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寻找真我
悟者 觉悟本性
本性不动 是名自己
第一章 阿难遇难
阿难在化缘途中,遭到了YIN女的幻术,险些毁掉宝贵的戒体。幸亏文殊菩萨及时赶到,用“楞严咒”救出了阿难。阿难深感惭愧,出家修行了这么久,到头来连一个妓女都能轻易毁掉自己。深刻地反省之下,阿难认识到,这都是因为自己平时只重多闻,不务实修。于是,阿难请问世尊,十方诸佛当初到底是怎样修行,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由此一问,而引出了这一部《楞严经》。
话说侨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有个大臣名叫须达多。他非常富有,而且经常周济鳏寡孤独的人,所以大家都叫他“给孤独长者”。一次,长者出访到南方的王舍城,偶然在那里听到了佛陀的讲法,顿时对释迦牟尼佛崇拜得五体投地。于是,他发心在自己的国家建立道场,迎请佛陀来北方弘法。
回国后,长者立即四处寻找合适的场地,找来找去,就觉得祇陀太子的花园适合。这里院落宽敞,环境清幽,又离城不远,交通便利。于是他找到太子,说要买他的花园供养佛陀。太子也很喜欢这个花园,舍不得卖给别人,就跟长者打趣道:“听说你很有钱,这样吧,你用黄金把这个园子铺满,我就把园子卖给你。”太子以为须达多长者一定舍不得,谁知长者听了,二话没说,回家就命人把他的黄金统统搬出来,铺在花园里。太子一看须达多长者来真的了,马上跟长者说:“我是跟你开玩笑的。”长者正色道:“太子是将来的国君,君无戏言,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太子这时也受到了须达多长者的感染,就对长者说:“要不这个园子就算我和你一起供养佛陀吧!”须达多长者就想:“我花了这么多的黄金,怎么能说是我跟你一起供养的呢!”于是说什么也不答应。太子望着满地金灿灿的黄金,突然感觉树上光秃秃的,于是灵机一动,对长者说:“地你用黄金铺满了,树上还没铺黄金呢。所以地算你供养的,树就得算我供养的。”说罢,太子马上命人在花园门口建起一个门楼,上面提上“祇树给孤独园”。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
于是,释迦牟尼佛便应须达多长者的邀请,率领他的弟子,来到了北方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
这一天是波斯匿王父亲的忌日。波斯匿王迎请佛陀和诸大菩萨到他的王宫来应供。城中的百姓也借此机会,一起斋僧。佛陀让文殊菩萨安排僧众,到各个斋主家里去应供。阿难由于出了远门,没能赶上文殊菩萨的分派,所以只好自己一个人托着钵,在城中乞食。
佛陀因为乞食的事情,曾经批评过须菩提和大迦叶两位尊者。须菩提认为,富人这辈子享福太多,福报享尽,来世就会堕落,应该让他们种福田,所以专门选择去富人家乞食;大迦叶认为,穷人因为过去生中不知道修福,所以今生受贫穷的果报,应该让他们种下福田,所以专门去穷人家乞食。佛陀就批评他们,心不平等。 阿难想到此事 ,在乞食的时候,不敢有分别,所以不论贫富贵贱,只挨家挨户地依次行乞。
阿难严持比丘的律仪,端严肃穆,目不斜视,行如清风,沿街而走,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一个妓女家的门口。这时,妓女钵吉蹄透过窗户,看到阿难的相貌生得十分俊美,不禁一见钟情,决定以身相许的念头。但是她见阿难一副清净庄严的样子,生怕阿难会拒绝她,于是便央求母亲帮忙。因为妓女的母亲摩登伽,信奉黄发外道,会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迷惑人。但是母亲却反过来劝她说:“阿难是跟佛出家的沙门,已经抛弃了爱欲,你就打消这个念头吧!”钵吉蹄却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还信誓旦旦地说:“我这辈子非阿难不嫁!”母亲扭不过女儿,只好用带有先梵天咒咒力的方巾,罩住食物,让钵吉蹄去送给阿难吃。可怜的阿难一接过食物,就被咒力所著,恍恍惚惚地被钵吉蹄牵进了房间。
佛陀这时对阿难所遭遇的一切,早已知晓,于是应供完毕后,便马上率领弟子,返回了祇树给孤独园。波斯匿王听说有事情发生,也率领着文武大臣,跟随佛陀来到了精舍。
释迦牟尼佛安坐在法座上,从头顶放出百宝无畏光,光中化出千叶宝莲,宝莲上有化佛,口中宣说楞严神咒。佛令文殊菩萨持此神咒,马上去解救阿难。
文殊菩萨施展神通,一瞬间就出现在了阿难的面前。他催动楞严神咒,阿难立刻恢复了清净。阿难醒后,见自己竟然躺在钵吉蹄的床上,和钵吉蹄如此亲密,一时间羞怒交加,连忙一把推开妓女,连滚带爬地跑到了文殊菩萨的身后,躲了起来。
文殊菩萨在诸大菩萨中,被誉为智慧第一。他知道妓女钵吉蹄得度的机缘已经成熟,也知道马上将要发生的一切,于是不再施展神通,而是领着阿难缓缓地走出房间,步行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钵吉蹄此时已经深陷情网,不能自拔,自然舍不得离开阿难,于是紧紧地跟在阿难身后,也一同来到了祈桓精舍。
此时,只见慈祥的大菩萨,庄严的大阿罗汉,清净的大沙门,以及王公大臣,长者居士,都云集在佛陀的周围。大家席地而坐,静静地等候着佛陀讲法。天空中,梵王帝释,天龙八部等一切天众,也一层层地肃立在祥之云中,恭候着佛陀的法音。
阿难和妓女在文殊菩萨的带领下,徐徐穿过四众弟子,来到了佛陀的面前。
佛陀拥有究畅无极的智慧和圆满无碍的神通,善知一切众生的善根因缘。此时,佛以法眼观照,见钵吉蹄过去五百世,与阿难都是夫妻,所以今生一见阿难,就想嫁给他。佛陀又见钵吉蹄宿世的善根,而今已经成熟,于是便引导钵吉蹄道:“阿难是出家的沙门,你为什么还要玷污他呢?”
钵吉蹄面对佛陀和国王大臣这么多尊贵的人,虽然有点羞怯,但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依然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爱阿难!”
“哦!”佛陀继续平静地问道:“那么,你告诉我,你到底爱阿难哪里呢?”
钵吉蹄这时,仔细地端详跪在地下的阿难,认真地回答说:“我爱他的眼睛,爱他的耳朵,爱他的鼻子,爱他的嘴,我爱他的整个身体。”
佛陀接道:“他眼睛里有眼眵,耳朵中有耳垢,鼻子里有鼻涕,口中会有浓痰,身体内有屎尿脓血,哪里值得你爱呢?”
佛陀的法音,如同清澈的泉水一般,字字句句都洗涤着钵吉蹄那被爱欲染污了的心灵。听到这里,钵吉蹄心头一震。奇怪!清秀俊美的阿难,突然间竟变得污秽不堪,心中的欲火顿时熄灭。
接着,佛陀以海潮一般洪大而澎湃的声音说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钵吉蹄那狭隘的心灵,犹如滔天巨浪中的一座孤岛,瞬间就被淹没在了般若法海之中,一时间,进入了无人无我的境界,宿世的善根顿时成熟,证得了初果阿罗汉。
钵吉蹄欢喜踊跃,立刻跪倒在佛前,请求佛陀允许她出家。佛陀欣然应允,并赐她法号为“性”。于是,妓女钵吉蹄,就变成了性比丘尼。在场的大众,无不为她高兴。
接下来,佛陀转向了阿难。满面羞惭的阿难与佛陀慈祥的目光相遇,顿时失声痛哭,哽咽着说道:“世尊,我是佛陀的亲弟弟。我倚仗着佛陀的宠爱,自出家以来,只顾多闻,不务实修,没想到现在遇到一点困难就禁不起考验。世尊,请您慈悲,开示我十方诸佛,最初到底是怎样修行,而成就道业的呢?”
第二章 七处征心
既然要修心,就得知道心在哪里。就像发兵讨贼,先得知道贼的所在,然后才谈得上怎么讨伐。那么心到底在哪里呢?是在内还是在外,在中间还是在两边,在眼中还是内外同在,还是说不执著的就是心?这些说法,如来都一一加以驳斥。最后,佛告诉阿难,我们平时用来分别感知的那个,并不是我们的真心,那只是虚妄的尘相迷惑了我们的真心。离开这些尘相,还有分别能力的,这才是我们的“真心”。
佛说:“阿难。我问你,当初是什么使你舍弃了世间的恩爱,而随我出家的呢?”
阿难回答说:“我见如来相貌美好,身体如同琉璃一样明澈,心生欢喜。我就想,这种相貌,应该不是爱欲所生。为什么呢?因为欲气粗重污浊,腥臊臭秽,不能产生这么清净的相貌。我是为了得到这样的相貌,而跟佛出家修行的。”
佛说:“既然这样,阿难。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生死相续,都是因为不知道常住真心,只会用种种妄想。妄想是不真实的,所以才会有轮转。你现在要明了真心,就应当用‘至直心’来回答我的问题。十方如来都是因为用‘直心’,才出离生死,成就佛道的,这中间不能有一点委曲。阿难。既然你当初发心是因为如来的相貌,那么,我问你,是什么使你看到如来的相貌,是什么产生了欢喜呢?”
阿难马上回答说:“是我的眼睛和我的心。我的眼睛看到了如来的圣相,我的心产生了欢喜。”
“好,就像你说的那样,是因为眼睛和心。那么,如果不知道眼睛和心的所在,就不能降服尘劳。譬如国王,被贼所侵,发兵讨贼,这些兵要知道贼的所在。同样道理,使你流转的,正是眼睛和心。你要停止流转,就要找到眼睛和心的所在。现在我问你,眼睛和心,到底在哪里呢?”
心在身内
阿难回答说:“世尊。一切众生的心,都在身体里面。就是如来那青莲花一样的眼睛,也是长在佛的脸上的。所以,我觉得,我的眼睛是在我的脸上,我的心是在我的体内。”
“你现在坐在讲堂中,向外看的祗陀林,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世尊。我在讲堂中,先看到如来,然后看到大众。再往外看,才是到园林。”
“为什么你坐在讲堂里,还能看到外面的园林呢?”
“世尊,因为讲堂的门窗都是开着的,所以我能看到外面。”
“阿难。就像你说的,身在讲堂,透过敞开的门窗,而看到外面的园林。那么,会有众生,身在讲堂,看不到如来却能看见外面吗?”
阿难回答:“这是不可能的,世尊。”
佛告诉阿难:“你就是这样,阿难。你的心一切明了。如果你现前这个明了的心,真的是在身内的话,就应该先了知身内。那么,有‘先看见身内,后看见身外’这样的人吗?纵使看不到心肝脾胃,也应该能看见筋转脉摇,为什么你现在却看不到呢?看不到身内,怎么能看到身外呢!所以,要知道,你说这个能知的心在身内,是不对的。”
心在身外
阿难这时恍然大悟,于是至诚顶礼,说道:“我听了如来的话,这才知道,原来我这个能知的心,是在身体外面。为什么呢?比如灯在室内点亮,必然会先照亮室内。透过门窗,才能照到庭院。一切众生,看不到身体内部,只能看到外面,就如同灯光在室外,不能照到室内一样。很明显,一定是这样的。我说的没错吧,世尊?”
佛说:“这些比丘,刚才跟我在室罗筏城乞食。你看他们,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其他人会饱吗?”
阿难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这些比丘虽然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毕竟各有各的身体。一个人吃饭,怎么能令其他人都饱满呢!”
“同样道理,阿难。如果这个能知的心在身外,身心相离,自然互不相干。那么,心所知道的,身体就感受不到;身体感觉到的,心也不会知道。就像一个人吃饭,不会另其他人饱满一样。现在,你看我的手。阿难。你眼睛看到我的手,心能知道吗?”
阿难回答说:“能知道,世尊。”
“如果能知道,怎么能说心在身面呢!”
心在眼中
阿难又对佛说:“世尊。如您所说,看不到里面,所以不在体内;身心相知,就不在体外。所以我想,身心应该在一处。”
佛追问道:“那么,这‘一处’是在哪里呢?”
阿难回答说:“这个能知道的心,看不到体内,而能看见外面,所以我想,它应该潜伏在眼睛里。就像把玻璃杯扣在眼睛上,虽然有东西蒙着,却不会挡住视线一样。心也是这样潜伏在眼睛里,所以眼睛一看到,心马上就能知道。而这个心见不到身体内部,因为它在眼睛里面;能看到外面,是因为跟眼睛在一起。”
佛说:“如果像你说的,心潜伏在眼根里,好像眼睛罩着玻璃一样。那么,当这个玻璃罩在眼睛上的时候,眼睛在看到山河大地的同时,能看到玻璃吗?”
“应该能看到,世尊。”
“那么,你的心如果罩上玻璃一样的眼睛的话,心在看到山河大地的同时,为什么看不到眼睛呢?如果能看见眼睛的话,心就是在眼睛外面了,又怎么能说潜伏在眼睛里呢;如果看不见眼睛,又怎么能说心在眼睛里,就像把眼睛罩上玻璃一样呢!所以,你说潜伏在眼睛里,也是不对的。”
内外同在
阿难又道:“世尊。我又想到,众生的身体,腑藏在内,窍穴在外,所以,脏腑在暗处,窍穴在明处。我现在于佛前,睁开眼睛,只见一片光明,这就是看见外面了;闭上眼睛,见到一片黑暗,这就是看见体内了。是这样的吗?”
如来道:“当你闭眼见到黑暗的时候,这个黑暗跟你的眼睛,是相对呢,还是不相对?
如果是相对,黑暗就在你的眼前,怎么能说是体内呢!如果真的成了体内,那么你在暗室之中,没有光亮的时候,这个暗室就成你的脏腑了吗。
如果不相对,那么,你又是怎么看到黑暗的呢!
如果说,眼睛是反观的。这个黑暗是闭目时,眼睛反观所看到的体内,那么睁开眼睛的时候,怎么不能反观到自己的脸呢!如果见不到自己的脸,那就说明眼睛不是反观的;如果能看到自己的脸,那么眼睛和这个能了知的心,就是在虚空中了,又怎么说是在体内呢!
如果在虚空,那就不是你了。如来现在就看到了你的脸面,难道说如来也是你?
如果你一定说,眼睛已经看到了,只是身体不知道罢了,那么身体和眼睛就是两个觉知了。难道你一个人能成两个佛?
所以你说见到黑暗就是见到体内,也是不对的。”
在思维处
阿难又说:“我常听佛说,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那我想,这个思维就是我的心。我想到的哪里,心就在哪里产生。所以不是内外,也不是中间。”
“你说心随着思维而有。那么,这个心有没有个体相呢?如果没有体相,又怎么能说它存在呢;如果有个体相,那么,你用手捏一下身体,身体就能感觉到疼痛,这个能知的心,是来自体内呢,还是来自体外?如果在体内,就应该先看到体内的脏腑;如果在体外,就应该先见到脸面。”
阿难突然道:“不对啊,世尊。看是用眼睛看的,知道的才是心,不是用心看的啊!”
如来继续道:“如果你说眼睛能看。那么,你在室内,通过门窗看外面,这些门窗能看吗?而且,如果说眼睛能看,死人也有眼睛,死人能看吗?如果能看,怎么能叫死人呢;如果不能看,又怎么能说看是因为眼睛呢!
阿难。如果这个能了知的心有个体相,那么,它是一体的呢,还是多体的呢?是遍体呢,还是不遍体的?
如果是一体的,你用手去摸胳膊,你的全身就应该都有感觉。如果全身都有感觉,你就不能知道你触摸的是哪里了;如果你能知道你触摸的地方,手和触摸之处就都有感觉,心就不是一体的了。
如果心是多体的,那就成多个人了,哪一个才是你呢?
如果是遍体的,用手触摸身体的时候,跟一体一样解释不通;如果不是遍体,那么触摸头有知觉,再触摸脚就应该没有知觉了。而又你并不是这样。
所以,你说‘想到哪里,心就在哪里产生’也是不对的。”
心在中间
“世尊,我听佛与文殊师利法王子谈实相的时候,世尊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所以我想,心应该在中间。”
佛说:“你说在中间,这个中间到底在哪里呢?是身外呢,还是在身上呢?
如果是在身上,在体表就不能算中间,在身中就跟在体内是一个意思。
如果在身外,那么是有个处所,还是没有处所呢?如果没有处所,这个中间就不存在;如果有个处所,这个处所就没法确定。为什么呢?如果你确定一个位置为‘中’,从东边看来,这里就是西;从南边看来,这里就是北。没法找到一个‘中’,心又能安置在哪里呢?”
阿难道:“我所说的中,不是这两种。世尊曾说过:‘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种种色相,是因为有眼识。’眼睛有分别性,色尘是无知的,识就生在其中。我说的中,是这个‘其中’的中。”
佛继续说:“如果说心在根尘之中。那么,这个心体,是同时兼具根与尘呢,还是其中之一呢?如果同时具备根与尘,那么心到底是哪种体性呢!物是无知的,眼根却有知,二者体性根本不同,心又怎么可能同时兼具二者呢?
如果不能同时兼具根与尘,那就或者是根,或者是尘,这时,这个‘中’又怎么能成立呢?所以你说心在中间,也是说不通的。”
心为无著
阿难继续对佛说:“世尊。我曾见佛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共同演法的时候,佛常说:‘觉知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都无所在。一切无著,这才叫心。’那么我无著,这是不是心呢?”
