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尊者见到佛陀以后,一面顶礼,一面忍不住悲伤哭泣,痛恨自己从无量劫以来,一向偏重多听多学,而没有能够完全具备解脱道力。于是,阿难尊者诚恳地向佛请问,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之所以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微妙的奢摩他(止念静觉)、三摩钵提(如幻三昧)和禅那(离相寂灭)法门当中,其最初的入门方法是什么呢?”

  {无始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无量劫以来;其二、是指世界无始无终,找不到开始之处。

  {未全道力}:尚未完全具备四谛(苦、集、灭、道)当中的“道”谛。阿难尊者已经见道,但修道尚未完成,所以叫做未全道力。

  {奢摩他}:一般翻译为“止”,是指经由“止息杂念”,而获得觉悟的修行方法。

  {三摩}:全称叫做“三摩钵提”,或者“三摩提”,或者“三昧”,是指定慧等持的修行方法。在《圆觉经》当中,也特指如幻三昧。

  {禅那}:字面意思是“静虑”,在这里,以及《圆觉经》当中,则指的是寂灭离相的修行方法,类似于中国的禅宗法门。

  {最初方便}:最初的入门方法。

  按照通常的说法,阿难尊者此时大约已证初果,是小乘见道位,只见空性,未见法身。因尊者过于重视听闻和记忆,忽略了闻、思、修三部曲当中的“修”,而迟迟不能够实证四果阿罗汉,在佛陀身边,几乎算是一个特例,因为,世尊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随比丘弟子,都已经证得阿罗汉果。

  就道力来说,初果须陀洹,还不足以降伏大梵天的咒语,甚至于,还会被咒语所控制,而不由自主,这就叫做“未全道力”。因此,阿难尊者才会有这次险些破戒的经历。那么,如果破戒了,有啥严重后果吗?有的,第一、依照戒律,阿难将会失去比丘的资格,失去戒体;第二、在这一生当中,阿难将无法证得四果,最多证三果。这是因为,破戒,是证果的极大逆缘。换句话说,证圣果,也是需要因缘的,极为殊胜的福德因缘。

  咱大家开悟自性也是如此,也需要福德因缘。这个因缘,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宿世修行的积累,那叫做善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今生的努力修学,首要的是发起真实道心,也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其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修学。

  这次经历,让阿难尊者很惭愧,由于听闻过许多佛经,他知道成佛需要实修三种法门,如《圆觉经》所说,在“若诸菩萨,悟净圆觉”的基础上,实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妙法,就可以成就无上正觉。所以,阿难尊者就向佛请问,这三种修行,其最初的入门方法是什么。

  ——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如佛陀在《圆觉经》所说,那就是“悟净圆觉”呀。

  显然,阿难尊者虽然已经见到了空性,证得了初果,却还不曾全面明了净圆觉心,还不曾亲见自己的不生灭妙性。因为,见空性,只是明见了自性不实;而见佛性(净圆觉心)呢?在明了自性不实的同时,还要明了其不生不灭,并且妙用无边,含容一切,才可以,那才是正觉。

  如此全面地明见自性,现量明白,就叫做“悟净圆觉”,如《楞严经》后文第八卷,以及许多佛经所说,也叫做大乘“悟无生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此悟境,实非小乘“悟无生忍”,可以相提并论。大乘小乘,所觉悟之妙性本无差别,只是,觉悟的透彻程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后文,世尊将解答阿难尊者的问题,将会开演“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其实,也就是一步步地教咱大家,如何去“悟净圆觉”,去觉悟本有的不生灭妙性,从此而趋入究竟坚固的解脱之路。所谓“首楞严”,翻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正是指不生灭妙性呀。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当时,还有像恒河沙那样多的,数不清的菩萨们,以及十方世界的大阿罗汉和辟支佛们,等等,也都很希望听到佛陀的解答。大家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安静地恭候佛陀宣说妙法。”

  虽然阿难尊者所问的问题,仅仅是“最初方便”,也就是最初的入门方法,但是,借着这个难得的缘起,佛陀将要开演的,却是一部恢弘的《楞严经》。因此,三乘圣者,包括数不清的菩萨们(大乘)、辟支佛(中乘)和大罗汉们(小乘),都对此有所预知,便一起默然静坐,准备聆听世尊所开示的难得大法。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本段经文,原来是放在后面,由于圆瑛法师等等大德们,经过仔细推敲,认为放在这里更合适,全文会更加通畅,颇有道理,特此随顺。)

