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月溪法师讲述
目录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
圆觉经大义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锁是宝贝;不定性声闻认缠空不是宝贝,再去问找宝贝。二乘缘觉分两种:不回心者、回心者。不回心者迷正知见,认空无所有,不执着空,认箱子为宝贝;回心的二乘缘觉再去问找宝贝。大乘人研究用什么方法,将钥匙如何开箱子,得箱子里的宝贝。这一部经完全是开箱子的方法,一部经就是全部经纲要,先将经题解释明白。
(附表解见后页)
“大方广”就是佛性的体用。“大”是指佛性光明,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超出时间空间;“方”是指佛性的体,用是由佛性的体发挥出来;“广”是佛性的用,是时时加庇我们众生的,犹如太阳光明一照,将一切昏尘照破,照着我们众生,就是《华严经》里说的:“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圆”就是指佛性遍满虚空,圆满不漏;“觉”就是指本来绝对的大觉,不是指对迷而觉得觉、相对的觉。
“无始幻无明”,就是说无始以来,无始无明同佛性是同时有的。经里面说:“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无始无明是无始以来同佛性有的,是可以破的,我们不能见我们的佛性,就是被无始无明遮障佛性,如同空中有乌云遮障太阳的光明,将乌云吹散,太阳的光便能显现;将无始无明打破,本有的佛性就可以看见。无始无明,就是《华严经》里说的“破无明黑暗”、《胜鬘经》里说的“断无始无明”、六祖说的“无记空”、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这一部经主张的,就是破无始幻无明,一破便可看见佛性。
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就是经里说的:“四缘假合(四缘指见、闻、觉、知),妄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经里主张破无始无明,应远离四种禅病。佛说:“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四病就是:
一、是止病 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是作病 舍妄取真,将一个恶思想改为一个好思想,背尘合觉,背觉合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孔子“正心诚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是任病 就是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对境无心。儒家“乐天知命”、道家“返自然,归婴儿”,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是灭病 就是将一切思想断尽了不起,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庄子“坐志”、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释迦牟尼佛的辩证法,用功有此四病,就是经里边说的:“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四相就是:
一、我 相 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灭。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 相 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之“否认我”而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否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吾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 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儒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书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 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却,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忆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错用功就是犯作、止、任、灭四病,结果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佛性,其实不是佛性。经中佛说:“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照着经里边所说的三种法门用功,便不落于四病。
经里又提到有三种法门可以破无始无明,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中国音叫做“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幻无明;“三摩钵提”中国话叫做“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幻无明;“禅那”中国话叫做“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幻无明。
破无始幻无明用功,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赡部洲(即是这个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净净的看,向脑根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净净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叻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净净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功夫纯熟叻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用功,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要将它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叻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经里边说:“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见性的人历史事迹,统统照此三个法门修的。
