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讲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3
时间:2009年04月11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满妹
欢迎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再度来我们《金刚经》的讲座,今天要从《金刚经》的第十一章讲到第十五章。
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加以定义、分类,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是〈般若本义品第三〉;第十五章是〈般若广义品第四〉。〈般若本义品〉是讲怎么样自觉自度,而〈般若广义品〉是讲怎么度他。
我们现在就来看第十一章经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恒河当中的沙多不多呢?当然多了!那么每一粒沙又是一条恒河,那么像恒河沙数这么多的恒河,里面的沙多不多呢?当然多了!所以须菩提就说: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这一段经文前面应该有讲过,重复讲的目的主要就是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无量的多的feeling是什么?佛经里面讲的东西都是要有感受、要有feeling的啊!不是只是文字而已。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里又更进一步了。祂说: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那么多恒河里面的每一粒沙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现在,有一个人把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用七宝把它装满,用来布施,那他的布施多不多?──那不是又大了好几倍?翻了好几翻了吗?这个时候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刚经》中,甚至只受持了经中的四个偈子,为他人说,这样做他所得到的福德呢?胜过前面用那么多七宝来布施的福德。──这个其实是更加强了!前面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后面马上接上一个句子「福德即非福德」,边没有接了,为什么呢?前面那个要接,是因为须菩提心里想:「哦,这样啊!那我就只要念这四句偈就好了,不用布施了。只要做这样做就胜过了嘛……」一起了这个念,祂马上就告诉你:「福德即非福德。」因为上一次已经受过教训了,所以须菩提这一次就没有这样想,所以就没有再加那个句子了。
第十二章经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有人讲解《金刚经》,或只是讲四句偈,你就应该知道这个地方,一切天道和修罗道的神仙们都会来这里供养,会把这个地方看成是佛的塔庙,何况有人能够修持、读诵这整部经。须菩提!你就知道这个人会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代表有佛在,他就如同是一个受尊重的佛弟子。
第十三章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这部经典是什么名字啊?我们要怎么奉持这部经典呢?」
佛告须菩提:这个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你就用这个名字来奉持这一部经典。为什么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这个就出现了《金刚经》的句型。其实这个句型前面就已经出现很多次了,这里少一句「是名般若波罗蜜」,那个有的时候说出来,有的时候不说出来的。
接着祂就考须菩提了,祂说:「须菩提!如来有说法吗?」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这回须菩提答得很正确了。祂前面明明在说嘛,「说即非说」,这都是《金刚经》哦!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祂就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灰尘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很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尊又再告诉他:「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它不是微尘,这样才是微尘。」
这个部分我们在第一次就已经说明了,不过我们再说明一下:第一个「微尘」是有相的;「非微尘」就是没有微尘,也是一个清楚的相,但是跟「微尘」的相正好是相反的。所以,祂说微尘就是非微尘,这样微尘的相就被对销了。当微尘的相被对销的时候,只剩下什么呢?微尘的本质!当只剩下微尘的本质的时候,就是「是名微尘」。所以对销了的时候,你心里面是空空的,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个空空的才是对销了,如果讲到那个微尘,你有;非微尘,你也有;两个你都有,那就没有对销,就不是「是名微尘」!因为「是名微尘」代表的是没有相的微尘的本质;已经把微尘的相剥掉了,只剩下微尘的本质了。那么什么样的状况是剩下微尘的本质呢?就是当你念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你心里面是空的;如果你心里面不空,有微尘的相,也有非微尘的相,那就是还没有对销!
所以,这一点你要注意,当你还没有对销的时候,那么「是名微尘」还是一个相,还没有达到微尘的本质!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同样的!所以,你一定要顺着这一个意思,说这个世界就不是世界──「咦!怎么这样?」空白了……OK!「是名世界」!这样才对。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这里祂又再问须菩提了。佛经里面有说佛有三十二圣相,这三十二圣相都在头部这里,所谓光圈、毫光……都属于这三十二圣相的之一。
祂就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就是说看看哪一个有三十二相,若有三十二相,「哦,这个就是如来!」是不是可以这样呢?这三十二相是佛经里面讲的喔!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果可以三十二圣相得见如来,那就还是着相啊!你的觉性就还是被锁在三十二相这个相里面啊!你还是这三十二相的囚犯啊!所以不可以!「为什么呢?如来说:三十二相意思就不是这三十二相,这样才是三十二相。」「咦?……」所以当你一讲到这三十二相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呢?你要没有相,心中是空白的。怎么样去达到空白呢?就是拿「非相」来冲销,这个把它冲销的方法就是「自觉自度」!你怎么达到离相?怎么达到那个相被冲销了?若做到了,就是在修行!就是在自修、自觉!──这一段是非常实际的在教你怎么做、怎么修行啊!
