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楞严经》很宝贵,唐朝时传入中国。那时,印度有个高僧叫般剌蜜帝,“般剌蜜帝”翻译成华语的意思是极量,也就是智慧高、才智高。他在印度,在国王宫中说法,由此关系,获得《楞严经》。当时印度国王有禁令,不准传此经出国,此经为国宝。般剌蜜帝为了将经传入中国,想尽了各种办法,后来就将两臂膀子割开,将写得很细的经藏入其内,待其膀子肉长好、皮肤的线缝长合之后才出宫。当时出国要经过许多关口的检查,经检查也没有检查出来,所以《楞严经》才得以传入中国。
般剌蜜帝首先到了广州,当时广州太守叫房融,是一位真诚的三宝弟子。房融就请他割膀取经,进行翻译。房融很有文采,秉笔确定文字,把《楞严经》译成中国语。由于房融文学水平很高,所以《楞严经》文词简洁、华丽。
《楞严经》译成后,般剌蜜帝就到京都长安去见皇帝,皇帝十分欢喜,把他接入宫中供养。后来武则天登位也欢迎他,也在宫中供养他。
武则天是很信佛的,她曾经有一段时间住在尼庵,带发修行,后来选入宫中,慢慢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到当上皇帝,并改国号叫大周,不过时间很短。她很尊重佛教经典,常读《华严经》、《楞严经》。禅宗有个祖师叫神秀大师,她就把神秀大师接进宫中供养,神秀大师在宫中发现了《楞严经》,认为很好,应传播出去。此后,《楞严经》才在全国普遍流传,深入民间。所以这一部经典传来不简单,经历很长时间,颇费周折。
当时文人学士都爱读《楞严经》,像近代名人章太炎、杨仁山等,这些人都很有学问,他们学佛就是因读《楞严经》。当他们在书摊上发现《楞严经》后,见其文辞优美,很是感叹,爱不释手,并由此发心学佛。
一般来讲,中国大藏经六千多卷,新编大藏经是两万三千多卷。藏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由佛亲口宣说,律藏是指佛制定的戒律,论藏是佛的大弟子们根据佛说的经来解释。大藏经由梵文译为中文,是很不容易的,在过去要成立译场。鸠摩罗什有译场,唐代玄奘法师也有译场,这些译场规模都很大,担任译经工作的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当时全是国库开支。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译场所置之译官有下列九职:(一)坐于正面宣述梵文者,称为译主。(二)坐于译主之左,评量(批判、审查)梵文者,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者,称为证义。(三)坐于译主之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者,称为证文。(四)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称为书字梵学僧。(五)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称为笔受。(六)连缀文字成句者,称为缀文。(七)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八)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者,称为刊定。(九)坐于南面润饰译文者,称为润文。
所以我们现在所读经典,都来之不易,能够读一部经也不简单,要尊重爱护。经就是圣言量,由佛亲口宣说,不要轻慢亵读,要放在干净的地方。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