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七一页:
钞【十义者,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自他二利,如梦觉华开二喻,合之为十义也。】
这是解释佛经里面常讲「佛」这个意思,说十义佛。『具二智』,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这是每一位学佛的同修都非常关心的,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这个智慧,虽然非常殷切的期望,几个人得到?为什么得不到?先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我们消除为什么得不到的原因,你就有可能得到了。要晓得这根本智非常重要,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好像那个树一样,一定先有根、先有本才会有枝叶花果,这根都没有,它怎么会开花结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根本智就非常重要了。
在我们这一代,佛学的教学完全放弃了根本智;根本智放弃了,后得智也没有了。实在说,就像清凉在《华严疏钞》里面讲的,你不研究佛学,你天天「增长无明」,你每天研究佛学,你天天「增长邪见」,这个事情很麻烦!不是长无明就是长邪见,这怎么能有成就?这不可能的。反过来,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教育,古代不但是佛门,连世间法的教学都著重在根本智的培养。如果真正有心想在佛法上有一点成就,无论在家出家,你要特别注意,根本智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
古时候,佛门里面教学,一出家剃头是「五年学戒」,这五年的时间就是培养根本智。五年学戒,不是叫你去研究戒律,不是的,你没有资格研究戒律,戒律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就跟世间的法律一样。五年学戒是学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是佛门里面的新生训练,我们今天上学,大概一到学校去,前三个月是新生训练,佛门里新生训练的时间是五年,这是入伍训练。这个训练有两项重点:第一个是生活教育,习惯出家人的生活,第二个就是培养根本智。根本智怎么培养?就是背诵经典,这五年当中,寺庙里有讲堂,法师讲经,你没有资格听。禅堂里坐禅,念佛堂念佛,你统统都没有资格,你除了工作之外,你自己找时间去背诵经典。
背什么经?这是每一宗、每一派不同。如果你是学华严宗,当然你要背《华严经》,《华严经》那么大部,你要从头到尾把它背过。如果你学天台宗,要背《法华经》,《法华经》的注解也要背,注解就是背智者大师的《文句》,那个分量很可观,还要背《摩诃止观》,在五年当中要把它背过。如果学唯识宗,六经十一论,六经背一、两种,十一论里面背三、四种,这里面最大的一部《瑜伽师地论》要背,你要不背的话,你没有资格学唯识。所以古人统统要背书,背书就是修根本智。诸位要晓得,背书是修戒修定修慧,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修净土当然也不例外,不例外当中也有一点例外,净土宗是以三经一论为主,这个分量的确就少得多,《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往生论》,这一定要背过。如果连同注解,分量就相当可观,你们诸位现在拿的这一大本,这就是《阿弥陀经》的注解,你想想看要把这个背过也不是容易事情。净土宗所谓是不例外当中还有个例外,那就是什么?如果你不背经也行,自己天赋不够,程度很差,甚至於学净土的,有些还是不认识字的,他也来学净土,可以,你就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也能成功,也能开智慧。所以这个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真正是一个特别法门。
今天,净土法门是唯一能救度一切众生的法门,无论是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发心把它弘扬光大。《无量寿经》里面,就有十六位菩萨统统是在家的,贤护十六位正士,正士就是菩萨,他们的身分是等觉菩萨,跟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是同等的地位,统统现的是在家居士身。要弘扬净土,三经一论一定要背,三经一论的分量都不多,最长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只有两卷。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是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里面一共分四十八章,每一章就是一课,就四十八课,每一课的文字都不长,很容易背诵。
《弥陀经》会背的人已经很多,可是《弥陀经》有三种版本,最好三种版本都要把它念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的,除这个之外,还有玄奘大师的译本。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是我最近从美国带回来的。《阿弥陀经》这三种本子,我们都具足了,这是非常希有的。