可破与不可破辩论 无始幻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时贼王再招新匪,是贼患仍未平也。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从无始幻无明而来,无始幻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明明自性也。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固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用之以破无明。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根本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无始幻无明,犹如以毒攻毒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是空空洞洞,是空执,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
真妄辩论 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覆覆,何时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是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亦无益也。昔祖师有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它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不正念是妄,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边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渐修顿悟之分别 渐修是由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但六根与一念是不能永断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随一根,破无始幻无明,由小、中、大是为渐修;顿修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顿悟。
“大方广圆觉”、“无始幻无明”、“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这五种不能说先有圆觉后有无始幻无明,亦不能说先有无始幻无明后有见、闻、觉、知,亦不能说先有见、闻、觉、知后有一念无明,又不能说先有一念无明后有眼、耳、鼻、舌、身、意,经里边说:“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经里边又说:“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维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未曾见佛性以前,思想、人生、宇宙万物皆是生灭相对的;认为心中一样不想是绝对,因为自己不明白是相对中的绝对,并不是真正的绝对。打破无始幻无明以后,见绝对的大方广圆觉佛性,思想、人生、宇宙万物统统变为绝对的佛性,变为绝对的法身净土。
经中又说:“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但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杂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受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以后我们的人生处世 经里面又说:“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这就是《华严经》说的:“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于佛法中分别间法,不能于世间法中分别佛法。”别种经就是叫做经,惟有《圆觉经》叫做经中了义经,与别种经不同。经里面说:“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此经以圆觉为“体”,以见、闻、觉、知顿悟破无始幻无明为“宗”,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用”。此经是顿教法门,如来五时说法,此经是说华严时(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三种法门在未曾用功以前,要先明白以下的条例:
○ 佛性与灵性的分别 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无有改变,不受熏染,不起妄念(出《华严经》),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样。
灵性,新学家谓之脑筋,旧学家谓之灵魂,内外合成,内是见、闻、觉、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两方面的能力:染缘与净缘。染缘有善、恶、是、非、爱、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净缘,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染缘是起妄念,净缘是断妄念。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
○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 不同之点: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是可以破的;一为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破;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是不可破,悟后变为佛性。
○ 佛性与无始无明不同之点 一是有知有觉,无生无灭,遍满虚空,光明普照;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
○ 《指月录》云:“未见佛性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见性以后,灵性、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皆变为佛性。”
○ 修小乘、中乘、大乘及一佛乘之分别 小乘是断六根,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譬如一面明镜,将灰尘打扫帚得干干净净,就是脑筋里面的净缘(即修四谛法门)。
○ 中乘将一念无明,清清净净的断了,知觉都没有,空空洞洞,是无始无明,非佛性(即修十二因缘法门)。
○ 大乘用功,一念无明及六根统统都不断,利用六根的一念,随便那一根,破无始幻无明见佛性为主要(即修六度静虑法门)。
