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吉祥经》讲记——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吉祥经》讲记  

  主讲:明海大和尚

  地点:柏林禅寺普贤阁

  时间:2004年正月初九至十三,每晚7:30

  听众:参加上元节吉祥法会的信众

  (2004年2月28日,正月初九,1/5)

  明海大和尚:各位师父,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我们寺院每年都要在这时候举行上元节吉祥法会,大家一起拜药师忏。这个法会的意义今天早上我讲到了就是为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每一位与会大众身心安康、个人六亲眷属吉祥如意祈祷,所以这个法会的主题就是吉祥。每年这个法会的晚上都要安排讲法,今年我们就选了一个跟法会主题相应的经典,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经典就是已经发给你们各位手上的这部《吉祥经》。

  《吉祥经》在佛经里是属于比较短的一部经。从它的内容来说重点是讲在我们现世的人生怎样获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外一种说法。现在学术界认为佛教传播到中国汉地始于西汉末年,从西汉末年传到汉地,从那时起直到元朝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佛经通过各种渠道传译到汉地,最集中的时间呢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在宋朝也有,宋以后比如说元朝有一些佛经则是从藏地译过来的,所以传播最集中的时间还是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这一段。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翻译到我们汉地的佛经是很多的,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就是说佛经多得可以把房子装满,如果用牛去拉呢则拉得出汗。中国古代的祖师对这么多浩瀚的佛经,其研究、学习、阐述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所有传译到汉地的佛经都给予了同样地重视。这是因为当佛教传过来的时候我们汉地是一个已经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很深厚的哲学基础、很发达的哲学思维的国家。佛经传入汉地,佛教在中国兴旺以后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释、道三家。在佛教传进来以前,在那以前中国儒家的思想已经比较完备了,此外还有道家的学说,所以中国祖师对佛经的研究阐述的侧重就形成了一个特点,(当然有很多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人天乘这一部分佛法没有特别地加以阐述,倒比较侧重佛法出世间的这一面。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已经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基础,而儒家、道家的思想我们可以说就是关于人天乘这个层面的法。佛法本来有五乘,五乘共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里人天乘已经比较完善、完备,所以佛经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关于人天乘的法在汉地就没有特别地受到重视。我们看中国古代祖师他们研究、讲述佛经,关于人天乘的这部分讲得不多。现在我们要学的《吉祥经》,从它的思想内容来说主要就是侧重在人天乘,当然后面也讲到出离、讲到涅槃、八风不动心,但它的侧重是在人天乘。要以今天的时代来看,人天乘的这一部分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们佛教徒重视和学习,并在生活里实践的。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佛教有误会,一提及佛教、说到佛法,他们容易想起出家啊,避世啊,容易把佛法更多地定位在出世这个层面。实际上佛法是很完整的,从做人、现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设,到升天、到出离、解脱,到大乘菩萨行、到无上佛道,它都很完备,一个也不缺。事实上出世法、大乘法也是建立在人天法的基础上的。就以每一个修行的人来说,没有人天法的基础——做人的基础没打好,要修行,修出世间法就很难,可能我们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难障碍大概多半就是来自于这些方面,来自于人天乘的基础没有打好,那么修出世的大乘法有时候就有障碍。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重视佛经里侧重人天乘法的这些经,这些经有很多,我们老和尚在几年前编过一本书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最早的时候,这本《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侧重在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象《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中间有个《优婆塞戒经》;在两三年前又出了《在家教徒必读经典》的第二册,这第二本主要的经典一个是面向在家居士,另外中间很多的经侧重在人天善法,侧重在我们怎样建设我们的人生,怎么样建设现世的生活,怎样先做好一个人,怎么样在生活里尽职尽责,把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好。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吉祥经》是在解放以前民国年间翻译的。作者叫李荣熙,他现在已经去世了,生前曾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他过去呢也是出家人。李荣熙居士是谁呢?你们有的可能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学那个心中心密法,心中心密法前不久去世的那一位老师叫李钟鼎,人们叫他元音老人。李钟鼎的师父叫王骧陆,好像是天津人,王骧陆的师父就是这个心中心密法的开创人,他出家的法号叫大愚,人们叫他大愚禅师,大愚法师就是李荣熙居士的父亲,李荣熙居士是大愚法师在俗的时候的儿子。李居士在他父亲出家以后也出家了,他也曾经是我们中国在近代第一批到斯里兰卡留学的。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出家人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个传统在解放前开始的,解放前太虚大师最早组织了五个比丘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中间就有李居士!当然后来因为社会变动他示现在家相,可是他还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是一个学问很好、佛学造诣很深、信仰很坚定的一个大居士。这个《吉祥经》就是他从南传藏经巴利文里翻译出来的。这一部经好像在汉地的藏经里没有,汉地藏经里也有叫《吉祥经》的,但是内容跟这部经不一样,汉地藏经里有一个叫吉祥经的就是通常我们有时候看到叫《天地八阳神咒经》的,这部经有时也被叫作《吉祥经》,它翻译于宋朝,是讲关于念佛的。这是关于《吉祥经》的译者的简介。

  这部经的题目很简单,不用太多讲,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祈求和希望的,不仅是佛教徒,也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怎么样生活在吉祥中,怎么样生活在幸福中,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在古代印度很多人在探索、思考这个问题: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里?所以古印度在佛陀时代哲学很发达,各种宗教很发达,在社会上、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很多。佛经里常讲九十六种外道,其实还不止九十六种,在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流派很多。这些宗教和哲学流派关于人生的价值观、关于怎么样生活最幸福、最吉祥答案是不一样的,大家对人生的看法不一样,大家的人生态度不一样,落实到修行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对人生持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对人生持常见,认为狗永远是狗、贵族永远是贵族、贱民永远是贱民。在修行上,有的流派坚持苦行,认为通过折磨自己的身体能够获得幸福获得人生的解脱;有的呢坚持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应该放纵欲望。应该说现代的人们关于人生的很多看法、观点、很多做法、倾向在古代印度的这些宗教流派、哲学流派里都涉及到了,现代人有时候认为自己的大脑很发达、智识很发达,有很多思想很多流派,其实跳来跳去,在我看来很多基本观点,在古代印度古已有之。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学教授,他写过一本书叫《顺生论》,对于人生他认为应该顺其自然、顺从于人的现状,人的身体上、心理上,他以为有什么新东西,其实呢在古代印度早有顺世论、顺世外道,那不是什么新东西,古代的人早都想过啦。

  释迦牟尼佛关于人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些,他是中道。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打开我们人生幸福宝库的钥匙就在我们手上。通常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生的善恶报应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造就,自己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佛教很重要的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神灵、某一个主宰的神或者来自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在于我们自己,在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我们怎样付出、在我们现在怎样做。所以我们在学这个经文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他教导我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怎样才算吉祥?不是说要我们在家里挂上某一个神秘的符,也不是有一个秘密的咒语教给我们,我们昼夜六时就吉祥了,都不是。实际上关键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怎么寻求正确的信仰,在怎么实践这个信仰,在这里。这是我们在进入经文以前,简单讲的。

  下面我们看经文。这部经的开头因为是现代人翻译的,所以跟以前翻译的佛经的体例差不多。“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的开头。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前,他的弟子阿难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问以后佛经怎么开头?释迦牟尼佛说“如是我闻”,这是佛经开头都有的。古代的祖师从很多角度去阐述这四个字的含义,很深的啊。要是通俗地讲就是表信的,说下面的内容、下面的经文、下面的教导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我就是这样听到的。因为佛经的结集是很多阿罗汉在一起,佛经由阿难尊者诵出来,大家一致通过,表示佛陀确实这样讲过,你听到我们也听到了,没有错,所以“如是我闻”是表信。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陀园给孤独精舍”,舍卫国是佛陀时代中印度的一个王国,释迦牟尼佛很多佛经都是在这个国家讲的。在这个国家里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精舍,也就是寺院吧。这个精舍跟现在的精舍不一样,现在说的精舍是指一些出家人自己弄个小庙或者在城里弄两间屋子,其实精舍是僧团居住的地方。“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有时候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它被翻译成“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一个浓缩的翻译,展开就是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说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很多人跟他出家,僧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地方住,在舍卫国里有个非常有钱的老板叫给孤独长者,我们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家里很富有而且喜欢做慈善,舍卫国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个很漂亮的花园。给孤独长者看见释迦牟尼佛带着很多师父每天传道讲法没地方住,就发心给释迦牟尼佛找个好地方作精舍、作寺院,后来他通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就是祇陀园。祇陀太子也很喜欢他自己这个花园,所以当给孤独长者提出想把这个花园买下来送给释迦牟尼佛时,因为祇陀太子那时候还没有信仰佛教,自己很贪着他这个花园,所以他不愿意,但是他也好像不好直接拒绝,因为给孤独长者在他们国家也是很有名望、很有影响的,相当于现在的大亨或者富豪、社会名流吧。于是祇陀太子就说啦,他说我这个花园你要买可以,你得用黄金把这个花园的地都铺满,这个花园我就卖给你,这个花园的价值就是这么多。祇陀太子以为他这样讲给孤独长者就会畏难而退,会放弃的,没想到给孤独长者坚持,说好,马上就招呼人往这个花园里拉黄金。你们当然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富有,用黄金铺满一个花园对他来说也是小事一桩啊,那个富有的程度可能相当于现在香港的李嘉诚吧或者美国的比尔盖茨吧,比尔盖茨有时捐钱一出手就是几十亿美元啊。马上就要把花园铺满了,祇陀太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了,他说地啊算归你了,但那树还没有布满黄金哪,所以树呢就算我的,算我的名义供养给佛陀的。所以这样释迦牟尼佛的这个精舍,人们就用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看叫“祇树给孤独园”,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地。你们看这个称呼是非常注意版权的啊,哪个人捐了树哪个人捐了地,在这个称呼里都表现出来了。所以现在有时有钱人拿钱做希望小学,比如说明海吧,他出资的希望小学就叫明海小学,这种做法在古代就有的,不是现代的发明。用人的名字,是因为他出过力出过钱,所以以他的名字来冠这个地名。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住,“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一般其他的佛经前有一个六成就,也就是说佛陀在讲法以前要有时间、地点、听众和讲法的人,这个经呢有点特别,就是佛陀在夜深的时候,给一个天神讲的,天神有时候叫天人有时候叫天众。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在印度白天晚上一共是六时,我们常说昼夜六时恒吉祥,白天分初日、中日、后日,晚上是初夜、中夜、后夜。这个时间概念相当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这是白天;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是黑夜,夜三时,昼三时。戒律里面讲到比丘的生活是初夜、后夜精进行道,中夜可以休息。要按这个指标来说,实际上就是休息四个小时,相当于十点以后至次日凌晨两点(31分08秒)。释迦牟尼佛他这一天特别辛苦啊,白天不用讲,白天他要游行教化、要指导僧团,要跟各种各样的人讲法,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我们在佛经里看到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三教九流、三六九等都有,从国王贵族到当时印度社会底层的贱民;从良民百姓、商人到强盗、妓女、流浪汉等等。那么到晚上呢佛陀休息的时间就非常短,大概只休息相当两个小时吧。还要跟天人讲法,——佛陀白天教导人类,晚上教导天众。在近代的泰国有一个高僧叫阿姜曼,据说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他大概是在五十年代初去世的。阿姜曼有个传记叫《阿姜曼尊者传》,有的人可能看过。在这本书里,因为他是一个圣者嘛,他也讲到一些关于天众的规律。像释迦牟尼佛或者象阿罗汉这样的圣贤,有缘的天众都会来亲近和请教的。他们亲近佛陀、亲近这些圣者的时间一般是在晚上,在半夜。半夜人都休息了,一个是人休息了,另外就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停下来了。人类的活动当然有好的活动也有很多乌七八糟的活动,所以晚上这一安静啊,我们这个地球就显得比白天清净一些,《阿姜曼尊者传》里也讲到,尊者曾跟那些天众有过对话,那些天众也讲到半夜是很安静的时候,当然,现代社会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的晚上有时比白天还要乌七八糟。在天人的境界里我们这个地球就像个垃圾堆一样。在天人的境界来看地球是很肮脏的,众生所贪着的食物、所贪著的生活方式是非常脏、非常丑恶的。

  释迦牟尼佛给天众讲法,在佛经里有很多次,不仅是这一次,往往是在半夜。这一天这个天神啊就在夜深的时候来到佛陀住的地方,佛陀在半夜给天众讲法然后稍事休息也会躺下休息一下,然后在很早的时候就起身入定,观察他今天将会遇到的众生,这些众生的根器,善根是否成熟,该用什么方法接引他,然后就开始他非常紧张的一天的生活。所以佛陀是我们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老人家圆寂以前,他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众生,就像我们现代的很多高僧大德一样,把全部的生命奉献给了众生。不过以佛的境界来说释迦牟尼佛的奉献有他非常殊胜、跟我们普通人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说他的休息,我们认为他是在休息,其实呢他也在度众生;当他在一个地方给一些众生讲法时,我们认为他就会在这一个地方讲法,其实呢他同时在很多其他的地方也在讲法,这当然是佛陀——作为已成就无上佛道的觉者教化众生的方式又有他不可思议之处。我们抛开不可思议的这一方面,我们来看作为人间的释迦牟尼佛,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个把全部的生命奉献给了弘法、奉献给了众生的这么一个人。这是我们的榜样。

  这天晚上到祇陀园来的这一位天神啊,“殊胜光明,遍照园中”。《阿姜曼尊者传》里讲到,那些天众非常讲礼貌,那个行为举止非常优雅,他们进出的时候都是排着队井井有条的,他们在听法以后或者见到他们欢喜的人喜欢赞叹:“善哉”!汉语是“善哉”,巴利语、梵语是“sado”(萨哆,音)。你们要是听过南传佛教的师父念经就知道,念完了他都念“sado”,“sado”就是“善哉”。这个天人很懂礼貌啊,另外也非常讲信用,举止很优雅。经上没有具体描述这一位天神,只说他是“殊胜光明,遍照园中”,不过我们看,也讲到了说他“恭敬礼拜,站立一旁”,这就是这位天神的教养啊。那么大家要问,这一位天神是天上哪一层天的神呢?经文上没有讲,我想他应该是属于欲界天的天神。

  下面我简单地把佛教关于天的一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前面我们也讲到佛陀有五乘共法,其中有天乘法。天乘法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我们按天乘法去修行,就能够升到天的境界里。佛教里讲的天的境界分三层,第一,欲界天;第二,色界天;第三,无色界天。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众,从他们修行的因来说各有自己的因。欲界天的因——五戒十善,如果我们严持五戒、修行十善法圆满,我们就能够升到欲界天。那么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呢?除了修五戒十善外还要有相应的禅定,当然这个禅定是要稳定的。色界天的禅定就是我们说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五戒十善的功德再加之以相应的禅定功德,就能升到色界相应的天的境界。无色界的禅定叫四空定,四空定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有四空定的功德,加五戒十善的功德,就能升到无色界天的境界。

  界天一共有六重,其中有两重天不在天上而是在地上叫“地居天”,佛教讲世界,一个小世界中心有一个须弥山,须弥山有日月围绕,欲界天最低的两重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再就是忉利天,这两重天在须弥山的山腰和山顶又称为地居天。忉利天又叫帝释天,以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玉皇大帝大概相当于这个忉利天,玉皇大帝啊在佛经里有时候翻译成帝释天,有时候用它的发音来翻译叫“释提桓因”,“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帝释天王。在忉利天之上是夜摩天,夜摩天之上是兜率天,兜率天之上是化乐天,化乐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六天。顾名思义,欲界天的天众顾名思义还有YIN欲,所以叫欲界。他们虽有YIN欲但YIN欲的方式不一样,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众和人类一样是以肉体的接触YIN欲;夜摩天呢是两手互执,就是男女两手抓的;兜率天的天众YIN欲的方式则是忆念,就是互相想念啊,就是说互相思念;化乐天的天众YIN欲的方式是互相看,当然不是一般的看,叫“熟视”;他化自在天的天众YIN欲的方式是交谈、在一起说话。这些是欲界天天众YIN欲的方式,另外欲界天的天众他们的寿命也不一样,身体也不一样,享受饮食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总而言之,这些天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指标不同,和人类比较来说,比人类更加殊胜。他们的身体更加高大,按照佛经里讲的,忉利天天众的身体大小可能相当于我们一幢三十层的大楼那么高,而且越往上身体就越大寿命就越长,受用饮食的方式呢也越殊胜。色界天分四重: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与天众他们的禅定功德是相应的。初禅天有三重: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有三重: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天有三重: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多一点有八重: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色界天的最高处。色界天在佛经里有时不翻译,叫阿加尼吒天,其实就是色界天,又叫无顶天,是色界最高的。在色界天之上是无色界天,从低到高依次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色界天天众的YIN欲不现前。无色界天的天众,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思想的存在,纯精神的存在了。

