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无量寿经浅释,无量寿经全文,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十四集)——手机学佛网

无量寿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八十五页: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这一章跟前面「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两章,是本经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导我们怎么修行才能够往生净土。上面一章主要是给我们说明上辈、中辈、下辈往生的条件,讲完三辈之后还说了一个修其它法门一心三辈,能够得到一念净心回向往生,也能得到。这说明往生净土绝对不是说我们只有专修净土才能够往生,修其它的法门也能够往生。往生品位的高下就在于我们得到清净心的程度,如果我们清净心的功夫深,那么往生净土的品位就高。譬如说你已经得到了事一心不乱,你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在凡圣同居土,而是在方便有余土。如果你念到理一心不乱,就相当于禅宗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那么你往生极乐世界就在实报庄严土。所以这个条件关键是我们得到清净心的程度。

  这前面讲的只是原则,还没有细说。第二十五章的经文是补充前面三辈修行的这个因和缘,三辈是果,因和缘很重要。我们来看本章的经文,如何能够真正往生,以及得到往生的相应的品位,这是『往生正因』里面所介绍的。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剎。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

  先看到这里。这一章,这第一段的经文是补充说明上辈往生的因缘条件。这个『复次阿难』,就是世尊接着叫着阿难,底下说的经文就很重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善」字。什么人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你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了,才能够称为善。所以我们不能够忽略这个字,首先我们这个心要善良。这个善根,包括世间善根和出世间的善根,世间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那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贪瞋痴,有贪瞋痴就叫不善,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努力的断烦恼、改习气,让自己的心善良起来,这是世间善。出世间的善呢?那是讲要精进,菩萨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认定了目标,认定了方向,我们这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勇猛精进,对于世间一切都要放下,这个就是出世间善,这叫善根。福德是什么?福德是你真干,听到了这个法门你能够相信,这是你的善根,那么信了之后你得真干,真干是福德,不肯真干的没福。那么真干,再加上我们有好的因缘,这一生能遇到了净土法门,遇到了《无量寿经》,遇到善知识能把这部经的经义给我们讲清楚,这都是非常殊胜的因缘。那么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善字你就圆满。

  『闻此经典』,这个「经典」就是讲《无量寿经》,「闻」字很重要,闻是说明什么?你真听明白了,不是说我听到这个《无量寿经》,我听一遍,懂了,知道了,听一遍之后反正听过了,那个有没有闻?未必。你真正能闻,底下讲的『受持』你就做到了,「受持」是什么?受是接受,持就是不会失掉,你真正接受了这个法门,没有任何的怀疑,有怀疑你没接受,接受了的人一点怀疑都没有。然后要把经里头的道理,佛的教诲,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叫受持。所以「闻此经典」,你的这个闻字的标准,是看你能不能够受持。如果说我受持还不能落实,就是你在生活当中用不上,你不能够把经典变成自己的生活,跟生活脱节了,这你没有受也没有持。

  那么怎么办?还得在闻上下功夫,你得多听,你听明白了,你就会知道怎么样在生活中落实。那么受持,第二要『读诵』,读诵第一个目的,我们天天读这部经,是把它读熟,不要忘记。佛的教诲我们能够念念不忘,天天读,天天提醒自己,提醒自己要受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那么第二个你读经,恭恭敬敬的读,读得清清楚楚,这叫修戒定慧,这是自利。另外读诵也能利他,你把经认认真真的读,读得很清楚,周围的众生就得到利益,即使是旁边没有人来听你读经,你要知道,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那太多了,鬼神非常非常多,在我们旁边他听到你读经,他也受益。

  所以读经怎么个读法,就是一定要把它读得非常清楚,不可以赶时间,有的人《无量寿经》半小时都不用就把它读完了,他自己都不知自己读什么,不要追求速度,要追求质量。我们读经要字正腔圆,就好像你上台演讲一样,把这一句经文一字一字读出来。譬如说这句经文,「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剎」,你看一个字一个字读得清清楚楚,真的不用讲你就明白意思了。会读经的人他那个句子段落清晰,句读分明、抑扬顿挫,不用讲,那意思全明白了,这利益众生。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刚刚开始没接触佛法,他就是听到人家读《金刚经》他开悟了,然后去找五祖,最后得法。你看读《金刚经》可以令人开悟,所以读经也是利他。