背书,怎么说是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修清净心。背书的时候,就是修戒律,戒律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我们念经,心里不会想坏事,不会打妄想,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具足了;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我们念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你念经,一切戒律统统具足,一条都不漏,你说要修戒律,你念经就行了。
念经的时候要专心,因为你要背诵,你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这部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念经时,决定不可以想经里的意思。纵然在念经,忽然经里有意思涌出来,不管,还是照念下去,一想经里面「这句话怎么讲」,「这个意思还不错」,那好了,你这三样都没有了。戒没有了,因为你打妄想,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念就是老老实实从头到尾念下去,这个念法是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叫修根本智。
所以在佛门里面是五年的时间,可是现在一些出家人,实在讲没有善根,也没有福德,为什么?心不定,到处乱跑。这一乱跑,心都跑散了。你跑到外面,你接触许多人,接触许多事,换句话说,搞得满脑袋的胡思乱想。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事情多,你烦恼就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烦恼多、是非多,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真正要想成就,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多问,不需要认识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求我们自己心定,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同修们要想真正在佛法上成就,非要从二智下手不可。有了根本智,然后你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然贯通,那个智慧就现前,那个智慧叫「后得智」。我们在座同修不少读过《坛经》,六祖大师他有那么大的智慧,那智慧是后得智,从哪里来的?从根本智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他不认识字,当然他不会看经,可是你把经从头到尾念一遍给他听,他都明白了,他会把这个道理一样一样讲给你听。这一接触,智慧就现前了;不接触,般若无知。不接触外面境界,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一接触,智慧立刻生起来,这叫后得智。所以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
诸位要牢牢记住这句话,多多的读诵大乘。我们今天读诵大乘,我劝诸位就是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就这三部经,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不必要搞得太多。真正在三经上奠定功夫,用个十年、二十年,二十年之后,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活的阿弥陀佛,那是不可思议的成就,千万不要搞乱了。你搞多了、搞杂了,学一辈子什么也不是,一样也没学好。所以学东西要专。这是具二智,具足两种智慧。
『断二障』,二障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要断,我们不要怕烦恼起来,你愈怕烦恼,烦恼愈多,不要怕它。烦恼起来怎么办?古大德教我们念佛,烦恼起来的时候大声念佛,把那个烦恼就念掉了。如果大声不方便,你就听,用随身听装在口袋上,放最大的声音,那个声音灌到你耳朵去,外头什么声音都听不见。所以烦恼起来的时候,就大声念佛,或者听大声音的佛号。
如果要破所知障,用我刚才讲的念经的方法。研究经不能破所知障,你研究经典是增长所知障。现在很多佛学院用的方法是错误的,多少佛学院请我去,我不去,我不教佛学院,为什么?对不起学生,天天增长学生所知障,这个要不得!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破所知障就是修清净心,心地清净光明,所知障就没有了。这是要断二障。
『觉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你要觉悟,我们这个世界,无论是自身、无论是环境都有真有假,你明白真假,这是智慧。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假的,就不必认真,不必去计较,你烦恼就少了。你在假的里头认真计较,你烦恼就多了。真的是什么?真的在我们个人来讲,我们的本性是真的,外面一切法的法性是真的。性是真的,相是假的;理是真的,事是假的。所以对於现象,对於一切事得过且过,不必认真去计较;对於理,我们要求证,我们要把功夫放在这个地方。对於真如本性,我们要把它证得。佛说经是依二谛而说法,所以经有了义、不了义。不了义,佛随顺俗谛来讲的;了义经,佛依他自己所证境界跟我们说的。譬如,净土三经都是了义经典,都是如来自己的境界。这是要觉悟的,觉二谛。