  “这时,世尊在大众当中,舒展出紫金色的手臂,为阿难尊者摸顶加持。”

  “然后,告诉阿难和听法的大众:有一个了不起的三昧法门,名字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它具足一切修行法门,它是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都共同因此而超越生死轮回的,最微妙庄严的解脱之路。现在,请你们大家仔细聆听。”

  {大佛顶首楞严王}:是本经所开演的妙法之名字,无所不包容,无处不在,叫做“大”;正等正觉名为“佛”;无比尊贵,叫做“顶”;一切事究竟坚固,名为“首楞严”;一切法之根本,最为究竟,故称“王”。

  如此之法,可以总摄一切法,正是究竟了义之佛乘,一切如来,都从此门而超出生死轮回,乃是最微妙不可思议的庄严解脱之路。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尊者于是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领受佛陀慈悲的教诲。”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陀问阿难尊者:你和我是一家人,情同手足。那么,你最初发起修道之心的时候,是因为在佛陀的教法当中,看到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一下子就舍弃了世上亲人之间的恩爱感情,而出家的呢?”

  {同气}: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同一个血统,故名同气。

  {情均天伦}:佛陀虽然不会落入感情牵挂,但也不会拒绝自然的亲情;更由于阿难对于佛陀极为尊敬与信任,佛陀也就把阿难看作如同亲兄弟一般。所谓的“天伦”,父子兄弟,夫妻儿女,等等,直系亲属之间,乃是天地间最紧密的伦理关系,故名“天伦”。

  {深重恩爱}:对于人来说,恩情之深,莫过于父母;爱恋之重,莫过于夫妻。像这样的深重恩爱,能够放得下的人,的确不多。

  即使,有些人还不曾成家,比如阿难,但是,内心当中对于男欢女爱的向往,对于双飞双宿的羡慕,乃是青少年的人之常情。能够毅然放弃,而出家修行,必然是有极大的因缘。

  在讲说首楞严妙法之前,世尊特意发问,问阿难到底“见”到了佛法当中的啥殊胜之处,才毅然出家的。这,就引导出了,关于“见”的问题,乃至于后面的“七处征心”,也从此而开启。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恭敬地回答佛陀:我因为看到如来,您那三十二种不同凡响的美好相貌,身体与光明交相辉映,就像琉璃宝一样清净无暇。”

  “于是,我时常这样想:如来的相貌不是从父母的欲望和情爱当中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欲望之气粗俗脏乱,男女交欢的时候,腥臊恶臭的精血混杂在一起,于是有了新的生命。但是,却不可能诞生像如来这样纯净的身体和美妙的光明,并且放射出紫金色的种种光芒。”

  “因此,我无比地敬爱佛陀,并心甘情愿地跟随您剃发出家。”

  {三十二相}:在人间示现做教主的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区别于普通人的相貌,非常庄严。具体内容,请查阅《佛学大辞典》。

  正如阿难尊者所说,男欢女爱的欲望之气相当粗浊,精子卵子都是些腥臭的液体而已,它们在一起,是不可能产生如来那清净光明相好之色身的。

  同时,咱大家必须要知道,如来示现入胎,假借着母体而现出人的身形,为咱大家演说妙法,是一种极其慈悲的方便,并不是说,如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乃真实智慧,大家需要深入观察。

  其实,咱大家也是一样,咱这个色身,是父母给的,是咱自己的欲望心,结合父精母卵而合成的。但是,并不是说,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最多,它只是咱暂时的住所而已。阿难尊者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由于见到世尊清净光明相好之身,无比仰慕,也因此而相信,佛陀之法,必然极为殊胜,所以,他才跟随佛陀剃发出家,学修正法。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陀说道:很好,阿难!你们大家要知道:一切芸芸众生,之所以从无量劫以来,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停地连续流转,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本有的常住真心,不知道自性清净之体本来就是纯净光明的。所以,就拼命地运用种种妄想分别,正是因为这个妄想分别是极其虚假的,毫无真实可言,所以,才有了同样虚假的生死轮回。”

  {生死相续}:众生的色身有生有死,色身死了以后,神识并不会死亡,还会随着业力,感应出新的色身,就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果不证圣果,就没有穷尽的时候,这叫做生死相续。

