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一)——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沙门超然的闻思修笔记

  推荐学习《楞严经》的理由:

  这是一部值得您品读一生的好书,犹如一座宝藏

  本经在佛教当中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幅从如何见性,直到究竟成佛的壮丽画卷

  用十句话来简介《楞严经》的相关情况:

  一、本经由释迦牟尼佛,讲说于古印度舍卫城的祇桓精舍。

  二、楞严法会的发起,缘于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的一段情缘。

  三、本经所宣说的法门,名字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意思是:一切佛陀最为尊贵且究竟坚固的妙法之王。

  四、本经宣说了十方如来,最究竟了义的秘密修证法门,是显密不二的圆满了义之教法。

  五、本经由佛顶百宝光明当中的化身佛,宣说了名为: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意思是:大白伞盖)的秘密神咒,俗称“楞严神咒”,也叫做“佛顶神咒”,乃是一切咒语之王,具有无比的威力,能除一切习气和魔障。

  六、本经在尚未流传到中国的时候,天台智者大师就听说了这部经典,并在华顶峰禅修期间,时常向西礼拜本经,发愿受持。

  七、本经第九卷到第十卷,关于五阴魔,也就是禅修当中可能出现的五十种秘密境界之开示,为本经所独有,具有在末法时期指导修行人彻底破除魔障的重大意义。

  八、本经在古代中印度(中天竺)一带流传,被国王奉为国宝,禁止外传,违者死罪。

  九、中印度高僧般剌密谛(汉译“极量”),在我国唐代唐中宗时期(公元705年前后),为了如来教法的流传,而用细绢小字抄写本经,割开臂膀,藏在皮肤下面,等到伤口愈合,便乘船来到广州;待本经翻译完成以后,般剌密谛毅然返回中印度,接受国法的制裁。

  十、般剌密谛法师在广州制止道场(今光孝寺),翻译《楞严经》,助手是北印度乌苌国的弥伽释迦法师和广东罗浮山的怀迪法师,并由流放期间的宰相房融润笔,因此,本经得以法义流畅,文采斐然,被誉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同时,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经典之一,本经也堪称是东方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一卷

  唐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清河房融 笔受

  如是我闻。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当时,佛陀在古印度室罗筏城(舍卫城)的祇桓精舍当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乃是佛陀的常随弟子)在一起。”

  {室罗筏城}:就是“舍卫城”的不同翻译,也是古印度憍(音:焦)萨罗国的都城,国王波斯匿王所居住的地方。意思是“丰德”,是一座富饶而富有修养的城邦。

  {祇(音:齐)桓(音:环)精舍}:由祇陀太子施舍园林树木,由给(音:几)孤独长者发心修建的一座宏伟道场,供养佛陀和整个僧团居住、修行与弘法。

  {大比丘}:比丘是佛教当中,已经受了比丘戒的出家男子,超胜于一切外道修行者,所以叫做大比丘。比丘有三种含义:1、怖魔,魔王波旬居住在欲界的第六天大自在天,它用欲望来统摄整个欲界,让众生贪恋于种种欲望受用,最怕有人修行超越欲界,不再做它的眷属,于是,一听到有人出家受戒成为比丘,不再尊奉它的欲望统治,它心里就会产生极大的忧愁与恐怖;2、破恶,比丘出家持戒修行,目的在于以戒生定,以定发慧,以智慧破除一切欲望、执着和烦恼,彻底破除这些恶习;3、乞士,也就是高尚的乞讨者,不同于乞丐,出家修行者,从如来和善知识那里,乞求佛法来资养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时,从施主那里乞求食物来资养自己的色身,这样的好处在于,比丘们可以接近于无为,比较迅速地成就圣果,然后,再回过头来,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这些弟子都是已经证得无漏解脱的四果大阿罗汉,都是能够住持佛法的佛子。以他们的功德,善于超越一切三界当中万事万物的束缚,而得自在;他们能够在有缘的国土当中,成就沙门应有的种种威仪;能够跟从佛陀一起,运转妙法之轮;能够承担佛陀的遗教与嘱托,严格地守持清净戒律;他们能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弘扬正法,并以身作则;他们在尘世当中有无量无数的应化身,以便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他们甚至能够救济、拔除未来一切众生的苦难,帮助他们超越尘世的种种纠缠和拖累。”

  {无漏}:无漏就是断尽烦恼。所谓的“漏”,是指六根攀缘六尘,就会漏失本性妙功德。漏有三种,所谓欲漏(种种欲望贪婪之漏)、有漏(执着于色法实有,也是漏)和无明漏(迷失了万法唯心而心念妄动,是最根本的漏)。对应于三界来说:欲界众生三种漏都有,主要表现为欲漏;色界众生主要表现为有漏,它们的欲漏已经消除,无明漏还在;无色界众生已经除去欲漏和有漏,只剩下无明漏了。

  {大阿罗汉}:就是阿罗汉的尊称,因为阿罗汉已经超越三种漏,超出了三界的生死轮回,非天神可及,所以尊称为大。阿罗汉有三种含义:1、应供,其功德足以承受三界众生,包括一切天神在内的供养;2、杀贼,一切烦恼贼已经断尽;3、无生,已经证得无生法忍,实证了不生灭妙性。

