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圆瑛法汇 楞严经讲义
讲题: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日期:2009.5.31——2009.6.4
片数:共2片(本片为第1片)DVD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卯二 会六入即藏性 (分二)]
[辰初总征二 别释今初]
也就是: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耳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鼻、舌、身、意,尽皆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也就是你的六根都是不生不灭的藏性。
[此总征。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六入,[亦云处],六处。[入有二义:一为能入,以能入尘取境故];因为眼根能取,来到尘境,尘是为所取。[二为所入],如果把外尘当作能的话,那么,六入就是所。[以为尘入之处故]。以被尘所入之处的地方,所以,这里是属于被动的,所[入],那就很清楚了。[为]就是被,以被尘所入之处故,意思就是:外尘能主动的能入,透过六根就是六入。[按本文吸此尘象,当以吸入为义,即吸入六尘之处,故又名处]。这个角度的解释也可以,能够主动去缘,也能够主动的吸入,像吸尘器一样的吸入。[他经色心开合无此科],[色]就是色法,[心]就是心法,我们前面讲过了,有时候开色法比较多,有时候开心法比较多;有时候合色法比较少,有时候合心法比较少;有时候开色合心,有时候开心合色,有时候双开,色心俱开,就是十八界,我们解释过了。[科]就是六入这一科。我们说四科七大,五蕴一科、六入一科、十二处一科、十八界一科;没有六入这一科。[本经以根中不生灭性,即首楞严定体,亦即如来成佛之密因,修证圆通,下手所依之处,故特加焉]。所以,特别的加六入。
[本如来藏者,本即根本,一切枝末,依之而起,今追究六入枝末之根本,元是如来藏,如即本有不变,真如之本体,来即真如随缘,遍周之妙用,藏者,含藏世出世间,一切善功德,无不具足,犹如宝故]。我们的本性是绝对的善,无量的善功德。《金刚经》讲:以无所住心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行任何的善事,都应当无所执着,善还是要做,人的一生一世,有因缘应当多多做善事,但是,必须以无所住心。
[妙真如性者:即如来藏之性。此性即理即事,全妄全真,不滞一法,不舍一法故,所以称妙。非是此真而彼不真,此如而彼不如,若如是则有对待,则不圆满;今乃统万法惟是一心,一真一切真],为什么讲一心呢?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是心影现出来的,现在证入绝对的心体,就是离念,《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法界的总相是什么?就是离念,心体离念,离什么念?离执着念、分别念、愚痴颠倒念;离贪念、嗔念、愚痴念;离一切不必要的念,存在什么?存在般若的念,他有心体。所以,今乃统万法惟是一心,一真一切真,用真心来看事情,那统统是妙智慧。[无有那一法不真,一如一切如,无有那一法不如]:[如]就是毕竟空、不可得,世间众相本来就是空,本来就是不可得。为什么不见一物,名为见道?物物本空。
有一个居士来说:请师父您开示佛法!我跟他讲:法法本空,法法何状,你叫师父怎么说呢?你叫我开示佛法,它又不是有任何的形状。没有形状可以谈,没有佛法,因为它本来就空。禅宗里面说:若悟无生法,即是传佛心法。如果你能体悟一切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那么,你就是真正传法的人。法法本空,法法不可传,若悟一切法无生,你就是一个真正传佛法的人。没有东西可以传就是传佛法,这一些像现在接了什么祖师大德,像师父也接了禅宗的二个法脉,证书给你,当然这不是在那一张,证书只是个仪式,只是个表法的。所以,悟的人不需要这一张,你们就是传佛的心法的人。一如一切如,无有哪一法不如,[即六入亦妙真如性也。初总标竟]。
[辰二 别释 (分六)]
[巳初 眼入乃至六意入]
[巳初分四午初 举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四 结妄归真今初]
先看眼入。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就是那个眼睛,还有眼睛看出去,[劳]就是空华,就是虚空当中空中华。就是那个眼睛,能看的眼睛,还有看久了疲乏,在虚空当中产生的华相,虚空华。兼目与劳,这能、所统统是,兼那个能见之目,这个[劳]就是所见之劳相。兼目与劳,[目]就是能见之目;[劳]就是所见之劳相,同是菩提,只要能所会归到最后,都是自证分,都是菩提。都是菩提影现出来的能所相。
[此举前色阴,瞪目发劳为能例,发明眼入同一虚妄也。即彼:乃就彼色阴所云,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因此见劳,遂见空华之劳相]。这前面,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举的例子,现在继续来讨论。[兼目与劳:劳字指空华,谓不特空华是劳相,兼能见之目,与所见之劳相,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发劳相]。所以,能、所统统是菩提真性里面的劳相,能缘的意识心也是,所缘的一切尘境统统是。[如前所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能见的见分,与见缘就是相分,并所想像,就像虚空华,本无所有。这个就是佛陀看到彻底空,进入绝对的心灵。所谓彻底空,就是彻底见到缘起的无自性;这缘起无自性很难理解、很难体会!如果说用微尘观,碎为微尘观,这个是着相很严重的人,叫你直接破除对相上的执着;如果说用析空观,分析这个尘,一直到邻虚尘,用分析的方式,这个也不是佛陀的本意,叫做无自性。
这个空无自性应当用什么来了解色即是空,用什么来理解?要用现代化的名相来理解的话,就是完全透视;不是用眼睛看,是用智慧看,用法眼看一件东西。譬如说你看一朵花,你用智慧来看,完全能透视这个缘起性,它就是空性,缘起性就是空性。为什么不见一物,名为见道?见了这一朵花,等同没有见;但是,你讲没有见,不对喔,因为花确实是存在,因为它是缘起;你讲见也不对,因为求其体性不可得。用这种透视的方法,内心里面充满了智慧,用智慧贯串一切缘起性的相,单刀直入,就见到生命的真相,就是空无所有。
譬如说你看到一个人,我们大部分都是被这个外表的衣服所骗去了,或者是被这一层皮所骗去了,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但是,如果你用智慧了解空无自性,一个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讲无我相呢?用这个眼睛看还不准,很容易被迷茫;我们用智慧,用智慧单刀直入的贯穿相,就像X光照进去剩下骨头,骨头再贯进去剩下髄,髄再贯进去,没有。单刀直入的透视缘起性的不实在。透视它,是叫我们内在里面产生智慧,而烦恼愈来愈少,但不是说你透视它,你就有办法去改变它;透视它跟改变它是不一样,物质的世界,透视它可是你没有办法改变它,我透视它有什么好处?我透视它知道缘起无自性,但是,我不会对这种东西很贪着,譬如说那是一座山,你能够透视山是花草树木、岩石、土壤、水份所构成的,那你一个人有办法移动这一座山吗?阿里山、玉山、喜马拉雅山?你当然没有办法,所以,透视它并不是你一定要去改变这个环境。境不转心转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不需要去改变这个环境,因为环境本就空,但是,你又必须过着,你自己有能力的范围的生活,因为我们是业感,业力的这个缘起的色身。所以,你这个所能承受的痛苦是有限度的。