  以上所说也叫做“分段生死”,是三界内众生的生死相续,阿罗汉就能够断除分段生死。此外,还有一种更加细微的生死相续,叫做“变易生死”,也就是三乘圣者,以无漏慧,断除了粗烦恼,但根本无明还在,其微细的心念变化当中,感应出了微细的因果,相互交替发生,称之为“变易生死”,只有最终成佛时,才能够断尽。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常住真心就是自性法身,不生灭的缘故;性净明体就是本觉佛性,本来清净光明的缘故。这两者,是一不是二,虽说是一,却终究不可得,故名不可思议。达摩大师《血脉论》当中,也把它叫做“圣体”。

  {轮转}:在众生的生死相续当中,时而随着善业而上升,时而随着恶业而下降,就这样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当中轮回转动,无法停止。

  如佛所说,咱大家之所以生死轮回不停,就是因为迷失了自己本有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于是,只好每天运用妄想分别来度日,妄想,就是生灭念头,也就是生死轮回的根呀。

  因此,要想解脱生死轮回,咱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真心,运用真心,而不再运用妄想分别,自然就会到达涅槃彼岸。可是,由于真心无相的缘故,难以直接观察,需要借假求真,先要找到咱的妄心,也就是识心才可以。所以,才有了下文世尊所发起的“七处征心”,这是古人总结的,“征”就是询问与求证,世尊发问心在何处,阿难回答,世尊再一一破斥其谬。最终,显发出妄心无体,了不可得,只是虚妄的六尘缘影而已。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阿难,你如今想要探求无上正觉之路,开发出真正光明本性的话,应当直心回答我的问题。你要知道,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都是从同一条道路上,超越生死轮回的,那就是常用直心。心口如一的缘故,从初发菩提心,直到最终成佛,中间永远也不会有各种弯路出现。”

  {直心}:爽直通透之心,所想、所说、所行,这三者完全一致,就是普通意义的直心。

  要求再高一些,那么,只有当心不沾染境界的时候,不牵挂,不留恋,也不拒绝的时候,心地才会通透光明,那才叫做“直心是道场”的直心。

  {心言直}:心想和口说相一致,是最基本的直心。

  {终始地位}:从最初到最后,所有的阶段和过程。

  {诸委曲相}:各种曲折状况。

  学佛人都知道“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这出自于《维摩诘所说经》。可是,在如今时代,如今社会,时常拥有直心的人,反而变成了另类,似乎是不正常的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非正常人”。如果不学佛的话,或许,成长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大有可能。

  学佛修行之难,难就难在,世间法越来越污浊,到处都是颠倒,黑白颠倒,是非颠倒,人伦颠倒,善恶颠倒。在颠倒的环境里面,它需要你说假话,否则,就不好生存了。而您却想要拥有直心,想要修学正法,想要心口如一,似乎,这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啊。社会如此,寺庙里也是如此,寺庙,哪能够脱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呢!嘿嘿,难道,想造反不成么。

  除非,除非咱的心放下了执着,不再会轻易被境界所影响,任它山高竹密,咱呢,就如同道川禅师那样,“云自高飞水自流”。哎,山再高,白云都能够飘然而过;为啥呢?因为它轻灵,可以随风借力,虚融淡泊的缘故。竹林再密,溪水却总能穿流其间;为啥呢?因为它无形,不会到处流连,柔和调顺的缘故。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想要在这尘世里修行,请让自己的心,清高超过白云,一览世间万象,无需分别在意,不妨飘然而过。请让自己的心,柔顺形同流水,任它鸡鸣狗盗,咱都哈哈而已,关起门来用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你因为看见如来的三十二种好相,而发心出家修行的时候,你是用什么看见的?又是谁产生了喜爱和向往呢?”

