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慧祥法师:《首楞严经》讲解第二讲——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慧祥法师:《首楞严经》讲解第二讲  

  《首楞严经》讲解第二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6年12月03日

  请大家合掌!

  请大家,至心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祈请本师力加持,愿我早开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实义,直趣菩提广度众。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再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南无十方三世一切僧”。

  称念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上次,我们简略说明《首楞严经》的经题。这经题全文:《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我只说明了“大佛顶如来”,今天接著说明。

  四、“密因”是什么意思?

  答:这“密因”一词,据我的研究,它也是有很多意思的。

  问:有哪些意思呢?

  答:(一)与“如来”一词连用,则为“如来密因”即是“如来藏”之意也。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藏微密,难知,难见。如果能知能见如来藏,则必定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能知见如来藏,对修行无上菩提道的人来说,就是“因地初心”。所以称为“如来密因”,是指“照见这微密而难以知见的如来藏,则能做为修证无上菩提的正因”。因此,称为“如来密因”。

  (二)这“密因”是指“不生灭心”。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修行人,之所以不能成就无漏,都是因为未照见这“不生灭心”,而误将“生灭心”为自性本,所以不论如何修行,就算成就“九次第定”,也都未能无漏而成就阿罗汉,更别提成就无上菩提了。如今我们发心,想要圆满无上菩提之道。首先就是要照见这微密难知的“不生灭心”。为什么说“不生灭心”是微密难知呢?因为:

  1.这“不生灭心”,凡夫众生日用而不知。所以说此心,是微密难知。

  2.又这“不生灭心”,连圣贤都未能究竟其源底,所以说是微密难知。但是修一分,则证一分。但是这“修”,是指修“生灭心”。当我们对“生灭心”修一分,则照见“不生灭心”一分的功能。例如:我们能说话,也能不说话。这要不要说话,是“生灭心”作用。又从这“生灭心”的作用下,我们就证得,原来“不生灭心”是不随说话或不说话而改变。

  (三)这“密因”,是指《首楞严经》中的密咒。为什么呢?因为,修行人于修行的中间,难免或多或少有些障碍会出现。如果能持楞严咒,或书写而载身上,则能消除这些障碍。而为什么会有这些效果呢?其微密的因缘果报,连修行人自己也难知难见。所以,称为“密因”。

  (四)又这“密因”是指“妙微密性净明心”。如《首楞严经》载:“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也许有人会问:这“妙微密性净明心”跟“不生灭心”不一样吗?

  答:不一不异。

  问:为什么不一不异呢?哪儿不一?哪儿不异呢?

  答:“妙微密性净明心”,就是指“如来藏心”。是含“生灭心”及“不生灭心”。因此,说“不一不异”。因为不能说一定一样,所以“不一”。也因为不能说一定不一样,所以“不异”。

  众佛友!请试想!这“不生灭心”就已经是微细难知了。更何况是“不生灭心”加“生灭心”的那个“如来藏心(妙微密性净明心)”,所以更是微密难知了。但是,众佛友!您们别以为如此就吓到了。而不去修证之。因为,不去照了这如来藏心,则必定是在轮回界中打转的,是非常非常苦的。请想想,如果不求解脱生死轮回,则我们就得投生、出生、长大、工作、老病、死亡。如此无穷尽的轮回。一次,十次,百次,千次,万次,直到我们自己将轮回的造业习惯改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力求解脱苦的轮回的造业习惯。我相信,众佛友会来学佛,都是有这一层智慧的。所以希望大家共勉之,继续努力。好!有关这“密因”,我就简略说明如上,请大家自行再深入体会更多的妙义。

  因此,综合以上的说明,我就将“密因”一词,解释为“照见这微密难知的因地心”

  五、“修证”是指什么意思呢?又要修什么?证什么呢?

  答:我现在来说明“修证”一词的深义。

  (一)“修证”,是两个字,是两个层次。也就是:“修”与“证”,故名“修证”。也就是“修如来密因”,“证如来密因”。因此,依此含义,则“如来密因修证”一词,共含四个层次:

  1.闻信:听闻如来说有“如来藏性”,而相信如来之语的关系,所以“发心”将来照见这微密的如来藏心,并修之、证之。

  2.思解:即观照这如来藏,思惟如来藏,以便照见如来藏,知解如来藏。

  3.修行:当照见并知解后,则能如法修行,于如来藏性中,不生灭的部份,能随时照见而不会忘失。于生灭的部份,能随时想要令生,就己缘具足福慧可以令生,想要令住、异、灭,就能令住异灭。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所以就要“修行”。

  4.证入:当真的做到,“于如来藏性中,不生灭的部份,能随时照见而不会忘失。于生灭的部份,能随时想要令生,就己缘具足福慧可以令生,想要令住、异、灭,就能令住异灭。”就叫证入。

