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圆觉经浅释,圆觉经全文,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一集——手机学佛网

圆觉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一集  

  圆觉要义(暂名)

  慈法法师读讲于西安大圆寺

  文字录入:昆明明昌师兄

  校对:明璃 宝箧

  第一集:

  正文前开示

  这个因缘,希望大家能在一起学习、讨论,乃至运用佛的最上乘教义,也就是所谓的圆觉教义。佛法本来没有什么可说,因为大家的需求而发起殊胜的因缘,这个殊胜的因缘就是一个遵循的路子,这是很稀有的因缘。

  学佛法不在于什么人多人少,释迦佛在因地之时,因为与一有缘众生,生在究竟天,为了度化这一个众生,入三昧之中,等了八万个大劫,这个人下来到世间投生,然后度化他后才灭度。佛的施教,本来是无多无少,无善无恶,无始无终的,只是启发众生的本源清净,使一切众生速入大觉位,成就无上道。

  这个大觉位真是不可思议。众生各个本具,诸佛各个运用。众生迷尔,不能发明,诸佛悲悯我等,实施教化。诸佛的教化莫不如是,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众生入清净道业,出离生死幻化梦境,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因缘为了启发大圆寺,大家在一起学习《大方广圆觉经》。

  “大方广”,我们大圆寺的“大”,《圆觉经》这个“圆”字,这种契合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家欲发起这个因缘的第一殊胜,大家的心地欲于无上乘得一个究竟的了解、运用、成就。这也是人的愿力殊胜,大家又能和合地在一起,三五人,十人八人的这么学习,那么就世间的和合因缘现前也是殊胜。

  这种种殊胜的因缘现前,我们大家今天就能为这个法益真正能谛听,善思惟,乃至善运用,必定能得到善成就。若不假于深谛思惟,很难取得相应的利益。虽然是无上的道、无上的教化、无上的给予,但我们若不去深深地体察运用,这种觉受不能现前,那也是徒劳的,或者是种一个远因。

  诸佛一乘教诲真实不虚,任何众生若随顺思惟,必得无上的佛果。这是决定无疑的。所以我们学法个个有成佛之因,有成佛之增上缘,但看我们是不是真心的对待,珍惜自己当下的殊胜。

  我们生命最尊贵、最稀有的也就是当下一念。何以故?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现前,现下若不发起最圆满地运用,善自尊重、思惟运用究竟的佛教的给予,那我们只会失之交臂,丧失大利,甚为可惜!

  今天是我们来学习的第一天。大家发起这个学习因缘,这个地方特别地静,外面的干扰又少一些,而这个环境恰恰成就了我们学习佛法。这样的环境在这个娑婆世界、热恼世界、五浊恶世甚难得,甚难得,已经甚为稀有了。所以我们大家不要以为是小因缘而不重视学习,不是。我们旷劫已来,若能早闻圆觉之教,早已成佛道了,早已了生死,早已出离生死苦海,早已度化无量众生,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为什么没有发起这样的因缘呢?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的重视我们当下的每一念,也就是现下的一念。当下一念决定,一念回心,就会成就无上的道业,不需要多的。我们念念能不能归向呢?这一念归向,念念必然归向,就如千条河流归大海一样,大海是最低处,所以必然念念归向,不得不归向。因为啥呢?因为它知道必然归向于大海,就像水一样往下流。

  我们念念地归于法性,就发起圆觉性。圆觉性现前,念念都是不可思议,都是不退转的,都是无上佛道之教化。《圆觉经》给我们开化的就是这,我们念念必归于佛性。佛性就是空寂光明,不动安稳,智慧广大,所谓的圆觉根本,也就法性真实。

  那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地方归向呢?我们看水,水往低处流。我们众生的善恶无记——种种念必然归向于法性。无明众生不知不晓,所以无以运用;诸佛如来觉察觉知,能于运用,究竟归于真实,说无假运作自然成就不可思议的法。这个不可思议的法是他念念必归法性,就象水必归于大海,水必流向于下洼之处是一样的。我们的每一个善恶二念、差别之念,或者是无记之念,必然归向于空寂,法性真实,不动不转,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如此法性遍于法界,尽于虚空,横断三世,无有来去。

  我们若知法性的真实,念念就会得不退转的摄化;念念会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念念就会使我们安然坦荡;念念使我们欢喜自在;念念使我们消除一切分别颠倒、生老病死乃至无量的差别之苦。那么这一切差别,反过来运用都是善巧方便,接度众生,使一切众生同得饶益,同得不动根本光明。光明照于法界,就是圆觉真实,无有来去,无有始终,根本自在。

  我们讲这话都是《圆觉经》的根本的开示。按《圆觉经》,总是有十二位菩萨先后出来与婆伽婆、婆伽梵,也就是释迦佛,来启教种种法益,以圆满一切众生,乃至末世众生的修法增上缘,出离种种过失,或者说四种病,或者说种种邪见稠林,使我们速得无上道业。

