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惟贤法师: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惟贤法师: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这就是阿难赞佛偈,阿难听佛说《楞严经》,必须要转妄心为真心,其中包括很多道理,比如“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等。阿难听后,赞扬佛说,故有此偈。

  关于阿难的事迹,大家应该知道。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两侧,一边有个年轻比丘,一边有个老比丘。年轻比丘就叫阿难,老比丘叫迦叶。他们都经常在佛身边,不同的是,阿难多闻,智慧很高,特别聪明,佛讲经说法,他就记在心里,因此多闻第一。迦叶修头陀行,就是苦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穿百衲衣,持戒精严。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阿难是佛的堂兄弟,是在佛成道之日的当天晚上,降生于王宫,他降生时很吉祥。阿难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语,就是欢喜、庆喜。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是僧团中最年轻的一个,他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一)佛的遗教

  佛涅槃时,阿难哭啼,他易动感情。当时阿耨楼陀尊者很冷静地说:“不要再哭了,佛入涅槃,有大事必须请示佛。”这时,阿难才勉强冷静下来,开始问佛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问:“佛啊,你在世时,我们依靠你,依佛为师。那么你圆寂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

  阿难意在失掉依怙,心内徬徨。

  佛答:“佛在,依佛为师。佛示寂后,以戒为师。”

  能够以戒为师,守戒,就等于见到佛。所以《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都讲“佛子离佛数千里,当念佛戒”,念佛戒,佛就在身边,也就等于见佛。

  第二问:“佛在时,我们跟你住在精舍,佛在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等地说法。现在佛不在了,不在精舍说法,我们又依何而住呢?”

  佛答:“你们要依我所说法,三十七菩提分里面的四念处而住。”

  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就包括学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观身不净,我们不要留恋五蕴身这个色壳,它是不干净的,它装满了屎尿粪便,臭秽不堪。有这个观察,就不会为此身体妄想,攀缘,处处为了自己。

  观受是苦,我们受的无非都是苦,生老病死都是苦。众生在娑婆世界是苦多乐少,所谓的乐,吃得好、穿得好,也是变化的、空的,结果也是苦。你能这样观察,对世间就有厌离心。

  观心无常,对世间一切心法,包括心变的色法,一切都是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不单人生最后要死亡,宇宙地球都要毁灭,都是空,一切都是无常的,有这个观念,就可以一切都放下,不攀缘,增长厌离心。

  观法无我,森罗万象,没有个实在的我体,本来就是变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五蕴四大假合,到哪去找个“我”啊?!明白这个,就能达到“无我”的境界。

  所以依四念处而住,就是以佛法修行,保持正念,那么处处都是道场。如不能保持四念处,没有正念,即使在道场中,也仍是一个俗人凡夫,对于修行起不了作用。纵然形式上有道场,有师父,有佛菩萨像,但如果你没正念,对你本身没一点作用,你仍旧是个凡夫。这个道理很深刻。

  第三问:“佛圆寂后,对佛讲的法,我们集结成经典,请问佛,开头怎样写呢?”

  佛说:“你写‘如是我闻\’,再接着写时间、地点。”

  如是:这部经典。我闻:我亲自听到。我,代表阿难。

  第四问:“在僧团中,有好人,有坏人,佛在世时,僧团中还有调皮的人。对于这种人,我们怎样对待呢?”

  佛说:“对这种人,要默摈。”

  默摈就是大家孤立他,冷淡他,使他自己觉悟,自己紧张,使他改悔。后来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丛林规定,对那些不守清规的,严重的驱逐,不共住,就是当时佛说的“默摈”。

  以上这四个问题,就是佛要入涅槃时阿难启问的,即佛的遗教。后来佛荼毗,迦叶举火,火化后,有各种各样的舍利子。当时,佛的护法,全印度的东南西北中,有八个国王都赶来,最后来告别佛,迦叶就将佛的舍利交给他们,每个国王一份,分别建塔供养。