  众佛友!可以看得出来,我所说的这个四个层次,是综合“信解行证”及“闻思修入”来说明的。现在,我还要跟大家深入说明有关这四个层次。现在举譬喻来说明,这四个层次。

  例如:有某甲,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感到口渴,又自己找不到水喝。这时,看到一个当地人,就问他说:“哪儿可以找到水呢?”这位当地人举手一指说:“从这儿去,您就可以看到有口井,那儿应该有水。”这时,某甲,是属于“听闻”阶段。“听闻”阶段的人,当起“信”才会去找找看有没有水。如果一开始就“不信”,那就不会去了。又这“起信”,也不是乱相信。因此,一方面某甲,当先走去看看。又另一方面,在路上,如遇当地人,则再问人,做再确认。如此,名为“起信”,又名“坚固信念”。

  又当某甲,远远看到井了。这时,名为“信解”。不可名为“胜解”。亦不可名为“见解”。为什么呢?因为有水无水,都还未照见呢!从初次听闻,直到远远看到井。这中间,都是属于之前所说的四个层次中,所说的“闻信”范围。

  又当看到了后,某甲就转方向,直向井边,而不执著之前的人所说的方向。

  又为了走到井边,某甲就要用智慧,安全有效的排除路上的障碍,安全到井边。当某甲到了井边,这时就看到井中,确定有水,或无水了。这时,某甲,叫“照见”,属“见道位”。也就是真正的“照见”。而这“照见”,非是“证”。“照见”才是真正的“见解”,才是真正的“知解”。

  又如果无水,则当再寻问及找别处。直到找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这找到真正有水的地方,就是真的“见道”了。我们就假设这井中是有水的。因此,当某甲从见井,到真的看到井中有水。这过程,是属于四个层次中的“思解”。为什么呢?见井,名为因信而解有井。所以是“信解”。见井中有水,名为因信解而照,所以是“见解”。就是见道位。而在见到井有水之前,都是名为“前行”。

  又当见到井有水了。这时信心增上,开始寻求取水的工具。直到具足所有当具足的工具时。名为“胜解”。也就是说:“信心十足,一定保证自己可以取到水”。所以名为“胜解”。

  因此,从“信解”“见解”到“胜解”,都是属于“前行”也都是属于“思解”的阶段。又“胜解”之后,才是进入“修行(修道位)”。开始用取水的工具,将水取上来。这时取水来喝,直到解渴之前。都是属于“修行”的阶段。当解了渴,装满了水,保证于到下一站之前,都不会有口渴时没水喝的问题了。名为“证入”。

  众佛友!就以这个例子为譬喻,我们求解脱者,则是如下的层次:

  一、自知人生很苦无处可避,因此寻求善知识,而听闻到有解脱之法可以学习。因此相信可以有方法解脱,因而发心要学习解脱。这时, 名为“闻信”。

  又当在寻求过程,亲近更多善知识,听闻到详细说明解脱的方法,名为“闻信增上”。如了解了有“四圣谛”“八正道”等等法门可以用以解脱。可是这时,还未能架构好,从现在直到解脱的路,也就是对“四圣谛”“八正道”如何运用可以令自己解脱,还不清楚。就像某甲,还未看到井。当弄清楚了如果运用四圣谛八正道来让自己解脱苦时,就是“见井”了。这时,就进入“思解”阶段的第一步“信解”了。

  二、当运用四圣谛八正道,来断除了第一个苦,令永远不再起时。名为“见解”。就如同,某甲看到井有水了。同样的,正确运用四圣谛八正道断除第一个苦,令永远不再起了。则信心增上,更无疑惑。所以名为“见解”。属“见道位”。

  这时,则更加观照思惟,寻求如何断除一切苦。所以进入了“思解”的阶段。当修行人,从身心的外到内,从内到外,对五蕴如实了解生住异灭的因缘,了解了因五蕴起苦的因缘,了解了五蕴如何运作可以离苦下来运作,了解了如何保持在无苦下来运作一切五蕴。这时,名为“胜解”。也就是保证自己可以解脱一切苦了。就如同某甲,备好取水工具。保证自己可以取到水。因此,名为“思慧成就”。也就是“思解”阶段圆满。准备进入“修行”的阶段了。

  三、当修改身口意的行为习惯中,一切会引发苦的习惯。名为“修行”。这时修一个,得一个解脱。属“修道位”。

  四、当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永远不会再引发新的苦了。名为“证入”。

  又众佛友!“证入”才是无上菩提的修行的开始。

  又众佛友!“证入解脱”才是无上菩提的修行的开始。才是大玩特玩的开始。才是真正邀游法界的开始。才是真正进入游戏神通三昧的开始。

  众佛友!有事来了,得下了。愿您们今天所学,能有助于您们的解脱。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