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二卷)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当时,阿难尊者,以及在座的一切大众,听到佛陀这样的开示和教诲,身心都感到安然自在。”
“纷纷在心中感念:自己从无始以来,遗失了自己的本来心,错把攀缘尘境的那些分别习气,在真心中落下的影子(六尘缘影之心),认做了心性。今天终于在世尊的教导下开悟了,明白了见性就是心性,这种感受,就如同没有奶吃的婴儿,忽然遇到了疼爱自己的母亲一样。”
“于是,大家纷纷合掌,礼敬佛陀。一方面表示感恩,另一方面,也希望听到如来进一步的开示,帮助大家显发出什么是身心当中的真和妄、虚和实(也就是:虚妄与真实);什么是当前的生灭性和不生灭性,这两种特性。”
【身心泰然】身心感到平安踏实,没有了恐惧。
【二发明性】当前的“生灭性”和“不生灭性”,这两种特性可以被认识,可以被发现,可以被明了,但是,却不可以被创造,因为,本来具有。因此,叫做“二发明性”。
通过“第一番显见”,阿难认识到:“如是见性,是心非眼”;通过“第二番显见”,阿难进一步认识到:“见性”不属于动和静,也没有开合舒卷,因此,“见性”就是如如的“心性”,它不同于生死无常的色身之“客”,也不同于摇动不安的妄想之“尘”。这个“见性”,就是遍布的无相之“空”,就是没有来去的“主人”。
那么,当前,“见性”到底在哪里呢?如何才能够从身心虚妄的“生灭性”当中,去发现真实的“不生灭性”,也就是“见性”呢?
——这是阿难尊者和大众的共同意愿,这也是咱大家的愿望,这需要世尊的进一步开示。
同时,国王波斯匿王,还有着比阿难尊者更多的疑惑,对于生死轮回,对于生命是否能够不断地延续,波斯匿王尚未得到确信。于是,他坐不住了,便起身向佛请法: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这时,波斯匿王站起身来,恭敬地向佛说道:在我过去尚未得到佛陀的教诲之前,曾经见过迦旃延和毗罗胝子(两种断见外道修行人)。他们都说:人的这个身体死亡以后,就彻底断灭,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做涅槃。”
“如今我虽然遇到了佛陀,心中仍然对此充满疑惑。到底应当怎样发挥智慧观察,才能够亲自证知,这个心不生不灭的本来境地呢?今天在座的大众当中,凡是仍属于有漏的弟子们,都非常期望听您开示。”
【迦旃(音:沾)延】翻译为“剪发”,是持有“断灭见”的一类外道修行人。
所谓“外道”,本来是中性词,是指那些心外求法的修道者,并不含有贬低的意思。反之,佛法则被佛陀称之为“内学”,或者“内明”,也就是说,佛法是需要向心内观察修证的。
【毗罗胝(音:支)子】翻译为“不作”,也是持有“断灭见”的一类外道修行人。
【涅槃】翻译为“灭度”,灭一切烦恼,度一切苦厄。是指超脱生死,获得彻底觉悟的圆满境界。涅槃并不意味着死亡,因为,心性是永远也不会死亡的。
【狐疑】在动物当中,狐狸生性最多疑。佛经里面常常出现这个词,通常表示无缘由的怀疑。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到底应当怎样发挥智慧观察,才能够亲自证知,这个心不生不灭的本来境地呢?
“发挥”,在这里是指发挥自己智慧的作用,也就是修行的过程。然后,才有可能亲自“证知”这个当下之心的不生灭妙性,那就是本来的不思议境地。
【有漏】仍然有三界烦恼,清净功德因此而漏失。
“漏”有三种:欲界众生主要表现是“欲漏”,例如男女欲望之漏和饮食欲望之漏,以及名利欲望之漏,等等;色界众生没有了“欲漏”,主要表现为对于清净妙色的执着,仍然喜爱美妙的天宫和天衣,等等,这叫做“色有之漏”,简称为“有漏”;无色界众生没有了前两种漏,但无明还在,还没有通达一真法界,不明了一切法皆是真如,这叫做“无明漏”。
针对波斯匿王的请法,世尊下文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问答与开示,最终,引导波斯匿王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心中那个不会迁流变化的妙性。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佛陀对波斯匿王说:您的身体依然健在,如今我来问您:您这个肉体之身,是像金刚宝那样永远常住不会毁损,还是会逐渐衰老而变坏呢?”