一般人注解《圆觉经》“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有的认为断六根就是佛性,有的认为断一念无明、十二因缘就是佛性,其实断六根是小乘,断一念无明是中乘,《圆觉经》是大乘,非中、小乘,永断无明是指断无始幻无明,非六根,非一念无明,经里边说见佛性后六根与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有的注解说:“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佛经中并无此话,这是从孟子的“良知良能”脱胎来的。有的注解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佛经中并无此说,乃从老子《道德经》脱胎出来的,《道德经》里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的注解中又说:“不要执着有妄念,不要执着无妄念,亦不要断妄念,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佛经中并无此话,是《道德经》中的“渺兮冥兮,其中有精”;有些注解中又说:“中道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佛经中无此话,中道是儒家的话,并不是佛经的话,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大乘法门是说用功法门的,《圆觉经》说得最明白,是大乘菩萨问佛用功的,非小乘、中乘的道理。《华严经》是发挥宝贝体用;《楞伽经》大慧认箱子是宝贝,佛将宝贝告诉他,指导他箱子不是宝贝;《维摩诘经》中释迦佛、维摩居士、文殊菩萨说宝贝,其余的人认箱子是宝贝;《大般涅槃经》问宝贝,佛告诉他宝贝;《大般若经》说宝贝的妙用透三句;《无量义经》说宝贝的体;《妙法莲花经》说将来得才宝贝;独有《圆觉经》开了箱子拿宝贝,才称赞为经中经。如《大宝积经》等讲二乘不讲大乘,《阿含经》等讲小乘不讲二乘大乘。说佛法和佛经最紧要的是将三乘用功分清楚,才不会颠倒混淆。
中国的佛法,修明心见性的法门很多,各人说一派,究竟照那一派去修?我们没法子分别那一派是、那一派非,我们没法子决定,只有照着释迦牟尼佛这三个法门去修,就是十方三世诸佛也是从这三个法门去修,释迦牟尼佛也是不出这三个法门,古今一切祖师亦是不出这三个法门,我们现在照着这三个选择去修,是不会走错路的,就是佛所说:“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
宝贝譬比佛性,箱子譬比无始幻无明,锁譬比能起净缘。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月溪法师 讲 沙门冰谷 疏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释经题: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故曰“大”;佛性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故曰“方”;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化令成佛,故曰“广”;明心为“圆”,见性为“觉”,自性遍满虚空,圆里三世,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故名“圆觉”;“修多罗”译为“经”;了义者,最彻底之法门也。
释人题:此经是唐朝时,北印度罽宾国一位沙门,名“佛陀多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罽宾”华言“贱种”,其国原属奴隶阶级,婆罗门教目为最卑贱之种族,世尊提倡平等,不分贵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虽贱种人亦得列于门墙,故罽宾国佛法极盛,高僧辈出;“沙门”华言“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佛陀”译“觉”,多罗译“救”,即自觉、救人之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此段若照晋朝道安法师所创之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讲,应属于序分,乃叙述佛说本经之缘起。
“如是我闻”译为白话是“我所听到的是这样”,佛经乃世尊灭度后诸弟子所录出者,故冠以“如是我闻”四字,意谓“我所闻于佛者如是,非私见也”。又《大涅槃经》载佛临终时,有四依之嘱,其一即经典皆冠以“如是我闻”四字。
此经乃世尊就清净法身圆觉自性发挥妙理,故与他经不同,他经开首必先举讲经地点(如《金刚经》开首即说:“如我是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等),而此经则否,良以法身自性圆满十方,现诸净土,不可称名,故开首即曰:“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婆伽婆”三字,历来注疏皆解为佛十种通号之一,其实佛之另一通号乃“婆伽梵”非“婆伽婆”也。《涅槃经》云:“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破无明之意,无明破则法身现矣;《报恩经》亦谓“婆伽婆”乃指法身,《圆觉经》发挥法身妙理,故同于婆伽婆说法也。
“神通大光明藏”者,圆觉自性也,简称“佛性”,自性能生万法、能转万物,故曰“神通”。言释迦破无明见佛性,转大*轮,得到真正受用也。此佛性乃佛与众生所同有,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亦名“诸众生清净觉地”,其体则“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者,法身无二也,随顺者无碍也,故能由体起用。“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此净土乃法身净土,于三昧中示现,故诸大菩萨及眷属,亦须入于三昧,方能“同住如来平等法会”,恭聆大乘妙理。
十二菩萨者,当时之大善知识,亲近世尊发大乘心成道者也,与观世音菩萨、维摩诘居士等,俱不在一千二百五十弟子之列。此法会乃世尊就圆觉自性发挥妙理,揭出大乘顿教之要义,非浅学所能唱酬,故以十二大菩萨为上首。观其次第提出之问题,皆属肯要,故知圆觉了义,非普通一般弟子及声闻二乘所到之境界也。观《维摩诘经》与,即可明了诸大弟子与诸菩萨境界之差别,诸大菩萨有已悟及未彻悟者,而诸弟子则尚居学地。迦叶于佛晚年拈花示众时悟入,而舍利弗则佛灭度后始发愤用功成道,故佛说《法华经》时,退席者五千人,皆小乘根器,未能领略大乘妙法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文殊在十二菩萨中德学最优,故先代表大众提出问题请佛解答。其问题之要点有二:一为如来最初修行时所采取之方法如何?二为菩萨发心修行时应远离之错误如何?文殊此问其目的盖在使末世众生学大乘者,得到正当之途径,不致堕于二乘外道邪见也。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世尊答文殊菩萨之问,最先标出“圆觉”二字。圆觉者,佛性也,亦名“自性”,乃一切如来之本体,菩萨及众生修道时之共同目标也,此经所阐明者即“圆觉”之体用。“一切清净真如、菩萨涅槃,及波罗蜜”皆自“圆觉”流出,佛以此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最初用功时亦依此“圆照清净觉相”以为目标,打破无始无明方成佛道。诵经至此,不禁合掌赞叹,并欲大声疾呼,以告天下学人曰:“我等学佛,第一须先将目标认清楚。目标者何?即明心见性、成佛度众生是也。”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由是观之,一切如来最初用功,既须打破“无始无明”,方能见性成佛,而一切众生亦因“无明”遮障,致有轮回生死。然则“无明”者,岂非一最重要之关头乎?故世尊于标出“圆觉”之后,即举“无明”以示大众,因为“无明”是“佛性”的死对头,无明未破,佛性不现,故用功人须下极大决心,非灭此不可,一旦因缘时至叻的打破,宇宙河山、万事万物无非佛性,得到真正受用,才是到家田地。
上文既明“圆觉”,此段解说“无明”。言“无明”者,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便有种种颠倒,譬如昏迷之人,将四方易处,其实东南西北依旧,并未因之变易其处。众生因为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为“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心”,其实两者皆虚假。譬如有眼病之人,见空中有华及有两个月亮,其实空中无华,乃病目者妄执故耳。因此不但未能见其“自性”,亦复错认“无明”以为“自性”,故受轮回生死。其实无明并非实有其体,如人做梦,梦时若真,醒来了无所得;如空华灭于空中,不可言其定有灭处。何则?因其本来无生处故也。一切众生错认无明为实相,无中生有,故不能超出轮回生死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上文既将“佛性”与“无明”体状讲清楚,此段乃更进一步说明,如用脑筋思想揣测佛性亦是不对,因为佛性并非脑筋(即见、闻、觉、知)作用,亦非想像或假设可及,须实实在在把无明打破,方能见到佛性。见性之后,一切六根、六尘、见、闻、觉、知亦皆变为佛性,故名为“净觉随顺”。
