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六)——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六)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

  “这时,阿难尊者在大众当中,五体投地礼拜佛陀,起身后恭敬地向佛说道:”

  世尊现说杀盗YIN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世尊您如今所说,如果能够断除杀、盗、YIN三种业缘,同时息灭妄想,让‘三种相续’之因不再发生,那么,众生心中犹如演若达多那样的癫狂之性自然就会歇下来。”

  “狂性歇了而心性不会灭,它就是菩提觉性,不是从别处得来的。”

  这是前文世尊的开示,阿难尊者却以为,以“三缘断故”为缘,以“三因不生”为因,以此“因缘”,才会达成“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的修行之“果”。这不就是“因缘所生”吗?其中的“因果”很清楚呀。

  于是,阿难尊者继续说道: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这显然属于‘因缘所生’之法,非常清楚,为何如来您从前到后,却坚决地否定菩提觉性属于‘因缘所生\’呢?我自己就是随您听闻‘十二因缘’法,我的心才开悟的呀。”

  据说,阿难尊者是听佛宣说“十二因缘”,而开悟了空性,得证初果“须陀洹”,也有说法是“须陀洹向”。

  不仅阿难尊者自己,在他看来,连许多大阿罗汉也是从“因缘法”而得证无漏圣果的。

  尊者继续说道: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世尊,这从‘因缘’悟道之法义,何止适用于我们这些有学声闻呢,就连如今法会当中的大目犍连尊者,以及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等等,他们先是跟从老梵志修行外道法,后来,都是听佛宣说十二因缘之法,才发起正道之心而开悟空性,并证得了无漏圣果。”

  当时,许多佛弟子都曾经是外道修行人,后来,他们之所以能够悟道,或者证果,大都是因为见佛闻法之“因缘”。因此,无论佛陀为他们说的是什么法,他们之所以能够悟道,所借助的,就是见佛闻法这个“因缘”。

  所以,从现象上来说,悟道或者证果,乃至于成佛,都是需要“因缘”的,那就是所谓的“福德因缘”。这个“福德因缘”来自于修行人生生世世之福慧资粮的积累。

  不过,所觉悟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或者“妙明真心”等等,此妙性并不属于“因缘所生”。关于这一点,其实,世尊在《楞严经》第二卷当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当时,阿难尊者也大体明白了。

  然而,人的思维习气是很坚固的,虽然在第三卷末,阿难尊者已经开悟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已经初步“明心见性”,但这最初的“明心见性”往往不够透彻,也很容易被以往的分别习气所影响。所以说,最初“开悟”之后的“广学多闻”非常重要,既能够提升悟境,又可以逐渐降伏种种分别习气,远离烦恼。

  此时的阿难尊者,就是被以往的分别习气所影响,而误以为“菩提觉性”来自于“因缘所生”。

  阿难尊者继续说道: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如今您从前到后,反复宣说菩提觉性不属于‘因缘所生’,那么,王舍城的拘舍梨等自然外道们,所说的自然存在之‘冥谛’岂不成了‘第一义谛’?”

  “但愿您以大慈悲心,进一步开解我们心里的迷惑与苦闷。”

  拘舍梨等外道修行人,以为一切存在都源于“冥谛”,它是唯一的自然存在。诸如此类的外道见解,还有许多,例如“梵”、“梵我”、“神我”、“原始能量”等等。

  这些见解都是对于“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错认,许多禅修的外道大师们由于禅定很深,他们确实都“开悟”了,甚至有神通,不过,他们的悟境不透彻,其中掺杂有无明“错认”,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佛陀称之为“邪悟”。关于这方面,到了《楞严经》第十卷,在“识阴魔”当中,世尊会为大家详细讲解。

