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三页:
疏【回向菩提者,凡所修为,咸愿往生,是名回向。而向无他向,回向西方者,回向自性也。】
这几句是注解序文「有愿皆回向菩提」这一句。学佛为什么要回向?有哪些事情应当回向?回向给谁?这些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凡是真正学佛的人,无论做什么善事,大善、小善,你修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都要回向。这里说得很清楚,『凡所修为』,「为」就是你的造作,「修」是你的修行,『咸愿往生』,不管做什么,我们只有一个目标,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个念头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做一切善,做善事修福,这个福修了做什么用?帮助我往生。
往生也要靠福报,经论里常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就是大福报。所修的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受?临命终时没有病,这是大福报。世间人讲五福,福有五大类。寿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五福之一,而且是五福里面最重要的。为什么?大家都晓得有六道,死了之后就去轮回了。凡是恶道,都是迷惑颠倒才去的,哪一个人清清楚楚的会到恶道去?人在临命终时害病,不认得家亲眷属,甚至不省人事,这个很危险!在这种情形之下,纵然我们帮他助念,这是尽到我们的心力,他有没有受用很难讲!假如他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我们帮他助念,这个很有效果。可见得临终那一著关系到来世的福报、来世的因果,所以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今生在世,无论修大善小善,都希望资助在临命终时正念现前,佛号念得清清楚楚的往生,这叫「回向」,回向的意思就是在此地。
回向更有一重意思,就是破我执。世间人我执相当重,起心动念决定不把我忘掉,凡是做一桩事情,与我有没有好处,这是第一个念头。这种念头是与生俱来,用不著学的,总是与自己要有利益。由此可知,我执是天天在增长,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没有我执,烦恼障就破了;没有法执,所知障就破了。所以这是两重障的根本。无论做什么事都肯回向,我执就淡得多。我做的善事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我有福报,不要自己享,给众生去享,让大家享,这就把小我化成大我,这样就好。
『而回向无他向』,这是特别对修净土人来说的。如果我们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你念念都要回向西方,不能回向到别的地方去,就是念念不忘西方极乐世界,念念都修西方。『回向西方』就是『回向自性』,这个经上这么说的,《华严经》上也是这么说的。因为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我做这么多好事都替别人做的,最后一样也得不到,我干它做什么?不干了。所以末后告诉你,回向西方就是回向自性,圆圆满满,整个还是自己得到的,那是真正得到的。如果现在为了小我,为了自己现在这个身体,结果是一样都得不到!因为这个身体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它,你就上当,就吃亏了。要为自性,自性是真我。这个身是生灭之我,自性是不生不灭的真我。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懂得回向是应当要修学的。
疏【末二句。】
末二句,就是序文「展此精诚,乞求加被」这两句。
演【蹑前起后。】
总结前面的,发起后面请加。
疏【欲兴善事,必仗佛加。】