  开经题

  今天我们就开始看这个文字。我打算用五天时间把它给读完,所以说要比较快一些,大家尽量地把自己的消化能力放到最大的幅度。所谓的消化能力就是不要加概念,就象一个瓶子敞开口一样,浇入什么就是什么,比较简单一些。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唐佛陀多罗译

  我们先看经题。一般讲经都要开经题,我们这个地方不能说是讲经,我们就是读诵一下,给大家作一个直接的提示。大家随文入观吧,来发生这个效用。

  “大方广”

  可以作一个文字,作一个词。“大”者,可以全显诸佛的法身;“方”者,全显报身;“广”者,全显化身。

  “大”者,

  遍于一切处,无处不含,无处不在,如是大者,是不可言及之大。说尽虚空遍法界,不过是个言词。这个“大”呢,唯有这个“大”字可以表现出来。诸佛法身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如是称为“大”。“大”者,安稳,究竟安稳故,无来无去故,遍一切处故,所以是为“大”。这个大,无以比拟,是为绝待,是为清净,是为不增减,所以说是为“大”。不像众生这个狂妄自大,认为自己大,认为哪个高,哪个大。

  法身于诸佛之处不增,于凡夫之处不减,是名为“大”!是名为“坚固”!象佛顶首楞严一样,究竟坚固不可毁坏,是名为“大”!遮护一切,成就一切,是为“大”!含养一切,包容一切,是为“大”!以此大是佛法身。

  我这么判。过去在晋朝有一个讲经法师道安祖师,他把讲经的方法判了一些种类。有的依龙树菩萨的判法,有的依种种判法,那么开经题,这是通常的一种方法,但开法各有侧重。我开先从三身上开。

  如是大者,是我们的究竟安稳处,是我们学佛的必依处,究竟归向处。

  “方”者,

  诸佛以顺性起修,发种种大愿,立无量的誓愿,摄护众生成就,最上功德,最不可思议功德,于一切众生作安慰说、摄护说、利益说、回施说,以此因缘称为“方”。“方”者,给一切众生、怖畏众生带来安稳,如此安稳相,是为“方”。以此报德圆满,以此圆满显现这种方等给予,顺应众生,普同回施。

  过去讲法身无始无终,报身有始无终,何以有始呢?以因地圆满,因地所发的大愿圆满,得以成就十号俱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时方称圆满报身,所以称为此报身有始无终。这个始也只是显现之始,并不是真有始终,真有始无终。如此方便说,是佛修德而发起。修德就要有显现,显现之时就是始,归于究竟就是无终,有始无终是为报身。

  “广”者,

  遍一切众生的心性,各个随类而求,随类而得。佛出一妙音声,众生各个随类而解。如是是为“广”,广泛地、普及地施教,各个随类而得,随类而用。诸佛现一妙色身,众生各个随类而见。如此广大之教化,摄于三世。从化身上来说,分身无量,顺应众生。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声闻缘觉,乃至象观世音菩萨是一样的。如此广大教义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妙用无穷是为“广”,广及一切是为“广”。

  “大方广圆觉”,

  因为诸佛教诲是一乘教诲,十方法界或者说有十界众生,把佛也判到这一类。诸佛如来但以一真回施,称为一真不动法界,广大圆明教化,一即一切,一摄一切,一切归一,所谓一色一相莫不是真如法性,本来真实,不动不转,圆觉广大。

  众生贪瞋痴与诸佛的清净光明之智、戒定慧之教化,等无差别,这是根本。在运作上的差别,那只是众生分别心流出来的梦幻作业,梦幻受觉。所谓觉受想行识,非佛法真实,如此圆觉远超觉受想行识,可以运用觉受想行识来接度众生,以此因缘是为圆觉——圆满的觉性。

  乃至十法界,了无差别,但是一真回施,地狱天宫皆是净土,以此破法、成法、护法、摄法、贪瞋痴慢疑恶见与诸佛的戒定慧,六度万行,同等同等。如是之见是为圆觉之见、了无差别之见、光明纯净之见,破一切邪知分别,是为圆觉。

  这个地方不是混淆,是真实所在。如有一人作梦,在梦中作种种善恶之梦,但其它众生了无所见,醒悟众生没有梦境。诸佛如来是醒悟众生,了无梦境,了无差别。所谓贪瞋痴慢疑,乃至说诸佛成就的清净法益,乃至菩萨六度万行。汝等差别皆是梦,皆是幻业。以此因缘,使我们一切众生出离幻业差别,归于一切智,成就种相,称为“圆觉”。圆觉不可具说,不可言辞,但假于言辞,接度有缘。称为“圆觉”。

  “修多罗了义”,

  “修多罗”