  以往,世尊为了破斥拘舍梨等外道们的“自然”邪说,便宣讲了“因缘果报”之法,“声闻乘”和“缘觉乘”当中,大多属于此类法义。“菩萨乘”当中,也不乏此类法义。唯有到了“佛乘”,当宣讲“第一义谛”之时,也就是如今,在《楞严经》法会上,如实宣说“如来藏性”之时,世尊才“开权显实”,解开权巧方便,直接显发“诸法实相”。而此“诸法实相”,即“如来藏妙真如性”等,乃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的,所谓“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阿难尊者由于以往分别思维之习气尚有残留,虽然已经初步“明心见性”,还不够踏实,才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正常的,正如禅宗门下,有“大悟十八,小悟无数”之说,虽然有些夸张,道理不错。

  下面,是世尊的解答: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就如同舍卫城当中的演若达多一样,其虚妄的‘狂性’之因缘一旦灭除,则其本有的‘不狂性’,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此‘不狂性’到底是‘因缘所生’,还是‘自然而有’,到这里,已经圆满显发,穷尽无遗了。”

  演若达多的“狂性”就是误以为自己没头,是一只没头的鬼魅;其“不狂性”则是本来就有头,本来就是正常人,不需要到外面找。在这个比喻当中,演若达多比喻一切众生;其“狂性”,比喻“无始妄想”;而其“不狂性”,则比喻“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前文所论述,演若达多的“狂性”完全是虚妄的,没有任何原因。而所谓的“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实际上没啥好灭的,也没啥好除去的,只需要“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他只要认识到自己的心“发狂了”,那么,此“狂性”也就灭除了,才觉悟到,自己本来就有头,不需要从外面寻找。这时,所谓的“不狂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只要认识到自己陷入了“无始妄想”,它虚妄而无因,那么,此“无始妄想”也就灭除了。于是,大家才觉悟到,自己本来是佛,本来具足“如来藏妙真如性”,根本不从因缘而得。这时,“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到这里,因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本有,所以,它不属于“因缘所生”;同时,只有当“无始妄想”灭除了以后,“如来藏妙真如性”才会显现,所以,它也离不开灭除“无始妄想”这个“因缘”。

  此“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存在永恒的“自然体”,所以,它不属于“自然而有”;同时,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藏妙真如性”,不从外得,所以,也不能否定其乃“自然而有”之妙性。

  如世尊第二卷所说:“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因此世尊才说,“因缘自然,理穷于是”。关于“如来藏妙真如性”到底是“因缘所生”,还是“自然而有”,通过上述演若达多这个比喻,其妙理已经昭然若揭了。

  以下,世尊将此“妙理”再予以详尽解读,充分显发“因缘所生”和“自然而有”之虚妄,都是“戏论”而已。

  世尊说道: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阿难,如果说演若达多的头本来就属于‘自然而有’;那么,在这个本来的‘自然而有’当中,就应当没有不自然之处,没有例外才对。”

  “既然没有例外,他到底因为什么,会以为自己没有头(注意,这就与‘头本自然’相矛盾了),而恐怖地癫狂奔走呢?”

  【无然非自】与“无非自然”同义,也有可能是木刻版流传当中的误排。

  这段的含义,把比喻解读出来,那就是:

  如果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就属于“自然而有”,且无处不在,那么,在这个本来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就不应当有例外。这就意味着,其中,“无始妄想”就不应当发生了。

  可实际上,一切众生却已经陷入了“无始妄想”当中,于是反证出:“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属于“自然而有”。

  此段经文,与《六祖法宝坛经》当中,六祖大师为志彻禅师解答《大涅槃经》“常无常义”那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六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其中,祖师显明了“佛性”不属于“常”之妙义;恰恰即是此处“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属于“自然而有”之妙义,名字不同,法义一致。换句话说,“佛性”也罢,“如来藏妙真如性”也罢,虽然不会“断灭”,但终究是“毕竟空”及“不可得”的。它不属于“自然而有”,不是永恒的“常”。

  可是,如果有人非要认为演若达多的头确实是“自然而有”,只是因为照镜子等等“因缘”才发狂的,该如何驳斥呢?