经文“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一节,言欲修圆觉明心见性者,须打破无明空华。“知是空华”之“知”字并非见、闻、觉、知之“知”,乃含有“实行”、“实现”之意。既已实行打破无明空华,则“佛性”已现,无所谓轮转生死矣。但此所谓“无”,非故作为“无”,或用脑筋想像假设为“无”,乃因“无明”暨“轮转生死”之体性,本来是“无”故也。次言“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节最宜分别清楚。言彼脑筋之“知觉”,其性亦如虚空,但用脑筋想像而知之“虚空”并非实性,乃与无明空华之想相同。虽然如此,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不可将六根、见、闻、觉、知断灭,因为要打破无明,须利用它来做武器,一旦无明已破,则此“知觉性”亦变为佛性矣。故未见性时,说“有”、说“无”俱不对、俱不必,一经见性,则“有”、“无”皆是佛性矣,故名“净觉随顺”。“净觉随顺”者,佛性清净平等,能转万物无碍之谓也。
然则何为若此?盖因圆觉自性,性如虚空,如如不动,无有起灭,亦无脑筋知见,同法界性,本来圆满,遍满十方之故。故以上所发挥之妙理,乃如来“因地法行”,菩萨于此大乘法门发清净心,末世众生如果欲明心见性,依此修行,则可不堕邪见。序分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如: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知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此段文殊与世尊之问答,乃全经之纲领,以后十二菩萨所问者,乃枝节之问题,及用功时所最易患之毛病耳。文殊问佛:“如来最初修行时之方法,及菩萨修行应远离之错误?”世尊答以欲修圆觉打破无始无明,然后能成佛。佛性非用脑筋揣测想像可见,但亦不可如小乘之断灭脑筋思想,须利用此脑筋知觉(即六根)打破无明,无明一破,则一切六根、六尘,甚至无明皆变为佛性矣,佛性本来圆满,故“成道亦无得”。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普贤菩萨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如幻者,身心为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体,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节普贤菩萨恐众生未能明了“以幻修幻”之义,故代表大众提出疑问,言若众生已知身心皆幻,则何以当借此如幻之身心修行?岂非以幻修幻乎?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是修行者?何以说修行如幻耶?反之,若众生不修行,常居生死幻化之中,则如幻境界当不能了知,何能令妄想心解脱耶?故此请佛再示方便修行之法,使诸众生得永离诸幻。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佛答普贤之问,言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便有佛性,同时亦有无明,佛性乃真如实相,不染不坏,而无明幻化则属虚妄体,一经打破永归消灭,无明既灭,佛性永现,如空华在空中,幻华虽灭,空性不坏。然欲打破无明,非利用六根(即一念无明)不可,故曰:“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及至无明打破,诸幻尽灭,则佛性如如不动矣。“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者,言若用脑筋揣测佛性,则其所得影像亦同于虚幻。未见性时,说有觉、说无觉,皆未离于幻境,因但属脑筋作用故也;须实实在在将无明打破,然后方算到家,方名“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节说明打破无明之步骤。“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无明界也;“坚执持远离心”者,下决心之谓也。远离心是“一念无明”,换句话说,即起一切想,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心如幻者,亦复远离”,第一步离我执心者,众生妄认六尘缘影之心也,即我执;“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远离者,法执也,我执虽离,尚有法执;“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言法执、我执虽离,尚有空执,空执即无始无明,临济祖师所谓“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到此已是最后关头,正须着力,古人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旦空执已破,则“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矣。以“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譬如用两木相钻取火,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无始无明既断,而一念无明亦变为佛性,“以幻修幻”正是如此。但诸幻能尽,不入断灭,因六根、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也,此等法门名为顿悟。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想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故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方能打破无明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普贤乃大乘菩萨,非不能领略“如幻三昧”,而有规律提出疑问,乃因当时十万众中修小乘、二乘者甚多,骤向大乘妙理未能解悟,故普贤代表一部份大众提出疑问。所提问题细分之有错误之点二:一为不明“以幻修幻”之理,一为误认诸幻(即无明)灭尽,佛性亦灭,此皆小乘、二乘之见也。小乘所修之法门为断六根,即破我执;二乘所修法门为破一念无明,即破法执;大乘所修者为破无始无明,即破空执。破我执、法执皆不澈底,惟有破空执然后能见佛性。故佛再为明白宣示:“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言无明虽破,佛性不动,欲破无明,仍须利用幻心(即六根)也。小乘所谓“灭”,乃属于断灭;大乘则否,大乘无明是“转”不是“断”也,无明破后,六根、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所谓“转识成智”是也(此“智”字乃佛性,非智识之“智”)。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此八句最为要紧,学者不可草率。