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三六页:
疏【则所谓重颂如,授记如,十二分教,一切皆如。以上展转推寻真实之理,极至於此,譬之物不离梦,梦不离人。圆觉疏云: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则以自心为教体也。】
这是讲到「教体」里面第三科,会归自性。这个理非常之深,很不容易体会,这个难体会就是众生有分别妄想,所以不容易体会得到。如果我们分别妄想暂时中断了,就是很短的时间暂时中断,这个境界会现前,就像那个闪电一样。虽然这境界现前的时间短,但是会给你很大的信心,为什么?你相信佛经里面讲的「万法皆如」,你体会到那个「如」的意思了。如果能常常保持这个境界不失去,那这就是入了佛的境界。但是凡夫习气业障深重,很难保持这个境界。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著重在一心不乱,只要得一心便有受用,就是不可思议的受用。尤其是这一段所说的,统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这是继续解释会相归性,相是一切现相,这个包括的就非常广,人事物全都包括在其中。佛法里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世间人讲宇宙人生,全部都包括在其中;连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法也不例外,也在其中。这里头略举,『所谓重颂如,授记如』,这就是『十二分教』里面的两种,举这两个作代表。换句话说,「重颂」是真如,「授记」也是真如、「长行」也是真如、「孤起」亦是真如,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所以佛经,你展开经卷,第一个字「如是我闻」。真正的佛法就是一个「如」字,无有一法不如。换句话说,所有言说,所有经论,都是「如」字的注解,都是如字的注脚而已。
这个如就是真如,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真如。古人有个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做出几千种、几万种花样,哪一样不是金?样样都是金,这个我们容易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哪一法不是真如?法法都是真如。诸位要是见到这个境界,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我们净土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华严》里面所讲的法身大士,不过就是如此而已!所以『十二分教,一切皆如』,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切差别教法」,为什么有差别?差别是「从缘无性」。虽然在事相上有差别,但是任何一法都是无自性的,自性就是它的自体,它没有自体,它是从缘而生的。无自性之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真如。
经论上也常说「虚相本尽,真性本现」,这两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本」是本来如此,「虚」就是虚妄,虚妄相本来就是虚妄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来就是如此。这个真如本性本来就现前的,只要你看破虚妄相,真如本性就现前,就这么回事情,性相不二。我们今天见不到真性,迷在相上,问题就是在迷。所以破迷就开悟了,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以上展转推寻真实之理』,这就是事事物物,世间法、出世间法,不断的去追究,追究到极处,真理就现前,就是真如本性就现前。下面他用一个比喻来说,『譬之物不离梦』,拿作梦来比喻,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梦里面有人有物,可是这些人物都在梦中,没有离开梦。『梦不离人』,有人才会作梦,没有人哪里会作梦!人是什么?人心,是你心现梦境,梦境里面有一切物。那一切物,是不是这个人心?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拿这个作比喻,因为这个容易体会。所以「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梦就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中境界是虚妄的,但是能作梦的那个心是真的,那是真如。可是你要晓得,梦境不离心,心不离梦;离了梦没有心,离心没有梦。所以那个虚妄相的性就是真如本性。见性要在妄相上去见,只要你不著相,你就见到真实性了。
底下他老人家引《圆觉经》上一句话说:「生法本无,一切唯识。」特别是唯识家,他著重理论,所以说「万法唯识」,除了识以外,什么都没有。识从哪里来的?识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说『识如幻梦,但是一心』,这是从唯识更进一步探源,真正找到本源,本源的的确确是真如本性。
『则以自心为教体』,这就说明,佛所讲的一切经,他的思想、他的语言、他的文字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说了这么多话,真正意思就在这一句。这是讲所有一切经、一切法。
