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圆觉经浅释,圆觉经全文,《圆觉经》讲座 十——手机学佛网

圆觉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圆觉经》讲座 十  

  《圆觉经》讲座(十)/20110108

  时间:2011年01月08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早,我们今天来看《圆觉经》〈普觉品第十〉。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右绕三匝,就是顺时钟在佛的外围走三圈;长跪叉手,长跪是单膝跪下,叉手是右手握拳这样子一比,是一种当时的礼节。这个礼节西方现在还保有。「『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一段,普觉菩萨对佛说,希望大悲世尊解说什么是禅的病。禅病就是后面经文讲到的,所谓「作、任、止、灭」这四种病。怎么说是禅病呢?这是要修行修得很高以后才会得到的病,普通人想得也得不到,能够得这样子的病也不简单了。请佛把这个病讲清楚,「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使众生都能够得到,「心意荡然」就是心可以打开,获得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离开佛愈来愈远了。这时候「贤圣隐伏」,贤人和圣者都隐藏了,不显露。

  也就是说,显露的大概不会是贤圣;贤圣多半都躲藏、隐伏了。这个时候「邪法增炽」,错误的、不好的法很兴盛。所以我们如果追逐愈热闹的,以为愈好,那大概不是,末法时期不是这样。愈热闹的,可能是愈有问题的;愈清淡的、人数寥寥可数的,大概是比较好的。这个就是末法时期的状况。像我们现在就是寥寥可数。

  「使诸众生求何等人?」要众生求怎么样的人?「依何等法?」依照怎么样的佛法?「行何等行?」做怎么样的修行?「除去何病?」消除怎么样的病?「云何发心?」怎么样来发心?「令彼群盲」末世的众生,对于修行、佛法,都好像是瞎子;他看不到真的。希望世尊能够把禅病讲清楚一点,使得这些瞎子也可以不堕入邪见。这当然要有一点功夫,瞎子就是看不见,要让瞎子都不会堕入邪见,是要有点本事的。「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这个时候,世尊就告诉普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很好,很好,「善男子」称呼普觉菩萨。「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你们能够来请问如来,怎么修行?「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无畏就是不会畏惧,道眼就是修行、修道的那一个看法、观点。也就是能够给末世众生,一个不会恐惧的修行观点;众生就能有正确的观点,知道怎么样去做。这就是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让末世的众生能够修行成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好好听我为你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普觉菩萨就很高兴来听佛开示,大众也一样静静的来听了。

  接下来世尊就开始说:「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因为普觉菩萨一开始就求「何等人」,问要找怎么样子的人,可以来跟随他学习。佛说,末世的众生,将要发大心、要求善知识、想修行的人,那么他就要求教有一切正知见的人。所谓正知见,就是有正确的观念和知识;知是知识,见就是观念、见解。就要找正知见人,有正确的观念和正知识的人。

  正知见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心是不住相的,就是要懂得无住生心,住心的话就不是啦。「不着声闻、缘觉境界;」不会执着在声闻和缘觉的境界。我们不是也要学声闻吗?我们不是也要修缘觉乘的吗?这部经典讲的是菩萨大乘,在菩萨大乘的观点之下,声闻乘和缘觉乘都不是正知见。所以这是立场、位阶、层次的问题。如果是对声闻乘说法的话,那就说声闻乘是正知见,缘觉乘那还更高一点。现在要讲的是菩萨大乘,所以就菩萨大乘的这一个层次来看,声闻、缘觉境界都是着相、执着的。所以要修行的人,要找善知识,要他心不着相,也不着声闻缘觉境界的相才可以。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这样子的人,他也现出尘世间的辛劳,他不一定过得很得意,他也许是很辛苦的;也不是没有麻烦、困难,他是有尘劳的。「虽现尘劳,心恒清净,」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你们要找怎么样是正知见人,祂就告诉你怎么去找。「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他是有过错、有过失的,我们想要找一个正知见的人,会想说:唉哟!他应该是个完美的人,不能有过错,也不要有尘劳,要过得轻轻松松、福福泰泰的呀!祂告诉你,不是这样子。「示有诸过」他是会犯错的,也就是他会有失败的。但是他赞叹梵行,他不会因为自己有贪嗔痴慢妒,就说贪嗔痴慢妒是好的。他不会这样讲,他会说贪嗔痴慢妒不好,我们要慈悲喜舍才是好的。