佛回答说:“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无所在。那么,世间的虚空,水陆飞行,诸物诸象,你所不著的这些东西,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没有就如同龟毛兔角,你怎么能说不著呢?既然你说不著了,那它就不能是没有。不存在的才叫没有;不是没有,那就是存在。既然存在,又怎么能叫‘无著’呢!所以说心是一切无著,也是不对的。”
科学的解释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现在科学早已经解释了视觉的原理。我们看到东西,那是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然后反射到眼睛里,在眼底呈像。然后刺激眼底的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从这个过程来看,看最终是由大脑完成的。
那么,死人也有大脑。死人也能看吗?如果能看,怎么能叫死人呢?如果不能看,怎么说看是因为大脑呢!
现在还通行灵魂的说法,认为灵魂才是真正的我。如果说灵魂就是心的所在,既然有个所在,就应该能指出来。这个灵魂是在身内,还是在身外,在中间,还是在两边?不论在哪里,世尊在前面都已经驳斥过了。根本找不到它的所在,又怎么能说它存在呢!
真心在哪里
这时,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对佛合掌,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弟,佛最疼爱我,所以虽然出家,仍然任性,只顾多闻,没有去求证无漏的圣果。因为不能抵御娑毗罗咒,而堕在YIN舍。世尊,这都是因为我不知道‘真心’的所在。求世尊怜悯我和在座的大众,开示我们,真心到底在哪里?”
世尊此时从面门放出千百万毫光,明亮得如同千百个太阳。大地震动,无数佛土一时同现。并在如来的威力下,所有的佛土都合成一个世界。诸大菩萨都安住在本国之中,合掌敬听如来的法音。
接着佛一字一顿,郑重地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沉溺在颠倒妄想中,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一种是‘生死根本’。就是你和一切众生,把攀缘心当作自己。另一种是‘菩提涅槃’。就是清净的本体’。她能出生一切万物,而又游离于万物之外。一切众生,都遗失了这个‘真我’,终日忙碌而不自觉。阿难,你现在要找回‘真我’,出离苦海,那么,我问你。”
说着,如来举起金色的手臂,曲指握拳,然后问阿难:“你看见了吗?”
阿难说:“看见了。”
“看见什么了?”
“我看见如来举臂屈指,握成拳头。”
佛问:“你是怎么看到的?”
阿难回答说:“我与大众都是用眼睛看到的。”
佛问阿难:“你说,如来的拳头,你是用眼睛看到的。那么,知道你看见的这个‘心’在哪里呢?”
阿难说:“如来问我心的所在,而我以心来寻求这个所在。这个能寻求的,我就把它当作心。”
佛呵斥道:“咄!阿难。这不是你的心!”
阿难大惊失色,连忙站起来问:“这不是我的心,那是什么?”
佛告诉阿难:“这是虚妄的前尘,迷惑了你的真心。你无始劫来,直到今天,认贼为子,迷失了真心,所以轮转。”
“世尊。我是佛宠爱的小弟弟,因为心中爱慕如来,而发心出家。不只是供养如来,就是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心,行一切难行的法事,我所用的都是这个心。即使是毁谤佛法,永退善根,也是因为这个心。如果这不是心的话,那我就没有心了,就如同土木一样了。离开了这种觉知,我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如来怎么说这不是我的心呢!我实在是惊慌失措,我看大家也都是这样。请如来再给我和在场的大众惠赐法音!”
于是,世尊在狮子座上,轻抚阿难的头顶,亲切地说道:“如来常说,一切缘法,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乃至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世间的万事万物,乃至草叶缕结,究其根元,都有体性。即使是虚空,也有名貌。何况我们的真心。
如果你一定认为这个分别感知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离开色香味触这些尘业,别有体性。而你现在听我说法,这是因为有我的声音,你才有感知的。即使熄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这也还是前尘影事。
我不是非要你承认,这不是你的心。只是你自己细细揣摩,如果离开前尘,还有分别感知的,这才是你的真心。如果离开前尘就没有分别感知的能力了,那么,这个分别感知的能力,也就成前尘影事了。而尘相都不是常住的,一旦变灭,这个能感知的心也就消失了。你阿难就不存在了,那么谁来求证无生法忍呢!
这时,阿难和在场的大众,都默然自失。
第三章 十番显见
由于长劫以来,阿难已经习惯于以攀缘心为自性了,一时还明白不过来,所以,世尊接下来又从十个不同的角度,给阿难解释真心的所在。世尊先从眼睛入手。如果说是眼睛看到东西的,那么盲人没有眼睛,是什么使他看到的一片黑暗的呢?所以真正使你明见万物的那个见性,是心不是眼。然后,世尊又以见性来代表心,通过对见性的解释,使阿难明了心的所在。
佛接着又道:“世间的一切修行人,虽然能得到种种禅定,却不能证得无漏圣果,这都是因为执着于把生死妄想当做了真实。所以你现在虽有多闻,仍然不能成正果。”
阿难听后,又哭道:“自从我发心出家以来,一直以为,佛有那么大的神力,不用我自己修行,自然会赐予我一切的。不知道个人的身心,他人没法替代。今天才明白,我虽然多闻,如果不修行,跟不闻是一样的。如同听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和大众现在都被缠缚在烦恼和所知这两种障碍中,不知道真心的所在。惟愿如来怜悯我等,显发妙明真心,打开我们的道眼。”
能见的,是心不是眼
这时,如来从胸前的万字中放出千百色豪光,刹那间周遍所有世界,灌入这些世界中一切如来的佛顶,最后回到阿难和大众身上。
然后,佛对阿难说:“阿难,我现在给你树立如来正法,让你和十方一切众生都明心见性,获得清净的法眼。
现在你回答我,你看到我的光明拳,拳的光明因何而有,拳是怎么产生的,你是怎么看到的?”
阿难回答说:“世尊的全身光焰巍巍,犹如宝山,因为清净,所以有光明。我是用眼睛看到的。世尊五指弯曲,握拳示人,所以有拳。”
佛告诉阿难:“有智慧的人,都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所以,阿难,譬如我的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能成拳。而你没有眼睛,就不会看见。那么,眼和见之间的关系,跟手和拳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吗?”
阿难说:“是的,世尊,没有眼,就没有见;没有手,就不成拳。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一样的。”
“你说一样,其实不然。为什么呢?没有手的人,就肯定不会有拳;而没有眼的人,并不是什么都看不见。你可以问问那些盲人 ,他们能看到什么。盲人一定会回答你,只看到一片黑暗。所以,虽然见到的东西单一,但是看的这个能力,并不是没有。”
阿难道:“盲人的眼前只有黑暗,怎么还说他们能看呢?”
佛道:“盲人因为没有眼睛,而只看到黑暗。这与有眼睛的人处在暗室,这两种黑暗,有什么不同呢?”
“世尊。这两种黑暗,好像没有什么不同。”
“阿难。譬如盲人,因为有眼病而看不到东西,只见一片黑暗。当他的眼病恢复了,能看东西了,你因此就认为,是眼睛看到的。那么,譬如再有人,在暗室中只看到一片黑暗,他打开灯就能看到室内的东西了,按你的逻辑,这就应该是灯看见的了?灯怎么能看呢!灯只是帮助我们照明的。看到的,是眼睛而不是灯。同样道理,用在盲人身上,可见,眼睛也只是帮助我们显现事物的,能看的,是心而不是眼。”
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听到如来这翻话后,嘴上虽然已经说不出什么了,但是心里还是没有完全明白。只是默默地合掌,希望如来再继续开示。
摇动的,是尘不是心
这时,世尊问骄陈那:“我在鹿园刚成佛道的时候,就为你们五人说法,当时我说:‘一切众生不能明了自性,都是被客尘烦恼所误。’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开悟,而征得圣果的呢?”
骄陈那于是站起身来,回答佛说:“世尊,我是因为‘客尘’这两个字而开悟的。譬如旅店,有客人投宿。客人吃住完毕后,就要离开旅店,继续赶路。但是主人就不会离开了。我就这样想:不住的是客,住的是主。所以客尘中的‘客’就是不住的意思。又比如雨过天晴,新日当空。阳光透过云隙,照亮空中的浮尘。浮尘摇动,虚空寂然。我就想,澄寂的是空,摇动的是尘。所以尘就是摇动的意思。”
佛说:“是这样的,骄陈那。”然后,如来在大众中,伸出手臂,握上拳,又松开,又握上拳,问阿难:“你看到什么了?”。
阿难说:“我看见如来的手,在大众中开合。”
佛问阿难:“你看我的手开合,那到底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有开有合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的宝手在众中开合,我见到如来的手开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问:“谁动谁静?”
阿难回答道:“是佛的手在动。而我的见性连静都谈不上,更不会有动。”
“是这样的。”接着,如来又从宝掌中,往阿难的左边飞出一道光。阿难循光向左看去。然后,如来又飞一道光到阿难的右边。阿难又扭头向右看去。
佛问阿难:“你的头为什么摇动?”
“我见如来向我左右放光,我左右看,所以头就会摇动。”
“阿难,你看佛光而头左右摇动,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世尊。是我的头在动。而我的见性,连止都谈不上,又怎么会动呢!”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
接着,如来对大众宣示道:“众生把摇动的,叫做‘尘’;把不住的,叫做‘客’。你们也看到了,阿难的头在摇动,见性却并无所动;我的手在开合,见性却并没有舒卷。那么,为什么你们却要把动的当作自己,把动的当做真实呢!从始至终,念念生灭,遗失了自己的真性,颠倒行事。不见真心,认物为己,在轮回中自取流转。”
变灭的,是身不是心
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听到佛的开示后,身心泰然。回想自己无始劫来,丢失了真如的本心,只能在尘缘之中,分别这些幻影。而今终于开悟,犹如失去乳哺的婴儿,忽然遇到了慈母。于是大众一起合掌礼佛,希望如来继续讲解身心的真妄虚实,和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
这时,波斯匿王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问道:“世尊,我在没遇到佛之前,曾经听迦旃延和毗罗胝子说,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涅磐。现在我虽然遇到佛陀,聆听了佛陀的教法,但是心中仍有疑惑。世尊,怎样能证明这个心是长住不灭的呢?”
佛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现在这个身体,是象金刚一样不朽呢,还是会慢慢变灭呢?”
“世尊。我这个身体,最终是要变灭的。”
“大王,你的身体还健在,你怎么就知道它将来要变灭呢?”
“世尊。我这个身体虽然还没有消失,但是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就象火焰最终会化为灰烬一样,我的身体最终也会消亡。”
佛说:“是这样的,大王。那您感觉,您的身体跟孩童时代比,发生了那些变化呢?”
“世尊。我在孩童的时候,皮肤润泽。长大以后,气血充沛。而今衰老了,身体枯瘦,精神昏聩,头发花白,面皮褶皱。我恐怕活不了多久了,怎么能跟孩童的时候比呢!”
佛说:“大王,按照您的说法,您好象不是一下子衰老的。”
“世尊。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我是年复一年,逐渐变成这样的。二十岁的时候,我虽然年少,但是容貌跟十岁的时候比,已经不同了;三十岁比二十岁的时候,就又老了许多。而今我六十有二,回过头来看我五十岁的时候,比现在又强壮多了。世尊,何止是十年一变,如果我仔细观察,是一年一个变化;何止是一年一变,简直一个月一变。甚至每天都再发生变化。静下心来想一想,刹那之间,念念之间都没有停留。所以我知道我这个身体,最终一定会消灭。”
佛说:“大王,你因为看到变化没有片刻停止,所以知道你最终将要泯灭。但是,你知道吗,变灭的同时,在你的身体中,也有不灭。”
波斯匿王合掌向佛,说:“我真的不知道。”
佛说:“我告诉你这个不生灭性。大王,你是多大的时候见到的恒河水的。”
“我三岁生日那天,慈母带我礼拜耆婆天的时候,经过这条河。那时,我就知道这是恒河水。”
“大王。就像你说的那样,二十的时候就比十岁的时候要衰老,这样一直到六十,念念都在变迁。那么,你三岁时看到的恒河,和你十三岁时比,河水怎么样呢?”
“跟我三岁时,宛然无异。如今我六十二岁了,看这河水,仍然没什么两样。”
佛说:“你现在感叹自己发白面皱,那么你的脸一定比童年的时候褶皱了许多。但是,你现在看恒河,和你童年时看恒河的这个见,有变化吗?”
“没有变化,世尊。”
“大王,你虽然脸上有皱纹,而这个见精,却没有任何褶皱。皱了就是有变化,不皱就是没有变化。变化的才会消灭,不变的就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又怎么会随着你的身体而妄受生死呢!”
波斯匿王听后,这才相信,死后只是舍弃了旧的身体,而趋向新生。在场的大众听了无不欢喜。
颠倒的,是迷不是心
阿难这时又有了疑问,于是起立,长跪合掌,问道:“世尊。如果这个见闻没有生灭,为什么世尊说我们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呢?”
如来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垂下手臂,手向下指,问阿难:“你现在看我的手,是正还是倒?”
阿难现在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以往的知见了,所以这次不敢贸然回答,却说道:“世间的众生都说这是倒。我不知道到底是正还是倒。”
佛继续问:“如果世间人以此为倒,那么以什么为正呢?”
阿难说:“如来手臂竖起来,兜罗绵手向上指向天空,这样叫正。”
佛于是竖起手臂,对阿难说:“这个颠倒首尾相换,世间的人就一倍瞻视。你们的身与如来的清净法身相比,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来的身叫‘正遍知’,你们的身叫‘性颠倒’。那么,你们仔细审查一下,跟佛相比,你们到底颠倒在哪里呢?”
这里,世尊以手臂和颠倒为例,来譬喻如来与众生。不论指下指上,手臂本身并无增减,世尊以手臂本身来比喻如来的清净法身;指下为倒,指上为正,世尊以手臂的颠倒,来比喻颠倒的众生。
不随着颠倒而变,就是如来;随着颠倒而“一倍瞻视”,就是众生。然而。不管怎样颠倒,手臂始终还是手臂。所以,无论“正遍知”还是“性颠倒”,如来与众生,其实都是一个。
这时,阿难和在场的大众,都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佛,不知道自己身心颠倒的所在。
佛陀于是用海潮一样的音声,遍告所有的人说:“你们听好,我常常说,一切色相,一切心念,一切感受,一切缘法,都是心所变现的。你的身心,都是妙明真心中所呈现出来的。你们为什么要遗失这个本妙圆明的真心,在灵明的妙悟之中,自取迷寐呢!在迷寐中,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晦暗的空虚。为了填补这份空虚,于是,晦暗中就结出色相。色相既然产生,妄想由此而起。妄想对色相产生了执着,色身因此形成。身体产生后,则种种感知在内乱搅,种种思绪向外奔驰,从此再无片刻安宁。整日浑浑昏昏扰扰,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心性了。一旦把这当成了的心,就会认为心在身体之内。殊不知,山河大地,乃至虚空,无不在妙明真心之中。好比广博澄清的大海,你遗弃不要,却把那漂浮在海面上的一个水泡当做大海。你们真是迷了又迷,就如同我刚才垂手那样。如来说,真是可怜悯者!”
可还的,是尘不是心
阿难听佛为他指明了真心的所在,感激涕零,又向佛问道:“我听到如来宣说如此妙法,虽然明白了真心的所在,但是,我还是在以攀缘心听法。这个以攀缘心听来的真心所在,我不敢确定那就是我的真心。”
佛说:“你们以攀缘心听法,这样,听来的法也是攀缘的,并不是真实的。如同用手指把月亮指给人看,那人应该循着手指去看月亮。如果去看手指,以为手指就是月亮,这样不仅找不到月亮,也错认了手指。何止是错认手指,也是不识明与暗。月亮为明,手指为暗。把手指当作月亮,就是混淆了明与暗。
阿难,你也是这样。如果以为听我说法的音声的,就是你的心,这个心自然应该离开音声后,还有分别性。好比旅客寄宿在旅亭,短暂地停留一下就走了,终究不会长住于此的。而掌亭人却不会走,所以叫他亭主。
同样道理,如果真是你的心,就不会离去。怎么会离开声音,就没有分别性了呢!岂止是声音,分别我的容貌,乃至连分别都没有,只独守空冥,如果认为这就是你的心,那么离开外缘,没有分别的时候,谁还是你?”
阿难问:“如果我的攀援心是外尘所产生的,各有所还,那如来说的妙明真心,为什么就无所还呢?请世尊慈悲,为我解说。”
佛说:“阿难,你现在见我的这个见精,虽然不是妙明真心,但它就像捏目望月一般,虽然有重影,见到的却是真月,并不是水月镜花。阿难,你现在听好,我现在就告诉你无所还的原因。
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有昏暗。户牖之隙,则见通达;墙宇之间,则见壅塞。分别之处,见种种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风沙四起,就会昏暗;雨过天晴,又见清净。阿难,你看这些变化,我一一告诉你可还之处。明还日轮。为什么呢?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光明属于太阳,所以明归日轮。暗还黑夜,通还门窗,拥塞还墙,顽虚还空,昏暗还尘,清明还晴。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而你见到这一切的这个见性,还给谁呢?如果还归明,则不明时,就见不到暗。明暗通塞,种种差别,而这个能看的见性,却没有差别。这些可还的自然不会是你,而不可还的见性,不是你还能是谁呢?可见,你的真心,本来就具备见的能力,是你自己迷失,遗失了本妙真心,而漂流在生死苦海中。所以如来说,真是可怜悯者。”
能见的,是心不是物
阿难又道:“我虽然知道这个见性是不可还的,但是怎么知道它就是我的真性呢?”
佛告诉阿难:“阿难,你现在虽然没有证到无漏,但是承佛的神力,看初禅天是不成问题的。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看阎浮提世界犹如掌上观文;诸大菩萨能看百千世界;十方如来,则一切国土,无不尽见。相比之下,众生所看到的,不过一分一寸而已。
阿难。现在你我一起向四天王的宫殿看去,这中间所看到的水陆空行,种种形象,虽然明暗不同,无非都是前尘的分别留碍。你现在就在其中仔细分别,哪个是物,哪个是你。
阿难,从最远处的日月宫——是物不是你,到七金山——虽然光艳巍巍,也是物不是你,渐渐看到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都是物不是你。阿难,这或远或近的事物,虽然物性有别,但都是你的见精所见。物类虽然有别,见性却并无不同。这个微妙的见性,就是你的真性。
如果见是外物,那么,你也应该可以看见我的见。
如果你认为,看见了我所看见的事物,就是看到了我的见。那么,我看不见的时候,你怎么看不到我的‘不见’之处呢?如果‘不见’能被看到,那自然就不是‘不见’了;如果你看不到我的‘不见’之地,见自然就不是外物了。既然不是外物,不是你自己还能是什么呢?