『得自他二利』,这句话容易懂,就是自利、利他。我们学佛人,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我们要放下,我们不求得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纵然得到,应当立刻舍弃,为什么?我们心才清净,你要不舍弃,名利能染污你的自性,要把它舍掉,这是自利。真正自利才有能力利他,特别是我们修净土法门,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自利,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帮助别人,劝导别人,我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是劝人念佛,我不讲其他的法门,专门劝人念佛。
念佛的利益无量无边,尤其我们这次在《无量寿经》所讨论到的,这部经实在是简要详明,实在符合古人文字最高的标准,它简单不麻烦,扼要,又详细又明白。我们这次开讲,我们也编一个最简单的讲义,使人很容易看,一看就了解。将来,《弥陀经疏钞》我们也要编个讲义;《要解》有两种注子,一个是圆瑛法师的注解,一个是宝静法师的注解,《亲闻记》,它们分量也非常的可观,将来我们把它编成简单的讲义,简单的注解。那么大的分量,现代人一看就头痛,一看他就不想再看下去,我们简简单单的编个几页,他一看这个不多,他一下就看完了。所以有这个好处,诱导大家深入经藏。
『如梦觉』,好像作梦醒过来,这是一个比喻,好像『华开』,像莲花开了。『梦觉华开』,就是大梦一下醒过来了,这莲花开起来了。如果我们把它分配来说,「根本智,断烦恼障,觉真谛理,得自利之益」,就好像这大梦忽然醒过来,这个梦是比喻这边的。「后得智,断所知障、觉俗谛理,得利他之益」,我们能利益别人,这就好像莲花开了。这两句是比喻两边的,每句话都有两边。
钞【六即者。】
天台家跟我们讲佛有六种,就是『六即佛』。「即」,就是。有六种就是佛。
钞【始乎理即,终乎究竟。】
这当中省掉了,我们略略报告一下。『六』是从事上说的,一共有六条,『即』是从理上讲的。学佛有次第浅深差别不同,所以说「六」。又怕我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感,所以要时时刻刻把我们提起来,所以叫「即」,就是佛,这个用意非常之深。
什么叫『理即』?理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这是天台家所讲的六即佛。「理」是说众生的本性,本性就是佛。佛在《华严》、《圆觉经》上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从哪里讲的?是讲理即佛,你本来是佛,是从这上说的。既然本来是佛,换句话说,人人都有资格作佛,人人都应该称佛,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变成凡夫,就是你把这个理迷了,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你才变成六道凡夫。我们今天学佛的目的是在哪里? 无非是恢复自性而已,禅家讲这个理即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讲这个。这是从理上讲。
从理上讲,平等的,生佛平等,生佛不二,佛法的平等观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所以它是真正的平等,万法平等,从这里建立的。平等心现前,跟诸位说,那你就成佛了,因为佛心是平等心。我们要想学佛,要想早一点成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尽量用平等心,就与佛、与真性相应。差别不平等是凡夫心,这是要不得的。
第二,「名字即佛」,这是就凡夫相上讲的。头一个从理上讲的,从理上是佛,没话说,我们从事上说,事相上不是,事相上我们是凡夫。「理即佛」,一般凡夫统统都是,那是真平等,不但人是的,连蚊虫蚂蚁都是的,它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理是真正平等。从事相上来讲,就不平等。事相上讲,「名字佛」是谁?是闻了佛法的,接触到佛法,受了三皈依,现在发心学佛了,发心学佛,那你就可以叫名字佛,你是有名无实的佛。
学佛了,学佛当然是佛了,就像你们现在有很多同修发心要去临济寺受戒,受菩萨戒就是菩萨了。但是那个菩萨,是名字菩萨,有菩萨之名,你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四相还有,《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你不是菩萨。你不是真正的菩萨,你是个名字菩萨。我们发心学佛了,受三皈、五戒,开始学佛了,我们是个名字佛。虽然是个名字佛,我们要向往后头那个佛字,我们一定要从名字变成真正的佛,这就不辜负大师建立这六个名相的用意。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佛?给诸位说,念佛。六即佛用在念阿弥陀佛名号上,那真叫妙极了,为什么?每个名词都相应。就净土宗持名念佛来说,发心念佛了,你就是「名字即佛」;念到功夫成片,你就是「观行即佛」,二六时中,心里不念佛的时候,佛号自然现前,没有别的杂念,一天到晚都是阿弥陀佛,那就观行即佛了;念到事一心不乱,那就是「相似即佛」,就是相似佛了,功夫纯熟了,见思烦恼自自然然没有了;念到理一心不乱,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那就是「分证即佛」;功夫到了圆满,四十一品无明破尽,那就是「究竟即佛」。