  有的人,自己犯了错;比如说,他贪财贪得很凶,然后他就主张:贪是好的。有没有这样?有嘛,对不对!有赞叹这样的。自己搞了贪的事情,他要自我一致嘛,他就会表达出:贪是好的。然后他有高傲的毛病,他就说:高傲是好的,高傲表示我很有自信。正知见人不会这样,他虽然也会有高傲、也会有贪欲,这些过错会表现出来;但他会说这个是不好,要谦虚才是好的,要布施才是好的,要慈悲喜舍才是好的,他会赞叹梵行。祂就教我们怎么分辨,怎么来找善知识,找这个正知见人。

  「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会让众生,进到那种没有纪律、没有礼仪的状态;不会使别人犯戒律,不会让别人做犯戒的事情。「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你找到这样子的人,那么你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就是菩提心。已经能够入世,在世间运作的,这样子才叫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如果只是菩提心,还没有入世、不能够运用,那个只是叫发菩提心。你的菩提心能够入世运用了、成熟了,才叫做成就了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就是修行成道了。

  那么大家会想:唉!这个正知见人,在我们末法时期才会是这样子的,要现尘劳又有过错,如果在正法时期就不会了。错!正法时期照样是这样子,只不过过错和毛病比较少一点,还是有。末法时期过错和毛病多一点,只是这个差别。所以很多人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师父,完美的正知见人,那就不用学了。因为没有,不存在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是世间呀,真那么完美的话,他不会出现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就是你要有毛病才入得来,你没有毛病进不来的,你早就解脱、超越出去了,不会在这边出现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一点,你是生活在这个世间,你现在是在娑婆世界,这个人世间是五浊恶世;你要五浊恶世里面,有一个完美、清净的、什么毛病都没有的人,他真是这样子的话,根本进不来;他没有办法在这里出现。这一点大家要知道。所以很多人都在追求完美,完美到后来就是没有,什么都没有。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剎。」

  你找到这样子的人,就应当怎样?你就要供养,而且不要命的供养。「不惜身命」就是要不要命的供养,比你的生命都还要重要。为什么?因为这样子你会得到慧命。这个生命是欲命,欲命跟慧命相比,慧命重要太多了。「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四威仪就是行住坐卧,在他的生活里面,他的行住坐卧,「常现清净」常现出清净来。「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即使行住坐卧当中现出种种过患,各种过失、错误、失败,在四威仪当中现出种种过患的时候,「心无憍慢」他没有骄慢。

  比如说,他贪财贪得很多,捞钱捞得很多;他不会得意的说:「我捞了这么多!」用这样子来向人家夸耀。不会。为什么?这样夸耀就心不清净啦,他不会这样夸耀,他没有骄慢,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是有这些问题,但是他不会有这样子不清净的、骄慢心出现。「况复抟财妻子眷属。」搏什么?拼才会赢,搏就是搏命演出,就是爱拼才会赢。他也在搏财,而且搏妻子、搏眷属。要追一个美娇娘,这一类的事情。他不是不做的,他是做的。如果女生的话,要找一个帅哥呀!这些都是。

  「况复抟财妻子眷属」就是争取好朋友呀,建立一些狐群狗党啊;在这种状况,他仍然是清净的,不会有骄慢。他的心是清净的,不会有骄傲,不会自以为了不起、不得了。善知识是这样子的德行。重点就是,他的心是清净的,他没有骄慢、没有贪嗔痴慢妒。虽然他的作为会有一些过犯、一些毛病,但是他心里没有这些东西。

  所谓没有这些东西,就是对境不生。前一品有提到这些境,但是他对境不会生心,「对境不生」就是表示这一位善知识,他对境不生贪嗔痴慢妒、谄曲、嫉妒这些心。状况已经出现了,发生在他身上了,他已经这样做过了;但是他的心不会生起这些,现在要表达的状况就是这样。善知识是一个怎样的人,正知见的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就是这样子的。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若你找到这么一个正知见的人,就是你的善友,你不能对这样子的善友起恶念。所谓恶念就是挑毛病。挑他的毛病,嫌他这个、嫌他那个,这就是恶念。你很容易嫌的,因为你看他有这么多毛病,有过犯,又有尘劳,看样子混得也不得意,还不如我咧!这个时候就会嫌他。我告诉你,一嫌就结束了、没了。你的善知识就没有了。你如果不嫌那才行。「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剎。」