而且,如果见是物,那么,你看物的时候,你既然见到物了,物也能看见你。体性纷杂,你和我还有这个世间,就无法安立了。
阿难。你见的时候,是你不是我。见性周遍,不是你还能是谁呢!为什么怀疑你的真性不是真的,还要向我来求证呢!
见性无碍,犹如虚空
阿难又问佛:“世尊,如果这个见性一定是我,那么刚才我跟如来看四天王的日月宫时,这个见周遍整个国土;退回到精舍的时候,就只看见园林厅堂,檐宇廊回。世尊,这个见本来周遍一界,现在在室内,就变得只能盈满一室了。是这个见缩小了呢,还是墙壁令它断绝了呢?”
佛给阿难解释说:“世间的一切,或大或小,或内或外,都是前尘物事,不能因此而说见有伸缩。比如一个方形的器皿,中间有个方形的空间。那么我问你,这个空间的形状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呢?如果这个空间,固定的就是方形,那么在其中再放一个圆形的器皿,空间的形状就不该变成圆形;如果不是固定的,那么,在这个方形的器皿中间,就不会有这个方形的空间。
阿难,你说不明白见性大小的道理,其实这就跟这空间是一样的。
阿难。如果想要器皿里的空间没有方圆之相,你只要把器皿拿走就可以了,因为虚空本来就没有方圆之相。你不能说再把虚空改变个形状。
如果象你说的那样,在室内的时候,见性就缩小了。当你抬起头看太阳的时候,难道还得把自己的见性,抻到太阳那去吗?
如果说墙壁能夹断见性,那么,在墙上凿个小孔,见性上是不是也会留下一个凿痕呢?这不是是无稽之谈吗!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以物为己,迷失了真心,被物所转,在其中或内或外,或大或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摄十方国土。”
万事万物,无不是见
阿难已经习惯了沉迷于外物,一时间还转变不过来,所以继续又问:“世尊,如果这个见精就是我的妙心,现在就在我的面前,见性是我,我的身心又是什么呢?我的身心,确实是能分别的;见却没有分别的能力,它都不能分辨我的身体。如果见确实是我的心,令我见到一切,见性是我,身不是我,这不就成如来刚才说的‘物能见我’了吗!我实在不懂,请如来为我解说。”
佛解释说:“你说见性在你面前,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见性在你眼前,你能看到它。既然有个所在,就一定能够指出来。
现在,我和你坐在祇陀林中,看着周围的树林池塘和亭台楼阁,上有日月,前有恒河。你在我的面前,可以用手一一指出来这些事物。阴暗的是树林,光明的是日月,拥塞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乃至花草树木,毛发沙尘,虽然大小迥异,但只要有个形象,就都可以指出它的所在。如果见性在你的眼前,你应该也能用手指出见性的所在。
阿难,如果虚空是见性,既然已经是见性了,又怎么能是虚空呢;如果物相是见性,既然已经是见性了,又怎么会另成他物呢!你仔细地把这个微妙的见性,从世间万象中剥离出来,就像前面那些事物一样,明明白白地指给我看。”
阿难回答说:“我在这个讲堂中,远眺恒河,上观日月,纵目所望,举手所指,都是外物,没有见性。世尊,别说我一个初学,就是那些大菩萨们,也不能在万物之中,剥离出一个见性来。使它离开一切外物,而独立存在。”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没有一个见性,能离开一切事物而独立存在。我再问你,你再仔细分辨一下,这些事物之中,下到我们所住的林苑,上到空中的日月,这万事万物,哪一个不是见呢?”
阿难仔细思维了一翻,然后回答道:“我真不知道哪一个不是见。为什么呢?如果树不是见,那我怎么会见到树呢;如果树是见,那怎么又会是树呢?同样道理,如果虚空不是见,我怎么能看到虚空呢;如果虚空是见,那它又怎么会是虚空呢?。所以我想,这万事万物,如果仔细推究,又无不是见。”
佛说:“的确是这样的。”
这时,在场的大众,还没有证到无学果位的人,听到佛的这翻话,心中一片茫然。以往的知见,现在都被颠覆了,一个个都惶恐不安。如来知道众人都惊慌失措,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和大众说:“诸位善男子,如来是真语者,绝无虚妄。如来所说的义理,都是亲身证得的。不象那些外道论师,只会诡辩。你们要仔细思维如来的话,不要白白仰慕如来一场,也别辜负了如来对你们的一片苦心。”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怜悯在场的大众,于是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前,恭敬地礼拜合掌,对佛说:“世尊,在场的大众,都不明白如来所讲的既是见性,又非见性的道理。世尊,如果这些前缘,色空等相是见,就应该能指出见的所在;如果不是见性,就应该根本看不到。在场的大众,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所以惶恐不安。希望世尊慈悲,再给大家解释一下,前尘物事和此见精,到底是什么,它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佛告诉文殊菩萨和大众说:“十方如来和诸大菩萨,安住在三摩地中,对见和所见的诸缘,以及所思所想,都如水月镜花一般,本无所有。这一切本来都是妙明真心,为什么一定要在其中分出个是非来呢!
文殊,我现在问你,你是文殊,那么,还另外有一个叫‘是文殊’的吗?还是根本就没有文殊?”
“世尊,我确实是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是文殊’。为什么呢?如果还有个‘是’的话,就成两个文殊了。文殊也确实有,不是没有,只是没有是和非而已。”
佛说:“是这样的,文殊。你就是你,本来清净湛然,明明了了,没必要另加分别。这个微妙的见性和色空诸缘也是这样的,本来都是真如本心,是虚妄产生了色空、见闻等事。就如同眼花的时候,看到了两个月影,你说哪个是月,哪个非月呢!
文殊,真实的月亮只有一个,这中间并没有什么是月非月。所以,你对见性和色尘所做的种种分别,都是幻妄中的痴想而已,根本不可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其实,这都是真如本心的作用——她使你在迷失以后,还能有所指。虽然有所指,但却没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见非因缘 性非自然
阿难问佛:“世尊,就像佛说的那样,觉缘遍满十方法界,湛然常住,没有生灭的。这与娑毗迦罗黄发外道所谈的冥谛,及投灰外道等所说的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什么差别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为大慧说:‘那些外道常说‘自然’,我说的‘因缘’,并不是那个境界。’我现在看这个觉性自然,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和颠倒,似乎不是因缘和自然。请世尊开示,使我不入群邪,获得真实的妙觉明心。
佛告诉阿难:“我又设方便,又谈真实地给你讲,你仍然不能明白,还迷惑为自然。阿难!如果是自然,就要有个自然体。你且看这妙明的见中,以谁为自体呢?以明还是以暗,以空还是以塞?以明为体,就看不见暗;以空为体,就看不见塞。反过来也是如此,以暗为体,明的时候,见性断灭,又怎么能看到明呢!
阿难道:“哦,原来这微妙的见性,不能归于自然。世尊,那见性是因缘所生吗?”
“阿难,如果见性是因缘所生,那么,如果产生见性的因不在了,见性就不存在了。比如,如果是因明而生,那么在暗处,明不存在了,见性也就随之消失,你怎么能见到暗的呢!同样道理,如果是因暗而生,那有怎么能见到明呢!所以,如果见性是因缘所生,就不可能遍见一切。
要知道,这个精妙的见性,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是无非。离一切相,总一切法。你为什么还要去揣摩,用世间的戏论名相去分别计度呢!这就像用手去抓虚空一样,徒劳无益。”
见非眼见
阿难又问:“世尊,如果这个微妙的见性,非因非缘,世尊为什么常说见性要有四个条件,空、明、眼、心呢?”
如来回答道:“阿难。我说的那些世间的因缘相,不是第一义。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人说我能看见,怎么样是见,怎么样是不见呢?”
“世尊,世间人因为日月灯光的照明,而能看见种种相,这叫见;没有这三种光,就不能见。”
“阿难,如果没有光明,就不能见,那黑暗应该是看不见的。如果说能看见黑暗,这只是没有光亮而已,怎么能说是看不见呢!阿难。如果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就叫‘看不见’。那么在光明中看不到黑暗,这也应该叫‘看不见’。明中不见暗,暗中不见明,但是不论明与暗怎么争夺,你的见性却没有片刻的消失。由此可知,这两者都应该是‘见’,怎么能说是看不见呢!
所以,阿难,要知道,见到光明的时候,见性不是光明;见到黑暗的时候,见性不是黑暗;见到空的时候,见性不是空;见到塞的时候,见性不是塞。所以,你的见性,并不是你所看见的东西。真正的见性是游离于你的所见之外的,根本触及不到的,又怎么能用因缘、自然与合和相来解释它呢!
你们这些声闻,狭劣无知,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我今天的教诲,你要好好思维,不要在菩提路上心生懈怠。”
第四章 因缘与和合
所见的一切的都是虚幻的,能见的那个才是真心。好比用手捏眼睛,看到的月亮就会有个重影。众生的妄见,就好比是这个月影。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明智的人不该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如果说见性是能合和的,那么它一旦与某个东西合而为一了,就没法再看其他事物了,你又是怎么看到其他事物的呢;如果说见性是不能合和的,你又是怎么看到世间万物的呢?所以见性根本就谈不上合和与不合和。一切都不过是虚妄地幻化而已。
两种妄见
阿难说:“世尊,我虽蒙佛为我解释因缘、自然、合和与不合和,但我还是没能明白。听世尊说,见性并不是眼见,我就更糊涂了。”
于是,世尊又耐心地解释道:“你虽然博闻强记,但是对于微密的观照,心中仍然没有明了。你现在听好,我细细地给你解释。阿难。一切众生,在生死中轮回,都是因为两种错误的妄见所致。一种是‘个别的妄见’,一种是‘共同的妄见’。
个别的妄见是怎么回事呢?阿难。比如人有眼病,看东西重影。夜里看灯光,就会有个五色重叠的光影。你说这个五色光影,是灯呢,还是见呢?如果是灯,那么,没有眼病的人为什么看不到?如果是见,见成了光影,这个人又是用什么看到这五色光影的呢?
再者,阿难,如果这个光影,离开‘灯’而能独立存在,那么你看其他物体,桌椅板凳之类的,也应该能看到这个光影;如果离开‘见’而能独立存在,那就不该是眼睛看到的光影。为什么这个人却是用眼睛看到的呢!
所以,要知道,真正有形色的是灯,光影是病眼产生的。所以这个光影,不能说它是灯,也不能说它是见,也不能说它非灯非见。
就好比我们用手挤眼睛,然后看月亮。这时,眼中就会出现两个月亮。这第二个月亮,既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影。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捏出来的,明智的人不应该去研究这个捏出来的月亮,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病目所见的光影也是这样,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你能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它到底是灯是见,还是非灯非见吗?
阿难,我们再来说‘共同的妄见’。这个阎浮提世界上有或大或小的很多国家。如果有相邻的两个小国。其中一个国家,因为国人的业报成熟,灾相并起。或者看见双月双日,彗星飞流,或者看见月晕七重,霓虹贯日。但是这些恶相,只是这个国家的人能看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却看不见。
阿难,我现在为你详细地分析这两件事情。前面那个眼病中所看到的光影,虽然好像是真的,但是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其实那是眼病所造成的,并不是灯产生的,也不是见的问题。而你现在用眼睛看到的山河大地和一切众生,这也是无始劫来的见病所造成的。跟眼病中所见的五色光影是一样的。
看这个动作和所看到的一切,好像是真实的,其实都是真如本心中所现的眼病而已。不但你所看到的一切是病,就是你看的这个动作,也是病。而能够觉察到这一切的本觉真心,却不是病。
因为能觉察到这个病,所以不在病中。既然它觉察到了见,怎么还能把它归为见闻知觉呢!所以你现在看到我和你,以及世间的一切众生,这都是见病,而不是见病的主体。这个见病的主体,是你的真如本性。它不是病,所以不能叫见。
阿难。众生共同的妄见和个别的妄见,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所见的五色光影,是眼病所生;一国人所见的不详之相,是那一国人共同的见业中所起的恶瘴。这都是无始劫来的妄见所生。这个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四大海水,整个娑婆世界,乃至十方国土,一切众生,本来都是妙明真心。因为见、闻、觉、知这些虚妄病缘的牵引,合和在妄相上,所以才会随着妄相生生死死。若能远离这些妄缘,不取不舍,就灭除了生死的根本,圆满了不生不灭的菩提自性。”
真心不合
“阿难,你虽然知道了这个妙明真心,不是因缘而生,不是自然而有,但是仍然不明白,这个真如本心,并不是合和而来的,也不是不合和的。
阿难,我再以前尘影事问你。你这个真如本心,是与明合,是与暗合;是与通合,是与塞合?你看明的时候,明在眼前,这个见在哪里呢?如果见是可以辨别出来的,那它到底是什么形象?如果没有见,你又是怎么看见明的呢?如果因为看到明,就说明是见。那么,明如果成了见,又是什么使你看到明的呢?如果见是圆满周遍的,那明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明是圆满周遍的,那又哪有地方留给见呢?见和明,本来是两种东西,如果溶合在一起,那它又叫什么呢?它又是什么呢!暗、通、塞等等诸相,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如果见与明合,遇到暗时,明就消灭了。已经与明合了,就不能再与暗相合,你又是怎么看见暗的呢?如果你看到暗的时候,不叫‘见与暗相合’,那么看到明的时候,又怎么能叫‘见与明相合’呢?暗、通、塞也是这样。”
阿难这时对佛说:“世尊。我想,这个真如本心,与那些尘相和心念是不能合在一起的。”
“阿难。你说这个微妙的见性是不能相合的,是不能与明合,不能与暗合,是不能与通合,还是不能与塞合?如果是不能与明合,那么,见与明一定有个边缘。如果他们的边缘不相交,我们自然见不到明。根本就见不到明,又怎么能谈得上见与明的边缘呢?这又自相矛盾了。暗,通,塞也是同样道理。
而且,既然这个见性是不能合和的,那么见与明就是互相抵触的了。好比耳朵和光明一样,毫不相干。这样,见都不知道明的所在,合不合和就更谈不上了。暗、通、塞等也是一样。
阿难,你还没有明白,一切浮尘,都是幻化。随处出生,随处消灭。虽说它是幻妄,其本体却都是妙明真心。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就虚妄地发生,因缘消散就幻化地消灭。殊不知这生灭去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在常住真心之中,去寻求来去、迷悟、生死,自然了不可得。
第五章 五阴虚妄
所谓的五阴是身心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形态。其中,色阴指的是有形的色相。受阴是有形世界对心理的影响。想阴是心理世界的思维活动。行阴指的是身心世界的存在状态。识阴则是最深层的,指的是对有形世界和心理世界一切现象反应。世尊对五阴一一加以分析,最后证明,这五阴其实都是虚妄的。不过如病目中所现的灯影一般,根本没有一个独立的体性,本体都是如来藏。
“阿难。为什么说五阴是真如本心呢?”
色阴虚妄
比如有人抬头看天空,只看到一片清净的虚空,再没有其他东西。后来,这人无缘无故地瞪着眼睛一直看,时间久了,眼睛由于疲劳而发花,于是看到了许多花点。色阴也是这样。
阿难。这些空中狂花,不是从虚空中来的,也不是从眼睛里出现的。
如果是来自虚空,那么当你的眼睛不再疲劳,看不到狂花的时候,狂花去了哪里呢?它不能钻到你的眼睛里去,因为它来自虚空,所以也只能回到虚空中去。虚空如果能出能入,虚空就成实体了。如果虚空是实体,怎么还能容纳狂花在其中生灭呢!这就如同你阿难不能再容纳一个阿难一样。
阿难。如果是眼睛里出现的,那么它消失的时候,也应该回到眼睛里。如果狂花有见性,它回到眼里的时候,你就应该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如果狂花没有见性,而眼睛有见性,那么它回到眼睛里的时候,你的眼睛就应该还能看到狂花,又怎么会消失呢!
而且,如果狂花是实体,那么看到狂花的眼睛,就应该是清静的,又怎么能叫‘眼花’呢!
所以,色阴本来虚妄,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这是世尊,按着当时人的知识水平,从逻辑的角度来解释的。空中的狂花,是幻化出来的。世尊以狂花为例,说明我们所见的一切色相,都像空中狂花一样,虚妄不真。你找不到它的来源,找不到它的去处。就是它存在的时候,你也找不到它的存在的实体。
现在的科学研究发现,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只是因为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和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不同,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不同物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呢,又是由什么构成?构成这个构成的,又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无限地追问下去。到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只能是虚空。因为只要不是虚空,我们就还可以再分。当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剩下的就只能是虚空。
色相怎么能是虚空呢!如果色相是虚空,它怎么能叫色相呢?如果色相不是虚空,那构成它的又是什么呢?没有构成,又怎么可能成为色相呢;有个构成,它就可以分解。当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就只能是虚空。
用数学来解释这个事情,则更加直观。我们都知道,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在数学上用除法。除法也可以表达成分式。如果把要分解的个体用1来表示,把分解的次数用x来表示,那么分解的这个动作,就可以表示为1/x。我们要把这个个体无限地分解下去,x的取值,就是无穷大。那么,把一个个体无限地分解,看看它最后到底是什么,这个过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表达为:对1/x,当x趋于无穷大的时候,求它的极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极限问题,大家都知道,答案是0。
0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数学给我们答案,就是:“把一个物体进行无限地分解,最后得到的,是什么都没有的。”所以,数学更直观地证实了我们的结论:一切色相,本来就没有实体,终究是虚妄的。
受阴虚妄
“譬如有人,手足安适,身体调和,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忽然无缘无故地举起两手,互相摩擦,于是有了冷热滑涩等感觉。受阴也是这样。
阿难。这个虚幻的触觉,不是从虚空而来的,不是从手掌中产生。
如果是从虚空而来,既然它能触到手掌,也应该能触到身体。虚空不可能有选择地来触啊!
