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0五页:
◎【三、分摄】
这是第三段分摄,前面讲过藏摄、教摄。
玄义【分者,十二分教,如修多罗只夜等。今此经者,修多罗、优陀那,二分摄故。】
佛说一切经,有种种不同的体裁。体裁,古人称为『分』。佛经有十二分,也称作十二部(部是部分),十二种不同的体裁。『修多罗』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契经,实际上就是长行,现代叫散文,散文的方式。《弥陀经》,从头到尾是散文体裁写的。体裁有十二种,此地大师省略,《佛学辞典》、《三藏法数》里面说得很清楚。
疏【分者,分齐。】
『齐』是整齐。分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某一个部分等齐。
疏【以一代时教。】
『一代时教』,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藏、教、分」是后人分判的,佛当年在世没有。后人为什么要分?因为这一切经,佛并不是像办学校按照学生的程度,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不是这样的。佛当年没学校,所说的一切经都是有人来请教。来问的这些人有程度很深的,有程度很浅的,佛善於观机,程度浅的人就为他浅说,程度深的人就为他深说,令听的人个个欢喜。因此,佛经浅深差别很大。后人为了便於教学,把佛经分类,哪些经典适合根机浅的人、程度浅的人学,哪些经典适合中等程度学,哪些经典适合高等程度的人学。这就分三藏,分小始终顿圆五教,再细分就是十二分教,研究经文的文字结构、思想体系。
疏【别其分齐,各有所属也。只夜,此云重颂。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
『别』就是区别。『只夜』就是诗歌、偈颂,句子非常整齐,四句是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的偈子,它有押韵,可以谱成歌曲来演唱。『今此经者』,这部经是修多罗,散文体裁,没有偈颂也没有密咒。散文、偈颂、密咒,这是十二分里面三大体裁。『优陀那』是无问自说,这部经也属於无问自说,没有人启请。我们看到许多经典都有人启请,像《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出来请法的,向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佛给他解答。《弥陀经》,没有人启请,是佛自己说出来的,无问自说。
疏【十二部,恐烦不叙。】
一条一条解释很麻烦,就省略了。
疏【言二分摄者,一、修多罗摄,以是契经故;二、优陀那摄,以不待请问,自告身子故。】
『身子』是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身子。
◎【三、义理深广】
我们要来探讨《弥陀经》里面的道理。这一大段也分作三小段:
◎【初摄顿,二分圆,三旁通】
在五教里面,《弥陀经》属於顿教,顿是顿超。不但莲池大师是这种看法,法相唯识宗窥基大师也是这个看法,说这个经、这个法门圆顿到了极处,为什么?因为七天就能成功。你们想想,哪一个法门能够七天成佛的?找不到。这个法门真的七天成佛,若一日至若七日,经上讲得清清楚楚。也许我们听了不相信,真的七天能成就吗?在《高僧传》、《往生传》里面,念佛念七天往生的确有其人。
宋朝的莹珂法师,过去没有念过佛,也不晓得这个法门。他自己出家之后,戒律不严,不守清规,造的罪业很重。但是他有善根,所谓善根就是他能自觉,晓得自己将来必定堕地狱。他知道地狱苦,地狱可怕,於是请教同学:有没有办法将来不堕地狱?同学们告诉他:只有一个办法,念佛求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决定不堕地狱。他听了之后很欢喜,回到寮房把门一关就念佛,就求生净土。他不吃饭不喝水,也不睡觉,这样念三天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你好好的修,到你寿命终了的时候,我再来接引。他告诉阿弥陀佛:我劣根性很重,禁不起外面诱惑,外头一引诱,我又要造罪,我再活十年不晓得又要造多少罪,算了,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去。
他给阿弥陀佛提出这个要求,阿弥陀佛真的很慈悲,就说:好!三天以后我来接你去。他打开房门,告诉大众: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寺院里没有一个人相信,这种人怎么可能往生?但是他说的那个话又不像是假话,反正时间短,三天!看你是真的是假的。到第三天,他要求大众助念送他往生。他洗了澡换干净衣服,念完《弥陀经》再念佛号,佛号才念几声,他就告诉大家:佛来了,我要跟他走了。三天往生!