虽然你了解是妄,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来讲,农药,你吃了蔬菜、水果,里面假设农药太多的话,每天吃每天吃;或者是服用毒品太多,你一个人所能承受脑部的毒素是很有限的,超过那个量你没有办法正常思惟,你开始混乱,一片空白!有一个居士,她的儿子就是吸毒,他妈妈叫他没有办法,叫师父来教他。那个年轻人有头脑,我说:你今天吸毒,你人很善良,你是交坏了朋友,不是你的本意,你用好奇的心来吸毒。他看到师父的时候,两眼没有神。我说:你想想看,你这个毒素,攻入你的内心、脑部,这个毒品到最后破坏你的中枢神经,没有办法思惟;一个人没有办法健全思惟的时候,他所产生的后代,像精虫、DNA,它就没有健康。强国要先强种,吸毒的人,他制造出来的精虫没有活动力,它不是缺头就是缺尾,;要不然就摇晃两下就死了。没有生命力,中枢神经破坏的时候,它会影响到他的后代。我就跟他讲:你不为自己想,也为后代想。所以,一个年轻人这样吸毒,到最后两眼没有神!虽然说万法都是假相,可是,你所能承受的这种毒素、痛苦,是很有限制的,力道还是很限的。
譬如一个人长年累月的,你一直给他压力,给老婆压力,或者是老婆给先生压力。有一个人老婆,她每天就规定她先生几点去、几点回来,慢几分钟回来都不行,她老公一直很紧张,只要一下班,红绿灯的时候就很紧张,因为不希望夫妻之间误会,她给他非常重、非常大的压力!压力的时候,他长年累月就是睡觉当中都做梦,要骑摩托车赶着回来,后来得重度忧郁症,她的先生,重度忧郁症!一个正常人,你看,年纪这么轻,还只有心理压力而已,他老婆就是规定要这样子做,否则就是说你外面怎么样子。
同学们,我们要互相勉励,虽然完全了解色即是空,但是,必须过人类能力范围的生活,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夸大其辞、也不能说你有通天的本领,不行的!你必须按部就班来,业力的众生就是必须如此。说: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又如前所云:影见俱眚]。灯影还有妄见,都是见病所产生的。[眚与劳义同。能见之目是劳见,所见之相是劳相]。
[菩提是本有真心,真原无妄,由最初一念妄动,依动故能见;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由末推本,岂仅色阴虚妄,即眼入同是菩提心中,一念妄动之劳相。一念妄动,与无故瞪目,无以异也。初举例显妄竟]。无故就是无端;无以异也就是没有什么差别。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明暗,就是我们的眼睛不是见明,就是见暗,二种妄尘;为什么叫二种妄尘?于明相当中贪爱,于暗相当中恐惧,明、暗其实最重要的是表什么?表生灭。因于明、暗生灭,二种妄尘,发见居中,产生见性,居在中间,吸此明、暗二种尘象,名为见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这里[见性]不是那个不生不灭的见性;这里的见性就是眼根的见精,这里就是带妄,带有少分妄的见性,因为它会吸取二种尘象。在这里名为见性就是眼根的功能,就是根中局执的自性。这是眼睛因为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我们叫做见性,其实这个见性就是见精,带有少分的妄的见精,因为它要面对生灭的外尘,不是不生不灭的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用这个就知道他讲的是见精。这个见,我们说的见精,离彼明尘、暗尘二种,毕竟无体,就是空无自性,单单这个眼根就是不能发见,必须要明暗两种外尘来引出你的见。所以,了解说因为明、暗二尘才引出来的见,所以,知道这个是无体性的,空无自性,毕竟无体。毕竟无体就是说:毕竟没有永恒性的,只是借重缘起性,而缘起性是空性,所以,毕竟无自体性。
[前五句托尘妄现,后三句离尘无体。以此眼入,因有明、暗二尘,黏湛然之体],这个湛然之体就是如如不动、光明之本体,我们把如如不动、光明的本体遮住了,发出来的却是妄见。[发为劳见,居于浮、胜二根之中],这个劳见的意思,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透过一层无明看世间,就像一个人,白天戴着深色的墨镜看这个世间一样的,完全是黑色的,加上一层黑色的。我们的光明体、不生灭体,见性发挥不出来,而变成带着妄的见,所以,这个叫劳见,就是见精的意思,这劳见就等同见精。
居于浮、胜,浮尘根和胜义根,浮尘根就是我们所讲的肉眼;胜义根就是我们所讲的神经系统。二根之中,[吸入此明、暗二尘之象,如磁吸铁,名为能见之量],这个[量]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个范围,能力的范围。乃属于托尘妄现,所以,能见之量[此即菩提瞪发劳相,乃属托尘妄现]。托尘就是必须假借明、暗二尘,妄现的一种境界。[倘若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有能入之体可得,是谓离尘无体。下文阿难疑根性断灭,亦由此也。《正脉》问:前取根性,离尘有体,异彼缘心],缘心就是能攀缘之意识心,这个又提到前面了,七处征心那个地方。说:异彼能缘,能攀缘之意识心,不生不灭的根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有自体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是存在的,不是像意识心是没有体性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本性是永恒的,它是一直存在的,涅槃妙心、般若智慧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没有被发现;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就是生灭的意识心、妄执的意识心、能攀缘的意识心;可是能攀缘的意识心,刹那生、刹那灭,其实无自体性,是借重明、暗二尘的意识心。所以,意识心跟明、暗二尘,其实是空无自性。
[今云明、暗双离,毕竟无体,何异缘心之无体乎]?再讲一遍:前面取根性,离尘有自体性,不同于能攀缘的意识心;现在又说:明、暗双离,毕竟无体,那不是等于能攀缘的意识心的无体性吗?要区别一下,不生灭的根性,跟离尘无自体性的缘心是不一样的。[答:浅论之,前因众生离缘心,不见真心],前面讲的众生离开能缘的意识心,但是,没有见到真心,不生灭的真心,[乃就根中指性,令识真心]。就是真心,[然自]就是从[是心非眼之后],从知道说我们看东西是那个心,不是肉眼在看,要不然人死了肉眼还在,为什么不看,这前面都讲过了。然自,就是从那一段是心非眼,佛开示以后,[但唯显性不复论根],只有显不生灭的性,没有讲到六入的根。[所以极表其离尘有体之真。今已领真性],很可惜,还执着能入的六根性,但[尚执六根,别有体相],认为六根还是有自体性,不知道六根、六入还是无自体性。[未融一性];还没有融通本来一性。所以,能缘的六根入,跟所缘的外尘,全部统统是无自体性。现在已领会了真性,但是,还执六入、六根别有自体性,未融为一性。
[更须令知,六入无自体相],六入就是能缘。[所以极破其离尘无体之妄]。彻底就是极,破其离六尘,离外面的六尘,无体之妄,无实体之妄;意思就是当体空,所以,同一真性,妄本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说见性],在此虽然也说到这个见性,[乃根中局执之自性],[乃]就是只是,[根]就是眼根当中;[局]就是局限;[执]就是能力的范围,局执就是局限在能力的范围,来讨论它而已;自性,在这里不当自性,当功能,乃是眼根当中,局限范围讨论的功能。[非离眼廓周之见性也]。不是连眼根、外尘都放下的,遍虚空的,如来藏性那个见性,叫做非离眼根廓,离开眼根,就没有内外的见性。这一段意思是说:虽然这里也说[见性]二个字,其实只是讲眼根当中,局限在眼根的能见的范围的功能,并不是离开眼根,而在外遍虚空界,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的见性。
[前显是性],不生灭的性,[而此破相],就是破眼入之根相。[所以异矣]!就是连那个六入都要破,要不然把六入都弄不清楚,不知道六入仍然是空无自性,无自体性。[更深究之,此之破相,亦欲其离相,即妙真如性耳]。但是,我们一般众生没有办法,眼见一切外尘,就误认为它是真实的,到死都醒不过来。耳朵听一切生灭的音声相,也是一直误认为它是实在的,所以,耳朵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那么,我们现在很多人他不懂得佛法;可是,他觉得外面的外尘很累人,很吵!