【金刚】梵文“跋折罗”,翻译为“金刚”,或“金刚宝”,一般认为就是如今的“金刚石”,也叫做“钻石”,它是自然界当中最坚硬的东西。在自然状态下,金刚石不会腐朽,寿命极长,所以经文说它“常住不朽”。
在佛经当中,通常赋予“金刚”三种含义:一、不可破坏;二、宝中之宝;三、能够摧破其它东西。不过,现实中的金刚石可以被高温明火烧毁,也可以被硬物敲碎,并不是绝对的不可破坏。佛经里面也说,山羊角可以击碎金刚。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世尊!我如今这个身体,终究会逐渐衰老而消灭的。”
此乃人之常情,没有人能够避免。不过,问题在于,如今咱还活着,凭啥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去呢?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佛陀继续问道:“大王!您现在还不曾逝去,怎么知道您的身体一定会消灭呢?”
虽然咱如今还活着,不过,看看周围那些逐渐老去,也逐渐逝去的人们,咱就明白了,嘿嘿,人都有那一天呀。
——这是从侧面来观察,是旁证。还可以从正面来观察,那就是下文当中,波斯匿王对于自己色身的观察,通过观察自身的变化规律,大王得出如下结论: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世尊!我这个无常变化而老去的身体,目前虽然还没有逝去,可是我自己来观察,当前,它念念之间,随时都在发生迁流交替的新陈代谢,不会停止。”
“就如同燃烧的火焰,最终会变成灰烬,渐渐灰飞烟灭一样,不到彻底烧尽,它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我确定地知道,这个身体必将会完全消灭。”
【念念迁谢,新新不住】人的身体于念念之间,随时都在发生迁流交替的新陈代谢,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除非,到了死亡之时。
“念念”是指时间,在心念生灭的很短促的时间当中,变化随时都在发生。“新新”是指:旧的成分,被新的成分所代替;而新的成分,也将被更新的成分所代替。这就是所谓的“新陈代谢”。
或许古时候没有“分子”、“原子”和“细胞”之类的概念,但是,无论是古印度人,还是古中国人,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其认识都是非常清晰的。甚至,远比如今的人们更加清晰而直观。为啥呢?因为,在禅定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陈代谢的过程。而古代人,淳朴自然的缘故,许多人都具有禅定,具有咱大家想象不到的超能力,和非凡的智慧。
——谁才是人类最伟大的智者?
答案无非是:佛陀、老子、孔子、默罕默德、耶稣,等等,等等,都是古人。
人类的文明,并非是像某些科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正在不断进步当中。恰恰相反,咱们这一期人类的文明,正在不断地衰退。其原因就在于,人们的心思,越来越混乱了,也就越来越愚钝无知了。
——混乱而无知的心境当中,会有啥文明呢。
波斯匿王,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古代印度的城邦国王,一位小国王,他对于自己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变化过程,观察得如此清晰,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纯净有序的心境。而如今类似的王权者们,心里则装满了权力斗争和吃喝玩乐,其心境,已然混乱不堪矣。
【销殒(音:允)】毁灭、死亡。
佛言:如是。
“佛陀说道:“是这样的。”
对于波斯匿王的回答,世尊予以认可。然后,继续询问: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大王!您如今年事已高,那么,您的容貌和孩童时代相比,怎么样呢?”
