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金刚经浅释,金刚经全文,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5——手机学佛网

金刚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5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释迦牟尼佛如何示现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的妙用? 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无非是把佛性把本来面目把宇宙的实相,畅开胸怀,示现于我们,也示现于大众。是故在此世界经行,行住坐卧,四大威仪,这些威仪经行都是不离实相。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世他的目的和他的本体,互不相违背。直接显现出我们本来的实相就是真如实性,让我们真如实相起到妙用。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无非妙用;如果他吃饭穿衣睡觉以及行住坐卧一切行为与妙用不相应故,释迦牟尼佛一定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他跟我们的行住坐卧如果是一样的话,必定会有烦恼生起。而他的行住坐卧与我们的行住坐卧有什么区别呢?在经典上讲都是一样的,唯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众生不知道,这是佛!你是众生他是佛。开显什么呢?我相信他的真如实相,和我们的实相应该是无二的;但是他的妙用,与我们的妙用有什么区别呢?也就是他的解脱跟我们的解脱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他不开显金刚经,那我们永远不知道;或者说佛陀跟我们是一样的有烦恼。

  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之妙用是如何迷失的?如何找回?

  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开显了妙意以后,他的行住坐卧是妙有,但我们的行住坐卧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迷失了我们本来的真如实相,所以妙有不能现前,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妙用,是我们的妄识。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他的金刚心,能断除我们的识,识就是这个烦恼体,断除起妙用的时候是什么?名为智慧,智慧是了不可得。无非是要显示他的本心,显示本心必有妙用现前。我们学法的时候,就是说我现在看到的这个妄体,和我们攀缘的这个境,双体全部断了,那么说你的妙有立即现前。释迦牟尼佛在前面讲的这段话,无非是示现释迦牟尼佛的本来的实相与妙用无二故,也就是说他的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和他的真如实性,还是互相不会有任何冲突的,并且是一体的,他是妙用。

  佛陀三十年中才开显金刚般若的密意?智慧如何仅成为名言?智慧何情何形成就的是妄心?

  妙用有无尽的大悲心,含摄在他的行住坐卧无言之中,不能用言辞代替;不是能用绞尽脑汁的思维来代替,不是攀缘心所代替,因为他完全是无缘无识无攀无念无相的体里面,这里面呈现了佛陀无上的大悲心,不可思议的大悲心。而这种大悲心极少人知道,包括释迦牟尼佛很多的弟子都不知道。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我们的对面;而在对面的这个体里面我们没有发现妙用,以及名言我们分别不清,所以产生了种种的疑惑。释迦牟尼佛三十年中才显现出金刚般若,这个金刚般若把他本来的心展现开来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展现他的妙用;无非是显示众生的真如实相;然后显于众生的妙用。断烦恼,名言上叫智慧;烦恼断了就叫智慧,并不是有智慧断烦恼。紧紧记住:如果烦恼不断?我有智慧来断,是错误的。智慧是名言而已,没有智慧可得。悟明佛性,悟了金刚经与我的实相相应的那一刹那,烦恼即断,所以起名为智慧,这要搞清楚。所以很多人说有智慧就可以断烦恼,如果以是用思维来断,就是以妄制妄,妄上加妄,头上按头,越找越烦恼;所以没有智慧可得,智慧的意识也是妄心。比如我现在看到这个灯,这叫什么?叫智慧。智慧有名吗?因为这个灯就是我们的金刚心,我们现在断除了黑暗的烦恼,但是于其中叫做智慧,你不能说这是智慧把他断掉的,不能说我的妄识里面用智慧把他断掉的。是这个灯本身是金刚妙体,是金刚心是我们的佛性,是我们通达于金刚心的那一念,这一实相的现前起了一个妙用。所以有根本智、后得智,种种智现前。