  「读诵」底下又说,『书写』,「书写」在古时候主要是为了流通,因为以前的印刷术不发达,一部经通常都要靠手抄,所以你把它写下来,写一部,把这部经送人,这是流通。古人写经那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工工整整,这是对经典的尊重,敬重法。所以写经,那个字一定要写得很工整,不能用草体,写得太潦草了这是不恭敬,别人也未必看得懂,最好是用正楷写。那么更有人写经的时候,他写一个字去洗一个手,真的有这样的人。我过去,在二十二岁那年,我跟我母亲上普陀山,在普陀山上就拜会了一位老和尚,他是闭关在关房里面抄写《华严经》,他就是这样,写一个字去洗一次手,《华严经》从头到尾抄下来,真正叫修行,那心里多清净!那么在现代来讲,我们流通经典不需要用书写了,印刷术发达,我们可以请人,毛笔字好的,让他写一遍,然后我们就拿去影印,这是一种方法。像现在我们师父曾经也流通过一些经典,《无量寿经》有专门用毛笔字写的经,毛笔字写得非常工整,我们去印那个经典,让人看了生欢喜心。还有印刷体的字,也是非常的清楚,大家拿到这个经本,你看这个字多么清楚,又够大,老人家看这个经恐怕都不用戴眼镜就能看到。所以经要印刷,那个字体、那个纸质都要选好,要印得精美,让人捧到手上自然就生欢喜心、生恭敬心,不可以拿最差的那个纸质,为了省钱,印得糟糟的一本,人家看了之后都不生欢喜,就把它扔到一边,这不就等于慢法吗?所以印经典,包括印光盘,印佛菩萨的像,都要印得精美,看起来很典雅、很高贵、很厚重,让人一看,他自然就生起恭敬心。

  底下又说『供养』。「供养」包括范围就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都是属于供养。供养比布施在心上更加恭敬,布施可能是平等的心,甚至是上对下的心,供养是下对上的心,他里头很恭敬,所以谁修供养?普贤菩萨,他供养一切众生,他是修这种大供养。那么《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的供养,特别说到,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供养法是最殊胜的供养。那么法供养当然你流通经典这就是法供养,你能够讲经弘法这也是法供养。那么这个法供养包括的范围也是很广的,你看普贤菩萨给我们讲了七类法供养,这里我们要说一说,大家知道怎么修法供养,这是修最殊胜的供养。

  第一种,「如说修行供养」,就是依教奉行。你看法供养里面第一个事情不是要你去供养众生,是让你自己依教奉行,这就是法供养。实际上来讲,你自己修好了,你就能够利益众生。有的人发心,也是很大,一发心就要想着我要去弘法利生,我要去教导别人,但是常常碰壁,常常搞到自己也烦恼,别人也烦恼。为什么?你自己都没有如说修行,你自己没有依教奉行,你教别人依教奉行,那肯定别人不服。所以下手处从自己下手,修行先修自己,不能去修别人,修别人只会闹矛盾。真正把自己修好了,别人也就好了,你就感化了别人。

  那么怎么样依教奉行?我们要承认,我们自己都是中下根性的人,千万不要过高估计自己,我们不是那个上上根,不是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一闻千悟的人,我们是业障、烦恼、习气都相当重的人,所以从哪下手好?一般来讲都要从经典,听经闻法下手,要依靠经典。经典第一你要熟读,我们经典也不要读多,譬如说《无量寿经》,我们就专读《无量寿经》,一门深入,把它读上三千遍,你这经文就很熟,而且你的心也定下来了,心清净,这是第一步。所以读经不是说让你把这个意思要搞明白,先不需要,先读,读到你的心定下来了,然后你再求解,求解是第二步。如果心不定就去求解,就听,就去研究,往往妄念不仅不减少,可能还会增加,这是什么意思?次第搞错了,所以先要修定。

  所以你看很多英明的老师指点学生,他都是什么?给学生一个任务,就让他认认真真的去做,做上个几年,他的心就定下来。这个任务,有的可能让你去砍柴,有的可能让你去烧饭,干活,有的可能让你去抄经,包括什么?读经。做这些事情,看起来很枯燥,但是什么?把心定下来。你心定下来了,你才是个法器。心浮气躁,你不可能接受大法,听经说老实话你也听不懂,那么定下来之后才开始深入研究。这个研究也不是说你常常在那里思考,想这个经是什么意思,也不需要。你这个解门就是听经就好,你心定下来了,你就这样听,听懂了就懂,听不懂不需要去思考,可以重复的听,听的遍数多了,自然你就开悟。这是求解,解一定要圆,圆解,圆解就没有障碍。经典拿过来,不会跟其它的经典发生冲突。那么法门与法门之间也不会冲突,不仅是佛法里头的不同法门没有障碍、没有冲突,其它宗教的典籍你拿来,实际上也没有冲突,你能圆解。那么解圆了,是什么样的现象?你的心量就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你看一切众生,确实你都能承认他就是诸佛如来,这叫理事无碍,这是大开圆解。圆解之后就有圆行,行门上讲就是事事无碍,所以你这样的修行,叫供养,如说修行供养,这是第一个供养。上供诸佛,下供众生,中供佛性。

