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圆觉经浅释,圆觉经全文,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手机学佛网

圆觉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

  ▉第三十八次修学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 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 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 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 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 。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 大众默然而听。」

  师父:以上这段文,我们不修学,有些名相,大家查一查辞典就知道了。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 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师父:三种是什么?等一下我们再讲。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到底 是什么东西?看文就知道了。

  经师:「无上妙觉」是指无上甚深微妙法,是指实相法。实相法无相,无相能起一 切相,所以它能够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就像般若经所讲的,依般 若波罗蜜多,就是依实相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能出生如来与一 切法,是同体平等。心佛众生本来三无差别,因为实相无相的缘故。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于修行法门是没有二法,可是 方便随顺众生根机的差别,而方便有多门,所以其数无量。禅宗讲到,归元 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我们所要修证的境界是一,可是要入这个法有很多门 路可以入。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依二谛法来讲,一切法本来是无相,无相 所以万法归一;一生万法,所以循性差别当有三种,无性所以开出三种法。 以下讲到如何修这三法──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师父:你们现在都进步了。第一个,慧经讲出来了。「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和般 若有关系,般若是因地。经上说,般若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我们就可以想到了,不可死于文下。所以说,般若是妙智慧,再想一 想,为什么无上妙觉遍诸十方?

  策师:无上妙觉可以说是法身,也可以说是毕竟空。毕竟空中可以出一切万法,一 切万法归于毕竟空。所以在毕竟空中可以出如来与一切法,一切法无非是一 法,也不能说一法,因为它是无性,一切法是清净、平等、没有差别,所以 同体平等。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修行的法门都是要归于无上妙觉,无上妙觉本来没 有修行,可是方便修行有多门,所以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 别当有三种」,下面就是它的三种差别。

  师父:慧策讲到毕竟空,不错!我们拿毕竟空来讲,无上妙觉是毕竟空,毕竟空当 然遍十方;毕竟空建立一切法,出生如来与一切法;毕竟空没有高下差别, 同体平等;毕竟空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看其根性,众生的根 性不同,而有三种差别。这个毕竟空还有些什么名字?你们要开智慧啊!不 可死于毕竟空下,毕竟空是对啊!般若也是对,佛说一法有无量名,这才把 你们眼睛慢慢睁开。谁还讲?

  我们就无相来看,「无上妙觉」就是无相,无相才能遍十方,无相才能出现 一切相,出生如来与一切法。无相法没有高下,没有分别,所以叫同体平等 ,同体大悲就是实相无相出的。「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无相怎么会有二? 也通了。再想想,其它的,还有吧?

  智慧门打开以后,就会慢慢圆融了。圆满具足叫大开圆解,不过大开圆解不 了生死,还要念佛求佛接引。还有没有要说的?

  明师:一切法无非在一真法界之中,所以「遍诸十方出生如来」。因为一真法界无 性可以随缘而起,无碍生出一切法,所以出生如来及一切法。一真法界是清 净的,它是同体平等的,所以「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没有差别。

  师父:慧明说得对!一真法界是无性,都是相通的。一真法界当然遍满十方,一真 法界无性,当然出生一切法,出生诸佛。佛是一真法界所成,一切法是一真 法界所成,无性缘成,就成就一切法,成就如来。因为无性,一真法界没有 分别,所以平等、同体。一真法界无性,所以「于诸修行实无有二」,都是 相通的。还有没有?你们智慧门要打开。

  乘师:无上妙觉是不是大圆满觉?「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一切法都是缘 起,缘起无性,所以是妙觉。「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二法是魔法,所以本来没有二法,为方便随顺众生,所以开出无量法门,也 同归一乘,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师父:不错!无上妙觉也就是大圆满觉,大圆满觉是另一个名字,也就是无上妙觉 ,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没有?

  你们讲不出理由来,是没有贯通,还是名相。你要是贯通道理,就离乎名相 了,虽然有言语,言语不是名相。

  大家要发挥这个道理,不讲衍文,衍文就是废话,一语道破最高了。譬如圆 成实性,什么叫圆成实性呢?圆成实性就是无性,因为无性才能圆满成就一 切万法。谁还要讲?

  闻师:「无上妙觉遍诸十方」,无上妙觉有几种说法,约因上讲是众生的佛性,约 果上讲是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出生三世一切诸佛。可是学般若波罗蜜是无 所得法,无所得怎么体会呢?无上妙觉遍诸十方,事实上妙觉就含赅十方, 遍诸十方就是妙觉,因为般若法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因为妙觉遍 诸十方,这是成佛之因。也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佛性遍诸十方,无障无 碍的。依此法行,能出生如来,师父刚才讲般若出生三世诸佛,可是金刚般 若讲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佛性的有,是无 性的,约佛来讲,佛以无所得故,于燃灯佛所受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事实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妙觉,也就是佛,所以它讲「出生如 来与一切法」。它是平等不二不异的,因为如果有佛能证入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那就落入能所。这里是说不碍能所,而能所却是无性,会入一真法界 性,也就是众生的妙觉性,也就是弥陀要解修学的现前一念心,会到同体, 同一无性的缘故。如果这样体会「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一切法毕竟不可得 的缘故。

  无性法不可言语道,为众生方便会入的缘故,所以假种种的缘修,方便随顺 。随顺可以从两方面讲起,随顺众生的根性,法是没有差别,不碍众生无量 的差别,所以其数无量,这是约缘起边讲。因无性故随缘,无有定法故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循性是循缘起,有种种的差别,约差别开出三种, 事实上这是无性所开出的方便。

  师父:大家要把它销归自性,真正会入修行。我提醒大家,「妙觉」这个觉叫妙, 怎么叫妙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之为妙。觉就 是智慧,也叫妙智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无上 ,不可得嘛!和什么法门有关系?

  明师:无上妙觉就是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光可以遍十方,无 量光就是无所不现,所以可以出生如来与一切法。无量光,所以一切法都是 平等的,故「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所以出生如来,就是和阿弥陀佛一样, 法界藏身。

  师父:欸!他会到了。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不是横遍十方?空而不空,不空而 空,是不是竖穷三际啊?好比虚空一样,虚空无形无相,是不是?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可是虚空横遍竖穷,是不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啊?

  慧明讲的法有缘起性空在里面,你再体会,谁体会到的,再讲。有而非有, 非有而有,是不是缘起?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不是无性啊?你们的智慧 门打开!这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翻译无量光、无量寿,那是方便说啊! 只有阿弥陀佛无量光,其它佛是有量光?没有的事。只有阿弥陀无量寿,其 他佛都是有量寿?没这回事嘛!那藉阿弥陀佛表现罢了。

  大家再想一想,现前一念心,在弥陀要解里已经修学过了。阿弥陀佛,一句 阿弥陀佛到底怎么样?和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什么关 系?要这样修行,要不然空空念阿弥陀佛。

  策师:「无上妙觉」,我们可以说是一心,一心可以遍满十方,横遍竖穷,遍一切 处,遍一切时,所以能「出生如来与一切法」。一心没有分别,所以同体平 等,于一切法都要会归一心。会归一心,本来没有二,实无有二,但是方便 有多门,能够成就一心。

  师父:不错!一心也是无上妙觉。不相信,我们看一看,无上妙觉就是一心,一心 就能遍诸十方。一心,佛知众生一切法,不外乎一心。一心才能出现如来与 一切法,一心无二,所以同体平等。既然一心,修也是一心,不修也是一心 。这个一心,不是你修行才增进,也不是你染污而损减,这是你的一心。

  大家既然知道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缘起;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无性 。我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法?是不是缘起?假使是缘起的话,是不是有而 非有,非有而有?如果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缘起法的话,缘起法有性没性?如 果无性的话,是不是也是遍诸十方?难道说我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听 不到?一句阿弥陀佛遍十方,是不是?我念如斯,佛自知。

  既然你们都讲到一心了,一心起净土,是不是就是净土?无性缘起,一心求 生西方,是不是就是西方?所以说,心念佛时,心即是佛。既然一心了,是 心作佛,是心是佛,对不对?是心作佛的时候,是不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是心是佛的时候,是不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销归自性了。

  大家不要害怕,我心一想西方,就是西方。心想西方,不是西方,在你不诚 ,诚则一心。心想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它遍十方嘛!好象弥陀要解有 讲过,佛也遍,心也遍。所以我们现前一念心,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 不空,不空而空。阿弥陀佛不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吗?他不是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吗?原来是介尔心,初无彼此异。你生第二念──寻求心,就不是 了。介尔心都是一样。是不是这个道理?有谁要发挥的?

  甫师:我刚才想到「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此念佛心,全体是法界。」法界 圆融体和我的一念心是没有差别的,也就是无上妙觉。师父讲有而非有,非 有而有,我们念佛的心,念阿弥陀佛就是缘成,以这种法界的因来念佛,所 以全体是法界。因为阿弥陀佛遍十方,我这个心也就遍十方,所以没有差别 。阿弥陀佛遍十方,也就是无所不在,但是要假缘起,所以我们的心要念佛 ,心就是佛。佛无所不在,没有念佛,就没有缘起,念佛就是缘起,所以心 即是佛。所以出生如来及一切法,与一切法同体平等,因为无性所以同体平 等,同体是法界。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一真法界,法界就是无性,所以无二。「方便随顺 其数无量」,可是种种的缘起差别,众生根机随缘有差别,所以有种种不同 的方便。下面就归结到修行的三种方便。

  师父:慧甫提出来了,「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就是那个意思。你们要是会 到这一步啊!才算真会念佛。如果你会不到,你也念佛,练舌根。慧观讲吧 !

  观师:「无上妙觉」,师父提到和般若经有关系,就是在讲实相。师父把它圆融, 会归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联想到,无上妙觉是般若,是实相。如果依戒 律上来讲,就是无作戒体。因为我们是修净土,我想到这是自性清净心,就 是无性。自性清净心无性,所以遍诸十方,以缘起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其实 它是同体平等的。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都是不二法门,方便随顺 就无量无边。「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三种后面就会修学到。

  师父:现在大家都差不多,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多少有点成就了。

  牵涉到各宗,律宗──刚才慧观讲过了,净土宗──我们本宗,有了,禅宗 有了,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统统都有,现在查注疏。赶紧把智慧门打 开!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大家都有进步了,我相信慧甫以前可能对「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此念佛心,全体是法界。」不懂吧?现在我们 就知道,它是什么道理了。我们今天这样的修学,也可以渐渐相信净土念佛 法门是圆顿大乘,再也不是老太婆法门了。

  「西方极乐国,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知道它说得很妙 ,不知道什么道理,是不是?现在也可知道了,确实没有错吧?

  所以,大家要至诚恳切念佛,至诚恳切念一句阿弥陀佛,不但阿弥陀佛听到 ,十方一切诸佛都听到。你现在应该确信了吧?因为它遍满十方嘛!遍满十 方是什么原因啊?缘起无性。你现在可以知道,我们修净土法门,没有错吧 ?

  你既然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皆知道。我再问你,一念贪心起,十 方诸佛知不知道?(答:知道。)可怕啊!一念YIN心动,十方诸佛知不知道 ?多可怕!所以防这个心就像防贼,敬心如敬佛。你一天二六时中,有一念 昧良心的地方,十方诸佛皆知道,你还说是别人不知道。偷东西,我偷了, 别人都不晓得,十方诸佛皆知,怎么别人不晓得。多可怕啊!所以修行要谨 谨慎慎,不计一切,把这一生能够谨谨慎慎,不犯大过错,了结一生,往生 西方,万幸万幸!因为什么万幸万幸?我们一天起心动念多少次?你说你起 心动念,我没说,我没做,别人不知道,十方诸佛皆知道。所以大家要是有 习气,尽量改掉,要不然你一举一动十方诸佛皆知,地藏经说举足动念,无 非是罪,诸佛皆知。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应该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心 中不能有一点点阻碍,一点点对不起人,那十方诸佛都知道。谨谨慎慎、兢 兢业业了此一生。

  「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这一段直接讲到圆觉,妙圆觉 心就是圆觉,圆觉出生一切法,觉是出生一切净法,迷是出生一切染法。染 法净法都以圆觉为体,这就是告诉你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一切诸法,叫圆成 实。

  「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一切法都以圆觉为体,所以修行皆以证 入圆觉为究竟。圆觉体是本觉,圆觉称为本觉,假修行而起始觉,众生在不 觉当中,一起修行,一念佛号起,就是始觉。念到纯熟的时候,就是究竟觉 。究竟觉就是始觉、本觉相和合,实无差别可言,故体虽同而用有别。「方 便随顺其数无量」,若随顺众生的根性机宜则修行方便就有无量。大家看出 来了吧?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一六上?一八)「此示法性圆满本无迷悟 平等无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但契一真」,就是一真法界。「故云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这个人讲得很干脆!我们可以看出来,过去一切有成 就的祖师大德,都是一个鼻孔眼出气,是不是?有会得深,有会得浅就是了 。

  「此正入证之门也。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但随机圆 摄。不无其要。故但有三门。」所以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圆摄一切,没有分 别。是以随顺众生的根机,圆是圆满包含,就是圆摄。「不无其要」,就是 它有差别。「然此三门。即楞严三观。」圆摄就是圆满包含,差别本来无量 ,众生根机不同,差别无量。把这无量差别圆满包含起来,略说是三观,这 是归纳,归纳就有三种,就是我们下面所讲的,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谓空假中也。……」天台讲空假中,这还是佛依二谛说法,一点都没有错 ,他在仁王般若说过了,色谛、空谛、心谛,三谛。天台说空假中,色谛就 是世谛,空谛就是真谛,心谛就是中谛,就是禅那。禅那是定慧等持。下面 他继续解三门,虽然我们还没修学下文,但是可以大略探讨探讨。「古释奢 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 。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下义 当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如来藏心是空、不空 ,是不是?不空是假嘛!空是空嘛!空假不二,就是中。「谓空。不空。空 不空。此以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曰圆照。」也是圆摄归于一心。 此以空假中三观各照一谛,就是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圆摄一心,都圆 摄归一心。