  根尘对立的祸根是识,如何断识?照识本空是为根本之断,不断自断,无断可断。

  故心经中讲“无智亦无得”,有智可得那就麻烦了。这种智也可以说叫自然智,无为智,根本智,把它起个方便名字叫做智;事实上不叫智。我们认为有个识的意识,那到底有没有一个单独的识呢?我们有一个识的存在叫妄识;妄识不可得的。认为有个六根六尘六识,识的建立就建立了根跟尘的对立,因为有对立才有妄识的出现,如果你有一天,根跟尘不对立,或者你悟到这个道理:我识是妄体,不需要识的,本来就没有。在没有的情况下,我就没有了;跟这个世界万物同为一体。这个识断了,正好明悟真相。并不是断识取真,你断识取真是妄上取妄,不是妄上加妄吗?这个识不需要断,因为本来就没有。唯有让你明了真相,然后依名观照,妄即断,实相即现前。懂得这个意思吗?所以讲金刚经他是一个断妄断烦恼之体,金刚经主要是金刚心;金刚能坏一切烦恼故,故名谓智慧。

  昨天晚上讲到第七难易行。金刚经本身是最上乘的教法,因为直接与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实相是相应的,那么我们的实相到底什么样子呢?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一切相的体就是无相的理,无相的理就是有相的事,这是个理事圆融的法。这个理事圆融是一个上,对上来讲是不离空,下不离有,空有不二。如果你了解上乘的教法,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大悲心和大智;上会于诸佛下会于十方众生;这是方便。为什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你只讲空而离开有是断,执于有离开空是常;断常二执是不可以见性的。像阿罗汉偏空依空而住,像众生偏有依情而住,我们跟阿罗汉都是住在一起的;法空即是阿罗汉,法有就是众生,一个偏情,一个偏智,二边执都是错误的。

  无念的真实内涵,真实基础?难于何易于何?

  金刚经绝对不是阿罗汉,也并不是众生,哪是什么呢?不偏有不偏空,取于中间,这个中间的体是什么呢?也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即后面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法界之体,无所住故,生无所住的心,在一切法界里面本来无住,因无住故生此心,而此心不住故,无住即无念故,无念识即断。那个无念并不是我们不打妄相的那个无念,是超越心智超越识,本体的无念,而这个无念里面有无量的相在,而此无念的相里面是无念体,这个叫做无念。这个无念每人具足;不动不摇,明了的人,人人具足,不明了的人还认为坐在那个地方达到无念的状态,其实无念体是超越情超越识,其实连这个无念体都不存在。无念体彻底超越了无所住体,无住是法界一切事,无念是法界一切本心,如果你无念与无事相应故,此心此法相继圆融,因无念即佛,无住即是菩萨,所以菩萨叫无住涅槃。无念与无住就是心与法的互不相舍,它也不是一,也不是二,因为无住故,无念故;超越情识,不可思议境界。无念无住妙用就现前了。

  法界本来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无念,应无所住而无住,而无住体、无住之相建立了无念之体。过去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安住在无念体,他安住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体里面以后,慢慢的自己就空掉了,发现自己有个觉识,妙用现前;哎,自己在“空”里边在三昧里边,啊,这个世界空荡荡的,心出来了此为修证。它并不是靠劳动在做,完全是一种明了实相以后,安住自己的心觉照了这个体,忽然“妄识”全断,寂空,这时候这个世界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现前的时候,就像六祖,虚云老和尚开悟一样,顿时虚空粉碎,整个世界变成净体,妙用现前三昧现前。释迦牟尼佛告诉你就是这样的行住坐卧,不过憨山大师只是信了一下而已,而释迦牟尼佛从始到终吃饭穿衣睡觉,都安住此净体在我们人间示现,可我们看到他示现的妙用(吃饭穿衣睡觉),永远也看不懂。我们也吃饭呢?一点也不一样;就像憨山大师到了一定境界,我们说他怎么还在地上走路啊;吃饭穿衣睡觉不是没有什么分别吗?但是他的境界和我们现在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他住在无相无住无念的体里面。

  觉念如何产生?其真实妙用?其强大之力的状态?

  妙用现前而一切色不变一切相不变,还是这个体。说难又难,说易又易,说难:难伏其心,它是非常细腻的,难断我们心中种种的迷惑,迷惑使我们的妄转不过来,不能以一念诀窍的心刹那之间进去,被外面迷惑,再迷上加迷那就更麻烦了。真正办道之人,静下来细细的去体察,一念诀窍现前刹那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什么戒定慧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了;一切外面的相都不存在了;所有的四相对你来讲已经没有了,但是在外面看起来全是圆满的。理上一旦通达明了锲入以后,你内心中的观照力,你内心中的安住力,那种无念而放下的力量非常的强大,一旦明了了,证悟了这个道理;乃至一念现前,你会得到终生的受用。为什么呢?了知实相,找到了诀窍故。所以随时随地可以放下万物。说难:就是难遇到这件事情,难遇到金刚经;难看到对面的释迦牟尼佛的真实相,难在我们不能够一念进入。我们的心在此世界迷失的很深,妄念纷纷妄执很重,以妄求妄的心,虽然有一点修行,但只不过是在妄上面下功夫而已;不能在真如实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下功夫;往往是以妄套妄。