若是手掌产生的,不应该等到合掌的时候才有啊!而且,如果确实有‘受阴’这个东西在合掌的时候产生,当手掌分开的时候,它就应该还在。既然存在,身体就应该能感觉到它的出入。它在体内的往来,身体也应该一直能感觉到。又怎么能只在接触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存在呢!
所以,这个触觉,也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科学认为,触觉是外物接触到皮肤,刺激皮肤内的触觉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冲动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最后由大脑产生触觉。如果说大脑就是产生触觉的主体,那么死人也有大脑,也有神经,死人有没有触觉呢?如果有,怎么能叫死人呢;如果没有,又怎么能说是大脑产生的触觉呢!可见,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受阴也是虚妄的。
想阴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谈酸梅的时候,口中就会产生口水。想着踏在悬崖边,脚底就会酸涩。想阴也是这样的。
阿难,产生口水的这个‘酸’的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不是酸梅产生的,也不是从嘴里进去的。
如果酸梅有‘酸’的念头,酸梅就应该自己来说,用不着等别人来说。如果是嘴产生的,就应该是嘴听到有人谈论酸梅,又怎么需要耳朵呢!如果是耳朵听到后,产生了酸的念头,为什么耳朵不流口水呢!踏悬崖的反应,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想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和自然性。”
想阴,在科学的语言中,叫“思维”。现代科学认为,思维是大脑的产物。那么死人也有大脑,死人也能思维吗。如果能,怎么能说他死了呢;如果不能,怎么能说大脑产生的思维呢!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想阴也是虚妄的。
行阴虚妄
“阿难。譬如瀑布的流水,波浪相续,前扑后继。行阴也是这样的。阿难,这种流动性,不是虚空所生,不是因水而有,不是水本身的属性,又不离开虚空和流水。
阿难。如果这个流动性是虚空所生,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就都成为波浪,整个世界就被淹没了。如果是因水而有,水不再是水,而成了流动,那么构成瀑布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是水本身的属性,那么静止时的水又是什么呢?如果离开了虚空和水而能存在,那么虚空无处不在,流动又怎么可能跑到虚空之外呢呢!如果没有水,又是谁在流动呢?
所以行阴也是虚妄的,不是因缘和自然性。”
世尊以瀑布的流动性为例,来解释行阴的虚妄。瀑布的流动,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这个流动到底在哪里。所以行阴也是这样,根本找不到一个行阴的所在。
行阴,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运动。科学把运动定义为“物质存在的状态”。下面,我们根据科学定义,找一找这个“运动”的所在。那么,这个运动是虚空所生,还是因物质而有,是物质本身的属性,还是离开物质和虚空而独立存在的呢?
如果是虚空所生,整个虚空就都应该在做这个运动,为什么只有这单独的个体在动呢?如果跳是虚空所生,整个世界就都应该在跳;跑是虚空所生,整个世界就都应该在跑,又怎么可能单独一个人在跑,在跳呢?如果是因物质而有,物质既然成了运动,那么运动着的,又是谁呢?如果说运动是物质本身的属性,那么静止的又是谁呢?如果离开虚空而独立存在,那么虚空遍满一切处,其大无外,运动还能跑到哪里去呢?如果说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那么运动着的,又是谁呢?
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这个运动,所以,运动本身也是虚妄的。
识阴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用塞子塞住瓶的两个口,然后带着一个空瓶子,远行千里,到他国去叛卖瓶内的虚空。这瓶子里的虚空,既不是从别处带来的,也不是从本地装进去的。如果是从别处带来的,那么,既然把虚空装走了,在原来的地方,就应该少了一块虚空;如果是从本地装进去的,那么,打开瓶塞,就应该有虚空流出来。虚空怎么可以移动呢!所以,阿难。识阴也是虚妄的,不是因缘和自然性。”
世尊在这个例子中,以虚空比喻真如本性。以瓶子中的虚空,比喻迷失的个体。
真如自性本来明了。而我们却背离了本有的明了,一定要寻求一个内容作为明了的寄托。这个依内容而存在的明了,我们就叫做“无明”。明了对内容坚固的寄托,我们就称为“执着”。“我执”就是执着于我相。“法执”就是执着于法相。
一切的一切,本来无一不是真如本性。就像虚空一样,浑然一体。
而我们却由于无明,被我执和法执这两个执着,把自己塞在了色身当中。就如同用两个塞子,把虚空塞在瓶子中一样。
我们被塞在色身中,以为这就是我了,整日东游西逛,洋洋自得。今天吃点,明天送点。今天挣点钱,明天花点钱。以为自己真的得到了什么了,失去了什么。这就好比把虚空塞在瓶子里,游走叛卖一样,以为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另一个虚空了。
殊不知不论哪里的虚空,都是一个虚空。盆里的也好,碗里的也好,屋里的也好,院里的也好,其实都是一个整体,根本无法分割。万事万法也是这样,其实都是一个真如本性。无论形状怎样千姿百态,无论性质怎样千差万别,无不同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在湛然清静,周遍圆满的真如本性中,硬是去分别你我是非的识阴,也是虚妄的。
第六章 六入虚妄
从这一章开始,如来将从身心世界的交互的角度,来说明我们的一切感知都是虚妄的,一切的本体,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感知的内容,来自于六种渠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渠道称为“六入”。世尊分别讲述了这六入的成因,然后就开始寻找这六入的来源。找来找去,却发现根本也找不到一个源头,所以,这六入最终都是虚妄的。犹如空中狂花,都是病目中的幻化而已。其本体都是如来藏。
“阿难。为什么说六入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眼入虚妄
“阿难,前面说的那个看花了眼的人,他能见的眼和所见的狂花,都是妙觉明心中,类似于瞪久发花产生的疲劳现象。只因为明、暗这两种虚妄的尘相,在其中引发了见。见吸收这些尘相,就成为见性。离开明暗这两种妄尘,这个见就根本不存在。
阿难。要知道,这个见,不是从明暗而来,也不是眼根所出,也不是虚空所生。为什么呢?
如果是因明而生,就应该见不到暗;如果是因暗而生,就应该见不到明。如果是眼根所生,而眼根没有明暗,没有明暗就没有见。如果是虚空所生,那么虚空在看到种种尘相的同时,也应该能看到你的眼啊!而且,如果是虚空所生,那应该是虚空在看。虚空的见又怎么会成为你的眼见呢!
所以,这个见根本就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不是自然而有。”
我们背离了湛然周遍、正觉圆满的真如自性,硬要去寻求一个明了的内容。这一寻求,真如自性中,就幻化出明、暗之相,由此一步一步,产生了眼入之见。
按现代的科学观念来理解,我们看到色相,是因为物体表面的反射光照到眼睛上,通过眼球的折射,刺激眼底的视神经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以电脉冲的形式传递到大脑。再由大脑把这些信号整合,产生认知,我们才“看”到这个物体。
所以,我们的见,最终不过是大脑产生的一个信号而已。而大脑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样无限地推下去,最后得到的,只能是虚空。可见,大脑本身就是虚妄的。它所产生的视觉,又怎么可能真实呢!
耳入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用手迅速塞住耳朵。时间久了,耳根发生疲劳,头脑中就会有嗡嗡声。耳根和这个疲劳而引起的声相,都是我们妙觉心中产生的,类似于‘瞪久发花’的现象。因为动静这两种妄尘引发了闻,闻再进一步吸收这两种尘相,就产生了听闻性。所以闻一旦离开动静这两种尘相,就根本不存在。
这个闻,不是从动静而来,不是从耳根所出,不是凭空而生。为什么呢?
如果是从静中来,静中没有响动,闻性中就应该只有安静,而没有声响。同样道理,如果是从动中而来,动中没有静,我们的耳朵,就应该没有片刻安宁。如果是从耳根所生,耳根没有动与静,没有动静就没有闻。如果是凭空所生,虚空如果能听了,也就不是虚空了。而且,如果闻性是虚空所生,又怎么会成为你的闻性呢!
所以,耳闻也是虚妄的。”
世尊用“手捂耳朵,脑中就有嗡嗡声”这个比喻,来说明听觉产生的过程。本来没有什么声响,一切都是清清静静的。手无端地捂住耳朵,耳朵被捂得发生疲劳后才产生了嗡嗡声。听闻性也是这样。自性本来清清静静的,因为无明妄动,而结出了动、静这两种妄尘,然后一步步形成了听闻性。而无明本身就是真如自性中,类似于空中狂花一样的幻相,所以依赖于无明而生的听闻性,不是虚妄又能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发现,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声波刺激到耳膜,引起耳膜的震动。震动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大脑,于是产生了听觉。
同样,听觉最终也是大脑内的一个神经信号。大脑都是虚妄的物质构成的,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的听觉又怎么真实得了呢!
鼻入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猛抽鼻子,抽得久了,鼻子发生疲劳,就会有凉的感觉。然后就能感觉到通塞虚实,乃至闻到香臭的气味。
鼻根和这个因疲劳而引起的嗅觉,都是我们妙觉心中产生的,类似于“眼睛瞪久发花”的现象。只因为通塞这两种妄尘,引发了“闻”,闻再进一步吸收这两种尘相,就成为了“闻性”。所以,这个闻离开通塞这两种妄尘,根本就不存在。
要知道,这个闻,不是从通塞而来,不是鼻子所出,也不是凭空而生。为什么呢?
如果是从通而来,怎么能知道塞呢;如果从塞而来,就不能知道通,又怎么能闻到香臭呢!如果是从鼻根所生,鼻根没有通塞,这个闻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是虚空所生,就应该能闻到你的鼻子。而且虚空的闻,又怎么会跑到你的鼻子里呢!
所以,要知道嗅觉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不是自然而有。”
鼻子本来没什么感觉。突然无端地猛抽,疲劳之后才能闻到气味。闻性也是这样的。真如自性本来湛然清净。然而,就像眼睛瞪久了就会看到狂花一样,真如自性中,幻化出了无明的狂花。无明结暗成色,于是有了通塞之相,进而形成闻性。这一切都是无明的幻化。
科学认为:气味物质刺激嗅觉细胞,使嗅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把味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质特定的区域,最终形成嗅觉。
可见,嗅觉的产生最终也是依赖于大脑。而大脑的物质性,决定了大脑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嗅觉也同样是虚妄的。
舌入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用舌头舔自己的嘴唇。舔得久了,舌头发生疲劳。这个人如果有病,舌头就会有苦味;如果没病,就会微微有甜的味道。不去舔舐的时候,舌头就是淡然无味的感觉。
舌头和这些因为疲劳而引起的味觉,都是我们妙觉心中产生的,类似于“眼睛瞪久发花”的现象。因为甜苦和淡这两种妄尘,引发了味,味再进一步吸收这些尘相,就成为味性。这个味性,离开甜苦和淡,根本就不会存在。
阿难。这个味,不是从甜苦而来,不是因淡而有,也不是凭空所生。为什么呢?
若是从甜苦来,怎么能知道淡呢!若是从淡而有,甜苦就无从感知,何况其他味道。若是从舌根而生,离开甜淡,味道就不会存在。若是凭空而生,那应该是虚空知道味道,而不是你的嘴。虚空的感知,怎么会进了你的嘴呢?
所以要知道,舌入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不是自然而有。”
味性的产生,就像自己舔嘴唇那样,舔得久了,就会产生味道。如空中看久了会结出狂花一样,妙觉心中,结出了甜苦和淡这两种妄尘,甜苦和淡引发了味。味再吸收甜苦和淡,就形成了味性。
味觉的产生,科学解释为:物质溶解在口中后,与分布在舌头表面的味觉细胞发生化学反应。这个反应因释放能量,而产生电脉冲。电脉冲信号沿着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后,产生味觉。
所以,同样的,因为大脑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味觉也终究是虚妄的。
身入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用一个冰凉的手,去摸暖和的手。如果凉多,暖手就会变凉;如果热多,凉手就会变热。这种因为两手相合而产生的触觉,和两手分开而产生的离感,也都是接触久了发生疲劳所产生的。
身体和这个触觉,都是妙觉心中产生的,类似于“瞪久发花”的现象。因为离合这两种妄尘,引发了触,触再吸收这两种妄尘,就形成触性。所以,这个触,离开离合,根本就没有自体。
阿难。要知道,这个触,不是从离合而来,不是因身体而有,也不是凭空所生。
若是从合而来,离就应该觉察不到;从离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是身体所生,没有离合,触就不会存在!若是凭空所生,虚空的触觉觉,你又怎么会知道呢!
所以要知道,身入也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世尊用手做比喻,让我们明白触觉形成的原因。一冷一热的两只手相握手,手之所以能感知到冷热、离合,是因为两手接触久了,发生疲劳所致。触觉也是这样,妙觉心中,就像疲劳的眼睛看到空中狂花一样,产生了离、合之相。离合引发了触,触再吸收离合,所以产生了触觉。
现在一般认为,触觉是由分布在皮肤真皮层里的触觉感受器,在接受外界的机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以电脉冲的形式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而大脑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触觉也只能是虚妄的。
意入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疲劳了就会睡觉,睡够了就会转醒。对种种尘相都能够明了,当然有时也会有所遗忘。在这种生、住、异、灭中,吸收往昔的习气,前后不相逾越,而形成意根。这个意根和尘劳,都是妙觉心中产生的,类似于“瞪久发花”的现象。只是因为生灭这两种妄尘,汇集了能够觉知的意,然后吸收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返回来的信息,而形成意性。
阿难。要知道,这个能够觉知的意,不是从醒寐生灭而来,不是从意根所出,也不是凭空而生。为什么呢。
如果是从醒来,寐的时候,意已经随醒而去了,又怎么能知道寐的存在呢。若是因生而有,灭的时候,意已经随生而去了,又是谁能经历的灭呢。若是从意根所出,意根中没有醒寐生灭,意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是凭空所生,那应该是虚空知道,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要知道,意入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对于意识来说,睡醒就是“生”,此时,意识从无到有。能思忆就是“住”,意识开始行使功能。开始遗忘就是“异”,这时,意识逐渐发生变异,变得不清楚了。睡着了就是“灭”,意识不再行使功能,而是进入睡眠状态。在生、住、异、灭这四种状态中循环,吸收尘劳中的习气为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意识。
现在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是大脑神经活动的结果。而大脑本身就是虚妄的,意识又如何能真实呢!
第七章 十二处虚妄
十二处指的是六根和六尘。一般认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而产生了心理世界的全部内容。那么,这十二处到底在哪里呢?这一章里,世尊从六根找到六尘,甚至找到虚空,到处都找不到这十二处的来源。所以,十二处本身也是虚妄的,本来都是如来藏。
佛接着解释道:“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见与色,两处虚妄
“阿难。你看这园中的树林和泉池庭院,到底是这些色相产生了我们的眼见,还是我们的眼根产生了这些色相呢?
如果是眼见产生了色相,那么虚空没有色相,就不是眼见所生。不是眼见所生,就应该看不见虚空。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那是虚空呢!如果是色相产生了眼见,那么虚空没有色相,就不能产生眼见。没有眼见我们怎么知道那是虚空呢!
所以,要知道,眼见与色空,都没有一定的处所,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现代的解剖学发现,我们看到色相,是因为物体的反射照到眼睛上,通过眼球的折射,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呈相。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负责接收低分辨率的单色光,主要用于夜间的视觉;视锥细胞则负责接收高分辨率的彩色光,主要负责白天的视觉。它们把光转化成电信号,通过神经节细胞把神经信息进行编码,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的视神经中枢,形成视觉。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神经冲动传递的过程: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供粒子通过的通道。通常这些通道是关闭的。受到刺激后,这些通道就会张开。细胞膜内外液体中的离子,通过张开的通道发生流动,从而导致细胞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这个电位差被称作“动作电位”。一个点的电位变化,会带动周围细胞的电位都发生变化。周围细胞再使它们临近的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传递开来,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
可见,视觉的形成,就只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来自色相物质的反射光,一个是体内与之呼应的神经冲动。那么,视觉到底是反射光呢,还是神经冲动呢?
如果是反射光,那么,同样的光照到门窗上,门窗是不是就有了视觉呢?门窗有了视觉,门窗就不是门窗了;门窗没有视觉,就说明视觉不是反射光。
如果是神经冲动,那么,同样的神经冲动在体内所有的神经中发生,怎么会单单只是视觉中枢的产生视觉呢!如果说神经冲动就是视觉,那么体内所有的神经,就都应该有视觉。这样一来,全身就都成眼睛了,人体就杂乱了。
不是光,也不是神经冲动,视觉还能是什么呢?找不到这个视觉,所以,说光和神经冲动产生视觉,终究是虚妄的。
听与声,两处虚妄
佛陀继续说:“阿难。你再听这祈陀园中,用斋前敲鼓,集会时撞钟,钟鼓的音声,前后相续。你说,是声音跑到耳朵里来呢,还是耳朵到声音那去?