所以,没有一个法门比这个法门快!现在人为什么不行?现在人嘴里说要往生,心里不愿意去,还是留恋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这边打佛七,上面挂个牌子,七天保证往生,一个人也不会来。一看到,这还得了!七天来送死的,这不来了。现在人口是心非!从前人是心里真的要去,他才能成功!所以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例子,有这个事。古德判作顿教,顿到极处,顿超!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玄义【已知此经摄於顿教,少分属圆。】
『少分属圆』,里面有圆教的意思,它不是纯圆,一部分属於圆教。
玄义【未知所具义理,当复云何。】
现在就要问了,圆、顿两个字是名词,名词当然含有意思,意思我们还不明了,当然要详加讨论。义理明了之后,我们对这个法门才能真正生起信心。信从哪里生?从理论上生的。道理明白了,我当然相信它。可见得讨论义理与我们的信心有很大的关系。
玄义【先明此经摄於顿者,盖谓持名即生,疾超速证,无迂曲故,正属於顿。】
把顿的意思放在第一,确实有它的道理,这个法门确实属於顿超的法门。而且这一往生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这个法门确实是当生成佛的法门。古今大德告诉我们,禅属於顿教,密讲即身成佛,都不如念佛法门。禅纵然得禅定,也不过是生四禅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中国禅宗,到最后一著还是念佛求生净土。《禅门日诵》,那是禅宗的课诵本,晚课念《弥陀经》、念佛,到病重的时候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他不这样做,纵然有甚深的定力,也只是生四禅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密宗讲即身成佛,也不过是了生死而已,而了生死的境界实在讲只等於小乘阿罗汉。他是不是真的能了生死?一修就能了生死,没有这个话。要修成功才行,修不成功没用处。要把见思烦恼断掉,才算修成功。见思烦恼没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由此可知,密真正不容易!
净土容易成就,在於「带业往生」,不需要断见思烦恼。诸位要晓得,所有的佛经只有这部经讲不要断见思烦恼可以往生;除了这部经,任何法门没有这个讲法。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可是你要晓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成佛,因为你见思烦恼没断,还是人、天的身分。在其他宗门教下来讲,这不能算有成就。我们举个比喻,好比从娑婆世界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并不是地位提升去的,是同样的地位移民过去的;顿就顿在这里,是移民过去的。那个圆,圆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太不可思议,只要你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怕你品位再低,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到那边就圆证三不退;所以这个法门也属於圆,圆的道理是从这里看的。不说纯圆,是因为你见思烦恼没断;要是纯圆的话,不但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要断,无明要破一品。纯圆是法身大士,是实报庄严土。
疏【正属顿义者,以博地凡夫,欲登圣地,其事甚难,其道甚远。】
这个说难是真难,我们今天一点小小的习气都不容易断掉,何况佛法里面要想证到圣人的境界,必须把微细的习气都要断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断能断,这个就是断惑证真,断惑难,证真难!『其道甚远』,从初发心到成佛,大乘菩萨的位次一共有五十五个阶级,这是《楞严经》上说的。我们今天在哪个阶级?好像念书一样,有五十五个年级,我们今天是几年级?给诸位说,我们在门外,还没入门,入门才能算。就好像你上学,读一年级,从这个时候才算;你一年级还没读,那是门外。一年级是什么程度?我们只讲圆教,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是一年级。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试问问,我们八十八品见惑断了几品?一品都没断,一年级的资格都没有。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是初信位,上面是二信、三信到十信,然后是初住到十住,初行到十行,初回向到十回向,四加行,初地到十地,再到等觉,菩提道真远!诸位一定要晓得,你们今天连小学一年级的资格都不够,再学其他的法门,怎么可能成就?自己要认真的想想,自己是什么根性,决定不能自欺欺人。一年级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办?这个法门行。我们今天是博地凡夫,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用这个法门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疏【今但持名,即得往生。】