  念佛之念的详实剖习:立何念,空何念,念何念?何种人念佛一辈子不过是在妄识上转圈而已?你有妄念一直狂奔的状态吗?妄念太重的根源及对治办法?

  就像我们念南摩阿弥陀佛,就这样每天念多少多少,念多少的这个念头叫妄念,虽然念得很清净也超越不了。有一天跟人家讲法的时候你静下来,悟到妄念无非是互念啊,有人自悟,有人因他而悟。念阿弥陀佛,猛然那个心到对面去了,刹的一下你这个妄就断了,过去一刹那妄全断,一断全断。如果你不过去,在妄里面怎么清净都没有用;一旦过去了,原来当体即是。特别我们要培养一个纯洁的心,我们不需要东跑西颠的,不需要去建寺庙搞这些东西,把心搞妄了。但是也不能否定大菩萨,大菩萨他有这个心力,有很大的力就可以把地球托在手上,但还能轻而易举的给你讲话,他内心力量非常强大。像国王可以做很多事情,他心里很定的;像我们做一点事情心里就会烦躁,把我们的心就会搞乱掉,作为我们这些人善根不成熟尽量的少事,不要无事找事做。因为你没有这个量,如果你有这个大量是大菩萨,你有大力;或者你悟到以后再去做也可以啊。如果你有大力,又可以做但又可以观心。有人搞些音乐,唱歌跳舞来弘法,行菩萨道,实际上我们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能够安住在这个体里呢?安住不了这个体那不是行魔法吗?这个很危险的,完全是在妄识上面下功夫,就像捞水里的月亮一样,你捞了一辈子也没有用;你完全是个妄体,妄体都是识是三界中事,跟金刚心离得很远很远。不能起妙用的最大原因是我们的妄念太重。有人念佛阿弥陀佛只要一天他就可以达到清净,然后他就过去了;有人念了多年他也过不了关;为什么呢?妄念太重;妄念太重是平时薰习的妄念太多,他平时一直薰习这个妄念,所以妄念一直处于狂奔状态,根本停止不下来,就像拼命吃白粉者你跟他讲佛讲金刚经有什么用?

  我记得很清楚,在火车上你千万不要讲什么珍贵的佛法,你就给他讲念念佛,清净一下很快乐就可以了。讲任何话是听不进去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火车上走来走去,妄念很重妄想很多啊,在那里面讲什么东西都听不进去;所以妄念太重讲不进去的;讲都是白废的。那么我们生活中就像坐火车一样,如果你不断的在寻思找事,绞尽脑汁思维,跟法不相应的这个体一直在弄,到最后面你妄不能停,停止不下来,所以讲金刚经也没有多大的用。你在这里听金刚经,出门就是妄念;马上就忘记。就像我们平时讲阿弥陀佛一样,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出门就讲是是非非;为什么呢?妄念靠他念佛的力量停止不下。

  为什么停不下来,他不知道那一念的觉念,他只知道我自己要数多少遍南摩阿弥陀佛;捏得手都青了,那是在起妄在执著啊!过去有法师规定自己一天要念四十万声佛号,后来他才知道几万声佛号无非是几万声妄想而已。他不注重“南摩阿弥陀佛”的一念,而注重多少遍的那个“南摩阿弥陀佛”的一念,所以后者是识是妄念,这个妄念不断不断地动,他没有清净,他注重这个妄念去了;他也晓得怎么念南摩阿弥陀佛;也不求清净也不求烦恼,但是注重妄识了。如果住到法性里面去,一百万声“南摩阿弥陀佛”都是那一念的时候,那个就是我的真如实性,就是我的法性,因为真如实相在净土法门以阿弥陀佛名号代替了;阿弥陀佛名号其实就代替了金刚心,好多净土门人不识金刚心。其实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法界,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光明无量,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寿命无量,寿命无量代表一切众生的生命,光明无量代表一切众生的法界,十方法界。寿命是以众生为寿命,光明是以众生为光明,没有众生也没有光明存在,没有众生寿命也就不存在,无量寿无量光是以众生寿为寿以众生之相为光。