  {发心}:发起某种心愿,或者某种志向。

  {缘于}:由于,因为。

  {爱乐}:喜爱和向往。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回答说:世尊!像这样的喜爱和向往,来自于我的心和眼睛。用眼睛看到了如来殊胜的相貌,由心中产生了喜爱和向往。因此,我才能够发起修道之心,希望跟您出家,舍弃烦恼的生死轮回。”

  阿难尊者这样的回答,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咱大家都很好理解。世尊呢,目的在于引导阿难说出“心”和“目”这两个字,接下来,世尊将会用询问的方式,来帮助阿难和咱大家,找到自己的“心识”所在,也就是所谓的“七处征心”。而“目”当中的“真见”,或者叫做“见精”,显然也离不开心,属于心的见闻觉知之作用,世尊将会在第一卷末尾和第二卷当中,通过十番反复观察辨析,帮助咱大家逐渐明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陀告诉阿难:就像你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喜爱和向往,来自于心和眼睛。因此,倘若不知道心和眼睛在什么地方,就没有办法降伏心中的尘劳烦恼。这就好比一位国王,自己的国家遭到了贼寇的侵略,于是,他就发兵前去讨伐剿灭,那么,他必须要知道贼寇在什么地方才行。”

  “你要知道,使你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的,心和眼睛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啊。那么,现在我来问你,那个所谓的心和眼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尘劳}:也就是前文的“尘累”,烦恼的别名,被六尘境界所缠绕,而苦恼不堪。

  {咎(音:旧)}:过失,罪责。

  {心目为咎}:“心目”应当理解为“心和心的见闻觉知”,正是见闻觉知的攀缘,才造就了生死轮回。

  咱的心和眼睛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奥妙。眼睛长在脸上,挺明显吧,可是,眼睛里面“见”的那个能力到底在哪里呢?就成了难解的问题。而咱的心,到底在哪里,是在大脑里面,还是在心脏里面,等等,一下子还真难以回答。

  实际上,这个问题推而广之,世尊就是在问阿难以及咱大家:见闻觉知在哪里?六根在哪里?所谓的生死轮回,六根对于六尘的攀缘、分别与执着,就是罪魁祸首。所以,只要咱找到六根,就可以让它放下攀缘、分别与执着,那么,咱的生死轮回,也就开始冰消瓦解了。

  六根当中的作用,就是见闻觉知,乃至于思维分别,等等;而六根的根源,就是咱的心,识心。见闻觉知与识心,是无法分离的,所以,世尊把它们合称为“心目”,说道:“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因此,后面的所谓“七处征心”,就是在深入探究,这个“心目”到底在哪里。

  (以下为第一处征心)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2012-07-03 19:57:47)转载▼标签: 悟净圆觉楞严经轻松学阿难佛教大乘见性杂谈 分类: 十、经论解说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尊者见到佛陀以后,一面顶礼,一面忍不住悲伤哭泣,痛恨自己从无量劫以来,一向偏重多听多学,而没有能够完全具备解脱道力。于是,阿难尊者诚恳地向佛请问,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之所以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微妙的奢摩他(止念静觉)、三摩钵提(如幻三昧)和禅那(离相寂灭)法门当中,其最初的入门方法是什么呢?”

  {无始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无量劫以来;其二、是指世界无始无终,找不到开始之处。

  {未全道力}:尚未完全具备四谛(苦、集、灭、道)当中的“道”谛。阿难尊者已经见道,但修道尚未完成,所以叫做未全道力。

  {奢摩他}:一般翻译为“止”,是指经由“止息杂念”,而获得觉悟的修行方法。

  {三摩}:全称叫做“三摩钵提”,或者“三摩提”,或者“三昧”,是指定慧等持的修行方法。在《圆觉经》当中,也特指如幻三昧。

  {禅那}:字面意思是“静虑”,在这里,以及《圆觉经》当中,则指的是寂灭离相的修行方法,类似于中国的禅宗法门。

  {最初方便}:最初的入门方法。

  按照通常的说法,阿难尊者此时大约已证初果,是小乘见道位,只见空性,未见法身。因尊者过于重视听闻和记忆,忽略了闻、思、修三部曲当中的“修”,而迟迟不能够实证四果阿罗汉,在佛陀身边,几乎算是一个特例,因为,世尊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随比丘弟子,都已经证得阿罗汉果。

  就道力来说,初果须陀洹,还不足以降伏大梵天的咒语,甚至于,还会被咒语所控制,而不由自主,这就叫做“未全道力”。因此,阿难尊者才会有这次险些破戒的经历。那么,如果破戒了,有啥严重后果吗?有的,第一、依照戒律,阿难将会失去比丘的资格,失去戒体;第二、在这一生当中,阿难将无法证得四果,最多证三果。这是因为,破戒,是证果的极大逆缘。换句话说,证圣果,也是需要因缘的,极为殊胜的福德因缘。