我们今天只要相信,只要真正肯发愿,就是真的想去,一天到晚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能这样做,有二、三年的时间就成功了。如果你这个想、念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恐怕你这一生都不能成功。你要是把它当作第一桩大事来做,决定有指望。
疏【既往生矣,即得不退。】
纵然是下品下生,到那里就不退转。这个不退转,实实在在不简单,为什么?不退转,你就入了圣人的位次。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它是真难。『不退』有三种,第一是「位不退」,就是你地位不会退回来了。位不退,我们一般讲圆教初信位菩萨,他上一年级,不会再退出来。佛告诉我们,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虽然还没有出三界,他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从此之后,他只有往前进,不会往后退,他获得了保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的凡夫,他也位不退。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是退堕的。
第二是「行不退」,一般讲行不退是阿罗汉以上,四果罗汉,在菩萨的位次是第七信。位不退是初信,行不退是第七信,他就等於七信位的菩萨。第三种是「念不退」,明心见性,在圆教是初住以上的菩萨。下品下生的人,他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换句话说,一生到那里就等於圆教初住菩萨。这实实在在不得了!比阿罗汉、辟支佛高得太多了。阿罗汉、辟支佛只相等於第七信的菩萨;相等是讲断烦恼相等,智慧不相等,他的智慧远不如七信位菩萨。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成就!这就是圆的意思。晓得这个地方好,决定要去。
疏【可谓弹指圆成,一生取办。】
『弹指』是讲快,一弹指之间成就,不但成就,圆满的成就。古人说「弹指圆成八万门」,八万四千法门,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了,一个也不漏,「一生取办僧只果」。经上说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我们不用,我们一往生就把三大阿僧只劫的事情统统办完。宋朝莹珂法师,他三天就办好了,别人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办得了。在我们这个世间,三年办好的太多了,念佛三年,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圆瑛法师《弥陀经》注解里面引举衡州的王打铁,这是一个真的事情。在湖南衡阳有一个铁匠打铁的,一家四口,他有一个太太,有两个小孩,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生活非常苦,天天要做苦工赚一点钱来过日子,他自己晓得苦,自己真正觉悟了。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从他门口过,他看了很欢喜,就请出家人到铁匠铺子坐一坐。向他请教,说:我生活太苦了,有没有办法救我?而且还提出条件,他说:我想学佛,我没有钱布施供养,自己的工作也不能停顿,不能浪费我的时间又不能叫我花钱,你怎样来救我?
这位法师告诉他:只要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情不要花钱的,也不要到外面去跑庙,不耽误你时间。他听了之后很欢喜,就照办。每天打铁,铁槌打下去念阿弥陀佛,拿上来阿弥陀佛,风箱推进去阿弥陀佛,拉出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就是阿弥陀佛。他太太在旁边说:你打铁已经很辛苦很累了,口里还念阿弥陀佛不是更累吗?他说:我从前真的累,现在一念阿弥陀佛,精神百倍,不累了。
这样念了三年,有一天他跟太太讲:我要回家去了。他太太说:这不就是你的家!他说:我的家在西方极乐世界。说了之后继续打铁,打了一会儿,他念了一首偈,这个人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临走的时候留一首偈说: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他铁槌打下之后,站著往生了。往生的时候是满室异香,周围邻居大家都来看,站著走的。所以衡阳那一带念佛风气特别盛,就是他在那里做了一个榜样,不认识字,念三年佛走的,走得那么自在,三年成功!的确是一生就把三大阿僧只劫的事情给办了,这当然是属於顿,一生取办。
疏【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不历阶级,非渐教迂回屈曲之比,故属顿义。】
『宝位』好比国王的位子。一个平民老百姓,他不必从县太爷、知府、巡府一级一级上升,马上给他王位;一步登天,这是顿的意思。所以念佛法门没有阶级,不需要渐次的修学,是顿超顿证。
玄义【或难。】
有人来问难。