  所以南摩阿弥陀佛这声佛号代表你本来的自性,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大法性,没有我的,我的心以无量寿来代替,我的相以无量光来代替,这个世界哪里有我呢?你一心安住在南摩阿弥陀佛名号上面,于无量光无量寿里面,无事不变。说是事他又是无事,没有我故;但是没有我里边,又有无量的事,无量事也是没有事。也就是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是无量相,而生其心叫无念,应无所住叫无住,其相无住故也就是真如实相;无住无念故,无念就是实相。外面的相在净土法门讲:无量相叫无量光,无量光里面都是阿弥陀佛里面的无量光,没有我,没有我的念了,都是佛念,因为佛念故,真如实相现前。无念妄即断,因为南摩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绝对超越你的情识情见;南摩阿弥陀佛就是一个独立的我,一个独事的我,一个独心的我,这里面完全把你个人的妄执断掉了。所以念南摩阿弥陀佛里面,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你这个一念就代替了万念,你这一念不断的相续你就进去了。有一天就像憨山大师一样:啊,大地无寸尘;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存在。这样念南摩阿弥陀佛才会相应;能悟到这个道理能这样想的人,他是易行。

  什么叫易行呢?易行的人就在眼前,但是又难行,难就难在我们执著于妄,执著于我见,执著于法见;我们无量劫来执于生死;所以不能一刹那时间悟入,不敢承当,所以叫难行,声声微妙啊!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难是难在大家不认识;易是易在他的行住坐卧,你看乞食就是一个平常之事,你说容易不容易?他的妙行就在我们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说难也难说易又易,说难大家都不认识,说易就在当下在眼前,不需要头上按头,妄上加妄;以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接触的体。所以这里面主要的讲无住无念,要是易你就在无住无念体里面产生妙用;他的行就是我们的行,一旦会到就是妙用现前,立即可以现前。你会不到那就是难行道,处处我执法执。

  戒定慧行:以戒定慧的心来引导我们,因为法性本身具足戒定慧。我们乞食本身就持戒,知足常乐,行平等法,行知足法。知足法是心,平等法是法界,于法界生平等心,于心生知足,这个叫做持戒。心不知足,法不平等,是谓犯戒。敷座而坐坐为定,吃饭后坐下来叫入定;持定境;因戒定而生慧故。释迦牟尼佛以戒定而不离慧,慧不离戒定,戒定是相,慧是它的理是它的体。展现慧:无非是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不离戒定,就是吃饭穿衣睡觉乞食,心中非常知足;我们是不知足的心,佛陀是知足的心;我们是不平等的心,佛陀是平等的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走路的时候,他那种状态安住般若,安住金刚,安住实相,安住真如实性。没有一个戒可得,没有一个定可得。戒定在我们此世界讲只是个方便;不以戒定而成就慧,你的戒定是方便言辞。慧的体是以金刚为体,戒定是以世间为体;我们执著把这个世间体当成是一个实相了,实际是戒定是依慧而立。没有慧就像释迦牟尼佛没有体哪来的相呢?所以戒定依慧而立,而后面会讲到慧会扶持戒定,如果没有慧就没有我们的真如实相,不可能有戒定之光,而戒定它又无体,所谓戒哪有体呢?戒者对众生讲叫戒,对佛来讲戒是无体的无相的。但是我们众生执著戒有相。