疏【今此经者。】
『今』是讲现在,我们现在念的这部经。
疏【依正信愿等法。】
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他们的生活环境。正报,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极乐世界的天人,这是正报。信愿行,这是讲佛教给我们往生净土必须具备的条件。
疏【若文若义。】
『文』是指文字,『义』是讲文字里面所含的义理。
疏【究极皆归一心真如。】
全是『一心真如』所显现的,也就是说离开一心真如,没有依正,也没有信愿行等法,也没有文也没有义,无有一法不是一心真如变现出来的。
疏【故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印,为经教体。】
这一句也是总说。『教体』,教就是如来的教学,他的教科书、他的教学法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来建立的,体就是这个意思。印就是印信,好比官员的印信,印代表他的象徵,文件上盖印,这个文件就是他所发布的。佛法也是如此,一切经要有佛的法印,印证,那这个经是真正的佛经。佛的法印有两种,小乘是三印法,大乘是『一实相印』。换句话说,一切大乘经典无不是说实相,只要说实相,那决定就是大乘经。我们这个经是不是说实相?可以用这个来辨别这个经是真还是假。小乘经三法印就是无常、无我、涅盘。它讲得再多,不离开这三个纲领。如果离开这三个纲领,这部经上没有讲到这三桩事情,这个不是佛经。一切小乘经都可以用这个三法印印定,它不是讲无常,就是讲无我、讲涅盘。大乘一切经总不外实相。
疏【此经一心不乱,即是实相,即是真如。】
可见得这部经非常契合大乘法印。这部经最重要的就是讲一心不乱,一心就是真如、实相。
疏【则合前二种,会归一心,而为教体。】
由此可知,我们这部经也是以『一心』为教体。这就讲得有相当的深度,我们对这个经才真正能产生坚定的信心,这个法门难信之法,实实在在的难信。我们费这么多的力气、费这么多的时间详细的来探讨,无非是建立信心而已。有信、有愿就决定往生,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品位高下在於持名之深浅,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这个信愿很不容易建立。
◎【四、无碍】
玄义【无碍者,心境理事,本自交彻,境及事者,是名随相,心者为识,理者归性,具交彻故。】
『无碍』,前面讲的「随相、唯识、归性」是一而三、三而一,圆融无碍。执著一样就变成事事都有障碍,一切都不执著就没有障碍了。前面一层一层说,是由浅而深,「随相」浅,「唯识」就深一层,「归性」是又深一层了,这是次第,不能圆融,不能圆融你就不能契入,俗话说:你就不能证得。讲,你也会讲,可是你自己得不到受用,不能入这个境界,这就是不能圆融。可是这一门,那就不能少了,要把前面所说的,由浅到深整个圆融起来,圆融无碍。
『心境』,心就是前面讲的唯识、归性;境,就是随相。理,是归性;事,是随相,『本自交彻』,换句话说,心中有境,境中有心,心境不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讲堂这么大,这不算很大,每个角落我们都看得很清楚,我们能见的是心,我心有没有到那个角落呢?不到那个角落,那个角落我们怎么会看见呢?到了!所以境里头有心,心里头有境,本来就是交彻的。我的见性不到那个地方,怎么会见得到?我的闻性不到那个地方,怎么听得到?佛给我们说,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本来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原本有这么大的能力,现在这个能力失掉了。怎么失掉?迷失了,不是真正失掉。所以我们今天六根根性不是不起作用,起作用范围小了,不能是尽虚空遍法界自在的受用。佛这一切的教学无非是教我们恢复自性,也就恢复六根本能的作用,如此而已,这是佛法教学的目标。
所以是「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事外无理、理外无事」。任何一桩事情都有道理的,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事相,确确实实是交彻的,圆融交彻。底下就说明这个道理,一桩一桩给我们指出来。「境、事」,这叫随相;「心」是唯识,「理」是归性,全是互相交彻。《华严经》特别显示这个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显示出这个真正的境界来。我们再看注解:
疏【交彻者,以一心原有真如生灭二门。真如即是生灭,故理不碍事境心;生灭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碍理。】