  世尊说道: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如果说演若达多的头属于‘自然而有’,却因为照镜子等‘因缘’而发狂,以为自己没头;那么,他这个‘自然而有’之头,为何不会因为照镜子等‘因缘’而丢失呢?”

  后一句的不成立,恰恰反证出前一句也同样不成立。因此,得出结论:演若达多的头不属于“自然而有”。换句话说,其“不狂性”不属于“自然而有”。否则的话,其“狂性”就不会发生了。

  其中的逻辑关系非常严密,请大家仔细体会。

  以比喻关系来说,则意味着:“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属于“自然而有”。否则的话,“无始妄想”就不会发生了。

  接下来,演若达多本来有头,这是他的“不狂性”,此“不狂性”既然不属于“自然而有”;那么,它是否属于“因缘所生”呢?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其实,演若达多本来有头,其‘不狂性’不曾失去;而其癫狂恐怖之‘狂性’,则完全是虚妄发生的。”

  “即便‘狂性’虚妄发生了,他的头也不会有丝毫变化,其‘不狂性’依然如故;在‘狂性’灭除之后,‘不狂性’便会显现,何须借助于‘因缘所生’呢?”

  结论很清楚:此“不狂性”也不属于“因缘所生”。

  以比喻来说,则“如来藏妙真如性”同样不属于“因缘所生”。

  既然演若达多之“不狂性”非“自然而有”,也非“因缘所生”;那么,其“狂性”是否属于“自然而有”或“因缘所生”呢?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说演若达多之‘狂性’本来是‘自然而有’的,他本来就拥有癫狂恐怖之性。那么,在他尚未发狂之时,其‘狂性’到底潜藏在哪里呢?”

  没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根本就找不到。这就证明,演若达多之“狂性”不属于“自然而有”,完全是虚妄的。

  以比喻说来,一切众生的“无始妄想”也不属于“自然而有”,完全是虚妄的。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如果说演若达多之‘不狂性’是‘自然而有’的,而其‘狂性’则属于‘因缘所生’;可是,在其‘自然而有’的‘不狂性’当中,本不具有虚妄‘狂性’发生之因缘,为何他却会癫狂奔走呢?”

  其中有省略,依据前后文意补了出来。

  这就论证出,演若达多之“狂性”也不是“因缘所生”,而完全是虚妄的。

  以比喻说来,一切众生之“无始妄想”也不是“因缘所生”,而完全是虚妄的。

  综上所述,世尊对于“不狂性”和“狂性”,到底是属于“自然而有”,还是“因缘所生”,做出小结: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如果演若达多一旦觉悟了头本来在,‘不狂性’便会显现;于是,他就明白了,所谓的‘不狂性’和‘狂性’,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而有’,这些都是无聊戏论罢了。”

  以比喻来说,一切众生一旦觉悟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就会明白,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因缘所生”或“自然而有”,都没有意义,都是戏论。“无始无明”也一样,说它是“因缘所生”或“自然而有”,也都没有意义,都是戏论。

  既然“因缘所生”和“自然而有”都是“戏论”,那么,如何才是“不戏论”呢?

  世尊继续说道: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因此,我才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此‘如来藏妙真如性’之菩提真心一旦显现,‘无始妄想’的生灭之心也就灭除了。”

  “这就是用‘生灭心’灭除‘生灭心’的修行之路,二心最终一同灭尽,就会到达‘无功用道’。”

  【此但生灭、灭生俱尽】这就是用“生灭心”灭除“生灭心”的修行之路,二心最终一同灭尽。

  所谓的“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恰恰是“以幻修幻”的过程。具体可参考《圆觉经》之经文:“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以及:“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无功用道】修行人彻证本心,到达无修无证之地,名为“无功用道”。

  “无功用道”与“有功用道”相对应,就是指“无修道”和“无学道”。在声闻乘当中,初果、二果、三果名为“有功用道”,四果阿罗汉名为“无功用道”。在菩萨乘当中,初地至七地名为“有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萨名为“无功用道”。而最究竟的“无功用道”,是指圆满法身佛,本自圆满,不假修证。