  咱大家开悟自性也是如此,也需要福德因缘。这个因缘,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宿世修行的积累,那叫做善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今生的努力修学,首要的是发起真实道心,也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其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修学。

  这次经历,让阿难尊者很惭愧,由于听闻过许多佛经,他知道成佛需要实修三种法门,如《圆觉经》所说,在“若诸菩萨,悟净圆觉”的基础上,实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妙法,就可以成就无上正觉。所以,阿难尊者就向佛请问,这三种修行,其最初的入门方法是什么。

  ——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如佛陀在《圆觉经》所说,那就是“悟净圆觉”呀。

  显然,阿难尊者虽然已经见到了空性,证得了初果,却还不曾全面明了净圆觉心,还不曾亲见自己的不生灭妙性。因为,见空性,只是明见了自性不实;而见佛性(净圆觉心)呢?在明了自性不实的同时,还要明了其不生不灭,并且妙用无边,含容一切,才可以,那才是正觉。

  如此全面地明见自性,现量明白,就叫做“悟净圆觉”,如《楞严经》后文第八卷,以及许多佛经所说,也叫做大乘“悟无生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此悟境,实非小乘“悟无生忍”,可以相提并论。大乘小乘,所觉悟之妙性本无差别,只是,觉悟的透彻程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后文,世尊将解答阿难尊者的问题,将会开演“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其实,也就是一步步地教咱大家,如何去“悟净圆觉”,去觉悟本有的不生灭妙性,从此而趋入究竟坚固的解脱之路。所谓“首楞严”,翻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正是指不生灭妙性呀。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当时,还有像恒河沙那样多的,数不清的菩萨们,以及十方世界的大阿罗汉和辟支佛们,等等,也都很希望听到佛陀的解答。大家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安静地恭候佛陀宣说妙法。”

  虽然阿难尊者所问的问题,仅仅是“最初方便”,也就是最初的入门方法,但是,借着这个难得的缘起,佛陀将要开演的,却是一部恢弘的《楞严经》。因此,三乘圣者,包括数不清的菩萨们(大乘)、辟支佛(中乘)和大罗汉们(小乘),都对此有所预知,便一起默然静坐,准备聆听世尊所开示的难得大法。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本段经文,原来是放在后面,由于圆瑛法师等等大德们,经过仔细推敲,认为放在这里更合适,全文会更加通畅,颇有道理,特此随顺。)

  “这时,世尊在大众当中,舒展出紫金色的手臂,为阿难尊者摸顶加持。”

  “然后,告诉阿难和听法的大众:有一个了不起的三昧法门,名字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它具足一切修行法门,它是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都共同因此而超越生死轮回的,最微妙庄严的解脱之路。现在,请你们大家仔细聆听。”

  {大佛顶首楞严王}:是本经所开演的妙法之名字,无所不包容,无处不在,叫做“大”;正等正觉名为“佛”;无比尊贵,叫做“顶”;一切事究竟坚固,名为“首楞严”;一切法之根本,最为究竟,故称“王”。

  如此之法,可以总摄一切法,正是究竟了义之佛乘,一切如来,都从此门而超出生死轮回,乃是最微妙不可思议的庄严解脱之路。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尊者于是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领受佛陀慈悲的教诲。”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陀问阿难尊者:你和我是一家人,情同手足。那么,你最初发起修道之心的时候,是因为在佛陀的教法当中,看到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一下子就舍弃了世上亲人之间的恩爱感情,而出家的呢?”

  {同气}: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同一个血统,故名同气。

  {情均天伦}:佛陀虽然不会落入感情牵挂,但也不会拒绝自然的亲情;更由于阿难对于佛陀极为尊敬与信任,佛陀也就把阿难看作如同亲兄弟一般。所谓的“天伦”,父子兄弟,夫妻儿女,等等,直系亲属之间,乃是天地间最紧密的伦理关系,故名“天伦”。

  {深重恩爱}:对于人来说,恩情之深,莫过于父母;爱恋之重,莫过于夫妻。像这样的深重恩爱,能够放得下的人,的确不多。

  即使,有些人还不曾成家,比如阿难,但是,内心当中对于男欢女爱的向往,对于双飞双宿的羡慕,乃是青少年的人之常情。能够毅然放弃,而出家修行,必然是有极大的因缘。

  在讲说首楞严妙法之前,世尊特意发问,问阿难到底“见”到了佛法当中的啥殊胜之处,才毅然出家的。这,就引导出了,关于“见”的问题,乃至于后面的“七处征心”,也从此而开启。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恭敬地回答佛陀:我因为看到如来,您那三十二种不同凡响的美好相貌,身体与光明交相辉映,就像琉璃宝一样清净无暇。”