如果是声音到耳朵里,好比我去室罗筏城乞食,那么在祇陀林就不会有我。声音也是一样,如果来到阿难的耳朵里,那么目健连、大迦叶就应该听不到。更何况一千二百五十位沙门,一听到钟声,就都来用斋。
如果说是耳朵跑到声音那儿去,好比我回到祇陀林中,那么室罗城就没有我了。同样道理,你听到鼓声,耳朵就已经跑到击鼓的地方去了,钟声就应该听不到。更何况其他种种声响,如果耳朵不过去,也应该听不到。
所以,要知道,听和声,都没有一定的所在。所以听与声,两处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二千年前的人,不知道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是世尊按着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来讲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声音的传播,是因为物体发生震动,在分子间作用力的带动下,使周围空气的分子产生同频率的震动。这个震动是以震源为中心,以每秒340米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同时传播的,就像水波那样一层层荡漾开去。所以,同一个声音,四面八方所有的人都可以听到。
震动经过耳廓的收集,通过外耳道,引起耳膜的震动。耳膜连接着听骨链,由听骨链把这个震动传递到内耳的耳蜗中。耳蜗的形状像一个海螺,里面充满了淋巴液。淋巴液发生同频率的共振后,使耳蜗壁上毛细胞和盖膜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刺激毛细胞产生电位差。由电位差形成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皮层的颞叶听觉中枢,于是便产生了听觉。
尽管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听觉的形成,最终也就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由空气震动形成的声波,一个是由电位差形成的神经冲动。
那么,听到底是声波呢,还是神经冲动呢?
如果是声波,那么同样的声波,同时传递给了周围所有的物质。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受到了声波的刺激。如果说声波就是听觉,那么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就都有了听觉。这样一来,世界就杂乱了。
如果说是神经冲动,那么同样的动作电位,此起彼伏地在体内所有的神经上传递,形成了同样的神经冲动。这样一来,全身就都产生了听觉。怎么会单单只有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呢!
不是声波和也不是神经冲动,所以声音和听觉也终究是虚妄的。
香与闻,两处虚妄
“阿难,你闻到这炉中的檀香了吧!这种香如果烧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之内都能闻到。你说,这种香味,是旃檀木生的,还是你的鼻子生的,还是凭空所生呢?
阿难。如果是鼻子所生,鼻子又不是旃檀,怎么会有旃檀的香气呢!而且,既然说是闻到香气,鼻子吸入的才叫闻,鼻子产生的,怎么能叫闻呢!
如果是生于虚空,虚空一直存在,这种香也应该一直存在,为什么一定要烧这旃檀木才能闻到香味呢!
如果是旃檀木所生,檀木燃烧后变成烟,鼻子因为接触到烟才闻到香气。而香烟升空后,并没有飘散多远。何以四十里之内的人,都能闻到香味呢?
所以要知道,香与闻,都没有一定的处所,所以香和闻,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能闻到气味,是因为气味物质的颗粒粘着在嗅觉细胞上,引起细胞膜中的G蛋白产生变化,从而形成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能激活离子通道,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形成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以电脉冲的形式传送到嗅球。嗅球中有2000多个球囊。在这里,来自同一细胞的信息被汇集到同类的球囊中,然后由球囊激活僧帽细胞。每个僧帽细胞只由一个球囊激活。这样,表达特定味道的信息能得以维持。最后,由僧帽细胞,通过神经系统,把味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质特定的区域,最终形成嗅觉。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嗅到底是气味呢,还是神经冲动呢?
如果说是气味,那么同样的气味,飘散到你鼻孔的同时,也飘到了你的衣服上,头发上和皮肤上。如果说嗅觉是气味产生的,那么衣服、头发和皮肤也都有嗅觉了吗?这当然不可能。
如果说是神经冲动产生的,那么,同样的神经冲动,发生在身体所有的神经上,难道全身就都有嗅觉了吗?如果全身都成了鼻子,身体还是身体了吗?
所以外界的气味和自身的嗅觉,终究是虚妄的。
尝与味,两处虚妄
“阿难。你常在早上和中午,随大众外出行乞。有时会遇到酥酪、醍醐这些上等的美味。你说,这些味道,是生于空中,还是生于舌头,还是在食物中产生的?
阿难。如果是舌头产生的,你的口中只有一个舌头。当你吃酥的时候,舌头变成酥的味道,再吃石蜜,舌头就不应该有变化。如果没变化,还是酥的味道,那你怎么能知道石蜜的味道呢!如果说,再吃石蜜就变成石蜜的味道了,一个舌头又怎么能有多个味道呢!
如果是食物产生的,食物又没有感知,怎么能知道自己的味道呢!而且食物如果知道了,那是食物的感知,又怎么会成为你的味觉呢!
如果是虚空产生的,那虚空就有味道了。你尝尝虚空,到底是什么味道?如果是咸味,虚空周遍,咸到你的舌头,也应该咸到你的脸。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人,就跟海里的鱼一样了。而且,虚空常在,咸味就应该常在,这样又怎么能知道有淡呢!不知道有淡,就不会懂得咸。这样一无所知,又怎么能叫味觉呢!
所以,要知道,舌与尝,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尝与味二者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现在一般认为,我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味道,有甜、咸、苦、酸和鲜五种,其他味道是由这五种味道合成的。感受味觉的器官叫味蕾。它主要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头中,外面有一层盖细胞,里面是细长的味觉细胞。这些味觉细胞的上端与呈味物质接触,下端与神经纤维相连。每个味蕾都有一个味孔。呈味物质溶解后,从味孔进入味蕾,刺激味觉细胞。咸和酸靠电位变化引起神经冲动;甜、苦和鲜用化学反应引起神经冲动。最后,由神经系统把这些冲动传递到大脑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同样的,味觉也是由呈味物质,经过一系列的作用,最终产生神经冲动形成的。
那么味到底是呈味物质呢,还是因为神经冲动呢?
如果说是呈味物质的溶化而产生味觉。那么同样的物质,溶化在水里,水就有味觉了吗?溶化在石头上,石头也有了味觉?这显然说不通。
如果说是神经冲动产生了味觉,全身的神经,都可以产生神经冲动,那么全身就都有味觉了?我们吃了一块糖,难道脚上也有甜味?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所以外界的味道和自身的味觉,终究是虚妄的。
触与身,两处虚妄
“阿难。我令你们每天三摩其头,提醒自己‘守口摄意身无犯,莫恼一切诸有情。’阿难,感知这个触觉的主体,是手还是头呢?
如果是手,为什么头也有感觉;如果是头,为什么手又有感觉。如果手和头,都是触觉的感知主体,那么阿难,你就应该有两个阿难了。如果手和头,是同一个触觉。那么手和头就应该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那就无所谓‘触’了。
所以,身和触,都没有一定的处所。二者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皮肤内感受触觉的器官是触觉小体。触觉小体呈卵形,小体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神经纤维的轴突分成细枝,盘绕在扁平细胞间。皮肤受到外界的接触、挤压、冷热等刺激后,在触觉小体内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的层层传递,最后到达大脑,形成听觉。
那么,触到底是刺激呢,还是神经冲动呢?
如果是刺激,同样的刺激,在其他物质上一样发生。你去推门,你受到了门的压力,门也一样受到了你的压力,那么门也有触觉吗?门若有触觉,就不是门了。
如果是神经冲动,同样的神经冲动,发生在身体所有的神经上,难道你推一下门,后背也能感到门的压力吗?
所以,外界的刺激和自身的感受,终究是虚妄的。
意与心,两处虚妄
“阿难。你的意识之中,常有或善或恶,或者非善非恶的思维。这些思维,是心本身的呢,还是离开心之外,别有处所呢?
如果就是心本身,那么思维就不是外尘,不是心所反映的,怎么会有个独立的所在呢!
如果离开心以外,还有一个处所,那么,这个心外的思维,是有知呢,还是无知呢?如果有知,那就是心了。不是你的心,也不是外尘,自然就是他人的心了。因为如果还是你的心,又怎么会在你之外,而不与你合一呢!如果无知,那么,它既不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又不是虚空,它到底在哪里呢?不能说,这人世间,还有虚空之外吧!
而心本身并不是外尘,又怎么会有个处所呢!
所以,要知道,思维和心,都没有一定的所在。意识和思维,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现在认为,意识和思维,是脑的产物。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每一个神经元通常拥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联结。突触的联结型式是复杂多样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电的和化学的方式形成神经冲动,相互传递信息。整个脑就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系统。
尽管拥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大脑完成意识和思维的活动,最终也是通过神经冲动。
如果说,意识和思维就是神经冲动。那么同样的神经冲动,发生在体内所有的神经上,难道说全身就都能思考了吗?难道我们能用脚来想问题?
所以说,意识和思维,都是虚妄的。
第八章 十八界虚妄
在这一章中,世尊探讨了由六根面对六尘,所形成的六种感觉世界。这些感觉世界到底在哪里呢?在六根中?没有所对应的尘相,六根就不会有感觉。在感官中?这些感官都是身体的组成部分,而身体对应的只是触觉。在尘相中?尘相却并没有觉知的能力。那么,是根与尘共同产生的?根与尘,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属性不同,又怎么能形成同一个感觉世界呢?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这个感觉的所在。所以,这六种感觉终究是虚妄的。依赖于感官而存在的六根与六尘,也就都成了虚妄。
如来继续说:"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眼色界虚妄
阿难。你知道,因为眼根和色相,而产生了视觉。那么,视觉是眼根所生,以眼为界呢,还是色相所生,以色为界呢?
阿难,如果是眼根所生,没有色与空,就没有可看的东西,纵使有识,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见又不是青黄赤白,没有长短方圆。任何表示都没有,世界要从哪里安立呢?
如果是色尘所生,那么,在色尘不发生变化的时候,你面对虚空,虚空中没有色尘,这时你应该没有视觉,你又是怎么见到虚空的呢!
如果色尘发生改变,你也能够知道发生了变化。如果你的视觉不随着变迁,你又怎么能知道色尘发生了改变呢?色相变,视觉就变,自然无法形成界相;不变又不能知道虚空的所在。
如果是眼根和色尘共同所生。眼根和色尘是不同质的,眼根有识,色尘无识,由他们产生的视觉世界也必定不同质。二者相合,中间就必定会有缝隙;二者相离,彼此所产生的视觉界则必定各回本源。体性杂乱,如何成界!
所以,要知道,眼根、色尘、以及视觉世界,三处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佛陀的论述,此时由点及面。不但能见的眼,所见的物,乃至整个视觉世界,都是虚妄不实的。
那么,从科学的认识角度来看,视觉世界是什么呢?
现在的解剖学发现,对事物形成认识,其实是丘脑的功能。丘脑神经元中的遗传信息具有觉知的特性。丘脑能够将各个遗传信息合成为一个特殊的信息集合,这个信息集合就是对事物的觉知,我们称之为丘觉。
丘觉一般不会随意合成发放,特别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丘觉,需要样本的激活才能由丘脑合成。样本的产出是大脑的功能。大脑通过对来自视、听、嗅、尝、触等信息的分析,产出需要的样本,发送到丘脑,激活丘脑使之合成一个相应的丘觉。丘觉再发放到大脑的联络区,点亮样本,从而产生意识。
简单来说,眼睛就像一个摄像头,把看到的景物转换成信号,输送到大脑。大脑就像一个处理器,把这些信号合成为样本,在大脑的联络区显示出来。最后由丘脑通过联络纤维,把识别这些样本的丘觉发放到联络区,点亮样本,我们才算"看"到了。所以,视觉世界,最终就是在大脑的联络区形成的。
这样看来,视觉世界的形成过程,不过是一些信息在神经系统中处理的过程。先由眼睛把光信息转换成能在神经系统中传递的电信息,再由大脑把这些信息加工为成形的样本,最后由丘脑发放代表意识的遗传信息,点亮这些样本,形成视觉世界。
如果说,代表色相的电信息--样本,代表眼根的遗传信息--丘觉,,都不过是一些信息而已,那么,我们把同样的信息处理过程,在计算机中实现,是不是计算机就有了视觉呢?如果有了视觉,那计算机还是机器了吗;如果没有,怎么能说视觉就是信息呢?
所以说,视觉就是信息,终究是说不通的的。
耳声界虚妄
"阿难。你知道,耳朵听到声音,而形成听觉世界。这个听觉是耳根所生,以耳根为界,还是声音所生,以声音为界呢?
阿难。若是耳根所生,没有动和静,耳根都不会存在,又怎么会有听觉,形成听觉世界呢!
如果是耳朵所生,耳朵属于身体,对应的是触觉,更不会形成听觉界。
如果听觉是声音所生。而声音没有听闻性。没有听闻性,又怎么会有声相呢!
假设声音也有了听闻性,声音也能听到声音,那么声音所听到的声音又是谁呢?如果就是声音本身,能听与所听根本就是一个,又怎么会形成能听和所听两个主体呢;如果不是声音本身,那么声音所听到的声音,又是谁呢?
所以,可见耳根、声尘以及所形成的听觉世界,三者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同样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声音通过耳的处理,由声波变成电信息。电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重重处理,在大脑联络区形成样本。样本激活丘脑中的遗传信息,发放丘觉,最终在联络区形成听觉世界。
如果说听觉就是电信息和遗传信息,那么,同样的信息,我们在机器设备中实现,是不是这些机器就有听觉了呢?在人工智能领域,早已模仿了人体的感官,制造了无数的智能机器人。事实证明,无论多么尖端,多么精密的机器人,没有人的操纵,最终只能是一堆废铁而已。
鼻香界虚妄
"阿难。你知道,鼻子和香味,产生了嗅觉。这个嗅觉是鼻根产生的,以鼻根建立的嗅觉世界,还是香味产生的,以香味建立的嗅觉世界呢?
如果是鼻子所生,那么,你认为什么是鼻子呢?是这个肉质的鼻子呢,还是这个能产生嗅觉的知性呢?如果是肉质的鼻子,肉属于身体,而身体对应的是触觉,触觉又怎么会形成嗅觉世界呢;如果是能产生嗅觉的知性,那么,这个能知的主体又是谁呢?如果是这个肉质的鼻子,肉对应的是却是触觉;如果是鼻孔中的虚空,那么虚空知道,虚空就应该是你,如果虚空是你,那么你阿难,就应该是个无形无相的虚空,而不是这个肉身;如果是鼻子中的香气,那么香气知道,跟你的鼻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嗅觉是香味所生,比如眼有见性,这个见性就看不到眼睛。同样道理,香味有嗅觉,嗅觉就应该不知道香味。如果嗅觉知道香味,就应该不是香味所生;嗅觉不知道香味,嗅觉就没有知性。没有知性,就没有嗅觉世界。不知道香味,嗅觉世界就不是以香味建立的。
没有嗅觉世界,也就没有建立嗅觉世界的鼻根和香味。所以,要知道,鼻根,香味和嗅觉世界,也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鼻子把气味转化成电信号,通过层层处理,形成样本信息。样本点亮丘觉,最后在大脑的联络区形成视嗅觉世界。
我们知道,丘觉就是遗传信息的集合。那么,什么是遗传信息呢?遗传信息,就是指生物分子脱氧核苷酸--也就是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如果说DNA是生物体所特有的,是不能在钢铁之躯的机器人中复制的,那么,现在可以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克隆。
如果克隆一个与我的丘脑,一模一样的丘脑。这个丘脑拥有我的丘脑所拥有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时,如果说遗传信息就是最终的知觉,那么这个丘脑,就拥有了我的全部知觉,它不是我还能是什么?
而"我"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为了把"我"这个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分开来而存在的。如果我能被任意复制,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我?这样一来,"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也就不称其为我了。
所以,说遗传信息就是知觉,最终只能得到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舌味界虚妄
"阿难。舌根和味道,产生了味觉。那么,味觉到底是舌根所生,是舌根产生的味觉世界;还是味道所生,是味道产生的味觉世界呢?
如果是舌根所生,那么甘蔗乌梅、黄莲石盐、细辛姜桂,就都没有味道了。舌根产生了一切味道,那么品尝味道的又是谁呢?舌头总不能自己品尝自己吧!
如果是味道产生的,那么品尝味道的就是味道自身了。味道却不能自己品尝自己,就如同舌头不能自己品尝自己一样。
而且,一切味道,如果不是由同一个体产生的,味觉又由味道产生,那么感觉味道的主体,也就成多个了;如果味觉只有一个主体,味觉是味道所生,这就变成味道也只有一个了。没有了分别,也就构不成意识,更谈不上意识界了。
所以,舌根,味道和味觉世界,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不是自然而有。"
舌头把味道转化成能在神经中传导的电信号,在大脑中形成样本。丘脑中表达意识的遗传信息点亮样本,形成味觉世界。
而对事物形成意识的丘觉,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建立联结路径来获得。但是认识的这个能力,却无法通过学习获得。我们能知道"冷、热",是因为丘觉中遗传有冷热。我们不能知道超声波,紫外线,是因为丘脑中没有遗传这样的丘觉。
如果说,知觉就是遗传来的。那么,这个遗传的来源,他的意识是哪里来的?这个来源的来源又在哪里?这样不停地找下去,根本找不到一个源头。知觉总不能凭空而有啊!
所以,说知觉是遗传来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身触界虚妄
"阿难。身体和所接触的物体,产生了触觉。那么触觉是身体所生,由身体产生了触觉世界呢;还是所接触的物体所生,由物体产生了触觉世界呢?
如果是身体所生,身体没有"离、合"之相。没有离合就没有触觉,又怎么产生触觉世界呢!
如果是接触的物体所生,就跟你的身体没关系。离开身体,又是谁来知道这个离合的呢。
阿难。外物不会自己与自己接触而产生触觉,必定要跟身体接触才会有触觉。因为触觉而感知到身体,这个触觉就是外物的;因触觉感知到外物,这个触觉就是身体的。是身体的,就不是外物的;是外物的,就不是身体的。所以,终究不会是外物和身体所共有的触觉。
所以,触觉根本就没有身体和外物两个所在。在身体,就是身体自己的属性;离开身体,就如同虚空。没有内外,又怎么会有中间呢!没有中间,也就无所谓两边。这样,触觉世界又因何而立呢!