我曾经跟诸位说过,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修什么法门?我还是修念佛法门,我不搞别的。虽然那里佛很多、菩萨很多,想学什么法门都有,我什么都不学,我还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念到底,为什么?因为我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从理即到究竟即,最简单不过了。说真的,我不笨,聪明人走近路,聪明人找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只有笨人才找好多方法,给自己找麻烦,给自己过不去!我不干那个事情,我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你们自己好好的去想想,你果然念佛念到相似即佛,到这个时候,差不多一切经论,你纵然没有看过,展开在你面前,你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到分证位,世出世间法不要学就一切通达了。你说,我们还要学那些干什么?禅家讲,三藏十二部都叫葛藤,那是对愚人说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找自己麻烦,佛才跟他讲三藏十二部,佛也不嫌麻烦,他也不怕麻烦。我们不干这个事情,我们要直截了当。我这样讲法,诸位很容易听得懂,这个讲法一点都不错。
钞【盖始则全觉全迷,中则觉而未尽,末乃无所不觉。今称佛者,指究竟也。】
这是六即总结。理即佛是『全觉』,名字即佛是『全迷』,所以开始是全觉全迷。当中从观行到分证,虽然觉,不彻底,『觉而未尽』就是没有圆满。末后一个究竟觉,那是成佛了,那是『无所不觉』。
钞【十身者。】
十身,这是《华严经》上所讲的。
钞【一正觉佛,至十随乐佛,详具离世间品。】
《华严经》一共三十九品,《离世间品》是第三十八品,这品经相当长,一共有五卷经文,完全是讲修行的法门。清凉大师把这部经分为四大科,就是四大段:信、解、行、证,《离世间品》就是行,专门讲修行,里面讲两千多个法门,所以经文相当长。
钞【此十身佛,唯华严有之。然约其大要,不出觉满之义,故曰十身初满,正觉始成,名圆满佛也。】
第一是「正觉佛」,第二是「愿佛」,第三是「业报佛」,第四是「住持佛」,第五是「涅盘佛」,第六是「法身佛」,第七是「心佛」,第八是「三昧佛」,第九是「本性佛」,第十是「随乐佛」,这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十身佛』。这个成佛,天台贤首都说,我们在《普门品》里面,大家看到观世音菩萨随类化身,「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换句话说,观世音菩萨可以成佛了。所以要晓得,这个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现佛身,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现佛身。
从初住往等觉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人都可以现佛身。十住到初行,这十一个位次可以现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可以用这种身分来教化众生。第二行以上一直到等觉,他可以现别教的佛。藏教、通教、别教的佛,都是菩萨,他不能现圆教的佛,为什么?他自己没有证得,就是不是究竟佛。所以我们通常讲成佛,你倒要问问成哪个佛?就好像你说「我毕业了」,毕业了,不错,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你是幼稚园毕业的?还是小学毕业的?还是大学毕业的?还是研究所毕业的?毕业都一样,程度不一样!藏教的佛程度最低,通教高一点,别教又高一点,圆教才是究竟圆满的真佛。
从净土法门仔细来观察,或者诸位细读《华严》就会晓得,我们修行可以到他方世界,在他方世界修行可以证得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很难成圆教佛,为什么?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劝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法身大士,刚才讲了,包括藏通别佛都在里面,这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他要不是去成圆教的佛果,那就没有意义!那到西方极乐世界讲不通,没有理由,为什么要去?我们才恍然大悟,要想成最究竟圆满的佛,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部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要真正觉悟!搞其他一切的法门都是枝叶,这是根本。根本真正找到,深信不疑了,所有枝枝叶叶应该统统放下,不要再搞了。
所以今天我印经就印《阿弥陀经》,印《无量寿经》,除这个之外,我什么经都不印了,为什么?我认清楚了,这两部经就是一切诸佛所讲经法的精华。我们要印最好的东西,就是以最殊胜的利益供养众生。印这个经的功德比《法华》、《华严》的功德还要大,没有任何一部经能比得上《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我自己学佛三十多年深深的体验,所以我今天一切都放下了,专门修行这个法门。我自己非常有把握我能往生,我这个身在娑婆世界是最后身,来生如果再来,那是乘愿再来,不会受这个果报了。你要问我,凭什么?就凭这一句阿弥陀佛,凭这句成功!