有一个美国人,他是台湾的女婿,这个美国人住在这个城市里面,他跟他太太讲说:台湾的城市太吵,生活很辛苦,空气不好。结果他去山上买了二、三分地,小小的,在山上。全部都自己住在上面,没有水、没有电,他自己用发电机,然后二分地,自己耕种,他在那边自得其乐。他离开了动态的,进入山上的静,他说:这里很好,空气不污染!结果他就自己一个人,他老婆跟儿子都住在城市。记者问:你为什么不接你老婆来住?他说:我有接她好几次,她住不下来!我说:山下很吵!她说:山上太静受不了!远离动,结果去静的地方,诸位~!静仍然是尘,它只是一个有声音,一个没有声音而已啊,动、静都是耳朵的尘。这个外国人没有学佛,他以为跑到山上去,很静很静的时候,就以为解脱了,事实上,烦恼还是在。离开动、静,动是动尘,静还是尘啊,而见性就是:动还是不动,静还是不动。为什么?他透视动态本空、静态还是本空,如如不动的心性无关于尘,这个就是功夫。所以,很多人认为尘世太吵,避开来到山上去住,环境比较安静一点;但不是心里的静,不是心静,心里没有充满智慧,你住山上做什么?你说:我关起来要用功!怎么用功啊!没有悟到如来藏性,不于动、静取静,了解动是尘、静是尘。意思就是:你没有大悟,住在城市也是污染,你住到山上没有人,还是污染!动被动尘所污染,被山上的静尘所污染。
为什么被山上静尘所污染?没有人,久了就懒惰,没人管啊,真的啊!煮一餐就吃了三、四餐,东西坏了快要酸臭。以前去了做早晚课,久了没有人管,师父也不在,山高皇帝远,早、晚课也不做,久了以后,自己懒惰,以为自己洒脱。后来下山以后,在这个团体,他活不下来,看这个法师也不习惯、看那个法师也不习惯,住山上,回来变成很奇怪!他自己觉得很有修行,出家以后,变成懒惰到自己不知道,什么都没有责任感、什么都不扛,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很洒脱,自己认为,可是,经不了人家二句话,他就开始起烦恼!所以,自己的习气自己不知道。在这里你看,欲其离相,即妙真如性,这个可是很重要!眼睛离明相、离暗相;耳朵离动跟静相。换句话说:眼睛见明相如如不动,见暗相如如不动,不恐惧;耳朵于动如如不动;耳朵于山上静尘,仍然如如不动;鼻子无论嗅到香、臭,都不起烦恼,如如不动;舌头尝一切的味道,心如如不动;身体的触、苦、乐、忧、喜等等,都如如不动;意根一切生灭、生住异灭的念头,仍然如如不动那个就是佛。所以,并不离开吵杂的地方,到静的地方,这个叫做修行,这个也是攀缘另外一种尘而已。底下,[则显性之旨仍同,岂如缘心,直破其一定无体哉?二辨妄无体竟]。这不是像攀缘的意识心,直破其意识心是无体性的。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这个见性,就是见精,不是明、暗的尘来;也不是眼根自己跑出来;也不是虚空自己生出来的。
[此总标。据世人多谓见是其眼],佛陀说了,见如果是眼睛的话,人死了眼睛还在,为什么看不到?所以,是心非眼。那么,[从根是其正计],[根]就是眼根,什么叫正计?正计就是一般人以此为正,一般人认为,看到是眼根看到。[余二并破],余二就是明暗,还有空生,叫做余二并破。是从明暗来吗?不从明暗来,也不从空生。从根是其正计,正计就是一般人以此为正,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正确的,认为眼根在看。那么,其他二个,就是明暗来,或者是虚空来,一同破。[极显其妄也。非明暗来不他生;非于根出不自生;不于空生,非无因生。于四性推检无生],这个[性]不是那个性,这个性是情形,在那四种情形推检无生,[但缺不共生]。这里没有讲到不共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说:为什么呢?如果这个见性是从明相来,那么,明相走了,暗来的时候,见性已经跟明相走了,暗即随灭,应非见暗。如果从明来,到暗的时候,见性就没有了,暗即随灭。为什么?它跟着明相走了,所以,等到见暗相的时候,他就见不到。所以,暗的时候即随灭,就是见性随灭,没有见性,当然就没有办法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如果这个见性是从暗而来,那么,暗走了,见性跟着跑,明即随灭,明相就没有,也就是看不到,应无见明。
[前三字总征;此不从尘来。若说眼入从明尘而来,暗生明灭之时,见亦随灭,应不见暗;若从暗尘而来,明生暗灭之时,见亦随灭,应无见明]。见性跟着跑了,[今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去来,见性不生灭,当知是见,非明、暗来也,明矣]!就是非常清楚!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这个容易了解,若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叫做若从根生。若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必无明、暗,这一句就是:不必借重于外尘的明相跟暗相,自己根就能够生出见性,没有明、暗二相可言,不必借重于明、暗二相,如是见精,本无自性。你这个见精没有明、暗,你看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啊,见精一定要借重不是见明、就是见暗,就是眼睛瞎掉的人,也是见暗啊,眼前一片凄黑啊!所以,如是见精,一定要借重明、暗,因此它本来就空无自性,本无自性就是:本来就没有自性。为什么?必须要借重明、暗二尘,才能够有这个功能,因此它空无自性。如是见精,本无自性,重点就是:因为它必须借明、暗,才有见精显现出来。
[此不从根来。若说眼入,从根而生],自然而生,[必无明、暗二尘时],必就是不必等待借重明、暗二尘之时。[单根不能生见]。只有眼根是不能生见的,眼根一定要有明、暗,才能显现出来。[故曰: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自性乃能入之自体]。就是眼入的自体性,意思就是:眼入,你必须借重于尘的意思。因此,这一段的意思: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果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不必借重于明、暗,很可惜!见精空无自性,因为见精必须借重明、暗,所以,这个是行不通的!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如果说这个见精,从虚空而来,就是眼入;如果说这个眼入从虚空而出,看到外面的尘相,回来见根,这个[根]就是虚空当中的眼入,因为虚空当中自己跑出来眼入。若于虚空当中自己跑出眼入,能够看到前面的明、暗尘象,好!就算你这个假设是正确的,我们暂时接受,可是回来的时候,就应当见到自己虚空当中的眼根啊,就是眼入,为什么没有看到?就算你看到虚空当中的眼根,又空自观,也没有来到你的眼入,是虚空的眼入,又不关你的事情,又空自观,何关汝入呢?又空自观自己的眼入,跟你的眼入又有什么关系?
