本无生灭动摇。当知诸法亦本不生亦不待灭。一一当体如如不动。
当知觉性平等不动然一切法唯依觉性生灭动转。诸法既尽虚空皆不动故。则觉性不动也。如波不起水则湛然不动。理齐故言平等。故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句经云。诸法从本来无是亦无非。是非相寂灭。本来无所动。然诸法与觉性平等。未名理事无碍法界者。夫理事无碍。要须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一理全成多事而迁变。即动即静即静即动。生灭广陜一切皆尔。翻覆无碍。今但一向不动。但是摄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观。
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还如前七段历诸法门。经恐文繁略标首末。义兼中间故云乃至。后段乃至之言亦例此知。第二理事无碍法界。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据法界观此有十门。一理遍于事。二事遍于理。三依理成事。四事能显理。五以理夺事。六事能隐理。七真理即事。八事法即理。九真理非事。十事法非理。今言遍满法界者。正是第二门行相。兼于余门义理。谓此即理之诸法与理不异故。一一自遍法界。不同前门没体摄归理中。故此名理事无碍也。既遍法界。即知动静无碍一一周遍。言觉性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者。由前门已显六根等与觉性平等。平等者。即无分毫之异也。即与觉性不异。觉性圆无际故。当知六根亦圆无际。故遍满法界。若言不遍满即是有际。有际即与觉性成异。异则乖于前门。故蹑前云。圆无际故。故首楞云。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六尘已下皆例前知。第三周遍含容观。即事事无碍也。谓随举一尘即遍一切法中。又含一切法在自尘中。一尘既尔。一切法皆然。故云周遍含容。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举所依性。为事事遍满无碍之所由也。
根性尘性此是各指根尘自性。非谓泯根摄尘归于一性。
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谓根之与尘皆是事法。例前七段。事事皆然。故云乃至等也。
无坏无杂便就喻释。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如一灯光已满一室。更有一灯。光亦全满。百千灯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坏。亦不浑杂。室中之空喻于法界。灯之光相喻以根尘。谓一灯光容多光相。即一光相遍多光中。一一皆然重重无尽。前七段事法一一例此可见。含容周遍斯之谓欤。所以然者。唯是真心所现。皆如幻梦影像故。与所依性非一非异故。故得遍多入一摄一容多等也。大文第三顿同佛境。于中三。一用心同。二见境同。三称实同。初中二。一法。
善男子。觉成就故总指圆彰法界已下之文。由斯故得同佛境界。
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于四对法无胜劣心。如佛于三念之境。故言同也。同之所由。经自征释云。由一切觉故。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今则离前与求厌爱敬憎重轻等八念也。举八境者。显于心也。喻云光无憎爱。后云修习此心故。二喻。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光即眼识现量所得。故无憎爱。首楞云。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云其目者。意取眼识。云汝识者。即是意识。亦可但随凡俗情见以目瞳为光。如法华云。梵王是众生父。二见境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近结八境安心。远结观行成就。
于此无修亦无成就泯前心迹起后依正。凡圣平等之文。若不泯之。则虽无憎敬。尚见持毁等。故须泯之。方同佛见。自此已下正显其同。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由自心已空但是觉照。宁有凡圣差别之二焉。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之恒寂故。普照是用。寂灭是体。佛之所极极于寂照。故缨络经说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今云同佛。是等觉义。故云普照寂灭。金光明经摄大乘论皆说佛果无别色声功德。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三种世间融无碍故。世界即器世间。众生即有情世间。成佛即智正觉世间也。
于中即于寂照中也。圆无际故。
百千万亿此方下数。
阿僧祇此云无数。是华严十大数中之首。经论多用故此举之。十者。谓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也。
不可说大数第九。
恒河沙谓恒河中所有沙也。此河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初出象口周四十里。金沙混流。沙细如面。细故数多也。
诸佛世界上僧祇等算此世界之数也。谓有百千万亿僧祇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为一界。以显世界如是多矣。然此中意者。直至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是算其数量。为欲引机造无边境故。假增积多数尔。然净秽等土皆佛统之。故云佛界。