我们一讲到佛有三十二相,讲得天花乱坠的时候,那个时候还不对;讲到天花乱坠时候,若你心里面那些相都不见了、没有了、空了,这个时候就对了,就是「是名三十二相」了。有的人可以直接就把它化空了、离相了;若做不到,你就用「即非三十二相」把它冲销掉。不过我也知道很多人冲来冲去还是冲不掉,冲不掉就不是「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如果有人用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如果有人拿这部经典,甚至四句偈来修持,也为他人讲解,那么他的福德会比你拿恒河沙那么多的命(还不是这一个命而已)来布施,所得到的福德多得多。
第十四章经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这个时候,须菩提听到前面讲的内容,他已经深深的了解《金刚经》的道理了,
所以他非常欢喜的流泪,并不是悲伤的流泪,所以「涕泪悲泣」应该是「涕泪喜泣」才是。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以前以来所得慧眼」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就是我们现在的眼睛;天眼呢,就是有些人有特异功能,他会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很奇特的一些事情的状况,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则是修来的;那慧眼是什么呢?慧眼不但能看见,而且会了解这些情况里面,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慧眼能够辨邪正,天眼则不一定能够辨邪正。法眼能够见诸法实相,那就进到《金刚经》讲的实相──是名状态;佛眼呢?佛眼无见,什么都看不到就是佛眼。须菩提已经有慧眼了,他有慧眼以来,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深、这么好的经典!
世尊!如果有人一听到这部经典,心里面就完全接受,没有怀疑,这就是信心清净,这时他就会看到真实的本质,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这个实相就是没有相──你要见到没有相,就是要离相。
世尊!我现在听到这部经典,相信它、接受它、受持它,都不困难;可是未来五百年以后,还有人读到这部经典,就会信解受持,哦!那这个人就是非常难得了。
这个人怎么会做得到呢?后五百岁不是说就是五百年,还包括现在。愈后面当然是愈困难啦!五百年以后还是有人可以这么有信心,接受这个《金刚经》,那是非常难得,这么难得的人,他为什么做得到呢?因为他四相都没有了,四相都离掉了,不是相中的囚犯,所以才做到的;如果他还有四相,他就做不到,因为他还关在相的笼子里,还是相的囚犯!
他怎么做到的呢?就是我相即非我相,就做到了。那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还是运用了《金刚经》的句型来做到的。这里就是告诉你,你光这样念就可以了。当然,你要真的念进去。你念的时候,就变成好像一念下去,我相就不是我相,心中一下空白,就做进去了,就是在这种状况,就是做进去了。如果你心中一念,心里面还是有我相,又加上一个非我相,那就没有,因为没有对销,没有对销就没有。
为什么这样做就是第一希有之人了呢?就成功了呢?离相了就可以了呢?我相即非我,人相即非人相,众生相即非众生相,寿者相即非寿者相──咦?这样子念一念就可以了。为什么?祂就说:你只要离了相,你就是佛了。用另外一句话来讲就是:你离了相,那么你就不是相中的囚犯了,你才成为一个解脱自在的人;不然,你不是解脱自在的,你是被相的牢笼关起来、被相的枷锁捆绑的,你根本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的。现在,这样就自由了,你能够解脱自在,那你就是佛啊!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前面那些话都是须菩提说的,所以须菩提已经完全都懂了,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你说的对!你说的对!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典,他不会吃惊、不会害怕、不会畏惧,这个应该比前面更容易了,这样也是稀有。──那么在座的应该都是,在座都是不惊、不怖、不畏;如果又惊又怖又畏,今天就不会来了。所以,各位都甚为希有啦!