  「以一心圆照则为顿」,怎么一心圆照三谛?天台家说出来了,一空一切空 ,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圆照。实在是佛说的即四句,即四句是什么 ?一切有,一切空,一切也有也空,一切非有非空。这时候我们知道,他这 么说,是在那边说?一心圆照是顿,这样就说出来,根据华严家判这是什么 中道?俗谛中道。天台家判为顿,因为什么?天台没立顿教。它在藏通别圆 里都有顿,其实说起来,是俗谛中道。非空、非假、非中才是顿,叫真谛中 道。

  「三观次第各照故为渐」,渐是三乘法,先照空,后照假,再照中,有次第 。这么修道,最后照到中,以次第照到中,叫别教菩萨,不是顿教菩萨。顿 教在天台说,就是圆顿大乘。

  「其实本无三一次第之差也」,法是一真法界,唯是一心,唯是无性,唯是 圆成实,唯是实相,唯是无上菩提,没有三一差别。顿教是一,渐教是三, 没这个差别。我们今天到这里结束!这才叫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 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三十九次修学

  师父:这是我们的道业,也是我们大家的慧命,希望大家精进,好好维持。我计划 ,今年开始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尼戒注疏。第二个目标,净土所有资 料编纂。第三个目标,佛法纲要的修订。我希望我们今年一年,尽量完成它 ;如果不能完成,继续努力。完成这三个目标以后,我们再作下一步的进度 。

  我们现在修学用谛理,大家确实认清,这是我们初探佛法的入门,绝对没有 错。我们所用的谛理,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天台宗讲诸法实相,我们六祖永 明大师他讲一心,圭宗密大师他说禅宗的真源。

  所以大家珍重!珍重!我们勉勉强强算是探讨到佛法的真源了,不可以再自 暴自弃,不信了。不可再生我见,自生障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

  师父:「觉识烦动」,要修行,不修行你不知道。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 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今天修学到这里。大家想一想,这个和永明大师讲的一心,直接有关系了吧 ?和刚才讲的圭峰宗密大师所说的禅源也有关系吧?它和诸法实相、法界缘 起有关系吧?和谛理有关系没有?你仔细用心。

  大家问问你自己,你出家一场所为何事?如此智慧,世间法千万亿劫所不能 得。

  「奢摩他」,他说得很清楚,「以净觉心」,什么是净觉心?你想一想。「 取静为行」,这就是奢摩他。取静为行和定有关系吧?那你想通了。现在我 们还没看是什么经文,他既然先讲定,下面可能讲慧吧?定慧以后才讲等持 是不是?可能是这个样。

  在净土法门好象是念而无念的阶段,再往下看好象是无念而念的阶段。「觉 识烦动」是修行的地步,修行到这里你才能知道,要起行。

  悦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这净圆觉,刚才师 父提到一心,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我简单的体会,「 悟净圆觉」就是由迷而悟,「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就是由悟而起行。昨 天师父讲到随信行、随法行,这里讲取静为行,深的讲应该是随顺清净心而 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佛纲讲「澄心静虑为定」,由于澄诸念,觉识烦 动,妄想开始澄清以后,意识心会起烦动,师父以前讲过修禅的人都会有这 种现象。「静慧发生」,由定发慧。「身心客尘从此永灭」,由定发慧,就 知道身心都是客尘烦恼,从此永灭。为什么讲「客」?客不是主人,不是真 的,是虚妄的,心经讲五阴皆空,所以五阴身心都是客尘,缘起如幻,从此 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就可以轻安。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十方世界诸如来心就是刚才我们 讲的一心、一真法界、自性清净心,下面作一个譬喻:「如镜中像。此方便 者名奢摩他。」

  师父:自性清净心有很多名字,我略提几项给大家听一听。实在说起来,它无量, 一心也是它,圆成实是它,实相是它,缘起法界都是它,真如是它,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是它,法性是它,还有很多名字。第一义、中道义、了义,都 是它。佛为了使众生了解这个道理,说了无量的名字,可是大家迷惑在名相 里,自生障碍。般若波罗蜜是它。

  「静慧」,大家知道,这里的慧当「用」讲,由静而起用,因为六祖说过, 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嘛!谁讲?

  乘师:从前面看下来,威德自在菩萨请问,末世众生要求大乘法怎样修行?怎样才 能很快开悟?如何随顺圆觉妙心?就是刚才师父讲的法性、真如法性。圆觉 妙性是清净平等、湛然不动的,横遍十方,在圣,它不增加;在凡夫,它不 减少。也就是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会入修行,实无二法,因为佛只 说一法,二法是魔说。

  但是前面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所谓方便有多门是说众生根机不同, 所以有无量的法门,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归元无二路是说真谛,真谛不可 说,不可说而说,所以佛随顺众生根机的差别,开出无量的法门。

  我们今天修学第一种方便奢摩他,第二种是三摩提,第三种是禅那。现在 看第一种。「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净觉心就是我们的 真如,就是法性。「取静为行」,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以静为行,这个静本 来是好的,但是你取着,这里就坏在取着,因为静是如幻的。如果你不取着 ,才是顺佛因地的法行,因为佛的因地是清净、平等的。

  「由澄诸念」,刚才慧悦师讲过了,就是定,对于外境不起分别、妄想。「 觉识烦动」,就是识心烦动。譬如我们念佛,念佛的时候心清净,可是这是 暂时的,识心还是烦动。这时「静慧发生」,不过这也是暂时,发我们的善 根而已,因为你对外境比较静的时候就会产生。所以「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客尘是指烦恼。「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就是轻安。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我们知道十方世界诸如来的心都 是清净的,佛本是无,清净则有。众生本来没有,烦恼则有,心清净则能和 佛相应。以下作个譬喻,「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好比镜子一样 ,镜子是清净的,我们心也是一样,我们心稍微清净,有什么东西都可以照 得很清楚。这样的方便叫奢摩他,这样的方便是对境取静为行,而这个境是 如幻的。

  师父:慧乘会到这个取静为行,这个「取」字有个毛病。不错,佛说过三种方便, 在佛法方面有一句话,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大家都作名相会,不知道 。为什么归元无二路呢?诸法随缘无性,归元无二路;无性随缘起诸法,方 便有多门,这是什么东西啊?以方便故,所以才有取静为行,一个阶段。取 静不是叫你取着静,小乘人执着静境。大乘以净圆觉心澄诸念,没有静,诸 妄念不起就是静。

  「觉识烦动」,烦动是乱动,这个要修行。总之这三个方便都要修行,不修 行不知道。你要是修行到那个地步,大家夜晚作梦是不是?你修行到觉识烦 动,接近了,就会知道梦不是梦,自己在梦中也知道,是自己的心在乱动, 没有层次,乱动。那个阶段,叫初初会到觉识烦动,识心乱动嘛!没有梦啊 !不修行,只讲理论得不到的。慢慢地,你们妄想伏了,梦渐渐减少,就知 道了。在睡梦中也知道,我这不是作梦啊!我的识心乱动啊!谁还讲?

  闻师:刚才师父和几位法师都讲过,我再循着这个路讲。「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 圆觉。」所谓净圆觉,就是无自性的意思,无自性是一真法界性,一真法界 性和我们众生拉得近一点叫佛性。以清净心,不取于相的心,不分别心叫「 取静为行」,会到法是缘生无性的,叫取静为行。会到诸法实相时,我们的 分别心,会知道怎么会入净圆觉,就是不取于相。我们知道心外无法,法和 心都无自性的缘故,会入诸法无性之体,若约事相来讲,分别心就会慢慢薄 ,反而会了解到识心烦动,识心烦动是六识乱动。

  前面如法开解,知道法是无生的,契入法性修行,「静慧发生」,所谓静慧 发生是由一真法界之体起大用,这大用能会入修行,也从始觉慢慢会入清净 圆觉心。「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发现一切法都是生灭的,法法都是无自性 的,所以身心客尘无非生灭,生灭当下即是无性,生灭幻化的,会入无性, 从此永灭。这是会入诸法实相,实相就是诸法。「便能内发寂静轻安」,会 入法性。

  从另一个角度讲。「由澄诸念。觉识烦动。」如果从二谛来讲,由澄诸念是 无念,觉识烦动是念,念而无念虽然不碍分别,可是会入一心的话,就归入 圆觉。所以「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所谓寂静不是有个静可得, 是会入法性,如法修行的缘故。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十方世界是依报,如来是正报,可是一真法 界中不可有如是的分别,因为法界一真,会入一真法界就是诸如来的心,这 清净圆觉的心就于中显现。如来心如果用体来讲,就是不生不灭,可是不生 不灭,体用是不二不异的,它用一个譬喻来讲,「如镜中像」。「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事实上,它有观的成份,只是这里偏重于止,就是会入一心。 讲得很笼统,请师父纠正。

  师父:慧闻也提到「取静为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啊!这还是初方便,诸相没 有嘛!你怎么会如如不动?澄诸念,一切妄想不起。「觉识烦动」,我是不 知道深的情形,不过根据理上和大家讲一讲。作梦大家都会到意思,觉得识 心烦动,你想一想,生死是不是大梦一场?我们现在瞪着两眼在生死之中, 就是作大梦啊!如果你也能觉识烦动的话,如何了?是不是可以出生死了? 这要靠修行,不讲理论。所以大家到这步田地就知道了,空谈名相,那是无 用闲文。慧修讲吧!

  修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净圆觉,我用最简单的方式讲,就是清净心。以清 净心取静为行,就好比师父教我们以清净心起佛号,这就是「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以佛号来澄清我们的妄想,妄想静到极处,就会「觉识烦动 」。印光大师讲,念佛就好比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起就会降 伏你的妄想。妄想一降伏就会发现识心烦动,就好比水清就可以看到水里的 沙子、鱼等种种的东西。

  这时「静慧发生」,你可以开发你的智慧,静慧一生的话,就知道身心是空 的。「客尘从此永灭」,因为我们都被五阴身心系缚,被烦恼所缚。如果知 道五阴空,就不会被五阴系缚,所以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 安」,因为你知道一切法空,所以内发善根,非常地轻安因为不会被五阴系 缚了。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如来心于中显现」,因为这时你的心和十方诸佛的心相 契合,所以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因为本来都是一心的,我们的心和 佛的心没有两样,所以说十方世界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师父:慧修把「悟净圆觉」,会入净土法门。既然讲到这里,我告诉大家,念佛法 门和这个方便有不同之处。佛说这三种方便都要先悟,唯有净土法门不悟可 修,因为什么原因呢?净圆觉起佛号,也对,起佛号就成净圆觉,也是一样 ,唯有念佛法门如此。他已经讲过,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所以这 是念佛法门不同之处,可贵之处。

  还有一点。「如镜中像」,大家不知道这个意思,我告诉大家,寂静以后才 能现像。「静」你会不到,你想那水,水要是不静的话,不现影子,水要是 起波浪,现不出影子,唯有水平静以后,好象镜面一样,一点不动,才能现 影子,就是那个道理。大家再继续讲!

  经师:「菩萨悟净圆觉」,菩萨悟到实相法。「以净觉心」,以真心取静为行,譬 如我们净土法门,「取静为行」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真正的万缘放 下,这样自然能澄诸念,能够止息妄想。止息妄想以后,静慧发生。止息妄 想以后,一念不生,般若生。这个时候,就能察觉到「觉识烦动」,当下就 能「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止息妄想的缘故,能照见五阴皆空,达到无我的 地步。

  师父:大家要知道。「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换句话说,静体起用,起 智慧之用,才能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身心客尘是什么?动乱。尘相,六尘缘 影,叫客尘。怎么永灭呢?你看那水,静了以后,波浪不起,那个波浪就是 身心客尘。心体真正静下来以后,它自然不起了,不起才能起慧用,才能照 影子啊!大家会这个意思啊!谁讲?所以从这段文三方面所讲的,都要有修 有证。

  观师:我也要从净土法门来讲。我从下面讲「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净觉心就是 念佛心,以念佛心取静为行,就是要念佛。「由澄诸念。觉识烦动。」提起 佛号时,就不起妄想,例如我们刚打完佛七就能有这种体会。所以妄想并不 可怕,只要把佛号提起,自然没有妄想。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一念不生,般若生。般若慧可以让我们 的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这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 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寂静就是寂,「于中显现」就是照。常照 而寂,就是智慧的定。「如镜中像」,因为镜很光明才能现像。其实这是靠 佛力加被,师父和我们讲过,我们在念佛时,要至诚恳切,佛号愈至诚恳切 就会发觉佛号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的皈依,妄想并不可怕。所以我们打佛 七时,也会至诚恳切地求佛加被。

  师父:要抓住它的要点,为什么其它的法门都要先悟后修,净土法门不悟可修,什 么原因呢?先悟,靠自力,自力不悟不能修。净土法门不悟可修,是二力─ ─自力他力,还有佛力,所以不悟也可以修。大家知道了,所以「十方世界 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大家想一想,这和观经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 点关系没有?为什么十方如来的心在我心中现呢?它和那「是心是佛」好象 有关系吧?谁讲?

  明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净觉心就是无住心 。「取静为行」,就是住而无住。「由澄诸念」,因为你无住的话心就会沉 静下来。「觉识烦动」,像师兄刚才讲的,心很沉静的时候,就好比止水, 能看到水里的泥沙。「静慧发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如果你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就可以了知身心所起 的客尘烦恼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从此就可以断除。「便能内发寂静 轻安」,由定而生无住。「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于中显现」,因为内心 无住的缘故,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师父:慧明会到无住,不错!就是般若讲的无住心。无住心是什么?就是圆成实, 就是第一义,就是实相,就是法界,就是真如,就是中道。大家迷于名相中 ,所以不知道。本来是一个人,佛给它戴顶帽子,你不认识它了,再给它换 个帽子,又不认识它了,这是迷于名相。这是佛才说,如果执取名相,如狗 逐块。

  这个「内发寂静轻安」,它没有负累啊!生死烦动有负累,这个没有负累了 ,没有负累就是涅槃,二乘住着。慧策讲!