  佛经里另外介绍,天上的天人寿命很长、福报很大,想什么有什么,想到哪里去就能到哪里去,飞行自在,另外有我们人类所不具备的很多神通、特异功能。但是他们的福报是有限量的,不是无限的。当福报享尽的时候天人也会堕落或者在天的境界里面往下堕,或者由天道直接堕到畜生道、饿鬼道甚至地狱道。这一点我们往往不太理解,就说天人堕落吧最起码也是堕落到比天低一点或者是人道里,就比如现在的一些高级领导犯了错误,比如贪污,要处分他,但处分来处分去也大小还是个官,但天众不一定的,他们那一堕啊有时候就直接到三恶道了,因为这取决于他现行的业,他天的福报享尽了后是哪一个业现形。如果是三恶道的业、极重的恶业现形,他就会堕落了。当然有可能堕落到人道,也有可能在天道里从色界到欲界,从无色界到色界,从无色界到欲界,这都有可能。天人在要堕落以前都有预感或者预兆,这个叫“天人五衰”,就是说天人要堕落的时候,有衰相现前。我们人在临死以前也是有衰相的,不过天人敏感。为什么敏感呢?因为他们福报大啊!报身很殊胜,所以当殊胜的报要失去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是件大事,一个大事件啊。“天人五衰”是以下的五种:第一,“衣服垢秽”。色界无色界的天众当然不需要衣服了,而欲界天的天众要堕落的时候,他们的天衣会突然显出不干净显出脏东西来,应该说他们不会洗衣服吧,平时是不需要洗衣机的,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因为业报所感啊,他们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衣就现出垢秽了;第二个“头上花萎”。天众都戴帽子的——天冠,象我们看到的菩萨像——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菩萨戴的那个冠叫宝冠,类似于四大菩萨戴的这种宝冠叫天冠,以种种的璎络和鲜花装饰。当然这些花是不需要更换的,以他们的福力支撑一直盛开着,但是当天人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冠上的花啊就显得枯萎了;第三个衰相叫“腋下汗流”,天众的身体都很干净的,很香洁。当他要衰落的时候,打比方说吧,相当于人有狐臭一样,你能闻出他的狐臭来了,腋下汗流嘛,腋下一流汗就会有气味;第四个,“身体臭秽”。因为衣服垢秽、腋下汗流,所以身体也不像以前那么光亮、鲜洁、香气四溢,天众本来是散发香气的,但要堕落的时候啊身体就会有臭气出来;第五个衰相叫“不乐本座”。天众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宝座,特别是那些天王,宝座都很高广、很殊胜,有时候这些天众要是有福德因缘供养佛,他们就把自己的宝座拿去供养的。平时他们是安住在本座上的,当要衰的时候他们就坐卧不安,经常地离开他们的宝座,这就是天人的五衰相。

  我们了解天人五衰我觉得有一个意义就是大家可以对比观照一下我们自己,这是我学佛学知识的一个方式:反观一下我们自身,虽然我们不是天,但我们也要避免这五种情况在我们身上发生。即使我们是人,有这五种情况,那也是一种衰相啊。比如“衣服垢秽”,很多天不洗衣服,很脏很油腻;再一个,咱们头上虽然没有花但蓬头垢面的,特别是女居士,不洗脸不梳头也是一种衰相啊;再看“腋下汗流,身体臭秽”,就是说长时间不洗澡,不讲卫生;第五个呢我想就是指不安本位,该坐的时候坐不住,该睡的时候睡不着,在自己家里呆不住,老想到外面去,东游西逛的,这也是一种衰相。那么这些衰相的反面是什么呢?应该是安详,安心于你的本位,这就是圣相,不是衰相了。我们要引以为戒,以天人的五衰相为戒。

  关于天众的一些基本常识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我们再回到《吉祥经》上面。释迦牟尼佛是天人师,所以他在娑婆世界应化的时候,不仅人类众生得益,天道众生同样得益,所以那些跟释迦牟尼佛有缘的天众就在夜深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法。所以这个天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天众哪。一般来说,升到天道就不太有机会听闻到佛法的,因为第一很难遇到佛出世,第二天众容易耽着天乐。天上很快乐: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点像现在的发达国家,什么都有,很舒服。佛经上讲“富贵学道难”,他们的物质条件很丰富,对于人的生活很满足,不知道寻求佛道。但这一位天神显然以前跟释迦牟尼佛有甚深的因缘,所以他成了我们这个《吉祥经》的祈请者,下面佛陀讲这个经都是因为这个天神的请问,他来开端啊,他不问我们也不知道,他一问佛陀一讲,现在我们就知道了有《吉祥经》。

  “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天众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喜欢说偈子,换句话说他们喜欢音乐,用音乐的腔调,诗歌的语言来赞叹对方。他来请问佛法向释迦牟尼佛发问便以一个偈子“白佛言”,下面是他问的:“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这一位天神不仅仅代表天众来问,而且也包括人众,他说众天神和人道的众生大家都渴望得到利益,都在思索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怎样生活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能给人生带来幸福和吉祥,大家都在思考、都在写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世间的很多学问、哲学和学术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的。围绕这个问题大家研究、思考、辩论、讨论。现在向佛陀来请问,怎么样是最吉祥的?怎么样做人生最吉祥、最幸福?这部经为什么以天神来祈问呢?它的道理很深,就是我前面说的,它所开显的是佛法中的人天乘法。按照经上的教导去做最起码能获得人天乘的果报,这是最起码的,因为后面也有讲到涅槃。世尊如是答言”,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为什么叫世尊呢?世出世间最尊、最上,这是佛陀的另外一个尊号。下面是释迦牟尼佛以偈诵回答这个天神的请问,都是一些偈子,一共有十一个,最后一个偈子是总结。核心的内容是前面的十个偈子。

  下面我们看第一个偈子,这是关于交朋友的:“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这是第一个偈子,关于交朋友。今天我们一起读一遍,明天我再开始讲,因为时间不多了。第二个,“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个是关于居住的;第三个,“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是关于持戒、立业的;下面“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这是孝养亲眷;“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这有一个次第,下面就要接近信仰了。“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这部经的经意比较浅显,偈子也比较简短容易上口容易记,这是佛经中偈诵的一个长处,有概括性、容易上口。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我们开始讲这些偈子。现在我们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2004年2月29日,正月初十,2/5)

  明海大和尚: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在社会上的人以放鞭炮、喝酒、聚会种种世间的方式度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能够在寺院一起共修——学习佛法,这是非常大的福报。这两天我看拜忏大家表现都不错,很整齐声音也很响亮,特别是女众这边,大概是人多的原因,声音比男众那边还要高,精神面貌也很好,确实有“吉祥法会”吉祥的气氛。你们感不感觉到累?(听众答:不累) 不累啊?可能还是有一点累吧。这个拜忏就是要让我们累,特别是要让身体累,通过拜忏人为地“劳其筋骨”,拜一天下来腰酸腿痛疲乏其身,再加上我们至诚恳切用心观想,就能达到消除业障、增长福慧的作用。因此拜忏就像长跑运动员跑长跑,它有一个高原期,比如说跑三千米长跑的运动员,在一千米以前他劲儿挺足的,一千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受不了,喘不过气身体不听使唤,但再坚持一段呢就适应了,拜忏也是一样。一定有一段你会觉得很疲乏、很累,腿痛、腰酸或者是心里烦不想拜,这就是拜忏的高原期,过了这个时间,过了这一阶段你就会轻松了,每天就会有一些新的感受。所以在这种时候没有什么办法,就是坚持,我们药师忏一天下来只有三支香,万佛楼开光前我们拜万佛忏,拜了十几天。药师忏每支香呢其实也没有拜几拜,没有磕几个头,拜万佛忏一天拜下来要磕九百多个头,强度是很大的,但我看很多师父和居士都坚持下来了,因此希望大家克服困难,把这个忏拜好。

  现在我们回到《吉祥经》,昨天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偈子:“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讲的就是关于交朋友、选择朋友。佛教有句话叫“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一个人的一生构成他人生、命运的要素,我概括了一下无外乎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身体。身体的素质、身体的形貌,包括身体内在的气血能量运行的方式、质量;第二个就是精神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心量大小、思维方式、感情表达的方式,这都属于精神方面;那么第三个就是缘。第一个身体,可以叫“器”,第二个精神方面可以叫“识”,第三个呢叫“缘”,就是缘分,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跟大自然、跟社会、跟其他人的关系,缘就是关系、缘分。我想这三个方面差不多概括了一个人人生的主要内涵。这三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补充的,其中缘很重要。缘有很多,比如我们生在哪一个时代、生在哪一个国家,我们的家庭出身,这都是我们的缘。还有就是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亲戚朋友叫人缘,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这是地缘,在家的人找对象叫姻缘。所以人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命运。人缘里很大一部分是朋友。这个偈子教我们不要跟愚痴的人接近,要跟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接近。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蓬是一种容易弯的植物,麻是直的,它生在麻树中间,不用手扶也能长得很直。这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际关系无形之中会影响我们:与愚痴的人亲近,我们会染上愚痴的习气;与有智慧的人亲近,我们的智慧会增长;与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会增长。人跟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们注意体会,心态会互相影响的,这个心啊就像一个手提电话一样,它可以接收别人的心态,也可以发射——把自己的心态像电磁波一样向周围发射。我们跟一个暴怒的人在一起心理感觉和跟一个安详的人在一起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跟一个很恐惧的人在一起呢心里也会有恐惧。所以人跟人之间心态是互相辐射的,这个是我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

  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到寺院来亲近三宝、亲近师父呢?即使跟师父不讲话,我们也能够直接从他那里感受到他心态的辐射。我记得十几年前在北京的时候,每个周末都到广济寺去亲近我们老和尚。那时他在广济寺有个小院子,面积并不大。但一到周末里面就坐满了人,因为师父也不可能跟每一个人都讲话,所以一定是有一个人向师父提问,其他人就在旁边听,还有一些人根本就看不见师父只能听到他的声音,因为师父在屋里坐着。屋外面是一个露天的院子,当屋里坐满了人们就坐到院子里来,就是这种情况。我看很多人坐在那里都有一种——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当时也能感受到,大家好像都有一种暖融融的、依依不舍的感觉似的。就是说我们亲近这些大德啊,心里面有时候是能接收这种好的辐射。所以人跟人在一起有心态的辐射。第二点是除了心态辐射之外,人的气质也会互相感染,所以心可以交流,气也可以交流。特别是讲话,在言谈之间、一问一答这个气已经交换了,所谓“同呼吸共患难”,在中国语言里很多语言沉淀了这样的道理。同呼吸,在一个空间、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互相交谈,就交换了气了;那么气质呢,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亲近愚痴的人,愚痴的人有愚痴人的气息,有他特有的气质,——当然我们多多少少都很愚痴,不过愚痴有深浅,我想特别愚痴的人的气质是不是可以说很浊或者很粗啊,或者说很沉闷啊,或者说很昏昧啊,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描述他的这种气质。当然有智慧的人呢你跟他在一起会觉得他的气很轻、很亮、很光明、很清洁,那么这种气质互相之间也是会影响的。当然,除了心态、除了气质之外,人的行为方式也是会互相影响的。我们亲近什么样的人,互相之间也都会感染那种行为方式。因此在人生的缘的这一部分,我们一定要注意取舍、注意选择,这个选择是要自己用心去观照,亲近善友、亲近有智者、亲近有德者,然后远离愚痴的人,这样我们就能有好的缘,有好的人缘。有好的人缘我们的智慧能增长,做事能够成就。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里面,关于择友关于交朋友,佛陀有很多详细地教导,下面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听了下面释迦牟尼佛有关教育我们交朋友的教导,大家就可以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心是多么细,他对众生的习性观察的是多么敏锐,另外他对我们这些众生又是多么的慈悲,像慈母一样。有一部经叫《佛说孛经》,这部经里佛陀讲了四种朋友,是以比喻的方式概括的。第一种朋友叫“花友”,你们猜这种朋友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长得很好看的?不是的。花友是什么呢?花友就是你很富贵的时候跟你特别亲近,你很倒霉的时候就离你而去了,他把我们当花,当我们还盛开的时候就供在这上面,(指桌上的花)花凋谢了就扔掉了,这个叫花友,见富贵就亲近,见到我们贫贱就抛弃了。你们要是看过《红楼梦》就知道了,《红楼梦》在最后,大观园要散伙和败落的时候,很多原来亲近贾府的这些人就是花友。不是说这个朋友像花,而是这个朋友以对花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第二种朋友叫“秤友”,秤就是街上买东西要称斤两用的秤,不是现在的电子秤,现在的电子秤不能把这个比喻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过去那种杆秤,有秤砣在上面移动,那样的秤。秤友和花友倒有点接近,不过他是特别注重财物。假如我们给他的东西多给他的钱多、给他的好处多,他就对我们特别恭敬;反之,我们给他的少,他就瞧不起我们,他的头啊就开始往上抬了。秤就是这样,那个秤砣要是太轻了,秤杆不是就会往上抬嘛,秤砣重呢秤杆就往下垂,秤友就是这样的。他喜欢占小便宜,对财物很在意,我们给他的多就对我们很恭敬,把头低下来,我们要是给他的少或者不给,他就轻慢我们。轻慢之相一般我们说就是昂首,下巴往上扬着,这种轻慢之相就像秤一样。第三种朋友叫“山友”,高山的山,这种朋友非常好,这是好朋友,前面两种是我们不太喜欢的朋友。第三种山友就是他富贵了也能够使他的朋友也沾光,他有财富能跟他的朋友共同分享,像高山一样。山很高,即使有一棵树不太高,但这棵树长在山上便也显得高,所以高山啊能够使山上的草木都显得高大,这就是山友。第四种叫“地友”,这种朋友像大地一样总是不变心、不离开我们,即使我们离开他了他也在那里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他不恭敬说不礼貌的话,他也接受就象大地一样。我们有时候在地上扔一些垃圾,但大地啊从来不抱怨一概接收;我们在地上挖一个坑拉一车土,大地也从不说什么而是默默忍受,挖一块就挖一块吧。所以这种朋友有大地的恩德,他始终能够养护我们,不管我们对他是厚还是薄,他总是那样。我想这种朋友应该说是最好的朋友。菩萨就是这种朋友,像大地一样,对所有的众生有平等心。这是佛陀在《孛经》里讲到的四种朋友,你们看概括得怎样?挺好是吧,基本上没有遗漏而且很形象,第一种叫“花友”,第二种叫“秤友”,第三种叫“山友”,第四种叫“地友”。我们都要作地友,最起码也要作山友。