犹如空华缘无自性全体即真。真性夺之无余。故得相皆虚幻。如前理夺事门中说。亦如善财求法。展转至摩耶等处。会缘入实得愿智幻解脱门。见一切世界皆如幻住。
乱起乱灭此有三意。一者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住。界亦起灭不停。二者华严云。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成染污。大福众生住故成染净。信解菩萨住故成净染等。三者成坏相也。然成住坏空。各虽二十增减。而世界无量无数故。总观起灭缤纷。问然佛化土许可如斯。自受用中如何起灭。答依实教所明。无形为净土。生公云。佛有形累托土以居。佛是常住法身。何须国土。故华严云依真而住非国土。此经云。入于大光明藏。余义已如前辨。问法华云。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复云何通。答彼据理即事门。此约理夺事门。二皆无碍。
不即不离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亦不离圆觉。如华与空。如金与器。由不离故觉性。夺之成空华。由不即故。世界不妨有起灭。
无缚无脱文通上下。上则由世界无净秽故。下以众生本成佛故。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始知即始觉。观行成就方能知故。本成即本觉。知与不知本是佛故。佛是究竟觉。始之与本非二觉故。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亦无始觉之异。四相本来同一觉故。又寂灭无二。是自觉。世界及众生。是觉他。成佛二字及生涅如梦。是觉满。成就是满义故。动寂双亡方圆满故。然说生本成佛。唯是圆觉华严。余成义含不的指注。但以语惊凡听理越常情。佛既罕言。愚夫多谤。今详教理略举六门。一者小乘有部。唯悉达太子一生成佛。余皆无分。二者大乘始教。三无数劫行位满足方得成佛。三者终教。相尽性显名成正觉。四华严说。十信位满初发心住即成正觉。五者顿教。一念悟时即名为佛。六者圆教。本来成佛。故华严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又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觉。今经文者。若约观成方能知之。即当四五两门。若约所知。众生本来皆佛。则唯第六。三称实同。称法界真实性故。
善男子。如昨梦故蹑前也。由见生死涅槃如梦。即称圆觉实性同佛境也。此有二意。一但有能依之梦。必有所依之人。梦是人之神游。亦见闻之气分。无别体故。二但了梦体空无。即证自身真实。迷自身者。由执梦故。大梦之境必有大觉之明故。当知下有四节。初总明称实云。
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迷时生死无起涅槃无灭。悟时非灭却生死发起涅槃。称体而观都无起灭。
无来无去圣法非新来。凡心非灭去。又直言体。无起灭来去不约圣凡。二别指能所云。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所证之境非得真失妄舍粗取妙。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能证之心都无分别。离于四病。三双泯能所云。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故华严云。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不着一切世。彼非证道眼。四总结称实云。
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可知四结牒问辞。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可知偈中唯三。略于第一起行方便。故初讽观行成就二。余二如次全同长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且标举也。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二空观也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法界观也长广偈略。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第二征释迷悟始终文四初三今初。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可知。二正陈辞句中三。一庆其所悟。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此是一切行位根本。后必蹑前故重指也。
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可知。二难其所疑。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蹑前段文为此疑本。
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疑谓真能生妄。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疑谓说妄为真。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此上三难者。意云。本来是佛烦恼何生。若无生中妄生起者。如来成佛同本无生。无生之中还应妄起。成佛义等生否应齐。齐生即果佛何尊。齐否即因违现事。进退不可。故有斯云。三结请通释。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据此三难诸典无文。唯佛了知登地方受。今乃请宣成教普示末世凡夫。故曰无遮。开秘密藏。秘谓非器不传。密谓覆相而说。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秘藏如不开柜。密藏则一法含多。今请不简末世则开秘藏。显了而谈则开密藏。