  策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入实相无相无不相,知道法性。以净觉 心,以无相取静,是从无相知道一切法、一切诸念都是虚妄的,因为实相无 相。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知道觉识烦动,皆是过去的六尘缘影,都是虚妄 的。有这种静以后,知道一切法都是无相,无相就是静,静能发慧,发慧就 能知道一切身心世界都是幻化不实的,都是缘起,就能远离一切遍计执,远 离生死,就能内发寂静轻安。寂静轻安就是与无相法相应,与无相法相应就 没有分别,以此没有分别,所以十方世界,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的心都 是一体的,没有差别。就像镜中清净能够显现一切相,一切相皆是如幻如化 的。有这种功用。

  师父:大家都慢慢接近了。要知道,这个论修行,到这个地步,叫甘露门开,你进 不进在你了。你不进甘露门,是进地狱门,等地狱门打开,就惨了。甘露门 开,进门以后,登堂入室。好!你讲。

  悦师: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刚才师父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十方世界 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因为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为什么会这样讲?乍 看「如镜中像」,会误解以为镜中照出来的像,其实它的意思是说,你的心 澄清以后,你自心就是佛,你自心就是如来心。

  师父:对!为什么「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呢?永明大师说过一心,还有二 心吗?有如来心?有你的心吗?你自己也讲过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难道 还有如来心、你的心吗?此是一法,莫作二会。慧明先讲!

  明师:「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来心本是不动 ,众生因为妄想执着,被无明覆盖,所以没有办法显现。现在因为澄静的缘 故,无明、妄想的尘埃已经拭除以后,如来心就不现而现了。就好比千江有 水千江月,月本是不动,只要水清,月就能影现,不假方便。因为水清,它 马上显现,没有次第的。

  师父:对!是这个道理。是不是实相啊?还是实相,还是法界,还是一真啊!慧闻 讲。

  闻师:听大众讲,很欢喜!所以再讲一次。法华经讲,佛出世的本怀为了众生皆成 佛道。怎么成佛?刚才有几位法师提到这问题,事实上这问题很值得我们商 榷。我们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果知道这个法,真正体会这个法,才 能圆满佛性。所谓佛性就是无自性,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是缘生无性的,我 们如是解的时候,才能了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悟净圆觉」,也是悟到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意思。

  以前听师父讲过,般若出生三世一切诸佛,般若是诸佛母。般若怎么成就诸 佛道呢?般若就是会到众生皆有佛性的意思,只因不知缘生无性,以取相的 心,以无住的心起行。

  「悟净圆觉」是解,「取静为行」是行,后面是依体起用。「静慧发生。身 心客尘从此永灭。」这我们可以讲是证,后面「镜中像」是举譬喻讲,「奢 摩他」是约假名讲,这叫方便,权巧方便。我们众生本来在一真法界中迷惑 造业受苦,觉此法以后再起修。「镜中像」刚才师父有讲过,它的特色是从 悟起修,从照而会到寂,所以假名叫奢摩他。

  为什么般若能出生三世一切诸佛?常常听师父讲,一念不生般若生。一念不 生能契入不生不灭之性,一念不生最好的方便是一句佛号,烦恼什么时候灭 ,一句佛号就能起来,那叫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般若生,可以讲佛种从缘起 。也可以讲,诸佛就从这里生出来,为什么?第一个,你会到一念不生般若 生,叫无分别慧,这时你能慢慢契入佛的根本智。你以清净心能起大用,就 能破微细之惑,因为一念不生般若生。用具体的方法,就是不可得义,从凡 夫的邪见一直破到菩萨的二边见,乃至有所得,统统破尽。所以菩萨以般若 波罗蜜多,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敢再讲了!

  师父:不错!大家都会入一点点了,你要从修上再下功夫。「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 中显现」,于我真心显现,佛心即我心,我心非佛心。为什么我心非佛心呢 ?本来佛心是我心,因为我心中起烦恼造业,所以我心非佛心,你还起烦恼 造业吗?多可怜啊!

  「于中显现」,这是方便说叫「奢摩他」,究竟处叫海印三昧。大海澄清, 出一切相,称之海印三昧。如何修行海印三昧呢?修行华严三昧,太深了, 还是念佛方便。大家会到没有?你出家一场所为何事?甘露门一开,你不入 的话,你还想入地狱门吗?还有讲的没有?这要论修行啊!从修行边。

  彰师:我学讲一点。我听说,缘起无性,无性缘起,说得那么好听,甚至说了无量 名。这个净圆觉事实上不要名,要名不要名是世间无明。所以说,说了名相 ,没有修行、没有悟到、没有证到,没有用。但是有净智,如果没有名相来 引导,没有假也不能显真,所以以假色显真。圆觉净性本是不生法,本是无 自性、无碍,毕竟空中才能建立一切法,才能像师父说的海印三昧,无性故 才能一即一切,一切无性才能归纳一心。

  「取静为行」是论修行,如果二乘人是取空。「由澄诸念」,就是水静时, 知道诸念即是妄想,妄想即无性,那是缘起,不是实在的。觉识烦动是生灭 ,静慧发生,由定发慧,「身心客尘从此永灭」,缘起幻化的法性,自然会 灭。就是一念不生般若生,法本不生。一念若生,那是无明,无明清净,般 若生。「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这时没有造作,当然不会受到果报,自然寂 静轻安,这就是圆觉实性。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十方诸如来已经证到无性缘起, 缘起性空,他才能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在无量当中无性,他能归纳一心, 就是即四句,离四句。

  师父:最后我告诉大家,这段文归入到修行上。要是有人入此门者,赶紧起修,这 是脱离生死之要。「取静为行」,怎么取静为行呢?「由澄诸念」,不起妄 想就是取静为行了,没有静行可以取。如果澄诸念,不起妄想的时候,你慢 慢可以达到一个境界──觉识烦动,进步了,有所收获了。六祖说过,觉识 烦动的时候,就发生一种慧用,不受身心客尘所累了,就永灭,再也不起烦 恼,不造业障,不打妄想了。那个时候叫轻安,不受它负累。再讲深的,我 就不知道了,我是根据理上和大家讲一点。要是真正得到寂静轻安的时候, 佛心在你心中现,为什么?因为你心本来是佛心,由于识心烦动,由于乱打 妄想,乱起烦恼,乱造业障,才不现了。这些你都伏了,它自然现出来,所 以假名叫诸如来心在你心中显现。

  现在开始查注疏。这段文讲修行啊!如果看懂以后,一步一步地修,怎么能 「取静为行」?不起妄想,由于不起妄想,久久用功,可以自己觉察自己识 心烦动。

  再发用的话,觉到识心烦动,粗浊的妄想、烦恼就不生了。那个时候,你慢 慢地就发轻安,轻安发起来的时候,我心即佛心。本来是佛心即我心,我心 非佛心,这个时候,你是我心也佛心了,叫入一真法界性。现在查注疏!

  还记得吧?放焰口有一句,「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甘露门开。」现在 甘露门开了,佛已经带着你甘露门开了,你进也在你,不进也在你。

  唉!我们诵经诵到此地,才知道可怜愍众生,为什么都不走甘露门呢?要进 地狱门。唉哟!可怜愍啊!佛给他打开甘露门,他不进去;魔给他打开地狱 门,他往里面钻。魔还没给他打开地狱门,他自己要开地狱门。

  记住啊!「取静为行」,要不起烦恼,不打妄想,这个就叫澄诸念了。慢慢 修行,你可以觉到自己识心烦动,那你有进步了。识心烦动,初初地是梦中 知道自己在作梦,零零乱乱,没有整个的梦。进一步,知道生死也是一场大 梦,这个时候,你身心客尘永灭了,如海不起波浪。所以佛心即我心,我心 即佛心,会入了。现在是佛心即我心,没有二心;可是你起烦恼,打妄想, 造业障,落入苦道,我心非佛心了。要是会入的,从此地了解的,入此门的 ,赶紧起修行。了解,不起修行的话,还是空谈,没有用。

  千万不要在甘露门以外仿徨不进啊!你们有谁先入此门,起修行,一天一天 不同了,一天一个境界。明明是一条光明路,拖都拖不进你,不晓得什么原 因?小孩子掉到井里去,他妈妈把他从井里抱起来,他哭!他乱蹦乱跳地哭 ,唉!

  大家注意到,这是行,不是空谈理论。谁是行啊?谁是智啊?文殊是智,普 贤是行。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一六下?一七)「乃悟后称性修」,什 么是称性呢?什么是性啊?有谁知道?说给我听一听。无性随缘成万法,万 法随缘还是无性,这就是性。无性随缘成万法,可以起修嘛!叫称性而修。 「非迷中修也」。

  「谓菩萨修行。先要了悟本有净圆真心。依此不生不灭真心。安立观行。净 治历劫无明习气。以此为修。唯约称性为修耳。」修这个性,性外无修。从 这点我们就知道,和净土修行有不同的地方了,净土是不悟可修,悟了也可 修,因为佛心即我心嘛!其余的都自力,先悟后修,不悟不能修。

  「此示空观行相也」,天台的空观,空观就是定啊!「发觉初心以静为首。 以未悟时一向妄想动乱。」所以先除妄想。「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觉心。 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故云取静为行。」取静为行,就是不起妄想, 不生烦恼。

  「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就是觉识烦动了,都在第 八识,可是,是从第六识出,从第六识,所以我说从梦中发现是什么?是独 头意识发现的。

  「故云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久久观察。」不是一天两天办到的,久久观察。 「则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云静慧发生。」静慧发生就是静用发生,由体 起用。「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故如客尘。如此则内脱身心 。故云永灭。」大家不懂这段文的,举手我看看?都懂了,你赶紧起修行。 唉!这是佛道入门之处啊!到了此地要放下,放下到一个程度,要担起,担 起是菩萨,是大乘行了。一般人颠倒,看不破,放不下,他还要担起,我要 度众生,那是废话。小学没毕业,我想教大学去,那办不到的嘛!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下?五一下?一六)「发心修行。欲趣佛果。」 一开头还是讲修行,所以说这段文论修行,论修不论解。「先须了悟身中净 圆觉性」,这是自力修,先悟后修。「以为行本。本即解也。」本就是解, 解入。「依解而修方为妙行……。」

  「觉心初建」,净觉心初始建立,叫觉心初建。「力尚微。理宜取静安详 。方能展照。以静澄念。见分别之识烦劳动扰。」以静澄诸念,就是澄妄想 念。「见分别之识烦劳动扰」,就是觉识烦动。「因静生慧故名静慧。客非 本性尘污自体。」他是根据经上,好象就是圆觉经讲的吧!「身心尘妄不起 名灭。……」,这个大家修学很久了,可以和大家讲了,大家应该知道。客 尘有灭没有灭?谁知道?客尘不是实有,怎么有灭呢?不起妄想就是了。所 以假名叫灭。

  「由离根境」,根是内根,尘是外尘,境是外境,境是什么?叫六尘。根叫 六根,缘根尘生六识,缘眼色生眼识,缘耳声生耳识,……生六识,叫十八 界,都假的。「内心自闲寂静清虚。轻安调畅喧尘永息。……」这轻安是一 种境界啊!这个境界得的有深浅不同。我说一说,我那不是轻安,近似轻安 ,不敢讲得轻安。有一次我起大烦恼,三天三夜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我没办法,就狠命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的阿弥陀佛,突然间没有一点 烦恼了,自己感觉要想大笑一场。烦恼那事情还有没有?还有,可是不烦恼 了,就怪了!那不算轻安,仅仅近似而已。觉识烦动是境界,轻安也是一种 境界,不讲理论,论修不论解。

  「感应众生圆明性体。与佛无殊。」圆明性体,还是佛心即我心嘛!没有两 样嘛!「但以妄情凡圣似隔」,因为烦恼、妄想、业障,惑业苦落入苦道, 六道轮回。「凡圣似隔」,「似隔」似乎我们和佛隔离,其实没有隔离,你 妄想起的时候,还是佛心即我心。「今身心相尽。妄念不生。圆觉妙心凡圣 交彻。……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寂静是显相。止是释名。」这圭峰宗 密大师讲的。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一七上?一一)「此最初功夫。一念顿证 无生也。」这奢摩他是最初下手的功夫。「此示入观之效也。以圆觉妙心。 向以幻妄身心无明遮障。」遮障是遮止。观怎么讲呢?本来止没有观,观没 有止,定没有慧,慧没有定,对不对?不对啊!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 没有分别的。天台讲止观,止是观之体,观是止之用,体用而已。要不然, 一起分别,不会归一心,那就糟糕了,佛心非我心,那愈讲愈错。

  「今身心既脱」,身心就是根尘,身心有很多名相,大家不知道,身心── 六根,再有六尘,六根、六尘说明十二入,根尘生识,说明十八界,身心两 个字,就是六根。十二入、十八界、五阴,称为三科。「则无明重担歇灭。 故云内发寂静轻安。」话这么说,不修行不知道,不从解上得。好象你等会 儿吃饭,那个菜看着很香,不知道什么味道,吃一口,真的知道了。「到此 十方廓然。则本有法身挺露。」十方诸如来啊!心就是法身。「故云。诸如 来心显现。如镜中像。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佛心即我心,诸佛法身入我 性就是「佛心即我心」。「我心还共如来合」,还是和佛心是一个。可是我 们现在不同,这是要点,大家要记住,佛心固然是我心,我心非佛心,什么 原因?因为你起妄想,起烦恼,造恶业,落入苦道,惑业苦不得出离嘛!「 乃妙契法身」,这个时候就是法身契合,我和大家讲过了,这个时候怎么能 法身契合?以无所住心契无相法,就是法身契合。

  「此正楞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就是六根互用嘛!六根清净才得六根互 用,法华经和大家讲过了。「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这 是举譬喻。琉璃内悬明月的例子,大家不知道,有谁知道这个例子?琉璃好 比透明的玻璃瓶子,里面什么东西都知道,内外清净。

  「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也。」这是他 的见地,这是这个人的见地,他说圆顿境界。可是这时候到圆顿境界不到? 我征求大家的意见,这时间到不到圆顿境界?初方便嘛!可是他为什么说到 圆顿境界?要是约其方便,三种方便才说第一个,不到圆顿。约其究竟说, 可以说是圆顿,为什么?它是海印三昧嘛!