  在《善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又开示我们说,如果我们亲近了不好的朋友会有六个方面的过失。第一种:不好的朋友跟我们在一起总是假话多真话少,就是“方便生欺”,他老是用各种善巧方便欺骗我们。第二呢这个不好的朋友总是喜欢搞阴谋诡计,他要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总是偷偷地压低声音说“过来,跟你讲,来呀”!他好像总是见不得人,喜欢在角落里谋划事务,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要小心一点。一个好朋友应该是个君子,坦荡的、无欺的,没有什么要偷偷摸摸的。第三个呢就是 “诱他家人”,就是说不好的朋友不仅会影响我们,而且也会观察我们家里的人,从我们家里的亲戚里面找到突破口,找到那个薄弱环节。这薄弱环节有很多的,在家人比如说就包括他的妻子或者子女,或者其他的亲戚,这个坏朋友他可能就想办法去投谋各种便宜。第四个,这个不好的朋友总是喜欢诱导我们去图谋别人的财物,有时候他想占别人的便宜、想占有别人的财物,他自己不说而是诱导我们去做。还有的时候呢他想犯那个规矩,他想犯规,就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先把我们也拉下水。比如说你很喜欢抽烟,那么这个恶友有一天就把你带到一个房间,拿出一包希尔顿给你抽,抽完了以后问“怎么样,好抽吧?”,你说“好抽”,他说明天还有,到了明天他再给你抽,到了第三天你就问他“哎,还有吗?”,他说“有,不过现在我手上没有啦,但那家商店里还有,昨天晚上我们抽的都是从那儿来的”!所以这种朋友啊让你不知不觉就上了他的圈套了,没办法了,你就只好跟他一起去偷了。或许刚开始你还不敢偷,但他说“你不干没关系,就帮我在外面站站岗吧,如果有人来你吹个口哨就行了”。你心想反正我也没有偷,就去帮他站岗吧,于是就卷进去啦。这个恶友啊也有一种智慧,但那是一种恶智,他没有善。第五是“财利自向”,在我们跟恶友打交道的时候,遇到利益他总是会把多的那一部分扒到自己的那边,比如偷了希尔顿十条,他可能就说 “这一条给你吧,其余的九条我先放着,等你抽完了再说”——他总是用各种手段把财物和利益往自己这一边放。第六,“好发他过”,这个恶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发露我们的过错,这也包括他还很会控制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过错,普通的人来说呢多少都有一点不太愿意跟别人说的隐私。这个恶友很有意思,他在跟我们打交道的时候,就先想方设法把我们的隐私、缺点、过错先侦查了,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了,然后呢你就跳不出他的手掌心了,你要跳他就说我去跟别人讲了。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官员就上了这种恶友的当,他有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叫这种恶友抓住了,这样就把鼻子抓住了,只得乖乖地听他的。为什么有一些地方司法部门的官员对自己要求不严的甚至敢给犯罪的黑势力作保护伞呢?也是因为有辫子在别人的手上啊。这都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洞察的我们这个人世间的各种朋友。

  《善生经》里也讲到了有哪几种朋友是伪装亲近我们的,有哪几种朋友我们是可以跟他深交的,你们下来有时间可以找《善生经》来读,那个意思都很好理解,我这里就不细讲了。总而言之,各位居士你们在生活里交朋友要慎重啊,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辨别力还没有培养出来,有时候交到一个不好的朋友,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后患无穷,当然交上好朋友呢也会带来很多的利益。

  好朋友在佛法里面叫“善知识”,坏朋友叫“恶知识”。善知识在佛法里分三种,第一种叫“教授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指我们上学的时候教课的老师,我们学佛的时候教导我们的师父、法师、比我们强的人、引导我们的人,这都叫教授善知识。这种善知识特别难得,对于学佛和修行特别重要。在教授善知识这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有好的缘,修行上呢将会少走很多弯路。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我们从佛经里看到,很多人看到佛陀的时候就证道了、开悟了,也有的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剃度以后不久就开悟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非常殊胜的,也可以说最殊胜的教授善知识。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大德,因为遇到好的教授善知识一言半句就悟去的也很多。像临济寺的临济禅师,他那一喝之下啊就有人开悟,那也是与这个善知识的功德分不开的。一般我们会想:怎么我就遇不到佛陀呢?其实我们能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也是与我们的福德因缘相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我们遇到的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最适合我们的善知识。从理论上说也许不是最理想的,但却是最适合我们的。就跟穿衣服一样,我们在商店里面看衣服,你们说哪一件衣服最漂亮啊?这个比喻有点不太恰当有一点不恭,但事实是衣服跟衣服在一起的确很难说哪件最漂亮,穿在我们身上得体那就是最漂亮的,所以善知识也是一样啊。当我们还是小学水平的时候,这个善知识正好能教小学生,所以正适合我们;等我们到了大学水平了,那时又会有善知识来教导我们了,所以第一种叫教授善知识。

  第二种呢叫“同行善知识”,同行就是像我们大家,各位之间、同修,一起修行一起拜忏,这叫同行。同行善知识也非常重要。有的人修行喜欢个人去搞,个人关在屋里、个人躲在深山里,个人搞自己的。其实这就是说还没有了解到同行善知识对我们摄受的功德,比如在寺院在一个僧团里,或者在一个法会中间,所有身边的同修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说早晨去万佛楼上早殿,如果只有我们一个人,这个早殿能上吗?不能上。一定还要有敲罄的师父、敲木鱼的师父,还要有其他的居士。即使一个人能上——我就一个人在那儿念,但能不能天天坚持念啊,每天早上都五点钟开始?我想对我们的水平来说恐怕很难。但是在一个集体里面、在一个僧团的生活里面呢,集体的制度、集体的行为对每一个个人就有了约束力。比如说本来你今天早上不想去早课的,但因为想到大家都去自己不去好像不好,所以你就会去了,这样的天长日久,在一个集体的环境里,周围的同修无形之中就摄受了我们、帮助了我们,所以同行善知识很重要。另外,同行善知识之间还能够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在身边的同修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的优点、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缺点、过错,值得我们警惕。所以身边的人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镜子。当然,如果身边有很多同修经常交流修行心得、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我们就会觉得我们现在走的路不是一条没有人走的路,我们现在在修行的路上走,不是一个人在走,是许多人在走。我们遇到的困难别人也遇到过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有好的经验别人也有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是一个人,是很多人在前进,这种情况对我们初修的人是很要紧的。另外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身边有同行的人也能培养我们很多的美德,比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包容他人,还能学会妥协、学会让步,这只有在一个集体里面才有可能,如果是一个人呢就永远就是按个人的意志办,那样不太容易发现自己的过错和缺点。

  讲到同行善知识,有时候呢也会变成教授善知识。虽然是同修,但在某一个问题上他可能就是我们的老师,在另外某个关键时候,他也会突然变成我们的老师令我们一下子开悟,也都有可能。关于这一点在禅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的时候,在中国北方最有影响的禅师是赵州禅师,在中国南方最有影响的就是福建雪峰山的雪峰义存禅师。雪峰义存禅师先是跟德山宣鉴学习而且也有体会,他也参访过洞山和很多其他的大德,但是雪峰义存禅师也知道自己的功夫还没有到最后,他的心呢还有一些不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经常到外面去云游参方,那个时候和他一起云游参方的有一个禅师叫岩头全豁,这个禅师后来住在湖北鄂州而且最后是在那里圆寂的。现在且说雪峰义存禅师跟着这个岩头全豁禅师,他们可算师兄弟了,因为一起亲近过德山禅师。他们两人在外面行脚。每走到一个地方在店铺住下的时候,这个岩头全豁禅师总是躺下就睡而且是鼾声大作,也没有见他坐过禅更没有见他诵过经——实际上他已经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的人啊就比较放松,就没有什么说就非要怎样怎样的。这个雪峰义存禅师呢那时还没有彻悟,自己心里还有一点不安,他就每天打坐,知道自己心理还没有稳当。所以每到一个店铺的时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是躺下就睡,一个在那儿正襟危坐苦修。有一天两人来到一个叫敖山的镇上,在镇上的旅馆住下后,岩头全豁故态复萌又躺下就睡了,雪峰禅师在那儿打坐,坐了一会就有一点生烦恼了,他把岩头全豁禅师叫醒说,哎呀,我这一生倒霉啊碰到你这么个同修,一路上只知道睡觉!岩头全豁禅师就问了,你为什么每天打坐啊,坐什么啊?雪峰禅师说,我心里还有问题,心里还没有搞定、没有弄稳当。岩头禅师说,没关系,我来指点你。你以前是个什么境界啊?雪峰禅师就说,当时在德山禅师那儿啊,禅师曾问了个问题,然后就给了一棒,他当时就觉得像桶底脱落一般。桶底脱落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没有亲身体验,我想应该象一个桶装了很多的东西,下面的底却突然掉了,那等于说那些重东西啊一下就卸下去了,身心得到了很大的解脱和轻安。岩头禅师听后就说了一句话,他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呢,要作祖师举扬禅宗的法是必须要所有的法都一一从你的心胸里流出去,铺天盖地的,那才对呢。他就说了这一句话,说你要继承宗门的法、举扬宗门的法,应该是一一从自己胸襟啊,心胸里面啊,流出去,铺天盖地才对。这一句话之下呢雪峰禅师就彻悟了(当然,这个彻悟与他以前的打坐是分不开的,你们不要认为不用打坐,恰恰因为打坐的积累才有了最后的一下),他非常高兴说,师兄,这回才真正是敖山悟道啊。因为他们是师兄弟,所以同行的人在关键的时候可能会成为我们修行发生突破的老师,从这一点来说,身边的人都有可能担当这个角色,一个是看我们的积累,另外看我们结的缘。我想岩头禅师让雪峰禅师彻悟的这一句话,是以前很深厚的法缘的积累所致啊,不是突然的。这是讲同行善知识的重要。

  第三种善知识叫外护。外护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修行总是需要一些人来护持的,所以所有出家人的外护就是各位居士。各位居士,你们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啊,你们护持寺院、供养寺院,使我们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有了修行的保障。另外,我们有时候要闭关精进修行,要闭关就要有人给送饭,现在我们寺院就有八个人闭关,六个人是长期两个人是短期,两个短期里面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居士,他们都是需要人来伺候的,因此外护很重要啊。你们在家里修行也是需要外护的,我们学佛以后有时因为念经多、打坐多了,家务活就干得少了,无形之中呢家里其他的人,你的老头、老太太啊就会多干一点,他们多干一点对我们就是护持,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来成就我们的道业的,所以外护善知识也很重要。这是讲关于交朋友的这一个偈子。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偈子。第一个偈子讲的是人缘。有时候我们说他的人缘好,老是遇到好人遇到好的老师,这叫人缘好。第二个偈子讲什么呢?讲地缘,地就是地方啊。比如说当今的时代我们要修行佛法,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啊?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在中国,不在印度,印度的佛教现在也并不兴旺。那么在欧洲和美洲呢?虽然也有佛法,但是刚刚起步。所以我还是觉得现在要学佛,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中国。如果在国外学佛,修行有很多条件就没有了,那简直是不可想象啊。比如说吧,四大名山在中国,四大菩萨的道场我们想去就去,虽然现在没去。但是想去的话买一张票就去了,这就是一种福报,地缘。在中国有很多寺院,这种建筑、寺院里面的古塔,寺院里这么多的出家师父成百上千,这些缘都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都是是熏修我们内心的道种灵苗的增上缘。所以我觉得讲修行的地缘呢中国是第一号,最好。

  这个偈子这样讲“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的核心就是讲地,要择处、择地而居。中国传统有句话叫“天下名山僧占多”,是说天下风景好的地方——风水先生能看,他说风水好的地方都叫出家人住上啦,不是占上了啊。其实很多名山在一千多年以前都是荒草蔓延、人迹罕至和野兽出没的,后来因为有我们出家人去开辟、拓荒、修建,有道德感召最后慢慢发展起来了,包括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一样的,都是由于我们出家人的人格力量使那些山才成了名山啊。不是先有名山后有僧,而是先有僧后有名山哪。

  现在不说这些且说寺院——出家师父所在的地方,道场所在都是在名山、在风景好、在风水好的地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修行地也还是很重要。地理不是第一重要,但是有好的地理环境对修道有很大的帮助。今年过年我们老和尚在湖北的黄梅四祖寺。那四祖寺是个什么地方呢?是群山环绕——后面枕着一座高山,左右两边都是山,正面的远处隐约的有一座山;寺院的前面有山里的泉水流过去,而且是往右边流。我不懂,风水家说这个最好,往右边流最好啊。四祖寺在黄梅,我去过的,在寺院里面住能听到前面的流水声,还有桥,空气当然也是好得没法说啦。不能讲了,再讲的话明天这里就没有人来了,你们都走了。(众笑)那个地方就是好。四祖道信禅师在那儿住过的。你们知道的,中国禅宗的和尚,在四祖以前是零零星星散落于各地的,没有自己集中的道场也没有自成家风的制度、体制,是四祖道信禅师最早在我们老和尚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啊聚集禅僧,按禅僧的方式集中在一起修行。老和尚另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在当阳玉泉寺,玉泉寺后面的山叫覆船山,因为那个山的形状像一个扣过来的船,那种线条啊不是很陡峭的是很缓和的,寺前面呢有水流过也是向右边流,那个地方树长得非常茂盛,环境啊也是没得说,周围还有湖,关公最早就在当阳玉泉寺显圣,成为佛教的伽蓝神。在历史上当阳玉泉寺出过很多的高僧: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禅宗的南岳怀让在那里出家,神秀国师在那里住过二十年,后来离开那里到长安接受武则天的供养。神秀的弟子普济在那里住过,唐朝密宗的一行在那里住过,唐朝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的师父弘景律师在那里住过。反正一千多年里那里出了一百多位第一流的高僧,是与它的地理是有关系的。