为什么不惊、不怖、不畏就甚为希有?第一波罗蜜就是布施度,意思就是「布施就不是布施,是名布施」──这里还是再重复《金刚经》的句型。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金刚经》的句型,你如果真的把心这样子进去,用feeling去念它的话,你心里面就一片空白。祂要你做的就是这个,要不然这些句子一再地重复干什么?这样重复就是在修持。
如来讲祂的前世曾经有一次,祂被歌利王杀害的时候,是一点一点的来割截肉体,在这种状况下当然就是在修忍辱波罗蜜啦!但是祂说「波罗蜜就不是忍辱波罗蜜」,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说我那时候没有呢?如果我在被节节支解的时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话,我会生瞋恨心。」──照理说一定恨死他了,是不是?可是祂没有生瞋恨心,祂为什么可以没有生瞋恨心呢?因为祂已经没有身体这个相了,所以任你怎么割来割去,祂的瞋恨心就是生不出来!
那个瞋恨心生不出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已经离相了、没有四相了,这个时候才做得到,不然是做不到的。那么这样还会有忍辱波罗蜜的相吗?没有啊!如果有忍辱波罗蜜的相,就会有四相。所以,就要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这样一对销了以后才没有相,才是离相的,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是名忍辱波罗蜜」!
你这么截祂,祂也晓得你截祂的身体,但是瞋恨心就生不出来。这个例子非常实际。大家要知道自己有没有相呢?也不要节节肢解啦!只要打打屁股,若还是会生瞋恨心,就还是有相啦。
祂又想到过去曾经做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就是专门修苦行的天界神仙,那个时候祂也做到无四相。
所以,菩萨要怎么做?要离一切的相,所有的相都把它离掉了,那么你的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够启发出来。
菩提心是什么?就是你的觉性,也就是你的觉知能力。当你的觉性不被那个相蒙住,而打开的时候,是没有相的、是离相的;如果有相把你的心锁起来、盖起来、锁住了,那菩提心就被关住了,发不出来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所以,我们就不应该住那些相(六尘相:色、声、香、味、触、法),不能从那个相中生心,要把那个相拿掉、剥掉,那个直接生出来的心才是菩提心。所以,应该生不住于相的心。所谓「住于相」,就是要根据那个相才有一个心生出来,我们不可以这样,因为这样就是「住相生心」;我们要生什么样子的心呢?要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如果你住在一个相了,你立刻就把它做一个非住、不住,把它对销!所以,菩萨的心不应该住在色相上布施,也就是你布施的时候,不要住相布施。「色」只当中一个而已,「声香味触法」都应该包含在里面。菩萨为了帮助其他的众生,应该要不住色布施,也就是不住相布施。
如来说:一切相,就不是相;一切众生,就不是众生。「众生」是一个「相」嘛,是吧?「又不是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相」。
祂前面说的话,应该是祂知道的;但是也有很多人可能听不懂,就怀疑祂说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祂已经感受到听众里已经有人有这样的反应了,所以祂才这么强调地说:我是真语者;还不够,我是实语者;还要如语者;还要不诳语者;还要再加一个不异语者,不讲怪里怪气的话的。
如来得到的法,也不能说它是实的,也不说它是虚的,它不是实也不是虚。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个例子举得太清楚明白了。祂告诉大家:若菩萨心住于法相(相)来做布施的话,就好像一个人进到一个暗房里,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不清楚、不明白了;假如菩萨的心不住于法相(相)来布施的话,就好像一个明眼人在大太阳之下,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住相就等于那个相把你的眼睛蒙起来了,你就关在暗房里面,什么都看不见;当把这个相一拿掉,哦!什么都清楚了。这个例子举得真是够简单、清楚、明白了!大家会想没有相,相都看不见了,怎么还明明白白?大家或许会有这个困难,希望你们没有这个困难。
如果以后有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典的话,如来以祂的佛的智慧,祂知道你,把你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知道你能够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以上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是〈般若本义品第三〉,这个部分是在教你怎么自修。