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由此标于经目。
永断疑通论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善品为业。别显则五盖。中疑有三。一疑自。谓己不能入理。二疑师。谓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谓于所学为令出离为不出离。如有病人疑自疑医疑药病终不愈。今三疑中即疑法也。此疑复有已起未起。今皆含之。刚藏为他请问令永断故。然断疑方便者。若疑境界令悟唯心。若疑法性令观无得。余皆例知。
悔悔是不定之法。悔善则恶。悔恶则善故。今请永断。即属恶也。然入道人若未通决生佛同异。则或用功多时反自疑悔。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谓一乘如来知见。佛于渐教门中久默斯要故。故云究竟方便。下答云妙觉圆照离于华翳等是也。二如来即秘密。由证密藏能所无二故。三业业具皆秘密也。身密谓非色现色。如摩尼等。语密于一言中演无边法海。如谷响等。意密无心成事等。二义之中经显所证矣。
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则顿同佛境。义当信根成就初发心住。今但通决疑难以成前义。
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第四正说长行四。一反覆起疑之本二喻释现起之疑。三显浅难造深。四结问不当理。初中又三。一总指轮回。二真随妄转。三结指前疑。今初。
善男子。一切世界总指情器也。无著金刚论以四蕴为世界故。若不约情何成轮回。次下六对办其轮回。谓但住有为即属轮回心也。
始(创变)终(极证)生新新而起。
灭念念落谢。
前(过去)后(去来)有(住劫)无(空劫)聚(成劫)散(坏劫)起(现行)止(调伏)念念相续情界器界皆依妄念。既所依不断故。能依亦然。
循环往复器界空已复成。情界灭已复生。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上二句正示轮回之相。
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取谓取着。执我我所。舍谓厌离。厌苦所依。又于根身则厌苦粗障为舍。欣净妙离为取。于器界则厌此娑婆为舍。欣彼极乐为取。若取若舍种种不同。皆是颠倒妄心变现轮回之相。故论云。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首楞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二真随妄转文三。一法。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能观是轮回之心故。所观圆觉亦尔。如梦见实物物亦是梦故。二喻。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由目数动。湛水如波摇。
又如定眼由回转火次眼识迟钝。旋火成轮相。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想之可见三合。
善男子。诸旋未息眼目云舟也。喻生死垢心。
彼物先住尚不可得水火月岸也。喻圆觉。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正合也。三结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即前三种疑也。据此结文的指。即知定是先责起疑之本末是答难。若是偏答三中之一难。即不合总结三惑。智者详焉。然虽非正答。已是标举建立答义之势。意令息如上之念。即前疑早合自亡。况复空华金矿分明晓喻。二喻释现起之疑文二。一空中华无起灭喻。二金中矿不重生喻。初中三。一喻释。二法合。三结成。今初曲分为二。初翳差华亡喻。后空不生华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谓不知华因翳有。妄执从空而生。不知迷真故妄生。横执真能生妄。既得翳差都不见华。闻说从翳而生。又执何时更翳。以喻比来迷倒妄见轮回。因闻普眼法门。了悟根尘清净。闻道因除迷心故得清净不是新得妙门。又执早晚更迷。犹如何时更翳。问翳差之者。或有他时更生。不必的定永无。如何以此为喻。答夫喻者。但取当日一席之事。不说终身。但以愚人晨。旦见华食时眼差。见华乱生乱灭。谓言翳亦速起速停。念念候之。故云不可。故诸经论喻释佛云如大梦觉。岂可难云睡起梦觉何妨明夜更睡还梦。若如是难岂识喻焉。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翳不与华期。华不随翳生。但翳故妄见。非华实生。二法各不相知。况复一空一有。故云不相待也。纵使心迷生死亦寂。但缘迷故妄似死生。众生本自不生。幻华毕竟不起。莫将翳待。莫以迷求。刚藏问目正似此也。下空华喻云。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此喻前已含释。文易可知。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迷见生死似华起。悟得涅槃似华灭。言圆觉离华离翳。则双拂生死无明。虚空非暂有无。觉性何关迷悟。众生既如华起。约谁更难无明。无明生死既空。何责本来成佛。空华终不再起。果位何得还迷。由己计度不休。见他觉性流转。若如是解顿遣三疑。三疑钩锁连环。不是三科别答。下金矿喻即唯答佛不再迷。此疑过深。故重喻也。三结成。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虚空世法尚不同华起灭。况如来随顺圆觉湛然真常是虚空之体性邪。觉为空性者。佛顶云。空生大觉中。又云。寂照含虚空。复言平等者。然圆觉虽是虚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遍法界无分无限无别能依所依。故云平等。此意云。空在觉中空尚常寂。况觉为空性。岂增减耶。喻犹不及故云况复。后金矿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金在矿中销矿金现。非销始有。若因销有。销顽石等亦应得金。故知虽假炉冶销镕。金性要须本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此明在矿则隐出矿则显隐显虽殊金性本来平等。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释成金性本有也。