  我们再来看这个偈子,它是两句话:“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意思是说风水好、风景好的地方是需要有德行的人才能住的,所谓福人居福地,有福德的人在有福的地方才可能住下来。前面我讲到居住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但是大家注意啊这种影响不是根本的,不是决定因素的。决定因素在人的德行,在人。所以佛法的观点是中道,它不否定地缘——环境的因缘的作用,但是它也不无限地夸大环境的决定作用。所以佛教尊重地理环境的这些规律性,但是更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是人的智慧、道德、人的精神。我记得曾听我们师父讲过,他自己过去在乡下劳动改造的时候,住的一间屋子在那个村子的头上,非常小而且周围的环境很差,这很差的意思就是按风水来看很差,当然我们师父他不太懂这些也不知道这些,他在那儿住得挺安挺好的。后来有一天那一带一个非常有名的风水先生到他住的那一带去看,看到这间屋子就跟周围的人说,住这儿的人肯定是要生重病、肯定倒霉啊。当然啦那劳改本身也是倒霉,不过那个倒霉是一种时代性的啊,风水先生的意思是说人身上肯定有问题。别人听后就说没问题啊,他住那儿挺好的!风水先生不相信,因为按照他的风水学知识,那个地方是绝对有问题的,他不相信。后来就把我们师父找来,他还亲自到那儿去转,当他了解了是个和尚在那住时,也就不说什么了。他在屋里转的时候在一个角上看见一本书,他问那是什么?我们师父拿下来说这是一个功课本,就是我们念经的功课本啊。这个风水先生听后说,哎呀,就是这个,这个好,这个厉害啊。你们看一个功课本就能把风水转过来,当然人的德行更能转过来了。所以地理啊不是决定的,关于人的德行和风水的这种关系中,人占主导地位。还有一个故事,可能有的居士知道,就是在江西黎川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非常善良,特别是家里的老太太,做善事不遗余力:修桥补路啦,接济贫穷的人哪,做善事。话说有一天有一个外地的风水先生给别人看风水后,在一个大夏天炎热的天气风尘仆仆地赶路,正好从这家人的门口过。因为天气炎热,风水先生因为非常热而且渴就敲门,敲了好久出来一个男的,就是那家的年轻人,他问风水先生你有什么事啊?风水先生说,我从这里过路,非常渴,能不能给我倒一碗水喝呢?这个人说好,你在这等一下,然后就进到里面去倒水了。风水先生就在门口等他,一等两等三等,等了很久还不见人出来,心理就有点来气了,心想:不就是讨碗水吗?又不是可口可乐!(众笑)这是开玩笑啊,可口可乐那时的乡下是不会有的。风水先生的意思是不就是讨一碗水嘛,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你们不知道在过去我们乡下啊,过路的人走累了讨碗水,这是谁都会做的。没有哪家人不给的。我记得很清楚,小时侯我们的父母做这些事。小时候有外地人从门前过,无论是做生意的还是做手艺的,父母都很客气,讨水喝都马上就舀给人家,在我们乡下这算是基本的礼节。所以他等的有点不耐烦了。过了好一会儿,刚才那个年轻人才端着一碗水慢吞吞地出来,风水先生接过水一看,上面还有糠呢。糠就是谷子脱粒以后的那个皮,麸皮,是浮在水面上的。风水先生拿到这种水以后更来气了,等了好久,等来一碗水,上面还有一层麸皮漂在上面,他喝这个水呢就只能慢慢地喝,吹一口再喝一口,就这样把一碗水喝下去。喝完以后风水先生进到院里去还碗,还碗的时候他看见院子里放着一口棺材,他一打听,说是这家人主人刚刚去世。有一个非常慈祥的老太太在院里坐着。风水先生就问了:你们府上是不是新近有人故去啊?主人说正是啊。风水先生又问,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赶紧下葬啊?主人说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坟地呢。那个风水先生一听马上心生歹念,他说我就是看风水的,我能给你们找一个好地方啊。主人一听千恩万谢,求之不得啊。这样老太太的儿子就带着风水先生到他们家的地上去转悠,风水先生因心里已有个坏主意了就找了个绝户的地方,按风水学讲就是葬到那儿的人这家人会断子绝孙,人就会死光啊,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绝户坟。所以咱们要亲近风水先生还是要小心点(众笑)。你不知道他卖的什么药啊!他选好了以后这家主人很感谢,还给他礼谢金,他就走了。过了几年,风水先生又从黎川这个地方过,他想起多年前在这里讨水喝,给人家出坏点子,他心里说,我倒要看看这户家人家怎么样了。他就又走到他原来讨水的地方,结果发现这家人房子做得特别好,门庭高大,门口张灯结彩的,外面还有人站岗,还有值班室(众笑)。就是仆人嘛。看起来这一家人很是发达呢。他心想是不是原来那家人已经死光了又换了一家呀?他就上去向仆人问,一打听还是他原来讨水喝的那一家人。后来他又见到这家的主人,主人对他非常感谢:说非常感谢你啊,给我们找了个好地方,家里特别发达,做什么发什么,做什么都成功,相当于现在的人做什么生意都发。风水先生心里想:怎么回事啊,我明明找的是一个绝户的地方嘛。他说你们带我去看看吧,后来那家主人就带他去那个坟地看,他这一看啊傻眼了,他说哎这里怎么变成这样了?那里的环境已经改变了。就问这家的主人,主人说,你找的这个地方特别好,我们把老人在这里下葬后啊,当天晚上就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然后在我们老人的坟的周围啊就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再冲出一条河,反正就成了一个非常兴旺的风水。这个风水先生听后一方面很惊叹另外很惭愧,这时他就讲了,说实不相瞒我那时候啊心里面动了坏念头了,我是想给你们添麻烦的,就给你们找了是个绝户坟,但没有想到你们家的人这么有德行,改变了这种风水了。这个主人说你为什么要动那样的念头呢?风水先生说,你还记得我上次在你这儿讨水喝吧?这个主人说记得呀。风水先生说,那天啊我敲门敲了很久你才出来,出来以后呢又磨蹭了很久才端出一碗水,我拿到水一看水上还浮着很多麸皮,使我不能很快地喝,所以我心里就有点生气动了嗔恨啦。主人一听就跟他解释说,你不知道啊,我这样做是按我母亲的吩咐做的。你不知道我母亲这个人非常慈善,修桥补路帮助邻里,做了很多的好事。那天你来讨水喝的时候我进屋去倒水,她问起这个讨水喝的人的情况,我说天气很热正在外面气喘吁吁呢。我母亲听后就说啦,说这个人赶路这么热,你直接把一碗凉水给他,他一口喝下去肯定要生病。所以她就叫我先动作慢一点,好让你在外面先坐坐能够凉下来,另外呢再把这碗水上面放一点麸皮,使你喝的时候不至于一口就饮下去,落病。我们都知道要是很热的时候,突然一口凉水下去,会生病的。这个风水先生听到这里非常感动。他说,哎呀,难怪这一家人能够有这么大的力量把风水都改变,因为他行善已经行到这种地步了,他能够为别人着想,帮助人的时候是那么心细,不是说要水喝就给一碗水,而是还想到这一碗水可能对我造成的伤害,他们要想各种方法使这个被帮助的人得以避免。所以你们想一想,这种心态当然能够改造环境了、能“转境”,佛教里讲“心能转境、能转物”我想这个故事是这话的最好体现了。

  以今天的时代背景来说,你们各位很多在城里住,在城里住呢反正都是楼房,我看也没有什么风水不风水的,因为整个城市规划都是由国家统一来安排的。我认为人居住的地方还是应该远离工业区、远离噪声污染的地方,空气要清新、环境要优美,有绿化地带,在这种地方住能够心旷神怡,有益身心健康。另外,这个居住的适宜处还包括了我们要住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有危险、不会发生其他的意外,在有坏人来侵犯我们的时候要能够有交通的方便、通讯的方便,也包含这些意思。

  我想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2004年3月1日,正月十一,3/5)

  明海大和尚: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我们的拜忏已经进行到第三天了,有一些同修可能在拜忏时有各种体会、各种感受,比如说,越拜越舒服,身体舒服,心里面呢欢喜,这是一种;或者是在拜忏的过程里面读到忏文时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根神经,发起很大的惭愧心和忏悔心而痛哭流涕悲不能自已,这也是一种情况。不管是欢喜还是生起惭愧心、痛哭流涕,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很正常的感受,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现象,要正确对待。一方面,这说明我们的修行有作用,说明三宝的加持力作用到我们内心深处了:或是触动了我们过去的善根或是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惭愧,所以有这种体验现前,这是我们修行取得进步的征兆。修行有时候像治病一样,它要把潜伏在我们体内的病毒给它发出来,所以有时候并不是说药一下去就健康了,还要有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认识它的合理性。另外也要知道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不能老是执着、停留在这些体验上。比如说,停留在很欢喜、欣喜若狂的体验上,或是停留在悲痛不已的心态里,所有这些心态我们要能够放下它,要以平常心对待它,这就是修行过程中所谓的舍,慈悲喜舍的“舍”。我们知道七觉支里有个‘舍’觉支,舍觉支就是在修行中各种心态现前的时候不要停留、贪著在其中,比如说痛哭流涕升起惭愧心了——那其实是一种很舒服的心态,因为通过伤心流眼泪啊,把内心过去积压的负担都放下了。因为它给我们带来舒服,有时候我们就放不下了,我们就老是流眼泪,老是很惭愧,老是停留在那种感受里面。这样就会影响我们修行的进步了,所以这时候要用“舍”。舍的意思是什么呢?舍就是平等,没有什么,平常心,视之平常。要知道佛法的修行导致的正面心态应该是宁静、安详,情绪上的波动应该只是阶段性的,要能及时放下。比如,有时候我们修慈悲心、修大悲心,修到最后看见地上的蚂蚁都像看见亲人一样,就很伤痛,有的连路都不敢走怕伤害蚂蚁,这种状态当然说明修行有作用了,但是如果停留在这儿、执着在这儿呢就又对修行造成一种妨碍了,所以在拜忏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要及时观照自己。今天也有一位居士跑到我那里去说,很惭愧!她认识到以前对她妈妈不孝顺、以前对她丈夫学佛也不支持,现在一想起来就很伤心,一说就掉眼泪,我也安慰她了。所以这一点提醒大家也要注意。

  现在我们回到《吉祥经》。昨天我们讲到第二个偈子,今天我们来看第三个偈子,“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讲了三件事,内涵很丰富。第一件事叫立业,说我们要成家立业、立身处世要有一技之长,要有学问。要有技能。所以在家人的学习就很重要啦,“多闻”就是要学习。现在我们国家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都能普及。但是,九年义务教育相当于初中毕业吧。事实上在今天的社会只初中毕业是根本不够的,高中毕业也不够,大学毕业现在好像也不够了,在大城市里起码是硕士、博士才有竞争力。当然乡镇和广大的农村大学毕业的人还是少,还需要大批的大学生,但在大城市里大学生已经不吃香啦!听说现在大学生有失业的,不过失业也是相对的,他要到乡镇到农村都不会失业,都挤到大城市里可不就失业了吗?!大城市里净是博士啊——据说扔块砖头出去都能砸到很多博士和硕士呢,大学生也就不吃香了。所以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爆炸、学问爆炸,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现在我们国家也提出来要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在以前,关于学习我们是这种理解:就是学到某一个岁数后就可以就业,就可以吃我所学的那一点本钱了。现在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每一年每一天这个社会上的学问和知识都在膨胀爆炸啊,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家现在提倡“人人学习,终身学习”,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学,而且要学到老——终身学习啊。所以释迦牟尼佛“多闻工艺精”的这一条教导用在现在啊还特别切合实际情况啊,“工艺精”是讲技能,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技之长,否则就没有办法吃饭了。这是第一个句子所讲的内容。

  第二句“严持诸禁戒”讲持戒。戒对我们修行很重要,戒对我们的生活更重要。戒是我们过幸福生活的基本的保障。我们按戒律去生活,生活就会平静、就会喜悦,就会有安全感,就会自由自在。如果违背了戒律,会在内心造成负担,在良心上背上包袱,进而引起身心、引起人际关系、引起家庭关系的波动,所以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订戒律是出于大慈悲心哪。一般我们容易理解为戒律约束我们的,其实呢戒律恰恰不是约束我们的,而是解放我们,给我们自由的。有了戒,我们就会有自由。第一天我们讲到如果持三皈五戒修五戒十善能升到天界,最起码也是欲界天。你看欲界天的众生多么自由啊,飞来飞去的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比较来说,人道众生的自由就远远不如天界众生了。再看人间社会,是遵纪守法的公民自由呢还是违法乱纪的人自由?大家的回答显然是前一种了,前一种人自由。遵纪守法的人可以随便走,出门去旅游、逛大街都可以,犯了法的人呢不行,犯了法的人上街啊真是草木皆兵,每一个人他都会怀疑——哎,这个人是不是来抓我的?特别是犯了严重罪行的人,重罪犯逃犯啊,他简直没有自由可言!你看他从天涯跑到海角,好像是很自由,其实呢那恰恰是不自由。所以持戒会带来身心的自由自在。另外,戒律还是我们不断地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一个老师。本来戒是无情的,但是它在我们生活和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警戒和提醒我们,这就像一个老师跟着我们了。我们受了五戒——在家居士你们一般是受五戒的,受了五戒以后呢就等于有个很好的老师跟着你,受了戒以后你们会不断观照自己,有一点点过错就会提醒自己,这就是老师的作用——提醒我们。所以要“严持诸禁戒”。一般讲,在家居士是受五戒的,另外还有八关斋戒和在家居士的菩萨戒。三皈依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戒。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它有止持和做持两个方面的内容,做持就是要皈依佛、要皈依法、要皈依僧;止持就是皈依佛以后不能再皈依邪魔外道,所以三皈依也是戒,但是我们要落实到生活里、落实到每天的言语行为上还应进一步求受五戒,五戒对我们的要求更具体。(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下面的偈子里我们还会讲到。以上讲的是持戒。

  第三个叫“言谈悦人心”,这是讲我们要修口业。这个嘴是很不好管的,说话有时候无意间就会犯很多错误造很多业。在五戒十善里关于口的要求有四点:第一是不妄言,就是不讲假话不欺骗;第二是不两舌,两舌就是在双方之间制造矛盾,东家说西西家说东,由此引起纷争。第三不恶口,不恶口就是不骂人;第四不绮语,不绮语首先是不说低级下流的话,严格的不绮语就就很难做到了。严格的不绮语就是不说废话、不说没有意义的话。这四点做到,就能做到语业清净,也就是口业清净。口业清净的人会有什么善报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啊,同样是一张嘴,人跟人差别很大的:有人讲话人们很爱听,讲出来的话大家都很欢喜很信赖,都相信他讲的;也有人讲话呢大家总是怀疑他,不相信他或者不喜欢听他讲的。在中国传统里,乌鸦这种鸟就受到我们大家一致的讨厌,就是它那种叫声,我想是不是它以前在口业方面犯过严重的错误呢,我相信是这样的。所以同样的讲话,为什么人们听了感受不一样呢?就是过去世口业上的修为不同所致啊。另外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的人讲话结结巴巴的,我看现在外面张贴的广告说“包治结巴”,我不知道是不是真能包治。但是科学家研究说结巴不太好治,因为它的问题不是在口上而是在大脑里管语言的神经上。他大脑里面管语言的神经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我们一般人讲话是不想的,就是不思索的,这个不思索不是说我们要说什么不思索。而是说我们要用一个词发声时我们舌头和发音器官的运动是不需要思考的,结巴的人呢不一样,就是他要多走几个线路,就跟那个电线一样他走得远,所以表达上就有障碍了,我觉得这可能也是过去世他们口业上没有修好吧。至于说哑巴就更严重啦,根本就不能表达,这可能是以前造了诽谤三宝、诽谤有德行的人的口业了,所以会有象不能说话这种报,所以就非常可怜。所以在语言上我们一定要深重、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张口有什么?其实这一张口力量很大啊,俗话讲我们人说话是覆水难收,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在生活里我们经常有这种体会:说错了一句话,真是没办法,因为已经说出去了不能收回来。

  在佛经里讲到语业,就是无意之间这一句话都能够造成很严重的果报。有一本经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本经上就讲到一个故事。这本经是这样开始的:它说天上有一个天子叫善住,善住天子在天上享天福,很舒服很快乐。结果有一天呢,就是我上次讲的,他的五衰相开始现前了。这时候他从天空中听到有个声音说,七天以后你就要死掉了,从天界堕落,堕落到畜生道,先当猪,比如说先当五百世的猪吧,然后当蛇,然后再当牛,然后才能做人。这话把善住天子吓了一跳,他很苦恼啊就去找天主——因为欲界天色界天都有天主,善住是在欲界天吧,他就去找欲界天的天主。天主说释迦牟尼佛现在正出世说法,我去给你请教一下吧。天主就请教释迦牟尼佛,佛陀就讲了一个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就是我们放焰口时念的那个咒。现在赵县的街心有一个石头做的塔,老百姓叫石塔,其实呢那个名字应该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陀罗尼经幢这种建筑物在中国过去是非常多、非常普及的,所有这种经幢上刻的都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释迦牟尼佛说了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后,又说这个咒有很大的加持力能消除业障,他还讲了善住天子为何会从天界堕落一下就落到恶道里去。释迦牟尼佛说啊,善住天子升天前作人的时候是跟他妈妈一起生活的,他每天要下地劳动,他的妈妈呢在家里把做好饭后给他把饭送过去,就是母子俩相依为命。有一天到中午的时候他母亲送饭送的不够及时,晚点了,像我们第一天中午过堂就晚点了。结果善住的这个前世啊就等来等去看他妈妈没有来,有点着急了,后来他妈妈把吃的拿来以后,他就跟他妈妈发火了,骂了一些脏话,比如老太婆什么的,最后他说了一句“连畜生都不如”,说畜生还知道爱护自己的子女呢。他骂了妈妈这么一句脏话,就这一句脏话的力量就大的不得了了。你们要问那他又怎么会升天呢?他骂了以后就开始吃饭,正在那个时候啊天空中有一个修行人,一位缘觉——就是自己修道觉悟有神通的人,从那块田地的上空飞过去——其实也是一种因缘吧,这些修行得道的圣贤并不是每天都在天上飞来飞去的,他那么显示一下呢也是为了顺从度化众生的因缘,让众生起欢喜心、恭敬心。善住骂了他妈妈以后呢正好一个缘觉从天上飞过去,善住一看到就很欢喜,就说“善哉善哉”。赞叹了两句,善住就请那个缘觉下来而且把食物分了一部分供养他。就因为他赞叹修行人供养圣者的功德啊,善住这一生死后就升到了天界享受天福。等到天福享尽以后,他原来骂他妈妈的业就一笔勾销了吗?没有啊!它是一步步兑现的,哪一个业力量重先成熟,成熟了再把旧帐翻出来再一个个算账,所以他离开天界后要堕到畜生道。但是因为过去他仰头看见天上圣人赞叹“善哉善哉”,因为这种缘起,所以在他从天界要堕落前又得到一个福报就是有人在空中告诉他七天后要堕落了——因为他仰头向上赞叹善哉嘛,所以有这种的提醒。释迦牟尼佛就讲了善住天子堕落的因缘,而且教他念这个佛顶尊胜陀罗尼咒,持诵可以免除恶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部经你们有空可以找来看。