  第二种供养叫「利益众生供养」。利益众生,着重在事上讲,佛弟子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众生。佛讲「饶益有情」,饶是丰饶,不仅要利益众生,而且要以最丰饶、最殊胜的利益来供养众生,我们要用这一种愿心。所以佛弟子心量要大,不可以小器,看到别人得到点利益了,自己还觉得心里不平,小器!这个跟佛不相应,要用最丰饶的利益供养他。那么对众生最大的利益是什么?确实就是让他们开悟,只有开悟才能真正离苦得乐。那么一般来讲众生你说一下开悟,很难,都得从基础学,基础就是三个根,第一个根《弟子规》,先让他们学习《弟子规》,明白了该怎么做人,懂得怎么做人,他就有幸福人生。譬如说我们有能力的,我们给他讲解《弟子规》,或者是我们来整理一些大德老师所说过的、所讲过的《弟子规》的课程,不仅让中国人能听到《弟子规》,还得让外国人听到《弟子规》。把《弟子规》这些课程最好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听到,《弟子规》,中国的文化这么好,他们也受益。我们曾经就在澳洲也讲解过《弟子规》的课程,那些澳洲人他们听了之后都点头,说做人就该是这样。虽然他们不懂中华传统文化,可是跟他们一讲,他们都赞同,为什么?这是人性。所以做人就该是这样的,这样才能幸福美满。这些都是利益众生。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佛、菩萨他能够摄受一切众生,只有摄受众生才能够让众生学佛。摄受的意思就是吸引他,让他很喜欢亲近你,感觉到在你身边很有亲切感、很有安全感,你很可靠,这是佛菩萨的慈悲能够摄受他们。我们就得学,学佛的存心、学佛的行为,让一切众生都能生欢喜心,这样他们才能跟你学佛。所以我们读经,该怎么读?譬如说《无量寿经》,它是讲阿弥陀佛的行谊,阿弥陀佛的存心。佛是怎么用心,佛是怎么待人接物的,我们在经典里学习这个,然后用到自己的生活上,你就能摄受众生。从家里人开始摄受起,家里人是最亲近的。所以学佛的人最关键的第一先度家里人,如果家里人度不了,你想去度外面的人,告诉你不可能。

  我自己就是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像我现在家里父亲、母亲,还有我一个庶母,爷爷奶奶,最亲近的人,全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当然度他们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我父亲,他是非常顽固,无神论者。但是你要有耐心,要尽你的真诚心、爱心、孝心,把他们转过来。要相信至诚感通,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你的心诚到极处了就能感动人,就能让他顽固的心融化。过去我父亲是非常反对我学佛,到现在他在两个多月前给我主动打电话来说,「我支持你弘法利生,我支持你出家!」,我听到了之后那时候又欢喜又惊讶,这个态度跟十多年前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乃至到我辞掉工作的时候我都不敢告诉他,怕他生烦恼,慢慢的去给他先讲个方便语,说我是从大学里请个长假,慢慢的跟他说。因为有十多年的这种基础,所以他现在就能放得下。所以就感觉到,把家里人度了之后,你在弘法的路上不会有障碍。假如你家里人不度,你想出来弘法,肯定很多障碍,这得由近及远。

  那么你要怎么摄受众生?你就得要认真的去学习,那么学习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跟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我自己就感觉到很幸运,我常常有这个机会亲近师父上人。当然这个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缘,我感觉到肯定不是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可能我也是跟着师父上人学的,所以有这个缘分。不仅说是听他讲经而已,还要看他如何待人处事接物,如何进退应对,这都是学习的地方。所以亲近善知识,善学的人肯定是仔细观察,看他平常怎么样去说话,怎么去应对,怎么处理问题,事情来了你看他怎么反应,从这里就学到很多东西。从他的一言一行当中去体会他的存心,他的存心真的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没有自己,我们从这个地方来学习。如果你真正没有私心了,那么你跟一切众生在一起,一切众生都很欢喜,谁不喜欢大公无私的人?谁喜欢自私自利的人?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我让众生生烦恼了,这肯定是自己有自私自利,这话能讲得这么绝对吗?真的。譬如说有的人光顾着自己修学,没有顾到众生的情感,没有想到众生能不能接受,所以这种方式可能很激进,也会让众生生烦恼,这不也是自私自利吗?所以摄受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这要你用智慧去灵活运用。当然随着你修学的进步,你会愈用愈纯熟,到最后是炉火纯青。

  我们师父,我真的非常的佩服他老人家,那都是在摄受众生方面是炉火纯青、任运自然。即使是对其他宗教的人,你看所有宗教领袖对他都非常的恭敬,他跟其它宗教交往的时候,他没有说佛教好,你们宗教,你们讲的就比佛教差一截,他没这么说,他说什么?所有宗教都是第一,所有的经典都是神圣的教诲,我学习你的宗教,我是做神的学生,最虔诚的学生,我恭敬的来学习。他不仅这么说,真的是这么做的。如果只说不做也骗不了人,特别是人家宗教长老,那都是很有智慧的人,他们也是修行人,他们也能看出你的心是不是真诚。用真诚心摄受众生,所以得到一切宗教人士的敬爱。这个讲的是摄受众生供养。

  底下第四,「代众生苦供养」,众生都有苦,那么苦能不能代?实际上来讲,代不了的,如果能代得了,佛菩萨都代我们苦就好了,我们就不用受苦了。佛菩萨愿意代我们受苦,问题是我们这些苦是果,因为前生造作不善的因,感得的果报,没得代的,都是自作自受。那为什么这里说代众生苦供养?这个意思就是说佛菩萨到六道里面示现,跟我们众生一起生活,他也示现跟我们一起受苦,在示现的过程中让我们能够觉悟,这叫代众生苦。譬如说释迦牟尼佛到我们人道来示现,他得示现个人身,真的有生老病死,有各种的苦,他在人世间你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这生活我们平常人看到很苦,接近乞丐这样的生活。那么佛菩萨自己有没有苦受?他没有苦受,为什么?他已经无我了。无我,那苦谁受?你有我才自己受苦,你没我了,谁受苦?凡夫都有我,执着个我,所以他就有苦受。佛菩萨来跟他和光同尘,来启发他、觉悟他、教化他,所以这是讲到示现。