这一段出自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实在说,人只有迷悟两种。迷了这个法界就是生灭门,迷了,你不管看哪一法都是有生有灭。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法。生灭法是什么?迷了这个境界。因为迷了的时候,你这个心就是个生灭心,生灭心看外面境界统统是生灭法,就这么回事情。这就是佛给我们说的,「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就是迷,迷了以后就有三细相出现,三细相是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这都是唯识里头所说的,这叫三细相。这是阿赖耶识里面的,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见到,阿罗汉跟一般菩萨都见不到。佛在经上说,八地菩萨才见到三细相,所以见到三细相,就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你要是见不到它,你怎么转?见到了就可以转,就是破迷开悟了。见都见不到,迷在哪里都不晓得,你怎么能破迷?所以这是很深很深的功夫。
三细为缘长六粗,六粗境界这就变世界、宇宙森罗万象,佛法里面讲,就变十法界了,这叫「流转门」。如果一下觉悟了,从六粗回到三细,从三细归到一真法界,这就还原了,还原的时候叫「还灭门」。
迷的时候,「妄生真灭」。实在讲这个妄生不难懂,你要是坐在这里坐一会儿,向内去观照,你就会发觉到你有很多的妄想,止都止不住,这就是妄生,迷的时候妄生,生妄想,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所以真的就见不到,只见到妄想,妄念纷飞,这是迷。悟的时候,这个现象反过来,真生妄灭,这里头境界很微细。有的人什么妄想也没有,没有妄想怎么样呢?打瞌睡,睡著了。这是不是觉悟?不是的,给诸位说,这叫无明。凡夫麻烦,他不是堕落在妄想里就是掉在无明里,这都是不觉,都是生灭。
真正觉悟的人,他没有妄想,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精神饱满,不打瞌睡。再跟诸位说,他不要睡觉。经上说「财色名食睡」,这是五盖,五种烦恼,本性里头没有的。真正觉悟的人,他不要吃饭,他不要睡觉,他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这是真正觉悟人。我们今天还要吃饭、还要睡觉,就是没觉悟。阿罗汉七天吃一餐,他就够了,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功夫愈高的人吃的愈少,一天吃好几餐,一餐吃好多,这不行,没功夫。可是诸位要记住,你听了这个话说,我尽量少吃,表示自己有功夫。到不了半个月、一个月,身体出毛病,那就糟了,这是大错特错。没有功夫,你这个体力需要消耗那么多,你就要补充那么多。像现在开车一样,有省油的车、耗油的车,耗油的车,你不加满,它跑不动了。那个有功夫的人就好比省油的车,觉悟的;迷惑颠倒的好比耗油的车,你非加油不可,这是不可以勉强的。这些事情,我这两天在看季圣一居士《四十二章经》注解,他说了很多话,真是合情合理。我们现在这一代许多修行人所犯的毛病,他都指点出来了。这个注解很好,应当好好的来学。
总而言之,有迷有悟,我们就叫它做生灭门。第二种叫「真如门」,真如门是从体上讲的。生灭门是从相上说的,从事相上说的。真如门是从一切万法本体上说的,迷时不见妄生真灭,觉悟的时候也不见真生妄灭。换句话说,这个体原本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所以一切万法的自体就是真如。我们讲真如门,是从一切法本体上观察到的。
「一心原有二门」,《起信论》上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这两种门都是包括所有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包括了。生灭法包括所有的现象,就是境、心、事,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如门包括了一切法的本体。诸位要记住,理与事交彻,就是理中有事,事中有理,所以真正的境界是圆融无碍,完全在《华严经》上显示出来。
『真如即是生灭,故理不碍事境心』,这统统是《起信论》上的这个道理。「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随缘」,五道就是六道,不说阿修罗道。为什么不说阿修罗?阿修罗在哪一道就归哪一道去了。在天就归到天道,在人就归到人道,畜生、饿鬼都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通常我们讲六道的阿修罗,都指天道阿修罗,讲五道就是把阿修罗归并到天道去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讲的六道轮回。谁去轮回?真如轮回了。真如会轮回吗?真如不轮回。但是我们凡夫迷人看到,好像是轮回,其实真如哪有轮回?真如不但不轮回,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话还是很难懂,我们举个比喻来说,说现在科学发达了,对於佛法的解释,我们不难体会。譬如,电影银幕很大,银幕比喻作真如,影像就是事、境、心。银幕有没有动?银幕不动。我们看到这个人从这一边走到那一边,他在这个地方银幕现出来的,那个银幕是不是跟他移动了?没有,银幕不动。你从银幕上看,真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它没有染著,相有体无。这个无不是空无,无还是有的。所以要晓得我们这个性,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银幕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大银幕,我们都是银幕上的影子,事上有来去,事上有生灭,体上没有,事上有染净,体上没有染净,体上没有来去。诸位好好去想这个道理,你能够通达佛经里面甚深的义理。