  「此方便者为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静义。在因名止。在果名定。义当 空观。」就是止,就是定,在因名止,在果名定。

  (问:这一段是憨山大师的注解,他是禅宗开悟的大师,所以他这里有用禅 宗来解。可是一般讲禅宗悟了以后,好象没讲到修行情形?)

  禅宗的悟不同,略说有三种,破初参、重关、牢关,这三种还不了生死。最 后悟到首楞严定,才了生死。至于四禅八定,那更差得远了。止观法门是方 便禅,天台的三止三观是方便禅,不是祖师禅。祖师禅是顿悟,一悟一切悟 ,所以它叫见性成佛嘛!天台的空观不见性,二乘得空观了。假观,虽见性 还不彻底,中道第一义观才见性彻底,所以叫方便禅。祖师禅不同了,圆顿 了。祖师禅度的众生寥寥无几,上根利智才得度,现在的祖师禅没有了。好 !下课了。

  ■第四十次修学

  师父:有件事和大家讲,我们修学经法,从理路上开解,按照谛理。这样有什么好 处?可以见性。禅宗论见性,不论解脱。见性如果有好的,一解千从,解一 点一切解,圆教境界。

  不可徇文,大家常听说死于文下,就是那个意思。「徇文」是陪葬的意思。 要怎么能见性呢?见性须从理而入,仅仅在名相上面,不得其理。所以称为 理性、理体,就是这个原因了。入理须假修行,入理一定要假藉修行,不假 藉实修,不能入。所以大家记住这一点,如果顺这个路线前进的话,你受用 不尽啊!浅浅初会,所谓一解千从,那是很浅显的道理,真正得受用的,你 可以了生死,你可以转一切境。希望大家要切实用心!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 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 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提。」

  师父:它一开头也是讲「悟净圆觉」。「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小乘法执 着实在有,心性他执着心法,根尘他执着色法,和大乘大不相同。

  我提醒大家,为什么心性、根尘皆因幻化呢?因为心以色而立,根尘以心而 有,相因待法。我们很早讲过,相因待法没有,幻化的。知道相因待法是幻 化的,你慢慢地就入佛法了。相因待是依他起的,大家都知道,依他起无自 性就是圆成实,因为无性才能幻化嘛!

  我再引导大家,幻化是性空?还是随缘?(答:随缘。)心有很多名字,般 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六祖永明大师说,般若是名字,实际是名字,真际 是名字,第一义是名字,毕竟空也是它,无上菩提也是它,了义也是它,无 分别也是它,有很多名字,中道、圆成实都是它。六祖永明大师说,无知之 人不知一法,妄起辩诤,佛性、法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它。你 们大家常说自性清净心,不就是它吗?

  悦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菩萨会入 一心,就是自性清净心,知道心性及与根尘皆是幻化。心性可以配成五阴, 根尘可以配成十二入、十八界。师父有讲过,心性就是心,简单讲根尘就是 色,我们知道心是依色法而有的,色是心而起的,所起都是缘起,必是无性 的,所以是如幻的缘起。证这个道理的菩萨,「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 诸幻而开幻众。」起如幻三昧,以如幻佛事来开导一切迷惑的众生。「开幻 众」,幻众是说众生是如幻的,既然缘起如幻,它就不可得,所以金刚经讲 「度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接着「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大悲 轻安」,轻安有定的意思。起大用当下就是那个体。「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 次增进」,一切菩萨都因前面讲的定起行──大悲行,渐次增进。渐次增进 到一个程度,「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已经知道心性及 根尘皆是幻化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非同幻故」,已经不是迷惑的 众生了。所以「非同幻观」,已经不是所观的众生,因为不管能观与所观的 众生,皆是幻化,一切法皆是缘起,不可得的,所以「幻相永离」。「是诸 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幻相永离是菩萨所要圆满的妙行,起种种行都要 会入自性清净心,会入实相,会入不可得,就是妙行。「如土长苗」,譬喻 妙行要渐次如土慢慢长苗出来。「此方便者名三摩提」,能观、所观皆尽 ,名三摩提。

  师父:慧悦提出来了,提到如幻三昧。这是菩萨的如幻三昧,知道了吧!这就是如 幻三昧,得如幻三昧者──大菩萨,神通功德力,不可思议,他可以把地狱 火化为清凉池。

  再提醒大家,这个净圆觉心,还有一个名字,一实谛。一实谛也是净圆觉心 。既然知道一实谛也是净圆觉心,就可以知道很多了,脑筋不要像钢筋水泥 。一实谛出四谛、二谛、三谛、无谛,是不是?那么我们知道,如果一实谛 是净圆觉心,一实谛也无法可说。如果知道净圆觉心是一实谛,那二谛、三 谛、无谛、四谛,都是净圆觉心,大家会一会。所以我们修学到此地知道, 这是如幻三昧。他讲「如土长苗」是渐修,是的。如土长苗是渐次增进,用 譬喻解释增进。谁还讲?

  明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净圆觉就是悟入实相法印。「以净觉心 。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我们知道实相无相,为什么无相?因为心 性、根尘这些都是依他而起,依他而起就没有自己的自性,所以就说它无性 。可是虽然依他而起,可以随缘而起,这随缘而起是假立的、幻化的,所以 叫它无相无不相。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即起诸幻就是起如幻的假观,像前面所说的,「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可以说是空观。「即起诸幻」是假观,以假观除幻 者,除虚妄心。「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起如幻三昧,开示被幻心所迷的众 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能起如幻三昧,观众生都是如幻的, 所以能够造如幻道场,大做水月佛事。「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一 切菩萨从这里起修行,「渐次增进」,慢慢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彼观幻者」就是在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不同于被幻所迷的众生,「非同幻 观」,因为能所双泯。「是诸菩萨所圆妙行」,这就是诸菩萨所圆满的修行 。「此方便者名三摩提」,三摩提就是假观。

  师父:这个「净圆觉心」啊!它可以一心出二门,大乘起信论说的,心真如门、心 生灭门。慧明刚才说过的空假,这就是空假中,天台所出的。一心就是空, 就是假,就是中。华严家,一心出二门,那二门?海印三昧、华严三昧。法 华也出二门,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不错!天台是空假中,大家注意到一 点,前面奢摩他说「内发寂静轻安」,大家注意到!这段文是说「内发大悲 轻安」。大悲就是如幻三昧,法中无我也无人,那对谁发大悲?谁是能发大 悲?谁是所发大悲?都是如幻的。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我不是时常和大家讲吗?反观观自性嘛!你不必压 制烦恼,用这个如幻三昧,说:「你是烦恼,我知道的。」这就不是烦恼了 。所以「彼观幻者」,能观幻化的人,他自己就不是幻者。「你是烦恼」, 当然你就不是烦恼了,这个法门谁说的?天台智者大师提出。大家认识清, 这是菩萨的如幻三昧。

  「三摩提」,其实三摩地、三摩提都有共通的意思,我们可以说一个是 止、一个是观。奢摩他是止,这是观,观不离止,止不离观,所以三摩提 也是从净圆觉起。大家不相信,你看看!三摩提和三摩地,可能是翻译的 有点差别。

  清净心才能入,如果你现在还打妄想,一点都不入。你看啊!如同嚼蜡一样 ,一点味道都没有。等你一丝一毫不动心的时候,不见一法的时候,就见般 若波罗蜜了。有三个方便,谁看得出来它的根本在什么地方?它是方便啊! 圆觉心是根本。讲吧!

  甫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前面那段也是悟净圆觉, 这段也是悟净圆觉,下一段也是悟净圆觉,也就是说,像师父讲的,以悟净 圆觉为根本。一切法不离实相的道理,因为悟净圆觉就是实相,就是中道, 因为实相开发出来有随缘一切法。这里是第二个方便,它以净圆觉心,不住 着空。知觉那个心性,心性就是空,根尘是随缘而有,空和有都是幻化。这 样就不住着于空,不住于有,能够起一切的幻化佛事,度一切众生,入世间 不染世间,以如幻方便来开导如幻的众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他能出空入假,才能发大悲,因为他能随 缘的缘故,所以能起大悲心,知道一切法如幻,才能发大悲心。声闻人不敢 发大悲心,他们认为有生死,有众生可得,不敢发大悲心。这里讲菩萨知道 如幻,所以才能发大悲心。「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也就是因为这样,菩萨 能起一切六度万行,增进菩萨道。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重点是「皆是幻」, 然后「幻相永离」,他能离一切相而行,就是说能随缘,不住着空,不住着 有。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妙行就是有而非有,随缘而有,可是他也 不住着空。这样他就能慢慢增进,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提」。

  师父:大家脑筋打开啊!慧甫讲出来了,他以空、有,当然是可以讲。这和那个「 奢摩他」,我们假设是寂,可讲出很多名字,三摩提假定它叫照。寂是体 ,照是用,寂而照,照而寂。我和大家再讲一点。「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观幻」我已经讲过,它自己就不是幻,「非同幻观皆是幻故」,非同幻观 ,假使起分别的话,能观不是幻,所观不是幻,有能所的话,对待,它假立 的。既然都假立,都无性。无性假立的,所以皆是幻。

  大家听懂意思了吧?所以它说「非同幻观」,一心当中那有同,那有不同啊 ?无性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无性,那有同啊!所以它说「非同幻观」。不同 的话,那就是对待而起,依他而起,都是无性,都是假立,所以皆是幻故。 大家再看下面。讲吧!

  策师:这段是讲菩萨悟净圆觉,我们可以说,菩萨悟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净 土里面,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这里三个阶段都要以净觉心来修行。因为 圆觉是它的根本,所以都要发菩提心。菩萨的事业是以发菩提心为重,为什 么菩萨能发大菩提心?他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知道心性及根尘,知道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无碍。理无性随缘成万法 ,万法就是一切根尘、十八界、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无性,会归真如,菩萨 知道一切法皆是无性,所以皆因幻化,这种幻化的法就是无性。以无性故, 能不变随缘,起诸幻化,譬如观世音菩萨能随缘不变,起种种行,度化一切 幻相。「即起诸幻」,像观世音菩萨能随缘不变,起种种行,度脱一切幻相 。「以除幻者」为了度化众生,他能成诸幻,变化诸幻。「开幻众」,现种 种幻相。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都从大悲轻安而起的,他知道一 切法都是幻化的,不实在。知道不实在,他就有妙智慧,如幻三昧智慧,这 种智慧就是见性。菩萨见一分法性,破一分无明,所以渐渐地增长──见法 性,见法性就是证法身,所以菩萨有他的渐次。「彼观幻者」,菩萨能三轮 体空,能所双亡,所以幻相永离,知道一切幻相都是虚妄的,幻相归真如, 就是圆觉。这就是菩萨的妙行,这叫妙智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妙有,妙 有就是三摩提。

  师父:我们修念佛法门,念佛三昧和这个似乎相近似。「幻相永离」,缘起一切法 ,皆是幻相。性空法,是不是真实的?性空就是缘起,既然缘起是幻相,不 住有;性空也是幻相,不住空。一切不住,则住般若波罗蜜,则住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你们办一切事情,不生烦恼,则不住;虽不生烦恼,在念佛定 。虽在定中,不妨碍办一切事情。幻相永离,就是不住有,不住空,不住也 不住,如果住于「不住」,还是幻相。

  闻师:这段文所讲,一个是属于菩提心,一个是属于菩提行。这里经文讲到「善男 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净圆觉心是无所得心,如果不会净圆 觉心,不知道自性清净心,是有所得心,有所得心就不是圆觉心。我们知道 ,菩萨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简单讲就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能起菩提行,起菩萨的如幻三昧 。众生有所得心,就起爱见心,爱见大悲。不同菩萨的大悲心,因为菩萨的 大悲心是从菩提心所缘,是从智起悲,菩萨的悲是悲智双运,凡夫是爱见大 悲。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这是我们 众生最容易起惑造业之境,我们知道众生有所得,不外乎根尘相对的时候。 众生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假如在这里起爱见,就落入凡夫行,落入生死流 。菩萨知道根尘相依无性,依他而有,从依他会到圆成实,圆成实和依他本 来是不一不异的,从空出假,所以知心性及根尘皆是幻化。不住于空,就是 从空起幻化,即起诸幻。总之,生灭都是缘起不可得,真正会入不可得,这 不可得是可以随缘成就万法,可以从毕竟空即起诸幻。「以除诸幻」,诸幻 收归成两类,就是身和心。我们知道众生就是迷惑在这一点,妄认四大为自 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为色心二法为实有,他就除这个诸幻,起 幻化除诸幻。「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菩萨起大悲心,种种方便,开发众生 。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这总说就是发菩提心起菩萨行,因为佛种 从缘起。菩萨称为法王子,法王子能成佛,不落爱见大悲,就是菩萨起如幻 三昧。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从如幻三昧起行。「渐次增进」,大家都讲过了。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师父常常开示我们,能知道烦 恼,它就不是烦恼。众生知道根尘,乃至知道根尘识心念念变化迁流,现在 我们都认贼作父,认为生灭实在有,认为生灭就是我们的身心实相。这里就 不一样。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以智慧观照,「非同幻观」,不同于幻观。因为能 观它绝对和所观不相同。「皆是幻故」,事实上,所观的如幻,能观的也是 一样啊!不能说离开能观,有一个所观是实有的。「皆是幻故」,能所皆是 相缘无性,在这生灭里面,你就知道本不生不灭,这时生灭、不生不灭,皆 归于一真,归于一心。「幻相永离」,简单讲就是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 是中道义。菩萨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能所都是相依而有,无自性的缘故, 这是菩萨所圆妙行,就是以无所得心契入无相法,以智起大悲。这种菩萨的 大心,「如土长苗」,慢慢增进。这种是方便,因为六祖说过自性本清净, 本来无一物。如果懂这道理,要如法起修。「此方便名三摩提」,这种方 便叫观。

  师父:讲吧!