[此不从空来。若说眼入,从空而出,则以空为见之根,出来时,前瞩(看也)尘境万象,回归时,应当自见其根];就是虚空当中的眼入。这里千万不能误会说,见其根,以为这个是眼入,不是的,是虚空当中,自己假设的。能出一定是能入,虚空自己能出眼入,回归一定是虚空当中的眼入。[当然不能见。纵使能见],这是虚空的事情,[乃空自观,何关汝眼入之事?三无所从来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无实体,无从来之故,当知眼入虚妄。以无实体故虚;无从来故妄,但是幻妄称相。上句明相妄,下二句显性真。谓眼入之相虽妄,妄不离真,其性本来不变,非因缘性;又复随缘而非自然性耳。初眼入竟]。它能随缘,所以,它不是无因。
[巳二 耳入 (分四)]
[午初 举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四 结妄归真今初]
眼入讲完了,讲第二、耳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人,用两个手指,快速的把他的耳朵塞起来,这个耳根塞久了,耳根劳故,就是头中已经作声,嗡嗡嗡,劳就是耳朵的声相,疲劳的声相,声音之相。头中作声,兼耳朵跟声音的劳相,都是菩提瞪发劳相。这意思就是:能缘、所缘,其实就是你本来的面目,只是因为你没有发觉而已,我们还误以为,有一个能缘的心,还有一个所缘的尘,其实都是你的自性所显露出来的。
[此亦自法为例。以塞耳成劳,易知之例,以例耳入,所闻一切音声,同一妄也。故呼阿难之名,而告之曰:譬如有人,此亦假设以显妄。以者用也,用两手指,急塞其耳,塞久成劳,以致头中发为虚响,故云: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三句,耳字意取耳入闻性],就是六入当中的耳入的闻性。[以性不自显,寄根说故]。诸位!这个闻性就是闻精,特别的注意,在这里六入其实就是六种,见精、闻精、嗅、尝精等等。寄根说故。[劳字乃指头中作声,以劳虽妄发,因境显故,故曰兼,曰与。谓不特声是耳入之劳相,兼能闻之耳入,与所闻之劳相],意思就是:能、所尽是妄,妄空就是真显。[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发劳相;比例发明,令知根尘同源,同一妄也]。
[《指掌疏》云:此三句有二义:一者比例信真]。用这个角度来比例、来信这个真。[言耳中闻性,本于真性菩提,人或易信;塞耳所发劳相,亦本于真性菩提,人皆难明,故曰同是菩提;佛意以根性本真,例彼劳相亦本真也]。诸位!这第一句就是一真一切真,就是能缘的耳根、所闻的外面的劳相,其实都是真心所影现出来的音声相,这个时候是讲站在真的角度。第二个是站在妄的角度,妄的角度,所有能、所有统统是妄,这个也很容易理解。
[二者比例知妄]。第一个比例是先见真,信真,站在真心的角度;第二个,要站在妄的角度,很简单,能、所统统是妄。[言瞪发劳相,唯是虚妄无实,人皆易知;耳中能闻之性],也就是带妄的闻精这个功能一直存在,只是有些妄。[亦惟是虚妄无实],在这里,只要会归到绝对的真,能所,能,只要带一点少许的妄,统统判为妄。说妄的时候,连耳朵带妄这个闻精也是妄,耳入的闻精叫做虚妄无实。[人或难信,故曰同是瞪发;佛意以瞪劳虚妄,例彼见性,亦唯妄也]。也就是要妄,统统告诉你:能、所统统放下,放下,那个就是真。而站在真的角度来讲的话,能、所统统是真,放下能所的妄,那么,真心就显露出来。
[二义中],前面的二种义理当中,[前义比例信真,亦可兼释总标中,浮尘诸幻化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之疑。以今瞪发劳相,与浮尘幻化无异,劳相本于菩提,重明幻化相,亦不离真也]。这是站在这个角度。[又瞪字],为什么用[瞪]字,我们用眼睛瞪人家,这是讲对的;可是,在这里,瞪,凡是一件事情持续太久,都是用[瞪]字,耳朵、眼睛用[瞪]字,意思就是:同一件事情持续太久,统统用[瞪]字来表达。所以,后面六入统统用[瞪],直直的看、直直的听,听久了变成疲劳相,鼻子、舌头、身根的触尘也用[瞪];意根也是用[瞪]。[前眼入取例瞪目发劳,而后五入,何以亦用瞪发劳相]?这个[瞪]就是持续久的意思。[当知目瞪发劳,妄见空华,菩提心瞪发劳,则六精俱发],六精持续久了,妄动,六精俱发。所以,这里讲得很清楚,眼睛的见精、耳朵的闻精、鼻子的嗅精、舌头的尝精、身体的触精、觉知性的意精,[故皆用瞪发劳相。初举例显妄竟]。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这个闻精必须借重二种尘象,发闻居中,[闻]就是闻精,发出这个带妄的闻精,发带妄之闻精,就在中间里面误判,所以,产生妄动。吸此尘象就是动、静,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所以,在座诸位,不是跑到山上里面静静的,就叫做修行,在这里已经很明显了。那只是一种方便,不想吵杂,过着一种闲云野鹤、修行人的日子;日子喔,不是心境,心境不一样,心境要大悟,动静二尘,了然于胸,知道此是妄。所以,大悟,住城市就是等于住乡村,寂静处;如果你心不悟,住山上等于住城市一样。那佛为什么叫我们住阿兰若?因为就以众生来论断,不以究竟的佛果来论断,释迦牟尼佛走到哪里,大悟的圣人,他哪里会被根、尘、识所动摇?佛为了度众生,就是示现这样子。
那我们现在讲堂,就住在这个城市,但是,我们其它的道场,就离城市比较遥远,喜欢静的人,就发配自己到其他的分院去住。在文殊讲堂有个好处就是:听师父的法,他就比较容易、也比较方便,看病也方便、买东西也方便。在这里就是运动比较不方便,出家众在这里运动,就是大家走来走去,也不能太大的动作;在山上,你怎么运动没有人知道。我就劝住在讲堂这里的法师,远离在家居士,好好安住,如果需要,身体是自己的啰,需要的话,找时间自己运动。这运动一定要让它流汗,它的新陈代谢。我们的新陈代谢,在毛细管(孔)它是一个最重要的!不流汗,它还没有办法达到新陈代谢的目的,流汗,这个毛细孔流汗出来,真正的新陈代谢、营养、分配,它就散开来。但是,不是流冷汗,身体就虚弱得不得了,你一直让它流汗,流汗完了,身体不行了!那个要看情形。[前五句托尘妄。现以其动、静不常,故称为妄。闻则托尘似有,岂属真实?此闻虽居耳根之中,吸入尘象,但名听闻性,亦显其唯是幻妄名相而已。下三句离尘无体,同前所解。二辨妄无体竟]。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这里是总以下的标列,[此总以标列,下则征起逐破]。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这个很简单,如果说这个闻入,耳根的闻入的闻精,若从静来,如果这个从静来,静的时候有闻精,就是闻性;那么,动的时候它就随灭。对不对?因为静就不是动了,所以,闻性就跟着静走了,动来,当然就没有办法闻动。如果闻性一定是从动来,静就应该随着灭,为什么?应该就没有办法觉察到这个静;但是,动来知动,静来知静,这个闻性无关于动、静。
[初句征起,下先破从尘来。若从静尘来,动生静灭,耳中闻性,即当随静尘以俱灭,应不能闻动;若从动尘来,亦复如是。二应字,俱读平声]。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这一句是:闻根必须借重动、静,如果说单根,从闻根而来,不必借重外在的动、静,那么,没有用!为什么?如是闻体,这个闻根本来就是没有能入之自性,意思就是:必须借重动、静。此破从根自己能生。[此破从根生,若谓此闻从根而生者,但有增上缘,必无动、静所缘之尘,如是闻体(根也),本来亦无能入之自性,以单根不立之故]。为什么?单根,它只是个工具而已,肉做的而已。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如果说:你这个闻入、闻精是虚空而出的,虚空自己产生闻性,有闻成性。意思是说:有闻亦得成为根性,如果这个闻入是虚空自己来的,那么,有闻就变成有情物了,虚空是顽空,是无情物,是不是?有闻变成有情物,有闻成性就是:如果有所闻入,那就应当是有情物的根性,那就不是无情物(虚空)了。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呢?虚空自己能够有闻性,又跟你的闻入又有什么关系啊?