  譬如说我们在放焰口的法会上,往往会看到在这个焰口台对面有一个鬼王,叫焦面大士。焦面大士实际上是谁?是观世音菩萨,他示现的。他青面獠牙,口还吐火,我们看到还挺害怕的,那是什么?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里面现身,他来度阿难尊者,这就是示现这种同类身,那就是代众生苦。为了众生的觉悟,他有这样的,接受这样的身相,所以这一点我们也要学习。譬如说我们为了要弘法利生,那要舍弃自己自在的生活,舍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这个需要佛法的地方,来讲经说法,这都是代众生苦。如果我们不讲经说法,我们生活也会很安乐,这是什么?享自己的福报。那同时你享受的时候你就忘记了众生,众生现在迷惑颠倒,我们要发心救他们,所以要有这种慈悲心,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你看我们准备经典,也不容易,说老实话比我以前在大学里面教书要辛苦很多。以前大学教书,我一个礼拜只上六个小时的课,我现在一个礼拜上二十二个小时的课,好几倍!睡得都比以前少了,吃得也比以前少了,以前一天吃三餐,现在一天吃两餐。准备这些经典、读这些书、备这些课,也是很辛苦,但是为了众生我们就得努力,不可以怕苦怕累。你看看师父上人八十多岁了,一天还讲四个小时,现在在澳洲每天讲四个小时经,他老人家这么高龄都不休息,我们怎么能够喊累,我们还要休息,怎么好意思!所以为了佛法为了众生,我们要能够放下自己的享受,放下自己自在的生活,这叫献身,这叫菩提心。不能说干了一段时间累了,累了我歇一会儿,停两天,这怎么行?

  那么在生活上,真正修行人要尽量的节俭。现在大家众所周知,粮食危机,粮食价格一直在上涨,很多贫穷的国家,人民吃不上饭。像海地那些人民,没有粮食吃,拿那些泥做成泥饼来吃,吃泥!所以我们自己能够减少一点吃的,省下一口粮,等于是供养众生。你如果能够有福报,你吃好一点的饭菜,你能够吃点青菜豆腐,减少一点,你就能够多帮助别人,这也叫代众生苦供养。还有你的衣服,我省一点穿,我不需要穿那么多衣服,我把这些钱节省下来供养别人,把衣服拿出去供养别人。你住的房子,譬如说你一个月要一万块钱港币的房子,我调得小一点的,偏远一点的,我换成五千块钱一个月的房子,我省下来五千块钱,我可以拿去供养众生,这也叫代众生苦供养。所以现在苦难的人很多,很多都是没得吃、没得穿、没得住,生活在生死的边缘,我们要有这种恻隐之心、慈悲的心,这才叫做有菩提心。

  第五条「勤修善根供养」。善根,前面讲到的,非常重要。之所以称为善根,这个根就好比树木,它得埋在地底下,但是它能生长。所以一切的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叫善根,我们要好好的培养。怎么样勤修善根?最重要的,每天要反省、要改过,这叫勤修善根。譬如说世间善,无贪、无瞋、无痴,那我们反省这一天下来,有没有起贪瞋痴?师父老人家教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十善是学佛人最基础的德行,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身不造杀盗YIN,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要天天对照反省。能够认识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开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就是你能够认识自己,自己有什么毛病习气,这叫开悟。天天都能认识自己的过失,天天都在开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这样修出来的。悟了之后最重要的是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行为,身口意的这种行为把它改过来,就叫修行。

  《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给我们示现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善护三业,这就是修行。《无量寿经》把善护三业的口业放在第一,为什么?口业最容易犯,我们很容易就会讲别人的过失,已经成为习气了,不知不觉嘴里就爱讲人家是非,讲张家长李家短,老看人家不是,从来不肯反省,看自己有什么不对。所以要善护口业,从不讲人家过失、不批评别人做起。那么善护身业,你的戒律、你的威仪常常要持好,不可以去犯。那么意业,不起贪瞋痴慢,清净无染。污染就是贪瞋痴这些就是污染,自私自利就是污染,执著名闻利养这就是污染,追求五欲六尘享受这就是污染。常常这样的改过修行,这叫勤修善根。

  我们一般的人修行学佛都有个好处,都知道自己大概有什么毛病习气,天天忏悔,都是很内疚,怎么我又在造罪业,很想改又改不过来,这种人不少。那么这种人算是什么?不错了,比世间的人好,世间人自己造什么罪业自己都不知道,那个就非常可怕,将来堕落自己都不知道干什么了、为什么堕落。我们怎么改习气?为什么知道自己的习气还改不过来?原因就是熏习的力量不够,听经闻法不够。听经闻法就是提醒自己,天天听、常常听,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所以真正精进的人,天天经教他不断,像刘素云老师在家里一天听十个小时经。最近我们协会同修给她拜年,她告诉我们同修,现在一天念五万佛号,然后其它时间就是听经,一部经一句佛号,这个熏习力度那太大了,你看妄念都起不来了,什么过失都能伏住了。