接下来这一段是〈般若广义品第四〉,这里是在教你怎么度他、帮助别人。我们今天只讲第一段,后面还有好几段才会讲完。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下午也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如此,长久以来,天天这么做。
若另外一个人,听到这个经典就很有信心,没有怀疑,那么他的福德比前面那个还要多。──这时不要生起「那我以后就不要布施了,就念这个经」的心,不要生这个心就OK了。
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那么当然他的福德就更多了。
这部经有不可思议的、不可称量的、无边无量的功德。如来是为修菩萨乘的人说的、为了发无上乘的修行者说的。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都知道、都看得见──现在还是一样,祂都知道。能够这样做的人,他就是能够挑起如来菩提心的担子,能够承担如来的菩提心。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不是大乘者,他喜欢一些小的法,这样的人会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会有着了四相的见解,那么对于像《金刚经》这样的经典,就听不进去,没有办法接受了。因为《金刚经》是要我们离相的;要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是要真的离了相的人才做得到。
这部经在任何地方出现的时候,天界的、修罗道的都会来供养。你就知道摆了这部经的地方,天人和修罗道他们看到了就像看到佛塔一样,所以他们就会来这里供养,他们会绕着佛塔走,而且走的时候还会撒下香花。──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经出现的地方,那些鬼会怕,因为这部经一出现,天人修罗都来了,都在那里供养,那些鬼就吓跑了。
【现场问答】
问:佛在世时,应还无塔庙,而《金刚经》中有如佛塔庙该如何理解?
答:佛在世的时候是不是没有佛塔庙,可能是定义问题,因为佛的塔庙并不一定 要像现在的建筑样子才算。大家如果去过西藏,就会知道他们把一些石头堆起来,那就是塔庙了。所以,不是一定要怎么样才叫佛塔庙,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因此,不要那么着相,执着那个塔庙的相。
问:无所住心固然有别于消极不作为、无所谓或以拖待变。我自许以无所住心脱离目前职场困顿,然而却又是一种以拖待变、无所作为,若真下定决心在50岁退休,则原有敬业热忱、理想性格都难以发挥,那世上还有正邪可言吗?请师父慧眼赐教。
答:你把无所住心理解成什么呢?是消极不作为或者无所谓、以拖待变?大概是这个情况。但这个还是相,还是一种住。讲到这里,这个经文里面说应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是吧?我的师父在讲解这个地方时还补了「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这样才完整。既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也要「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两个都不能住。所以,这个消极、无所谓、以拖待变,或者失业、无所作为,那是「非色声香味触法」,也不能住的!因为相也不可以住,非相也不可以住;非相和相是拿来冲销的,冲销了以后,那个才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心生出来的是什么相?它不是相,也不是非相,它是说不出来的、不能说的,它是离了相的。那么它离了相,应该说什么呢?就是离了相的菩提心。没有相了,那么他有主动权,他有能力。能力做什么呢?他有能力用一切相,什么相他都可以用。所以,这个时候这些相就不是你的牢笼了、不是你的枷锁了;相就变成你做事的工具了,甚至是你的珍宝了。这些相就是被你用的,而不是把你捆绑的东西。
所以,我现在告诉你:你的什么敬业的热忱啦、理想性格啦,在无住的状况生出无所住心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出来啊!那么世间的所有的相都变成你的工具、你的宝贝、你的珍宝;如果变不过来,表示你没有无所住啊!!你还是有所住啊!因为你是在困顿中,你还在被捆绑中嘛!你遇到那么多困顿,当你真的脱离的时候,那困顿就都不见了啊!所以你并没有做到无所住心,而且根本就是有所住,所以才困顿的。你的那些困顿不就是相吗?你就被那些困顿的相限制住了,这个状况就是被捆绑中的囚犯。所以,我想你想问的是怎么做啊?就是你若真的能够离相,你现在所遇到的那些困难,你会看到那不是困难,而是你可以用的工具,是你的宝贝!看不到,表示你没有做到;若做到了,就看得到。所以你的状况就是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果你把那个相拿掉了,你不住相了,那你马上就是在大太阳下,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根本就没有困顿嘛!
问:「如来是如语者」,「如」是什么?
答:「如」是指真如,如来是如语者,如语者祂讲的话是真如之言。
问:有事发生与人争斗的时候,如何做到无我相?