  {佛子}:经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名佛子。”声闻乘初果以上,菩萨乘初住以上,被称为真正的佛子。而一切佛弟子们,有时也被通称为佛子,这是顺应于佛陀大慈大悲的方便称呼。

  {住持}:内心安住佛法,外在弘扬佛法,如此之人,名为住持。所谓的“持”,就是运用。

  {诸有}:“有”是指业有,也是指业力所显现的业报。简要说来,“诸有”包含“欲有”、“色有”和“无色有”三类,分别对应于三界。详细说来,可以分为“二十五有”:娑婆世界的人间四大部洲(四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合称四恶道(四有),欲界有六重天(六有),色界有四禅天,再单另算上大梵天、无想天和五不还天(小计色界七有),最后是无色界四空天(无色界四有),合计称为三界二十五有。

  {毗(音:皮)尼}:佛陀为僧团所制定的戒律之总称。

  {应(音:硬)身}:应化身的简称,其中,“应身”是指圣者示现进入母胎,显现为正常人,来利益人间众生;而“化身”则是指不入母胎,直接神通变化出人形,来利益众生。

  {尘累}:也叫做“尘劳”,就是五欲六尘对于众生的束缚。其实,任何六尘境界本来都束缚不了众生的心,只是由于自心攀缘、分别乃至于执着的缘故,才被六尘所束缚,故名尘累。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这些大比丘弟子的名字是: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拘絺罗尊者、富楼那尊者、须菩提尊者、优波尼沙陀尊者,等等,他们是其中的上首。”

  {舍利弗(音:福)}:也叫做大智舍利弗,佛陀声闻弟子当中智慧第一,也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首。翻译为“鹙鹭子”,因为她的母亲眼睛很漂亮,像鹙鹭鸟的眼睛,人称“鹙鹭”,她的儿子,就叫做“鹙鹭子”了。

  {摩诃(音:喝)目犍(音:尖)连}:翻译为“大采菽(音:书,豆类的总称,其祖先以豆类为食物,也以此为姓)氏”,是他家族的姓氏,大目犍连尊者乃是佛陀十大弟子当中的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音:吃)罗}:翻译为“大膝”,他是舍利弗尊者的舅舅,皈依佛陀之前,叫做“长爪梵志”,因为生来双手过膝的缘故。他是世尊十大弟子当中的论义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简称“富楼那”,翻译为“满慈子”,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当中的说法第一。

  {须菩提}:翻译为“空生”或者“善现”,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当中的解空第一。

  {优波尼沙陀}:翻译为“色尘性空”,因为听世尊说法,修不净观,觉悟色尘的尘性本空,而证得阿罗汉果,故此得名。

  {上首}:是指在佛陀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当中,修行与道德最出众的人,堪称为师长和榜样。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另外,还有数不清的辟支佛弟子,以及正在发心修学缘觉法门的弟子们,一同来到佛陀跟前,归属于僧团,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在七月十五这天,共同结束夏安居,于僧自恣日,相互之间陈述自己所犯戒条,并忏悔犯戒的过失。”

  {辟支佛}:修行十二因缘法而证得圣果的大解脱者,其功德和智慧都超越了阿罗汉,佛经当中把他们称之为“中乘”,而阿罗汉则称为“小乘”,他们合称为“二乘”圣者。法身菩萨则被称为“大乘”圣者,而佛陀所圆满觉悟的妙境,则被称为“无上乘”。

  辟支佛有两类:1、独觉,在没有佛陀的时代,独立观察因缘生灭,而修行觉悟圣果;2、缘觉,在佛陀或经法的教导下,观修十二因缘,而觉悟圣果。

  {无学}:所做已办,不受后有,超越三界,实证无生法忍,到达了无修无证之圣境,叫做“无学”。而那些只是开悟无生法忍,已经见性,尚未实证,还没有超越生死轮回,正在“见性学道”当中的人,则称为“有学”。小乘无学是指四果阿罗汉,而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和三果阿那含,就是小乘有学位。中乘无学是指辟支佛,大乘无学则是指八地以上菩萨。

  {初心}:已经见道,开始发起真实修证之心,就是指“有学”位。小乘初果,大乘初住,叫做“初心”。在此之前,叫做凡夫修行人。

  {休夏自恣(音:字)}:佛陀戒律要求比丘们,在夏天进行三个月(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安居修行,尽量不要出行,以避免踩踏各类小虫子们,也可以避免中暑等等,这叫做“结夏安居”。安居结束,叫做“休夏”,在七月十五这天,按戒律要求,比丘们可以善意地相互陈述所犯的戒罪,并进行忏悔,这叫做“自恣”。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还有十方世界的菩萨们,也都纷纷前来,要向佛陀咨询心中的疑问,并亲自瞻仰佛陀的慈悲与庄严,向佛求教秘密法义。”

  {十方}:水平的八方,加上上方和下方,合称为十方。这里指的是“十方世界”,往小里说,是指咱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共有大约十亿个太阳系);往大里说,则是指整个宇宙当中无穷无尽的世界。