六道轮回是什么在轮回?事、境、心在轮回;理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轮回。可是我们不觉的人,看到真如本性好像也在轮回,好像是这个样子,其实不是的。迷的时候把整个真如看成了生灭,这在佛法里面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不变随缘」,理体不变,它能随六道之缘。觉悟了,虽然在六道,自在、不染,游戏神通!哪里都可以去,他不染。什么是染?苦乐享受是染污,他在天堂,他没有乐受,他不染那个乐;堕到地狱,他不染苦,他心是清净的。换句话说,苦乐忧喜舍种种这些感受他都没有,他心地清净、平等、自在,这就是佛菩萨,这就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所以,理不碍事境心。
六道轮回,六道是缘起的,善业就三善道受报,恶业就三恶道受苦,是善恶业力牵引著你去六道轮回,你要到哪一道是善恶业在主宰。诸位要晓得,不是佛菩萨主宰,也不是阎罗王主宰,与上帝鬼神更不相干。谁主宰你?自己主宰自己。所以学佛的人,他要学觉悟!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与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干。这些鬼神、阎罗王有没有?有。就好像我们国家有刑警,你不犯法,他不敢动你。他要抓你,他犯罪!你犯了罪,他才来抓你。阎罗王、小鬼也是如此,你作恶多端,到时候他来找你麻烦。你行善不作恶,他见到你恭敬都来不及,他不敢碰你,不敢惹你的。可见得自己作主宰,不是别人作主宰,这个道理要明了、要相信。
虽然是六道随缘,可是缘起无性,没有自性。就好像电视萤幕上看影像一样,影像有没有?有,没有自性。自性就是自体,没有自体。它的自体是什么?自体是萤幕,萤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它不过是在萤幕上晃动而已,萤幕动了没有?不动。萤幕是不变随缘;影像,随缘不变,里头也是交彻的。影像里头有萤幕,萤幕里头有影像,影像离不开萤幕,萤幕离不开影像,是一不是二,你去体会这个意思。你真正把这些道理参透,你对於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深信不疑。为什么?理明了了。因此整个生灭的事境心就是真如,随缘不变。这个理贯通所有的大乘经,一切大乘经可以说都是这个境界。
疏【今此经者。】
我们再看《弥陀经》。
疏【心即是土,则一念无为,而不妨池楼鸟树昭布森列。】
这一句是讲「以理成事门,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也」,无量无边。西方极乐世界,通常我们讲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土从哪里来的?心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理随事变。『一念无为』是理,一念无为就是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理,从这里面起作用,变现出现象,所以不妨碍。『池』是七宝池,『楼』是宫殿楼阁,『鸟』,经上讲白鹤、孔雀、迦陵频伽,珍禽太多了,说不尽;『树』是行树。『昭布森列』,昭是明显,布是展布,在这个国土上,整整齐齐的排列在那里,非常的庄严美观,不碍,理不碍事。
诸位,实实在在讲,佛经要是真念透了,这世界很美好,你没有烦恼。无论在哪个境界里无不是如,无有一法不如,无不是性,正是古人所讲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法喜充满!境界就是修行,在这个境界里面修清净、平等、慈悲,法喜充满。在境界上就修行,修行活活泼泼。《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你去看他的修行,一天到晚各处去玩乐,玩乐他就成佛了,不像小乘要那么苦修!小乘不明理,他是事事都有障碍,所以他修得很苦,成就很有限。大乘等於从心地里面解放了,真正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六根接触六尘之处无不是如、无不是性,明心见性,万法皆如。所以他得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境界里面圆满了戒定慧,圆满了觉正净,圆满了信愿行,行就是六度万行,这是真真实实的了不起。
疏【众生信乐,随愿往生。】
这是讲十方世界的众生,信了,这点很重要,你不信就没法子,你要相信,相信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实实在在是难,所以历代许多祖师大德都劝勉我们要深入大经,大经就是《无量寿经》,为什么?大经讲的比这个详细。我们今天看的这个注解,实在讲比大经还要详细。我们今天把《无量寿经》提出来研究讨论,无非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而《无量寿经》到中国来得最早,也是最早期翻译的,跟中国缘分特别深。早期翻译的译本很多,现在在《藏经》里面一共有五种,为了鼓励同修们深入研究,我们把五种译本的原文印成一册。但是这种本子,给诸位说,不是一个普及的本子。为什么?这是给那个真正深入研究的。不想深入研究的,我们现在用的这一本,李老师有注解,就可以了。