  “于是,我时常这样想:如来的相貌不是从父母的欲望和情爱当中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欲望之气粗俗脏乱,男女交欢的时候,腥臊恶臭的精血混杂在一起,于是有了新的生命。但是,却不可能诞生像如来这样纯净的身体和美妙的光明,并且放射出紫金色的种种光芒。”

  “因此,我无比地敬爱佛陀,并心甘情愿地跟随您剃发出家。”

  {三十二相}:在人间示现做教主的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区别于普通人的相貌,非常庄严。具体内容,请查阅《佛学大辞典》。

  正如阿难尊者所说,男欢女爱的欲望之气相当粗浊,精子卵子都是些腥臭的液体而已,它们在一起,是不可能产生如来那清净光明相好之色身的。

  同时,咱大家必须要知道,如来示现入胎,假借着母体而现出人的身形,为咱大家演说妙法,是一种极其慈悲的方便,并不是说,如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乃真实智慧,大家需要深入观察。

  其实,咱大家也是一样,咱这个色身,是父母给的,是咱自己的欲望心,结合父精母卵而合成的。但是,并不是说,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最多,它只是咱暂时的住所而已。阿难尊者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由于见到世尊清净光明相好之身,无比仰慕,也因此而相信,佛陀之法,必然极为殊胜,所以,他才跟随佛陀剃发出家,学修正法。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陀说道:很好,阿难!你们大家要知道:一切芸芸众生,之所以从无量劫以来,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停地连续流转,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本有的常住真心,不知道自性清净之体本来就是纯净光明的。所以,就拼命地运用种种妄想分别,正是因为这个妄想分别是极其虚假的,毫无真实可言,所以,才有了同样虚假的生死轮回。”

  {生死相续}:众生的色身有生有死,色身死了以后,神识并不会死亡,还会随着业力,感应出新的色身,就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果不证圣果,就没有穷尽的时候,这叫做生死相续。

  以上所说也叫做“分段生死”,是三界内众生的生死相续,阿罗汉就能够断除分段生死。此外,还有一种更加细微的生死相续,叫做“变易生死”,也就是三乘圣者,以无漏慧,断除了粗烦恼,但根本无明还在,其微细的心念变化当中,感应出了微细的因果,相互交替发生,称之为“变易生死”,只有最终成佛时,才能够断尽。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常住真心就是自性法身,不生灭的缘故;性净明体就是本觉佛性,本来清净光明的缘故。这两者,是一不是二,虽说是一,却终究不可得,故名不可思议。达摩大师《血脉论》当中,也把它叫做“圣体”。

  {轮转}:在众生的生死相续当中,时而随着善业而上升,时而随着恶业而下降,就这样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当中轮回转动,无法停止。

  如佛所说,咱大家之所以生死轮回不停,就是因为迷失了自己本有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于是,只好每天运用妄想分别来度日,妄想,就是生灭念头,也就是生死轮回的根呀。

  因此,要想解脱生死轮回,咱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真心,运用真心,而不再运用妄想分别,自然就会到达涅槃彼岸。可是,由于真心无相的缘故,难以直接观察,需要借假求真,先要找到咱的妄心,也就是识心才可以。所以,才有了下文世尊所发起的“七处征心”,这是古人总结的,“征”就是询问与求证,世尊发问心在何处,阿难回答,世尊再一一破斥其谬。最终,显发出妄心无体,了不可得,只是虚妄的六尘缘影而已。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阿难,你如今想要探求无上正觉之路,开发出真正光明本性的话,应当直心回答我的问题。你要知道,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都是从同一条道路上,超越生死轮回的,那就是常用直心。心口如一的缘故,从初发菩提心,直到最终成佛,中间永远也不会有各种弯路出现。”