  所以问题不在别人,在自己。这件事情,就像以前我师父教的一个原则。祂说:你如果把你的师父当作是佛,你将来的成就就是佛。你如果把你的师父当作是菩萨,你将来的成就就是菩萨;如果你把你的师父看成是辟支佛,你将来的成就就是辟支佛。如果把你的师父看作是罗汉,那么你将来的成就就是罗汉。如果你把你的师父看成是平常人、凡夫,那你的成就就是凡夫。如果你把你的师父当作是魔、是坏蛋,你将来的成就就是魔、就是坏蛋。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有些人就会想说,如果我找到的善知识不是真的,他是恶知识,我把他看错了,我把他当作是好的、当成是佛,那我不就倒楣了吗?我告诉你,重点不在他是佛、还是魔,重点是你怎么看他,你怎么看他,你就得到什么。真正决定的那个关键,还是在你自己,不在别人。说的更露骨一点,就算他是魔,你把他当成是佛了,你的成就还是佛;跟他是魔、还是佛,没有关系的。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接下去就是教你。你要担心嘛,你怎么去鉴别他合不合格,是不是真的善知识?是有方法教你鉴别的。就是要离四病,要没有这四病的,这个正知见人才是真的。所以下面就教你怎么鉴别。虽然「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就是他所体验的这一个佛法、修行的方法,应该是没有四病的,有四病的话就不是。不过这四病我前面说了,这是所谓的禅病,那是修行到一个很高程度的时候才会有的。程度不高,想生这四个病都生不到,生不出来的。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第一个病就是作病。

  祂说「若复有人」,如果有一个人,指的就是这个善知识,你找的这个正知见人,「作如是言」他提出他的论述,他对佛法修行的论述。他说「我于本心」我在我的本心里面,「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作各种修行,来得到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这个圆觉不是你去做就可以得的。所以提出「作种种行」我在本心作种种行,要得到圆觉。这样子的论述,就是病。

  种种行是什么行呀?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要修一心三观、要闭关、要打坐、要守戒。所谓的行就是这些。「作」怎么会变成了病呢?不就是要我们修吗?要做菩萨六度万行呀,这不就是在作吗?这里说「作」是个病,那怎么办?我们就不要六度万行了,不要修一心三观、不要打坐了?也不是。这个病是指他的论述,那个论述是错的,是病。

  我们做这么多行,作种种行,本身不是圆觉,也得不到圆觉,但是我们还是要修、要作。这个论述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他说我这样做就得到圆觉了。这样做得不到的,并不是说,不要做菩萨的六度万行了,不是。而是说,这个论述是错的,是有病的。大家会想:「为什么这个论述是错的呢?我怎么看都没有错呀!」因为你有病所以看不出来,你已经有这个病,当然看不出来。

  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要做一件事情,做什么呢?我要搭飞机到洛杉矶去。如果这个人他提出一个论述:「我只要搭飞机就到洛杉矶了。」有没有问题?有没有错误?搭飞机是搭飞机,你到洛杉矶是到洛杉矶。洛杉矶是你的目的地,你怎么搭了飞机就等同到洛杉矶,怎么可以有这样子的认定?搭飞机就是作种种行,求圆觉,就是到一个目的地-洛杉矶。这是两码子的事情。你们心里想,飞机降落在洛杉矶,那不是就到洛杉矶了吗?我搭了飞机,那是不是就算到了?