“心”者,即六根、见、闻、觉、知合成,众生妄执以为我心,故名“我执”;我执虽离,尚有“离”之念在,此念即“一念无明”,名为“法执”;法执复离,则达空洞之境,名为“空执”,禅宗所谓“湛湛黑暗深坑”、“无明窠臼”、“漆黑桶底”,皆指此“空执”境界也。空执即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一破,则无所复离,诸幻尽除矣。故小乘破我执、二乘破法执皆不澈底,惟大乘破空执,方能见佛性,方是澈底解决法门。“我执”、“法执”(即六根及一念无明)不能断,只能“转”之而已,吾人欲明此理,不难于体验中得之。试静坐室中,眼不见、耳不闻,六根皆置而不用,此时自以为无“我”矣,殊不知仍有支援这样做之“一念”在也;于是更进一步,把思想完全停止,一念不起,自以为清净矣,但此时之境界果何如耶?岂非空空洞洞、渺渺冥冥、恍恍惚惚乎?倘认为此空洞恍惚之境为实,则有智识之上等动物,反不若浑浑噩噩之下等动物矣!况此种境界并不能支援若干时侯,普通人不过五分钟至数十分钟便思想复起,算你最有本事,亦不过和印度婆罗门教徒一样,支援一星期、甚至一月之久,但终有一天醒来,有何用处?小乘所谓入定便是这种境界。传说现时某大和尚一入定便是半月、一月,以此受人崇拜,若照此理观之,岂非欲与婆罗门外道争一日之短长耶?(引传灯录志隍禅师坐禅一节),故曰:“空无出入,禅非坐卧。”
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认为“中”乃最高之境界,其实一日廿四小时中能有几时是“中”耶?倘完全做到“中”的地步,喜怒哀乐俱不发,则岂非同于无性木石乎?天台宗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以“中”为佛性,亦属错误。后念未起,乃顷刻之事,终有起时,若以此仅能支援片刻之“中”为佛性,则佛性变为有轮回之生灭法矣!故佛家明心见性之哲,乃“喜怒哀乐俱是中”,日常行住坐卧、嘻笑怒骂,无往而非“中”,良以见性之后,六根、六尘、一念无明,以至一切日常生活俱变为佛性。总而言之,儒家之“中”、天台宗之“中”、道家之“清净无为”,皆属脑筋作用,皆是“空执”,其所到之境界乃“无始无明”之境界耳。能辨乎此,则可以语“大乘”,可以修圆觉顿教矣!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普眼菩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普眼菩萨所发之问,乃承上段佛阐明“以幻修幻”不可将脑筋思想断灭之义而来。其发问之意盖谓思想既不可断灭,则应如何运用,如何修持,方是“正思惟”、“正方便”?上段佛答普贤菩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已言明修圆觉顿教,并无所谓方便渐次,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但普眼菩萨仍恐众生根浅,闻此三昧,心生迷闷,不能悟入,故再为恳求,请佛假说种种方便,使众生有个入处。假说者,本无可说,为众生故,勉为宣说耳。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佛答普眼之问,言末世众生欲明心见性,应当将大乘用功方法认清楚。“正念远离诸幻”,正念者,大乘法也,以别于声闻、二乘之法。远离诸幻,则破无明是也。第一步,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奢摩他,译为“正定”、“寂静”,言初学菩萨及末世众生对于大乘法门,不可犹疑或恐怖,宜有坚定之念泰然处之,则其内自然寂静轻安,能辨诸妄。妄认自身为实,应所宜禁,而妄用脑筋揣测佛性亦所宜禁,能如此“坚持禁戒”,则“安处徒众”之中,或“宴坐静室”之内,无论热闹处亦好,随时均能运用其正当之思惟曰:“我今此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各离,则此妄身当在何处耶?故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耳。”既明白身是虚幻,于是又思惟曰:“见、闻、觉、知四缘假合,随妄有六根,六根、四大(此四大乃见、闻、觉、知,非地、水、火、风)中外合成,故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心乃属虚妄,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则无尘可得,其中所积之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矣。”此乃用思惟辨别身心之虚妄,谓之“正思惟”,亦名“解悟”,亦名“有名三昧”,乃用脑筋思索而得也,故思想仍有用处,不可入于断灭。至若见性之“悟”,则名为“证悟”,又名“无名三昧”,即“无诤三昧”,乃佛性妙用,离于言说。佛拈花示众即是此理,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随拈一法,皆是佛法矣。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节言众生用脑筋辨知其幻身之妄灵不存,则幻心无所寄矣;幻心无寄,则幻尘亦不存;幻尘不存,则所余者“空执”耳。“幻灭亦灭”者,空执打破也,则见佛性;佛性非幻,乃实相也,不生不灭,故曰“非幻不灭”。故知身心皆为幻垢耳;幻垢者,无明是也。无明打破,则佛性充满十方,一切处清净矣。故《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陨。”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此节申明“假说种种方便”之理,恐众生误解此“方便”为实法也。其实佛性本来圆满,佛性本无可说,为引导众生故,故假说种种方便耳。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本自纯净并无五色,为光线所映,随方各现五色,愚者不明其本体,而误认虚幻五色为实有;圆觉净性本来清净,而现于身心,随众生根器而有差别,愚痴之人不明圆满体性,遂说圆觉有种种差别,身心自相亦有种种差别,何异于误认摩尼珠有五色耶?由是之故,不能离开幻化之境。可见佛说“心”、说“身”、说“幻垢”、说“对离幻垢”之方法,皆属于“假名字”耳,甚至一切说此种种假名之菩萨,亦是假名。若就清净自性本体而言,凡此种种假名皆两头话,无从建立也。是故见性之后,“垢”已尽,“对”亦除,即无所谓对离之法,亦无所谓心身幻垢等假名及说此种种假名矣。《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知方便说法,皆属“假名”,名曰“有名三昧”,与“佛性”之“无诤三昧”,不可同日而语也。此一节乃佛说法时,提醒听众不可误解“方便”为实法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疑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节言菩萨及末世众生,破无始无明灭诸幻之后,便得“无方清净”。“无方”者,佛性无所不遍,即无余之谓也;清净者,非净染之净,乃佛性无坏无杂,不受薰染之谓也。《华严经》云:“法身无染,毕竟清净。”因证得本体之故,由“圆觉”本体显发妙用,虚妄之“假心”此时已变为圆明“真心”。由于真心之清净流露,故见、闻、觉、知六根清净;六根既净,六尘清净;六尘已净,则六识亦净;推而至于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痴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以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无不清净。何以故?自性流露故,其性无坏无杂,故名“实相”。一切相清净故,则一身、多身,以至十方众生皆入于圆觉清净,一世界、多世界亦无不入于圆觉清净,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包括三世万象。“不动”者,佛性无始无终,本来圆满,永不变易,故名“不动”。