所以,要知道,身根、外物和触觉世界,三处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不是自然而有。"
触觉也是一样。皮肤把外界的刺激转化成电信号,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播。然后,经过重重处理,在大脑中形成样本。最后样本点亮丘觉,形成触觉世界。
如果说丘脑中的遗传信息就是知觉。而遗传信息指的就是细胞的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所谓的碱基对,不过是些原子结合在一起。原子是物质,不是意识。就像色相无论怎样合和,也合不出虚空一样。物质再怎么排列,也都是物质而已,不可能排列出知觉来。
最简单的例子:死人也有同样的DNA,同样的碱基对,同样的排列顺序。死人有知觉吗?如果有,怎么能叫死人呢;如果没有,怎么能说知觉就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呢?
所以,说知觉就是丘脑中的遗传信息,也是说不通的。
意思界虚妄
"阿难。意识和思维,产生了意识世界。那么意识到底是意根所生,是意根形成的意识世界;还是思维所生,是思维产生的意识世界呢?
如果单是由意根所生,那么在意根中必须有所思量,才能形成意识。没有所思,意识就没有内容。什么都没有,又怎么能说意识存在呢!
又,意识与思维都有能分别的知性。那么这两者的是相同呢,还是相异呢?若是相同,则思维就是意识,又怎么能说思维是意识所生呢;若是相异,那么思维就应该没有知性。没有识性,又怎么能是意识所生呢?如果有知,那么还用的着意识了吗?不是相同,也不是相异,又怎么能形成意识世界呢?
如果是思维所生。思维的内容,无非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这五尘分别对应着五根,了了分明,并不是意识。如果一定说意识是思维所生,那么你仔细观察,思维到底是什么样的。离开色空、动静、通塞、苦甜、合离等相,五尘就不会存在,思维也就终无所得。生则随着色空等相而生,灭则随着色空等相而灭,来源都不存在了,思维能成什么形象呢!连形象都没有,又怎么会产生意识世界呢!
所以,要知道,意识和思维,以及意识世界,三处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不是自然而有。"
一般认为,意识是丘脑的功能。丘脑中的神经元有特殊的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或者自由合成为丘觉,发放到联络区形成意识;或者被样本点亮而合成丘觉,发放到联络区形成意识。自由合成时,形成的是想象一类的主观意识;样本点亮合成时,形成的是对客观事物做出反应的意识。
无论如何,一切丘觉的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大脑神经元的反射活动,都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完成的。如果说意识就是神经冲动,那么全身的神经都有同样的神经冲动,全身就都应该有意识!如果说意识就是遗传信息,死人也有同样的遗传信息,死人怎么没有意识呢?
那么,意识是通过神经冲动传递的遗传信息吗?
遗传信息的传递,表现为DNA指导蛋白质的合。DNA位于细胞核中,蛋白质却在细胞质中。DNA这样的大分子是不可能穿过核膜到达细胞质的,所以,DNA先合成信使核糖核酸,即mRNA,使它带有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就是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然后,mRNA离开细胞核,穿过核膜,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此时,再由转运RNA,即tRNA,带着氨基酸与mRNA对号入座,并由tRNA翻译mRNA中的遗传信息。于是,一个个氨基酸被不断加长,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的传递,实质是动作电位的传递。可见,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神经冲动的传递,二者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说意识是通过神经冲动传递的遗传信息,也是说不通的。
以上,佛用种种譬喻,层层说理,通过五阴、六入、十二触、十八界,详细地讲述了感知的虚妄。所以,一切感知其实并无实体,其本质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接下来,佛又继续解释世界的虚妄。
第九章 七大假合
解释完了身心世界的交互,在这一章里,世尊又对构成身心世界的七种元素,分别加以论述。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种元素,找来找去,都找不到它们的来由。其实,它们的本体,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像水结成冰一样,冰虽然浮在水面上,但是本体依然是水。七大也是如此,虽然各有形态,本体却都是如来藏。众生迷失,如来藏就随着众生的业缘而做显现。所以一处执镜,一处生火;一处捧珠,一处生水;一处扇衣,一处生风。无知的人把这当做因缘所生,或者自然现象,这些解释,其实都是迷失的心灵所做的分别计度而已。就如同去研究捏出来的月影一样,毫无意义。
阿难这时又问佛:"世尊,如来常说,世间的一切万物,种种变化,都是四大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生成的。而现在,如来把因缘和自然全都否定了。我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求如来怜悯众生的愚迷,开示这其中真实的道理吧!"
如来回答阿难说:"阿难。你想求证无上菩提,所以,我为你开示了第一义谛。但你现在,还是在用世间的戏论和妄想来缠绕自己。你虽然多闻,但是就如同只会说药的人,当真药现前的时候却不认识。如来说,真是可怜愍者。你现在听好,我再为你解说。"
阿难默然地承受佛圣旨。
"阿难。就像你说的,四大和合形成了世间的种种变化。阿难。如果这四大不能和合,就不能构成万物,就像虚空不能与色相和合一样;如果说四大能够和合,那么,这四大就也要随着变化而生灭不停了。这样有生有灭,又怎么能作构成万物的本元呢?
阿难。水能结成冰,冰还能化成水。这个过程,无所谓合和与不合和。四大也是这样。
地大妄现
你看地性:粗的是大地,细的是微尘,再细微的是邻虚尘,再分下去就是虚空了。阿难。如果把邻虚尘析成虚空,就说明是虚空出生了色相。你刚才说因为和合,出生了世间的种种变化。你且看这个邻虚尘,是用几个虚空和合成的呢?总不能由邻虚尘,合成邻虚尘吧!而且,邻虚尘既然可以析入虚空,那么是用几个色尘,合成的虚空呢?
把色相和合,得到的还是色,不是空;把虚空和合,得到的还是空而不是色。色尘还可以解析,虚空怎么能合和呢!
你不知道,如来藏中本来就具有色性。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着众生心量和业缘的不同,而做显现。世间无知的人,以为是因缘和自然产生的。其实,这都是识心所做的分别计度。只要有所言说,就没什么实义。"
如来藏妙真如性中,本来就具足地大。只因为一念无明,产生了种种心念和种种业缘,而扭曲了真如本心,才最终结出地大。这个过程,就像水结成冰一样。如来藏就好比是水,地大就好比是冰。冰本来就是水。只是因为外界的温度变化,才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而结成了冰。同样的,地大本来就是如来藏,只是在无明的心念和业缘的驱使下,如来藏才结出了地大。
火大妄现
"阿难。火性本来没有自体,而是寄宿在诸缘之中。你看城中的百姓,要做饭的时候,手拿着阳燧,在太阳下求火。阿难。所谓和合,就像我跟你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大家构成一个群体。虽然一体,究其根本,还是各有各的自体,各有各的姓名种族。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优卢频螺是迦叶波种,阿难是瞿昙种。
阿难。如果火性是因为和合而有,那些人手拿燃镜在太阳下求火,这个火是从镜子中产生,还是从艾绒中出来,还是从太阳中而来呢?
阿难。如果从太阳中来,既然能烧着你手中的艾绒,那么火来的时候所经过的树林,就也应该被点着。
如果是从镜子中产生,那么既然能烧着艾蓉,镜子自己为什么不被熔化呢?镜子拿在你手里,连一点热的感觉都没有,怎么可能熔化呢!
如果是生于艾绒,为什么还要镜子和阳光相接才能生火呢。
你再仔细观察。镜在手中,日在天上来,艾蓉在地,火又是从哪里游历于此的呢。太阳和镜子,相距甚远,无法和合。火总不可能没个来由,自己产生吧!
你不知道,其实火性是如来藏中本自具足的。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着众生心量和业缘的不同,而做显现。阿难。要知道,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镜,则满世间起火。周遍世间,哪有方所!世间无知的人,惑为因缘和自然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水大妄现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常。如室罗筏城中的迦毗罗仙、斫迦罗仙、钵头摩、诃萨多等幻师,求太阴精来调和幻药。这些幻师,在月圆之夜,手执五方石所炼成的水精方珠,用月亮来求水。这水是从方珠中出来的,是空中自有的,还是从月亮中来的呢?
阿难。如果从月亮中来的,那么,既然月亮能令远方的方珠流水,那么所经过的林木,就也应该流水。如果林木也能流水,那何必要用方珠;如果林木不能流水,就说明水不是从月亮降生的。
如果是方珠所出,那么方珠中就应该常有流水,又何必非要等到月圆之夜呢!
如果是空中所生,空性无边,水也应该无际。这样一来,从人到天,一同沉溺,又哪里来的水陆空行呢!
你再仔细观察,月在天上升落,珠在手中把持,承珠的水盘由人敷设,水到底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呢!月和珠相隔遥远,不可能和合。水总不能无中生有吧!
如来藏中本具水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而做显现。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出,生满世间,哪有方所,不过是随业发现而已。世间无知的人,以为是因缘和自然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风大妄现
"阿难。风性没有自体,动静无常。当你整理袈裟,进入到集会的大众中时,衣角飘动,会带起微风,拂过人面。这个风是袈裟所生,还是来自虚空,还是生于人面呢?
阿难。如果是袈裟所生,那么你披的就是风了。袈裟随风飞扬,就应该离开你的身体。我现在在大会中,你看我的袈裟,风在哪里?这垂下的衣服里,根本没有藏风的地方。
如果是虚空所生。那么,你的袈裟不动时,怎么就没有风呢!虚空常在,风也应该常有才对。没有风的时候,虚空也应该消失啊!没有风是常有的事情,虚空如果消失了,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有生有灭,虚空就不是虚空了。既然虚空常在,那么,常在的虚空又怎么会生出时有时无的风来呢!
如果风是被拂的脸面所生,这个风就应该吹到你的身上,怎么还会倒过来,吹到产生它的脸面上呢!
你仔细观察。整理袈裟的是你,被拂的脸面是别人的,虚空寂然不动。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风和虚空,体性相隔,无法和合。总不能风是无中生有的吧!
你不知道,如来藏中本来具足。风大与真如本性,无二无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阿难。你一个人拂动衣服,就有一缕清风。遍法界拂衣,则满国土生风。周遍世间,哪有方所!不过是循业发现而已。世间无知之人,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这都是是识心的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空大妄现
"阿难。虚空没有形体,因为色相才能显现出来。比如室罗筏城的居民,在离河很远的地方安立新居时,都要挖井。这时,挖出一尺的土,就会出现一尺的虚空。挖出一丈的土,就有一丈的虚空,随挖随有。这个虚空,是因为泥土被挖出来而产生的,还是因为穿凿而产生的,还是无因自生的呢?
阿难。如果是无因自有的,那么未凿土之前,怎么没有?只见坚实的大地,全无通达的虚空。
如果是因为泥土被挖而产生的,那么泥土出来时,应该见到虚空进去。如果只见泥土先出来,而没有虚空进去,怎么能说虚空是因为泥土被挖出来而产生的呢。如果说没有土出和空入这个过程,那么虚空和泥土就是一体的了。如果是这样,泥土被挖出来的时候,虚空怎么不一起跟着出来呢。
如果是挖出来的,那么挖井时,一锹一锹挖出来的,就应该是虚空,而不是泥土;如果不是挖出来的,那么挖出泥土后,又怎么见到虚空了呢!
你再仔细观察,仔细思考。挖是随着人手,上下翻覆,土是从地而出,二者根本不在一起,虚空怎么能随着挖而产生呢!挖和空,一实一虚,不能和合。虚空总不能是自己产生自己的吧!
所以,要知道,虚空的本性是圆融周遍,没有动摇的。跟地、水、火、风同在如来藏中,本无生灭。阿难。你心智昏迷,不知道四大原本就是如来藏。你现在观察虚空,是出是入,还是非出非入?你不知道,如来藏中,本有的自性就是真正的虚空,虚空的本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着众生心量的不同,而做显现。
阿难。有一口空井,就有一井虚空。十方虚空,无不如此,遍满法界,哪有方所,不过是随着业缘而做显现。世间无知的人,惑为因缘和自然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只要有所言说,都无实义。"
见大妄现
"阿难。见本来没有自体,因为"色""空"二相才产生了见。比如你在祇陀林中,朝晖夕阴。夜晚的时候,有月则光明,无月则黑暗。明与暗是因为有见才得以明辨的。那么,这个见与明暗虚空,是同体呢,还是异体呢?还是非同非异呢?
阿难。如果见与明暗虚空同为一体。明与暗本来对立。暗时无明,明时非暗。见与暗一体,就看不到明;与明一体,就看不到暗。而没有见,如何能知道明暗呢?明暗交替,此生彼灭,而见无生灭。无生灭的见,又怎么能与有生灭的明暗构成一体呢?
如果见与明暗虚空不是一体,那么离开明暗和虚空,这个见到底是什么形象呢?离开明暗和虚空,见就如同龟毛兔角一样,根本没个着落。明暗本来对立,见怎么能与明暗同时能成为一体呢;而离开二者又没有见,又怎么能说见与明暗不是一体!
划分虚空和见,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二者衔接的边缘,所以怎么能说空与见不是一体的呢!无论明暗如何交替,见总能如实照见,这样又怎么能说见与明暗相异呢!
你再观察,仔细地辨析。明是太阳所生,暗是因为黑夜无月。通属虚空,塞归大地。这个见精,应该归于谁呢?见和虚空,一个有知,一个无知,二者性质不同,根本谈不上合和与不合和。这个见精总不能是自己迸出来的吧!
见闻觉知的本性,是圆满周遍,没有摇动的,与无边的虚空,再加上摇动的地、水、火、风,和在一起称为"六大"。它们本性圆融,都是同一个如来藏,本无生灭。
阿难。你的心性沉沦在无明之中,不明白见闻觉知,本来就是如来藏。你再好好想想,这个见闻觉知,是生是灭,是同是异,还是非生非灭,非同非异。你还不知道,如来藏就是见的本体,见就是如来藏所本具之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性的不同而做显现。
这一个见,能遍见法界。听嗅尝触,也同样周遍,圆满十方,哪有方所!不过是随着业缘而做显现罢了。世间无知的人,惑为因缘和自然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只要有所言说,就都没有实际意义。"
识大妄现
"阿难。识性无源,只是在六根面对六尘时才显现出来。你现在遍观在场的大众,依次循历,就如同镜子一样,只有观照,不加分别。这时,你所用的就是识性。你的眼识会依次地辨认出,这是文殊,那是富楼那,这是目犍连,那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弗。这个能知的识性,是生于见,还是生于色相?是生于虚空,还是没有因由,突然迸出来的呢?
阿难。如果你的识性是生于见中的,那么,没有明暗和色空,就没有见。见尚且没有,从哪里来的识呢!
如果识性是生于色相中的,不是生于见中。色相没有见性,所以识性就见不到明暗。不见明暗,就没有色空。没有色空就不会有色相。既然没有色相,识性又怎么能从色相中产生呢!
如果识性生于虚空,不是由色生的,也不是由见生。不是见生,识性就无法辨别色相。不能辨别色相就不知道明暗色空。不是色生,识性就没有尘缘。没有尘缘,见闻觉知就无处安立。这样一来,虚空也就跟没有一样了。有也如同无物,即使产生了识性,又能用它来分别谁呢?
如果识性是没有因由,突然迸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太阳地里,迸出来能看见月亮的眼识呢!
你再仔细推敲,见发自你的眼睛,色是所对之境。有形的就能辨别出它的相貌,无形的也能知道它的存在,这个能辨别的识性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识性摇动,见性澄静,体性不同,谈不上和合与不和合。听闻觉知,也是如此。总不能这个识性是自己产生自己的吧!
这个识心,根本无所从来。识心和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无需借助外缘而生。识心、见闻觉知,连同虚空,以及地、水、火、风,同称七大,真性圆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心。
阿难。你心性粗浮,不明白见闻觉知和识心,就是如来藏。你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还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
你不知道,如来藏就是识性觉知的真体。识性本来就是如来藏,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方,哪有方所!不过是随着业缘而做显现罢了。世间无知的人,惑为因缘和自然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凡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七大都不过是真如本心在无明的扭曲下做的显现而已。就好比水在外界环境不同时,可以结成冰,化为雨,蒸成雾,漂为云,降为霜,凝成雪,或者冻成雹。虽然形态各异,但本质上却都是水。
万事万物也是一样。真如本心被无明扭曲,在妄想和业缘的作用下,如同水结成冰霜雨露一样,幻化出了七大。再由七大,结成山河大地,万类霜天,六趣四生,生死沉浮。这一切虽然绚丽多姿,千差万别,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心。
无论自身的感知,还是外在的世界;无论是眼耳鼻舌身意,还是山河大地,鸟语花香;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生死沉浮,说到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通过扭曲的心灵,而做出的"折射"而已。
这就好比雨后的阳光,在虚空中,会折射出七色的彩虹一样。如来藏妙真如性,在扭曲的心灵中,就折射出了我、感知、意识,乃至万事万物。彩虹本就是阳光,只是阳光在虚空的折射下,所做的另一种显现而已;同样道理,万事万法其实就是如来藏,只是如来藏在扭曲的心灵中,所做的种种显现而已。所以,因缘合和,只是折射出万物的条件,而不是产生万物本体的原因。
这时,阿难和在场的大众,蒙如来开示,心开意解。他们感觉身体荡然无存,心无挂碍。各自都明白了此心遍满十方。见十方虚空,犹如掌上观文。一切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菩提妙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过来再看这个父母所生之身,犹如虚空中的一抹微尘,若存若亡;又如大海中的一珠水泡,若有若无。自己的本心,湛然常住。此时心中,欢喜无量,于是一同在佛前发愿:
"微妙湛然,不动总持的真如本性,世间稀有。
长久以来的颠倒梦想,而今一并消除。
不再需要长劫的求索,而今终于获知了清净法身的所在。
愿我们都能证得这个真如本心,然后普度恒河沙数的众生。
把我们的身心,奉献给微尘一样众多的刹土,以此来报达佛恩!
请世尊为我们做证,五浊恶世,发誓先入。
如果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我终不入涅槃。
勇猛雄壮,大慈大悲的世尊啊!请您再宣妙法,除去我们心中最微细的隐惑。
令我们早日证得无上正觉,在十方佛土中,安立道场,教化众生。
虚空可以消亡,我的誓愿终无改变!"