请大家注意,前文当中,阿难尊者以及在座的大众,心里面有这样一个共同意愿:“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虽然大家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是,如来早已知晓。
因此,世尊一边回答波斯匿王关于“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的问题,一边也要满足大众的内心意愿。在这里,世尊就是在巧妙地引导波斯匿王,让他替大家观察并阐述出身心当中的“虚妄”和“生灭性”——那就是身体和容貌逐渐衰老的过程。
凡是会衰老的东西,我们说,它就是无常生灭的,最终也就是“虚、妄”的。咱大家的身体和容貌等等,就是如此。以下就是波斯匿王在佛陀引导下,替咱大家观察并阐述的内容: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世尊!在我过去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皮肤纹理清晰,光滑润泽;成年以后,全身则血气充满,健壮有力。如今已经到了风烛残年,被老迈所逼,容貌枯老而憔悴,而且精神萎靡不振,头上是白发,脸上是皱纹,已经到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了。哪里还能和当年相比呢!”
【孩孺(音:如)】旧时,婴儿初生,叫做“孩”;稍微长大些,叫做“孺”。泛指小孩子。
【肤腠(音:凑)】身体的表皮,叫做“肤”;上面的纹理,叫做“腠”,合起来就是指皮肤。
【颓龄】“颓”既指头发稀少,也指衰败和萎靡不振,因此,“颓龄”也就是指老年,风烛残年。
【衰耄(音:冒)】旧时,人到七十,叫做“衰”;八十,乃至于九十,称之为“耄”。
【逮(音:带)将不久】到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了。“逮”的意思是:到、及。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佛陀继续问道:“大王!您的身形和容貌,应该不是一下子衰老的吧?”
世尊这一问,也就引导波斯匿王,来观察并解答了身心当前的“生灭性”,也就是身心当中“妄”和“虚”的那部分内容,合称为“虚妄”的部分。
当咱大家找到了当前的“生灭性”,那么,以“生灭性”为背景,才比较容易反衬出咱当前的“不生灭性”;以“妄”和“虚”的部分为背景,才比较容易反衬出“真”和“实”的那部分内容。明白了什么是“虚妄”,才比较容易找到内里的“真实”。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其中的变化非常细密,我确实无法觉察。大概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慢慢变成了这个样子吧。”
“为什么呢?在我二十岁的时候,虽然叫做青春年少,其实,容颜面貌已经比前十年的时候要老了。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又比二十岁的时候要衰老。如今我已经六十二岁了,再回过头去观察,五十岁的时候显然还是比较强壮的。”
人生就是如此,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然衰老。仅就面容和皮肤来说,最娇美细嫩的,当属婴儿。
所谓年轻与衰老,健壮与羸弱,都是相对的,所以,在六十二岁的波斯匿王回想起来,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呵呵,也还是比较强壮的。
在《楞严经》法会上,此时,佛陀与波斯匿王同岁,两人同日所生,所以也是六十二岁。两位六十二岁的老者,于问答之间,帮助咱大家观察咱的人生,一位为咱阐述身心当中的“生灭性”,显出“虚妄”的部分。另一位呢,最终将会剖开生灭假相,为咱显出身心内里的“不生灭性”,显出人人本有的生命之“真实”。
波斯匿王继续阐述自己人生的衰老变化过程: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世尊!我看到其中的变化非常细密。虽然这个逐渐衰老的过程,中间的迁流变化,前面暂且是以十年为单位来粗略表述的。”
“如果再让我来仔细观察的话,其中的变化,岂止是一个十二年、两个十二年地在变呢?其实是年年在变。又岂止是年年在变呢?其实每个月都在变化。又何止是月月在变化呢?其实每天都有所不同。”
“像这样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知道,在每一个刹那当中,在念念之间,变化都无法停止。因此就知道了,像这样一直变化下去,我的身体终究会随着变化而消灭。”
【殂(音:‘粗\’的第二声)落】“殂”指死亡,“落”指衰败。
【一纪】“纪”过去可用做时间单位,“一纪”是十二年。
【何直】何止是。“直”在这里的意思是:仅仅,只是。
【刹那】佛教当中最短促的时间单位之一。如佛经所开示:人的一个念头(第六意识的粗念头,也就是咱平时的念头)里面,大约有九十个刹那;而在一个刹那当中,其微细心念竟然会发生大约九百次生灭(应该是指第八识当中的种子急流,其生灭极其迅速)。
显然,这是佛陀以及圣者们,在甚深三昧当中发现的实际情形。这也就意味着,在一刹那当中,咱平时所谓的这个真实世界,其实,已经随着微细心念,生灭了大约九百次了。佛陀因此而常常开示咱们,说世间的一切,犹如梦幻泡影,等等。其实,这个世界不是“犹如”梦幻泡影,而是“就是”梦幻泡影呀。
——到这里为止,在佛陀的引导下,波斯匿王替大家显发出了身心当中的“虚妄”内容,也就是当前的“生灭性”,那就是身体和容貌,正在一刻不停地走向衰亡。
——为什么会这样呢?身体衰老的变化为什么不会停下来呢?
