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话
第七 机缘品
经文.注释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1。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2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系孙*3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4,延师居之,俄成宝坊*5。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遯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6,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7,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甚么?”
曰:“名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能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8?”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9。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能,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犁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10四智*11,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12性清净,平等性智*13心无病,
妙观察智*14见非功,成所作智*15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依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16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末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17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迷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18,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19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20,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21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22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23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甚么来?”
曰:“圣谛*24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甚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狱,大阐禅宗。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25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26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27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遶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28,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29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
禅暂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甚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曰:“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注释
*1大涅槃经:
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涅槃经》、《大经》。内容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分为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
*2耆德:
年老而有德行的人。
*3魏武系孙:
魏武,就是曹操;系孙,就是远孙。
*4梵宇:
指佛教寺院。
*5宝坊:
对寺院的美称。
*6祖师:
指六祖惠能大师。
*7慢幢:
我慢心一起,自负其高,犹如幢的高耸,所以将慢心比喻为慢幢。
*8宗趣:
指经典的主要意旨。
*9知见:
原指依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与智能有别,智能是般若的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的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能同义。
*10三身:
即法身、报身、化身。
*11四智:
佛果的四智,为唯识宗所立。是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种无漏智。
*12大圆境智:
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此种佛智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可映现万物。
*13平等性智:
指体悟自、他平等的佛智。此智能能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
*14妙观察智:
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的佛智。
*15成所作智:
如来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事。
*16丈室:
禅寺中住持的居室。
*17灵光:
众生本具的佛性,清净无染,灵灵昭昭,常放光明。
*18三乘法:
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19四大:
地、水、火、风。即: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所以四大又称能造的色、能造的大种。被造作的一切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20寂灭:
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的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有快乐的意思,所以称寂灭为乐。
*21外道:
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
*22涅槃:
又作泥洹、般涅槃、大般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原来指吹灭,或表示吹灭的状态,后来转指烦恼的火灭尽,完成菩提的境地。这是超越生死(迷界)的悟界,也是佛教终极的实践目的。
*23三际:
即前际、中际、后际。指过去、现在、未来。
*24圣谛:
是指深妙无上的真理。又称第一义、真谛。
*25止观:
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即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的对象(止),并生起正智能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
*26佛心宗:
禅宗的别称。出自《楞伽经》的“佛语心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传佛的心印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
*27威音王:
乃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
*28无生:
谓诸法的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
*29威仪:
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行、住、坐、卧四威仪。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