第十章 世界的产生
如果说一切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世界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对此,如来解释道,世界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动力,是因为背离了自性本明的'明了'--或者称之为'无明'--对'明了的内容'的追求。在无尽的追求中,幻化出了虚空大地,草木金石,胎卵湿化,生死缠缚。然而自性本身却并无增减。因为这一切,都是幻化的空中楼阁而已。
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听完佛的讲解后,心中产生了疑问,于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右膝着地,恭敬地合掌问佛:"大威德世尊。您善为众生演说第一义谛。您常说,在所有弟子之中,我为说法第一。但是,我今天听如来的说法,就像耳聋的人,听百步之外蚊蚋的叫声一样,本来就听不见,更何况是如此微妙的声音。世尊,阿难虽然开悟,但是习漏未除。就是我们这些已经证得无漏圣果的阿罗汉,听了如来的说法,心中也仍有疑惑。"
前面如来和阿难等常说"有漏",这次富楼那又提到"习漏",那么这些"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宣化上人是这样解释的:
习气不是一天有的,是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习染来的、学来的,于是就有种种的漏。什么叫"漏"?漏就是烦恼,烦恼就是"习漏"。"习漏未除"就是指他的烦恼还没有除尽,这种习气没有去尽,这叫余习。余习,就是余留的习气,由前生那儿来的,也就和这个"业"是差不多的性质。
讲到这个"习",佛有个弟子叫毕陵伽婆蹉。他证了果后,每次到要过河的地方,他就叫河神了。河都有河神的,这个河神是个女性。他说:"小婢住流!"小婢,就是使奴唤婢的婢,就是仆人。以前中国不是有丫环、奴婢的吗?就是这个奴婢。毕陵伽婆蹉尊者叫"小婢住流",就是说:"你这个小奴才!赶快给我把水停止住,我好过河!"
因为证果的罗汉过河,可以叫水不流的。他有这种权利。那么住流,这一定要河神来住流,所以他到那地方,就叫"小婢住流"。
左一次、右一次都这样叫,这个河神因为他是阿罗汉,也敢怒不敢言。很多次后,这河神于是就到佛那儿去控告毕陵伽婆蹉了,她说:"您这个弟子,这个毕陵伽婆蹉!他一过河的时候,就对我叫'小婢住流'。啊,我真是气得不得了!佛您要教化这个弟子,不要让他这么粗野。怎么叫我'奴才'?叫我'小婢住流'呢?"
佛一听,就对毕陵伽婆蹉说:"毕陵伽婆蹉!你过来,向这位河神来道道歉!"道道歉,就是认认错,再不要这么讲了。你说毕陵伽婆蹉怎么样啊?他说:"小婢!你莫怪!"就是因为叫河神"小婢",所以她才生烦恼的。现在道歉,还叫她"小婢"这个河神气坏了,说:"佛您看您这个弟子!当着您,都这么叫我'小婢'!"
释迦牟尼佛就说:"你知道为什么他叫你'小婢'吗?因为在五百世以前,你是他的工人,做了他的工人很久很久,所以他叫'小婢'叫惯了,现在他见着你就叫'小婢',这是一种余习,以前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现在还这样称呼你。"
这样一讲,这河神才没有话讲了。喔,这原来是一种因果!所以这个事情也就解决了。为什么总这样叫她"小婢"呢?这就是"习漏未除",过去生中所习染来的,他还没有改变。"
接下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提出了他的疑问:"世尊。如果世间的六根、六尘、所有的阴、处、界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那么,为什么会突然生出山河大地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次第迁流,周而复始呢?
世尊又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世尊。如果地性周遍,怎么会容水在其中呢?水性周遍,火就无隙可乘,又怎么会有水性和火性,同时都遍满虚空,而又互不干涉呢?世尊。地性障碍,空性通虚,二者又怎么可能同时周遍法界呢?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希望如来宣流慈音,拨我迷云。"说罢,五体投地。
如来答道:"如来现在就为你们这些停留在罗汉境界中的人,宣说佛法最真实的道理。令你们都能发起向上,进求无上正觉之心。富楼那。你问清净本然,怎么会忽然产生山河大地。你常听如来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对吧?"
富楼回答道:"是的,世尊。我常听如来宣说此样的义理。"
"这里的觉和明,你说是自性本来明了,把这个自性本有的明了叫觉呢?还是觉知万物的这个明了,叫觉呢?"。
富楼那说:"如果自性本来就是明了的,明了与万物同为一体,那么就没有明了的内容了。"
佛说:"如果说,没有内容就没有明觉。而有个内容,这个内容却又是虚妄的。"
为什么说:"有个明了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虚妄的呢?"这是因为,明了的一切内容,不外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和七大。而如来已经逐个辨析过,最终证明这些都是虚妄的。所以说"有个明了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虚妄的"。
"如果说,没有明了的内容,就没有明了。那么,如来藏妙真如性就不能明了,不能明了又怎么能做我们的心呢!
世界相续
"自性本来明了。依赖于内容而存在的明了,终究是虚妄的。自性本有的明觉,并不是你所明了的内容。
明了一旦有了个内容,作为它的寄托后,就产生了虚妄的功能。 这样,在无同无异中,出现了炽然的差异。有相异就有相同。相同和相异进而又产生了无同无异。
这样继续扰乱下去,便在相互的对待中发生疲劳。疲劳引发了尘相。尘相一旦产生,就像一滩浑水一样,自己就搅合起来,尘劳烦恼由此而生。动起来形成世界,静下来化作虚空。虚空就是相同,世界就是相异。而那无同无异的,才是真正的有为法。
顽空和明了相对,产生摇动。所以有风轮,执持世界。"
迷失了真如自性后,最初只能见到晦昧的顽空。这个过程,世尊在讲"七处征心"的时候也提到过。自性本来就是明了的,不需要有个对境。而背离自性的明了,我们称之为"无明"的,却一定要把明了寄托在内容上。于是,清净的自性中,便幻化出了顽空作为它明了的内容。接着,无明就开始在顽空中搜寻它赖以寄托的内容。这一搜寻,就产生了摇动。这个摇动,就是风的属性。
"在摇动中,对明了的坚持,形成了滞碍。而这其中的金,则是对明了的坚持达到了'坚定'的程度。所以有金轮,保持国土。"
顽空中一无所有。但是,无明却'坚持'要有个内容。于是,无明又幻化出"滞碍"来自欺欺人。当"坚持"达到了"坚固"的程度时,这个"坚固",就成为金的属性。
"坚固的金和摇动的风,相磨而生出火光。火光有变化性,金有润泽性,所以在火光的蒸腾下,形成水轮,遍含十方。
火性蒸腾,水性倾降。两者相交,形成了坚固的色相。湿的成为巨海,干的成为洲滩。所以大海中常有火光,洲滩中常有江河。水势劣于火势,就结为高山。所以山石敲击就能出火,熔化就能成水。土势劣于水势,就抽为草木。所以林木焚烧则能成土,搅拌就能出水。
就这样,妄性相交,相递为种,由此形成了世界相续。"
霍金的宇宙
以上是佛陀对宇宙起源的描述。而今天,人们所依赖的科学,自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执着地不断探索宇宙的本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把这个探索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量子力学的诞生,又弥补了广义现对论的不足。英国大物理学家,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思想家的斯蒂芬·霍金,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在一起,发展出来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以霍金来代表科学的声音,看看科学对宇宙起源的解释。
以下是霍金2006年访问中国时,于6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做的题为《宇宙的起源》的演讲的摘录:
"詹姆·哈特尔和我发展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有一点像泡泡在沸腾的水中的形成。
其思想是,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像是泡泡的表面。许多小泡泡出现,然后再消失。这些泡泡对应于微小的宇宙。它们膨胀,但在仍然处于微观尺度时坍缩。它们是另外可能的宇宙,由于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来不及发展星系和恒星,更不用说智慧生命了,所以我们对它们没有多大兴趣。
然而,这些小泡泡中的一些,会膨胀到一定的尺度,到那时,它们可以安全地逃过坍缩。它们会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度膨胀,形成我们看到的泡泡。它们对应的就是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进行膨胀的宇宙,这就是所谓的暴胀。
正如每年的价格上涨一样,通货膨胀的世界纪录应归于一战以后的德国,在18个月期间价格增大了一千万倍。但是,它和早期宇宙中的暴胀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里膨胀了十的30次方倍。和通货膨胀不同,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它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正如我们观察到的。然而,它却不是完全均匀的。"
"早期宇宙中的无规性,意味着在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由于这些额外密度所产生的引力的吸引,使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请仔细看这张微波天图,它是宇宙中一切结构的蓝图。我们是极早期宇宙的量子起伏的产物,上帝的确在掷骰子。"
借助美国宇航局的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器,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新获得了"婴儿期"宇宙迄今最精细的照片。
如果把霍金所描述的图景和佛陀的描述加以对应,我们可以把霍金说的"小泡泡",对应于如来说的,风轮在其中执持世界的"顽空"。这些"小泡泡"是怎么产生的?霍金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涉及。如来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无明背离了自性,而去寻求一个内容,作为寄托明了的对境。所以,自性随顺无明而幻化出了"顽空"。
霍金说的"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可以对应于"对明了的坚持,而形成的滞碍"。为什么这些区域的密度会比其他地方高呢?霍金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中,谈到这里的时候,也画了一个问号。在佛陀的讲解中, 我们可以得到答案:这是因为无明对明了的"坚持",才使自性在顽空中收缩出了"滞碍"。于是表现为"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
"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可以对应于"火性蒸腾,水性倾降。两者相交,形成了坚固的形色"。
霍金的宇宙,从小泡泡开始,那么,我们不妨追问,这些小泡泡出现之前,宇宙是怎样的呢?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出了一个假设:
"人们从无边界假定得知,宇宙沿着大多数历史的机会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有一族特别的历史比其他的历史有更多机会。这些历史可以描绘得像是地球的表面。在那儿与北极的距离,代表虚的时间。并且离北极等距离的圆周长,代表宇宙的空间尺度。宇宙是从作为单独一点的北极开始的。当你一直往南走去,离北极等距离的纬度圈变大。 这跟宇宙随着虚时间的膨胀相对应。宇宙在赤道处达到最大的尺度。并且随着虚时间的继续增加而收缩,最后在南极收缩成一点。尽管宇宙在北南二极的尺度为零,这些点不是奇点,并不比地球上的北南二极更奇异。科学定律在这儿有效,正如同它仍在地球上的北南二极有效一样。"
也就是说,在虚时间的概念中,可以把宇宙演化的过程,用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来模拟。经度表示宇宙演化的时间,纬度表示宇宙的尺寸。这样一来,宇宙演化的时间,就变成一个圆圈了。也就是说,宇宙在生灭中,无始无终地循环。但是,这个时间指的是"虚时间"。虽然有个北极点,可以表示它的开始,但是,这个点也只是概念性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霍金继续说:"上述这些也许暗示,所谓的虚时间才是真正的实时间。而我们叫做实时间的东西,恰恰是子虚乌有的空想的产物。在实时间中,宇宙的开端和终结都是奇点。这奇点构成了科学定律在那儿不成立的空间时间边界。但是,在虚时间里不存在奇点或边界。所以,很可能我们称之为虚时间的,才真正是更基本的观念。而我们称作实时间的,反而是我们臆造的。"
霍金所提到的"奇点",跟如来所说的"无明",何其相似!霍金的宇宙自奇点诞生。一经诞生以后,在宇宙无穷的循环中,奇点就变成了一个概念。如来所说的宇宙,自无明诞生。一经诞生以后,也是根本找不到一个无明的所在。关于无明所在的问题,如来在下一章会具体讲到。
奇点诞生以前的宇宙呢?在霍金的模型中,由于用经度代表时间。所以,这就好比在问"北极点以北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无明也是这样。由于它背离了真如本性,依赖于内容而存在。而真如本性并不是无明所明了的内容,所以在无明中,根本找不到真如本性。这就好像在霍金的模型中,找不到北极点以北一样。
正如经度是圆圈一样,宇宙在虚时间中的循环也是无限的,这又与如来所说的轮回相吻合。只要参不破这个无明,轮回就将永远继续下去,无始无终。只是如来所说的循环,是在多个时空中完成的。光天道中,就有二十八层天,何况还有其他五道。而现在,对完成物理学家的梦想--"大一统理论"呼声最高的"弦理论",就直接触及到了多维时空的问题。弦理论确信,至少需要十个维度才能建立一个理论框架,让引力与量子力学互相兼容。弦理论科学家假定,宇宙中所有粒子都被局限在一个四维的膜宇宙(brane)中。而膜宇宙又漂浮在一个更高维度的体宇宙(bulk)里。几种特殊的粒子可以从膜宇宙中穿入穿出。
可见,科学的发展,只是在越来越多地证实佛法。一代一代的物理学家,从伽利略到牛顿,从爱因斯坦到今天的霍金,他们穷经皓首,孜孜不倦地所要明白的问题,其实2500年前,佛陀就已经亲身证实了。不但证实了,而且还在证实以后,周游各国,勤勤恳恳地宣讲了四十九年。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法,其实就是真正的科学,是最终极的科学。
只不过两者探索世界的方式不同。科学是通过仪器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来认识宇宙的,而佛法是通过亲身实证来认识宇宙,所以导致二者在描述世界时,角度也有所不同。
然而,宇宙不但产生了物质世界,也产生了我们生命本身。所以,当然的,我们既可以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来认识宇宙,也可以通过对自身的探索来认识宇宙。那么,哪个途径更快捷呢?结果显而易见。如果科学能正视佛法,相信"大一统理论"的实现,将会少走许多弯路。
众生相续
佛陀继续说道:"富楼那。无明之所以是虚妄的,不在于别的,只是因为它依赖于内容而存在。虚妄的明了一旦被限制在内容之中,则见不外乎色相,听不外乎声音。连同香、味、触、法,六种妄尘一旦成就,见闻觉知,从此分开。有共同业缘的众生,彼此缠缚而生;有独立业缘的众生,则以离合的形式化生。
胎生的众生,最初一点灵明,在黑暗之中见到光亮,并对产生光亮的色相,生出欲想。与自己的喜好不同,就产生厌憎;与自己的喜好相同,则产生喜爱。一旦流露出爱欲,就种下了投生的种子。而情爱的想法,则被纳成胞胎。所以父母的交媾一旦发生,有相应业缘的众生就会被吸入,形成胎儿。
胎卵湿化这四类众生,各有成因。卵生是因为乱想,胎生是因为情欲,湿生是因为合和,化生是因为离旧应新。情想合离,化育出芸芸众生。他们彼此牵缠,互相变易,随着各自的业缘,而生死沉浮。众生因此得以相续。
业果相续
富楼那。情想一旦和爱欲结合在一起,爱欲就不能舍离。所以会有世间的父母子孙,相生不断。这都是以欲望和贪婪为本。
贪婪再与爱欲互相滋润,贪婪便不能舍离。由此,世间的胎卵湿化四类众生,弱肉强食。这都是以杀戮和贪婪为本。
人以羊为食。羊死为人,人死为羊。类似这样,十类众生,死死生生,互相食啖,恶业牵缠,无穷无尽。这都是以偷盗和贪婪为本。
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以此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你爱我的心,我怜你的色。以此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杀、盗、YIN,这三者为一切业缘的根本。以此因缘,业果得以相续。"
志公禅师曾做过一首偈子,生动地描述了业果相续的情景。
志公禅师是南北朝时期的得道高僧。传说他是由一位姓朱的妇人从鹰巢中抱回来,所以他的手脚长的都像鹰爪。他七岁出家,法号宝志。齐武帝时期,志公禅师就屡现神异,江东一带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崇信他。齐武帝以妖言惑众,讲志公禅师下狱。虽然下狱了,但人们依然见他云游于市,狱卒去牢房检查,见禅师仍在牢中。
于是,梁武帝即位后,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于是,志公禅师得以出狱,此后常被梁武帝邀到宫中去请教佛法。至今还有《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流行于世。
因为梁武帝崇信佛法,所以当时佛教非常兴盛。百姓家有个婚嫁丧娶的,都喜欢找僧人来操办。一次,有个大户人家办喜事,邀请志公禅师前去唱念。禅师到了以后,四下里一看,吟出一首偈来:"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骨。
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原来,这个新郎娶的新娘,就是他的祖母的转世。他的祖母最疼爱这个孙子,命终以后,还怕自己死了剩下孙子没人照顾。于是,她见到阎罗王,就求阎罗王让她去照顾孙子。阎罗王慈悲为怀,判她来世给孙子当媳妇,以了却她的夙愿。
来贺喜的宾客中,有个小女孩,正在大口大口地吃着羊肉。而这个羊,就是她的母亲去世后投生的,所以说:"女食母之肉。"
在乐棚中,鼓手正起劲地"咚!咚!咚!"地敲着鼓。原来,鼓手的父亲去世后,投生为驴,这个鼓就是用那头驴的驴皮做的。所以说:"子打父皮骨。"。
在座的客人,一个个喜笑颜开的,其实都是这家人以前吃的猪样投胎来讨债的。所以说:"猪羊席上坐。"
厨房的锅里,正在熬着肉汤。这些肉都是这家人前世的六亲眷属,而今投胎做了畜生,被人宰杀。他们前世吃的猪羊而今做了人,又来吃他们。前世你吃我,今生我吃你。所以说:"六亲锅里煮。"
正如佛说的,众生由于贪爱和杀戮,在业缘的牵引下,"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志公禅师最后说:"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这就是轮回的真相。
接下来,如来总结道:"富楼那。这三种颠倒相续,都是因为在自性的本明之外,非要寻求一个明了的内容,因而产生了妄相。从妄见中,生出了山河大地这些有为相,次第迁流,幻中生幻,终而复始。
第十一章 如来藏
这一章里,如来讲述了如来藏妙真如性与种种幻妄,圆融无碍的境界。首先,如来藏中并无幻妄,所以一旦觉悟以后,就不会再度迷失。这就好比一个迷路的人,经人指点,找到方向后,就不会再迷路一样。同时,如来藏又不会拒绝任何幻妄。明了本就是如来藏的性质。背离了如来藏的妄明,它之所以还能"明",是因为它用的就是如来藏的明。所以,妄明的本质就是如来藏。那么妄明中所幻化的一切,不是如来藏还能是什么呢!所以如来藏并非一切幻妄,如来藏又就是一切幻妄。如来藏中没有"是"与"非",凡夫怎么能用是非之心,去测度如来藏妙觉性海呢!