  有的人说,我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觉得妄念很多,不念佛还觉得没那么多妄念,一念佛吓一跳,怎么这么多妄念!吓得都不敢念了。实际上不是说你念佛的时候才这么多妄念,平时就是这么多妄念,只是平时没念佛你不觉察,念佛的时候觉察到了,那怎么办?要努力去继续念,念到什么时候心清净了,妄念就少了,这叫降魔,降自己的心魔。那么念到功夫得力了,你会感觉到,你跟以前不一样了,你觉得非常自在、非常快乐,烦恼少了,智慧增长,心地清净,真正是得到幸福人生。待人处事接物,过失愈来愈少,以前譬如说,说话尽说错话,尽说那得罪人的话,自己回头还觉得哎呀真的是,怎么这话都说出来了。等到你心清净了,你这些过失都没有了,做的事情都能够做得很恰到好处,面面俱到,很圆融,很有智慧了。这种智慧,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那不是说我去预想得非常周全,靠想不行。想,往往是想到这个,忘了那个,挂一漏万,不能用想。

  今天还有同修来问我,我昨天是不是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想法,这样来做法。我就跟他说,做你是做对了,但是想,想错了。你用想,那是用你的妄心,不是用真心,不论你怎么想都是错的,妄心!不要想就对了。他做的事情好事,好事就做,拿起来就做,做了就放下,不用去想。要想就想阿弥陀佛,就想求生极乐世界,这就好。你心地清净,那你做起事来你反而没有过失,这是真的,大家要敢于这么去试验。你去试验一下,慢慢的你愈试会愈法喜,你能够上路。实际上人的心愈清净,他愈不想,他心量就大了,心量大他能够担负很多很多的事,而且他很自在,他没有压力。那老想的人,自己给自己制造压力,想来想去那都是什么?患得患失,一会儿想我这样做是不是不对了,那样做是不是有过失了。为什么不念佛?念佛就没过失了。

  所以这个老是想的人,担当不了大事,那个你看他脑子里空空的,没啥想的,过去了就什么事都忘了,这种人能担当大事。他心清净,心愈空就愈能承载,心里都满满的,你再给他压上去就把他压趴了,这就不行,所以心一定要清净。所以早晚做早晚课一定要学会反省,要把这些妄念逐步逐步的放下。一个人如果认真的做反省的功夫,真的这个功夫就很容易得力,不需要多,一天你能改一个过失这就不得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你能改一千个过失!那你不是圣人也是个贤人了,那还得了!所以我们大家要真学,就学袁了凡,要认真,拿一个小笔记本,我以前都是这样的,拿个功过格,自己每天回忆自己这一天犯了什么过失,把它写下来,常常看,我这过失有没有再犯?那么真正改自己的过失,时间久了,善根就愈来愈强烈的显发出来,这叫勤修善根供养。

  第六是「不舍菩萨业供养」,这个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那是什么?就是推广佛法,弘法利生。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把佛法介绍给大众,让大家都来认识佛法、喜欢佛法,依佛法来修行,让他们都能觉悟、都能成佛,这叫菩萨事业。这一种事业是最神圣的。那么要做这种事业,首先自己要修行,自行才能化他。所以自己真正得到了佛法修学的利益,你才能够将佛法介绍给别人,让别人才能够感动,才能够跟着你学。

  那么我们在推介佛法上,现在可以用很多种方式,譬如说你流通经书、印制光盘,还有用这个电视、媒体、广播、网络来进行教学,这都是菩萨事业。那么真正佛法注重的是教育,用教育来觉悟众生。所以佛教教什么?教的是宇宙人生真相,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这叫菩萨事业。所以佛教不是只搞那个经忏佛事,超度死人,那些变成宗教了。佛,你看当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自己没搞什么经忏佛事,他就是天天讲课教学,而且他也不用说带领大家修学,为什么?你真听经听明白了,你自己就会去修。所以你看《大藏经》里面记载,佛只是讲经教学,他没有带这些弟子们打个什么禅七,打个什么佛七,都没有,他的工作就是天天讲课。修学那是大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回去修,你听明白了,理论方法都懂得了,你自己回家干。所以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修行真的是靠个人。有问题了,来向世尊请教,明白了,回去自己真干。

  那么共修的提倡,在中国也是个特色,出现得比较晚,在唐朝时期,「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两位祖师提倡共修。确实共修令很多人成就,这所谓依众靠众,大家自己要是自己修学,怕什么?习气重,自己改不了,提不起精进,大家在一起互相监督、互相的策进,修行容易成就,这是古来确实用丛林的制度很能够利益大众。过去丛林就像军队一样,一起作息,一起做早晚课,一起修行。那么在现代我们也看到不少的道场,用这种方式,都好像效果不如前人。现在人在一起修学,说老实话,不闹矛盾的道场很少,几个人在一起都会闹别扭。即使是大家都有道心,在一起,譬如说一起做早晚课的时候,我们一起拜佛,年纪大的嫌拜得太快了,年纪轻的嫌拜得太慢了,这都生烦恼。