  修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净圆觉就是我们的圆觉妙心。「知觉心性及与根 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我想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 多时,能照见五蕴皆空。「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知道五蕴皆空。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这样就能度一切苦厄,因为起一切幻化的佛事, 除一切种种烦恼,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起一切如幻三昧,变化诸 幻。「而开幻众」,度一切幻化的众生。

  「由起幻故」,由于起如幻三昧的缘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以悲导智 ,行如幻三昧,所以能内发大悲轻安,而我们众生被业所缚。悲是拔一切众 生苦,以悲心导智,起如幻三昧,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 故。」「彼观幻者」是观一切幻化众生,「非同幻故」就是非空,「非同幻 观」就是非假。因为幻就是空,幻观是假,非空非假……

  师父:我举一个例子,我看你,我就不是你……

  修师:就是非空非假,没有着相……

  师父:我看你,我观你,我就不是你。我观幻,我就不是幻。

  修师:「皆是幻故」,都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幻相永离」,因为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就入中道。「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这是菩萨所圆妙行 ,好比土在长苗,是渐次增进的,「此方便者名三摩提」。

  师父:大家注意到,幻化、幻者都幻得迷迷糊糊了。「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 诸幻。」我和大家讲一讲,佛说过如幻三昧,菩萨得如幻三昧,三千大千世 界起大火烧的时候,一滴唾液就把火熄掉了。怎么熄掉呢?因为大火烧,是 幻化的,不是真实有的,缘起的。唾液也是幻化的,也是缘起的,所以「即 起诸幻。以除幻者。」以唾液的幻,灭大火的幻。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有一句话大家没想到,建水月道场,如幻吧?度如 幻众生,也是如幻吧?这你看「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就容易了解了。我们 建水月道场,变化诸幻啊!度如幻众生,众生都是如幻的。这样建水月道场 ,度如幻众生,才能「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我们建道场,度众生 ,都是大悲嘛!知道吧?最后一个讲!

  观师:净觉心,我以念佛心来讲。念佛心就是觉知心性及根尘皆是幻化,「即起诸 幻。以除幻者。」就用种种幻化除幻,因为一切都是如幻的。「变化诸幻而 开幻众」,菩萨起种种的如幻方便,因为他修如幻三昧,度化如幻的众生, 所以他以无所得度化众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这是和前面不一样的地方,前面是讲智慧 ,现在是讲慈悲,慈悲里面要有智慧,智慧里面要有慈悲,菩萨特别的地方 是他有大悲。「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一切的菩萨都要有大悲才能从诸幻起 行,而且是渐次增进,所以菩萨有不同的位次。「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 幻观皆是幻故。」刚才师父提到:「你是烦恼,我知道。」在打佛七时更能 体会到妄想,其实把佛号提得很清楚的时候,就知道:「你是妄想!」假如 知道妄想,这时候就好办事,这时就不依妄想,因为佛号就是一把智慧之剑 ,照见烦恼,所以一切都是如幻的。「幻相永离」,就不会执着幻相。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菩萨圆满修行甚深微妙的法门,就是如土 长苗。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要以念佛心来念佛,因为仗佛力加被。我们凡夫 要度众生不是那么容易,最好能乘愿再来。因为往生以后,能回入娑婆度众 生,巧把尘劳为佛事。这里提到,菩萨以念佛三昧来修行,以无所得心来念 佛。假如以「法中无我亦无人」来共勉,就非常受益。仗佛力加被,我们把 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就是学习菩萨的如幻三昧。

  师父:一开始我就提醒大家,「奢摩他」讲内发寂静轻安,「三摩提」讲内发大 悲轻安,「禅那」讲内发寂灭轻安。这我告诉大家要注意到,是什么原因呢 ?都在修,论修不论解,所以这个方便在修。如果你修没有修,解没有解, 你看这段文时,就感觉很乏味了。现在开始查资料!

  一切如幻如化,可怜愍众生,就在如幻如化当中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教门下 ,可以把道理讲出来;宗门下不如此,你懂就懂,不懂就算了,他叫你用你 自己的悟性去证啊!南泉斩猫是一个公案,东堂西堂之僧诤论猫有没有佛性 ,南泉就把猫抓起来,说:「你说出理由来,我放了猫;说不出理由来,杀 了牠!」大家迷迷糊糊的,不知怎么说,南泉就把猫斩了。赵州禅师回来晚 了一步,南泉就说:「你能不能说出理由,道出来,猫就不斩;道不出来, 猫就斩。」赵州禅师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放在头上,出去了。大家不晓得 意思,我们猜想是,众生颠倒。为什么颠倒?不知道幻化,颠倒。南泉就说 :「你早回来,这猫就不被杀了。」所以大家知道,求戒定慧!我们天天在 如幻如化当中,争名夺利,争地位,争人我,两眼一闭就百年身了。唉!

  我们都在颠倒之中,更造颠倒业。众生在颠倒迷惑当中,能把他救出来,太 难了!大智慧者,放下一念颠倒,出来了。

  ……身不是如幻的吗?谁知道?身本没有,现的身是如幻的。我们的身从两 种法来,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业,是不是?无明生行,无明是烦恼,行是业 ,然后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然后因为爱,爱润生,爱是爱取烦恼, 有是业,然后是生死。这一切都是从无明来的,是不是?无明才有行、识、 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不是实在的?无明虚 妄的,无明空,行当然空。以爱润生,爱也是空,取也是空,有也是空的。 所以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皆是空的,那有身?所以观音菩萨在心经说五阴 皆空嘛!我问你,菩萨以爱润生,是以空度化众生?以有度化众生?这如幻 的,你如果执着实有,那就颠倒了。

  ……女众擦胭脂抹粉,你们拚了老命看病,不知道你身是如幻的。所以佛说 ,愚痴人养色身,智慧人养慧命。在十二因缘当中,不出来。 (卍续十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一七下?一四)「此示假观行相也。心性 识也。」这心性,它内是心性,外是根尘。心性就是识,不是本性,不是根 本性。根本性是无性为性,识名色六入,是那个识,所以也是幻化的。「谓 依所悟净圆觉心。发起智照。」智慧的本性。「照彼识与根尘。本来不有。 」所以我们知道小乘人立色法、心法,那层面太低了。「皆因无明之所变现 。虽有而性常自空。」虽缘起而性空,有而常空。有而常空,就是照而常寂 。「故云皆因幻化」,这都是幻化。「然幻化指枝末无明也」,在十二因缘 ,枝末无明是那一个无明啊?爱取有是枝末无明,也叫润生无明。无明行那 个无明是根本无明,也叫发业无明。

  「既了自已(己)识及根尘悉如幻化。则例观一切众生。一一如幻。」知道 自己识及根尘都是幻化的,以这个例子看一切众生,也是一一如幻。「故云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我们可以了解,建水月道场,就是「即起诸幻」。 「以除幻者」,就是度如幻众生。「诸幻谓幻智」,度众生的幻智。「此幻 者。推根本无明。谓依如幻始觉之智。」如幻始觉之智就是度众生之智。「 顿破根本无明」,破根本无明,大家知道,这很深了!破无明行那个无明。 「变化等者。谓除灭无明。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建水月道场就是不思议 业用嘛!「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广作度生佛事。」这就是菩萨建水月 道场,度如幻众生了。

  「现十界身」,十法界。「普应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出真涉假就 是天台宗出空入假,空是真,怎么知道空是真呢?它说入空观体真止嘛!三 止三观,入空观是观,体真止是止,止观双运。出真涉假之行相就是出空入 假之行相。「由起幻等者。谓已证真如。从真如起利生事业。而以同体大悲 。广化众生。」就是大悲轻安。「不取众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度尽无 量无数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者。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此示观行增进之相也。以证性未圆无 明未净。」因为证圆觉性还没圆满。「渐渐深入。故云渐次。以对待未忘。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这是对待未忘,幻是空, 有这种观,所以对待未忘。这个「忘」不读「ㄨㄤˋ」,应该读「ㄨㄤˊ」 。「先遣所观之境。犹存能观之智。故云彼观幻者非同幻故。……然所观既 妄。能观亦泯。若存能观。犹未离幻。故云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因为都 是对待。「能所双忘。境智俱绝。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这是菩萨圆满成就的妙行。「此喻增进之相也。谓 菩萨观行。境智双忘。一真独立。则法身真地。智种灵苗渐渐增长。土喻法 身真地。本觉真如如种子。观智增明如苗长。」

  「此结观名也。梵语三摩提。此云等至。」等至和等持有分别,大家想了 解的话,查辞典可能有记载。「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看文我们就知道 。我们虽然猜,猜得不远啊!

  (圆觉经讲义?一八二?七?圆瑛大师)「若诸菩萨发心修行」,也是重于 行,所以三观都是重行,论修不论解。「必以悟解为先」,和净土法门不同 ,净土法门不悟可修。「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 成佛之因。」成佛之因,这个因是什么?这个因就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这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也叫中道义,也叫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也叫无所有,也叫不可得,也叫实相,也叫法界。和我们刚才 讲的那个名称一样,也叫般若。所以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就是正因佛 性。成佛之因叫正因,以正因才契圆觉妙心。「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 后蹑解起行,是称性而修耳。」全修在性,全性起修。

  「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发起智照。知觉,即智照也。照彼心识及与根尘, 皆是无明,迷真而起。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觉照识与 根尘皆如幻化,则例观一切诸法,无非如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 指幻智;幻者,谓根本无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智力,顿 破根本无明。以四相无明,既已除灭。」四相无明他没说出来,四相可能是 我人众寿相。大家回去找资料,也可能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发业无明、 润生无明,还有很多名称。

  「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大家知道什么是业?就是身口意业 。

  「故云:内发大悲轻安。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我今 已悟、已修,而众生仍然不觉,广设方便,普度众生。终日度生,无问劳虑 ,当度众生,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这是他见地。他说度尽一 切众生,不取众生相,叫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正示观行渐次 增进之相。一切菩萨,指信、住、行、向、地等。……约历位,从浅至深; 约断惑,从粗至细。」断惑业,从粗的先断,后断细的。

  你们看到这段经文,如幻三昧从那里出?净圆觉心,从净心出。释迦牟尼佛 说过,若人心清净,能转三千大千世界的秽土为净土,因为一切法唯心所造 。

  ■第四十一次修学

  师父:大家要尽量领导后来的人,中国有一句俗话,智者为愚者之仆,勤者为惰者 之仆。智慧的人是愚痴人的奴仆,勤劳的人是懒惰人的奴仆,就要这样才能 领导他们。所以你们领导后来的人要有耐心,他们有的一定不服从你们的领 导,要假使服从你们领导的话,他们就不是愚痴人了。愚痴人一定反对智慧 者,懒惰的人一定编出很多理由来,反对勤劳的人。所以要有耐心,希望大 家一定要有耐心,培养后来的人,培养佛教基础,培养道场人才,一定要具 有耐心!

  现在看经文,今天修学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 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 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 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师父:「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三项方便都要先悟才修,于此 地我们可知道净土法门的方便了。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仔细 留神!「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此方便者名为禅那。」修学到此地。

  大家心清净深入佛法,如果你不入的话,盲然无知,生死轮回无有出期。如 果从这里入了以后,最低限度,可以袈裟下不失人身。

  圆觉经甚深,不错!正因为它深,所以千万亿人少有一二人得度。如果你能 力不及,赶紧念阿弥陀佛,至诚恳切。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不取幻化及诸净 相」,这个和离两边有什么关系?慢慢地入啊!这个取幻化相,好象是偏向 于缘起边了吧?取诸净相,好象偏向性空边?欸!从这边入。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这和五阴皆空又有什么关系?谁讲?有入法的赶紧 讲,赶紧发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如果不入 的话,怎么度苦厄啊?戒乘俱急,在此地。如果你徒然守戒,尽此一报身, 不堕三涂。来生造罪,还堕三涂,除非你证到初果,七番生死得解脱。不证 初果,来生还堕三涂。这是乘,所以我们应该要戒乘俱急,戒是根本,无戒 不得一切乘,无乘不能度脱,仅离三涂得人身而已。

  大家仔细看!它是一连贯下来的。「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净圆觉,我们 已经知道了,就是圆成实性,是不是?圆成实性又叫自性清净心。一心分二 门,分真如门、生灭门。净觉心就有真如、生灭,真如不就是性空吗?生灭 不就是缘起吗?你看,再往下,它一贯的。「不取幻化」,不取着于缘起, 不落缘起边,落缘起边,堕入常边。「及诸净相」,如果取诸净相,堕入断 边,不入中道。这个禅那,是中道义啊!再往下,自己发挥。

  大家种这个智慧种子,来生就算不往生西方,再入人道,你还是智慧者。可 是我们千万不要走那一步,要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五阴皆为罣碍。五阴出三科,出六根、十二入、十 八界,阴界入为三科,这都是罣碍嘛!谁讲?大家认清!禅那──中道义。

  观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刚刚师父开 示,不取幻化及诸净相是不着二边,所以禅那是讲中道义。净觉心,我们修 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心,就是无所得心、无我心,若有所得、有我的话,这种 心就没有办法和佛相应。「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不会偏于缘起,也不会偏 于性空,我们就能会到缘起就是性空的缘起,性空就是缘起的性空。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身心是罣碍,假如能会到缘起性空就能没有罣碍, 这也是心经讲得很深刻之处,因为心经最后是讲「以无所得故」。前面讲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知身心 皆为罣碍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后面心经才提到无有罣碍。「无知觉明」 ,这边我不知道……

  师父:「无知觉明」好象和性空隔不远吧?「依诸碍」和缘起很相近吧?那不是两 边吗?