第一是「正觉佛」,就是示现成正觉。这里头有藏教、通教、别教。像观世音菩萨,这些大菩萨们,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示现正觉身。正觉身是我们一般讲的佛身。
第二是「愿佛」,随愿现身。佛有广大慈悲的愿力,众生想见什么样的身,他就现什么样的身,佛有能力现。我们有没有缘分看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三是「业报佛」,菩萨万行所感。譬如,我上次跟诸位讲到,香港有几个同修到普陀山朝拜梵音洞,去拜观音菩萨,三个人去,三个人都看到观音菩萨,回来大家一说,三个人见的像不一样。菩萨能现的是他的愿身,众生所见的是菩萨的业感。有人见菩萨是金色身,有人见的是比丘相,有人见到像老太婆一样,每个人见到的像都不相同,也有见到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个人业感不相同,菩萨所应的也不相同,不是菩萨故意现这个身给你看,现那个身给他看,不是的,菩萨没有分别,菩萨没有好恶,菩萨只现一个身,众生所看的不一样,这叫业报佛。
第四是「住持佛」。住持是住持在这个世间,本师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了,佛的舍利在,现在还有人供养佛舍利,等於佛住世。没有舍利,给诸位说,你供养这部《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佛的法身舍利,有这个经典在,等於佛在我们面前一样,无二无别,这就叫住持佛。
第五是「涅盘佛」。佛度众生,化缘尽他就示现入灭,入灭的这个相叫涅盘佛。佛为什么要入灭?入灭还是为了度众生。有一些人根机不相同,佛在世的时候,他不认真学,反正佛天天见面,我今天不会,还有明天,明天不会,还有后天,日子长得很!他不在乎。佛一入灭,给他当头一棒,把他打醒了,他拼命用功努力,他就能成就。所以佛这一示现入灭,不晓得度了多少人。去年李老师往生,李老师要是再住世下去,实在讲也度不了众生,为什么?大家听他讲经听那么多年,听疲了,耳边风了。虽然有那么多人,多少人都是去捧场的,老信徒,反正一个礼拜一次,不去不好意思。你一不去了,别的同修打电话:我怎么没有看到你来?你是不是又病了?问长问短,你不好意思不去。甚至到那个地方去打个瞌睡也好,有这样的人。实在讲,化缘尽了。他一走了之后,大家一棒打醒了,平常不用功的人拼命的去念佛,四十九天日夜不间断,那度好多人!他一示现入灭就度很多人,连一个老居士都如此,何况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第六是「法身佛」。三身里面,法身、报身、应化身,跟那个法身的意思完全一样,就是「法界一相」,一相就是实相。前面我讲过作梦,你在梦中体会,梦中所有境界统统是自己,你要是体会到了,梦中境界就是我的法身,整个梦境就是法身。如果你再能够联想,把这个扩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你要能从这上去体会,从这上去实证,一下相应了,那你就证得清净法身。法身常住,不生不灭。
第七是「心佛」。这个心特别偏重在大悲心上,就是菩提心里面的大慈大悲,愿度一切众生。
第八是「三昧佛」,三昧是定,佛是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学佛,第一就是要修定。我们在《竹窗随笔》里面看到一个公案,有一个非常用功的学人,他慕名去参访一位老和尚,真正的善知识。老和尚看他来了,也就接受了,就叫他住在寺院里,分配一些工作给他做。他在那里做了三年,有一天他跟老和尚说:我到这里求法的,承蒙老和尚叫我住在这里,可是三年,老和尚你一句话也没说过,我什么也没学到。心里很懊悔,好像白住了三年。老和尚就跟他说:你怎么没学到呢?我天天在教你,天天在跟你说法,你怎么都没听到?说法不一定要用言语!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老和尚传给他的是活活泼泼的佛法,是在生活当中去悟入,怎么能说没有学到呢?老和尚说:你在此地三年,没有动一个念头想离开,这三年就是修忍辱波罗蜜,这三年就是三昧的前方便,怎么说没有成就呢?他经老和尚一点醒,忽然觉悟了,是不错,三年在这里待下去心地清净多了。所以我们看语录里头,多少学人跟一个善知识二十年、三十年,很平常!有的人一生不离开老师,老师圆寂了,他才离开去教化一方。这都是根深蒂固,功力深厚,他以后教学必定能够把佛法发扬光大。
现代的人学不成,主要原因是一点定力都没有,不要说三年,三个月的定力都没有,住了二、三个星期就想跑了,实在没有福报。过去星云法师跟我谈过这个问题,他说:佛光山环境这么好,为什么我们毕业的学生不肯留下来,他要跑到别的地方去?天乙法师也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个道场这么大,一切都非常好,为什么人住不住,到处跑?这在佛法里面讲,没福。如果拿世间法来讲,大概风水不太好。实在讲,福德因缘关系很大。