  {密义}:秘密法义,其含义很广,简单说来,有四个方面:1、佛法极其深奥,难知难解,故名秘密;2、佛法并非思维心能够到达与明了,故名秘密;3、佛陀所讲说的妙法,听闻的人,大家理解各自不同,修行也各自不同,受益也千差万别,故名秘密;4、某些教法,不适于大众听闻,佛陀只为少数人讲说,也叫做秘密法。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当时,如来铺好法座,安然入坐,并为与会的大众们,宣讲开示了极为深奥的法门。用妙法作为筵席,来和清净的大众们一同分享,那样的情景,真是从来也不曾有过。佛陀说法的声音,就像天上的迦陵频伽仙鸟一样美妙动听,并自然传遍了十方的无量世界。于是,有像恒河沙那样多的,数不清的菩萨们,都循着佛陀的法音,纷纷而来,聚会在了祇桓精舍,这个道场当中,其中,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

  {敷(音:夫)座}:说法之前,如来通常亲自铺设法座,也就是把出家人的“坐具”——一块比床单略小的布,展开铺在法座上面,有时,所谓的法座,或许就是一块大石头、一小片地势略高的平地,等等。

  {宴安}:也叫做“宴坐”,意思是平息妄想而坐,心境自然安详。

  {法筵(音:言)清众}:“筵”就是筵席,类似于宴会。在这里,是说佛陀以法味的筵席,来和清净的大众们分享。

  {迦陵仙音}:迦陵频伽(音:茄)是一种天界的仙鸟,它的声音最为美妙动听。这里是比喻佛陀的法音,格外动人,令人听了以后心生欢喜。

  {文殊师利}:翻译为“妙吉祥”,或者“妙德”,等等,乃是娑婆世界四大菩萨之首,曾经为过去七佛之师,是具有无边智慧与神通功德的等觉(觉悟境界平等于佛陀)大菩萨。

  这段经文表明,佛陀在讲说《楞严经》之前,已经为大众讲说了深奥秘密的法义,从而召集来了十方世界当中,无量无数的大菩萨们,文殊菩萨也在其中。这预示着,有更为宏大的深奥秘密之教法,将会宣讲。

  佛陀说法的音声,不仅美妙无比,令人欢喜,而且,还可以传播到整个法界,无论有多远,任何一个世界,只要有缘分的圣者,都可以听闻。于是,听到了佛陀的法音,许多菩萨们,便纷纷前来集会,拥护如来正法。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当时,国王波斯匿王,特意在七月十五这天,为了他父亲去世的纪念日,而置备斋饭,请佛陀前来应供,波斯匿王亲自来到了王宫偏殿外面,等候迎接如来。宫殿里面则摆放好了各种美味佳肴,准备一同宴请随佛而来的大菩萨们。同时,在舍卫城当中,还有许多大德长者和居士们,也准备和国王一起,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用斋饭供养众僧,以便利益去世的父母和亲人。大家都在翘首以待,站在路旁,恭候着佛陀和众弟子们的光临。”

  {波斯匿王}:翻译为“月光王”,与佛陀同一天出生,那天,只见一种淡淡的光芒笼罩了整个舍卫城,他的父王认为是儿子降生人间的祥瑞,所以为他取名月光。波斯匿王是佛陀的大护法,舍卫城也因此而成为佛陀重要的弘法道场。

  {讳(音:会)日}:按照中国人的习俗,父母去世的日子,不忍心提起,似乎是一种忌讳,叫做讳日。

  {宫掖(音:业)}:指王宫左右的偏殿,正殿商讨国家大事,宴请则设在偏殿。

  {珍馐(音:休)}:珍贵的美味佳肴。

  {长者}:在古代印度,是指:1、种性高贵,2、地位显赫,3、财富丰足,4、慷慨威严,5、智慧高尚,6、年长有德,7、言行清净,8、礼貌谦和,9、国王赞叹,10、族人拥戴。具备这些德行的人,名为长者。

  {伫(音:住)}:站立,也叫做伫立。

  这一天,是否恰好就是波斯匿王父亲的讳日呢?不一定,也或许比较接近。只不过,依据《盂兰盆经》,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是“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用美好饮食来供僧(持戒修行才叫做僧,而那些只是披了一身僧皮,却根本就不遵守戒律,偷偷养家混日子的人,本来就不是僧,他们内心污浊不堪的缘故,不具备利益众生的功德)并祈愿的话,可以极大地利益亡故的亲人,甚至,包括地狱里的父母亲眷,也可以得到超拔,解救他们的“倒悬之苦”,这就是盂兰盆法会的意义。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于是,佛陀命令文殊菩萨,分头带领各位菩萨和阿罗汉们,去各个不同的斋主家应供。”

  {敕(音:赤)}:告诫的话,命令。也特指帝王的诏书,敕令。佛陀是无上法王,所以使用这个词。

  由于供斋的施主很多,佛陀予以公平对待,让那些菩萨圣者和圣僧们,代表佛陀分头前去应供,尽量满足大家的心愿。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