  观师:「无知觉明不依诸碍」,如果能会到缘起性空,就能超越碍、无碍的境界。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师父在佛七讲话有提 到,将佛号听得清楚的那一阶段,举一个譬喻,器中锽,那个锽,譬如我们 敲磬,本来没有声音,维那师一敲磬,声音就会出来。「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一敲磬,声音会出于外。我们念佛不是听声尘,主要是要会到念佛的觉 性。如果把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当下就是,不要住着于声尘。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烦恼无性,涅槃也无性,是不二的,因为它无性, 就是缘成,是不相留碍的。假如能这样会入的话,「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其实一切法都是要会归到心性,会到心性就能会到「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 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这里是不是讲我人众寿相?如果执 着我人众寿相,就没有办法会入。「皆为浮想」,皆是妄想。「此方便者名 为禅那」,这种方便叫做禅那。

  归结起来讲,这种义理很深,我们可以藉念佛的方便,把佛号念得清楚,听 得清楚,如器中锽声出于外。这样就能会入无我人众寿相,就能内发寂灭轻 安,其实这都是仗佛力会到心性。

  师父:这个「如器中锽」,你们都知道了吧?这个「锽」作声音讲。器──东西里 边的声音,声出于外,不受阻碍。我问大家,这个桌子有声音没声音?没有 声音。(敲一敲)有声音没声音?有。这就是锽,声出于外,不受它阻碍。 譬如大磬不响啊!一敲就响,扣则鸣,声音是不是在大磬里面?不敲它不出 ,因缘生,它就出了。是不是一切如器中锽啊?「锽」作声音讲。

  譬如我说话,从我肚子出来,我肚子有声音没声音啊?我说话,一点不受阻 碍,色受想行识五阴皆不受阻碍,是不是?我手巴掌里面有声音没声音啊? (啪!)有没有?出来了,不受阻碍,懂了这个道理了吧?此法有四门可以 入,闻思修证,到证的地步才真得。慧明讲吧!

  明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菩萨如果知 道净圆觉,也就是圆成实性,他就不取幻化。这是承接上文来的,前面讲「 奢摩他」,是约净相来讲,后面三摩提是约幻化来讲。幻化是俗谛中道, 净相是真谛中道,第一段奢摩他是真谛中道,第二段三摩提是俗谛中道。 这里第三个方便是更深一层,就是双谛中道了。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就是心经所讲的,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 五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为我们的苦厄都是由我们的身心而来的,你既然 能照了五阴身心空的话,苦厄当然因此得度了。所谓苦厄也就是罣碍。

  「无知觉明」,就是真谛中道;「不依诸碍」,就是俗谛中道。「永得超过 碍无碍境」,能够不偏于俗谛中道,也能不偏于真谛中道,在双谛中道当中 不偏不倚。「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器中锽是 一种声音,不会受东西所阻碍。「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因为烦恼不可得, 涅槃也不可得,所以不相留碍。因为烦恼和涅槃本是空啊!当然无碍了。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因为烦恼性空,涅槃也是性空,烦恼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所以能内发寂静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自身心就是讲我相,他身心就是讲人相,「众生」就 是讲众生相,「寿命」就是讲寿者相。「皆为浮想」,就是金刚经所讲的, 我人众寿相皆是不可得。「此方便者名为禅那」,就是双谛中道。

  师父:慧明他是以二谛中道,这是他的见地。实在说起来,奢摩他、三摩提、禅 那,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一心出二门,奢摩他是真如门,三摩提就是 生灭门,这只讲净圆觉心。

  大家仔细会一会,你看一看啊!「悟净圆觉」,净圆觉就是随缘无性,无性 随缘。「以净觉心」,以无性随缘,随缘无性这个净觉之心,「不依诸碍」 ,不取幻化。净觉心不取一切幻化,什么是幻化呢?凡所有相皆是幻化,幻 化皆是虚妄。大乘起信论讲三种幻化,心缘相是幻化,言语相是幻化,文字 相是幻化。「及诸净相」,这还是两边,一个真如门,一个生灭门,幻化生 灭嘛!因为净圆觉心它一心出二门嘛!就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嘛!「不取 幻化。及诸净相。」那实在说起来,没有幻化,没有净相。幻化者,无性随 缘也,无性随缘就是幻化了。净相,随缘无性啊!

  「了知身心」,就是五阴。「皆为罣碍」,执着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 为罣碍,色法、心法皆是罣碍。色受想行识,色为色法,受想行识为心法, 皆为罣碍。

  再来看,它还是一对。「无知觉明」,不执着知觉明,性空。因为什么?缘 起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嘛!所以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诸碍是缘起,缘 起就是性空啊!你再往下看。「碍无碍境」,好象也是指两边讲吧?上面是 说奢摩他、三摩提为二,知奢摩他性及三摩提性,为入不二法门。此法 闻思修证,才能得到。慧策讲!

  策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菩萨悟入自性清净心、自性佛,以清净心不取一切 幻化,一切幻化的法都是缘起,「及诸净相」,净相就是性空,不着二边, 就是中道义。「了知身心皆为罣碍」,知道身心是色法、心法,若住着的话 就是遍计执,遍计执落入生死,就有罣碍。菩萨不着身心,所以无所罣碍, 心无罣碍故,无有恐怖颠倒梦想。

  「无知觉明」,知见立知,就是生死本,所以菩萨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不住着一切幻化的法,他知道幻化的法都是无性、不实在。「永得超过碍 无碍境」,不着缘起、性空,不着二边。「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他知道受用及身心都是缘起,都是幻化的法,都是缘起才现一切相,都是 虚妄的。「如器中锽」,这种声音是因缘生,不是自性生,是幻化的。烦恼 也是缘起,涅槃是假设的,因为烦恼、涅槃是无性,所以不相留碍。师父说 ,这种境界是入不二法门。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寂灭轻安就是分证常寂光。「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凡所有相皆是幻化、虚妄的,菩萨能离我人众寿相, 心不取于相,所以不会起心动念。这种方便叫做禅那。

  师父:慧策他也讲到自性清净心,这是他的见地,没有错。净圆觉心就是自性清净 心。「无知觉明」,大家想一想,好象是僧肇大师作了一部般若无知论吧? 你也可以会入。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我再和大家讲,我们现在都生活在尘劳里 ,就是尘域,是不是?可是我们的佛性如器中锽啊!你一敲,它就出来了, 声出于外,不受尘劳所罣碍。可是你不敲,它不出啊!想到了没有?你本来 就不受它罣碍的,你不假缘起,不发戒体,它不出啊!声音,好象桌子没有 声音,你打桌子,有声音出来了。这声音,受桌子罣碍了没有?没有。我们 佛性在六尘里头也是一样,你要是敲,它就出来了,不受其罣碍。会到意思 了没有?谁讲?

  甫师:它说先悟圆觉,就是知道佛性本具,然后再假方便,渐渐去除烦恼、执着, 也不住着去除的心,到这里两边不住,就真正契入净圆觉。所以悟净圆觉, 就是见到本具的佛性。本来面目,是清净平等的。

  前面是讲我们本来具足妙圆觉性,这里是讲假藉方便显发我们的佛性。一切 法本来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就不住着无性,随缘无性就不住着 随缘幻化的假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因为心清净知道身心皆是幻化的 缘故。「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觉性不受身心所罣碍,不再执着缘起的假相 ,也不住着无相。「永得超过碍无碍境」,不住着缘起的相,也不住着无相 ,因为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相。「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 声出于外。」因为一切法都是无性随缘,没有一法不是这样。一切万法都是 本具真如法性,在众生叫佛性,在法叫法性。无性能随缘,所以随缘成一切 法。随缘成一切法,它当下本是无性,法尔如是。

  如器中锽,我想到以前看过一个比喻。譬如弹琴,弹时会有声音,不弹就没 有声音。这声音到底是在手指吗?如果在手指,可是没有弹琴就没有声音。 如果在琴,琴放在匣中就没有声音。所以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的法就是无 性。「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就是前面讲的碍无碍境界,无分别的觉性就不 被烦恼涅槃互相阻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刚才师父有说到,这种寂灭是会到圆觉的寂灭。「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妙觉随顺是约心来讲,寂灭境界是约一切境来讲,因 为心法都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的,所以都是同一真如法性。「自他身心所 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我人众寿相皆是妄想。这种方便叫做禅那。

  师父:「不取幻化及诸净相」,这个分出相宗、空宗、性宗。我和大家讲过了,取 幻化是相宗,怎么入性宗呢?于相不取着于相,就入性宗了。怎么不取于相 ?知道幻化皆是随缘无性。要是取着于净相,是空宗。怎么修空宗不着于空 宗呢?知道无性随缘,就入性宗了。如果执着相实在有,凡夫;执着空为实 在有,二乘。入性宗有三种层次,相宗、空宗叫大乘始教,入了性宗呢?就 理事无碍。慢慢入了以后,它有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终教,第二个层次 是顿教,第三个层次是圆教。

  所以如果你们知道这个道理,我和你一讲三宗的话,空宗、相宗、性宗,你 就会到了。所以你们被障住,迷迷糊糊不知道。我再讲一讲,「受用世界及 与身心」,怎么讲呢?世界是不是依报啊?身心是不是正报啊?依正二报皆 是我们受用,如果没有这个受用,那成为断灭。如果没有世界身心受用,那 是不是成了断灭?此法不入断灭,虽然不入断灭,有受用身心,可是下面讲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有身心依正二报,好比相在尘域,如器中 锽,声出于外,它一连贯下去的。讲!

  经师:我试着讲看看!「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菩萨如果能会到一真法界 性。「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刚才师父有讲过,幻化是约缘起来讲 ,净相是性空来讲。所以说,不取事法界,不取理法界,就是理事无碍。「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一切法皆空,就是真空观。「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 得超过碍无碍境。」无知觉明就是指性空,不依诸碍是缘起,碍是指事讲, 无碍是讲理,所以能超过理事无碍的法界,慢慢入事事无碍法界。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受用世界是讲依报,指无情来讲,「及与身心」, 是指有情来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相在尘域」,如果你知道一切法无非 是我们的法界性,无非是我们的法界身,就能触目皆道,譬如器中锽,声出 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前面是举譬喻来讲,后 面是法合。提醒我们,烦恼涅槃本来是无一无二的,所以不相留碍。这时便 能内发寂灭轻安,因为事理无碍,便能慢慢入到事事无碍法界,身心就能寂 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这时慢慢就入了清净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我人众寿相本来就是幻化的 ,虽然幻化的,不碍呈现在我们面前。「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师父:慧经会到理事无碍。我告诉你,理事无碍名之为法界。怎么理事无碍名为法 界呢?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这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是理法界、事 法界,同一法界和万法同一实相,是一样的。

  大家精进努力!如果你于此法中,餐到微尘许的法味,一切万法皆同糟粕了 ,你还计较什么?「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我说一句话,烦恼性即菩提性即 涅槃性,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不是?禅那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灭轻安」,怎么叫寂灭轻安呢?你看,三种轻安,奢摩他是什么轻安? 大家查一查。(答:寂静轻安。)三摩提是什么轻安?(答:大悲轻安。 )寂静也灭,大悲也灭,叫寂灭轻安。怎么知道呢?生灭灭已,寂灭最乐。 生,不就是大悲吗?灭,不就是奢摩他吗?都灭了以后叫寂灭,这时候才叫 妙觉随顺。这个境界和禅宗所说,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有什么关系啊?和禅 宗说的雁过长空、影落寒潭又有什么关系?你会啊!谁讲?

  空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就是菩萨悟入大圆满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以净觉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二谛融通三昧印。「不取幻化及诸净相 」,不取有为,不取无为。「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皆是罣碍,放下十八界就是法界,就无所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 超过碍无碍境。」以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所障,不依诸碍,所以能超过碍无碍 境界。「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受用的身心世界就是十二入、十 八界,十二入、十八界都是滚滚红尘。「如器中锽声出于外」,这是讲如来 藏心,法身圆现。「声出于外」,是讲法身能无性随缘起大用,也就是长空 不碍白云飞。「烦恼涅槃不相留碍」,烦恼虚妄不可得,涅槃无生无灭也不 可得,所以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不住有为,也不住无为。「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妙觉随顺大圆满觉,充满法界。寂灭境界是讲心体妙 湛常寂,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他身心皆是 依他有,依他无性不可得,所以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众生寿命 皆是六尘缘影。如此修行这个方便就是中道、禅那境界。

  师父:圣空会到法身,也是它。法身有两种法身,照而常寂,清净妙法身。寂而常 照,又出两种法身,实报法身叫报法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叫化法身。 都是法身,不错。

  里面有一句,大家还不太清楚。「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他,我们不管自 他,就是身心,身心是不是五阴啊?五阴是不是生灭法?如果五阴达到这个 地步的话,那这个地步也是生灭,对不对?这个法是寂灭啊!生灭灭已,寂 灭嘛!所以「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你不管自身心、他身心,皆是生灭败坏 之法。这个法,没有败坏,无生无灭,这是说不生也不灭,不常也不断,不 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去,就是这个东西。下面「众生寿命」,那你就会到了 。

  庶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若诸菩萨洞达真如本性非一非异圆融无碍 ,显现清净心时,对一切法既不着于幻化之相,也不着于净相。因为取着于 幻化,还是住着于幻化相之境,取着于净相,还是执着净相之境。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我们要知 道,真如本性犹如虚空,虚空能容山河大地,一切善人、恶人、地狱、极乐 世界无不包含。我们的真如本性也一样,一切无罣无碍。这里讲到不以身触 曰觉,不以缘起曰知,所以你对一切法不住着的时候,就能对一切法历历分 明。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我们的身心色相处在尘劳之界,就像器中锽声出于外,有扣则响,不扣不响 ,器中锽是生灭相。但在这生灭当中就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我再举个例子, 我们念佛,你心有念就有佛,不念就没有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所念出的佛是我们真如本性的佛。「烦恼涅槃不相留碍」,烦恼本是一种 生灭相,涅槃也是生灭相,但是烦恼、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因为烦恼就是涅 盘,涅槃就是烦恼,菩萨已经体会到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所以能「内发寂 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能够体会到这里,一切众生的 寿命也是一种幻化浮影,不实际的。「此方便者名为禅那」,禅那就是一种 定。

  师父:「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浮想就是妄想。刚才慧庶提到六道生死、西方极乐 ,这也是浮想,可是这个地方要打转身,禅宗说不打转身就死路一条。你说 六道生死为浮想,是浮想,可是为什么受用身心呢?你说极乐世界是浮想, 不错!是浮想,为什么求生极乐呢?你想一想,你住了一边,是不是?这六 道生死、极乐世界皆为浮想,你不住了,你是住了不住啊!住了无六道生死 ,住了无极乐世界,还是不对啊!那你住了无六道生死,住了无极乐世界, 住了那个?住了奢摩他。这是不住,不住三摩提,不住奢摩他,叫寂灭轻 安。

  唉!所以我想大家刚开始上课时昏头转向,现在大略有点了解了吧?对这段 文谁还可以再发挥?最后一个人讲!