[此破从空而生]。此破从虚空而生闻入。根性就是变成有情了。即成有情的根性,[若谓此闻从虚空而出者,是空能有闻,亦得成为根性,既成根性,即非虚空];当然就不是顽虚的虚空。为什么?[以闻属灵知,空乃顽碍故]。它是没有灵知的,也是一种障碍。[又空纵有闻,乃空自闻,即同他闻],空自己有闻,又不关我们。[何预(干也)汝之耳入?三无所从来竟]。又干你的耳入是什么事?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准上可知。二耳入竟]。
[巳三 鼻入 (分四)]
[午初 毕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四 结妄归真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解释一下:阿难!譬如说有人急畜,[畜]就是收缩,把它缩起来,把鼻子缩起来,叫做急畜其鼻,把鼻子缩起来。畜久成劳,经过一段时间,这鼻子一下通、一下不通,有劳相出现,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冷冷的。因触分别,因为有这个触就分别,现在鼻子通吗?现在鼻子不通了,被塞住了;虚,虚就是气通,有空间叫做虚。没有空间就是鼻塞;实就是鼻中没有空间吸气,气被堵住了,不通名为实,通名为虚。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么,鼻子,它是什么专属器官呢?就是气味的香跟臭,专门管辖这个范围的。
[此亦假设为例。譬如有人,急畜缩也其鼻,鼻息出入,自有常度],常度就是平常呼吸的长短,一定的程度、一定的长短,太长不行,太短也不行。[无故急缩,连缩既久,则反常成劳,即于鼻中,闻有冷触]。缩久了,闻到的空气是冷空气。[此冷触由缩风所成,因有冷触,则分别通、塞、虚、实;疏通呼吸之气为虚,闭塞出入之息名实]。实当然就是堵塞,不通了。[如是乃至,吸入各种香、臭等气,同一妄耳。兼鼻与劳:劳字指冷触及香、臭气;谓不特冷触,香、臭气,是鼻入之劳相,兼能闻之鼻入,与所闻之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之劳相,以根尘同妄故]。
诸位,如果你了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那好办事,不必讨论这么久。能缘、所缘;见分、相分尽是妄,虽然是妄,当体即空,完全是真,都是一个自体分所影现出来的,能缘的根、所缘的尘,统统是妄,那就不用再讨论了。放下就是,真心自然就显现。
[如第八番显见文云,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初举例显妄竟]。为什么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呢?色空是眼睛所对的,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这个很容易了解,解释一下:因为在这个尘,通尘,或者是塞尘两种尘,发什么居中?发鼻闻,加一个[鼻],要不然把这个[闻]当作耳朵就惨了。发鼻闻,鼻的闻精,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精离开了彼通尘还有塞二尘,毕竟无体性,必须借重通跟塞。
[然此鼻入,元无自性,但因浮、胜二根,对彼通而有闻,塞而无闻,二种妄尘,黏湛发嗅,居于根中,吸入此尘象,名为嗅闻能入之性]。但是,必须借尘。[此闻亦不过幻妄称相,离彼通、塞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能入之自体。上五句托尘妄现,后三句离尘无体。二辨妄无体竟]。
[午三 无所从来]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此总以标列],当知这个鼻子的闻精、闻性,不是通、塞二尘来;不是闻根而出,闻根,单根不能出,也不于虚空而出。[下则征起别破]。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就是:何以故?如果是从通来,塞的时候,这个闻精就灭,因为跟着通跑掉了,云何知道塞呢?如果这个嗅精、鼻的闻精,是因为塞而有,那么,通的时候就无闻,因此云何发明,[发明]就是了解,怎么能够鼻通的时候,了解发明香、臭等触呢?因为如果说塞有的话,通就无闻,跟着塞走了,云何能够了解香、臭等气?通的时候,就一定会了解是香还是臭;可是,如果说这个鼻的闻精跟着塞走的话,那当然通的时候也没有用,因为没有闻精。
[初句征,下先破不从尘生。若谓嗅闻之性,从有闻之通而来],通的时候称为有闻,从有闻之通来,当它通的时候就称为有闻。[至无闻之塞时],塞的时候就称为无闻精。[此闻必随通而去,应不更闻于塞,云何又知塞而无闻?既能知塞,则不从通来也明矣!如因无闻之塞,而有鼻入之嗅性,则至有闻之通时。此闻则应随塞而灭,无有嗅闻之性,云何通时,又能发明香、臭等气,来触于鼻耶?既闻香、臭,应非从塞而有也,抑又明矣]![抑]就是还是,还是很明显的道理,意思就是:没有什么好迷惑的,不难!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解释一下:如果说这个鼻子,单根就能生出闻性,不必借重通、塞二尘;但是,我们了解,如是闻根,它是离尘自体性的,本无[能入之]自性,入,它一定必须借重通、塞。单根,没有通、塞,哪有能入的东西啊?所以,本无能入之自体性,意思就是:根没有办法离开尘,根离开尘没有办法显现,尘离开根也没有意义啊![此破从根生。若谓鼻入嗅闻之性,从根而生者,则单根无尘,如是闻机(根也)离尘无体,本无能入之自性。以有所方有能],以有所闻,方有能闻,能所都没有,[今既无所入之尘,安有能入之根]?记得!能、所是孪生兄弟的,这个没有办法分开的。[则不从根生也,抑又明矣]!还是很明显的,没有什么好迷惑。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如果说从虚空而来,是闻精、是闻性自当返嗅你的鼻,因为鼻子里面有小小的空,虚空自己有闻,何关汝入呢?若从空出,是闻自当返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很容易看得懂。
[此破从空来。若谓嗅闻之性,从鼻孔之空而来者,是空有闻,自当回(返也)嗅汝之鼻根。因有回嗅二字,故知是指鼻孔之空,非外空也。纵许能嗅,但是虚空,自己有闻],虚空自己的事,[又何关汝阿难鼻入之事?是知不从空生也,抑又明矣!三无所从来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三鼻入竟]。这个不是很困难。
[巳四 舌入 (分四)]
[午初 举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四 结妄归真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这个舌稍微有一点不同,解释一下: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吻]就是这个嘴巴的二个角,电影男女主角常常接吻,口的二个角就是吻。用自己的舌头,舔自己嘴巴二个角,熟舐令劳,熟舐就是久,时间久,一直舔完左边角,舔右边角,叫做熟舐令劳,就是舔了很长的时间,就是舌触。就是久了,让这个舌识疲劳的意思,变成舌触疲劳相,自己舔自己的嘴角。这个人没有用任何的味道,其人若病,如果说这个人有病的话,自己生病了。则有苦味,因为身体有病,这个舌头的味走样了!这个是真的,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舌头的味觉会消失的,会变味的。无病之人,微有甜触,如果这个人没有生病,他舔久了,嘴巴二个吻角甜甜的。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记住!苦还有甜,当作一起讨论;这第二个就是淡,总共三种味道。三种味道,其实是二种情形,一个是苦,一个是甜,其实是一个有病,或者无病的时候的味道;一个是舌根不动的时候,淡性常在,不苦也不甜,这个是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亦自法为例。假设一事,譬如有人,以舌舐吻;舐即舔也。舌根无有外物可舐,但用舌入,自舐其唇吻;吻即口之两角。熟舐乃舐之既久],非常久,[令舌发劳。其人若病,舐之则妄有苦味,无病之人,舐之微有甜触。由此熟舐,妄生甜苦,正显舌入之根不动(即不舐之时),淡性(非甜非苦)常在。甜苦与淡,乃舌入之劳相,以此为例,兼能尝之舌入,与甜苦淡之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前三科尘唯举二],前三科是指眼、耳、鼻,不能弄错。这个[科]跟我们会四科,融七大那个科又不一样。前三科就是眼、耳、鼻,这个尘只有两个,眼睛是明、暗;耳朵是动、静,所以,只有举二个。[此科有甜、苦、淡三字,甜苦乃有味之味,淡属无味之味,仍为二种。初举例显妄竟]。
[午二 辨妄无体]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甜、苦]有味,[淡]无味,所以,这个就是用二种就好了,有味跟无味,有味道跟没有味道;有味又分成甜跟苦。所以,甜、苦一起讨论,甜、苦就是有味道,淡就是没有味道。因有味道,一个是没有味道的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就是舌精,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为什么讲二尘?因为甜、淡一起讨论。
[此辨舌入虚妄。舌入元无自性,但因舌动时之甜、苦,及不动时之淡,二种妄尘,黏湛发知,居于根中,吸此尘象,托尘妄现,名为知味能入之性。然此舌入知性,离尘毕竟无体。二辨妄无体竟]。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此追究舌入无所从来,总标非尘、非根、非空]。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解释一下: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这个舌入,就是舌精,从甜、苦而来,淡则知灭,到淡的时候,因为是甜、苦才有这个舌精,这个就是舌入。那么,到淡的时候,这舌精、舌入已经没有这个功能了。为什么?跟甜、苦跑掉了。淡则知灭,这个觉知之性就没有了,意思就是尝性,品尝这个甜味,已经跟着这个甜、苦味跑掉了;淡则知灭,云何知淡?到淡的时候,因为它没有味道;到淡的时候,这个觉知、这个味道已经没有了,这个舌精怎么能够知道淡味呢?如果这个尝知之性,一定是从淡味,跟着淡味走,那么,甜即知亡。甜就包括苦了,意思就是不知道甜跟苦。复云何知,甜、苦二相呢?