  (二)宣讲《楞严经》的缘起

  佛在世时,有很多弟子,千二百五十人,是常随弟子,其中在比丘中有十大弟子:

  (1)舍利弗,智慧第一;(2)目犍连,神通第一;(3)摩诃迦叶,头陀第一;(4)阿那律,天眼第一;(5)须菩提,解空第一;(6)富楼那,说法第一;(7)迦旃延,论义第一;(8)优婆离,持律第一;(9)罗睺罗,密行第一;(10)阿难陀,多闻第一。

  十大弟子各有特长,都是上首。佛涅槃后不久,就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以迦叶尊者为首,结集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由阿难诵出经藏,优波离诵出律藏,富楼那诵出论藏。这就有了藏经。

  《楞严经》是由于阿难的一段因缘而说法,这在经上序分里就有。据载:有一天,恰恰是阴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圆满日,这天修供,供养三宝,供养僧众。依照当时印度的风俗,民间是家家户户设供,僧众集体接受供养,起码三百人或四、五百人沿户接受供养。阿难那天因事耽搁,没参加集体供养,就一个人去接受供养,因此就出问题了。

  摩登伽女的母亲会咒术,可以迷惑人。摩登伽女见阿难长得庄严,很好看,是一个美男子,就请母亲用咒术将阿难弄到屋子里。她母亲用咒术,将手巾搭在盆子上,盆里装着供养。摩登伽女的母亲把盆端出去,阿难受咒术所迷,迷迷糊糊的,就进了摩登伽女房间,甚至坐到了床边。此时阿难心中明白,要犯戒,怎么办呢?于是就念佛。佛知道了,就遣文殊到这里来,文殊一持咒,阿难就清醒了,文殊把阿难与摩登伽女带到佛前,请佛教化,因此佛就说了这部《楞严经》。

  《楞严经》中心思想就是修楞严大定,也即是王三昧,修此定要时时处处观身体,观世界,如幻如化,不要贪恋,其根本就是断除贪爱、欲爱。能断贪爱就可断嗔、断痴、断烦恼,消灭无明,这样就可以去妄归真,消除颠倒,恢复真如法性,恢复如来法身。这就是《楞严经》的中心思想。要修行、修定,首先要断欲去爱,这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注意的问题。

  净土宗祖师有这么两句:“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你念佛,假若不达到一心不乱,不始终一致保持正念,则生不了极乐;念佛如不断欲去爱,还有贪爱心,你不会到西方,只有在娑婆世界,流转受苦。修行人首先断欲去爱,也即断贪,贪断了才可以断嗔、痴,断一切无明。贪不断,什么都可以干。社会上荒YIN的人,贪色、贪钱财的人,到最后无恶不作,没有好结果。

  印度祖师龙树菩萨,是般若宗第一代祖师,懂密法,懂唯识,也懂净土,被尊为八宗祖师。但他未出家时,是外道,学邪法,会隐身术,他一念咒,身体就不见了。他凭此本事,就伙同其他外道,潜入国王宫中YIN乱妇女。结果国王发现了,当他们正在YIN乱的时候,就把宫门封了,派武士持刀到处砍,寸土不留,结果龙树菩萨的同伙很多都被砍死了。由于他有隐身术,人也聪明一点,就跑掉了。

  从此后他觉醒了,知道痛苦的根本就是贪欲、爱欲,没有贪欲、爱欲,就没有痛苦。此时他悟到:欲为苦本。于是他发心出家,依止正法修行,由于智慧很高,后来开悟,成为八宗祖师。所以修行必须要断烦恼、无明,要舍欲去爱,否则害人害己,不单是这一辈子,生生世世都不得解脱。

  (三)阿难赞佛偈大义

  《楞严经》是一部智慧经典,其中教理深,有许多名相,各有定义,听时一定要用心,文化程度高的可能很快会理解,文化程度低一点的细心听,慢慢熏习,能够听比不听好。种子要熏习,熏习后将来才会发生现行,这是很细微的,也很重要。种子是因,因缘成熟会发生现行,善因得善果,无漏因得无漏果,这是必然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是赞佛三身。佛有化身、报身、法身,这三身就是修首楞严定。楞严定是定中之王、王三昧,有这个因即可感得佛的三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因就有果,因果相连。