答:因为,咱的身体是业报身,业报的基础是思维造作的心念,它本来就是生灭的。如果一个东西,它的基础是生灭的,它又咋会不生灭呢。
反之,如果一个东西的基础是不生灭的、是不变化的,那么,它又咋会生灭呢!它,也就不会死亡了。后文当中,世尊将会这样帮咱大家找到当前的“不生灭性”。请大家随着经文,仔细体会并观察。
除此之外,需要补充的是,咱的身心当中,还有另一些“虚妄”内容,它们也属于当前的“生灭性”,那就是咱大家的第六意识思维心和心中的法尘,其中包含着知识、学问、思想、感情和概念,等等,内容非常丰富。
就咱大家的一生来说,从小到大,再到衰老,咱的知识与学问在不断变化当中,先是学习与积累,然后伴随着遗忘与丢失,每天都在变化。咱的思想也是如此,念念之间,每个人的想法都在不断变化当中。感情也是如此,爱恨转变,喜怒哀乐的转移,随时都在发生。概念更是如此,例如“同志”、“小姐”等等许多名词概念,在最近十几年当中,其含义发生了彻底转变。
——这些,都属于咱大家心中的“虚妄”内容,也是咱当前的“生灭性”。
然而,就在这些身心的“虚妄”内容当中,就在“生灭性”发生的同时,当前,咱大家的身心当中,还具有“真实”内容,还具有本来的“不生灭性”。
——它在哪里呢?请看世尊的开示: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您观察到身体衰老的变化不会停留,所以觉悟到,您的身体终将消灭。那么,就在身体渐渐消灭的时候,您是否知道,其中有一个东西不会消灭呢?”
请大家注意,佛陀说的是“身中有不灭”。可是,即使依据猜测,咱们也知道那个不灭的东西,应该是所谓的“心性”,或者诸如此类。问题是:它属于“身”吗?难道它藏在身体里面吗?
前文,“七处征心”当中,世尊已经否定了“心住在身内”,这个似乎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为啥到了这里,世尊又说“身中有不灭”呢?
——这不是翻译的错误,也不是措辞不当。咱大家的“心性”的确也可以说是“在身内”,问题是,它不仅仅在身内,它还有着更加广阔的范围。因此,执着于“心住在身内”是不成立的。
其实,“色身”根本束缚不了“心性”,心性的范围,远比色身要广阔许多许多。连所谓的“色身”,也只是“心念”业力的变现而已;而“心念”呢,又源自于“心性”,是心性的作用。
——所以,目前,咱的身心是一体的。就当前来说,“心性”就蕴含在身体当中,它们相融相即,可谓是“身心一如”。不过,好景不长,身体终将逐渐衰老而灭亡,到了那时,世尊告诉咱:“身中有不灭”。换句话说呢,嘿嘿,各位兄弟姐妹,“咱”不会死绝的呀。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于是,波斯匿王双手合掌,恭敬地回答佛陀:“我确实不知道啊。”
——听了世尊的开示,波斯匿王忽然间毕恭毕敬,为啥呢?因为,到了关键时候啦。同时,大王内心对于自己这个“身中有不灭”,显然也充满了期待。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佛陀说道:“我现在就把那个‘不生灭性\’,指示给你们大家。”
——有人想要明心见性吗?有人需要悟道的具体修法吗?有人渴望正法的传承吗?以下就是。而且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自金口所传,指示不生灭“心性”之妙法。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大王!您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恒河水呢?”