  为什么呢?我们执著第一个执著于名词,第二个执著于相。什么叫执著于相?我们犯戒才有戒,我们不犯戒还是执著于戒,不犯戒的时候执著于戒的名词,就是有一个“戒”,天天在讲戒把名词抓在手上;其实我们不犯了,为什么要把它一直抓在手上呢?因为戒本来是无相的,从名言上讲从犯戒上讲,我们都犯了过失;也就是说你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告诉你都犯了过失。如果你不明了慧的话,持犯都是过失。如果有了这个慧的体,你这个戒定自然具足。在此世界戒定是无相的,所谓定哪有相呢?定生万法,万法由定而出,定是来自于一心。过去我不是讲过,定有二法:定与不定;不定为六道,定为四圣;定里边可以生出四圣法;但是我们不定的体里面可以生出六法。故十法界依定而出,十法界是个定就是意。意是从哪里出来呢?意是幻体;把它分开来就没有了;意唯心而出。心是什么呢?心出于十法界,十法界本是一个心。心有十法界吗?心是没有十法界。那十法界到底怎么出来呢?唯意而出即是分别心;分别心有定与不定,由定与不定产生十法界,对心来讲都是虚妄之体。心是超越的,不在情之中,不在分别之中,不在执里面,不在识里面,不在意里面;也就是说心是独立的。我们讲的佛性、觉性,也就是我们的实相、真如实性,在经典上讲叫做毗卢顶上法;在禅宗里讲叫做破三关就是出关,出毗卢遮那佛跟佛七度。

  大家想一想,因讲般若故能生戒定,戒定无相故由戒定无相而生般若。为什么经典上讲:“若人持戒修福者,就可以生出金刚信心”如果你要是戒具足的话一定是无相的,无相就能生信心;戒不具足便不是无相,因戒不无相故,不能生此信心。你执著于有相,怎么能对金刚生起信心呢?所以放下有相,你戒定无相与般若相应叫理事圆融。慧是心,戒定为事,事无所住,无所住就无相,无相即无念,无念为定,无相为戒,无戒无相才是妙用,般若就是妙用啊!所谓妙用,戒而无戒,无戒而戒;我持戒但无戒体,无相体就是有戒的相,有戒相而生福故;所以此人福报广大;戒定都是生长福报的,世间的福报和出世间的福报,都是在戒定里边的。所以这个戒定要依慧,慧能补于戒定;如果你慧生了,你戒定会更加的圆满。为什么?讲金刚经无非是令我们戒定圆满故,能生出无相大法,如果没有戒定就不能生佛性,你就等于没有信佛,没有信佛执著于戒定,就变成有相,是很危险的。依戒定而成慧,事实上不闻金刚经的话,这个慧很难开啊。

  不以闻解而念佛的后果?佛陀之照如皓日普照,众生之照如灯泡往上照,如何提高念佛中的观照力?

  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能开智慧?不依闻解,如果你不依闻法而解的话,你念阿弥陀佛也好,你参“念佛是谁”也好,很难打得开,都是起识之用,念佛是谁参一下境界出来了,马上就跟着走了;念阿弥陀佛一声二声都会在“识”上面下功夫,追识而出。现在禅宗里讲不立文字,不知道文字正好是立不文字的体。你不闻法,闻法的目的正好显现出你本来的自性,你不去闻金刚经不了解金刚经,到最后还是“意识通”,在妄上面下功夫。念阿弥陀佛,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闻阿弥陀佛,就光念阿弥陀佛,无非是以妄制妄。所以这个禅宗、净土宗包括密宗都是一样的;以闻来实施“观照”,闻是文字,观是观照,实相现前。文字以般若文字为文字,不是乱七八糟的什么书都看,是以般若为根本,以金刚佛性、真如实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体为你的文字。而依文字而观察自性,能观之体还是妄。能观之体是真,文字的本体是真,但是依文字还是妄;到最后实相现前,业尽情空,你情断了识空了,你的实相现前,那个实相才是真实相。实相能现文字,能现观照,所以得妙用。

  文字也是妙用,观照也是妙用,所以吃饭穿衣睡觉无非观照之体。佛的观照是实相上的,是太阳往底下照,了了分明什么都看得见。我们的观照是对立的是灯,拿着灯泡往上照,往虚空里照看不到明,什么也看不着。我们的照是对立的,佛陀的照是绝对的是实相,他的文字也是实相,释迦牟尼佛讲法无法可说,释迦牟尼佛讲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是名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他也讲我相,他是是名我相、寿者相,并不像我们想的。不是我们说的:释迦牟尼佛这样讲是比喻是假说的是方便说的,其实是没有的,你不可以这样解,是错的。如果这样解释迦牟尼佛还有个假可舍,无我相方便说其实还有一个真的我,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佛陀说我相,其实没有我相,他讲我的本体就通达无我,他通达明了了,所以他讲法是你认为有一个他在讲,对他来讲都是实相妙用;对他来讲都是实相。我们往往看金刚经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方便给我们说,其实要不是我们众生,根本就不要说的;这样的思维是误以为释迦牟尼佛还有假说、真说。释迦牟尼佛没有假说,也没有真说,他没有众生,他有众生之见?所以释迦牟尼佛湛寂圆妙真如的体里面没有一个我们所讲的妄体。也就是六祖大师讲:“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什么叫清净?清净就是无住之体,什么叫自在?无念就是自在;什么叫具足?妙用即是具足;它是一个体相自如。

  很多人张嘴闭嘴都只是在相上的东西上打转,你打过吗你超越了吗?