这个意义很深,也非常的真实。如果没有三宝的加持,我们要想真正做一桩善事很难,为什么?魔来扰乱,很不容易做一桩善事。古大德也常说,以讲经来说,如果没有三宝加持,这个经讲不出来,一定要靠三宝加持;没有三宝加持,你讲的顶多是文字而已。像学校里老师教国文一样,教文字,义理没法子,说不出来!佛经的意思几乎全部是意在言外,文字表面上看不出来,一定要求三宝加持。
许许多多讲经的大德们,你去问他:你这个经怎么讲的?他自己不晓得!谛闲法师当年在世讲经,蒋维乔居士、江味农居士都是他会下的听众,这都是民国初年了不起的大居士。《圆觉经亲闻记》,蒋维乔笔记的,他随听随记,记了之后都送给老和尚看一看,请老和尚修正一下。老和尚看了他的笔记,就把他叫过来问:你记的这个,是我讲的吗?他说:是。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他自己都不晓得的。三宝加持!老和尚讲经的时候,自己也有准备,他有《圆觉经》讲义,结果所讲的都是讲义之外的东西,连他自己都不晓得!这是上讲台有神力加持。
台中李老师也是这个情形,李老师讲经是充分的准备。他星期三讲经,这一天不见客人。一天心定下来,在那里准备晚上讲经,可是上了讲台之后,他所讲的跟他准备的不一样,他准备的都没有讲到,上台讲的都不是他预备的,神力加持,确实是如此。我在台上讲经也是如此,我下了台,你问我讲些什么?我不晓得。通常我讲这些东西都没有准备,尤其是这部经讲了好多遍,可是每一遍都不一样。所以,没有神力加持不行!一定要靠三宝加持。这是举一个例子,这一个例子如此,一切善事没有例外的。所以诸位一定要发菩提心,要修菩萨道,才能感应得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护念,龙天拥护。这是一般人所求的,求不到,一定要靠感应。所以此地讲,「必仗佛加」,就是佛力加持。
疏【菩萨且然,况复凡品。】
菩萨尚且要求佛加持,何况我们凡夫呢?凡夫更是要求佛菩萨加持。他做这个注解,求佛加持。
疏【精者无二,诚者不虚。古谓精诚之极,鬼神与通,而况三宝大慈,悯念众生,犹如赤子。】
这几句是给我们讲感应的。如何求感应?要『精诚』,所谓诚则灵。《了凡四训》里面讲,从前画符念咒,符籙家能跟鬼神往来,他画的这个符灵。其实他画的符灵,你们任何一个人画的符都灵,只要守一个原则:诚,诚则灵。所以平常要练习,符要画得很熟。画的时候,这笔一点下去到一道符画成功,心里不起一个念头,这个符就灵,诚心画的,一念不生;如果有杂念在里头,这个符就不灵。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灵,有人念咒不灵。这个咒从头到尾念下来,里面没有一个杂念,一气呵成,当中不起一念,这个咒就灵;只要起一个妄念,咒就不灵。由此可知,长的咒不如短的咒,长咒不容易摄心,容易打妄想。念「阿弥陀佛」时没有妄想,就很灵。如果念阿弥陀佛还打妄想,这一句佛号也就不灵。道理就这么简单,可是你得要会做。所以,以至诚心就能与鬼神往来。与鬼神都能往来,何况佛菩萨?佛菩萨的能力比鬼神大得太多了。古人说:「精诚之极,鬼神与通。」这句话出在《管子》这部书上的。
演【鬼神与通者。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这一段在《管子》里也是很有名的几句话,讲感应道交之事。我们希望求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希望佛菩萨常常加持我们,唯一的一个条件就是至诚恭敬。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保持自己心清净,心清净就得感应。如果在顺境里面,心里欢喜,这就不行了,清净心里头没有欢喜。逆境里有烦恼,你这个心又被染污,又不清净了。不清净就是不诚,诚心里面没有喜怒哀乐,这心永远是清净的。那个法喜不一样,法喜不是喜怒之喜,喜怒哀乐之喜它是相对的。法喜是从内心里面自己生的,这个不一样!这个不是对外面境界的反应,是从内心里面生的。所以说法喜充满不相同。法喜的时候,心还是清净的,心里面不会有波浪、不会有起伏,心是清净慈悲平等,这里面有无量的欢喜,它不碍事。