——恒河离咱大家太远了,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来代替,就好比佛陀问咱大家:“您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中秋月呢?”
这就简单了,月到中秋分外明,小时候,不管它哪一年,咱都曾经在大人的指示下,第一次见到了天上那个发光的圆盘子,知道了:哦,那就是月亮,寓意美好的中秋月。
学习佛经和佛法,不要太死板,应当活学活用。大家不太可能都去看看恒河,就算是看到了,对于明心见性,也未必有啥作用。佛法就在生活当中,“不生灭性”就在那在在处处。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波斯匿王回答:“在我三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去拜祭耆婆天(长寿天)的神像,经过了这条大河,从那时开始知道,这就是恒河水。”
【谒(音:页)】拜见,请见:拜谒。
【耆(音:齐)婆天】翻译为“长寿天”,是古印度的一尊天神,深得民间信仰,建有许多神庙进行供奉。
带领年仅三岁的儿子,去拜祭长寿天,慈爱的母亲,显然是为了给儿子祈福增寿,哪怕是贵为王子,也是需要的。尊天地,敬鬼神,人类的老祖宗们向来如此,那并不全是迷信,更多的,是人类的“自知之明”。如今的人类,大多没有了自知之明,开始胡作非为,其混乱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回到咱的假设,假设佛陀为咱中国人说法的话,就不会提恒河了,或许,会问问咱啥时候见到中秋月的吧。咱的答案无关紧要,要点在于,咱的“见”被佛陀从现象当中引发了出来。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佛陀说道:“大王!就像您所说的那样,您二十岁的时候,就比十岁的时候衰老了。乃至于一直到六十多岁,中间日月穿梭,在念念之间迁流变化,不曾停息。那么,与您三岁见到恒河水的时候相比,到了您十三岁的时候,河水有什么变化呢?”
——同样,咱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中秋月,与后来每年所见到的,乃至于,如今八月十五又要到了,如果是晴天的话,咱大家还会见到中秋月。请问,从小到大,咱的身体一直在衰老变化当中,可是,咱见到的这个中秋月,它有啥变化呢?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波斯匿王回答:“和我三岁的时候相比,看起来没有差别。就是到了如今,我已经六十二岁了,恒河水看起来也和以前一样,没有差别。”
有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是从微细差别来说的。对于波斯匿王来说,恒河水,看起来一直没啥变化。因为,变化太小了,不是人眼可以觉察出来的。
——同样,咱大家从小到大,所看到的中秋月,也不会有啥变化。不是有句诗,叫做“今月曾经照古人”嘛,的确如此,人死了好多次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呀。
问题是,咱大家一直在衰老变化当中,身体也是,心思也是,眼睛也是。可是,咱凭啥就确认了“中秋月不曾变化”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咱身心当中,必然有一个东西,它有这个观察能力。而且,它这个观察能力应当是稳定不变的,否则,它根本就无法得出“中秋月不曾变化”的结论。
——这其中含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含有因明,请大家仔细体会。那么,咱身心当中的这个东西是谁呢?它就是佛陀所说的“见”,或者说“见精”,也叫做“见性”。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否)?
“佛陀说道:“您如今感慨自己的头发白了,面容皱了,想必您的皮肤一定比童年的时候,皱了许多。那么,您如今观看恒河的‘见\’,与童年时观看恒河的那个‘见\’相比,有童年和老年的差别吗?”