信,重要!信了以后,底下这个字就更重要,这个『乐』是什么?喜欢。你相信了,你不喜欢,不行!不能成就。像我鼓励同修们发心出来讲经一样,你相信讲经功德很大,福慧双修,可是你不喜欢出来讲经,那就没法子。你要喜欢才行,喜欢怎么样呢?喜欢他就精进不退。这里面能得法喜,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穿衣吃饭一样,不能一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讲经,一天不讲经就像一天没吃饭一样。如果诸位在这上得到法喜,我告诉诸位,三年有成,就有成就。这个「乐」非常重要,念去声,ㄧㄠˋ,「乐」就是乐好、喜欢。《学记》里面,儒家讲: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学佛也是如此,讲经也好,唱念也好,天天唱,一天不唱就不行,要这样才可以,你要唱上三年,成功!古人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歌要天天唱,天天练习的。
佛门里面的法师,一个就是梵呗,引导大众共修;一个就是讲经,启发正信,劝人发愿。所以讲经著重在信愿,梵呗著重在修行,信愿行这三资粮不能缺乏的。儒家是以礼乐为教学的手段,佛法也不例外,佛法的戒就等於儒家的礼,佛法里面的梵呗就是音乐。所以这两桩事情都要认真的去研究、认真的去学习。你肯认真,不仅是你有福,我们大家统统都有福,为什么?正法久住。
现在这个世间,像《楞严》上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弘扬正法的人太少了。我们劝别人出来弘扬,不如劝自己。劝别人很难,劝自己!弘扬正法,给诸位说,只要一个条件,你要是这个条件具足,你就有资格。什么条件?不要名闻利养,你就行了。今天我们为什么劝别人,别人不肯干?别人那个名闻利养放不下,这是弘法的最大障碍。我们能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掉,你这个条件就够了、就具足了。你说我笨一点,笨不要紧,有三宝神力加持,不可思议。贪图名闻利养,三宝虽然威神不可思议,加不上,你自己这有障碍,这个障碍很大。所以只要自己肯牺牲,就能为广大众生带来无尽的福报,这个牺牲值得。『众生信乐』非常重要。愿,发愿往生。
疏【土即是心,则七宝庄严,而不妨全体空寂,不立一尘。实无众生生彼国者,则心境理事,互相融摄,而为教体也。】
这句话说得非常的圆满,这几句「全事归理」,就是把所有的事境心统统归到真如本性。事,归理就圆融了,千差万别总无妨碍。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上给我们讲的:事事无碍。『七宝庄严,而不妨全体空寂』。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无边的色相展现在我们面前,实在是了不可得,当体即空。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很多人他不觉悟,认为现前假象是真的,他迷在这个相里头,以为这个相是真实的,这是最大的过失。
你要是觉悟不迷,你的人生快乐得不得了,只有乐没有苦。你迷在这里面,只有苦没有乐,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苦乐在哪里?苦乐在迷悟!事相里头没有苦也没有乐,找不到苦,苦乐是在自心迷悟,迷了就苦,悟了就乐。悟,晓得『全体空寂,不立一尘』,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往生西方净土,「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理很深,古德就这个道理发挥《净土生无生论》。季圣一居士,这是民国初年很了不起的一位居士,他将《生无生论》做了一个很详细的注解,注得很好。这个书有机会能讲一遍是最好,对於我们往生净土,究竟是怎么到那边去的,到底能不能去,就有肯定的决断。
『实无众生生彼国者』,实在讲,生是决定生,「实无众生生彼国者」是从理上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从事相上讲。所以你要把这个话搞清楚,你不要听说「实无众生生彼国」,这西方极乐世界没指望了,那就大错特错。这个话是从哪一个角度上来说的?从理上讲,理是万法皆如,万法皆空,事是万法皆有,万法皆是,你要晓得这个道理。
这个样子「则心境理事,互相融摄」,这才是真正的事事无碍。莲池大师把我们这个经判属,《华严》是全圆,这个得分圆,有道理;因为这个经上也讲理事无碍,虽然没有讲到事事无碍,讲到理事无碍。讲到事事无碍,那跟《华严经》完全一样,那是真正的圆融自在无碍。我们已经讲到理事无碍,距离事事无碍非常接近了,所以得《华严》这个圆融的教义,这是教体。教体讲到这个地方才算是真正的圆满。
这一章,前面跟诸位说过,主意就是起信,晓得这个经的理论依据。佛,这个《弥陀经》不是随便说出来的,理论要是明了,能体会得到,事上自然就贯通,事上就可信了。有理,当然就有事,有事就有理,理事不二,理事圆融。所以他老人家讲「教体」这一段分作这四层,实在是讲得非常之好,讲得很圆满。
底下第六大段是讲「宗趣旨归」,「宗」是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趣」是方向。下面这一段讨论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修行的大方向,所以这一段也非常的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