『三宝』,这是佛菩萨。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这句是比喻,比喻佛菩萨没有不慈悲众生的。慈悲跟爱护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佛经里面不讲爱而讲慈?这里头有一点差别。爱是从情生的,这里头带著有情,染污;慈悲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从智慧里面生的,不染污。换句话说,清净心的爱就叫慈悲,不清净的慈悲就叫爱,慈悲跟爱是一桩事情,就是一个是迷心,一个是觉心,觉悟的心。觉悟的心起作用,我们叫它做慈悲,迷心就叫它做爱情,爱情跟慈悲是一不是二。这是说明,佛菩萨对於众生非常的爱护。
『但有利於众生,精诚求之,宁不加被(这个字念破音字,与「披」字意思相同)』,佛菩萨念念要救度一切众生,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现在发心要度众生,他怎么不欢喜!等於说你帮他的忙。你帮他的忙,他也会帮你的忙;你不肯帮他忙,那他没有法子,他想加持给你加不上。这也是启发我们的信心,真正是发利益众生的心,佛菩萨没有不保佑的,没有不加持的。如果是为自己或为家庭求佛菩萨加持,这就比较难!那是另有因缘,才真正能求得到,如果没有另外的因缘,不太容易!如果是为利益一切众生,佛菩萨加持就很容易,而且是理所当然,决定得佛菩萨加持的,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能够信得过。
下面就是大师请加的偈子,请求佛菩萨加持,给他智慧、给他能力,来为《弥陀经》作一部好的注解,利益一切众生。偈子有四首,一首四句,四首十六句。
◎【五、请加】
序【归命娑婆说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议佛护经,舍利文殊诸圣者。】
第一首是皈依。再看第二首:
序【二土六方遍尘刹,过去见在及当来,无尽三宝咸证知,惟愿慈悲摄受我。】
『见』跟现在的「现」,同一个音,同一个意思。前面一首偈是说本经的三宝,本经说经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这都是我们的本师。第二首是讲无尽的三宝,特别是在本经后面「六方佛赞叹劝修」,这是讲十方一切三宝,都是我们应当要皈依的。末后这两首偈是正示的请加:
序【我今妄以秽土见,蠡测如来清净心。】
这是当然是大师谦虚,如果对佛来讲也是真实。我们生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秽恶之土,不是一个清净的世界,心地都为六尘染污,对经典里面的义趣只是在那里猜测而已,怎么能够了解如来的真实义!所以,先把自己眼前的境界说出来,这意思就是非常之勉强。
序【仰承三宝大威神,加被凡愚成胜智。】
这就是求加。承蒙三宝威神加持,使我们凡夫也像佛菩萨一样有殊胜的智慧,这才能够弘经,才能够替这个经作注解。
序【使我言言符佛意。】
『言言』就是字字,所作的这个注解字字都能够符合佛的意思。
序【流通遐迩益含灵。】
这是他的本愿,注经不是为名利,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别人劝修净土。
序【见闻随喜悉往生,同证寂光无上果。】
目标如此而已。可见得他愿愿都是为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
演【偈中初八句,是先皈命。】
前面两首是先皈依。
演【次八句,是正请加。】
次八句就是后面两首,是「正请加」,就是正式请求佛力加持。
演【初中又二。】
『初中』就是前面皈依的两首偈,这两首偈是两个意思。
演【初四句。】
就是第一首。
演【就本经三宝。】
刚才我提示给诸位了。
演【后四句,指无尽三宝。】
就是十方三宝。第三首:
演【次中有三,初二句,先出请加所以。】
就是说出求佛加持的理由,我为什么要求佛加持。
演【中三句,是正求加被。后三句,是回向菩提。】
后三句是从「流通遐迩益含灵」到「同证寂光无上果」。
演【娑婆,此云堪忍。佛具三缘慈名大慈,此经声闻众中舍利为首,菩萨众中文殊为首,故特标出。】
这是解释第一首。『娑婆』是梵语音译的,意思就是『堪忍』,这个世界太苦了,而这些众生在这个世界都能忍受得了,而且很习惯这边恶劣的环境。有好地方要他去,他不想去,所以才有这么一个名称,叫堪忍世界。这个世界非常不好,比起十方诸佛净土差得太远了,可是此地众生真正想发愿、想舍离这个世界的,实在不多!