  般若经讲,心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住。无所住,不住有、不住 无,连不住也不住,才叫无所住。要是不住有,不住无,住了那个不住,还 是住啊!

  佛传此法,我们真要上感佛恩啊!你们讲的时候,要是取着于相,不对!一 边,边见。取着于相的话,你连相宗都不入,相有三种,言语相、文字相、 心缘相。取着于无相,也不入,还是凡夫、外道。住于相,不取着于相,入 性宗了;住于无相,不取着于无相,入于性宗了。所以性宗有三个差别,始 教、顿教、圆教。大乘始教,仅仅是相宗、空宗,这个不是华严宗强调的, 我们看事实就知道了。这个方便叫禅那。大家如果没有再发挥的,查注疏。

  你想,此法你要是得微尘许法味,还有什么可要求的?其它的一切皆同糟粕 。查到注疏的上来写。

  由于这三种方便,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可以知道为什么入名相、出名 相了吧?不出名相,不得这三种方便。入名相、出名相,自然入理。入理不 出理,不得禅那。

  身心世界有没有啊?没有?你落于一边;有身心世界受用?你如果有身心世 界受用,又落于一边。受用身心世界,相在尘域如器中锽,那两边都不落。 谁查到注疏,上来写。此地看大家的见地。

  大家不相信,你想一想,你们今天所发挥的,所讲的,恐怕都不在经文,如 器中锽嘛!你根据那个经文讲的?没有吧!器中锽,它根据那段经文出的? 佛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根据那段经文来的?如果有根据的话,不叫无 上正等正觉,它有上嘛!有老师嘛!此法如器中锽,(啪!)它从那里出, 从左手出?从右手出?都没有声音。从两个和合出吗?也不是啊!两个和合 是右手、左手和合,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声音。和合以后变成有声音,不 合道理。好比土里没有黄金,水里没有黄金,土和水和合变成有黄金,那有 这个道理?

  所以诸佛权智不思议,普度十方无所依。大家看过胜鬘经吧!唯有佛一人是 无所依,其它的声闻、缘觉、菩萨皆依佛,对不对?如果佛还要依于其它的 佛,那就有上了,不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仅仅等觉位。佛是无上士。

  你们有人将来要是注疏经文的话,到此地,光看资料,不解。你入法,才能 解。资料都是有罣有碍的,你们不相信,想一想,器中锽──器中的声音它 依于何而生的?没有,它无所依。大磬没有声音吧?维那拿磬棒一敲,出声 音了。维那有声音没声音?维那假使有声音,没有大磬,没有磬棒,他应该 出声音。磬棒有声音没声音?磬棒有声音的话,没维那,没大磬,应该出声 音。大磬也没有声音,大磬假使有声音,它自己出,不等维那敲磬,它自己 出。维那没有声音,磬棒没有声音,大磬没有声音,三个加起来,变成有声 音,不合道理。你想一想,这个声音从那里出?无所依。

  这个道理深一点,听懂的举手我看看?听不懂的,举手我看看?啊!不错, 你们这就到了碍无碍皆寂灭了。哈!

  法都是一样,你生烦恼,别人惹你,冒犯你,你就生烦恼了。这烦恼从那里 来的?无所依啊!怎么知道呢?烦恼是你和对方生气才生出来的,如果你有 烦恼的话,没有对方,没有因缘,你还有烦恼啊!不合道理。如果对方有烦 恼,没有你,没有因缘,他生烦恼和你有什么关系?如果烦恼自己会生,没 有对方,没有你,这烦恼怎么生出呢?所以知道三方面都没有烦恼,我、人 、因缘都没有烦恼。既然都没有烦恼了,我、人、因缘加起来变成有烦恼? 不合道理!可怜我们从无量劫来,就在这里生死不断啊!大家再不觉悟,不 及早回头的话,两眼一闭,两腿一伸,你到猫肚里去,到狗肚里去,不知道 了。

  所以大家放下!放下!放下!莫计较人我是非,精勤佛道。佛道有三种事, 佛说过,诵经、参禅、僧众事。诵经、参禅,我们是诵经、念佛,实在说起 来,就是定慧二道。

  如果过了这个店,再没有落脚处了,如果再不精进努力的话,上那里去投宿 啊?你现在还分别人我是非,计较人我是非,来生落入狗腹的话,你就和狗 争那饦大便去!

  大家看看,现在应该体会到,这是什么?圆觉经是吧?不是,这是法宝啊! 没有它,我们怎么能够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怎么了生死,怎么出离啊? 是不是法宝啊?真应该上感佛恩啊!佛不说,我们怎么知道呢?

  大家不要想到吃饭,我们听经耽误了吃饭的时间,那是为法忘食,还不到为 法忘躯的地步。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一八下?一三)「此正示中观行相也」禅 那是中观,中道义嘛!「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 这中道义有很多名字,大乘起信论就叫一心,有叫法界,有叫实相。「外忘 其境」,这个「忘」应该读「ㄨㄤˊ」。「故云不取幻化。内忘其智。…… 」这里外不着境,内不着智,可以说是境智一对啊!怎么外不着境?境因智 生,智因境立。皆是假名相,如果境实在的话,不因智生,智实在的话,不 会因境立。

  「能所不立。则无明净尽。故云无知觉明。」能所,境就是所,智就是能, 能所俱离就叫反闻闻自性,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就修这个。「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 。……锽乃钟鼓之声。言虽有体质。而不碍声之远达。正取器微声大。」器 、钟虽然小,声音很大。声音不在弦,弹琴弦的时候,声不在弦,弦没有声 音嘛!弹琴弦的时候,声音不在琴弦,如果在弦的话,你听不到,所以说弦 外之音嘛!如果说声音在琴弦,弹琴弦就听到声音的话,应该琴弦听到你耳 朵啊!

  「以明即碍处能达无碍。意谓向心境未忘。则身心世界为碍。今既了悟法身 。」慧明就提出来了,他说净圆觉就是法身,中道也就是法身。「即此幻妄 身心世界不碍法身。……」,你们也都讲出来了,法身好比就是器中锽,你 们大家看!看到了没有?三世诸佛法身,你自己也是,你要是知道这个道理 ,三世诸佛法身,看到了没有?这就叫阿弥陀,自己不认识,怪谁来?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此示观行成益之相也」,寂灭轻安是得到受用, 得到利益。「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的话,一边啊!灭也灭,才生 灭俱灭,那叫寂灭。「三德圆证。涅槃常乐。」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还 有什么德?(答:解脱德)涅槃常乐具足说怎么说?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三德、四德,他都说了。「故云寂静轻安。……此则二障永断。二死永忘。 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二障是什么障?烦恼障、所知障。「二死永忘」 ,什么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了,分段生死、变 易生死都没有了。「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极证就是果位。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四六下?八)「禅观之初。觉明诸碍。身 心能所毕竟常然。不取幻寂。迥超绝待。」为什么不取幻寂呢?幻化不可寂 灭,要有寂灭想的话,那是不对的。幻化是不是实在的?没有实在的,没实 在它本空啊!本空,你空可灭不可灭?空不可灭,是不是?所以毕竟常然, 不取幻寂。「迥超绝待」,超出一切,这是两句话,远远超出一切法。绝待 ,没有对待,叫迥超绝待。它不是说,超过于绝待,不是那个。「迥超」是 超出一切法,「绝待」是没有对待,有对有待,古德不是讲有对有待是匹夫 禅定?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音韵出外。无知觉明至永得超碍无碍境。如彼击钟其 声锽然周法界。受用世界。了知身心。生死涅槃不相留碍。」意思都差不 多。「正显双遮」,有无双遮,按照本经,奢摩他、三摩提双遮,遮是遮 止。双遮也是中道,是什么中道?真谛中道。双遮是离一切法,叫真谛中道 。离一切法又有一句话怎么说?离四句绝百非,叫真谛中道。即一切法呢? 即四句,叫俗谛中道。「二边中道了义之妙观也。是以如器中锽。统摄万行 。不取幻化及诸静相。随顺世界。了然无碍。唯佛极证本具之法。故云如器 中锽等。」

  「二重明离相。寂灭即中谛之体。」在法曰中谛,在智曰中观。「观」之一 字,是把法和智结合起来。「菩萨住此。故曰轻安。妙觉随顺。此非息动之 寂。生已而灭。」说这个妙觉随顺并不是息动,动停止了叫静,不是那样。 动是静之动,静是动之静,大家深深体会这个道理。「生已而灭」,一切法 无生,那里有灭呢?一切法本不生,何尝有灭?「正是双遮之体。禅那之妙 观也。」

  你们感觉怎么样?今天我们修学这段文,大家得受用了没有?好好修!此法 如器中锽,你们法身、佛性如器中锽,你为什还生烦恼,执着人我是非,把 它给拘束呢?如果你餐到微尘许法味,其它一切皆是法身以外之物,那都是 身外之物,我们修道人应该把身会到法身,法身以外的东西何必求它呢?都 是如幻如化的。

  ■第四十二次修学

  师父:这和修学弥陀要解教育方式不同,大家要认识。一般教育方式,教者教,学 者学,叫直言,所谓直言曰教。老师在上面讲老师的,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 ,直言。现在我们修学经法方式不同了,采取交言,就是教者、学者互相交 换勉励。这个效果是教者也教,学者也学;教者也学,学者也教。所以我们 采取这个方式很大胆,讲一句不客气的话,如果领导人没有一点点基础,那 采取这个方式就一塌糊涂,一片混乱了。这两种方式,两种经,又有不同。 我们晚上修学弥陀要解的方式,和修学圆觉经的方式又有不同,修学弥陀要 解是没有拄杖子给你拄杖子,什么拄杖子?拄杖子就是所谓「拐」啊!以前 土话叫拄杖子,拄着它走。说你没有拐,给你拐,可以看参考书、看资料、 看注解。

  这圆觉经不是,有了拐杖子,夺你拐杖子,有拐可以走了嘛!把拐夺下来, 站起来走,采取这个方式。如果你总拿着拐走路的话,那总是缺腿人。所以 修学圆觉经不许看任何注疏,你有几分本领,拿几分本领,你没有就不拿, 就算了,不要把别人的财宝当作自己的家珍。如果你们私下看注疏,那是你 自己骗自己,我没骗你。我恐怕障大家的悟性,你自己障的话,那就天不怪 ,地不怪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 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师父:我们先修学这一句,要深深地入。「此三法门」,大家都知道了。「皆是圆 觉。亲近随顺」,你要把意思讲出来。「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 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大家讲过以后,我们就开始修学下文 。

  甫师:前面佛回答「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 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我们 修学过,就是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里作一个结论,反扣前面。无上 妙觉也就是圆觉,出生如来一切法。这里讲,虽然前面开出三种法门,不过 都是随顺圆觉妙心。我们从三段文所讲可以印证「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 觉心」三段文都是这样,都是悟净觉心才修行。「十方如来因此成佛」,依 净觉心悟入,然后修行成佛,成就佛道。其实整部圆觉经,我们渐渐可以知 道,不外是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的道理,也就是师父常常跟我们说的,无 性随缘,随缘无性。因为本来就没有一法可得,我们却不能证到无性,不能 证到随缘。这几段经文都在反复说这个道理。

  刚才是讲佛的果位,下面继续讲佛的因地是菩萨行,菩萨的种种方便,乃至 一切的同、异都是依这三种事业。然后作一个结论,「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只要究竟圆满,就能证入圆觉,也就是证到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的道理。 本来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道理,只是众生不会,所以要假方便。前面 就是修行的次第,方便随顺,渐渐证到这个道理。

  师父:慧甫会到二谛,不错!实在说明白一点,随缘无性是奢摩他,无性随缘是三 摩提。随缘无性则无随缘,无性随缘则无无性,真谛中道入禅那。随缘无 性就有无性,无性随缘就有随缘,俗谛中道入禅那,佛所说的法都是这三项 。

  我曾经和大家讲过,佛说过比丘有三种法应该修行:诵经、参禅、僧众事, 诵经是三摩提,参禅修定就是奢摩他,僧众事就是禅那。僧众事从那里会 呢?从念佛三昧会,作一切僧众事不出三昧。那是药山祖师和那一个祖师? 两个人劈柴,那个祖师劈柴,药山祖师用车子给它推走,药山说:「你躲一 躲啊!我要推车子了。」那个祖师说:「向来是车子躲人,那有人躲车的? 」「你要是不躲,我轧过来了。」所以说老祖师都是劈柴、担水出来的。禅 那,念佛三昧就是禅那,做一切事不出三昧,不出三昧做一切事。大家要认 识,这就是念佛、诵经、僧众事,就是这三项事业。慧明讲吧!