玄义【顿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
这是法相宗所讲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顿教把这个统统舍掉,心里面真正做到一念不生。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顿。六祖那个南传的禅宗是顿教法门。
玄义【今持名念佛,是为有念,云何名顿。】
这个问得好,拿顿教的教义来难念佛人,念佛人与顿教的教义不相符合。那个顿教是成佛,此地这个顿是往生,刚才讲,往生并不是成佛,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福报太大,这一往生就等於成佛了。等於成佛并不是成佛,所以它属於分圆,不是纯圆,道理在此地。
玄义【答:以一心不乱,正谓无念。】
这是就本经的教义来回答他。本经的教义,它的宗旨是要我们念到一心不乱。
玄义【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从这一点来看,《弥陀经》确实属於顿教。但是顿教在其他法门,你要是顿不了,掉下来可麻烦;好比一步登天,登不上去,掉下来就粉身碎骨,麻烦就大了。这个法门的顿与那个顿的意思不一样,果然念到一心不乱,跟他们那个顿是相同的。纵然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念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也是属於顿教。所以,这个法门是决定有成就的。
疏【五法者,谓: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
《楞伽经》上,把一切法分做五大类,这五大类一展开就是一切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包括,总不出这五个项目。第一个是『名』,名称,凡是物体、现象都有一个名字。第二是『相』,现象,只要是物体一定有现象。前面这两种是物质,宇宙之间所有的物质不外乎一个名、一个相,将所有的物质都包括了。第三是『妄想』,妄想是心理现象;凡夫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想过去想未来,全是打妄想。后面两种是圣人的境界,『正智』。什么人才有正智?阿罗汉以上的,阿罗汉以上的人没有妄想,他的智慧现前了。阿罗汉称为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如如』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前面四法的本体就是如如,也叫真如、自性、本性。
疏【三自性者。】
「性」就是性质,从性质上来讲可以分为三种。
疏【名、相,是妄计性;妄想,是缘起性;正智、如如,是圆成性。】
第一种是虚妄的计较,不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完全是从抽象概念当中所产生的,所谓是遍计所执性。譬如『名』,名是个假名,中国圣人说「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名字不是真实的。你要是真正觉悟到名字是虚妄、虚假的,这一关就看破了。「名」是人假设的,不是真的。假如现在有人指著我,骂我:「你是个狗,你不是人。」我们听了会生气,这就是被名相圈住了。如果老祖宗把我们这个样子取个名字叫「狗」,那我们今天大家听到「狗」,你也就高兴了;最初造字就是这么造法的。这是假设的,不是真的,你怎么可以把它当真?是为了说话、交换意见方便起见,假设的这些名相,所以名是假的,不是真的。
「相」是现象,它属於妄计性,也属於缘起性,缘起性就是依他起性,它是种种条件集合而生起这个现象。譬如毛巾,这是个「相」,它是许多条件才生这个相,这就叫依他起性,就是缘起性。为什么也说它遍计性?同样一条毛巾放在这个地方,我们很多人看到,有的人看到漠不关心,没有在意;有的人看到很可爱,他动了心;有的人看了很讨厌,恨不得把它拿掉。这种心理,这就是遍计所执性,那个不是真的。一切现象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心里起变化,起贪瞋痴慢,这是遍计所执性。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就是没有这个东西,真心里头没这个东西。一切万法之生成,是属於依他起性,是种种条件因缘而生的现象,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单纯的,这里面非常的复杂。佛经里面有一个唯识法相宗,专门研究这个东西的,研究得很微细,要想明了,你就去研究唯识法相,是一门很深、很繁琐的学问,它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
『妄想,是缘起性』,妄想不是偶然生的,也是有许许多多的因缘才会起妄想,有些因素你能觉察得到,有些因素根本就不能觉察。原因是什么?我们人不止这一生,人有过去式,过去式还有过去式,既然有过去式,当然一定就有未来式,三世都有自己,这一生的事情有的时候会想到,前生的事情不知道,但是前生的习气偶尔会现行。譬如作梦,有许多梦中的境界就不是你平常能想像得到的。为什么会作这个梦?与前生有关系。现在外国盛行催眠术,所以外国人承认人有前世,有许多人前世是动物,畜生道来的,也有人道来的,也有别的星球上来的。与佛法讲的相应!