  “妙湛”就代表佛的报身,“妙”者即微妙,不可思议。“湛”就是深湛,代表清净光明,犹如明净之镜可以射出光辉。这就代表智慧很高,智慧圆满,智慧之光遍照十方世界,光明遍照。一般来讲,报身就是般若智慧所感果,也就是智慧圆满。

  “总持”代表如来化身。化身就是现种种身,有应化身和变化身。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现佛身教化众生,为应化身;现九界身救度众生,为变化身。“总持”指这一化身能随机教化,总持一切善法、一切功德。之所以佛现化身,也就是使一切众生能够修行一切善法,积累功德。佛降世,是一种悲愿,为救度众生而来的。佛菩萨现化身,也是一种悲愿,为了救度众生,你有缘见到,或在定中见到,那就是见到佛的化身。

  “不动”代表法身,即真如法性境界,此种境界不生不灭。众生境界属有为法、世间法、有漏法,有生灭;到如来法身境界,法身不变动,不生不灭。所以真心境界不变动,不生灭,不像我们众生有生灭,世世生生轮转不息。佛是永离生死,法身不动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是赞扬佛的三身,此三身都是指佛证得最高菩提以后,所得佛果。

  “首楞严王世希有”,我们修楞严定就可恢复佛三身,证得佛果。首楞严又指密因,什么叫密因呢?这个真心、法性、佛性,人人具足。《法华经》比喻为“衣里藏珠”,就是衣服里面藏着一颗如意宝珠。这里比喻就像土里埋一颗夜明珠一样,因被埋住了,所以就不放光,挖开以后,珠子就会放光,此珠人人都有,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这个秘密,学佛人就要经过修学的阶段,把珠子的尘垢去掉,恢复佛性,让这颗明珠发光。所以修定,修三昧王,首楞严定就是这个密因,很秘密,叫密因。

  何为“首楞严”,首楞严定称王三昧,三昧中的王。定成功以后,就可获大自在,证得佛果。“首楞严”翻译成华语就是指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代表什么呢?就包括一切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在佛教的法相里面就包括有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五蕴:又作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之五法。

  六根:根者,能生之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官。

  六尘:又名六境,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为六根所缘之外境。尘,染污之义,指能染污情识,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

  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

  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六根为内六入,六尘为外六入。

  十八界: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合为十八界。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七大:既代表物质种子体性,又代表精神境界。七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地大以坚为性;水大以润湿为性;风大以动为性;火大以暖为性;空大,指虚空的体性广大。这些代表物质方面的可见或不可见的物质。见大,为眼根之见性,指精神作用,能够认识一切事物,由于色性周遍于法界,见性与之相同,亦周遍于法界,故称为见大;识大,识就是分别,能够分别认识就是识的原作用,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而出,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以由根境无边,识亦无尽,含吐十虚,宁有方所,故名识大。

  以上“地、水、火、风、空、见、识”叫做七大,此“七大”都是不出一心,唯心所现。此心代表真心,真心在众生境界受无明所障蔽,所以就有五蕴世界、众生世界、器世界。这是真心之体发生的妙用,唯心所现。所以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就包括在一切事里,这一切事相,唯心所变。这个现象,这个法相是虚幻的,幻化不实。如《金刚经》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能见幻化是假有的,就知空,可消灭妄情,转过来逐步去掉尘垢。犹如一面镜子,长时间不擦,就有很多灰尘,经修行转化后,即可以去掉污垢,镜子便会发光。所以叫究竟坚固。这一切事,你能由表到里,由相到性,观察一切事如幻如化,就可证得般若智慧、金刚般若。有此大般若就可证得如来法身、如来应身。