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法合也矿喻烦恼。金喻觉性。炼出洁净即有晶光。及能随匠随模。作佛等像或种种器。喻佛三身也。然此一喻唯答佛不再迷之难。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普眼段中众生本来成佛之义故举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法合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所以俱通三难。今就不坏因果之相。故说销矿出金。华则始终本无。矿则因销始尽。意云。圆顿之理虽齐。迷悟不妨成异。既有多生习障。还须背习显真。真显则究竟清净。若但用前喻。即拨无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此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道理微妙一喻难齐。故说两事。是知此喻唯答第三难也。三显浅难造深文二。初所造离念。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先标觉心为宗。后方拂迹者。明非断灭。但离所拂非无觉心。拂有三节。
本无菩提及与涅槃拂转依之名也。由转烦恼生死故曰菩提涅槃。体虽即真名因妄得。
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此。两节皆双拂对待。圆觉性中都无。此事若有少见则迷圆觉。故华严云。于法若有见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二能造带情文四。一举胜彰劣。二举喻显情。二诫息妄心。四重彰妄义。今初文有两对。初小圣理智对。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沈空滞寂灰身灭智。
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若未入灭即有余涅槃。若已入灭即无余涅槃。下第二凡心真觉对。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种种计度。
测度如来圆觉境界此上两对意云。小圣真智尚不能亲到小圣之理。况凡心劣于前智。真觉又超前理。转转悬隔何能造耶。如百寮尚畏宰相百姓岂亲天子。此正同金刚经四果之人尚无心言我证得四果岂。如来有定法得阿耨菩提耶。二举喻显情。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举喻也。此下显情。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即知前举胜此举喻。并是显分别心不能证觉。密讥前三种翻覆疑难。前云有思惟心。即是此云以轮回心。前云圆觉境界。即是此云大寂灭海。可深照之。三诫息妄心。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指前未出轮回等文也若远指即文殊章先断无明。或指余经皆如是说。四重彰妄义文二。一无实体。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举能起之根识有。心者识也。起者心所也。
皆是六尘妄想缘气举能牵之尘境。
非实心体实心无念故。
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纵实有思惟。思惟尚不能证觉。何况此心早已如于空华。自无其体。向上更欲求证。何异空华结果。故言展转妄想。二无胜用。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从第一核疑之本。兼此第三一段。大意总是责问者滞情分别过患。所以其中此节最亲。因前三番之疑便都指但是浮心巧见总不能证觉。四结问不当理。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乍看连次之经。即似唯结巧见之文。细详其义乃都结第三一段。问前赞善哉。此责非正。何也。答前赞者美其起教。此责者显其实理。此一段疑最障修证。若不征起。末世长迷征有斯益。故前赞也。刚藏所征意在佛责。故知责此之过。始彰征起有功。乍看似前后乖违。细详乃始终符合。可审玩味。妙在斯焉。偈中四段。前三全同长行。后二句全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长行先举妄相。偈文先标实性。
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略不颂空华。影在后段故。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所造离念良由长行华无起灭。喻中结文与此段同。故此亦取空华之喻。意该前后。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能造带情。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此第四一段是依解起行也。与长行第四互有互无。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