  所以说讲话很要紧哪,如日常生活里我们有时骂人说,你连什么都不如,我就不说了,说了我怕我也出问题(众笑)。不能那样骂的啊,那样骂的话以后我们就会堕落到我们所骂的那一道里了,那不是开玩笑的,特别是如果我们骂的是修行人、是圣贤,那个果报的力量啊特别大。佛经里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是在释迦牟尼佛前面的一尊佛——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女孩子出家以后修行很精进,几年之后成为一个精通三藏、持戒清净的比丘尼大德,具足梵行。这样就有很多的信徒供养她,供养他吃的喝的衣服啊种种,她一个人受用不完,就发心把所有这些东西转供给僧团其跟他师父大家一起来分享,通过这样来累积福德。但是因为她并没有证得圣果啊,所以心里是有执着的。执著什么呢?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有的。就是我们做了善事,帮助和布施了别人,然后就有一种期待之心——哎呀,我对你这么好,我给你买了这么多东西……就是这种期待望报的心。所以有一天她自己有点事情需要僧团里的人帮忙,结果僧团里的人正好都在诵经修行没有人理她,她一下就生气了—— 当然因为平时她一直供养大家,内心里那种望报之心啊已积累了很久力量也很大了,所以她就发了嗔恨心了,她骂那些出家人同修啊,说你们这哪像出家人啊,简直像母狗一样,骂出家人象母狗,她骂了以后有一个出家人就说了,说你怎么这样骂我们呢?你是什么人?我们是什么人?这个比丘尼说怎么啦不能骂你们吗?我一直供养你们的,我是出家人你们也是出家人啊(可见出家人之间有时也是有意见分歧的,你们别随便到外面去讲啊)。于是就吵起来了,那个出家人就说了,不一样,你是出家人但你是凡夫,我是出家人我已证得罗汉果。这个罗汉很慈悲啊,她骂了以后他才说。他说你要赶紧忏悔,责骂圣者的果报会很重的。这个比丘尼听说以后,毕竟她精通三藏啊,听到这样讲后就生起了很大的怖畏心,她就把余生的时间都用来忏悔修积福慧资粮,而且发愿希望这个骂人的果永远不要成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她骂人的这个果提前成熟了——有时候是这样:你希望永远不要成熟可能最先成熟,是什么道理呢?当然是这个业本身的力量重,另外特别的执着说希望这个业永远不成熟等于说你是在念它,这一点是我自己的理解。所以这个比丘尼去世以后就五百世作狗,就骂了这么一句,她自己五百生做母狗。那很苦恼,五百世,多么漫长的时间哪。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她投生到一个居士家里作母狗。释迦牟尼佛的一位上首弟子叫舍利弗尊者,每天都要出门去托钵化缘,他是一位大阿罗汉。这些大阿罗汉们出门,他们的一举一动,到哪里去都是运用智慧和神通观察了以后才去做的,不是造次,不是像我们这些凡夫现在心烦了,出去走走吧。他们可不是这样的。那么舍利弗尊者呢以他的天眼观照到在这个施主家有只母狗过去曾是修行人,于是他就经常来这个施主家托钵化缘,慢慢地就跟这个施主的关系熟了。很奇怪啊,每次舍利弗来化缘的时候,那只母狗,都老远地跑过来迎接他,舔他的腿啊摇尾巴啊,就是以狗的方式表示欢迎。而且这个狗还有一个很奇怪就是一看见外道的修行人就扑上去咬,相反看见佛法的修行人呢它就非常友好。当然,舍利弗尊者是心中有数的,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在这个施主家受用完食物后就给他们讲法,当然施主听法后也得到了利益,而且舍利弗尊者呢也加持了这只狗。不久以后,狗就死了,死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就跟那个施主讲,这个狗死了以后,它的骨架可以留下来,以后有用。那么这只狗死了以后呢就转生投生这个施主家里作了一个女孩子,长得很漂亮很端正。因为这个施主家也是很有钱吧,所以这个女孩长大后就把自己以前的事忘了,每天都吃喝玩乐跳舞啊卡拉OK啊(众笑),就是说像现在的一些人一样,放逸啊。这个舍利弗尊者当然也知道,所以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就上她家里去了,去劝这个女孩子,你应该修行应该学道啊,女孩不懂,她早忘了。此时舍利弗尊者就把那个狗的骨架拿出来了,往她面前一放,结果这个女孩子顷刻之间就回忆起了自己过去修行和堕落作狗的历史,当时就生起很大的出离心,跟父母说我要出家修道!这样呢舍利弗尊者就带她到僧团里面。在比丘尼的僧团落发出家,在很短的时间她就证得了罗汉果。她为什么能证得罗汉果?为什么能修行?那是因为在迦叶佛的时代她已经有很深厚的积累了,而且她也有发愿——希望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证得圣果。这是一位修行人责骂圣贤的这种果报,佛经里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你们看这就是一言不慎就招致五百世的恶报啊,多么严重!

  我们平时生活里有没有这样骂过人哪?可能不是骂母狗而是骂别的什么吧(众笑)。不管是什么,大家一定要从现在开始一定要谨慎了,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把这张嘴管住。我注意到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在中国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这嘴边都有脏话。这说明人类啊对自己的生活总是不满足、总是抱怨、总是没有感恩啊,所以就有种种的脏话。有些脏话我们也不便于去学它。学佛的人应该警惕,不要随俗不要去学这些脏话。除了脏话,我们在生活里有时候在语言上还有其它的染污,在语言上的染污很多,仔细观察,都有相应的果报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喜欢给别人起绰号,那个人长得很胖,我们就叫:唉,胖子,这样是不行的。你叫他胖子你以后下一世就会长得特别胖。那么瘦的人就说了我正发愁不胖呢。我讲得到胖的果报并不是正常的胖,不是肌肉发达有力量的胖,它是一种病态。身高一米八,长个三五百斤,不得了啊,自己很累心脏很累啊,另外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这是一种恶报。所以说我们不能随便给人起绰号,什么胖子啦跛子啦,那都不得了呀,以后都有可能感得相应的恶报,所以口业要清净。

  下面我们看第四个和第五个偈子。第四个偈子:“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第五个偈子讲“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前面一个偈子讲到是要奉养父母亲爱护妻子,第二个讲到是要帮助亲眷。各位居士,作为在家人来说这是我们第一重要的修行。这种修行甚至比烧香、拜佛、到寺院来还要重要。释迦牟尼佛讲过的许多经典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要爱护妻子,在《善生经》中佛陀这样讲:“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意思是作人子女的要以五件事来恭敬、孝顺父母。哪五件事呢?“一者供奉能使无乏”,就是说在物质上要供养他,使他不缺乏,不缺衣不少食;“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就是要做什么事先跟父母商量,表示对父母要尊敬,另外父母的岁数大生活经验丰富,也会给我们提很多有用的建议;“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一点是讲什么呢?讲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不要随意地背叛、批评;“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父母的命令,父母叫我们做的事,不要违抗;“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要把父母的事业继承发扬下去。注意啊这是指父母所做的正业,邪业就不行了,下面还要讲到“从业要无害”嘛。比如杀猪宰牛啊,这种工作子女没有必要继承,你可以换工作。这是佛陀在《善生经》中讲到的该如何孝顺父母。同时佛陀也讲到父母该怎么样对待子女,也是五点:“一者制子不听为恶”,就是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约束自己的子女,不要让他们做坏事;第二“指授示其善处”,在生活中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事情是好事;“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就是说父母对子女非常慈爱,慈爱到什么程度呢?慈爱到这种爱心到了骨髓里去了;“四者为子求善婚娶”,要为子女找到好的婚配,女的要找好的婆家,男的找好的媳妇。古代印度和我们中国的习俗倒是很接近,在西方呢就不是这样,子女的婚姻父母是不管的;“五者随时供给所需”,子女上学、成家立业需要本钱,父母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这是《善生经》中讲到的父母跟子女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善生经》也讲到在家人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妻子。我们偈子里讲的妻和子,妻是太太,子是子女。当然其实这个关系是双方的、互相的。《善生经》里也讲到一个丈夫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太太:第一“相待以礼”,以礼对待妻子,这一点现在的人不太理解。其实夫妻之间有分寸的,夫妻之间显然是要亲爱,要相亲相爱嘛,但是不能没有界限不能过于狎昵,就是完全没有了章法没有界限了。以中国传统的观点,夫妻要相敬如宾。要有点像对客人一样的。我记得象我们乡下很多夫妻间,他们从年轻到年老互相之间都很恭敬互相称呼时都用“您”,是一种尊称,很客气。这个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我觉得这种传统是有它的道理的。“二者威严不缺”,这是指作丈夫的在妻子面前不能太随便,不能倒架子。有的丈夫把妻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看待的,不是把她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当然也就不会相待以礼,在她面前呢更不会有威严,就会很放肆。 “三者衣食随时”,丈夫有责任保证妻子的物质生活不缺乏。“四者庄严以时”,作丈夫的不仅要从衣食上要保证妻子有房子住有衣穿有饭吃,而且还准备一些装饰品,口红戒指项链啊,这些穿的戴的好看的。你们看释迦牟尼佛观察我们人间的生活是多么细微啊!释迦牟尼佛对众生的慈悲是建立在尊重每一个众生的习性的基础上的!他不是以出家人来要求在家人,出家人三衣一钵不香花涂蔓,但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情况,男的有男的情况女的有女的情况,所以他尊重世间法、尊重俗法。因为在俗法里比如一位结婚的女性出门去参加一个活动的话,如果穿很寒碜呢对丈夫来说是严重的失职。所以作先生的你出门或者出国回家的时候,买点东西和装饰品带回家啊,那样你的妻子就会很高兴,心想:他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美国还惦记着我哪!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了,所以要“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意思是说作丈夫的在妻子面前不要搞一些秘密,存款单啊藏起来,值钱的东西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究竟有多少家底。应该是把家里的产业情况保持透明,这一方面是信任对方,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对你的财产也有好处。比如有一个很值钱的东西,藏起来不跟她讲,结果有一天她当垃圾扔掉啦,这麻烦可就大了,所以叫“委付家内”。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怪现象,我也是在报上道听途说的啊,说结婚的时候要作财产公证,那意思是不是说,各归各的。这些是我的钱,那些是你的钱,这个是我们共同的钱,我们各归各的这样说清楚,以免离婚时扯皮。所以现在的人真的是很奇怪,还没有结婚呢就想着离婚时候怎么占便宜怎么不被动,这个日子怎么过呢?不好过啊,家就不成为家了。

  作妻子要以五件事来对待自己的丈夫。因为在座的有男居士也有女居士,佛陀讲的责任和义务则是双方的啊。哪五件事呢?我个人觉得这几件事对你们来说还都不太好做啊。第一个“先起”,早上要比自己的丈夫起得早,你们能做到吗?(众笑)有一些老居士可能已做到了,一辈子都是这么做的是不是啊?第二个,“后坐”,后坐的意思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家里来客人了要吃饭,女的做饭应该是最后入席;或者丈夫回家了,马上把椅子拿过来把沙发准备好让他坐;或者是家里来客人了,先把客人安顿好,最后自己才坐下来。这是一种妇德,这个能做到没问题吧?第三要“和言”,和言的意思是讲话要和气声音不要大。有的女同志嗓门特别大,我觉得特别是赵县这里啊,在座的可能有赵县的请勿见怪,这里的妇女说话声音特别大。因为以前我管这个万佛楼的工程啊,有时她们也过来跟我吵架,那声音就特别大,我有体会啊。在家庭里面呢要和言爱语。中国过去有个成语叫河东狮吼,这个话是说妇女不好的,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说在家里说话嗓门大,对男人特别狠,她一吼起来山崩地裂啊,房子都发颤,家里人呢也都害怕发抖,象狮子吼嘛。的确有这样的人啊!我就听我的师父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在乡下有对夫妻,妻子呢就是一个“河东狮吼”,嗓门特别大而且脾气很暴躁。她对自己的丈夫缺乏爱心,总是嫌他没有本事没有能力。你们要知道,男人最怕自己的妻子说他没有本事了—— “你瞧人家一个月挣五千,你才五百”,这个特别伤他的自尊心,你应该说“五百,咱们也照样过”,这就好啦。因为乡下是南方的乡下,话说有一次乡下涨水—— 在我们乡下涨水的时候,水会从河道里溢出来,溢到地里溢到沟沟洼洼的地方。假如水很大呢就会从上游冲下一些象木头或者其它的东西,所以一到涨水的时候乡下人都到水边去,去捞那些从上游漂下来的木头啊树啊。现在说这对夫妻中的男人也去了,因为涨水了大家都去嘛,他自然也去了。结果左邻右舍的人都从河里捞到了一点东西,就他两手空空的回来了。回来以后他那个妻子就痛骂他“瞧你这没本事的,你看人家,没用的东西……!”就这样骂他,把男的骂得灰头土脸的。然后过了不久水退了,大水退下去以后,沟里和低洼的地方就会存留一些水,这些水里面会有一些鱼、虾这些东西,所以在退水的时候,我们南方人都知道,乡下人又全部出动了,去那些水洼处捞鱼捉虾抓鳖。这时这对夫妻做妻子的又说那个男的了,说人家都去了你还呆在这干什么?男的本来不情愿去的,但没办法也就去了,他来到水边看见人们都在那捉鱼,其实他不会游泳的,他来到水边,发了一下呆,他本来不想下去,但是想到家里,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这次不弄点东西回去回家恐怕不好过了,所以他就跳到水里去了。跳到水里再也没有起来,他淹死了。所以你看作妻子的啊讲话一定要注意,特别是现在,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很剧烈,人和人的差别特别大——有的人自己买汽车坐奔驰,有的人每天还是骑着自行车,最多骑个三轮车;有的人一个月三万五万,有的人一个月只有几百,多一点的一千两千。所以女性在家里对男性一定要表示理解和支持,要给他多加油,或者说你对这种状况表现的不太在意。千万不要动不动就骂男的,“没用啊,嫁给你真倒霉啊”!据说解放前有个笑话,说一对夫妻吵架,女的说“哎呀,真是倒霉啊,嫁给你真是背时”,男的就说,“蒋介石很有本事,人家不娶你啊”!就是说夫妻之间是种缘分哪,所以要“和言”。第四叫“敬顺”,“敬顺”和“和言”是接近的,敬顺是讲心态上。第五,“先意承旨”,意思是说丈夫有一些意思还没有说出来,作妻子的就知道了,就马上就去落实和照办。在他开口以前,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以上是作妻子的对丈夫的五件事。我再说遍:第一“先起”,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第二“后坐”;第三“和言”,讲话的;第四“敬顺”,在心态上恭敬他、顺从他;第五“先意承旨”,对方的意思还没有讲就已经明白去照办。我想,假如丈夫和妻子双方能按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按前面我们所说的两个“五”的精神去建设家庭,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希望你们都按前面所说的两个“五”的精神去把家庭生活建设好。

  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啊,他从他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的智慧里也能够细致地体察众生生活中的这些精微之处,很细微的地方。在第二个偈子讲到要帮助众亲眷,这一点,《善生经》里也说到了,意思是说一个人除了孝养父母爱护妻子之外呢,还应帮助亲戚,也就是说对于跟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也要帮助。