自“显心清净”起至“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其间包括三世万象,起自圆觉妙用,而摄归圆觉本体,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左右逢源,无不自得,佛法尽于此矣。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佛恐众生顾“指”忘“月”,未解不动之理,故再三表明:虚空、四大(指见、闻、觉、知),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之所以平等不动者,乃“觉性平等不动”故也。禅宗所谓“搬柴运水、穿衣吃饭,皆是佛性”亦同此理,即觉性平等不动是也。能明乎此,则可以读祖师语录矣。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杂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此节言见性之后,六根、六尘、四大(见、闻、觉、知),以至陀罗尼门皆变为佛性。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法界者,指遍满虚空、无所不在之谓也。因佛性遍满法界,故根、尘等亦遍满法界,因佛性无坏无杂,故根、尘等亦无坏无杂,体用一如是也。“圆满”如百千灯光同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光性圆满不二,不能分彼此也。能明此理,则知断六根、止思想皆属错误,断六根、止思想譬如筑堤障水,堤益高,水益满,终至崩溃,为害愈烈;破无始无明,如大禹凿龙门,工程虽大,一旦凿通,水患遂息,永得太平矣。《六祖坛经》云:“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受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此节叙述明心见性后之光景。未见性时,求解脱,厌生死,爱涅槃;及至见性,则不与法缚,亦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亦不爱涅槃,良以自性之中,无所谓“缚”,无所谓“脱”,亦无所谓“生死涅槃”也。“不敬持戒”者,言自性无是非善恶,故亦无所谓持戒。昔李翱问药山禅师:“什么是戒、定、慧?”答曰:“我这里无此闲家俱。”即此意也。因此之故,毁谤我、妨碍我,皆不憎之。久习法者不足重,初学法者不足轻。何以故?一切皆佛性故,佛性平等清净故。譬如眼光明了前境一样,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到此境界已是到家,不用再修,无须头上安头,不必画蛇添足。而“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在此如来性海之中,恒河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亦无所取舍憎爱”,方知“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者,非谓原已成佛,言“本来具足佛性”是也。此时回顾“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一样,于是恍然大悟曰:“原来生死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所谓证者,原来无得无失,无取无舍;所以能证者,原来无作、止、任、灭四病;在此证之过程中,原来无所谓“能”(即我执),亦无所谓“所”(即法执、空执)。“毕竟无证,亦无证者”,盖因“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之故也。故初发心菩萨,若照这样修行,这样思惟,这样住持,这样方便,这样开悟,求这样法,便不至陷于错误也。《楞严经》云:“五蕴、六尘、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心,宇宙山河大地皆是如来妙真如心,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沤,若存若亡。”即此谓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普眼一段乃佛假说种种方便,叙述运用“正思惟”辨知“身心”之妄,进而打破“空执”见性成佛,于是阐明“圆觉”真心之体用,最后叙述明心见性后之光景,中间再三提醒大众勿认此方便法门为实法,引文浩浩荡荡,可谓尽大观矣。对于悟的光景一节如能契会,则于祖师奇特举止、呵佛骂祖、杀猫斩蛇,皆一一销归,不加骇怪矣。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金刚藏菩萨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必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体,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金刚藏菩萨之问,乃承上文佛说“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一语而来。佛说此语,全就佛性本体而言,谓众生本元俱足佛性、本自现成,无所欠缺之谓也。昔观明星悟道,第一句话即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其意盖亦若此。而金刚藏菩萨代表大众之问,全出自脑筋作用,未达圆觉体用无二之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曰:“倘众生本来成佛,何以复有无明?倘无明是众生本有,何以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则一切如来何时复生烦恼耶?”其意盖谓众生成佛,复起无明,再为众生,则众生、佛反覆无常,岂非佛亦有轮回生死耶?故提出疑问请佛宣说,以断疑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佛听金刚藏菩萨之问,知其属于脑筋揣摩作用,无明未破,不达本体无二之义。故告之曰:“一切世界所以生灭聚散,一切意念所以循环往复,皆因无明未破。未出轮回、未见自性,而欲用脑筋想像以辨圆觉,则圆觉之性即随同流转矣。譬如目转动而令水摇,眼久空而疑火转,云驶而月似运,舟行而岸若移,此等错觉,正复相似。”“诸旋未息”者,言倘目在动、云尚在驶、舟尚在行,而欲水之不摇、月之不运、岸之不移,尚且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未净,而欲辨圆觉体性,岂有不随之旋转者乎?因此之故,便生“三惑”。“三惑”者:眼翳、空华与虚空自性是也。因眼翳而误执空中有花,因空华而惑于虚空自性,正如因无明而妄有轮回生死,因轮回生死而不解“众生本来成佛”之义,月岸云舟亦复如是,故曰:“三惑”。下文明之。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言若人因眼所幻翳而妄见空中有花,幻翳若除,不可说何时更起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相待”即相对之谓也。虚空譬如佛性,本来便有,亦永不变易;而翳华譬如无明,本无体性,乃相对者。正如上文所说,如梦中人醒时了无所得,故翳、华二法不得与虚空相对待,而无明亦不得与佛性并论也。又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故无明已灭,不可说何时复生无明,因佛性本来圆满,而无明本无体性故也。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言生死、涅槃乃相对者,故有起亦有灭。“妙觉圆照,离于会翳”言妙觉圆照乃绝对者,故非华翳可譬也。当知虚空尚非暂有暂无之体,况如来圆觉无碍,乃虚空平等本性乎?