答:做得到啊!我相拿掉了,你还是可以跟人家争斗啊!这个正如同六祖惠能说的──他抡刀上阵还是在定中啊!大家想:哎?!这样真的不是要有我相才会争斗,离了我相还是可以跟人家打仗啊?那个根本都不困难啊!大家读到这个好像要无我相,因为没有我,所以我就不会跟人家争吵。其实这个时候你并没有无我相,你是把我相躲起来不跟人家冲突,并没有达到无我相。争斗不争斗跟有没有我相一点关系都没有!
还有一点,你若真的做到无我相,而别人是有我相的,当他要找你争斗时,他会找不到着力点。所以,做到的话没有问题的啦!争斗的时候,照样是可以无我相;大家不要以为在争斗的时候,一定是有我相。
问:看见美如西施的女人,如何做到无人相?
答:其实美如西施的人,没有人看过。那是历史上的想象,是一个想象,是吧?那个想象本身就是相。所以你要做到没有人相,那也是很容易的呀!只要「西施即是丑施」,你就把它冲销,就没有了嘛!美的就是丑的,就冲销了。只要一冲销了,就没有相;那就无人相,就没有西施了。
问:当做到快乐等于痛苦时,是不是符合《金刚经》?
答:做到的话,就是。但是《金刚经》只是这样念、这样讲没有用,你要做到真的等于,就是《金刚经》。
问:经中所云「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心在何处?是否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心?由不执着及离相修行,而得此心?
答:《金刚经》讲的「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个心是被知道的,所以那是相──被你知道就是相。这三个心不可得的意思,这些相你没有办法得到。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个心,你留不住它,不可得就是因为留不住。
当你知道留不住的时候,你就能够生出清净心,而这个清净心是不可被知的。我们说出来的这个清净心,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不可被知的,祂的特质是不可被知。所以我们写出来的、讲出来的清净心、菩提心,都不是真的;真的不能够被讲的。那真的在哪里?那个能讲的就是,所以祂是什么呢?祂就是能知嘛,祂就是能知、能讲;祂不能够被知、被讲。我写出来这个「能知」二字也是假的,那个能写出这个「能知」二字的才是真的。
问:在此红尘浊世中,修行不大容易,许多情境需以智慧去处理。请问我们人类之智慧,是由教育中的知识转化而成,或由修行之清净心去得到智慧?人生许多顿悟而来之智慧,似乎是由人生经验及修行转化而来。
答:说到我们需要有智慧……我们现在的教育并没有教给我们智慧;而是教给我们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现在一般的文化里面,大概就以为知识就是智慧。事实上,知识不是智慧,这个地方弄错了。所以,我们的教育拼命的让学生要有知识;以为知识灌进去,灌多了,就会变得有智慧。事实上这是错的。那么,什么地方在教智慧?我告诉你,《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个就是智慧,所以《金刚经》就是在教你智慧。
所以,你们真想要有智慧,就是多读《金刚经》,来听《金刚经》。这部经就是佛陀在教众生要有般若智,这就是智慧。
那么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了,我们想办法把那个难题解掉、弄懂了──这种能够解决问题、困难的能力就是智慧。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有人遇到了困难,他用智慧去把那个困难解决了以后的结果。那个结果已经定型了,是死的啊!那不是一个能力,那是人家用智慧解决困难,所留下来的一些成果。把那些成果累积起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知识。所以知识是什么呢?是智慧所生出来的成果,这个成果本身不是智慧;而且生出来,那个就定型了,只不过就是那样而已。
我们去学很多这个东西,结果呢?你会学的话,还可以从这些结果去回溯到他的智慧,那个还是有用、有帮助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大概都不是这样,都想直接用。哦,他这个成果,我把它记起来,下次遇到相同的状况,我就套用──那样子是学不到智慧的。所以,我会认为知识是智慧的尸体!它是智慧的成果,但它是智慧的尸体。我们拼命吃智慧的尸体,不会有智慧;拼命的吃进去,装了很多尸体,还是不会有智慧。
这个观点,只有把《金刚经》弄通了,才会看得出来,不然根本都看不出来。但是你如果会吃尸体,又会回溯;从他的成果,回溯到他的源头,这么做你就可以把他的智慧学到了。还是可以学到智慧的,不是从知识那边就一点都没用。但是你要会啊,不会的话,还是没有用的。
问:佛、菩萨头上的光圈及毫光等三十二相,似乎是一种磁场,是能量散发出来的,有人看过吗?