[初句征,下逐破。先破不从尘来]。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如果说从舌生,就不必借重甜、淡外尘,以及苦尘这些味道。意思就是:根不必借重尘,我们很清楚的,这个味根本来就没有自性,意思就是:一定要借重甜、淡,甜苦还有淡,才能显现舌根。
[此破不从根来]。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如果说这个舌入是从虚空而出,那么,虚空自己的味道,又不关你的嘴巴的尝知性,又空、虚空自知,也不关你的舌入。
[此破不从空生。三无所从来竟]。
到底是根、是尘,统统没有,求其究竟之处,空无自性,都不可得,一切法本自无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本非因缘就是不能说是因缘所生,因为因缘所生本来就空。本非自然性,也不能说无因的自然性而生。
[准上可知。四舌入竟]。
这个六入,文字和义理不是很深,我们就不在这里做太多的逗留时间。
[巳五 身入 (分四)]
[午初 举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四 结妄归真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一只冷手,去触另外一只热手,自己本身去感受,如果冷的这个力势比较大、比较多,那么,热者从冷。因为冷较强,冷势多,那么,热就会从冷,热就会跟着冷下来,因为冷的比较强。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果是热的手比较强,那么,冷的就会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因为这个触,身入有合跟离,这触有合触,还有离二种,这是触尘。以此合觉,手掌因合而觉,叫做合觉之触,显于手掌因离而知,因为身入是离、合二种尘象,所以,合觉或者是离知,合,要不然就离。合的时候也觉悟,离的时候也知道,这个就是触尘。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涉势就是冷热相如果成定局了,就以这个来讨论。因于劳触,因为两手相合,合手成劳触、劳相,这个触就是现冷热相涉之触,叫做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根身与冷热之触,都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举易知之身触,以为能例,显明身入虚妄。乃假设一人,用一只冷手,触合一只热手,两手皆属身根,与寻常有知之身,与无知之物,合则成触不同]。一般我们用有知的身去触无知的物,现在是两只手都是自己的手。[若冷之势力多,则热者从冷而成冷;若热之功用胜,则冷者从热而成热矣。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下,如是指上四句,用此两手相合,觉知冷热之触,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知触之用,以验身入所对触尘,有离、合二种]。离的时候知,合的时候觉,这统统是触,身体的触尘。[彼此两手,冷热相涉之势若成,乃因两手相合,合久成劳,故现冷热相涉之触。兼身下三句,谓不但交相涉入,冷热之相,是身入之劳相],兼能入的身入,与外面的冷热之尘象,[兼身入与冷热之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初举例显妄竟]。
在座诸位,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对不对?没有能所,你就知道嘛,能缘、所缘尽是妄,妄放下,它就是真。修行说难很难,说简单,也不是很困难。只是我们因为坚固的微细执着,太强烈而已。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这文字很简单。
[此身入之知觉,乃托尘妄现其相。因于离]尘、就是离知,或者是[合二种妄尘,黏起湛然之体],就是光明之体被黏住了。古时候用一个比喻,就是要把我们这个识心,跟这个性要剥离的时候,就象要剥了这层皮跟肉那么的困难!因为我们习惯于用意识心,妄,我们已经用妄心习惯了!认为它就是理所当然的嘛,突然用正等正觉,有时候众生反而不习惯。所以,要脱离、剥离那种执着,太难了!
这个就是修禅的人形容说,最后那关要破,那个微细的执着要破,简直要把身体的那一层皮剥下来,从肉直接剥下来那么的难!因为他已经无量劫来都用意识心习惯了,妄心都用习惯了,一下子用正觉的心,要剥离那个妄执、妄动、妄念、妄无明,最极微细的那一刹那,很是困难!底下,[发为觉精],觉精就是身为触觉。这个[觉]是触,身体的触觉精,身体之触觉之精,叫做触觉精。[居于浮、胜二根之中,吸入此尘象,名为身入知觉之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有身入之自体可得。离、合属二尘,违顺乃二相]。离、合违顺,离有违顺,合还是有违顺,要这样念。[苦触,则违背众生,厌苦求乐之心理,故曰违;乐触,则顺从众生,厌苦求乐之心理,故曰顺。离、合各有违顺二相。二辨妄无体竟]。离:离违、离顺;合:合违、合顺二相,这很容易了解。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身觉,这个[觉],当知是身觉、身的触觉,这个不是悟的意思,是触觉的意思。
[此总标无从来,下则征破]。
如是,阿难!当知是身体的触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身根而出,又不是虚空自己跑出来,这个文字很简单。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初句征,下先破从尘来]。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如果是从你的身根自己跑出来,不必借重离、合之尘,那么,你的身根本来就空无自性,一定要借重离、合之尘。
[四相,非指离合违顺为四,乃指离合二尘,各有违顺二相],有时候,这个身体离的时候好;有时候,离的时候就比较不好。有的时候合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合的时候不好。[则成四相。此破从根出]。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如果是虚空变成你的身体的觉触,那么,就不关你的事情了。
[此破空生]。就是无因而生。这个就是[三无所从来竟]。无所从来。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此中相妄性真之旨,如昔日僧问洞山曰:寒暑到来如何回避]?一下很冷,一下很热,寒暑来怎么回避啊?洞山禅师就说了,[山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找一个无寒无暑的地方去啊![僧曰:如何是无寒暑处?山曰:寒时寒煞阇黎,热时热煞阇黎]。这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正冷的那个时候,悟到冷的时候是虚妄的触,当下就是真。正热的时候,体悟到正热之时,悟热也是妄,热性本空。就在正在热你的那个,当体即空。阇黎就是尊称他,尊称你阿阇黎。寒的时候,正冷到你的那个时候,你能体悟到冷本虚妄,那个时候就是不冷,就是真心。热时热煞阇黎;这阇黎是尊称对方叫做阿阇黎。正是热到你阿阇黎的时候,悟虚妄则无所谓热,正在热你的时候,热性本空,往真心处悟,那个就是不热。冷的时候是妄,真心就显,热的时候是妄,不着,热性就消,就是这个意思。[此为达妄即真,处处总成华藏界矣!五身入竟]。
[巳六 意入 (分四)]
[午初 举例显妄]
[二 辨妄无体]
[三 无所从来]
[四 结妄归真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这个六入当中,意入就稍微有一点点困难度。解释一下: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哎呀!太疲劳了,困了就稍微眠。睡一会儿,[寤]就是醒过来了,意思就是:一下睡、一下醒。览尘斯忆,[览]就是历览前尘,因为在梦中的时候,想起梦中的时候,叫历览前尘,这个叫做记,醒的时候没有梦,梦境的记忆已经消失了。所以,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现在在讲忆根,忆恨就是内尘。集,这已经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外尘,它现在是对内的,内心里面的生灭之尘,用忆念。说一下子记,一下子又忘,是其颠倒性;物是成、住、坏、空,那么,心叫做生、住、异、灭。是其颠倒性,动念是生;安住一下叫住;这个念头变了,有异;到最后念头消失了,这个是灭。所以,生住异灭就是生灭的简称,讲[生灭]是非常简单之称,总称叫做[生住异灭];但是我们中国人好简,讲生住异灭麻烦,为什么要讲四——生相、住相、异相、灭相?讲生灭,就知道法是无常的。
注意!生住异灭是心念变化的专属名词,如果是物质世界的名词,叫做成住坏空。比较大的、外在的物质世界,称成住坏空,不称生住异灭。动念称生、住、异、灭;外相称成、住、坏、空;人类称生、老、病、死;气候称为春、夏、秋、冬,这个稍微理解一下。但是,总归无常,它的共同性就是无常,生住异灭。吸习中归,就是吸入现在的习性的生住异灭,中归就是最后落入、归于意地,归于意根。吸入现在的种种的习气的生住异灭,或者成住坏空,而落入到怎么样?归于意地,归于我们意根。不相踰越,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起,不相逾越,称意知根,我们叫它做意知根。兼意与劳,[劳]就是生灭相,疲劳的生灭相,得失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么,我们这个得失相、得失心,这个就非常困难!