  {直心}:爽直通透之心,所想、所说、所行,这三者完全一致,就是普通意义的直心。

  要求再高一些,那么,只有当心不沾染境界的时候,不牵挂,不留恋,也不拒绝的时候,心地才会通透光明,那才叫做“直心是道场”的直心。

  {心言直}:心想和口说相一致,是最基本的直心。

  {终始地位}:从最初到最后,所有的阶段和过程。

  {诸委曲相}:各种曲折状况。

  学佛人都知道“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这出自于《维摩诘所说经》。可是,在如今时代,如今社会,时常拥有直心的人,反而变成了另类,似乎是不正常的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非正常人”。如果不学佛的话,或许,成长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大有可能。

  学佛修行之难,难就难在,世间法越来越污浊,到处都是颠倒,黑白颠倒,是非颠倒,人伦颠倒,善恶颠倒。在颠倒的环境里面,它需要你说假话,否则,就不好生存了。而您却想要拥有直心,想要修学正法,想要心口如一,似乎,这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啊。社会如此,寺庙里也是如此,寺庙,哪能够脱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呢!嘿嘿,难道,想造反不成么。

  除非,除非咱的心放下了执着,不再会轻易被境界所影响,任它山高竹密,咱呢,就如同道川禅师那样,“云自高飞水自流”。哎,山再高,白云都能够飘然而过;为啥呢?因为它轻灵,可以随风借力,虚融淡泊的缘故。竹林再密,溪水却总能穿流其间;为啥呢?因为它无形,不会到处流连,柔和调顺的缘故。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想要在这尘世里修行,请让自己的心,清高超过白云,一览世间万象,无需分别在意,不妨飘然而过。请让自己的心,柔顺形同流水,任它鸡鸣狗盗,咱都哈哈而已,关起门来用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你因为看见如来的三十二种好相,而发心出家修行的时候,你是用什么看见的?又是谁产生了喜爱和向往呢?”

  {发心}:发起某种心愿,或者某种志向。

  {缘于}:由于,因为。

  {爱乐}:喜爱和向往。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回答说:世尊!像这样的喜爱和向往,来自于我的心和眼睛。用眼睛看到了如来殊胜的相貌,由心中产生了喜爱和向往。因此,我才能够发起修道之心,希望跟您出家,舍弃烦恼的生死轮回。”

  阿难尊者这样的回答,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咱大家都很好理解。世尊呢,目的在于引导阿难说出“心”和“目”这两个字,接下来,世尊将会用询问的方式,来帮助阿难和咱大家,找到自己的“心识”所在,也就是所谓的“七处征心”。而“目”当中的“真见”,或者叫做“见精”,显然也离不开心,属于心的见闻觉知之作用,世尊将会在第一卷末尾和第二卷当中,通过十番反复观察辨析,帮助咱大家逐渐明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陀告诉阿难:就像你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喜爱和向往,来自于心和眼睛。因此,倘若不知道心和眼睛在什么地方,就没有办法降伏心中的尘劳烦恼。这就好比一位国王,自己的国家遭到了贼寇的侵略,于是,他就发兵前去讨伐剿灭,那么,他必须要知道贼寇在什么地方才行。”

  “你要知道,使你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的,心和眼睛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啊。那么,现在我来问你,那个所谓的心和眼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尘劳}:也就是前文的“尘累”,烦恼的别名,被六尘境界所缠绕,而苦恼不堪。

  {咎(音:旧)}:过失,罪责。

  {心目为咎}:“心目”应当理解为“心和心的见闻觉知”,正是见闻觉知的攀缘,才造就了生死轮回。

  咱的心和眼睛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奥妙。眼睛长在脸上,挺明显吧,可是,眼睛里面“见”的那个能力到底在哪里呢?就成了难解的问题。而咱的心,到底在哪里,是在大脑里面,还是在心脏里面,等等,一下子还真难以回答。

  实际上,这个问题推而广之,世尊就是在问阿难以及咱大家:见闻觉知在哪里?六根在哪里?所谓的生死轮回,六根对于六尘的攀缘、分别与执着,就是罪魁祸首。所以,只要咱找到六根,就可以让它放下攀缘、分别与执着,那么,咱的生死轮回,也就开始冰消瓦解了。

  六根当中的作用,就是见闻觉知,乃至于思维分别,等等;而六根的根源,就是咱的心,识心。见闻觉知与识心,是无法分离的,所以,世尊把它们合称为“心目”,说道:“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因此,后面的所谓“七处征心”,就是在深入探究,这个“心目”到底在哪里。

  (以下为第一处征心)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