  我想集中这两个偈子,给大家再说一说在家人的修行。我们在家人皈依三宝以后就是居士,受持五戒以后就是一个五戒居士,我们一定要注意把修行落实在生活里。换句话说,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我们的修行。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回答一个人的提问,这个人问六祖大师在家如何修行?六祖大师说我下面有个颂叫无相颂。——以前我学《坛经》的时候,读到这儿总是不得其解,它怎么叫“无相颂”呢?下面讲的都是相啊。这个颂是这么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上下”就是父母对子女要爱护。“让则尊卑和睦”,位置高的位置低的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有了矛盾,要忍让,不把是非扩大化。“若能钻木出火”,火从哪里来?从木头里来;道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所以它是比喻。“淤泥定生红莲”,从淤泥里可以长出红色的莲花。比喻什么呢?比喻修行的道果以在家居士来说是可以从我们世俗的的生活里培养出来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护短,自己有短处,自己护自己。“日用常行饶益”,什么意思呢?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做好事帮助他人。“成道非由施钱”,你看这句话说得多么明白啊,说要修道要成道啊并不是说非要拿钱去布施。“菩提只向心觅”,菩提啊向心里去求。“何劳向外求玄”,不要向外面去寻求那些玄妙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我以前读《坛经》的时候特别不理解,当然祖师的这个颂嘛,一看都懂应该怎么做。我就不理解为什么叫“无相颂”呢?最近我明白了为什么叫无相颂。这一点我们要联系《金刚经》来理解。其实《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一切善法就是讲的无相行,就是讲行无相之善。这个无相之善恰恰不是什么都不做,恰恰不是看不见的善,不是这个意思。以前我从哪个方面理解呢?我想无相善可能就是指心里没有执着了。其实呢无相的善、与般若相应的善就是在生活里、在脚下、在你的身边。以各位居士来说,你们身边的众生是谁啊?就是自己的老头、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小孩、自己家里的亲戚啊。如果一个人身边的亲人没有照顾、没有爱护,没有尽到职责,却跑到外面去搞社会慈善到外面去布施,跑到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就说,“你要钱吗?我给你钱吧。”这种善是伪善,这种善是危险的,这种善让我们怀疑它有目的。行这种善的人一定会执着,一定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执着,特别是那种很出众的行为。行为越出众,做的人越容易执着,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他觉得自己付出的很多,所以在内心呢产生执着,这种执着啊是世界灾难的根源,这种对善的执著是我们这个人世间灾难的根源。可能我这样讲太严重啦?确实是这样。所以执着的善有时会背离善的出发点。在佛法里有这样的话说,我们要是执着地去修善是三世佛冤。从这里我们也就能理解,佛教的教化和外道的差别在哪里——佛教教化的根本是以般若作指导,以般若作指导去广行众善。广行众善恰恰就是从脚下从身边从生活中去做,因为身边的(能做的)善事太多啦。我们在路上走,路上有块石头把我们绊了一下,我们应该把这块石头捡到一边这个就是善。大家能理解吧?这就是个善哪,因为把我绊了,我希望后面的人不要再被绊到。生活里这样的小事很多。另外在生活里凡是我们身边的人,特别是家庭里的父母、妻子、亲戚,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从物质上帮助他们,从精神上、思想上帮助他们,然后再由小到大由己到人把小范围推广开来。这个推广呢也是随顺因缘,不是人为的、刻意的、强加的。佛法的教化是要启发我们的自觉,佛法的善行不是拯救。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来到我们中间说我来救你们,你们没有吃的找我,没有穿的找我,我来救你们。从我来说呢我不会理他的,我不需要他来救,因为在那个“救”的后面,还有文章啊。如果他有执着的话,问题大了。大家知道,今天的时代,时代的病啊——战争、斗争啊好像没有什么药能治。人们说宗教可以治这种病,但是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的斗争和战乱又与宗教挂了钩。在中东,东欧过去南斯拉夫那个地方叫波黑吧,宗教变质了,成了人们的工具了,成为一些集团的工具了,宗教所称颂的善行呢有时也被一些人利用了,所以宗教有时也没有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宁静。佛法主张的以般若为指导的善行是能给我们带来宁静的,它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往往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会造成新的问题,但以般若为指导的善行呢从身边做起,无相的善,它会使所有的问题自己平息和解决,自己觉悟,自度自立自己到彼岸。所以无相的善就是《吉祥经》偈子里讲的“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帮助众亲眷”,先从这里做起。各位在家的居士,你们先在这里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我们不要求大家到寺院来对师父怎样拿多少钱,我们先看在家里对身边的人怎样,对身边的人做得好,到寺院里会做得更好;对身边的人做得好、对家里的人做的好,到社会上会做得更好;在家里做得好,到单位做的更好。这是我想讲的关于“孝养父母,爱护妻子”的第一点,无相善是什么。

  第二点我想讲关于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这些都是大题目、大话。但因为偈子里讲到嘛,所以我也就随便说一说。偈子中讲到妻子、母亲,今天的时代有些地方男女的关系错位了,人们说男女要平等,结果呢把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特殊作用掩盖起来了,把母亲和妻子对人类特殊的贡献掩盖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一点上男女是不平等的,男的不能生孩子也不能当妈妈。而主张男女平等有时使女性承担了很多她不该承担的压力,这对妇女是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因为妇女跟男的一样到社会上去竞争、去角逐和从业把家里重要的任务就放松了,有的是把那些任务转交了。转交给什么呢?比如说吧,妈妈给小孩喂奶就转交给奶粉、牛奶了;因为妈妈要上班不能带小孩,所以就把小孩转交给保姆了。其实这样做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是非常有害的。妇女在家庭里面做好母亲、做好妻子对家庭的稳定很重要,而家庭稳定呢社会就能和平,年轻一代就能健康成长。特别是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从哺乳给小孩子喂奶,对小孩子的关心照顾,母亲在家庭里这种作用特别重要。我们知道有很多心理不健全的人或者是犯罪对社会有仇恨的人都是因为小时候在家里没有得到温暖。因为小时侯在家里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因此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变态、畸形。你们看给社会造成麻烦有多大啊。前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科学家的,现在好像什么都要科学家研究一下统计一下,最后才有说服力,其实这种观点不一定的。现在我就说吧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一个结果了:就是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那些非常冒尖的领袖人物,往往都是小时候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好、特别依赖母亲,也得到了很多母爱,后来就成了领袖了。他们列举了一些人物:比如说列宁、毛泽东还有美国的一些总统。我们一般会想象能成为领袖人物一定是从小有很好的天赋有很强的独立性,错了!这些人往往成不了领袖人物,成为领袖人物的恰恰是那些跟母亲关系好、对母亲有依赖性、受母亲的影响大。比如说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他跟母亲的关系很好,当然他跟父亲的关系不好,这不是说你们想成领袖就跟爸爸闹矛盾啊。毛泽东在小时候就受他母亲的影响对佛教有信仰,而且曾经一度为他父亲不能信佛而着急的不得了,他说佛教这么好东西父亲为什么不信呢?他受他妈妈的影响。而且受他妈妈的影响拜观世音菩萨作干妈,这就是毛泽东啊。这样的人很多的,有创造力的领袖跟母亲的关系。你们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母教对下一代成长的重要影响。另外作妻子的在家庭里面对丈夫的影响也非常大,有时候男的在外面劳碌了一天回到家没有饭吃,家里很乱,卫生没有人做,很脏,衣服没有洗,他心里就会很烦。所以我觉得应该重视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以及重视妇女通过家庭这个特殊岗位给人类和社会作出的贡献。妇女通过家庭这一个特殊岗位给人类做的贡献比男人在社会上做的贡献一点都不少,而且不能替代。所以我建议(我的建议都是白建议,因为我也没有影响、没有权利)应该给在家里当妈妈喂奶或是做家务的妇女由国家来发工资,真能这样就大不一样了。她对家庭的付出,给予社会的认同和评价。当然要发工资就要涉及到怎么操作啦,因为有的在家里没有去干活,也没有管小孩。这就跟男的在社会上上班一样,让妇女在家里面待一天就发她一天工资,你们看怎么样,好不好啊?(众答:好)好就鼓掌嘛!(热烈鼓掌)鼓掌也没用(众笑)。这些要通过法律通过措施定下来。但是据我所知,现在的这些措施是相反的,比如说女的要生孩子请产假吧,时间上都有限制,是希望女人都到社会上去工作、去跟男人一样去竞争。这是我的第一点建议。

  第二点建议呢,这个建议现在社会上已经开始做了,第二点建议就是既然要发工资,工资也不能随便发啊,就像我们男子汉在社会上工作就要有技能有学历一样,女人在家里当母亲和妻子也要有技能也要有学历啊。这话什么意思呢?要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是说天生的就能当好妈妈。当然一般的当一当可以,但要当好就必须集中地进行学习和培训,我相信这样做的话对家庭教育会有很大的作用。现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叫家政学,讲的就是怎样在家里抚养子女和管教子女,这些方面现在有专门的地方讲这个课。既然有家政学,那么女性学了以后应该说也可以拿到一个学历吧,有了学历在家里再当好母亲好妻子,顺理成章的发工资,我觉得也就说得过去了。不能说我学了课程拿了学历,最后按照所受的教育去工作没有报酬啊。所以这第二点建议现在的人们已经在注意已经在做了。这是今天的两点建议,这两点建议,未必所有的女居士、女同志都能理解,也许她们觉得“我们也应该到社会上去拼搏啊”,那有时候是一种资源浪费啊!

  现在我们回到经文,这两个偈子还讲到“从业要无害”,“从业”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成家立业,找工作做事业,要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工作,佛教里称这个为“正命”,就是以正确的方式维持生计。偈子里所讲的“无害”应该说就是符合法律符合道德规范的职业,但如果以佛教徒来看很多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标准的职业是不如法的,不利于我们的修行,不顺乎于我们的解脱的。在戒律里讲到出家人的“正命”,现在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当然啦出家人正命的标准比在家人要严得多了。出家人的正命就是要排除、不要做四种邪命——正命的反面就是邪命呀,有四种邪命不做。按出家人的本分在印度是托钵乞食。哪四种邪命呢?第一种叫“下口食”,是说出家人不修行自己去经营钱庄、去种地、播种,这种情况叫下口食。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有一些调整,在印度的比丘是不种地的,因为种地有时会杀生;第二种邪命叫“仰口食”,仰,头往上仰,就是通过仰观天相预报风雨、预报人的吉凶,包括了算命,预测国家的吉凶,通过这种方式求得食物;第三种叫“方口食”,就是到那些有钱的人家进进出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得到食物,这有点像过去古代的“幕僚”。春秋战国时代,那些国王下面都有很多“幕僚”;第四种叫“维口食”,就是通过研习咒术、打卦算命求得衣食。这些是出家人所不做的四种邪命。另外在其它的经里也讲到有五种邪命也是出家人所不做的,哪五种呢?第一种是以欺诈表现奇特之异相,以欺诈方式表现自己有特殊功能,比如有天眼通、有神通可以从空中取药等等,但都是假的;第二种是夸耀自己功德,通过夸耀自己的功德以引起对方的恭敬然后带来供养。你们可能注意到了,正信的出家人一般是不说自己怎样怎样的;第三种是占卜吉凶,这是出家人不做的。很多社会上的人,每天我都要接待这样的人,来找我说师父你给看看吧。我说看什么?有的就说我们单位马上要调整职务了,现在有个处长的位置,我干了这么多年还是副处,……哎呀,这个可不好回答啊,所以占卜吉凶是出家人所不为;第四种叫“高声威吓”,高声威吓对方获得食物。使对方处于恐惧状态。比如说,我们知道现在的佛教界,跟你们居士说说也没关系。我们佛教界因为有些管理措施不到位,致使社会上一些不是出家人的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挨门挨户去化缘。你们有没有碰到过啊?冬天时戴上帽子,帽子一摘还有头发!在安徽据说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全部以这种事情做为职业,听说村长还从他们那儿拿锐,还上缴呢,这种事对佛教的危害特别大。你们要是遇到这种人怎么检验他呢?很简单啊,你就说给我念两句大悲咒吧,我猜他保准不会念。这种人呢他们诈骗人有一种惯用伎俩就是“高声威吓”。我举这个例子来说明高声威吓是什么。他到你家里一走,怪模怪样地吓唬说“你家里过几天要出事了”!你一听就慌了忙问“该怎么办呢?”这种人会说“我有办法啊,过几天我到九华山去,在那给你上几柱香祈祷一下,可以给你免灾。至于这个上香嘛还有费用一柱香一百块钱吧,上三柱就三百,我估计这还是便宜的呢!当然还有要的更多的。这就是一种威吓,当然也有欺诈在里面。以后你们要知道凡是这种都是假的,不要理他。第五种就是称赞供养者,这也是一种邪命。比如说,现在我也许正缺一些衣服,我就会对你说“供养衣服功德特大,以后能够富贵”等等,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得到供养。

  对各位在家居士来说要从业无害,我觉得可以以五戒的精神来衡量:以你们所受的五戒:第一不杀生,凡是与杀生有关的职业不要做,已经做了想办法转、想办法调整。第二不偷盗,当然这不必多说了,不过现在做生意有时会偷税漏税,那也是偷盗啊,我们佛教徒在社会上一定不要偷税漏税,那是偷国家的钱啊,偷国家的钱以后的报的,以后的果报是什么呢?我想啊可能就是到了某个时候国家抄我们的家呀等等。记住不要偷国家的钱、不要偷税漏税。第三不邪YIN,我们在家居士从业一定不能够开一些比如象桑拿洗浴中心那样的隐藏有色情服务的行业,这些行业一定不要做。如果做了马上停下来改行,这对自己有好处。因为假如我们所做的职业所从事的行业有色情服务或者会诱导别人犯这些错误,对自己的损害是非常之大。不仅仅是损害自己,而且损害自己的后代子孙。包括开网吧,很多人喜欢通宵达旦的泡网吧,为什么要到网吧去泡呢?因为那儿安全哪。网上什么东西都有,再以网络做中介跟七七八八的人又是约会啦又是碰头啦,很多污七八糟的事就出现了,所以这些职业佛教徒一定要远离。第四个就是不妄语,我想与妄语有关的职业最可能的就是做中介所。中介工作很容易打妄语,过去有句俗话形容说中介“拉皮条”嘛,又叫“掮客”。甚至在基督教的教义里说这一类人不能上天堂,他们讲到有几种人不能上天堂,其中一种人就是做中介的。在佛教里怎么说呢?说做中介的一般避免不了妄语的成分。打比方说吧,你做房子中介,把东家的房子给西家,一般都不会让两家直接见面,为什么?因为有些情况不能让对方知道,这就有妄语的成分了。当然有一些中介呢服务费是明面上的,没有关系。或者我们从事中介工作的时候,不打妄语,说诚实语。第五个不饮酒,这个职业就比较多了,包括卖酒。在《梵网经》里就讲“菩萨不能沽酒”,意思是不能买卖酒,因为买卖酒会使很多众生受到损害。因此使自己也受到损害,所以菩萨戒把沽酒戒放在前面,不饮酒戒放在后面。你看买卖酒的罪过比自己喝来得还要重,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喝只是自己的事,很多人喝那个影响就很大了,你不知道这个人把这瓶酒拿回去喝了后会做出什么事来。我想以五戒的精神去考虑从业,特别是各位年轻的居士,你们还有很多选择的空间、选择的余地,一定要以五戒的精神好好想想,再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工作方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回向偈子: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2004年3月2日,正月十二,4/5)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昨天我讲的超了时间了,我以为时间没到,因为我所看的这个表呢是八点四十五,我就说在八点四十五结束吧,回去以后才知道九点半了(众笑并鼓掌)! 这个表是坏表,不准。超了时间,耽误了大家的休息。

  今天我们接着看第六个偈子。昨天我们讲到了第四个和第五个偈子,在这两个偈子里,我特别强调了要在家庭里、从身边的人开始从身边的人着手去修行善法,去落实 “无相善”,这是一点;第二点我特别强调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好的家庭造就好的公民,好的公民造就好的社会,这是昨天讲的意思。