  这样的修行,已经超越了“戏论”分别,能够到达“无功用道”之究竟觉悟。但是,千万不要把这个“无功用道”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或者说“圆满法身”,再或者说“菩提心”理解为“自然而有”。因为: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如果说有一个‘自然而有’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话,那么,这就等于说到达‘无功用道’之时,就会有一个‘自然而有’的‘菩提心’产生,而‘无始妄想’之‘生灭心’则会消灭。”

  “可是,这还属于有生有灭呀!而只有无生无灭的,才可以叫做‘自然而有’。”

  于是反证出:在“无功用道”当中,终究没有一个“自然而有”的“菩提真心”或“如来藏妙真如性”可以证得。

  因此,所谓的“无戏论”之究竟妙义,便得以显发,即“菩提真心”乃是“本然具备”的,非“自然而有”与“因缘所生”可以描述。

  世尊继续说道: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好比世间万相能够混杂、融和为一体,这叫做‘和合性’。而只有超越了‘和合性’,不会发生混杂与融和的,才叫做‘本然性’。”

  “需知此‘菩提真心’,说它本然非本然,说它和合非和合;它远离和合与本然,乃至于,说它‘非和合非本然’,或‘亦和合亦本然’都还不是。这句法义,才叫做无戏论法。”

  【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世间万相能够混杂、融和为一体,这叫做“和合性”。

  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从现象上来说,世界万象的确犹如水乳交融一般,是一个整体,相互间密切关联。

  所谓的“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也就是常说的“离四句”,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或“菩提真心”远离如下“四句”:

  一句:它是“本然”的

  二句:它是“和合”的

  三句:它是“亦和合亦本然”的

  四句:它是“非和合非本然”的

  远离这“四句”的描述,才是关于“如来藏妙真如性”和“菩提真心”的“无戏论”之法义。

  如此之“无戏论法”,直显“菩提真心”不可说,“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可说。表明“无功用道”之究竟证悟,并非语言可以企及,而需要踏实修证。

  对于此时的阿难尊者来说,虽说他已经初步“明心见性”,并且具备多闻智慧,但是,“无上菩提”与“大涅槃”离他还很遥远,还需要辛勤修证,才能够到达“无功用道”。

  因此,世尊说道: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对你来说,无上菩提大涅槃之果位,还很遥远。”

  “如果不经历多生多劫的辛勤修证,就算你能够记忆守持十方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明白其中犹如恒河沙一般多得数不清的清净妙理,也只不过是徒增戏论罢了。”

  有人问道:阿难尊者前文不是已经“不历僧祇获法身”了吗?为何世尊又说他“菩提涅槃尚在遥远”呢?

  答:这就是说,“理悟”与“事修”两者不可偏废。菩萨最初“明心见性”之时,通常属于“理悟”,从法理上觉悟了“法身”本有,不假修证,现前明明朗朗,了无生死可得,一下子就安心了。

  此时,菩萨可以方便叫做“不历僧祇获法身”,也可以方便叫做“见性成佛”。但是,他只得到了“法身之理体”,还不能够自在运用,也不能够充分显现“法身”之种种功德。他这位“佛”,在天台宗叫做“名字即佛”,知道自己是佛,开始了成佛之路,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以后的成佛之路,就是无量劫“辛勤修证”,行菩萨道的过程,这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快乐而有意义的,完全不同于一般众生的生死轮回;看起来是众生,实则乃是佛在人间。因为,“明心见性”的菩萨打开了“道眼”,看透了生死轮回的真面目,也看清了成佛之路。他“理悟”已经透彻,“事修”已经开始,他不仅仅自己走在成佛之路上面,同时还为芸芸众生做出了表率,可以带领许多众生一同走出轮回怪圈。