佛称为『大慈』,是佛具三种缘慈。缘慈通常我们讲「爱缘慈」,爱缘慈,佛没有。爱缘慈,众生有,我喜欢他,我就对他很慈悲,我不喜欢他,我就对他不慈悲,这是爱缘慈,佛没有。除爱缘慈之外,其他的三种缘,佛都具有: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爱缘慈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感情。「众生缘慈」就是理智,所谓推己及人,这个人虽然与我没有关系,但是他是个人,他有苦难的时候我也应当尽义务帮助他,无需要任何报酬,这是属於众生缘慈。众生缘慈,在我们人间像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在古时候讲圣贤君子,他们能够做到。但是法缘慈,他就做不到,他就不懂。
法缘是什么?这个范围比前面两种广大得多。菩萨才具有法缘慈。他凭什么对一切众生行慈悲?凭法。凭什么法?我们现在所讲的法是最容易理解的,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法,他因为要修十大愿王,他对一切众生一定慈悲。「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那个境界都是无量无边的。你为什么要对一切情与无情众生那么慈爱?我要修这个法。菩萨修无上菩提之法,他一定要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与前面不一样,境界也非常广大,同时也是用真心。
到如来果地,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法缘慈达到究竟,达到圆满,到这个时候对一切众生的慈爱是无缘,就是无条件的,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情与无情跟自己完全是一体。敬他就是敬自,敬自就是敬他,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体,这是如来的慈悲。所以佛具众生缘、法缘、无缘三种慈,这个叫做大慈。所以我们称佛、称大菩萨都称大慈大悲。此地称「大慈尊」,就是称本经里面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与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这是专门称他们两位的。
『不可思议佛护经』,这句是指我们这部经,这部经的不可思议,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本经经题原来的题目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什么人称赞?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称赞这部经,没有一尊佛不称扬这个法门。你们查遍《大藏经》,哪一部经是一切诸佛护念?没有,找不到!只有这部经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你们如果真正懂得这个意思,你在八万四千法门,你就晓得选择了。一切诸佛所护之经,你要是依这个经来修学,换句话说,一切诸佛都要护念你!你不求他护念,他也要护念,因为他要护念这部经。你天天读诵这个经,依照这个经修行,他怎么不护念?你要是希望一切诸佛都保护你,一切诸佛都护念你,没有别的,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这种殊胜的利益到哪里去找?找不到。真正通达佛法,如果他不修净土,不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是大傻瓜一个,不可能有这种人的。除非他不通,他对整个佛法没有见到,见到某一部分,见到这一部分,那一部分没有见到,他不能相信。如果整个都见到,非去这个地方不可,没有理由不取净土法门,因为它太殊胜、太不可思议。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而且那个六方佛,真是妙极了!六方,每一方佛的数量经上讲「如恒河沙数」,其实不止恒河沙,一条恒河到底有几粒沙?诸佛太多太多,没有法子计算,恒河沙算什么!这些诸佛没有一尊不赞叹的。释迦牟尼佛每一方佛举几个名字,提几个名字举例,那么多的佛,到底释迦牟尼佛要举哪几个好?举这个把那个漏掉,举那个把那个也漏掉,总是挂一漏万,到底举哪个好?随便举几个,不可以,佛没有随便说话的。佛说话不随便说,他都有用意的,都有很深的意义。他举的那几个佛的名字,含义很深。
我今年春天在香港讲《弥陀经要解》,讲台上讲到这段经文的时候,忽然之间发现的,因为经讲熟了,不需要预备,忽然看出来那个佛的名字有不可思议的意思在里头,所以一直讲下来,听的人很欢喜,讲完之后我再做笔记,我觉得这个讲得没错,统统是表法的。佛的名字,从东方「阿閦鞞佛」到末后「如须弥山佛」,全部是表法,代表一个修净土的人从初发心到成无上道整个的历程。所以他不是随便举的,就跟《华严经》上味道差不多,《华严经》上以善财童子来表演、来表法,《弥陀经》就是用六方佛的名号来表法。这个意思,愈看愈有道理,绝对不是我猜想的,但是这种说法古人注子里没有,《疏钞演义》与《要解》也没这个讲法。如果不是三宝神力加持,我也不晓得!讲台上忽然之间发现的,这一口气讲下去,讲得没错!所以这是诸佛所护念之经,我们要重视它。所以在一切经里面,如果诸位问我:整个《大藏经》只准你学一部,你要哪一部经?告诉诸位,我要《阿弥陀经》,其他的我都不要,再可以要一部,那我要《华严经》。
『舍利文殊诸圣者』,序分有十六位尊者,四位菩萨。十六位尊者里面,舍利弗摆在第一位,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摆在第一位,所以举出他们两个人做为代表。
演【二土句,是横遍一切处。】
这是讲「二土六方遍尘刹」这一句。『二土』是指娑婆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土」是国土,是诸佛的国土,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域。我们晓得,佛在经上常说的,讲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每一尊佛教化区域都叫做大千世界,或者叫三千大千世界。虽然都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并不是一样大,大小不相同。为什么有大小不相同?佛在因地所发的愿以及种种业力因缘不相等。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比我们娑婆世界就大得太多了。他那是个大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娑婆是个小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要比较就不相同了。当然太虚空里面比阿弥陀佛那个大千世界还大的也有,不是没有;比我们娑婆世界还小的大千世界也有,所以大小不等。正如同我们夜晚看到天上的星星,每一个星球大小也不相等。「横遍一切处」,横遍十方,这是讲空间。
演【过去句,是竖遍一切时。】
「过去现在及当来」这一句是竖说,是从时间上来说。时间有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所以是「竖遍一切时」,前面是「横遍一切处」,这就把整个时空说尽了,一个也漏不掉,十方三世完全包括在其中。这个境界之大,跟我们在《普贤行愿品》里面念的没两样。境界非常广大,可见大师心胸之大!