  “究竟”就是法身,有法身就有报身,就是彻底地、圆满地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坚固”就可以同时证得涅槃,得到解脱。涅槃是常住不变的,但佛菩萨的涅槃是大涅槃、无住涅槃。一方面保持清净常住不变,另一方面又以悲愿现应化身,度脱众生,所以称大涅槃,又叫做无住涅槃。

  “一切事究竟坚固”,就代表首楞严的意思。我们现在就是要修这个定,作为证得佛的三身的因,因完成以后就可以得佛的三身的果。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你种了这个因,就必然要得这个果。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佛过程中要尽量种因,就是我刚才所讲,文化高的会了解得多一点,文化低的虽然了解不深,但是能够听,久而久之,就会了解,这就是种因,逐步逐步种因。一分善法就会有一分功德,功德不落虚空,有因就必然有果!学佛应相信这点。

  你不要说我不懂就不听,种了善因还不顺利,我就不种善因!那就糟糕了。或者是你在学佛,有人讽刺、批评,或者阻碍,你就动摇了、退转了,这也很糟糕,要八风吹不动才行。必须要有坚定的精神,始终如一的精神,这样就会得圆满果报。

  “首楞严王”,首楞严定是“王三昧”,三昧之王,是去妄心、恢复真心的。修这个定,就是直接恢复如来真心,这是很高的,世间没有,所以叫“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消除我多生累世以来、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什么叫颠倒妄想呢?就是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也即是“常、乐、我、净”。

  一般世间之人,执著于一切都是常有的,认为我的家庭是常有的,我的地位应该常有,我的财产应该常有,外道则执著神我是常有,当皇帝想万岁万万岁。认为是常有,这就是颠倒。

  “乐”呢?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快乐的,我要享乐,我的享乐境界是永久的,在佛法来讲世间一切都是苦的,并不是乐的,但一般人认为是乐的。社会上的人一天到晚跑来跑去,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享乐,为了吃得好、穿得好,结果不知道是苦。有些人到夜总会去,跳舞唱歌,花天酒地,纵情声色,认为是乐。结果钱花了,精神耗费了,导致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结果是苦。这些在佛法看来都是苦,“以苦为乐”。

  “我”呢,就是执著“我”的实体,认为五蕴之我是实在的,而佛法却认为是“假我”、假躯壳,生老病死,都是变化的。

  “净”呢,就是干净。佛法讲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是污浊的,并不干净。“我”本身并不干净,世间一切都是污染的。世间上为什么有人造业,都是因为这些颠倒妄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叫“常乐我净”。修楞严大定就可以消除这些颠倒,消除虚妄分别,转妄心为真心,起这样的大功用。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修楞严大定,就可以不经历阿僧祇劫,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就可证得法身,证得般若智慧,由般若因证得法身的果。

  “亿劫”即亿个劫。佛教对于“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有关劫之分类,诸经论有各种说法。总的来说就是指不可计算的极长时间。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这都是阿难发的大愿。阿难这样发愿,我们也要这样发,他代表所有弟子发这个愿。我们现在发愿,很快就会证得佛果,成为宝王,最尊贵的王。佛称法王,即法中之王,能讲演妙法,弘扬真理,是很尊贵的,而且具足大自在,是宝王,象宝一样的珍贵。

  “还度如是恒沙众”,成佛之后,现化身,以悲愿心度所有众生。恒沙,形容众生很多,如恒河里的沙。恒河,是印度的一条河,源起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以悲心度世间上受苦受难的很多众生。众生在苦难中,在生死流转中,我们要去救度。

  生死分为两种生死,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菩萨修行的第二个阿僧祇劫——七地位彻底伏除俱生烦恼障的现行才能结束,分段是什么?就是一辈子一辈子的分段受生。七地以后,由于俱生的微细所知障,其现行和种子还在,从第八地一直到十地,种子、现行时起时伏,就像生死一样,在变易中,叫变易生死。