  不过,最初“明心见性”的时候,菩萨的道力还不充足。犹如阿难尊者一般,即便早就觉悟了空性,听闻记忆了无量教法,但是,却无力摆脱摩登伽女的纠缠。

  世尊继续说道: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虽然你谈论‘因缘所生’和‘自然而有’等法义的时候,确实可以做到清晰明了,因此,人们都尊称你为‘多闻第一’。”

  “但是,用你这些通过累劫多闻熏习而得来的知识,却无力摆脱摩登伽女的留难。”

  可见,阿难尊者“多闻第一”的称号来自于大众,这是大家的共识。同理可知,所谓的佛陀“十大弟子”,也都是大家推举的,而并非佛陀之钦命。因为,佛陀对待弟子们,完全是慈悲心和平等心,这是正等觉者的必然功德。

  同样,也可以如此观察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已经觉悟法性的缘故,必然以慈悲心和平等心对待大众,而不会任人唯亲,不会刻意划分出亲、疏、远、近,更不会与弟子发生纠缠不清的情感,无论男弟子或女弟子。

  而对于那些与个别弟子关系极为密切,行事隐秘的所谓“大师”和“上师”们,还是及时远离比较明智。

  阿难尊者历劫以来,跟随无数的佛陀,多闻好学,博闻强记,积累了许多佛法学问。可是,当他遇到了摩登伽女的爱恋,以及“先梵天咒”的摄受之时,却无力摆脱,险些破了“根本戒”而失去“戒体”。

  幸好,世尊及时派遣文殊菩萨持“楞严神咒”前往解救,把他俩带回了祇桓精舍,才开启了这一场盛大的“首楞严”法会。

  世尊继续说道: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YIN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既然你如此博学多闻,何必等我派文殊菩萨持‘佛顶神咒’前去解救你,把你俩带回来。”

  “而摩登伽女听闻佛法之后,她心中的YIN欲之火顿时歇灭,直接证得了三果阿那含。在如来教法当中,成就迅速,堪称精进之林。”

  “她得证三果,心中的情爱之河也就干枯了,才使你解脱了纠缠。”

  【精进林】这是一个比喻,在此,世尊以迅速繁茂的树林,来比喻弟子修行精进,迅速成就道果。

  据说,当摩登伽女来到祇桓精舍,佛陀问她:“为何而来?”她回答:“喜爱阿难。”佛陀再问:“喜爱阿难何处?”摩登伽女回答:“喜爱他眉目俊秀。”佛陀便继续说:“那把他俊秀的眉目割下来给你如何?”

  其实,这就是一个“不净观”的引导,聪明的摩登伽女一听,便直接观想出了阿难眉目被割下来以后,那血淋淋的景象。不过,那样的阿难却一点儿都不可爱了。于是,她一下子歇灭了YIN欲心,而直接证得了三果阿那含。

  所以呀,人不怕有YIN欲心,也不怕YIN欲心强烈,面对着自己喜爱的对象,只要如摩登伽女一样观想一下,想想那美丽或英俊的容颜下面,面皮里无非是血肉淋漓,白骨森森;肚肠里无非是大小粪便,臭不可闻。究竟有何可爱之处呢?

  如此观修,就可以超越YIN欲心,甚至可以证果。

  当初的阿难尊者,虽然博学多闻,可就是缺少实际观修,所以才道力不足,难以抵御“先梵天咒”的摄受,难以消尽微细的YIN欲心。

  所以,世尊继续说道: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因此,阿难,虽然你能够在多劫当中,记忆持诵如来的秘密微妙庄严之法;却还不如在一天当中,修行‘无漏业\’更殊胜,通过降伏生灭心念,可以彻底远离人世间的憎爱之苦。”

  【如来秘密妙严】如来的秘密微妙庄严之法。其中,既包含法义,也包含种种不思议境界。阿难尊者常为如来侍者,他有闻法之胜缘,也有亲见佛陀显现不思议神通之胜缘,并能够忆持不忘。