  我现在要用一个诡辩的方法来讲。你只是到洛杉矶的机场,那里不是洛杉矶。好,我又从机场搭计程车,住到一个旅店,住进去了算不算到?还不是呀,那是洛杉矶的一个旅馆,那个不是洛杉矶。那这样子,我就算在那边买房子,也不算到那里吗?真的定居了也不见得呀,洛杉矶只是你心中的一个概念,我们都用洛杉矶这一个名词,代表这个概念。

  每一个人心里面,洛杉矶的概念都不一样,你讲你要到洛杉矶,那就要到你心中的那个概念,那个洛杉矶那里,你到得了吗?你坐飞机怎么坐,住在旅馆,你买了房子住在那边,你还是没有到呀!什么时候会到?你自己认帐了,你说:「这样就算到。」你认帐就到了,是你自己要不要认帐的问题!我如果认帐就到的话,我现在就到了,我什么都不用作,坐在这里就到了。所以,这个圆觉不是你去作可以得的,不是这样子的。

  「非作得故」不是你这样做才得的。你要到你心中的洛杉矶,你要到那里不是靠作到的。「非作得故」修行也一样,不是作了就可以得到,不是你做了六度万行、修了一心三观、有闭关、有打坐、有守戒、有行四无量心,你做了这么多,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你还是不会到,因为那个不是呀!

  所以我们就不要作种种行吗?不是,又要作种种行,但是观念不能有病。以我们搭飞机这一件事情来讲,有些人做得更彻底,要我自己开飞机到洛杉矶才算。你只是搭乘,做乘客,那到的不算。又有人说,那个飞机还要自己制造、又要自己开,开到那里才算。又有人说这样子不行,要坐船去才算,坐飞机的不算。如果提出这样子的主张,一定要修什么,不修什么不可以,修什么才可以到。你要修我们这个无上法才会到,修别的是不可以到的;你修得不好不能到,像我这样子修才会到。那个作病就更重了。提出这样子的论述、这样子的主张,这样子的作病就重得不得了。比刚才讲那样子的作病还要更重。我们有没有呀?有啊,有人主张要发大心、要发大愿,我发的比你大,你的不行,我的才算,那是更重的作病,了解吧!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任病就是把生死和涅槃看成是一样的,善的、恶的看成是一样的,生与死也看成是一样的,涅槃和生死都看成是一样的,没有差别。所以他也不断生死、也不求涅槃,什么都不用做。这个不是我们要修的「是名状态」吗?这不是我们修的中观吗?这不就是我们要修的禅那吗?咦?祂说这是任病。你看「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就顺着这个法性,很高竿哦!当然很高竿,这个就是禅那啦,这个就是中观的状态,这个就是《金刚经》的是名状态啊,怎么不高?当然很高。可是「欲求圆觉」,这就是病。

  「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不是你这么任就可以了。这个任还有一个说法,不在意啦!随便他,什么都不用作,等在那里成道。它们是一体的,好的、坏的是相关的、一体的。什么好的也不用作,坏的也不用作,生死轮回与涅槃是一样的,有什么好担心?有相无相一样的,什么都不用作,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随便呀。这就是任,而这样做就是病。为什么这样子是病?这不就是中观吗?这不就是是名状态吗?不就是禅那吗?怎么又变成病了呢?因为这个不会得到圆觉的。

  这为什么是病,就要说明一下。这样是没有智慧的。随便什么都好,还用什么智慧?根本就不用心了。用现在的话,就是不用脑筋。另外一点,你完全不负责任了。没有智慧、又不负责任,这样子想要修行成道,作梦!你想要得到圆觉?作梦!但是修行者修到中观、禅那和是名状态,他们体验到的时候会落到这样。所以你要得任病,还要你做到了那个深度,然后弄错了,变成了病。所以这个禅病,普通人得不到的。要得到,就是到了那个状况,他把态度、观点弄错了,才会生这个任病。

  我们要修行的话,一定要有智慧,要观察这一个复杂的变化,去观察、去了解,然后才能够因应。这样才叫做有努力、有负责任、有智慧。所以在修行里面,智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子叫做没智慧?我告诉你,我们都在追求没智慧;也就是说,我们一般都是在追求愚痴,人们的目标是要达到愚痴。你看,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会找出一套方法,有了这个方法以后,依着这个方法照做,就可以成功。我们人类不是在追求这样的东西吗?当这个方法出现了,满足他了,他可以不用脑筋,只要照那个方法做就成功了。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可以不用脑筋,目标就是这个,那你不是在追求愚痴吗?这是在追求愚痴啊!