『正智、如如,是圆成性』,成是成就,圆是圆满,这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圆成实性对前面两种,前面两种是属於虚妄的,就是遍计所执性(妄计性)、依他起性(缘起性)。
疏【八识者,赖耶、末那及眼等六,合之成八。】
『赖耶』就是阿赖耶识。唯识宗讲心理现象有八种,讲心理作用有五十一种(五十一个心所是属於作用),二十四个不相应也是属於心的作用。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它叫藏识,宇宙人生一切万法都是它变现出来的,所以这个识叫根本识。拿其他宗教来讲,阿赖耶识就是真正的造物主,什么都是它造的,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它变现,它有规则、有秩序,不紊乱。整个宇宙,太空当中星球的运行,它不乱。我们人的身体是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跟大宇宙一样,大宇宙不可思议,我们这个小宇宙也不可思议。小宇宙里面,每个部位运作也是有条不紊,它要是乱了,人就得生病,人就要死亡。它不乱,很有秩序,所以一般人觉得很奇怪,大概有个神在那里主宰;其实不是神,阿赖耶识在主宰。
『末那』也翻作传送,内里面它是依第八识为本体、为它的自体,外面依第六意识做为它的作用;它自己既无体也无用,它是真正的依他起。第六意识分别,末那识执著,执著阿赖耶的见分一分,见分是广大无边,执著一分以为是自我。中国人俗话讲灵魂就是这个,是阿赖耶见分里面的一分。经上把阿赖耶比喻作大海,那个一分好像大海里面起的水泡,他执著那个水泡就是自己,这是错误的看法。如果发现整个大海全体就是自己,那就叫成佛,就叫大彻大悟。他今天没有办法打破小水泡,不能见到广大无边的真我,他有个我执,我执是个圈圈,小,执著自己这个身是我,这是错误的,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我,那是真我。
一直到第六意识、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是五根的作用。对外面境界的见闻觉知,这是前五识的作用,他能够感受外面的境界,分别的力量薄弱,分别力量最强是第六意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许许多多名词术语都是从佛法来的,可见得佛法对中国人生活影响之深、影响层面之大。平常我们讲「注意」,看,你要注意看;听,你要注意听,这两个字就是从佛法来的。什么叫注意?意就是意识。你眼见的时候是眼识见色法,因为你分别的力量薄弱,注入意识,把意识再加上去,你就仔细去分别了,仔细的分别就是注入意识。第六意识,它分别的作用太广大,对内它能够攀缘到阿赖耶识,对外它随著五根攀缘外面的境界,可以说是无所不缘,作用非常的广大。
疏【二无我者,人无我,法无我。】
二无我是两种无我,一种是『人无我』,一种是『法无我』。人无我,我见内这是属於人,我所见的这个物是属於外面的法。能见如果空了,这就是「人无我」,所见的相你也观空了,那就是「法无我」,这样才能恢复到自己的本性,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禅家所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你才真正能见得到,这当然是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人无我」要是达到,就可以出三界,小乘就证阿罗汉果,大乘圆教是第七信位的菩萨,他已经修到人无我,无我了。虽然无我,他还有「法」。这个说起来不太好懂,我们举个例子说。
我们把「我」比喻作这本书,把「法」比喻作这些纸,他一旦觉悟,有没有书?没有书。为什么没有书?这是一张一张纸!叠起来你看是书,实际上哪有书!拆开了,立刻书就没有了。可见得这个书,不但「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你懂了吗?相也是假的,相不是真的。他晓得没书了,书的名也没有了,书的体也没有了,他觉悟了;可是纸有,他执著纸,纸就是法。「人我执」破了,「法我执」还没破,他还有纸。如果再分析这些纸,在高倍显微镜下面去看,都是些原子、电子。纸也没有了,法也没有了,这是更高一个层次。法也不执著,就明心见性。我执打破,出三界;法执打破,就明心见性。无论是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典,统统是这个原理原则,决定不变的。