我们今天做一点善事范围都很小,哪里会想到这么大的范围,只想我这一家好,佛菩萨保佑我一家平安,保佑我的亲戚朋友,这就不得了!如果再大一点,保佑我们这个县市,保佑我们台湾,其余都想不到了。有几个人能够做一点善事,祈求希望全世界的人好?这种人很少,这种念头很少。跟莲池大师比,还差得远!莲池大师的心量尽虚空遍法界,一个星球都没有漏掉。所以我们学佛,常常读经的时候,从这个地方想一想,我们的心量太小了,有什么资格作佛?所以作佛,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把心量放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要大。
『无尽三宝咸证知』,世界无尽,每一个世界都有三宝,所以三宝也是无尽。无尽的三宝都为我做证明,证明我发心是真实的,确确实实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求佛给我做见证。『惟愿慈悲摄受我』,不但要给我做证明,而且还要蒙佛神力来帮助我,大慈大悲来摄受我。为什么要求佛摄受?底下请加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是我自己有这样大的愿,没有能力!我有愿,希望个个众生都能认识《弥陀经》,都能认识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求生净土。但是我现在没有能力,我做不到。我很想做,很想做又做不到,不做又不行,这怎么办?求佛帮忙。我愿意做,求佛帮忙我把这个事情做圆满,自己能力真的太有限了。
『我今妄以秽土见』,见是见解,就是凡夫的见解。凡夫如何能理解佛的境界?凡夫如何能测度佛的知见?当然是不可能的。『蠡测如来清净心』,蠡是小管子,一点点,你要看外面也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这是比喻自己见解见闻非常窄小,没有办法入佛之知见。
演【如来清净心者。】
就是佛知佛见。
演【如来从实相般若流出文字般若,故此经即是如来清净心。】
一切经都是如来般若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文字。《华严》说得好,「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经一定要有人说,如果没有人跟你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也不懂。为什么不懂?佛是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世间人是分别心、执著心、染污心,他跟佛心不一样,所以接触到佛法必定会曲解意思,他凭自己的知见来解释佛经,这就错了。「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错会了意思。所以,不能够依文解义。
那么,要什么人说?要有修有证的人说,因为有修有证的人他心清净。清净心与清净心就起感应,才能够体会到这个经里面真正的意思。所以不清净的心去讲佛经,没有这个道理,讲不出来的。你要求与佛菩萨感应,也要用清净心才能得感应;心不清净,想求也求不到,这个事情不是勉强的。不是说我多烧几支好香,天天点灯礼拜,多巴结巴结,佛大概就慈悲对我了,你要认为他可以感情用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佛菩萨没有感情,纯粹的理智,不讲感情的。你这条件不合,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果然心地清净了,你一天到晚不烧香、不磕头、不礼拜、不燃灯也有感应,为什么?净与净感应。
为什么教你这些仪式?仪式,时时刻刻叫你提高自己的警觉,提示你的觉正净,是这个意思。心地果然清净光明,燃不燃灯无所谓。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地太黑暗,所以常常看到灯,想到我们要光明,我们要觉悟,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清净心才能得感应。因此,佛经就是如来清净心,是他清净心变现之物,特别是这部经。这部经比其他的经清净,为什么?纯一讲一心不乱,没有拐弯抹角的,其他的经还是拐弯抹角,慢慢才转到这里。这个经是直截了当,所以说特别的清净。
『仰承三宝大威神,加被凡愚成胜智』,没有如来菩萨殊胜的智慧,这经义没有法子发明。要想发明经义,又要符合佛智,像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真正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没有三宝加持,决定做不到的。底下陈说出自己的愿望,『使我言言符佛意』。末后三句就回向,也就是目的之所在,是帮助佛流通大法。『流通遐迩』,遐迩是远近,这个远近里面有时间也有空间。时间是讲现在、未来,过去不必说了。空间是由近到远,就我们凡夫来说,我们现在活动的空间,充其量是这个地球。