  我们修行修到「任」这一个阶段,中观、禅那这个阶段,以为什么都不必做,娑婆世界乱起乱灭,随便它啦,躺在那里睡觉就可以成道了。有这个想法就是任病,这个想法是错的。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并不是你把什么东西都止息了,就可以得到圆觉,不是这样。我们不是要修止观吗?我们不是要修息念吗?不是要修空观吗?没错,这就是止,可是这样得不到圆觉。是要做,但是不会因为你这样子做,就可以说:「这样我就可以得到圆觉。」圆觉是所有一切,有止有起、有生有灭,一切千变万化的状况都存在。不能说,在圆觉里面,你把所有东西都止息了,就像一个公司,我们停止服务、电力公司停止供电,我们就成圆觉了;大家停止吃饭,就可以得到圆觉了。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把它停下来,停下来就当机了,那我们就成了。没有这样子的事情。

  但是这么说,我们就不修止观了吗?我们就不修息妄念了吗?不是。我们要修、要做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样子做就可以成,就可以得到圆觉。这个观点、这个论述是错的。很多修空观、修止观的,就这么认为:「这样修就可以修成道了。这样子空观空下去,什么都没有,空空空以后就成道了。」错,这个就是止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这个灭病,比那个止病还要更深;是同样的,但是做得更深,所以说「寂灭」。但是我们不是修行要修寂灭吗?没错,寂灭就是这个灭病。但是寂灭不会得到圆觉。我们修寂灭法,是要修的。你看他做到啦,「我今永断一切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和心也没有了,「何况根尘虚妄境界?」根尘,也就是这个身体、还有六尘,这个世间万有也没有了。「一切永寂」一切都没有了。这样就到了涅槃境界了吗?那不是!那不是圆觉。这样想要得到圆觉,得不到的。这是不是在修寂灭法?是在修,但是有这样子的论述,这样子的观点,那是病,那就是灭病。

  所以这四个病,你看,作病有一点像修三摩钵提,是吧?任病像在修禅那,止病像在修奢磨他、空观,灭病是中观里面,更深的寂灭,全部都是佛法,都是佛法里面要修的,结果每一个都会变成病。当你的观点、认知有偏颇,有错误的时候,它就是病。所以祂这边说病的时候,都是说:「若复有人作如是言」就是他提出这种主张、这种论述的,就是病。只要没有这样子的论述,那就不是病了,那就是修行的次第、修行的方法了。

  关于这四病,以前我问过我的师父 华藏祖师。因为我当时看到这个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不都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吗,怎么它们是病呢?我搞不懂。我师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祂说:「这个,我们说它是病,它也是药;它是可以互为病、互为药的。譬如说你犯有作病,那你就用这里面的止病来医。对于作病而言,止病就是药,它可以医你的作病。任病、灭病也是互为药、互为病的。」当时祂教我的,我就记得这样子。当时我只想:「喔,它可以互为病、互为药,那就不都是病了;因为它也是药,它可以互相制衡的。」现在我了解,何止互为病、互为药,全部都可以。不一定要作病就对止病,不是哦,可以千变万化的。既是病又是药,对大家来讲是太复杂了。

  因为这个部分是要让我们鉴别,告诉我们这四个病,让我们鉴别有没有选对善知识。只是这样。至于怎么去灵活运用,那太深了。那是善知识的事情,对于一个末世众生而言,不需要深入到那么深,我们只要能够鉴别就好了,鉴别我们是不是找对了善知识。经过这样子鉴别、确定找对了,那就要不顾性命供养,也不要去找渣,不要去踢馆了。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离开了四病,才真正的知道什么是清净。「作是观者」认为、了解这个作止任灭是病,明白在什么样状况,它会变成是病。有这样子的观点,就是正观,你的看法就是正确的,那就没有病了。「若他观者」如果做另外的看法,「名为邪观」那就是错的、就是有病。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祂说,末世时期的众生想要修行的话,你找到了善知识,就应当尽你的命去供养你的善知识;或者是跟你的善知识学修行、来成事。「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这个善知识要跟你亲近,要跟你好,这个时候你应断骄慢。要注意,常常人家对你好,你就自以为了不起了,这就是骄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如果是善知识要拒绝你、要离开你、不见你、或者不跟你亲近、不跟你好,那就不要怨恨。「他现在对别人好,对我不好了,可恶!」这就是瞋恨心、怨恨的心生出来了。这个状况,就是孔子《论语》里面的:「唯以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你不要做小人,不要有小人的反应。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人家跟你好、人家跟你不好;或者是现在很得意,春风得意,那就是顺的,万事不如意,样样都遇到挫折、阻碍,那就是逆境了,你要把这些境看成像是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你要知道,身心毕竟都是平等的,逆境界、顺境界,那都是平等的。「与诸众生同体无异」跟其他的众生,也都是平等的、一样的。这样子来修行,才能够入圆觉,才能够进得去。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祂说,末法时期的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道的原因,追根究底去找的话,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由有无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有了,「自他憎爱一切种子」你的、我的、他的,所有的问题纠结在一起,还有爱啊、恨啊,你、我、他的恩怨情仇,有这样子的种子在那里,所以没有解脱。那些东西,弄得你没有办法解脱。祂说了一个检验方法,「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如果有人能够把他的仇人、他的冤家,看成是跟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的,「心无有二」没有分别,是一样的,「即除诸病」就表示你消除了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这样子的病。不是前面那四病,那个四病可不是那么简单。