  明师:「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这三法门就是奢摩他、三摩提 、禅那。我的体会,奢摩他是空观,三摩提是假观,禅那是中观,也就是 天台所立的三观。「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如来依这三观,得三观一心 能成就圆满菩提。「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方便」,三观 就是讲三谛,三谛浓缩起来就是二谛,菩萨不离二谛法,从真空妙有当中行 种种方便,行菩萨事业。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如果能圆满证到三观无性的话,就能证到一心,一 心也就是圆觉的别名。

  师父:大家知道,天台立三观,修入空观得体真止,小乘。修入假观,方便随缘止 ,菩萨。然后再修中道第一义观,离二边分别止,这叫次第三观。如果你修 奢摩他入空的话,一空一切空,空也空,假也空,中也空。修假的时候,一 假一切假,假也假,空也假,中也假。修中的时候,一中一切中,中也中, 空也中,假也中,这叫一心三观。天台的一心三观又叫不思议三观。一心三 观实在说就是华严的法界缘起,缘起法界,也就是实相诸法,诸法实相,这 是它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不同之处。讲吧!

  策师:此三种法门就是第一奢摩他,奢摩他我们可以讲是寂,照而常寂,第二是三 摩提,可以说是照,寂而常照,禅那是寂照双修。这三种法门都是随顺圆 觉的方便,本来这种法是无修无证的,但是我们要契入,要有无量无边的方 便,所以这三种方便来成就圆觉妙性。

  「十方如来因此成佛」,三世诸佛皆因为定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 双修而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种种方便就是六度万行,还有一切同 异,总相和别相,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圆证无上妙觉。

  师父:慧策讲的这段话,近乎圆教了。奢摩他是寂,三摩提是照,不入圆教。如 果奢摩他是照而常寂,入圆了;三摩提寂而常照,入圆了。既然照而常寂 ,寂而常照,就非寂非照,入中了,这是一种入法。虽然非寂非照,能寂能 照,又是一种中道。大家不知道「即成圆觉」,圆觉就是佛啊!你们做法会 时,惠安念疏文了吧?「大圆满觉」,大圆满觉就是佛嘛!现在我们接着修 学下面的,连上文一起修学啊!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 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

  这段文从上面修学下来。「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 。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 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 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修习这段文。

  「圆觉亲近随顺」,怎么亲近随顺圆觉呢?修奢摩他、三摩提、禅那,怎 么样能算亲近随顺圆觉呢?圆觉是什么东西?如果仅仅偏空,叫但空,不是 圆觉。如果仅仅偏有,落入常边,也不是圆觉。寂而常照,空即是有;照而 常寂,有即是空。这样也有也空,非有非空,才叫亲近随顺圆觉。大家讲的 时候,这两段文都一起讲。

  唉!你们大家不吃饭、不睡觉、练不倒单,离这三项事业十万八千里,背道 而驰。不吃饭饿死,能不能修到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不睡觉、不倒单 ,能不能修到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都叫盲修瞎练啊!认为那是功夫 。谁讲?

  观师:三法门如果以净土法门来看,奢摩他可以讲,我们念佛不起烦恼,这不起烦 恼就是奢摩他。我们不起烦恼,佛号念得清楚,起大悲,这就是三摩提。 讲到禅那,经上讲菩萨坐禅唯修一事,修那一事呢?就是念佛。禅那是不离 三昧做一切事情,做一切事情不离三昧,净土法门殊胜的地方就是随缘修, 若随缘修可以修到直观心性,佛因此成佛,菩萨也是依此方便而成佛。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修行如果证悟,就是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 于圣道。」圣道就是圣人之道,一般说初果以上就是圣道。假如有人以这种 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还不够。「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 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因为我们如果闻圆觉无碍法门,可以修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可以成菩萨道,可以成就佛果。譬如我们学念佛法门, 依教奉行念佛,也能随缘让大家能够念佛的话,可以成就无上佛道,主要是 仗佛力的缘故。

  师父:「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因圆觉而成佛,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成佛, 当然不可相比了。你教化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有一个人成佛啊! 这个文很清楚,阿罗汉、辟支佛叫一阐提。一阐提有三种,一种断善根下地 狱众生,叫一阐提。第二种一阐提,定性二乘,就是这里所说的阿罗汉、辟 支佛了,定性证到二乘果了,不出来了,永不成佛,所以称一阐提。还有一 种一阐提,大菩萨,譬如地藏菩萨就是一阐提,他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地狱怎么空呢?所以他永不成佛,其实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无量无边的劫 ,他应该早成佛了,他不成佛,为度众生发大慈悲心,所以我们也说他一阐 提,他不成佛,不成佛叫一阐提。所以一阐提有三种,断善根的不成佛,定 性二乘不成佛,发大心的菩萨不成佛。所以教化定性二乘百千万亿成就阿罗 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一个人成佛啊!是这个意思啊!谁讲?

  翰师:「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三法门可以讲是相,圆觉是自性 清净心,也就是体。我们会到自性清净心,就能起大用,所以就亲近随顺奢 摩他、三摩提、禅那三种法门。「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 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这可以说是五性差别,五性差别依这三种事 业而成就无上佛道,因为十方菩萨都能会到无性随缘,所以能够寂而常照; 会到随缘无性,所以能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 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修行佛道一定要会入实相无相的 法门,才能成就教化百千万亿的阿罗汉、辟支佛果,因为阿罗汉辟支佛果没 有会入佛性,还在一阐提。

  师父:慧翰讲得不错!他谈到自性清净心,也就是一心,一心它有其方便,一心才 分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心才分出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一心才分出三 种方便──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一心就是圆觉。你们大家都练习讲 ,因为我把种子洒在地下,看到一个一个种子发出苗来,我很高兴。

  经师:「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三法门是奢摩他、三摩提、禅 那。这三个法门能让我们成就圆觉,开发我们的自性,怎样开发呢?「十方 如来因此成佛」,因什么成佛?也就是依前面三个法门来成佛。但是这三个 法门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常听的缘起法。缘起法就是龙树菩萨所说的,因 缘所生法。这个缘起法,华严讲法界缘起,缘起法界。所以说「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无」,「我说即是无」是奢摩他,「亦为是假名」是三摩提, 「亦是中道义」是禅那。所以缘起法可以让我们会入法界缘起,缘起法界, 开发我们本来的悟性,而不是证到圆觉。

  十方菩萨因此假藉缘起法这种方便来分证奢摩他、三摩提、禅那,所以能 成就佛道,「若得圆证即成圆觉」,这是讲到果位。下段文是指成就。「善 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 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我们知道阿罗汉、辟支佛果是小乘人 ,小乘人不会缘起法,他执因缘法为自性法,所以落入定有,落入常断二边 。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知缘起法是自性,会入缘起法,所以圆觉无碍法门 究竟成佛。

  师父:慧经会的也不错,会到缘起法,不错。他也会到龙树那一偈:「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是那个意思。现在学佛的人, 有一般的人说龙树是性空宗。不对!他是把缘起会入性空,你不相信看中论 就知道了。说唯识是有宗,不对!他是把性空会入缘起。龙树强调是第一义 ,唯识强调的是世俗谛,要不然你不会这两宗了。我们知道阿罗汉、辟支佛 他入空,辟支佛比阿罗汉要利根,体空。阿罗汉是析空,分析空,他不入假 。一旦到了大乘里头,一个空,一个假,也有分别了。如果是不执着它的, 入性宗;执着它的,入相宗。执着假,执着有,入相宗。

  后人学唯识的,不入相宗,叫半头唯识。有一般人学空,执着于空,叫大乘 始教,大乘始教比阿罗汉、辟支佛高一点了。吉藏大师说他学大乘执大乘, 学大乘失大乘,就是指这辈人讲了。他学空,着于空;学假,着于假,所以 称为相宗、空宗,大乘始教。如果学空不着空,就空不碍相;学相不执相, 相不碍空,这就入了终教了,终教就是这个样子。性宗有三个层次,终教最 低了,再进一层次,顿教,顿教入中道义,不错,可是入了真谛中道,不会 俗谛中道。圆教是从真谛中道再出俗谛中道,俗谛、中谛、真谛,不加分别 。所以我们平时说圆顿大乘,是指性宗。至于你们要是学法,执着于法,那 更不足道哉!谁还讲?

  融师:师父!我试试看。「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 成佛」,我们前面讲过,奢摩他是随缘无性,三摩提是无性随缘,禅那是 真谛中道。另外有个名字,无所得心、无住心、清净心。如果我们依此会入 无所得心、无住心、清净心,十方如来也是因此而成佛,依无所得心成就佛 道。

  「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十方菩萨也是依这三种 事业成就佛道。「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十方菩萨以无所得心、无住心、清 净心证到圆觉,也是一样成就佛道。「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 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 。」我们知道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偏空,无法成就佛道。假如我们闻此圆觉 无碍法门,可以直接契入无所得心、无住心、清净心,就能即成佛道,胜过 教化阿罗汉、辟支佛果。

  师父:这个很重要啊!你执着于相,在凡夫位,叫妄心,虚妄心。执着于空,执着 于偏空,执着于相,虽在圣人位,也是妄心,他的妄心不入性,所以不叫性 宗。如果不执着,就入性了,这是那位大禅师说的?是五祖说的还是谁说的 ?忘记了。他说,若人于真心不起妄心,于妄心不失真心,自性清净,此人 命终之后,天上人间任栖泊。愿示现天上就示现天上,愿示现人间就到人间 来。禅宗老祖师有很多得到这个大受用,我们根机不行啊!还是念佛求往生 ,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真心当中不起妄心,于妄心当中不失真心,自性清 净心,会到这个程度的时候,要想上天就上天,要想入人间就入人间,要想 来我就来,要想去就去,那多自在啊!

  所以禅宗很多祖师会到这个地步的。怎么修到呢?一下手不起妄想,不生烦 恼。义玄要取灭了,说:「谁给我一个直裰?」直裰就是海青啊!大家给他 ,他不要,化了三天缘,化不到。临济宗那个祖师知道,派人给他抬一口薄 皮棺材去。他一看就笑了:「这又是临济小儿!」义玄的境界很高,他就收 下了。收下他就说:「今天我要死了,到东门死。」大家听说到东门死,说 我们去看看。给抬了棺材,他看看天上,手拿着铃当,当琅!当琅!说:「 今天日子不好,今天不死,明天到南门死。」到第二天,还有一部分人又抬 着棺材到南门,他又看看天:「唉!日子还是不好,今天不死了,明天一定 死!到西门死。」剩下没几个人了,到西门,还有几个人给他抬棺材。到了 西门他又说了:「今天不死了,日子不好,明天到北门死。」到了第二天, 没人去了,「听这疯子干什么!疯和尚!」到了第二天,没人给他抬棺材了 ,他自己扛着棺材,一个薄皮棺材嘛!到了北门。路口站了几个人看热闹的 ,大声喊:「我要死了,义玄要死了!」自己躺在棺材里,当琅!一摇铃铛 ,没声音了,大家跑过去看看,死了。赶紧传消息,说义玄死了,都跑去看 了,棺材没有人,只听空中有铃声,当琅!当琅!愈去愈远。你看,他就是 天上人间任栖泊。他能修到,我们修不到吗?我们叫妄想障住,烦恼、恶业 障住了,惑业苦障住了。谁还讲?最后一个。

  策师:此三种法门,可以说菩萨见性,见什么性?无性。奢摩他是无相、无愿、无 作,三摩提就是一切相,禅那不偏空也不偏有,会归实相,实相无相无不 相,知道一切相都是无相。这三个法门能随顺我们的法身,十方如来皆依此 三法见性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就是无量法门,菩萨为教 化众生,所以开出无量法门度化众生,都是如幻如化的。依这三法知道一切 法都是无性,无性随缘就是无相无不相,会归圆满,就能证入法身。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圣道就是二乘以上。「教化成就百千万亿 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这刚才 师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有人修圣道不如有人见性成佛,这种无碍法门就是 见性,见性他一剎那随顺就是见自性清净心,他成佛就有余。二乘人偏空, 认为有涅槃可证,不能成佛,就失去大利益。所以不如有人一剎那顷随顺修 习,见自性。

  师父:「假使有人修于圣道」,实在说就是佛道啊!因为佛为大圣嘛!所以称为圣 道。现在我们看下文,我把它读一读,我们就查注疏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师父:好!现在开始查注疏。

  农夫洒下种子去,他天天看,天天看,看他的种子有生苗的没有?

  (太虚大师全书?圆觉经略释?二一五一?一○)「结说三种法门,随顺修 习皆可直证圆觉,故云皆是圆觉亲近随顺。果地之佛,因此而成。……」因 地就是菩萨,这还是把菩萨是佛的因地,佛是菩萨的果位说出来了。「但此 三种法门,圆融无碍,虽云专修于止。」止就是奢摩他,三摩提就是观, 「而止中即有观,……」大家要知道修止没有观,不得止;修观没有止,不 得观,止是观之止,观是止之观。「不可执为定三非一」,一定定三,不是 一,这不入中道。谁知道怎么入中道?三而一就入中道了。非三非一,入什 么中道?真谛中道。能三能一,入什么中道?俗谛中道。这个人有见地。

  「亦不可说是一非三。要因行者性欲不同。」根性欲不同。「所取方便有异 ,是以循性差别分为三类。」这个人讲得很有见地。「若能圆融修证,即成 佛道而圆满觉行矣。」圆满觉行就是成佛道。

  「此示圆觉法门,迥非二乘圣道所能比。」「修二乘圣道者,无论于己修之 外,又能教化成就若干人证得圣果。」「己修之外」,是自己修,教化其它 人是度众,自觉觉他。

  「终滞偏真,实远不及闻是三观短时修习者。」偏真,二乘是入空观,体真 止,他光是着于真谛一边嘛!空不错,是真。空为什么是真呢?无性嘛!无 分别智嘛!是法身,是真嘛!所以他入涅槃,不生菩提,不起教化嘛!「转 为成佛正因」,这三种修习方便是成佛的正因。「无有迂曲也。此中无碍法 门,即指三种方便。」我们修习三种方便──用午斋。哈!

  大家不要有心灵偶像,你在心里先有主见了,先入为主,障住你佛性不得圆 现。就是一般讲的,先有主观。所以你讲出来以后,把人家的对照你,看自己对几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