  那么现在的根性确实不如以前了,所以我们师父上人他提倡一种修学的方式,这个非常值得推广。他发现什么?共修的形式应该是怎么?大家可以共住一个道场,但是修行是各修各的,这个方法很好。譬如说这念佛堂里面,你愿意什么时候来念,你就什么时候来念,念佛也不用一个音调,不用大家一起这样拜佛打坐,不需要一起,三区自由式念佛,有经行的、有打坐的、有拜佛的,三区,自由式,你愿意走着念你就走着念,愿意坐着念就坐着念,愿意拜佛就拜佛,随意。你想念快点,你想念慢点,你自己的事,念佛堂是有一个阿弥陀佛的主旋律,那么你自己可以随意的念,你数珠念也行,只要不要影响别人就可以,追顶念等等,你默念,都没问题。那么听经大家一起听,听经这是明理,把修行的方法道理搞明白,你回去自己去用功。

  过去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常常亲近达拉斯道场,这是我们师父早年常住的道场,那个时候师父也在。我感觉到那个道场确实很好,它念佛堂很大,自由去念佛,大家住一人一个房子,美国地方也大。你想精进一点,你早上两点钟、三点钟就可以起来,你就进入念佛堂,一直念到晚上,没人管你。只要常住交代的工作你能够把它做好,其它时间你自己去用功。那么大家在一起共住也是互相监督,年轻的人看到年老的,他们都这么精进,我更要精进。年老的看到年轻人都这么精进,我岁数大了,时间不多了,我也得精进。大家互相也有个鼓励鞭策,但是没有压力,这种方法我觉得非常好。那么师父老人家也提倡弥陀村、老人院这种方式,老人家特别是需要自由式,自己住一个房子。老人院可以建成像酒店房间那种形式,一人一个房间,一个套间,自己有厨房、有厕所,有一个小房间,收拾起来也很容易。另外这老人院专门有人服务,就像宾馆的服务员,每天来打扫卫生。吃饭在公共的饭堂,自助餐,什么时候来吃都有。平常就进入念佛堂、进入听经堂去用功。如果真正能够护持这样一个道场,可以成就很多人往生。

  道场的修学解行并重,一半时间要听经,一半时间念佛,听经时间自己规定就好。你可以,譬如说你喜欢早上听经,那你就早上听经,下午念佛,或者是你喜欢下午听经,那就早上念佛。最好是什么,听经堂和念佛堂分开,两边都有,你可以随意去。那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性,因为不如前人了,修学的方法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不能够完全去照搬古人的。

  第七种供养叫「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讲利益众生的心,讲得具体一点,我们前天讲过,《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那么这些是通途的说法。另一种说法,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到的,你能够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那么这种说法非常切实,我们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去做。那么菩提心就是觉悟,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世间苦、轮回苦,我们一定要发愿出三界、脱轮回、亲近弥陀,有这种觉悟的人就是菩提心。而且这个菩提心,要不离菩提心,不能忘失,念念都不能迷。忘失了,这就是迷了,颠倒了。

  所以这七种供养,刚才提到的,都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的法供养。你能够如是去修法供养,你就是供养诸佛,经上讲的,「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你行这个法供养就是供养如来。这是讲到法供养,这个供养要昼夜相续,经文上说到的,昼夜相续就是不能够间断。这个不间断,是讲心上、念头上没有间断,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求生彼剎,肯定能够实现。

  底下经文又说,『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经上讲的「发菩提心」,反复的提到,证明非常重要。因为前面说了很多,我们就不再赘述。那么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发菩提心。真正发了心的人,他是念念不离阿弥陀佛,他佛号不肯间断,真叫分秒必争。他知道人生在世时间短暂,生死事大,轮回可怕,没时间搞别的了。所以我认识有些修行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就由衷的感到时日无多,所以他学了佛之后,修净土了,世间的所有的这些联系他都终止了,不再跟那些人去交往,去杂心闲话,在家里老实念佛。这种人他就有觉悟的心,他知道这个法门得之不易,所以他全副心力投入到修行当中,哪还有时间管别的。那些人很好事的,自己都没管好,成天管别人的事,什么哪个人结婚了他也管,哪个人失恋了他也管,什么事拉拉杂杂的,他都管,心不清净,不是真修行人,没放下。所以这个菩提心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发了没有?能不能够保持菩提心,不离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要持戒,「持诸禁戒,坚守不犯」,佛法重视戒律,戒律是基础,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小乘戒律主要是自利,让我们断妄想、断烦恼、断习气。大乘的戒律,帮助我们拓开心量,饶益有情。所以佛法里面讲的三聚净戒,第一叫律仪戒,律仪戒这是要持守的、禁忌的,禁戒我们要守住。那么还有一种是摄受众生的戒律,摄善法戒,还有饶益有情戒。因此,戒律我们要懂得它的精神,那个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的恶都不做,包括什么?违反法律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这个世间所有的条例、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这个范围就很广泛了,不只是佛所定的那些戒律,佛所定的那是非常有限,但是我们要懂得他的精神。因为佛讲法四十九年,时间也不长,他能说到的毕竟还是少数,很多只是讲一个原理原则,许多很细致的这些事情,日常琐碎的事务,佛也没办法提到这么多,我们要会学,知道持戒那是包括范围很广。那么学佛人绝对不能犯法,不能够做出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然后才能谈得上说真正持好佛的戒律,坚守不犯。