在座诸位,这个生灭的尘,尤其是意根,一执着就非常困难!举个例子,譬如说你身上有很多的珠宝!假设珠宝价值三百多万,或者是一些比较价值的一些首饰。突然有一天被小偷统统偷走了,诸位,你那个意根,那个生灭的心,要很久很久才会弭平,很久!本来是拥有三百多万,可以换现金,尤其是现在金条,慢慢涨,涨得吓死人了!哇!三百多万统统没有!以前拥有这些东西,现在突然灭了,没有了,这个内心里面那种得跟失、生跟灭,对这个相上那种执着,是很辛苦的,非常困难!
譬如你的儿子,一直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这样栽培他,突然一间都没考上!所以,我们一个人说到要放下,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讲一讲很容易,那就放下,碰到你儿子、你女儿,放不下,真的!这个就是我们人类的意根是很难突破的,生灭得失心非常困难的!
[此亦举意入易知之例,以显虚妄。假设一人辛劳疲倦,精神不足,意根不对缘境,则妄现睡眠之相;睡眠既熟,精神恢复,意根不甘滞寂,则便现醒寤之相;此乃约忽寐忽觉而言],不是指晚上,[非指夜寐夙兴也]。[夜寐]就晚上睡觉,早上就起来,不是那种睡眠,是突然忽睡一下;就像我们现在打个盹儿,不是指晚上一觉到天明那种睡觉,五、六个钟头的。[据此则劳倦睡熟,俱指意根,取此虚妄易知者,比例意入虚妄无体。览尘斯忆,失忆为忘者:以既寤之时,则历览前尘],回想梦境,[而斯忆(记也);欲睡之时,则失忆以为忘]。历览前尘就记忆起来了,欲睡的时候,这个记忆消失了,叫做忘。[又正睡之时,梦中独头,所缘览尘境,亦称记忆];梦中独头,正在睡的时候,又起现行了。醒过来的时候,[既寤之后,则梦沉境寂],忘记了梦境里面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这个时候[亦曰为忘]。所以,这个记跟忘,有时空性的,但是总是颠倒。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者:以上忽眠、忽寤,或忆、或忘,皆属颠倒之相。生、住、异、灭,对眠、寤、忆、忘而说]。刚刚睡觉的时候,[初眠为生,正眠为住;将寤为异,寤已为灭]。醒过来的时候叫做灭,因为不再睡觉了;灭就是不再睡眠了,醒过来了,[始忆为生,正忆为住;将忘为异,忘尽为灭]。所以,这些名词,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有时候它都站在某一个时空,在形容什么事情,有时候会用生住异灭;但生住异灭是动念的专有名词,用在念头上,这个是唯识学里面讲得非常清楚的。[寤忘准此可知]。
[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者:谓意根能吸入现习,生、住、异、灭四相,次第迁流,中归意地,前不落后,后不超前,不相踰越,称意入为能知之根焉。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世人只知,眠、寤、忆、忘,为意家之劳相,并不知兼意知根,与所缘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初举例显妄竟]。
[午二 辨妄无体]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因为在这个生、灭二种妄尘;其实是生、住、异、灭。生灭、生住异灭就是内意根的尘,意根不是生尘、就是灭尘,你要牢牢记住这个。眼睛不是明就是暗,耳朵不是动就是静。而这个意根不是生就是灭,这生、灭二尘为意根所缘。所以,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因为它约缘内而言,叫做集知。吸撮内尘,就是法尘,这个内尘就是法尘,半分色尘、半分心。见、闻逆流,就算眼之见、耳之闻等根,要把它返回去、逆流回去,也流不及地,也没有办法流入意根之地,名觉知性。所以,这个觉知性,完全纯粹是五根落卸的影子,完全是在里面的,叫做内尘的,不是外尘的。
[此生灭,乃前五尘,落卸影子,有生、灭二种法尘之别。意入因于生、灭二尘,黏起湛然之体,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如幽室见]。幽室就是暗室,[吸撮内尘]:吸取内尘。[即吸取内之法尘,为己所缘。前五科]当中,就是指眼、耳、鼻、舌、身。前五科是[向外,故云发见发闻等],往外叫做[发],向内叫做[集]。你看,中文用字是很小心的,发见发闻,就是往外叫做发,你看,[今云集知者],向内叫做集,[以其但约缘内尘言]。只缘心内之尘叫做内尘,心内之尘就是生、灭。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者:前五根缘五尘之境;见、闻二字,该余三根],当然包括其他三根,包括鼻、舌、身三根。[皆顺流外缘;倘若见、闻等根,要逆流反缘,也缘不到]意根。[因五尘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为意根之所独缘,故曰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此能缘性,名意入觉知之性,亦不过托尘妄现而已]。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现在就要讲意根空无自性了。
[然此觉知之性,既是因尘而有,离尘自应无体可得。《正脉》云:寤寐不同上眠寤,彼是假设,取于睡时,此是法尘,但约神思昏、明而已。二辨妄无体竟]。前面讲的是睡觉,现在讲的是法尘,不一样的。
[午三 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这个一看就知道。阿难,当知这个觉知之意根,不是那个时候,醒或者是睡那个时候来,也绝对不是生灭而有的。所谓[生]就是有苦乐之感受;[灭]就是没有苦乐的感受,在这里稍微了解一下。灭是内守幽闲寂静之境;不是开悟那种寂静,只是比较没有苦乐的感受那么强。简单讲就是说:苦乐的强烈的感受叫做生,意根里面觉得生;苦乐的感受没有了,叫做灭,就这么简单!所以,这个你要特别注意,内心里面对苦乐的感受,为什么?它纯粹内嘛,这是讲感受,内在的觉受。对苦乐的感受有了,比较强,叫做生;苦乐的感受没有了,就是内守幽闲寂静之境,也不是因为苦乐的感受有没有,而有意知根。不于根出,也绝对不是说,这个意知根自己跑出来这个觉知之根;亦非空生,这个谈到意精。
[此总标,下征破]。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这一段有一点难,何以故,说:为什么?若从寤来,诸位!此觉知之意入,若从醒的时候来,醒的时候才有意精,寐的时候,意精就没有了。寐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觉察到寐了,将何为寐?[寐]就是睡觉,那做梦的人又是谁啊?那个意入就跟着寤的时候跑掉了;意入跟着寤跑掉了,寐的时候在睡觉,做梦的时候又是谁在做梦啊?寐即随灭,因为没有办法觉察,因为寐已经没有意入了。那又有谁能够在做梦的时候,了解说做梦到底是谁啊?