  是契经,是契机契理的教化;随顺众生的教化;能拔除众生出生死苦海的教化;能拔二乘断灭心的教化;能予菩萨一乘真实的教化;能摄护三恶道众生出离三途的教化;能使三善道远离放逸、贪欲、远离争斗这种教化;能使三圣道迅速完成无上菩提的教化;是为“修多罗了义”。

  “了义”,

  是唯一乘,非二乘、三乘,更非五乘。三乘五乘之说,但是方便说、权巧说。以权开权显实,为摄护众生——怯懦众生故。

  “修多罗了义经”,

  “经”者,

  如此无上的路径,欲拔一切众生苦本,欲使法界同归一乘佛法,同圆佛道,是为“经”。途径之意,贯穿之意。我们粗略地把它解释一下。

  “唐罽(音寄)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这是译经的三藏法师的名字。罽宾是一个国家的名字。“沙门”,我们说求戒,勤修戒定慧,远离贪瞋痴,是为沙门。现在对出家人的统称一般都称为沙门。在印度,外道也称沙门。“佛陀多罗”,没有翻译,这是他的名字,这个三藏法师所译。

  正文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我们看文字,正题。

  “如是我闻”。

  依龙树菩萨对经的判法。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这一段文字是六种成就的诚证。这个地方没有指明具体的地方。

  “如是”,

  是传承真实义,是诸佛教化不动义。“如”者,本如安稳,在佛不增,在凡夫不减之时,就是“如”。“是”者,一切根本,无动无转,教化真实。“如是”是诸佛亲口所宣,诸佛亲证果德,也称为“如是”,如是传承下来,非臆断,非我设计,非我修证,但是诸佛的传教真实。称为“如是”,非我设计出来的。

  “我闻”,

  一般说阿难亲从佛闻,现在我们这个“我闻”是大家闻,真实不虚故,如此圣教非从虚妄心中生出,是如来光明藏中流出来的智慧教化,称为“如是”;传承纯净无污,是为“如是”。“我闻”者,现前一切众生得闻之义不生疑惑,谛听思惟,随顺教化,是为“我闻”。如是“我”可以称为“流布我”,也可称为“凡夫我”。因为阿难是凡夫代表,多闻第一是凡夫代表,代表一切众生来听受教化。

  “如是我闻”是尊重意、流布意,不是邪慢意,这个“我”,“我”有邪慢我,众生以五蕴,以音声为我,是为邪慢我。这个地方的我是流布我,是法的流布的教化,非骄慢我。诸佛如来亲证清净光明,不动不转,如是纯净传播,这个“我”是如是接受,如是随顺,是为“我”,叫流布之我。

  “如是我闻”这是六证之一。

  “一时”,

  我们现在也是如是法会之一时,所谓的一时,就是俱足听法之因缘,有说法者,有听法者,因缘圆满地契合,大家能发起向往与运用,恭敬谛听,不浪费自己的宝贵的法缘,那称为“一时”。就是佛说法之一时,非我们说法之一时,我们假这个因缘罢了,显现佛的说法,是为“一时”。如此“一时”不可散坏,成就摄护之意。此“一时”和彼“一时”利益同等。

  释迦牟尼佛说法之时,跟我们现在说法之时是一样的。何以故呢?此“一时”无有间断,三际不限。因为啥呢?诸佛说法横贯三际,普摄于过、未、现在。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大功德呢?因为佛是究竟智者、一切智者,能摄护一切众生故。

  “婆伽婆”

  说法之主,亦即世尊,一般多不翻译,因为十号的功德。婆伽婆有法身摄护法界,遍于一切处之教化,不好翻译。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这就是说法的根本教化,这个“大光明藏”也就是说法处。说《圆觉经》不能在某一地、某一处。何以故?如是以法身摄护于法界,不能说在哪一点,也不能说耆阇崛山,也不能说给孤独园,也不能说在某一处。何以故?如此圆觉大方广之教,普摄于过去、未来、现在,普摄于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不能说某一处,这个正是处,神通大光明藏正是处。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我们看解释,因为应用莫测是为神,无障碍是为通,大光明藏即一真法界。“神通大光明藏”是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本源之地。众生从未离开过,诸佛亦未在这个地方增加什么东西。

  “三昧正受”,

  这个正受的教化因缘是不可思议的,过去翻译过来说是“定”。实际这个“受”是“正受”,不能翻译,叫作“三昧”,“三昧正受”。“定”在某一种特殊的境界中的运用是为“正受”,或者是“三昧”。

  我们现在凡夫地的众生,往往自己的定力不够,不昏沉就掉举,不掉举就无记,不能出此三因,所以没有正受,很难得正受。昏沉、掉举、无记正是众生业流,不能自制,正是正受没有发起。所以说入于这种光明藏,得以三昧正受。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一切如来——众生是如来否?其实众生本体亦是如来。众生迷惑于这种业流,或者说被业流所左右,不能自制,不能超越无记、掉举、昏沉,就会堕于所谓的业流之中,不能得以庄严住持。这种庄严与光严的住持,正是一切如来的再现。