  古人也有为戒律、持戒而死,不愿犯戒而生,坚守不犯,把持戒看作比身命还重,这种人非常值得我们称赞和效法。佛在《戒经》里面提到,有一位沙弥年轻人,他出家以后,他是跟佛出家的,不是跟佛出家,跟佛的弟子出家,出家之后,因为还是沙弥,年纪还不够,二十岁才能够受比丘戒,他不到二十岁,是沙弥。结果有一次出门乞食的时候,走到了一位女孩子家,那女孩子也是年轻貌美的,家里很有钱,大长者的女孩,她的父母都出去了,都学佛,都去听讲经去了,只剩下女孩一个人在家。见到了这个年轻的小沙弥来了,看到他长相很英俊,起了爱慕之心,就把他引进屋,然后把门锁起来,然后跟他说要结婚,要求这个沙弥。那沙弥觉得很为难,孤男寡女在房间里面这也很说不清,所以这沙弥只好打个妄语,说「我可以同意跟妳结合,但是妳要给我一点时间,我要做一个祈祷,我要独自做个祈祷」。所以,这个女孩就让他在房间里面,把他关在里面,让他在里面祈祷。结果这个沙弥身上有佩刀,就拿刀割腕自尽。我看到这个故事,我非常的感动,在这种诱惑面前真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来护持自己的戒体。他在临死之前向着佛陀在的方向发愿,说愿自己如果能够再来人间,也一定学佛持戒。因为他是小乘,还没有遇到净土法门,所以他不会念佛,他是发愿再来做一个修行人。那这种人一定是得人身,他不会迷,这是坚守不犯。

  『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这四句就是将众善奉行发扬光大。「饶益有情」,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让众生都得到真正的安乐。那么这所做的善根,我们每天修行,一切的功德,都要回向给这个世间苦难的众生。世间人现在这个灾难也特别多,我们应该给他们回向,「悉施与之」,就是回向给他们,为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去认真修行。

  底下经文又说,『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这个「忆」是忆佛,「念」是念佛。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我们要学习,常常忆念阿弥陀佛。我们凡夫离不开情识,就是离不开思想,你说我们一下把妄念放下,放不下,怎么办?把这个妄念转成念佛想佛,这个思想就正,起心动念都想到佛的功德、佛的行持、佛的存心,以阿弥陀佛的心做自己的心,以阿弥陀佛的行做自己的行,这是忆佛念佛。那么「及彼国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师父老人家劝同修,做早晚课,早课是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这就是忆佛念佛,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晚课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是反省自己,看看有什么过失,有没有经上所讲的毛病习气,如果有,赶紧改过来,希望自己同阿弥陀佛同心同行,这叫忆佛念佛。不是说这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叫念佛,是你心里真有佛。用这句佛号提起观照,把它用来做为引发自性功德的一个手段,这句佛号一提起来,我立刻想到佛是什么样的存心,佛是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无量寿经》你要熟,你熟才能提得起来,因此《无量寿经》师父讲初学的人首先念三千遍,念到烂熟,这才容易相应。那么会念就能够把《无量寿经》变成自己的行为,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形象,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我把它都做到了,自己变成阿弥陀佛了,四十八大愿就是自己的愿,这叫会念佛。

  这一章经文第一段是补充前一章讲的「上辈往生」,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总结。经文上讲的,总共有六桩事情,这个经文有六段,这上辈往生的就有六个事情,第一个教我们要受持,「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这都是讲对《无量寿经》这本经,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去受持。那么经文熟你才能够提得起来,你才懂得该怎么样去做,这是受持。第二教我们求生净土,发愿往生,你看「昼夜相续,求生彼剎」,真正把这个经读熟了、听熟了,你就有发愿往生的心。如果生极乐世界这个心还不恳切,说明你前面功夫没做到,那么还要在「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上面下功夫。真正经熟读的人,晚上睡觉都在背经,真的是这样。

  我在美国的时候就遇到有这么一个人,一个道友,他读《无量寿经》读了一万多遍,那真是老实人。师父说读《无量寿经》读三千遍,他读了三千遍之后跑去问师父,「师父,我读完三千遍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师父说再读三千遍。他又回去读三千遍,读完之后又回来跑来问,下一步怎么办?师父说再读三千遍。所以他读了一万多遍,真的在梦中这经文都不断,熟透了,经文自然就能够背出来,不用作意,他就心里都不断,念经三昧。所以非常有智慧,心也很清净,他不仅读,《无量寿经》默写都默写过好多遍。因为他原来听师父讲说,要学讲经说法,要有个条件,他刚开始是很想去学讲经说法,师父开出什么条件?说这个《无量寿经》作考试,你来学《无量寿经》,用这个来考你,叫你去默写,错一个字扣一分,至少要有六十分,那么你才能够及格。也就是说错四十个字以上,那你学讲经说法就没有资格,所以他就真干。所以受持一定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你自然愿心恳切,发愿往生那就很扎实,所以这个钝功夫我们要下。一般的年轻人都是什么?很喜欢求新、求快,走快捷方式,不肯下钝功夫。那学佛学法你要不肯老实,不肯用钝功夫,你学不成。