  从初地到十地,证一分真如,就断一分烦恼,分分段,分分证,真如不圆满以前,还要入生死,尽管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但是还可以乘愿再来,乘其悲愿,再到人间,度化众生。

  有些吊唁大师的文,我们希望他们乘愿再来。他们已经往生了,已经莲花化生了,入了见道位了,属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已解脱了六道轮回生死,但还没证佛果,本着悲愿还可下生。因此我们希望他们乘着悲愿再到人间,教化众生。所以菩萨在世间,就是乘愿再来,他的任务就是度众生,以悲愿度众生。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发愿将此深心供养无量无数诸佛,供养无量无数佛刹众生。尘刹,就象微尘那么多,佛刹是有佛也有众生。以我深心来供养佛,供养众生,这样子就名为报佛恩。

  所以学佛人为了学佛,为了护持佛法,为了救度众生,哪怕舍去头目髓脑,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怕,这是一种愿力,这样才是真正报佛恩。四恩有: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报四恩是种福田、种悲田、种恩田。报三宝恩是种福田;报父母恩、国家恩是种恩田;报众生恩是种悲田。能报三宝恩的人肯定会报众生恩、国家恩、父母恩,这是肯定的,是个根本。

  一个有道心的人、信仰很坚定的人既能供养三宝,也能孝养父母、报答国家、救度众生,所以,信心、道心是学佛根本,相当重要。一个失掉信心、道心的人,不单是信仰佛教不忠诚,不会始终一致,对父母、六亲眷属、国家、人民根本就谈不上报答,不会孝顺父母,不会爱国家,不会救人,因为他连根本都丢掉了。所以发《四弘誓愿》很重要,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阿难发的此愿就完全包括了此四弘誓愿。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这是赞扬佛,同时进一步在佛前发愿。

  “大雄大力大慈悲”,都是赞佛的。大雄,为佛之德号,就是大威德、大神通。佛有大力,能除四魔:天魔、烦恼魔、死魔、五蕴阴魔,故名大雄。大力,就是说有无上的智慧,就有大势力。西方三圣有大势至菩萨,什么叫大势至菩萨呢?就是有最高智慧,可以产生最大的威力,有大势力,所以叫大势至菩萨。大雄大力大慈悲,产生最大的力,有大慈大悲心。对于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希更审除微细惑。”就是希望佛加持我,使我能消除粗重烦恼和微细烦恼,求佛加持,增加智慧。有智慧就可辨善恶、是非、真伪、邪正。微细惑,指微细的烦恼。

  粗惑:就是见惑。指不明因果道理,事理不分,是见解上的错误。认为事件有始有终,人死了就没有了,事物是偶然、自然的,没有因果定律等等,这都属知见错误。以佛法来观察,世间上的很多学术、论调,在思想上错得很,引人入盲,就是走狭路、死路。

  思惑:尽管懂理,但不修行。遇事尽管明白,但偏偏要起烦恼。有些学佛人不实际用功修行,习气没除,没有得到受用,尽管懂得一些因果道理,但是一遇到具体事便生贪嗔痴,贪爱心、嗔恨心,都起来,就发无明火,不能忍耐等。

  见惑迷于理;思惑迷于事,即迷于事相,遇具体事忍不住起烦恼。

  尘沙惑:形容宇宙森罗万象,象尘沙那么多,对所有这些森罗万象不了解,不明白这些道理就发生障碍,就有执著,有烦恼。

  具体来讲,见惑、思惑属烦恼障,尘沙惑属所知障。迷于中道之理为障中道之惑,即无明惑。分析起来,见惑属粗惑;思惑、尘沙惑、中道惑都叫住细惑,是很细的惑。我们学佛断烦恼,不但要断见惑,还要断思惑、尘沙惑、中道惑。能够证得三身四智就可以断粗惑、细惑。