从他老人家住的杭州云栖寺,从一个地区慢慢流传到其他地区,从中国流传到外国,这是由近而远,从我们这个世界流通到他方世界,这是大师的愿望。希望这些众生,凡是见到这部经、听到这部经的,能生欢喜心。听经闻经,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都听到,能听完整当然好。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一部经讲下来,能够从头听到尾,这是很大的福报。特别是大经,几乎不可能!像这个经,过去我在台北讲过两遍,第一遍在莲友念佛团讲,四年圆满,第二遍在我们图书馆讲,五年圆满,一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哪一个人每一会都来听?不可能!所以一会不缺的只有我一个,没有缺席,其余找不到一个。所以你们要想将来一会不缺,上台来讲经,你就会不缺。听众总会有一些事情打闲岔,一次、两次没来的,这是常有的,尤其是这么长的经,会缺席的。听一次也好,一次有一次的利益,一次有一次的感受,能生欢喜;果然能够信受奉行,发愿往生,一次也不算少,无量无边的功德。最后的目标,「同证寂光无上果」。
演【寂光无上果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证寂光而非无上。】
『四十一位』是《华严经》上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华藏海会的诸菩萨,四十一位是从初住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每一位里面的人数是没办法算得尽的,不知道有多少初住菩萨、二住菩萨、等觉菩萨,数量太多了。总而言之,不出这四十一类。统统生西方净土,这是《华严经》上所看到的,他们是生寂光土,而寂光土跟实报土是同时证得,生实报土就生寂光土,寂光是理,实报是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境界,但不是无上。
演【唯妙觉一位,乃为无上果也。】
『妙觉一位』,这是『无上果』,无上果是佛果,妙觉就是佛,是圆教的佛,没有在他之上,他到顶头了,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学佛到这个地方才算是真正圆满,等觉菩萨还不是真正圆满,一定要到妙觉位才是圆满。这是注子里面把这段「请加」的文,给我们简单的说出来。下面大师自己有一段注解:
疏【归命,如波罗密例,倒语法也。】
这个句法是颠倒的。因为这个经文是从外国文翻成中国文,里面用的名词术语有许多是梵文所译的句子,有很多倒装句还是保留著梵文的形式,但这种情形不太多。
疏【归义有二:一者归投义,言世人至重者身命。】
世间人大多数都把身命看作最重,没有比这个更重的。如果把身命看轻了,把其他看重了,这种人不多,那是少数,绝大多数是把自己身命看得最重。
疏【举身命而归依,诚敬之至,无二心也。】
这个归依是诚到了极处,所以用归命,就是以身命来归依。归命有两种含义,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
疏【二者归元义,举身命而归依,即是总摄六根还归一心也。】
『元』就是元本,就是我们的根本,根本是一心。佛门合掌表什么意思?合掌表一心。十个指头表散乱,能够把散乱的心收起来,收成一心,表这个意思。所以掌一合,一看到掌合,心要收起来。心与外面这个行要相应,如果掌合心里还在打妄想,这就错了,表里不一了。外面形式上好像满恭敬,里头还在打妄想,这不是真正的恭敬;表里一如,这才是真正恭敬。「总摄六根还归一心」,注解有:
演【还归一心者,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今返六和合,还归一精明也。】
这是《楞严经》上的句子。『一精明』是自己的一心,『六和合』是六根。就是你的真心在六根上起了六种不同的作用,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其实都是一心的作用。如果这个意思你不能够体会,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就容易了解。譬如电,发电厂送来的电,这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可是电在灯上它就放光,灯是一个器具,它在这上起光明作用。在录音机,它把我们的音都录下去了。在电热器,它能够发热。随著器皿不相同,它起不同的作用,虽然起不同作用,统统是一个电流,绝对不会说放光的电跟录音的电是两种,不是一样的,没这个道理。我们六根作用确确实实是一不是二,就是一个真心。我们这个眼就好比灯一样,耳就好比收音机一样,电流在里面它起作用。这就叫「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在六根上起六种不同的作用,虽然起六种不同的作用,要晓得全是一心。