——同样,咱大家身心都在衰老变化当中,皮肤渐渐增加了皱纹,那就说明身体在衰老;记忆力渐渐变得模糊,反应渐渐变得迟钝,那就说明思维心也在衰老。但是,咱小时候看到中秋月,所依赖的那个“见”,与如今咱再看到中秋月,所依赖的那个“见”,它俩会有老和少的差别吗?
——请大家多体会观察这个问题,静下心来,静坐当中,仔细体会,直接观察。通过眼根见性,或者说通过眼根来悟道,就是用这个方法。悉达多太子,也因此而大彻大悟。
眼根的视觉,里面隐藏着咱大家的“见”,它也就是见之本性“见性”,也就是见之精华“见精”。找到它,就是最初的明心见性。那时,咱会发现,它根本就不会随着身体衰老而衰老,它如如不变。而且,六根的妙用都从它而起,见、闻、嗅、尝、觉、知,最终都是它。正如《楞严经》第六卷当中,文殊菩萨所开示:“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王言:不也,世尊。
“波斯匿王回答:“没有差别!世尊。”
波斯匿王大体明白了,这个“见”,从小到大没啥差别。不过,他还没有亲见,只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已。原因在于,人的思维习惯之力量非常强大,人们很难从里面绕出来。绕,是绕不出来的,除非放下思维分别,用直觉来观察才可以。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佛陀说道:“大王!您的面容虽然皱了,而这个见的精华,它的特性从来没有皱过。会皱的说明它在变化,不皱的说明它不属于变化。”
“变化的东西就会随着变化而消灭,而那个不变化的,它本来就没有生灭。它又怎么会在您的身心当中,随您的身体一起落入生死呢?”
“而您还要引用那些末伽黎、迦旃延、毗罗胝子之类人的说法,竟然说身体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末伽(音:茄)黎】翻译为“不见道”,也是古印度持断灭见的外道之一。和前文的“迦旃延”以及“毗罗胝子”等,同属于断见外道。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会皱的说明它在变化,不皱的说明它不属于变化。
这里的“皱”,就是指变化的现象,对于人的皮肤来说,就是“皱纹”。人从小到大,皮肤从光滑到起皱纹,再到皱纹加深、变多、变粗,等等,这就是变化衰老的现象。而人的“见精”呢,根本就没有形相,更加没有类似“皱纹”那样的变化现象,而它明见的能力,却一如既往,所以说,它不属于变化;不属于变化,就不会衰老,也不会死亡。
——明白了自己的身心当中,有一个“见精”不会衰老与死亡,不会落入生死,这真是太鼓舞人心了。正如天台宗普润大师《六即颂》当中,《名字即佛》所说的那样: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此刻,波斯匿王大约也是如此的心绪吧。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听到如来这样的开示,终于相信并明白了,身体去世了以后,还有不灭的见精,可以让自己转世投胎。于是,他和在座的大众们一起,高兴得喜形于色,那种欢喜真是从来也不曾有过。”
【舍生趣生】舍弃这一世的身体和生命,继续走向下一世的身体和生命。“趣”就是趋向,例如:志趣。
由于“见性”,或者说“见精”,也就是人的“心性”,它本来就没有生死,所以,在人的身体死后,“心性”不会消灭。于是,不灭的“心性”必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结合着过往那些心念种子们,与业力一起走向生命的下一个旅程。
这就是所谓的生死轮回,每一个生命,都因此而生生不息。明白这一点,真是太好了。明白了如此实事的人,他的生命,也就开始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生命从此变得豁然开朗,乐观与善良将会源源不断地发自于内心,并随着不断的学习和修行,而渐渐播洒到全世界。
当您,认识到了生死轮回,也认识到了自己身心当中,具有不生灭之本性的时候,那么,恭喜您,一颗佛陀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第三番显见”结束,世尊通过观察恒河水,帮助波斯匿王显发出见性无迁变,无生死。下面开始“第四番显见”,世尊将会为大家开示,如何是如来正遍知,如何是众生性颠倒,从而显发出见性本无来去,众生徒自颠倒)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