  天台宗“一心三观”为:空、假、中。见空得般若,见一切幻有、假有得解脱,见中道、修中观就可断无明惑,得法身,所以因空得般若,因假得解脱,因中证法身。这是《法华经》讲的,所以天台宗《法华经》的思想与《楞严经》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在十方世界都能演教弘法。道场,即是讲道弘扬佛法之场,是修行的地方,也是弘法的地方。成佛后,十方世界都是我们的道场,都可以讲经说法度众生。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指虚空。“舜若多性”指虚空之性。尽管虚空可销亡,地球可销亡,但是我的心不退转,不会动。什么心?“烁迦罗心”!“烁迦罗”为精进、坚固之义,“不动转”,代表很坚固的愿心。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愿力。阿难尊者的愿力也是来自地藏菩萨的愿力,都是一样的。大地虚空山河有尽,我的愿望却无尽。《地藏经》里讲到地藏菩萨救母亲,从他母亲口中以及他在地狱所见到的地狱众生现象,联想到大地众生苦,从而发心要报众生恩,由报母恩进一步扩大报众生恩,要孝众生,这是佛门的大孝。

  释迦牟尼佛也很孝顺,他父王在病中,他亲自送汤药,父亲死后还为其抬棺。母亲未得到度脱,还升入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整个《地藏经》都是这样,讲地藏菩萨的事迹,讲孝道、因果、供养、发愿、度生,冥阳两利。孝道是人之根本,中国古代儒家讲孝道,古圣先贤,以孝为本。有人认为出家人出了家什么都不要了,也不讲孝,殊不知这是错误的。出家人要报父母恩,不单是报父母恩,还要说法度众生,尽大孝,报众生恩,这个愿望更大。

  以上都是阿难的愿望。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这是赞扬三宝。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这是赞扬大乘三宝。释迦牟尼佛代表佛宝,是这部《楞严经》的本师、本尊。佛顶首楞严代表法宝,这部经是讲的《佛顶首楞严经》,是讲去妄归真、恢复真心的这么一部经。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就代表僧宝。

  为何这里提出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呢?是有其深意的。

  《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章,表修行方法,二十五位证得圆通的菩萨,从根门入手,前面讲的“一切事”(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二十五位菩萨从这些事相中,观察一切如幻如化,证得圆通。这中间有两位菩萨,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观世音菩萨修行从耳根入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起的作用是: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为六根所缘之外境。

  观世音菩萨用功是从耳根着手,耳能闻,听外面的声音、广播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流水的声音,一切声音从耳根入,因为耳根有闻的作用、听的作用。但观音菩萨用功修行时,此能闻之耳不外观而内观,因外观易攀缘、追逐,内观就是直观闻性,闻性就是佛性。一切见闻觉知,都是真心发生的妙用,能内观闻性,不外观,不外闻,就可以直证真心,恢复真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由根入手,守根伏意,这样念佛就可证圆通。

  《楞严经》上文殊菩萨赞扬由闻入手,有首偈子: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趣三摩提,

  实从闻中入。

  我们世间上真正的佛法是从文字般若,由音声而悟道的。听后,反观闻性,可以恢复真如,所以观世音闻不外闻而反观闻性,由耳根入,可以断六结,就是六种烦恼、六种障碍,从而证得圆通。大势至菩萨守六根、伏意,保持正念,一心念佛,可证圆通。赞扬大势至菩萨的偈: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入三摩地,

  斯为第一。

  所以《楞严经》提到的修行方法,就是从根门入手,能够守六根,或者从每一根入手,可证圆通,达到六根互用,就有神通。

  “南无金刚藏菩萨”,金刚藏菩萨是密教护主。密教分两部:金刚界和胎藏界。金刚界即金刚藏,或者叫金刚手,主要重智慧。胎藏界主要就是重理性,代表如来藏。“金刚藏菩萨”,指我们有智慧,就象金刚一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嘛!《楞严经》的密咒《楞严咒》,也是属于金刚界。

  所以这里的观音菩萨、金刚藏菩萨都是大乘三宝。释迦牟尼佛代表佛宝,其中也代表十方佛,首楞严代表法宝,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代表僧宝。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