觉后无迷
富楼那继续问佛:"如果这个妙觉真心,本来明了,不增不减,无端地忽然产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日已经证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这些有为的习漏,什么时候会复生呢?"
佛告诉富楼那:"譬如一个迷路的人,在一个聚落中,把南当成了北。这个迷,是因迷而有,还是因悟所出呢?"
富楼那说:"既不是因为迷,也不是因为悟。为什么呢?迷本来也没有根。所以,这个迷怎么能从迷中出生呢;悟就是不迷。既然是不迷,自然就不会产生迷。"
如来继续道:"这个迷人,正在迷惑的时候,忽然遇到明白人点醒了他,令他觉悟。富楼那。你说这个人,在这个聚落中,还会再迷惑吗?"
"不会的。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也是这样。迷没有本体,本性就是空的。本来没有迷。好像有个迷的感觉,一旦明白过来,迷也就消失了。明白以后,也就不会再迷了。又比如眼睛有翳病的人,见空中有花。翳病一旦好了,空中的花就消失了。忽然有个人,在空花消失的地方,等着新花再次出现。你说这个人,是愚蠢呢,还是智慧呢?"
富楼那回答说:"空中原本就没有花。花是幻妄所生。见到花消失在空中,已经是颠倒了,还要让它再出来,这实在是痴狂。这样的狂人,根本谈不上是愚蠢还是智慧。"
佛说:"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还要问,诸佛如来的妙觉明空中,何时会再次生出山河大地呢!又比如金矿提炼成真金,就不会再有杂质。木头烧成灰,就不会再成为木头。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也是这样。"
色尘如影
"富楼那。你还问道,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水火为什么不相陵灭。又问虚空和大地,都周遍法界,彼此本不该相容。富楼那。虚空自己没有色相,却不拒绝色相的发挥。为什么呢?富楼那。虚空中,日照则明,云积则暗;风吹则摇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这千差万别的种种形象是另有所生,还是虚空所有?
富楼那。如果是另有所生,那么,日照之时,光明如果是源自太阳,那么十方世界,就应该跟太阳同为一个颜色。如果同为一个颜色,你为什么还能在空中见到太阳呢?若是虚空自明,虚空应该自行照耀,为什么夜黑云重的时候,就没有光亮呢?
要知道,光明既不是太阳,也不是虚空,又不异于太阳和虚空。色相本来就是虚妄的,无可指陈。犹如空中狂花,只能结出空果。为什么还要追究谁侵凌了谁呢?真如觉明,也是这样。
你若想去'明了'虚空,就有虚空出现。地水火风,各个明了,就各个出现。若都想明了,就都出现。怎么会全部出现呢?富楼那。譬如一汪清水中,有一个日影。有两个人同时观看水中的日影。这两个人一东一西,反向而行,就会各有一个日影,随着二人而走。一东一西,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地方。你不应该因此强问,一个日影,怎么会跟着两个人走呢。如果说这两个人一人一个太阳,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又是同一个日影呢?这样翻来覆去地推究这些幻相,根本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
你用色相和虚空倾夺如来藏,如来藏就随着色空,周遍法界。因此,在其中会有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所以会有这些尘劳妄相。
科学的巅峰
对于如来前面说的,色尘就好比如来藏随着心念所显现的幻影,科学界最近提出的"全像式模型理论",正好与此不谋而合。下面,我们不妨结合Michael Talbot的论文,来了解一下全像式模型理论。
一个惊人的实验
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家Alain Aspect所领导的一个研究组织,进行了一项也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他们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十公尺或是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
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能够突破时间的界线,这个骇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来解释。但是它也激发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释。
例如,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David Bohm相信,Aspect的发现是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
Bohm的全像式理论
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着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同一来源的延伸。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假设,Bohm打了一比方:想象一个水箱,里面有一条鱼。也想象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箱,你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两台摄影机。一台位于水箱的正前方,另一台则位于侧面。当你看着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萤光幕上的鱼是两个单独的个体。毕竟,由于摄影机是在不同的角度拍摄的,所得到的影像也会不同。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鱼时,你会发现两者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当一条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总是面对侧方。这时,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鱼一定是来回发射着某种联系信号。但这并非事实。这正是在Aspect的实验中,次原子粒子的实际情况。
Bohm认为,次原子粒子之间的超光速连接现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有更多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就像那水族箱。而且,我们会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离的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它们部份的现实。这些粒子不是分离的"部份",而是一种更深沉与更基本的整体的片面。这种整体具有全像摄影的结构,无法分割。
下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全像摄影。全像摄影用镭射光作为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叠加后产生干涉,形成底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跟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影像。而且,如果全像相片的底片被割成两半,然后再用雷射光照射,会发现每一半都会呈现整个的影像。事实上,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影像。不像平常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着整体的资料。
所以,Bohm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类似于全像摄影底片一样的幻影粒子所组成,于是整个宇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这就表示,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包含、密切关连的。每个事物都沟通贯穿着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于一个事物。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无破绽的巨网。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度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层秩序的投影。过去、现在、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当下的一念。
这种超级全像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永远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雪花到夸粒子,从蓝鲸到伽玛射线,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过的一切。
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
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Karl Pribram也完全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Karl 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它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当时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模式。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Pribram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才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Pribram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绕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换句话说,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机。
Pribram的理论也同时解释了人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过,人类的头脑在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bits)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相似的,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的资料。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我们那能"迅速从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的特殊的能力。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字母档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征是:每一件数据都似乎与其它所有资料相互连接。这也是全像摄影幻象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与其它部份交互关连着,这也许是大自然的交互关连系统的最终极例子。
在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的启发下,另一项谜题--脑部如何翻译它从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动,如光波、声波等,使之成为我们知觉的具体世界--也随之解开。记录与解读波动正是全像摄影最擅长的,它能把显然无意义的波动图案转变为连贯的影像。Pribram相信,脑部也有一个镜头,在用全像式原理来数据式地把感官收到的波动转变为我们内在知觉的世界。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固"的现实。
事实上,Pribram 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脑部正是使用全像式原理来进行操作的。
全像式模型理论
当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与Bohm的理论放在一起时,才显现出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如果这个世界的坚固只是一种次要的现实,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团全像摄影式的波动,头脑也具有全像式结构,它只从这团波动中取出部份波动,数学式地转换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现实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客观现实就停止了存在。正如东方宗教的教义,物质世界是一种maya,一种幻象。虽然我们以为我们是实质的生物,活在一个实质的世界中,这也是一个幻象。我们其实是漂浮在充满波动的大海中的一个"接收者"。
这种对于现实的惊人的新观点,Bohm与Pribram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像式模型理论"。
在应用中的发展着的理论
Stanialav Grof是马里兰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在一九六零年代,Grof研究使用LSD(一种迷幻药)做为心理治疗工具的利弊。他有一名女性病人,在迷幻状态中回溯她曾经是一条史前时代的雌性爬虫。她不仅描述了被困在这种爬虫身体中的感觉,同时还说明,在雄性爬虫身上最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是头两侧的一块彩色鳞片区域。使 Grof惊讶的是,尽管这位女患者事前没有对这种爬虫的任何知识,但是在这之后,他从一位动物学家处证实,爬虫头部的彩色部位在性的挑逗上,的确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位女人的经验并不独特。在Grof的研究过程中,他遇到的病人们几乎回溯了进化史上的所有生物。这个研究影响了电影《替换状态》(Altered States )中人退化为猿猴的情节。这些经验常常会含隐晦的动物学细节,而后来都被证实是正确的。
也有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详细地描述波斯祅教和印度教的仪式,或者能给予令人信服的灵魂出体报告,或预见未来,或倒退回前世的回忆。Grof称此现象为"超个人经验"(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在六十年代晚期,他创立了心理学的一支,称为"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但是这几十年来,Grof和他的同僚都无法提供一个理论体系,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奇异的心理现象。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情况。如Grof最近所言,如果心灵的确是一个整体的一部份,这个整体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它不仅连接一切心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同时也连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以及时间与空间本身的无限,那么,心灵偶尔会涉足于这个迷宫,产生超个人的经验,就似乎不足为奇了。
Bohm与Prigram也指出,许多宗教或神秘经验,如与宇宙合一的超越体验,或许也是因为进入了全像式领域之中。如他们所言,也许过去许多伟大的神秘体验者所谈论的一种"宇宙一体"的感觉,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心灵中一切真正与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可以应用到所谓的基础科学,如生物学和医学。维琴尼亚州Intermont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 Floyd指出,如果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全像式的幻象,那就不能再说脑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创造了脑部和身体,以及环绕着我们四周的一切。被我们当成实有的世界,都是意识所创造的。
如此对世界和生物结构的观点逆转,使研究者发现,医学及我们对于医疗程序的了解,也可以被全像式模型理论所改变。如果身体的实质结构只不过是意识的全像式投射,那么,我们每个人对于自身健康的责任就要大大超过目前医学知识所容许的。现在我们视之为奇迹般的疾病康复,就可以得到解释:由于意识的改变,而影响了全像式身体的改变。同样的,一些令人争议的新医疗技术,如意念的想象,之所以会如此有效,是因为在全像式的领域中,意念的影像是与"现实"一样的真实而有效。
甚至在"非寻常现实"(non-ordinary reality)中的异象与经验,也可以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之下得到解释。生物学家Lyall Watson在他的《未知事物的礼物》(Gift of Unknown Thing)一书中描述了他与一位印度尼西亚女巫士的接触。
她借着表演一种仪式舞蹈,能够使一整排树瞬间消失在空气中,又能使树群重新出现,然后再消失。虽然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此类事件,但是如果"坚硬"的现实只是全像式的投影,那么这种神通经验就有理可循。也许我们公认什么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所谓共识下的现实,是架构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接的领域。
如果这是真实的,这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因为这表示如Watson的经验之所以是不寻常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促使我们的心灵来相信如此经验是真实的。在全像式的宇宙中,我们改变现实结构的可能性是无止境的。目前我们所觉知的"现实"只是一幅画布,等待我们着手画任何我们想要的图画。任何事都有可能,从用意念的力量来弯曲汤匙,到人类学家Castaneda与亚基印地安巫士Don Juan的奇幻经验。因为神通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魔术是我们的天生权利。这并不比我们在梦中创造现实的作法更为神奇!
以上就是目前科学关于全像式模型理论的探索。
不难看出,全像式模型理论所说的原理,与如来所说的如出一辙。Bohm所说的"更深沉与更基本的整体",正是如来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而"全像式幻象",正是如来所说的"空中狂花"。" '存在'或'不存在'只是因为我们所谓共识下的现实",正是如来所说的"众生共同的妄业"等等。
全像式模型理论仿佛就是在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佛法。科学发展的到这里,终于实现了与佛法的殊途同归。
所不同的,只是科学对于全像式模型理论所揭示的真理,还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而如来却早已亲身证得,并且和盘托出。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如来是怎样解释这个所谓的"更深沉与更基本的整体"的。
如来藏
如来继续说道:"我以不灭不生的妙明与如来藏相合。如来藏的全体就是妙明,圆照法界。所以,在如来藏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只因为灭尘合觉,所以显发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不是心也不是空,不是地也不是水,不是风也不是火,也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明亦非无明。非无明尽。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大涅槃。所以,不是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如来藏元明心妙。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即是水。即是风即是火。即是眼即耳鼻舌身意。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即是眼识界。乃至即是意识界。即是明即是无明。即是无明尽。乃至即是老即是死。即是老死尽。即是苦集灭道。即是智即是得。即檀那。即是精进、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是波罗蜜多。乃至即是大涅槃。常乐我净。所以,就是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世间的六道众生和出世间的声闻缘觉,怎么可以用自己的所知之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呢!用世间的语言,入佛知见。就如同琴瑟箜篌琵琶,虽然有妙音,如果没有妙指,终究发不出声来。你与众生,也是这样。本觉的真心,人人圆满。我一按指,则流出性海妙音。你一举心,则扬起幻妄尘劳。这都是因为你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第十二章 无戏论法
这一章里,世尊最后揭示了妄想和因缘的本质,终于使阿难和富楼那豁然开朗。妄想既然是妄,怎么会有因呢!所谓的因,只能是妄想自己,以妄因妄,以迷因迷。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而已。一旦醒悟过来,妄想就荡然无存。菩提也不是因缘所生。因为有生就会有灭。有生有灭,是生灭法。无生无灭,才是菩提。所以,所谓的因缘、自然、合和等,明白的再多,也只是妄想的中的戏论而已。何必逗留在视听的妄尘中,自己欺骗自己呢!不如远离贪爱,勤修无漏法,求证无上菩提涅槃之道。
妄想的来源
富楼那又问:"我与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本来无异。而我因为妄想,长久以来,被困在轮回之中。今日虽然得证圣果,却仍然没有究竟。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妄想,而自蔽了妙明,受此沦溺呢?"
佛告诉富楼那说:"我拿一个世间的事情问你。在室罗城中,有个人叫演若达多。一天早上他照镜子,见镜子中的头面目清晰,眉目可见,越看越是喜爱。突然他想到,自己的头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脸呢。于是就以为自己是鬼魅,而吓得号哭狂奔。富楼那。你说,这个人为什么狂奔?"
富楼那说:"只是因为此人的心发狂了,没有别的原因。"
佛说:"自性本有的妙觉,明圆遍照,本来明了,不假外求。既然称为妄,怎么会有因呢!如果有所因由,怎么还能叫妄呢!妄想自己辗转相因,从迷到迷,迷上加迷,历经尘劫。虽然经佛发明,仍不能返还。这样的迷因,只能是因迷自有。认识到迷本无因,妄想就无所依存了。生尚且没有,更谈不上灭。
觉悟的人,就好像清醒的人说梦中的事,即使心中明白,又怎么能把梦中的事拿出来呢!何况妄想没有原因,本无所有。就像城中的演若达多,没来由地就以为自己没有头,发狂而走,当狂心歇下来的时候,头不会再得到一个;即使狂心未歇,他又能失去什么呢?
富楼那。妄想就是这样的,它能因何而在呢!你只要不随着世界、业果、众生去相续,这三种因缘断了,心中演若达多那样的狂性自然就会歇息,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来周遍法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所以,哪里需要辛辛苦苦地去修证呢!譬如有人,衣服中就揣着如意宝珠,自己却毫无所知,到处乞食。虽然他确实贫穷,宝珠却不曾丢失。忽然遇到智者,告诉他如意宝珠,能随你的心愿,想要什么,就能变出来什么。乞丐因此的到了巨富。这时他才明白,宝珠不从外得。
因缘和自然
这时,阿难又在大众中站出来,顶礼佛足,然后站起来问道:"世尊刚才说'杀、盗、YIN这三个业缘断了,三因不生,心中的狂性自然歇息。歇即菩提。不从他处获得',这不就是因缘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如来还摒弃因缘呢?我是从因缘而开悟的。世尊。不光是我们年轻的声闻,在场的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老梵志,也是听了佛说的因缘法而开悟,得成无漏圣果的。世尊今天说菩提不从因缘而得,这样,王舍城中拘舍黎等说的自然法,就成了第一义。请世尊大发慈悲,解开我的迷闷。"
佛告诉阿难:"就如城中的演若达多,狂性的因缘如果灭除,不狂的本性自然会流出来。因缘自然之理,最多不过如此。
阿难。如果说,演若达多的头是自然的。那么本自其然才叫自然。既然本来就是这样的,又怎么会发狂奔走呢?
如果说是自然本有的头,会由于因缘而发狂。那么,为什么自然本有的头,不会由于因缘而真的失去呢?
头本来也没有失去。狂性也是虚妄的。本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何须借助因缘来解释呢!
如果狂性是自然的,本来就存在。那么没有发狂的时候,它在哪里呢?
如果不狂是自然的,头又不会产生狂念,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狂的呢?
如果知道了头一直都在,意识到自己不该发狂,则因缘和自然,就都成戏论了。
所以我说,三种相续断了,就是菩提心。如果因此就认为是菩提心产生了,生灭心灭掉了,这还是属于生灭法。灭生俱尽,才是真如。所以修行也得会'无功用道'。如果还有一个自然,这样就是自然心生,生灭心灭了。这还是生灭法。
无生无灭,名为自然。比如世间的各种相,杂和在一起,这叫做和合性。不是合和而来的,称作本然。本然也不然,和合也不合,和合和本然全都离开,连离合都没有,这才是'无戏论法'。
菩提涅槃,还很遥远。除非经过历劫的辛勤修证,否则,虽然你能记忆如来恒河沙数的清净妙理,终究也只是戏论而已。虽然你对因缘、自然通达明了,人间称你为'多闻第一',但是仍然不能摆脱摩登伽女之难。否则,何必等我用楞严神咒,使摩登伽女的欲火熄灭,证得阿那含果,干枯了她的爱河,在我的佛法中精进修行,你才能得到解脱呢!
所以,阿难,你虽然长久以来,记忆如来的妙法,不如一日修无漏之法,远离世间的憎爱。就像摩登伽女那样,她本来是个妓女,由于楞严咒的神力,销除了她的爱欲,于我座下出家,法名性比丘尼。她与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都通晓了夙世因缘,知道自己多生多劫,都是因为贪爱而受苦,因此一念之间,修无漏善法,而出离生死的缠缚,蒙佛授记。为什么你还要自己欺骗自己,逗留在视听的妄尘中呢!"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