因此我们修行,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不要去问别人,因为别人会欺骗你。我在洛杉矶遇到一些人,他们修行修了两三年,自己以为不错了,去请人家印证。结果那个人给他授记,说:你们几个人已经开悟了。他们自己高兴得不得了,都自以为开悟了。我在洛杉矶讲经,他们这几个开悟的人也来听,听完之后来问我:我们有没有开悟?我说:你们没开悟。他说:为什么那个法师说我开悟?我说:我没有开悟,你来问我开悟了没有,我决定证明你没有开悟。骗人的!你自己所证得的境界,应当问自己,自己才真正晓得,如果我执破了,决定出三界。《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不是什么菩萨呢?不是一个超越三界的菩萨,出不了三界。在三界之内做什么菩萨?做「名字菩萨」,有名无实。诸位受菩萨戒,都是菩萨了,有名无实!一品烦恼也没断,那叫名字菩萨。如果真正修行,修行功夫没到家,叫「观行菩萨」,你是个修行的菩萨,没到家。虽然念书,考试都不及格,那也不中用的。所以境界要问自己。
对人、对事都要淡薄,对自己决定有好处,不要太认真,不要太执著。认真、执著,增长我见。「我见」要想尽方法打破它,天天增长怎么得了!必须淡薄,心才能得清净,才能得自在。如其不能,应当生惭愧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见没有能力打破,只有念佛这一条路能成功,在一切经里面也只有这部经是真正能救人,能救自己、能救众生。依照《弥陀经》的理论方法来念佛,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
疏【以上亦皆入五法中,详见入楞伽诸经。】
『已上亦皆入五法中』,都离不开五法。八识,八识的自体就是妄想。六识所计较的是「名相」,转识成智的时候,它就是「正智」,所证的理就是「如如」。「无我」也离不开五法,人、法这两种执著,也是属於名、相、妄想。两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都是说的「理」,就是「如如之理」。能够证得「二无我」的,这是智慧,这就叫「正智」。所以都离不开这个五法之中。『详见入楞伽诸经』,《入楞伽经》里面,唯识经论里面,都说得很多。
疏【悉空悉遣,所谓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悉』是统统离开,统统要放下,这是顿教之义。统统放下了,这就『不堕诸数』。数是数量,只要你心里面还有我、还有人,你就落在数里头。这个数,简单的讲就是命运,你就有命运。所以看相能看得出来,算命也能算得出来,为什么?因为你落在数里头。如果你功夫到了无我,数没有了,算命看相也算不到了,为什么?超越了,不落在数里头。诸位要晓得,只要我们还起心动念就有罪福,我们过去做的善业就有善报,恶业就有恶报,善恶果报是免不了的,这是定律,没有办法逃避的。如果到无我,就没有了。无我,诸位想想,谁报呢?福报现前,谁享福?「我」都没有了,哪个享!罪报现前,「我」都没有了,谁去受?没有了。有我,就有六道轮回;无我,六道轮回了不可得!那个时候不要说超越轮回了,轮回在哪里都没有了。
因此,你要明白一个事实,六道从哪里来的?有我就有六道,无我就无六道。有法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法」要是没有了,四圣法界也没有了。到那个时候,是什么境界?不得已,勉强说个名词叫「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就是这么回事情。所以要晓得,十法界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明白这个道理,好修!
在一切境界当中,要把「我」舍掉!这个「我」怎么舍法?太难了!小乘人断见惑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断思惑,达到人空的境界,证阿罗汉。人间寿命短,天上时间长,那个数字都是天文数字,没法子计算的。要想破法执,要三大阿僧只劫。可见得不是容易的事情。大乘方法比小乘巧妙得多。小乘人硬断,硬断断不了,纵然是到无我,谁无我?「我」无我。你们想想,「我」还有没有?还是有!大乘方法妙,叫你起心动念都为众生想、为别人想,不想自己,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我」就没有了。念佛人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样渐渐把自己也忘掉了。不用这个巧妙的方法,要想把「我」给忘掉,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只要有「我」在,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有轮回。
修禅到无我才能出三界,修密到无我才能成佛;只要有「我」存在,禅与密都出不了三界。要想超越三界,只有念佛带业往生这一条路可以走得通,除这一条路之外别无第二条路。可见得念佛求生净土非常的重要,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天下大乱,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就要轮回,非常的可怕。今天时间到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