  【无漏业】指观察回归“无漏心性”的具体修行,属于“善业”当中的“清净业”。而所谓的“无漏心性”,就是“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内心本有之“不生灭性”。

  时常安住于“不生灭性”,让它自然显现,这就是“无漏业”之修行,可以从根本上降伏“分别妄想”,而远离人世间的憎爱之苦。

  【憎爱二苦】人世间的苦有无量无边,简要说来,主要是“憎爱二苦”,也就是“爱恨二苦”。

  其中,“恨苦”是指缘于“分别妄想”而产生的“不满”、“怨恨”、“愤怒”、“仇视”等等不良情绪。而“爱苦”则是指缘于“分别妄想”而产生的“喜欢”、“流连”、“爱恋”、“贪婪”等等不良情绪。

  世间人通常只知道“恨”是苦,殊不知,“爱”也同样是苦。因为,所有的“爱”当中,都会有一个东西与它相伴随而生,那就是“牵挂”。有了“牵挂”,也就有了“障碍”,您的心必然因此而感到不自在——这就是“苦”。

  所以,真正的菩萨,是超然于“爱”和“恨”的,那样的心境安详而宽容,即乐于助人又不会产生牵挂和纠缠,名为“慈悲”。

  那么,该如何“修无漏业”,而“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呢?

  对此,世尊举例说道:

  如摩登伽宿为YIN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就比如摩登伽女,她向来是一个YIN欲心重的女人,所以才会纠缠于你。凭借佛顶神咒的威力,消灭了她的爱欲之心以后,如今在佛法当中出家修行,得证三果,名为‘真性比丘尼’。”

  【性比丘尼】“真性比丘尼”之略称。

  同样的例子还有耶输陀罗,她们的修行如下: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摩登伽女和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一样,她们在出家后都觉悟了宿世因果,知晓自己过去世当中因为贪爱男女情欲,而遭受了无量苦恼。”

  “于是,她们在一念间依法熏修‘无漏善’的缘故,一个证得了三果阿那含,不久将证得阿罗汉果,彻底出离三界生死缠缚;另一个则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并承蒙佛陀给予授记,未来将会成佛。”

  【同悟宿因】共同觉悟了宿世因果。或许,具有了部分“宿命通”。

  【无漏善】“无漏善法”之简称,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无漏业”,也叫做“无漏善业”。

  【出缠】出离生死缠缚。

  严格说来,声闻乘当中,只有四果阿罗汉才叫做“出缠”,摩登伽女已经证得三果阿那含,不久,在《楞严经》第六卷当中记载,她将会证得阿罗汉果,而彻底出离生死缠缚。

  【授记】通常指圣者对于未来的事情进行预言,往往只是略说,不会很具体,以免违背因果。此处则是特指“授记成佛”。

  在《法华经》“劝持品”当中,世尊为耶输陀罗比丘尼如此授记:“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摩登伽女和耶输陀罗两位比丘尼可以做到“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而当时的阿难尊者却只证得了初果须陀洹,还不具备充足的道力,尚未彻底超出“生死缠缚”,原因何在呢?

  世尊继续说道: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为何你却自欺欺人,不肯勤奋观修‘无漏善法’,仍旧逗留在见、闻、觉、知当中呢?”

  【尚留观听】仍旧逗留在见、闻、觉、知当中,而不懂得随时反观自性、反闻自性,等等。

  不仅仅阿难尊者,咱大家也是一样,在学习了《楞严经》之后,必须要依教奉行,勤奋返照内在的“不生灭性”,那就是“无漏善法”之发源地,回到那里,才可以超脱人世间的爱恨之苦,乃至于彻底超越生死轮回。

  聆听了世尊的解答和谆谆教诲,阿难尊者对于“如来藏妙觉明心”的体悟加深了,在前文“不历僧祇获法身”的基础上,更深地觉悟了“诸法实相”,受益匪浅。

  对此,经文叙述道: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