  今天我们看第六个偈子,“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这里说的邪行就是指违背戒律生活的种种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能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在生活中突破戒律的约束出现邪行的机会比古代要多且方便,因为现在社会通讯比过去要方便得多,个人获取信息比以前也方便得多,交通也方便。在一个家庭里,一个家庭成员可以在家里其他人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可能就跟外面不三不四的人搭上勾了,因为现在人和人之间的通讯联络太方便了!以前只有电话,现在有电脑;电脑就很神奇,以前电脑的联络只是文字在书面上的,现在还可以在电脑上显像,就跟两个人面对面一样。不过面对面也好,因为以前听说在电脑上通过文字联络,比如说有人在网上谈恋爱,叫网恋。恋来恋去两个人一碰头约会原来竟是家里的太太。真是无奇不有,现在在网上可以看到对方了,就是说通讯联络方式比以前发达多了。大家想一想这种联络和通讯方式的发达,可是一个人的心里有善念也有邪念,有恶念有正念,所以这个心现形的一旦是恶念、邪念,那这先进的联络和通讯方式呢就成了人们触犯戒律、触犯法律的有利条件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科学技术是个两面刀,可以给我们造福——给生活提供方便,也可能造祸——给社会带来动荡、给人类带来不安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科学技术它有两方面的作用。

  邪行呢,我们知道一般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一般都知道有很多的地方其实是不清不楚的,但总还是有人去。这些地方号称为“洗浴中心”,其实暗含色情服务;有些地方叫音乐厅,其实里面可能有毒品;有的地方叫“迪厅”,据说有卖一种东西叫“摇头丸”,人吃了后就像在云里雾里一样,处于兴奋状态。无疑,这些都是诱导我们越轨的地方。其实要以佛教来看,这些地方正是魔鬼喜欢去的地方。我跟其他的人讲过很多次,在佛经里面经常记载,比如《地藏经》里说有这个鬼有那个鬼,有吸精气鬼、有夺命鬼、有耗财鬼,其实这些鬼也不神秘,这些鬼在哪里呀?这些鬼就在刚才我说的那些地方。我们人在那些场合精神处于放逸状态,魂不守舍呀,所以在那些地方这些鬼就大展身手了。不过这些鬼也不神秘,这些鬼就是这些音乐就是这些麻醉品、毒品和酒,这些就是鬼的化身。还有象毒品,比如说海洛因,简直就是夺命鬼王、就是耗财鬼王,就是耗掉我们家业的魔鬼,那是绝不能沾不能碰的。有些人染上毒品一开始就是太自信了,他说我就不信这东西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吗这么容易让人上瘾吗?他对自己的毅力太过相信了。他不知道那个是绝不能碰的,只要一碰就是有去无回,就是不归路,家产会耗掉、身体会耗掉,最后一直把他整个人格瓦解掉,把正常的生活秩序瓦解掉,吸了毒的人毒瘾发作的时候,为了吸毒可以出卖他最亲密的亲人来满足他的毒瘾,他可以把一切都出卖,所以这就是夺命鬼王——夺掉我们身家性命的。

  偈子里讲到不要饮酒,这一条是我们在家居士五戒中的最后一戒。在戒律里不饮酒属于制戒又属于遮戒。遮戒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违犯了它会使我们违犯更严重的—— 杀生、偷盗、邪YIN这些性戒。酒精麻醉我们的神经,使我们正常的人格受到损害。你看喝醉了酒的人哪都神志不清,平时这种人格尊严没有了,那个状态呀是介于人和非人之间。喝醉的人有时候很讨厌,我们在寺院里经常也会遇到,喝醉的人到寺院里来闹事,就介于人和非人之间。怎么讲呢?你把他当作正常人看吧,他不跟你讲道理,你完全不把他当人呢也不行,你要是弄得他不高兴或是侵犯了他,也就是说我们以比较强硬的方式对待他吧,也不行的,所以造成许多的麻烦,这是酒精的害处。酒精伤害理智以后,人会丑态百出、会放逸、会越轨。在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故事很有名的。说有一个受了不饮酒戒的在家居士,有一天渴了,渴了以后抓起一碗东西就喝,其实那是酒,他不知道,喝下去以后就醉了,正在醉眼惺忪迷迷糊糊的时候,隔壁邻居有一只鸡跑到屋里来了,他一看见鸡来了,他那会儿刚喝了酒,一不做二不休再吃点肉吧,就把那只鸡抓住杀了,做了碗汤正在那儿吃着呢。正吃着的时候隔壁邻居的太太进来找鸡了,这个居士喝醉了酒啊,一见到邻居的这位太太又生起了YIN欲之心,把对方强暴了。后来邻居的人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官府,官府的人审问他,他也不承认杀了鸡也不承认做了坏事,所以在饮酒之后他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这四条戒一下都犯了。所以喝酒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啊,从这个漏洞里你其他戒的功德都会漏失掉。

  因此在《善生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讲到饮酒的过失有六种:第一种,人喝了酒以后会失财,会失去财物。喝了酒的人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财产,比如说,做生意的人喝了酒以后可能会把一万块钱的东西以十块钱的价钱卖给别人,一个公司的老板喝醉了后可能会草率地在一个协议上签字,而那个协议会使他公司的财产和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样的事在社会上也都是有的。所以说饮酒以后会失财,当然买酒也要用钱。你们可以在生活里观察一下爱喝酒的人。我前几天在寺院过年的时候接待过一个居士,他来找我。他说他有个毛病就是爱喝酒,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毛病,但就是改不了。他说他以前是不喝酒的,后来才上瘾了。我问他你爱喝酒是不是生意也不好做呀?他说是啊,喝酒以后他就发现这钱老是攒不起来、生意也做不起来,可见人喝了酒以后财产会散失,钱财不坚固。第二个过错饮酒容易导致生病。酒精伤害人的健康伤害人的肝脏,伤害人的中枢神经,经常饮酒的人神志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损害,最后导致大脑受损。佛经里讲饮酒在未来的果报是会堕落到屎尿地狱”,《地藏经》里也讲到过这种地狱。地狱有很多种,有的是身体受苦,有一种地狱则是里面全是屎尿,爱喝酒的人将会堕落到这种境界。为什么呢?因为那个酒实际上也就是屎尿是很脏的东西,但是他贪着它把它当成了甘露。古代爱喝酒的人曾用种种美妙的言辞来描述酒,说是琼浆啊,他们就是把臭的东西当成香的、把不净的东西当成净的,这种执着一但成性变成他生命主流的时候,死后他就会生活在这种境界里——屎尿地狱。然后如果生为人的话,就会成为痴呆呀、不明事理呀、智商低下呀、弱智呀,成为这样的人,这是生病。第三 “斗诤”,喝了酒以后人跟人之间会发生矛盾、斗争。第四“恶名流布”,经常喝酒的人丑态百出,所以他的名声会不好。第五“贿赂暴生”,喝了酒以后容易发脾气,情绪失控。第六“智慧日损”,智慧会一天天损减。为什么?因为他的中枢神经他的神经系统受到酒精的伤害,慢慢地他大脑的敏捷、判断力都会受损,如此下去智慧自然也就受损了。关于酒的危害,在其它经典里,在戒律里,也讲到有36种过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以他的智慧看到麻醉品对人类的损害。时至今日,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也认识到酒精的害处,饮酒对人类造成损失 ——财产的损失和生命的损失,所以在有一些国家对酒精是实行管制的。你们看他们对酒的认识虽然不如佛教早,但总体上大家对酒的认识还是一致的。现在在美国、在俄罗斯还有西欧的一些国家对酒精都有所管制,有相应的法律约束。法律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酒的烈性、浓度有控制,生产酒最高不能到多少。不过我看西方酒的浓度控制的比中国要低,中国动辄就是六十五度、七十度,但在西方很少这样,他们对酒的烈度有控制。第二对饮酒人的年龄有控制。美国一些州的一些地方性的法律对这就有控制,比如说十八岁以下的人不能喝酒,十八岁以上成年的才可以饮酒。但是美国因为也是疆域广大有好多州,这个州说十八岁以下的不能喝酒,而邻近的那个州呢可能就允许十八岁以下的人喝,所以据一些到美国去的朋友回来说啊,美国当地有一些十八岁以下的人就开车到允许喝酒的那个州去喝,总的来说呢人们认识到了。另外第三个方面就是职业,有一些特殊职业的人是不允许喝酒的,比如司机还有其它一些从事特殊工种的,例如高空作业,也是不允许喝酒的,那些限制都是很严的,一旦发现犯规会有重罚。

  在中国文化里对酒的认识有很多糊涂的地方,我们知道的,在历史上有好几个名人喜欢喝酒,他们带了很不好的头。以为说名人做的嘛肯定没错,不然!要以佛法来观察,不管你是名人还是非名人,有些行为是愚痴的就不能效仿。比如说,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就爱喝酒,号称诗仙,而且他还写了很多关于喝酒的诗,“将进酒”“杯莫停”啦,他有诗云“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意思很好的马很漂亮的衣服都不要了,把它们卖了来换酒喝,这正好证明了我们佛陀讲的“失财”呀!把马也拉去卖,肯定是钱用完了嘛,现在讲好车好衣服也拿去抵押了喝酒,肯定也是兜里的钱用完了啊。我想李白喜欢喝酒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化的原因来说是李白这个人学道,学佛不太精进,学道嘛自然有一些道家的作风了,饮酒上就要求不太严。第二点就是他自己的身世,李白一生不得志,才华很高但是不能发挥,所以心理郁闷。写的一些诗也都是一语双关的,心里郁闷哪。即使是李白这样的名人,人称他是“谪仙”哪,天上的仙人贬到人间来的,李白的根器就这么高,这么有才华,人称“青莲居士”,即使是他这样的名人,他喝酒,如是因,如是果,最后在他身上也丝毫不爽啊,一点都不客气!李白最后怎么死的?据说有个晚上李白在船上喝醉了酒,他看见水里面的月亮,你想他喝醉了嘛,也许他把那个月亮当酒杯了就去捞它,但月亮能捞吗?于是他一捞就掉到江里淹死了。“李白斗酒诗百篇”啊,他喝了酒后写诗这么厉害,影响中国的诗歌这么深远,但就因为贪杯呀,最后也是如是因如是果,一点都不错的。生于酒死于酒。

  在古代还有一些名人也爱喝酒,比如陶渊明,他也是不得志,所以喜欢喝酒。这当然是中国古代特殊历史时代这些文化人表达他们对时代不满、排遣内心郁闷,所以寄情在杯中酒。学佛的人要以智慧来抉择,不管他是不是名人。再讲到抽烟,一般来说抽烟有害健康。那么经常有人说毛泽东不是也抽烟吗?他活了八十多岁呀!邓小平也爱抽烟,人家活了九十多岁,没什么事啊。这要从科学来分析,人跟人的基因是不同的,从总体上说抽烟的确是有害于健康,例如抽烟的人得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多出百分之七十。象我在日常生活里也接触了很多居士啊,就是爱抽烟最后得肺癌。所以不能以名人作为标准而要看事情本身,依法不依人。不抽烟在释迦牟尼佛的戒律里没有提到,人们关于这一点也有讨论,烟可不可以抽啊?戒律里没有说。实际上在抽烟也能(使人)上瘾啊,按照不饮酒的精神来说,上瘾的食物、上瘾的这些东西都不能沾,所以不仅仅是酒,烟能上瘾——不能抽,吗啡上瘾——不能用,毒品海洛因会上瘾——也不能用,这个精神就是这么个精神。关于这一点,海外有个一行禅师关于不饮酒的解释更进一步扩展了,他说酒、烟、麻醉品是让我们上瘾的物质的东西,那么精神上是不是也有让我们上瘾的东西呢?其实也是有的。就象李白通过喝酒逃避现实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也会通过其它娱乐手段逃避现实,所以可见人类的生活要深入地透彻地观察是非常可怜的。就是一些我们认为是正常的娱乐方式,很多时候都是在为自己找一个逃避现实地方。比如有的人烦了就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或者是看电视,或者到网吧上泡网,上网、打游戏机,或者看黄色录像带和黄色书籍,这些都是属于上瘾的精神食品。上瘾的精神食品和上瘾的物质食品作用是一样的,都会伤害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人格的独立性受到损害。所以一个佛教徒如果深入地领会了释迦牟尼佛这些戒律的精神,就会知道面对滚滚红尘面、对世间的五欲八法该怎么抉择,当然要根据自己的境界逐渐地做到位。即使是一些流行歌曲,靡靡之音哪,听了以后混身软绵绵的,骨头都软了,很多现实也都忘记了,作用跟酒也是一样的。

  “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中国古人常说“富润屋,德润身”,意思是说一个人有财富会使他的身体和生活得到滋润,一个人有道德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说德性是一种看不见的财物、看不见的资源,不仅对我们今生今世来说是资源,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个偈子,“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前面讲的主要是世俗的生活,从这个偈子开始讲到信仰生活,讲到信仰、讲到出世间法,讲到要及时闻教法。这是说人生除了吃饭穿衣除了世间的功业,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还要有信仰层面的追求,所以叫“及时闻教法”。以学佛的人来说,当然我们看,有很多人从小就学佛,生在佛教家庭,也有的居士呢则岁数很大才学佛。是不是岁数大了就不及时了呢?岁数大也“及时”,一念精进心能够越过三大阿僧祇劫啊。岁数大的人只要有精进心,可能比年轻人学佛来得更有力量。

  在古代印度,关于人的一生,普通人的一生,有一个理想的模式。这个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呢?它把人生分成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学习期,这应该说就是年轻的时候;第二部分是成家立业;第三个部分是离家去游行,现在叫旅游,到处去走,开阔眼界;第四个部分叫“林居”,就是最后到深山老林里隐居修行。所以在古代印度的文化环境里面,在深山老林出家隐居修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经过了学习,经过了成家立业,经过了世俗的种种生活,最后走向信仰,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那恰恰不是逃避。但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好像说到山里去是失败了的人才到山里去的,其实呢到山里到树林里去修行才恰恰是人生最大的奢侈,最富有的人才会这样做,那是最大的奢侈最高的享受啊。以古印度关于人生四段的这种模式来看呢,当人生节奏进行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要接触信仰了,叫及时闻教法,信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观,有时候经过世俗的生活以后再接触信仰,那时候对信仰的理解比其他人会深入。