佛说众生本来成佛,乃亲见本体之言。夫佛性体乃绝对者,非言语所能及,非想像所可知。古人云:“惟证与证者,乃能知之。”香严禅师未悟时,屡乞沩山禅师说破,山曰:“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故佛学非同哲学,哲学惟穷思想作用,佛学贵于实证真知,哲学是相对,佛学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也。绝对谓之“了义”,相对谓之“不了义”,如生死对涅槃、善对恶、染对净、起对灭、来对去、得对失、取对舍、寂对照、寂而常照对照而常寂、阴对阳、静对动、是对非、四句百非,皆属相对,皆属“不了义”,皆变幻不居,自性中所无,如上文述悟后光景一节所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去无来”是也。能明相对之理,则可以辨金刚藏问题错误之所在矣。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此节再申明“本来成佛”之旨,言如销金矿一样,金非“销”而有,乃本来便有此金质也,不过将河泥杂质提出,便现本来面目耳。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矣,经无穷时,而金性不坏不杂,故此不应言“本非成就”。盖“销金矿”者不过一种功夫而已,倘无金质,虽销何益?金质本有,则其成就已在未销之前矣。圆觉佛性亦复如是,本自具足,本自现成,故曰:“众生本来成佛。”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此节再申明用脑筋思想测窥则佛性之误,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乃属绝对者,非言语思想之可及,所谓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等等,不过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无此等事,亦无此等名也。不用说思惟无法测度佛性不思议境界,就是诸声闻(即小乘)人用断灭六根功夫所圆之境界,虽将身心语言断灭尽,亦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指二乘净缘境界,非无余涅槃)境界,何况用普通思惟心而欲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烧着。故以轮回之心生轮回之见,而妄冀能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也。故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无始无明)。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净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此节佛斥金刚菩萨发问之不当,言凡脑筋做作之思惟,皆从有心而起,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如同空华,况复用此妄想思惟来辨别揣测佛性境界,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用此虚妄浮心,生诸巧见,妄上加妄,不能领悟圆觉方便,故所问非正问,乃邪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众生本来成佛”一语,乃如来证入圆觉之第一义谛,发前人之未发。耶教有上帝,婆罗门有大梵天神,回教有阿拉神,其他宗教也皆有其至高无上之“主宰”。独释迦则曰:“众生本来成佛。”佛与众生,平等不二,使人人自尊,人人能证入至究极之圆觉。他教乃于自己脑筋中创造主宰,而反诬自己是此主宰所创造者;而佛则明白宣示,自己便是主宰,更无为汝主宰者。○○禅师云:“但求本心,不假依赖。”佛教与他教立场不同,即在乎此,而佛教之所以超越他教亦在乎此。乃末流所被,精义不彰,一般僧徒多以福田获利为目的,陷于迷信,浅识之流,遂诬佛教为多神教,岂不谬哉?欧西学者以小乘佛学之主张断灭,近于虚无,遂以Buddhism Nihilism名佛法,尤为大谬!佛法以实相为体,断非Nihilism一字可代表佛家之思想也。欲佛教之重兴,惟有揭出世尊本意,发扬大乘经义,方足挽斯歪曲之见解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弥勒菩萨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回圈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意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弥勒问题意谓:“今得世尊如此大悲开示,使大众分别邪正,深悟轮回之义,开无畏道眼,生决定信心,永断以前一切错误见解,实为希有。但轮回以何为根本?有几种属性?修大乘道有几等差别?入尘劳世间度众生,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不可不细加分析,故求佛为宣示。”“分别邪正”者,言能分别大乘与声闻二乘迥异之点也;“无畏道眼”者,言闻大乘教义而不生畏怖退悔也;“圆觉陀罗尼”为深妙无上法门,故曰:“深奥秘密微妙之意义”;“无生忍”者,言佛性无生无灭,如如不动,而能转万物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而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此节阐明轮回之根本,言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因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世界上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起,故而生命,其始则根于“爱”,欲因爱生,爱因欲而发展,互相因果,故生死循环相续。