  第三桩事情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这个是根本,上中下三辈往生都要有菩提心。简单来讲菩提心就是警觉心,我这一生就想出离三界,就想往生净土,警觉心很高,对这个世间没有任何留恋、没有任何贪着,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放下了,要有这样高广的警觉心,这就是菩提心。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定要放下。那放下之后怎么办?要教化众生,随缘度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恒顺众生的时候,帮助众生觉悟。自己还没往生,身体还留在世间,就要做众生的最好的榜样。

  第四桩事就是教我们严持戒律。你做众生的榜样,自己首先要严持戒律,「持诸禁戒,坚守不犯」,尤其是根本重戒,杀盗YIN妄这四条根本重戒,坚守不犯。不仅身不造作,连意都不可以,这叫坚守不犯。如果说身不犯了,念头还有,念头还有,说明你的根没有断,你的因有,遇到缘它就会结果,那很可怕。有时候遇到缘了之后,业力发动,自己都没办法抵抗,因为愿力不够坚强,往往就随业流转。所以真正修行人让意地都要清净,这你才能做到坚守不犯,你为众生做最好的样子。

  第五是饶益有情,利益众生。恒顺众生当中为众生奉献最殊胜的利益,那么就是让众生觉悟,让众生也认识这个法门,也念佛求生净土。对不同的根性,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度,有的人根性很利的,一下接触净土法门他就能相信的,那就得告诉他,这个无上甚深妙法。有的人一下接受不了,你用一些普通的法门先度他,譬如说用戒律、用经教,更有甚者,他对佛法还排斥的,你就用传统文化,教他怎么做人,教他世间善法,慢慢来接引他。

  第六是教我们忆佛念佛。所以这个经文上你看讲了这六桩事情,这六桩事都非常的重要,我们真正想要求上辈往生,就用这六桩事情来要求自己。既然要求往生,那就得求上辈,力争上游。底下的经文是讲果报,果报我们这里稍微提一下,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来看经文:

  【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剎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这也是补充说明上辈往生的果报。『是人命终』,这个人就是他依前面这一段经文来修行,做到这六桩事,他到临命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他去极乐世界。那么他的色相庄严,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种种的庄严瑞相现前。譬如说天花天乐都出现了,甚至现场的大众看到佛菩萨大众来接引,闻到妙香,听到天乐。那么这个人往生的时候,或者是端坐而走,真是心不颠倒,意不贪恋,一点迷惑都没有,清清楚楚,见了佛来,跟大家告别就走了,自在往生。那么有缘的人就能看到他上了阿弥陀佛的莲台,跟阿弥陀佛身相一样,这些在《净土圣贤录》里面都有记载。我们有时候也听到现代的人往生也有这种瑞相,这些人都是平时修行的功夫用足了,早就放下了这身心世界。所以我们对这种人很羡慕,就要向他们学习。这些人『生宝剎中』,「宝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速得闻法,永不退转』,这种人一往生立刻得到阿弥陀佛加持,他闻阿弥陀佛说法,花开见佛,「永不退转」,他得到了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而且是快速成佛。这是讲到果报,修因就得到这个果报。

  真正觉悟的人看到这一段,要生向往之心,对这个世间不要再迷恋。即使在这个世间受再多的苦恼、再多的挫折,要想到短短几十年,很快就熬过去了,之后就生无量寿国,那快乐无极,何必要去在这个世间再计较什么?真的就放下了。心心念念就向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早点来接。但是也不要执着,说什么阿弥陀佛还不来接,你也别着急,只要你的心是恳切的、是真诚的,到你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那么自己要能忍受得住一切的苦恼,把最后这轮回身所受的业障都受了,你要出轮回了,当然要还的债你得还,要清算。冤亲债主会找你麻烦,他现在不找你以后就没机会了,所以他们都来了。来了,你就逆来顺受,再苦也甘心去忍耐,绝对不要起瞋恚心,不要起不平的心,就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总有受够的那天。实际上你把心专注在念佛上,你不会有那个苦受,苦是因为你执着,你不要以为它苦,你想着苦它就苦,你不想苦了,苦就没了。一切法由心想生。好好的念佛,愈是在苦的环境里愈要提起佛号,佛号不间断,你必定能往生。

  我有一位道友,他是听了师父的经教以后,后来出家了。他身体很不好,四十多岁的人肾虚得很,是男子,甚至晚上他都会尿床,肾虚得很厉害,身体非常不好。那么当然他是很苦恼,但是他就一心念佛。结果我听说他好像上个月往生的,坐着走的,念阿弥陀佛坐着走的,跟我是很早就相熟,很难得,总算是苦尽甘来。他母亲去送他,还不到五十岁,就往生了,那也是拖着病体来修行。所以真正你有这种坚定的信念,业报尽的时候你就往生了。像他这样坐着走的,神智这么清楚的,绝对不是下辈往生,都是上中辈往生。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我们一起来合掌恭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