  这是指无始以来的,你的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这种病就消除了。当你心里面,能够把你的冤家,看成是自己的父母一样,没有差别,这个应该就算做到了。这是告诉你检查的方法,并不是要你去练习把冤家看成是父母,不是这样。只是让你去检查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到,是不是在这个状态。是让你用这个方法去检查的。因为并不是你去努力去做到的;你做到就是做到,你心里面就是没有把冤家看成是仇人,没有把仇人看成是仇人,这样的话就可以了。

  以前我还听过,有人还把父母当冤家的。我在马来西亚就遇到这样子的人,他说他没有办法学佛了,学佛要把冤家看成是父母。他说他把自己的父亲就视为他的冤家。为什么?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弃家了。当他父亲比较得意的时候,抛弃了他们母子;老年的时候自己很潦倒,就要求他们来养他,要他们孝顺。他都恨死他了,才不要孝顺他呢!我说,那我也没办法。

  「于诸法中」不但是跟你的冤家没有憎爱,就是在生活中也会有各种状况。例如你在工作、在读书、或者你在吃饭、在享乐……各种生活的状况当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自他的、憎爱的种子,也一样没有了。要做到这样就可以了。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这里的应当发心,就是发愿。「作如是言」发愿说什么呢?「尽于虚空一切众生,」在空间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我都要让他进入、证到「究竟圆觉」,我都期待他们能够证入圆觉。当然我自己也想在这个圆觉中,「无取觉者」,这个话很深喔,用我们习惯、熟悉的话来说,「无取觉者」意思就是,没有能知、被知的差别,就是能所不二。「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彼我人,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

  「如是发心」这样才是发心。什么是发心?我们一天到晚很发心,心中没有四相了,就叫发心。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没有憎爱,这样就叫发心。「如是发心」这样发心,那就不会堕入邪见。这一段讲了一个很清楚的事情,就是要去掉你心中的病,你最重的、最根本的那个病,就是「自他憎爱一切种子」,那就是你心中的病。你能够把这个病消除了,就不堕邪见了。这里告诉你怎么修行,也告诉你找怎么样的人,怎么发心、怎么修行,这里都讲了,都交代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心里面应该把善知识看成是稀有的,「还如佛出世」把善知识当作是佛出世。

  我想这个偈,就是前面的文里面说的内涵,我们都已经解说过了,不再解说。至于这四病,怎么去运用在修行上,这个还不是末世众生大家立刻要做的。大家立刻要做的,是要把自己无始以来的,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这样的病根把它消除。消除的方法,其实在前面第九章里面就提到了,「对境不生」你面对着境界,心里面不生出这个病,不反应出来,就可以消除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现场问答】

  问:身是属六入,而心是在六入之上,何以身心毕竟平等?

  师:还是平等的。这样讲,身和心也是平等的;别人的身心跟你也是平等的。经文里面主要讲的是,别人的身心跟你的身心是平等的。即使是自己的身和心,还是平等的。

  问:有时诸念得一切信,自然平等,为何是病?怎样的境界才不是病?

  师:这个我已经讲过了,你没有听懂吗?因为他的观点是病,他说做这样子寂灭了、平等了,这样就得到圆觉;其实是得不到。这个观点错误、论述的观点错了,他的病在这里。

  问:如果有人,只有掠去心中所有幻相,不去想任何作用,他的烦恼都没有了,这样有禅病吗?