答:当然有人看过啊!不但有人看过,有人他自己就有;但那还是相。你要说它是一种什么能量、什么磁场,这只是名词的问题。
问:我们修行重点,是否是去修这个心,以及修离相而得之清净智慧,而不必去执着、去念几百部经?
答:对,主要就是要有这个清净心。只要你的菩提心活过来了,就是等于读了所有的经典。
问:佛经中许多说法,是否有些是比喻,而非真有其事?《圣经》中也有不少比喻。
答:佛经所讲的东西,我告诉你,全部都是比喻,真正的东西说不出来,所以如来会说祂没有说。因为真正的,没有办法说出来;只要被说出来的,都是比喻,也就是都是假的。
问:所谓不着相,是不是就是不执着?
答:对。
问:请问《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意义是指什么?
答:金刚就是不坏,般若就是指智慧,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一个不会坏的、金刚不坏的、到彼岸的智慧。所谓彼岸,就是佛世界。什么样子就是到了佛世界?菩提心只要一启发了,就是到了佛世界。
问:以身布施,指的是什么?
答:这个以身布施,不是指我们人间,指的是像一些极乐世界的人,或者是某一个天界的神;他们会生出无量无边的化身,这边讲的是这种境界。大家会想,我只有一个身,怎么有那么多身可以布施啊?我们人的话,就这么一个身,布施完就没了,所以祂讲的不是我们人身的状况。
问:般若波罗蜜,印度文是否为智慧?
答:对啊,是智慧。
问:如来的涵意为何?
答:「如来」是佛的十个尊号之一;如来还有一个尊号叫「善逝」。「如来」就是来自由,就是来到世间,祂是自由的;「善逝」,「逝」就是死掉了,「善逝」就是很会死,代表去自由。所以如来善逝,合起来的话,就是来去自由,那就是解脱自在啊!
问:台北市有一个圆觉宗组织,与贵组织有何区别?
答:哦!另外有称圆觉宗的,应该都是我师父的徒弟,所以是我的师兄所办的。有什么区别?你可以说有区别,也可以说没区别。要说区别,就是我们还是不一样;说没区别,他们都是华藏祖师的徒弟。既有区别,也没有区别。
问:《金刚经》是否是在启发本自具足的菩提心?法报化三身,何期自性圆满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光明朗净,住在菩提心的状态,就是是名、也是离相的清净心,是吗?
答:是。
问:如此能自在解脱,就可以清楚明白,也能生万法,是吗?
答:是。
问:实相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请老师开示。谢谢。
答:实相是什么呢?实相还是一种相,但是实相是,你已经离相了,这个时候你所见到的相、你所运用的相、你把它视为宝物可以运用的这些相,就是实相。如果说,你没有办法离相,那这些相都是牢笼,都是枷锁;都是把你困住的,让你看不清楚的。
问:菩萨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相,先不让它生出来,就不必去做离相的功课啦,是不是?师父是否能教我们如何让相不生出来呢?
答:经文里面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如果这个相不准它生出来,那不是我们也不用去做离相的功课啊?是啊,可是它已经生出来了。你若一直停留在佛世界,不要入世,那就没有生出来;你只要入了世间,成为人了,就已经是生出来了,所以你现在能够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要不生出来,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你已经生出来了呀!现在,你能做的就是要想办法能够离开它、超越它,不被它捆绑,就只有这条路了。
问:打坐中曾达到人我消失的空灵世界,一片光芒、法喜充满的境界。如今一次又一次的静修,却被空所锁住。如何破空,而永远简单地进入三摩地的境界?
答:你的状况是被空相所锁;「空」被你知道了,它就还是相啊!要知道,只要被你知道就是相,不一定还要什么色声香味触法,非色声香味触法。所以这个空被你知道了,你就已经锁在相里面了。
问:何谓四句偈?
答:在《金刚经》里任选四句话,就是四句偈。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