  所以闻慧很重要,我们张嘴闭嘴都在谈这些相上的东西,不知道闻金刚般若的重要性,往往在这个相上面下功夫,但我也不反对了,毕竟是凡夫吗?慧听不懂,但是戒律又不持,那不就麻烦了。众生有时候当然需要方便了,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来都在用方便,在最后面讲金刚般若无非破众生疑惑而已。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在一块吃饭穿衣睡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大家不认识他是佛,不了解他的妙用,就这么简单。

  我们如何偏向于情?如何不具足念的根?念的根何在?

  不偏行:不是走在有也不是走在空,也不执着于理,也不偏于事。社会上人呢?执理偏事,互执。讲道理的时候就妄空,变成狂慧;执事的时候偏情,执着于法。要不偏于情,要不偏于法,这是我们众生一贯以来的体,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贪嗔痴麻木了自己的头脑,然后任何东西分析不清,这些东西不能同时在我们心中建立,往往一根筯,执著于有,空便忘了,执著于空,有也忘记了;讲这个道理,那个道理就忘记了。记性非常的差,为什么会差呢?为什么不能中道做事呢?不能圆融呢?记忆力差是因为情重,情把我们的理给遮了,情乱动时正好遮闭我们清明的心,变成一池浑水,我们这个意识被情所遮之后,记忆力严重退失。什么叫情呢?玩物失志,玩弄感情上面的这种错觉,然后使我们的智慢慢退失。情执都是什么东西呢?情是冲动的,像天上的云一样,往往遮闭我们的智慧。情是玩弄无知,你的自性就不会坚强,往往不能相续,成断念。我们过去讲过五根五力里面,念根是非常重要的,念根是对于定根、信根、精进根、慧根的,余四根都是以念根而相续的,没有念根五根全部退失,所以念根是非常的重要,念根能使我们的信根精进根等都能够相续起来。对昏沉我们多讲信根,精进根;对于掉举、躁动,多讲定根、慧根。但如果你念根没有,念念相续的心没有了,那你就不能发真实菩提心,不能够相续于佛的最究竟的知见。就是连凡夫的知见也不能够相续,世间的很多东西都不能相续,也就是说就像神经病一样,念根不具足的时候,你跟他前面讲的,后边就忘记了;他的念根不能相续,任何道理不能安立。念是什么立出来的;念就是你这个心与法相应的实相。社会上的念根是什么呢?文化啊哲学啊天文地理啊,念根是相对而言。真正佛教的念根是什么呢?念根就是消融自己的情与识,跟法性相应的一刹那,那个叫念,叫精进的心,与佛心相应的体。念根出来,你的定根就会现前,境界立即就会现前;你念根不相应,就变成相对,我们现在的念根都是相对而立,为什么呢?我们把念当成嘴巴上的念了,不是心与法相应的那一念,念根不相应。

  你的信根真正具足不?没有具足的信根,你持的是何法?何谓真实菩提心?菩提心与你修行的现量关系?金刚经与菩提心的关系?何谓菩提心上的遮止?

  定根跟慧根,五根五力里面一个信根里面就是讲佛,讲华严境界信根里面讲十信,信根本身讲的是佛的境界,直接讲毗卢遮那佛,你的信一旦与毗卢遮那佛相应的一刹那,信根建立,然后在里面产生相续,相续下去产生精进根;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以信根为基础,信根没有的话,一切法不立。什么叫一切法不立呢?信根不具足,佛法就不立,全部是世间的东西,信根不具足,不信佛,一切都是外道。所以一发菩提心,信根具足故,信根具足,从这个基础上面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因为你想出离三界自利利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首先要有金刚经。看着释迦牟尼佛带着弟子天天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众生都想发菩提心,不知道怎么发菩提心呢?怎么降伏其心呢?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