好!必生时有,灭即同无,必这个意根的觉知性,生的时候才有,就是讲生、灭法,这个意根的觉知性在生法的,意思就是动念,动到执着的那个念头,这个法尘生的时候,你才说这个意根的觉知性才有;那么,灭的时候,这个灭不是说灭无,是说没有苦乐的强烈感受的这个时候,就即同无。这句话意思就是这个苦乐感受很强烈的时候,你这个意知根觉知它是有,如果说这个时候才有意精,那么,灭尘的时候就没有,因为没有苦乐感受的时候,没有强烈的时候,灭就同无。
再讲一遍: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你一定要说,这个意根在觉知性生尘的时候,生出这个法尘的时候,这个意入才叫做有的时候;那么,当意入的生没有的时候,这生尘没有了,灭尘就没有办法觉察了,灭尘没有办法觉察就同无,令谁受灭?那么,灭尘来的时候,谁感受到这个灭尘呢?谁能够感受到内守幽闲寂静之境呢?意思就是这个意入,不随生尘还有灭尘而改变,不管你的苦、乐生尘走了,就算苦、乐生尘没有了,这个生尘,意入还是可以感受到灭尘。若从灭有,生即灭无,如果这个意根的觉知性从灭才有,因为灭了,才有这个觉知根;那么,这个[生]就是法尘的生,就灭无了,就没有觉知性。灭才有觉知性,生的法尘当然就没有觉知性了。谁知生者,又有谁能够知道,生法尘的时候,这个觉知性有苦、乐种种的感受呢?又有谁可以感受到苦、乐法尘之生呢?
[初句征;此先破从尘来。若谓此觉知之意入,从寤而来者,至于寐时,此觉知必随寤而灭,又将何者而为寐乎?即今寐中,能做梦者,又是谁耶]?因为已经跟寤的时候跑掉了,那么,睡觉当中做梦那个,能知道做梦的又是谁啊?意思就是:意入、意根,当然就没有跟着寤的时候跑掉。[若从寐来],只有在睡梦当中,那个意根才显现,[类此可推。若谓此觉知,必从生尘有者,至于灭尘时,即应同生尘而无矣,又令谁领受灭尘,而内守幽闲寂静之境耶]?换另外一个角度说,[若谓此觉知,从灭尘有者],灭尘有,那么,生尘当然就没有了。[至于生尘时,即应同灭尘而无矣,即今能觉知生尘,分别苦乐者,又是谁耶]?意思就是:并没有跟灭尘跑掉啊!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如果说这个意入、意根,不必借重于寤、寐二相,寤、寐二相其实就是生灭。随身开合,这是指内在的心脏、肉团心,经典是这样讲:我们白天的时候,心脏是开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心脏是合的,这用肉团心来讲。随身体的肉团心的开,就是醒了,合就是晚上睡梦了、睡觉的时候。离斯生灭二相,就是寤、寐,生灭二相、二体,离斯二体,此觉知者,这个觉知性,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此破从根出]。单根,是无自性的。[若谓此觉知,从意根出者,寤、寐二种之相,乃随身根之内,肉团心开合而成。肉团心是肉质,状如倒挂莲华,寤则开,寐则合,离斯(此也)寤寐开合二体,此意入之觉知,同于空华,毕竟无有能入之性,是则根尚叵得,如何可说从根出也]?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如果是虚空自己出,虚空不关你的事情。
[此破从空而出。若谓此觉知]性,[从空出者,空性顽钝,根性灵知,虚空本属无知,纵然能有知觉],就算虚空能有知觉,[自是空之有知,何关于汝意入之事]?也不关你意入之事,[以上追究,此觉知者,来处不可得。三无所从来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六入都是这样,是故当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都是虚妄;六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底下是告诸如何来破无自性,讲到无自性的事情。
[准上可知。此处《正脉疏》,交光法师,发明入、处、界三科,破法有三种差别],破法就是让他了悟空无自性。为什么叫破法?让众生了悟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纯粹是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叫做破法,破就是要让大家了解相妄。好!下面师父来一一解释,此处《正脉疏》,交光法师,发明入、六入;处、十二处;界、十八界,三科,破法有三种差别,[为千古独唱]!
甲[一者约缘破]:约外在的缘,[言不局本法,广破外缘也。如灭火不径],[径]就是直接,不直接[扑火,但抽去其薪],譬如说你要破这个眼,那么,把这个明、暗除掉,[火自灭矣,以火无自体也]。所以灭火不直接扑火,釜底抽薪,[薪]就是木柴,火就自然灭,以火无自体性。
乙[二者更互破:言二法相依而立],就是根、尘,根尘相依而立,[即须更互破之]。破根或者破尘,[如蛟水相依],蛟就是蛟龙,古传说中一种似龙而能发洪水的动物,我们说蛟龙。蛟龙依水而住,所以,怎么样?[两皆为患],你要除掉蛟龙,[除之者],很简单,[驱蛟绝水之本],把水断掉,意思是说你把这个蛟龙除掉就没有水了,这当然是古时候的传说啦,重点是表法的。[泄水],你把这个水泄掉,那么,这个蛟龙就没有地方可以居住。[破蛟之居也]。因为这个蛟龙居住在水,是不是?蛟龙会制造水,水又养着蛟龙,所以二个互相就是患。
丙[三者从要破]:从最重要的,从精要处破。[此有两种],丙一:[一者二法从要破]:就是从根、尘的最重要的部位破。[如两木相倚而立,但推倒一边,二皆倒矣]。就是空无自性的意思,其实这个统统在讲空无自性,单根不生、单尘不生、单识也是不生。丙二:[二者三法从要破]:就根、尘、识,这后面会讲到,十八界的时候,三法——根、尘、识,从要破。[如筋]、就弓箭,用弓箭来分析,筋当然就是做线的,弓箭的那个线,拉的。[胶]、粘的;[角]就是弓箭。做弓箭用硬的,做弓箭用角。[三合为弓,而胶为其要],胶就把三种粘住了,[但除去其胶,则筋、角皆不成弓矣]。筋是线,因为没有粘住,线没有用啊,还有那个弓也没有用啊。[故此六入,全是约缘破],诸位!约缘破就是依甲。[尘即其缘也]。六入就是眼睛的、耳朵,乃至于意的生灭,就这个来破。
[下十二处,兼更互破],就是乙,依乙的方法破,后面会讲到。[及二法从要破也],二法从要破就是丙一。[眼、色、耳、声四处],就是破眼见声色,或者破色生眼见,眼、色、耳、声四处,[更互破也];到底是眼见生色尘呢?还是色生眼见呢?这后面会讲到。这是十二处,十二处上面讲眼、色跟耳、声四处,当然还有八个地方。[余八处二法从要破也]。余八处,如果是鼻就对嗅;舌就对味;身就对触;意就对生灭。余八处就是鼻、嗅、舌、味、身、触、意、法,意就是对法尘,就是生灭。[又惟身、触二处,独约根破],就是根身破,从身的要来破。[余六处独约尘破也]。六处就是鼻、舌、意,约外尘来破。[后十八界,全是三法从要破也]。三法从要破就是丙二,根、尘、识三法从要破,[然文虽从要]而破,[意实并破],意思是说:虽然文章从重要的破其无实体性,都是相依,就是缘起、空性、相妄性真;但重点其它他的用意是同时破。
[非同六入],不同于我们这一次的六入,刚刚讲的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不同于六入。[正意在根也]。这个正意就是重要的用意在于六根,因为根里面有这个见性、闻性、开采不生灭性。从根开采见性,从这个见性扩大到如来藏性,愈来愈广,到最后就周遍法界的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所以,先从根,再来慢慢扩大,变成周遍法界如来藏性。正意在六根,如果这个六根的根性开发不出来,那么,更谈范围那么大的宇宙的如来藏性?所以,正意在根,重要的用意就是在六根;在其它的经典都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而在《楞严经》首重六入,因为这六入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也是解脱的起源;六根让你攀缘六尘造生死业,诸位!你要解脱就是从这个地方解。六根横的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要直接深度的就是:动、静、根、觉、空、灭,这个后面会讲到。解六结,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就是在这个,后面会谈到。[详其结处,盖可见矣。卯二六入竟]。最后的时候都是结妄归真。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