由于恩爱贪欲发展之故,遂有种种追求,追求而不得,则生憎嫉之心,或不择手段以求,造种种恶业,结果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饱经痛苦之后,知欲之可厌,于是舍恶乐善,渐次悔过修行,复生于人道,其欲仍在发展之中;久之又知人道爱欲之可厌,于是舍弃尘劳,而乐清净,如老子之主张“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婆罗门之“清心制欲,求生梵天”、耶教之“求生天国”,不过是属于善之欲望而已,自地狱以至天国,名为六道,皆欲界范围也;至若小乘之修苦、集、灭、道四谛,断六根、六尘,二乘之耽着禅味,外道之修十二门禅,则生于色界四禅天,虽获增上善果,不能超出生死轮回,无法成就圣道。故众生欲脱离生死免于轮回,应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增上善果”者,如《楞严经》云:“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皆因爱念而起,而爱则根源于“业识”,此世界本成、住、坏、空,轮回往复,世界未成以前而业识已有,业识乃无始以来便有,一切众生万类由此业识感召而生,而此业识亦因一切众生物类“共业”感孕而成世界,由于爱欲发展不同之故,感生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六道轮回构成宇宙万象,此乃佛家之世界观也。另一方面,就佛性之立场观之,则自“无明”以至“宇宙万象”皆属虚妄,皆有成坏轮回,谓之相对;惟佛性永不变易,无坏无杂,方是真实,谓之绝对。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上节既言众生欲免生死轮回,惟有先断贪欲及除爱渴。然则菩萨用种种法门示现世间以度众生,岂非以爱为本乎?曰:“否。”菩萨非以爱为本,乃以慈悲为本,以慈悲令彼众生舍其爱渴。又因欲度众生之故,假借贪欲而入生死世间,此菩萨伟大之处,非二乘所及也。故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华严经》云:“诸大菩萨为众生故,自舍身命,受诸苦毒。”若末世一切众生,能舍欲除爱,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勿馁勿懈,勉力勤求,自有一日打破无明,顿登佛位也。
儒家所发挥之“仁”、耶教所主张之“爱”,皆属善良之情欲而已,惟佛家之慈悲心,乃绝对之德性也。诸佛、菩萨之大慈悲心,与凡夫之慈爱心绝不相同,须明心见性之后,方能显现者也。凡夫之慈爱心,乃发生于极有限之范围中,但绝非纯洁,因其为相对者,故瞬刻迁变,起于第六识之上,不过为一时间感激之产物;诸佛、菩萨之慈悲心,则出自绝对之佛性本体,佛性平等不二,故慈悲心亦平等不二,慈悲所鉴临万事万物皆平等不二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疑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减,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节言众生贪欲因无明而发展,其发展之程度不同,故显出五性之差别,总不离二障,二障亦各为浅深。何谓二障?一者理障,即所知障,碍正知见,法执是也,一切哲学家皆犯此障;二者事障,即烦恼障,我执是也,一切烦恼及生死轮回,皆因执“我”之故。
云何五性?一、凡夫性。具足二障,发展贪欲,难入佛道。二、二乘性。我执虽破,法执未除,事障虽灭,理障尚存,但能到达声闻、缘觉境界,不能达菩萨境界。三、菩萨性。能发大愿伏此二障,二障已伏,则所余者空执(即无始无明),菩萨功夫即在破此空执,空执已破二障永灭,即可明心见性,入如来微妙圆觉。四、不空性。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佛性,逢善知识授以修行法门,因众生根性互异,所言法门不同,故所证不等,致有顿渐之别,倘得如来最上乘法门,当下直指,则根无大小,皆得成佛。五、阐提性。即外道种姓,皈依邪师,走错路径,不求明心,但趋迷信。今人学佛,每言能见神见鬼、能知休咎等等,以此摇惑人心,妄图供养,皆此类也。众生有为所愚者,然非众生之咎也。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上一节阐明二障五性,乃答弥勒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之问,此节阐明菩萨回入尘劳,设种种方便教化众生,历尽顺逆境界,受诸苦毒,皆所不辞,其唯一目的乃在化令众生成佛,此皆依无始清净愿力。故末世众生,当学菩萨发大乘心,具度己度人大愿,并时时念言:“我今但求明心见性,决定不趋二乘外道。”依愿修行,一旦无明打破,便登佛位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显,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此分阐明轮回根本起于爱欲,爱欲发展不同,故显出五性差别,而为害最大者莫如事、理二障。事障为凡夫所共患,而理障则二乘以及孔、老、西洋哲学家所未除,即法执是也。全篇悉在“求善知识,莫值二乘、外道”一语,良以众生发心修行至为难得,倘遇邪师堕入歧途,则如煮沙为饭,终难成就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清净慧菩萨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清净慧菩萨问言,佛所发挥各种妙理,诚闻所未闻,我等今已决信不疑,身心泰然,获益匪浅,但关于众生、菩萨、如来之“随顺觉性”有何差别?请再开示,俾得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佛答言:“所谓圆觉自性者,本来圆满,非属有无起灭,亦无取者证者,故名实相。在此实相之中,唯此为实,余皆虚假,菩萨、众生皆是假名。何以故?因菩萨、众生皆是相对者、幻化者,终归幻灭,无可取证。譬如眼根本来便是,不假他求,性本平等,故无所谓平等者。众生幻化未灭,无明未破,修行功夫不同,故有凡夫、菩萨等差别;倘得如来寂灭随顺,本心已明,达于实相境界,则无所谓寂灭及寂灭者矣。”
“非性性有”者,本无所谓性而其性乃圆满现成之谓也;“循诸性起”者,不循他性而有起灭也。因清净慧问:“所证所得差别渐次?”故佛先破其差别之观念,言实相之中无所谓差别渐次也,次乃解释所以有差别渐次之原因及其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失随顺觉性\’。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