第九是「本性佛」。本性佛是你的根本智现前了,证得真如本性,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你要是到理一心不乱,那你就有这个本性佛了。诸位要记住,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跟圆教初住菩萨一样,就可以随类化身,愿以佛身得度者,就有能力示现佛身,这个时候,智慧神通德能统统现前起作用。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提醒同修一句,事一心跟理一心,我们这一生很难做到,太难了。但是功夫成片,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换句话说,凡圣同居土是我们每个人统统有分的,问题就是你去不去?凡圣同居土这个地位是不是太低?不低,历代的祖师都跟我们说,只要你生凡圣同居土就圆生上三土,这是不可思议,古德在注疏里头都是这样跟我们讲法;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头都没有的,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有这种奇特之事。所以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到那里去之后,天天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上课在一起、游玩在一起,不离开,一直到他陪我们成佛,这多自在!这是极乐世界最殊胜之处,同修们要牢牢的记住。
所以三经要好好的念,好的注解我介绍给大家,注解要多看,看的遍数愈多愈好,看多了,看熟了,这个境界常常在你脑海里面,《楞严》上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看多了,熟了,你常常想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常常想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这叫「忆佛」,我们口里「念佛」,完全符合净土宗修行的宗趣,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第十是「随乐佛」。念ㄧㄠˋ,乐就是爱好,随著众生的欢喜心,他来示现。
这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十种身。底下这几句话,是把它综合起来做个结论。『然约其大要』,归纳出最重要的,『不出觉满之义』,觉满,就是天台家所讲的究竟佛。为什么?不到究竟,怎么能现十身!能够自自在在示现十身,确实要到究竟觉满。『故曰十身初满,正觉始成,名圆满佛也』。正觉始成,是《华严经》上讲的正觉。《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就是第一品,你展开,「佛始成正觉」,那成的是圆满正觉,不是藏教的正觉,因为他的境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做他的当机者。
钞【天中天者。】
这是对佛的称赞。我们对佛实在是无法赞叹,所以赞他为『天中天』,天中之天。
钞【天有四:一、世间天,诸国王是。】
佛经里面讲四种天。第一种也叫名天,就是名字天,有名无实,就是『世间天』。『诸国王是』,像我们中国古时候皇帝称为天子,实际上他是人,他不是天。日本国王称天皇,他也是人,他也不是天。这都是有名无实,这叫世间天,世间人尊称他,不是真正的天。
钞【二、生天,欲色无色诸天是。】
『生天』,真的天上了。佛法讲,天有二十八层。『欲界』有六层天,有男女饮食之欲。天界愈往上去,欲望愈淡薄。再往上去是『色界』,色界有四禅十八层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层天。这十八层天,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没有了。学禅的同修,你自己好好的去反省一下,你还有没有欲望,财色名食睡还动不动心?事上没有,那个不相干,要紧是心上,心里面还有动心,我保证你到不了色界,你还是在欲界。由此可知,修禅不容易!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真不动心,才能到四禅天,不简单!那是相当功夫。我们心里头稍微动个念头,就不行,那个欲还没断,还是欲界。
色界再往上去是『无色界』,就是四空天,这是我们娑婆世界最高的地方,他真正觉悟身是累赘,他连身都不要了;这四层天,实在讲就是精神的世界,他没有物质,没有身体这个身相,我们俗话说灵魂,那是灵魂所住的境界。能够生到这二十八层天,这叫生天,真正生到天上去了。
钞【三、净天,四果支佛是。】
『净天』,净是清净,不是普通的天人,是学佛的人,他烦恼还没断尽,但是他不到欲界来了,这些人叫三果罗汉,小乘的三果,他们住在四禅天。四禅天,一共有九层。其实四禅,平常只有三层,加上一个外道天,这个外道叫无想天;他什么都不想,无想定修成了,修到四禅的外道天。这四种天都是凡夫,都不是圣人。除这四种之外,还有五层,叫五不还天,这是小乘三果人修行的地方,我们佛经里面也称为净居天,净居天人,是他们在那个地方修行。根利的,他直接证阿罗汉,超越三界;根钝的,他要通过四空天再出三界。这叫做净天。『四果支佛』,三果证四果在这个地方,支佛是辟支佛,这两种人居住的地方。
钞【四、义天,十住菩萨是。】
从欲界忉利天到四禅天,十住菩萨多半化身在天上作天王,用天王的身分来度化众生,这叫『义天』。这个十住是圆教的十住,也就是别教的十地菩萨。
钞【佛并超之,是天而又天也。】
『佛并超之』,前面讲的四种天,佛统统超过,这就称之为天中天。这是对佛的尊称,佛全部都超越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