  一切众生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随着业流的流转的执着,不能成就,或者被无记业流所催使,或者被掉举被催使,或者被昏沉所催使,不能自制。不能自制就叫业流;能自制就能转境,能转境就是正受,正受就是如来。

  正受现前,就是如来。“如”者,本源之地,“来”者,启用真实,启用本地真实所谓如来德相。如是之处,远离一切觉受想行识,随顺觉受想行识,而得自在。如此自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有染污,非是有漏。以此因缘是为“正受”。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但以妄想执着,丧失清净法益,分别取着,种种熏染,流转于六道,乃至出离于圣道。出离六道之后,得三善道,虽是三善道,亦不是究竟清净地。如是究竟清净觉地是诸佛所安住。

  “身心寂灭”

  解释为寂灭光。此处无生佛之假名,无自他之形相,故称

  平等本际。

  本际,就是所谓的实际谛理,真实庄严之处。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心地是寂灭的,我们可以看现下的一念,若善起,一刹那间也就灭掉了;若恶起,一刹那间也就灭掉了;无记起亦是如是,念念都是归于寂灭的。

  “平等本际”,因为诸佛如来所住的常寂光土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是本来的、根本的利益所在。

  “圆满十方”

  十方圆明,绝无差别,但在众生的眼中是有差别的,有无量的差别因缘,无量的分别取用。

  “不二随顺”

  无边无畔,无疆无隅,故曰圆满十方,不二境也。

  不二者,不可说“一”,不可说“异”,是为“不二”。若说“一”者,则不用提“不二”之词;若说“异”就会丧失一切众生的因果启用,一切众生无有出离生死苦海的因由,无成佛之正因。何以故?“异”故。无有发起之正因了,大家就会堕入所谓地自然外道之心。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佛不二,那我就可以不修持了,也不作业了,那就放逸,堕入自然外道之中,不能成就法益。

  “不二”者,一切众生虽然贪、瞋、痴、慢、疑、恶见种种流转,但是与诸佛本来是一体光明的。那么就会发起大家的增上回施、增上修持、增上运用。这样差别还是很大的。要是麻木不仁,也成为“一”了,那就麻烦了。

  如是“不二”是为不异不同之说,如是之处,非寂灭,非不寂灭;如是“不二”非众生心数,非断灭相;如是“不二”能发起十法界差别因果;如是“不二”能发起诸佛如来妙相庄严;如是“不二”本来圆满;如是“不二”本来俱足;如是“不二”无需运作。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说一切诸佛如来净土,本来是互容互摄,就如所谓的谛网之珠,珠珠相映,光光相织,不错不乱。诸佛净土亦复如是,就象千灯万灯一样,光光交融,互不泯灭,互相映射,互相映照。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如是“十万”,圆满之数。但是说无量诸佛菩萨的功德眷属藏,这是一种表法因缘。诸佛如来出世也需要种种眷属来宣化陪衬,就象红花要有绿叶一样,诸佛如来出世实施教化亦复如是,有无量的菩萨来作眷属庄严,烘托佛法的真实内涵,显现智慧,运用种种差别。

  “俱”者,这是六种成就之一——众成就。

  下面就是把上首这些大菩萨的名号为我们作个宣化。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

  号智慧第一之菩萨。

  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

  这是《圆觉经》的上首十二菩萨。

  上首者,像在殿前面这个叫班首师父,上首,与佛法的这种教化因缘,有突出的表现。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诸大菩萨的上首菩萨;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是药师佛身边的上首菩萨;我们释迦牟尼佛以报身佛显的卢舍那佛,他有上首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叫上首菩萨。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

  每个菩萨也都有自己的无量的眷属,许许多多大菩萨都是他方的古佛倒驾慈航,以佐佑我本师释迦宣化无上教义、最上乘教义,普摄于法界,回施有情,所以称为与其眷属,各有眷属。

  “皆入三昧”同一正受,如大日出于晴空,一时天下同一光明照射,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此法会上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来摄护一切众生,庄严住持,同入如是三昧,同得如是正受。这个正受是真实平等无差别之受觉、光明庄严之受觉、安稳利益之受觉,非身体之受觉。不象我们现在有人练气功说热啊麻啊胀啊这八种触觉,跟那触觉天壤之别。虽然也是受觉,但是这种受觉是不可言语的,唯入者知。

  就象登上过珠穆朗玛峰上的人,上过珠穆朗玛峰的人才能知道珠穆朗玛峰上面的境界,跟下面的人说,只能作听闻,不能作正受。正受者,必达之处,方能名正受,非言辞所能代宣。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