  师:没有,提出那样的主张就不是,没有禅病。那个禅病是说,他作如是言,他提出这样的主张,那个主张才是病。

  问:任病和灭病,互为病互为药,希望进一步开示。

  师:你就是把这个任病,当灭病的药。如果你犯有灭病,那么现在你就让你自己得任病,它就可以把你的灭病医好。因为任病对灭病来讲,它就是药。如果你犯了任病,那你就拿这个灭病当作药,你就让自己得灭病,那你的任病就医好了。祂的互为病、互为药的意思,就是这样。

  问: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圆觉自性本自具足,只能随顺觉性清醒状态。依作病造作、刻意,都是识心的运作,不是随顺觉性吗?

  师:不是,识心的造作,不是。作病指的还不是这个造作而已,造作当然也是作病,当我们修六度万行的时候,都是刻意去做的。这样不叫做随顺觉性,这样子叫做随顺识心,不是随顺觉性。

  问:任病随诸法性,不等于随顺觉性,不清醒、不负责、没智慧,随诸法性也不等于。

  师:没错啊!不等于的。

  问:止病,刻意远离尘劳,就是止,不是止病,就是止病的一种状态,是吗?

  师:不是,是止的一种状态,并不是止病。止病是指「你用止,就可以得到圆觉」,这种主张、这种观点。

  问:灭病就是断灭相、死寂,不是活用,是吗?不是真功夫。

  师:不见得。当然,如果死寂、不会活用,不是真功夫,是断灭相的话,是灭病,是属于灭病。但是还不是《圆觉》这个经里面,刚才经里面讲的这个灭病。当然这样子是灭病,没错。

  问:顺境、逆境都是心性的流露呈现,所谓涅槃与娑婆,全凭一念明觉,或一念无明。这些境界,都是来帮助自己灵性的成长,让自己早日清醒,发现自己的妄念、邪见、执着。

  师:对。

  问:为所当为,就是无所作为,就是如是发心,是吗?

  师:这里,不是。不是套在这个如是发心。这边如是发心,是要我们离,心不着相,也就是发无所住心,没有住相的心。是要这个无所住相的心。「为所当为,就是无所作为」,这个不是用在这个地方的,是在讲其他的;细微上不适合说。这边如是发心,指的是,我们的心要不住相;心不住相,要无所住而生心。无所住而生的心,那个发心就正确了。

  问:心灵本是起伏不定,五蕴影响,如何能知自己心灵?心灵能分辨清澈,自己正在作止任灭何种层次上?如何达到彼此平衡,如何用病,何时用病,如何用药,何时用药?

  师:这个问题都太大了,这个就要自己去揣摩,而且不要想得那么高啦。做那个作止任灭,那是善知识他不能犯的,他要做的事情。你是求善知识的,你还在修,还不要做到那里。你只要能够去除自他憎爱种子,对境不生,就很厉害了。

  问:请问,现今地球生态变动剧烈,蜜蜂群体消失,数百万只的鱼群、鸟类死亡。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请慈悲开示,如何因应?2012年马雅预言会成真吗?这些状态是法界深意的安排吗?

  师:这些状态不是什么法界深意的安排,这些状态是法界的自然现象。蜜蜂这样子消失,然后最近又有什么鱼啊、鸟啊,这样子的死亡,这些是什么?他们要搬走了。这些死亡,大家不要看成是死亡,其实他是搬家了。他不要这个身体了,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我们看到好像这是死亡,事实上是因缘。这个地方,他们已经觉得不适合他们住,不适合居留了,他们要到别的世界去了。他到别的世界去的时候,呈现出来的、我们看见的状况,就是死亡。你们看见死亡,我看见的是搬家。

  2012年,那个马雅的预言,只有部分会呈现。那个预言,是会有这个事情的;但是已经被改变了。所以还是会呈现一点,但是不会完全的呈现。这个也不是法界的深意安排,这是自然现象,因缘就是这么走的。看得懂,我们就顺着它;看都看不懂,当然也就不知道怎么顺、怎么逆,只在那里害怕。至少,我可以让大家知道的,就是不用害怕。没有预言那么严重的事情,没有。

  好,我们到这里,谢谢各位。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