『今返六和合,还归一精明』。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把六根里面的六条心,合而为一,这就是诚心现前了。一心分散在六根门头,这是散开来,现在再把它归一,表至诚、表恭敬,这是「还归一心」的意思。
疏【娑婆言释迦,西方言弥陀。先释迦者,教所繇兴也,孺子封侯,尚不背本,凡夫入圣,岂得辜恩。古有临终焚香先供养释迦者,正此意也。】
这个地方是解释为什么大师归命偈里面先说「归命娑婆说法主」,其次再说「西方接引大慈尊」。把释迦牟尼佛摆在前面,阿弥陀佛摆在后面,这是不忘本。你怎么知道有西方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介绍的,不能把这个大恩人给忘掉了。如果你对於释迦牟尼佛不礼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把你赶出来。介绍人这么大的恩人,你把他忘掉,这怎么可以?不可以的。所以人不能忘本,佛门重视,儒家也重视,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所以中国人祭祖先,没有一家人不祭祖先的,祭祖先就是返本报始,纪念我们最远最早的祖先,虽然隔了许多代,几千万年了,我们也不晓得他面貌是什么样子,但是心里面总是纪念著我们的始祖,有这个意思在。这一段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先释迦者,教所繇兴也』。「教」就是特别指《弥陀经》的净土教,他教给我们的。『孺子封侯,尚不背本』,这有典故,是汉朝陈平的一段故事。陈平封侯的时候,他想到最先推荐他认识汉高祖的魏无知这个人,如果不是他的引荐,他也没办法亲近汉高祖,今天他封侯,这个介绍人一定要得到封赏。所以汉高祖对他很赞叹,说他不忘本。这是举这么一个故事。
『凡夫入圣,岂得辜恩』,往生西方净土就是圣人。普通我们讲,法身大士才称圣人,摩诃萨才称圣人,菩萨称贤人,摩诃是大,见性的大菩萨才称圣人。我们凡夫纵然是下品下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称圣人,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殊胜之处,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为什么?一生成佛。今天密宗所强调的即身成佛,未必可靠!往生西方即身成佛是绝对可靠。而且禅与密里面岔路很多,魔障很多,老实念佛决定没有障碍,稳稳当当的成就,这不是那两宗能够相比的。所以,不能辜负本师介绍的恩德。
『古有临终焚香先供养释迦者』,这是临命终往生的时候,他先燃香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报恩,意思是在此地。什么人?刘遗民。这个人也是真正往生,一点都不假。他是东林莲社的,跟慧远大师在一起。慧远大师在庐山最早建莲社,他们一共有一百二十三人在一起念佛,个个往生。当然往生不是同一天走的,有早去,有迟去的,可是的确是个个都去了,后去的看著先去的人跟著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同来接引,每一个人都有非常好的瑞相。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最光辉的一页,因为个个成就,是最多人成就的道场。
其次,禅宗成就最多的就是六祖的道场,六祖在南华寺教学三十七年,总共成就的四十三人。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共四十三人,这在禅宗史上任何一个祖师没有办法跟他相比的。但是他要是跟远公大师相比,远公大师成就的人比他多得太多了。即使在禅里面大彻大悟,不究竟,并不圆满,往生净土则是究竟圆满,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晓得。刘遗民往生时,佛来接的时候,他看到西方三圣来接引他,赶紧烧香,他先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要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经介绍的,他怎么会有今天?拜完释迦牟尼佛,再拜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去了。所以有这么一段事情,这个意思就是说要报本师的恩德,这个介绍人万万不能够忘记,人不可以忘本。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