  信仰所讨论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人生最终极的意义。人为什么要活?人死后到哪里去?佛教讲生死大事。我们柏林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护法就是香港旭日集团。香港旭日集团不仅仅是护持柏林寺。在我们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旭日集团给予我们特别重要地帮助和支持,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柏林寺肯定不可能这么快就修复,很多的事业比如说办佛学院也不可能顺利地开展。他们不仅支持柏林寺,而且在全国、在海内海外支持很多的道场。去年“非典”的时候大家都很恐慌啊,有一些生意人借那个机会发‘非典’财,卖假药啦,卖劣质的医药用品啦,但是旭日集团当时怎么做的呢?他们在那个时候拿出三千万,一部分捐给国家卫生部用于抗击非典;一部分捐给香港的非典患者;另外一部分在大陆和香港的组织了四十个道场做法事祈祷,按传统的仪轨做法事祈祷非典早日平息,为大家祈祷啊。你们看佛教徒的精神风貌啊,在关键时刻显出与众不同来了!在那种时候大家还不知道最后的结局,所以很多人是拼命的发财把钱往自己手里抓都嫌来不及啊,但旭日集团所做的呢却是钱财拿出去奉献。旭日集团的整个家族都是佛教徒,他们公司里也有佛教组,以佛教的精神和思想指导他们的管理和经营。公司的老总叫杨钊 ,杨钊先生信佛。我听我师父讲,不是听他讲的。杨钊先生自己有本传记,上面讲他信佛是这样的:当他十六岁的时候从广东惠州偷渡到香港,那时国内很贫穷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一些年轻人想办法开创生路啊,就从广东向香港偷渡,偷渡很多次才成功。偷渡过去的时候是两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就在码头做搬运工给人家扛包,总之什么都做过吧。没有吃的就在垃圾筒里找别人没有吃完的面包,现在我们不是经常把嘴上没有吃完的面包和馒头扔到垃圾筒里嘛,可能我们没有想到这个面包和馒头啊会被以后的大亨捡去吃了,所以以后你们要注意。在最早的时候就是这么艰苦。后来因为他会做衣服,所以就到一个服装工厂去给别人做裁缝、做成衣工。因为他很勤快脑子也很灵活,所以工厂的老板就很喜欢他,就让他带班让他做车间主任,再慢慢地就把工厂的一些股份给他一些,再慢慢地他就自己办工厂,再慢慢地他就做大了。他就是这样的,完全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所以在二十五六岁以前,他十六岁偷渡到二十六岁,这十年的时间,他就只知道干活、干活、干活,挣钱、挣钱、挣钱,心里没有第二个念头。等到他二十五六岁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很有钱了——大概几个亿吧,如果这一生以后的时间不再工作,不再劳动那些钱也足够他自己享受了。所以当他有了很多钱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你们猜他想起什么来了?现在考考你们。就说你们吧,现在当你的钱很多了,现在我很多钱了,明海十个亿,一辈子不工作都有得钱用了,你也没有学佛,你会想什么?(有人答:做慈善事业)为什么要做慈善事业呀?不是那么简单的。没有你们想的那么简单。你们以为做慈善事业很好做呀?不好做!为什么做?怎么做?都是问题。我告诉你们他在二十五六岁,钱已经很多,不挣钱可以享受的时候,想的问题很简单。其实你们猜了半天都没有猜出来。他想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挣钱?”——这就是他想的问题。应该说他十六岁就偷渡,学历应该也不会太高,但是他就能想到这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挣钱?忙乎半天干什么?所以他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迷茫了,没劲了。明天早晨还起不起来?上不上班?好像找不到理由了。因为钱也够用了嘛。还挣钱干什么?所以他想到的这个问题是个什么问题呀?就是个信仰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就是说活着为了啥?有的人说了,挣了钱养家糊口啊,有的人上学,上了初中上高中,我问他为什么上高中呢?上了高中考大学。为什么上大学呢?上了大学毕业。毕业以后做什么呢?工作。为什么要工作呀?最后他答不出来了。其实为什么要工作和为什么要上学的答案是一个答案。所以杨钊先生想到为什么要挣钱的时候就找不到答案了。想不透了。把他自己所知道的这些思想理论,所受的教育——为人民服务啊这些都想过,心里想不通,他就去了解宗教。他也了解了很多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最后找到佛教。找到佛教以后他就明白了:啊,为什么要挣钱?以后不仅要挣钱,而且要多多地挣;以后不仅要工作,而且要努力地工作、拼命地工作,来回报众生!回报社会!这时侯才是你们说的做慈善。这时候做慈善才成立呀。你没有信仰、没有指导做慈善不好做的呀。慈善真的不好做,善门难开呀。所以找到佛教以后他就皈依了、信佛了。每天读佛教的书,以佛教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修行自己。最后在他的带动下,家里面的弟兄几个都成了佛教徒,都是很精进的修行人,但也都是非常勤奋工作的人。现在象杨钊,每天不用全天上班,上半天班另外半天就自己修行打坐。他在学佛以后就吃素不吃肉了,当然也不喝酒。以他老板的身份要坚持是不容易的。他不管在什么场合,他的面前就是几盘素菜,也不管跟什么人一起吃饭,就是我行我素,真的是我吃我素啊!也不喝酒,他也不成家,好像是到了快五十岁了才成家。他们公司的总经理,经常到柏林寺来,我们寺院的师父们都见过他,就是杨勋。总经理就比较忙,就不能半天打坐了。他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钟头,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年如一日,从来都是这样,休息时间没有超过四五个钟头的。而且还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在路上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讲,每天基本上也还能坚持两个小时打坐。就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打坐,睡觉四到五个小时。他说以前我也很苦恼,工作一天非常累了,那时候我就会犹豫:是睡觉呢还是打坐?如果睡觉呢体力会恢复,如果打坐呢有可能恢复不了体力,但是如果打坐时间长了,也有可能通过打坐补充更大的体力,当然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打坐、选择了修行。就是这样,他们是这么做的。他们弟兄还有的原来都是做生意,做生意很辛苦的,现在通过这种管理,把管理工作移交给别人,自己全力以赴做慈善的,就是有一年到这里来讲过课的杨洪先生。他每年都闭关,然后其他时间就在大陆各地做慈善事业——打井啊,办学校啊等等。所以“及时闻教法”,及时闻教法以后,人生就会有这种变化。杨钊跟我们师父讲,他说我做生意主要是用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释迦牟尼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用在做生意上很有效,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和智慧用来对待人生的得失、用来奉献社会、回报众生、打开心量、大出大进很管用很有效。所以可见信仰对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及时闻教法!

  这个偈子还讲到我们要培养的几个美德,一共是四个。即“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恭敬,现代人在培养恭敬这个德行上比较以前有很大的退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很容易培养人的恭敬心,比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父,臣民对国主都是很恭敬的。讲到长辈的名字叫触讳,因此都会避讳,不会直接说自己师父的德号不会直接说或写到自己父母的名字。它培养恭敬心,所以(人们懂得)恭敬父母师长、恭敬天地鬼神。现代的社会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文化讲什么?讲平等、民主,其实都是走极端。讲民主就绝对的民主了,连几岁小孩也要给他民主,所以西方父母骂自己的小孩不可以,弄得不好子女会上法庭控告父母的,在法国、在美国都是这样的,父母绝对不能体罚、不能打,打的话这个小孩会到法院去告父母。当然它有些规定是合理的,比如说父母不能以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优越性,就是说父母的知识多嘛,然后吓唬小孩。在中国犯这个规矩的人就太多了,小时候我们哭的时候,父母都会说:“不要哭,外面有狼”。如果在西方,你说有狼那就是威胁他,给他思想造成压力了,小孩转身就可以到法院去告妈妈:“妈妈吓唬我,给我精神造成压力”。西方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损害恭敬心的培养。孩子对父母没有恭敬了。如果说有,那也只是尊敬没有恭敬了。恭敬跟尊敬不同,尊敬是很客气的——您好,谢谢,这是尊敬,但各是各;恭敬呢有一种感情在里面。所以现在可以随便谈论父母师长的过错,可以随便谈论国家元首的隐私,这些说真的要以中国文化的立场来看,我们大家都上了西方人的当,对谁也没好处,所以要有恭敬心,在世俗生活里要培养恭敬心。

  为什么佛教有烧香有礼拜呀?烧香和礼拜的作用就是培养恭敬心。佛教里的很多仪轨、很多信仰的形式就是一种熏染我们身心、陶冶情操、培养恭敬心的善巧方便,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你们看烧香拜佛的人的气质总是与不烧香不拜佛的人不一样,都带一点恭敬和谦虚、谦让,没有那种粗野、粗暴。在我们把身体伏下去、把头磕下去的时候,心也变得柔和了,所以礼拜有调服我们傲慢心的作用。当然,礼拜本身是我们内心有恭敬的表现,内心有恭敬表现在外面。另外一方面也请大家注意,当我们内心有一点点恭敬去礼拜佛的时候,这个恭敬心因我们的礼拜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在礼拜佛、在烧香的过程里面反过来使我们内心的恭敬、谦卑得到了强化,这就是佛法讲的熏习。说种子起现行,现行反过来熏种子,内心恭敬的种子变成行为,行为反过来使内心恭敬心、谦让心的种子又强化了,所以这就是修行的过程。这种训练是现代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缺乏的。当然现在的学校也开始注意这种情操的教育了,比如说升国旗奏国歌,有校服、校徽,有各种标志,企业的标志培养集体意识、凝聚力、崇高的心态、恭敬的心态,现在人们也开始注意了。但比较佛法来说还是显得浅了点。在学佛的过程里面,恭敬心是我们得到佛法利益的关键,有恭敬心就能得到利益,所谓“欲知佛法利益,当从恭敬中来”,这是第一个德。德目——恭敬。恭敬的时候人的心是软的、是很调柔的,很柔软的。

  谦让,古人讲在是非名利面前人向前我向后,大家都去争一样东西的时候我往后退一步。人人都喜欢的东西,一般的人都喜欢的东西,咱们最好不要往前冲。往前冲拿到它未必是幸福。比如说现在有一样宝贝在我手上,你们大家都喜欢,那我会很害怕,你们好几百人都涌上来从我这抢啊。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故事,据说有一块非常名贵的蓝宝石,蓝宝石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但却杀死了很多人,一向以来谁得到它很快就会死掉。为什么?因为人人都喜欢它。所以人人都喜欢的东西,我们往后退一下,叫别人去弄好了,这是谦让之德。台湾的星云大师有一个很有名的词叫“老二哲学”,他这个话成了台湾的一个词汇了。就是说人人都想做老大嘛,都想往前冲,他就说我去做老二。做老二好,做老二有回旋的余地。现在人们也归纳出来了,说“当官要当副”,当官要当副职不要当正职,为什么呢?副职跟正职的待遇差不多,但责任比正职小得多,“穿衣要穿布”、“出门要走路”。下面第三个叫“知足感恩”,这两个是相关联的。知足的生活态度是要我们学会在生活里不断地发现自己拥有的财富。经常我们都会想现在我们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汽车,我们老是在想没有什么,然后因为这种想法不断地向外追求、追求、追求,想填补那个缺口,结果那个缺口是永远填不满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贪心的深渊,在这个贪心的深渊里什么东西都是微不足道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佛教把这个称为“饿鬼”。佛教里讲的饿鬼就是肚子很大、喉咙很细,意思是什么呢?肚子很大需求量很大但是喉咙很细,往里边放东西来不及,这就是饿鬼。饿鬼的这种身体的这种形象其实表达了我们的贪心和不满足的心态。当贪欲和不满足成为我们生命主流的时侯,我们死了以后就有可能变成肚子大/喉咙细的那种状态,而且喝水的时候水会变成浓血,永远处在饥渴状态。一个人拥有多少并不重要,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足。如果我们对拥有的不满足那就可怕了,那是最大的贫穷,所以有句格言是“最大的贫穷是不知足,最大的富有是知足”,所以说知足常乐。知足的人要会发现——发现我拥有什么。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没有衣服穿也没有吃的没有房子住,没有汽车开,可能他拥有最宝贵——身体健康;另一个人呢有房子有汽车还有很多人围着他,但是他整天在床上呻吟,你们说这两种人你们愿意做哪种人呢?(众答:前一种)我看有的人还是有点犹豫,不能犹豫,你们要说做前一种。为什么呢?因为有健康的身体就可能什么都会有啊,没有健康的身体疾病緾身,即使有汽车、有官位、有人群围绕都没用?这大是大非要哪一个不要哪一个你们一定要分清楚啊。所以要学会知足。学会了知足也就学会了珍惜;有了珍惜,就会有感恩。这个感恩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感恩是普遍的,不是特殊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对象的,感谢一切!应该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真好,我活着真好,我真幸福。我现在很健康真幸福;我现在在寺院听法真幸福;我们现在一起拜忏真幸福”!你们有这种感受吗?(众答:有)这不错啊。我在寺院要是不谦虚的说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感受,觉得很幸福。做一个出家人,在一个僧团里面,特别是出家师父们一起出来排队,大家一起。现在人们叫我代理住持,有一些情况没有了,以前我们都是排队出来一起走,那时候心理就会有一种幸福感。就是觉得我能成为这里面的一员觉得很幸福;在大殿里面很多人一起念经,觉得很幸福;在禅堂里大家一起打坐,特别是打完座以后,开梆啊,敲钟啊,敲板啊,听了觉得很幸福,觉得这些很宝贵,很值得珍惜。那么你知道你拥有这些东西,你就会感恩,你会说真是感谢三宝、感谢父母、感谢天地、感谢老师、感谢师父、感谢周围的人!如果没有周围的人,我们就是光杆司令,我们一个人在那儿拜忏没劲,一个人在那打坐没劲,一个人在那儿念经也没劲。这样你对身边的人就有感恩,感谢你、感谢你。生活在感恩中的生活是质量最高的,质量最高的生活就是在知足与感恩中生活。生活的质量不能以财富来衡量,不能以社会地位来衡量,也不能以身体相貌的美丑来衡量,也不能以年轻或年老来衡量,要以内心有没有知足和感恩的心态来衡量。有知足与感恩,这种生活就是质量最高的。每一样东西在他眼里看来都是好的、都在发光,所以让我们大家一起互相共勉,经常在生活里去发现自己拥有的财富。

  但是也有的居士说了,你叫我发现,但我身边的人都跟我过不去呀。其实身边的人有很多是跟你过得去的。为什么呢?如果身边没有一个人跟你过得去,恐怕你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们从小到大,都是有很多人跟我们过得去,给我们放行,给我们推车,帮助我们。父母啊、师长啊、师父啊这些都是。有时候身边会有一些人跟你不投缘挑你的毛病,脾气不对付,这个时候你要多反省自己的缺点,同时要把这些逆缘的人看成自己的老师和善知识,因为有这些人在身边我们对自己要求会特别严,不会放松自己。我们工作会特别努力,而且我们的忍耐力会提高。如果周围的人都是说你好都是喊你万岁都是顺从你,除非你是圣贤,否则一定是堕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跟你过不去呀,大家都顺着你,那时就会骄傲,就会滋长种种放逸,就会把自己的一些缺点暴露出来。在过去封建社会有一些时候皇帝堕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身边的人都赞成他,表面上赞成他吧,都是山呼万岁,最后没有人提醒他嘛,每一个朝代的亡国之君都是这样,一直到敌人打到他的房门口,他才知道天下已经大乱了,很多皇帝是这样的,他以前不知道,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就上吊了自杀了,多可惜呀。就是因为没有人跟他过不去。你们想想没有人跟我们过不去就这么糟糕,恶果很可怕,所以身边有一些人跟我们过不去是防止我们犯错误、增强我们的忍耐力。打比方说吧,象运动员,特别是一些竟技性的运动员,比如说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还有下围棋这类的运动,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些对手来跟他对练的。生活里有时候我们可以把那些不顺我们意的人当成是来跟我们对练的,通过对练来提高我们的技艺。我想要说的是我们这样想刚开始是勉强的,当你深入地观察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些人确实是我的老师。

  古代有个高僧,他的《宝王三昧论》有的人可能看过。《宝王三昧论》里面讲的话正好跟我们平常的观点是相反的:关于身体他说不要希望身体没病,关于做事他说不要希望做事一帆风顺——一帆风顺一定会骄傲,关于交朋友他说不要希望朋友老是对你有利,这个是真正修行人的见解!我们应该以这种见解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就能真正地在内心培养知足与感恩,感恩一切事物、感恩所有的人,当然最广大的是感恩所有的众生。如果不能做到感恩所有的众生,起码也要做到感恩所有的人。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2004年3月3日,正月十三,5/5)

  明海大和尚: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我们所学的《吉祥经》还有四个偈子,争取在今天讲完。现在我们开始看第八个偈子,“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时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前面讲到听闻了的教法,对信仰对教法产生信心、产生兴趣了,这个偈子讲要深入佛法就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作意就是思维观察,法随法行。再把思维观察到的正法落实到行动落实到心态上。这个偈子讲的就是亲近众沙门,“得见众沙门”嘛。沙门在古代印度其实不仅仅指佛教的僧人,因为在古代印度有很多宗教的流派,很多放弃世俗生活修道的人,所以在那个时候沙门是概称出家修道的人。在这个偈子里指佛教的僧人。佛经里说沙门分四种,在《瑜珈师地论》里把沙门分为四种:第一种叫胜道沙门,指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诸佛善逝;第二种叫“说道沙门”,指已经证得或者部分证得圣果,宣讲正法的贤圣僧;第三个叫“活道沙门”,就是依法修行还在修道过程中的出家人;第四种叫“坏道沙门”,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境界和佛道不相应,损害佛道、损害佛法的诸士。在偈子里所说的当然不是指坏道沙门。这里所讲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学佛以后怎样亲近僧团?怎么样亲近师父、供养师父?这个问题对我们居士们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样看待僧团,怎么样亲近僧团,怎么样找到与自己有缘的、有德的师父,然后亲近他跟他学,这个问题很要害。

  在偈子里讲到我们亲近要僧团要亲近师父目的是‘论信仰’。什么意思呢?目的是为了法!为了求法、学法。而亲近僧团、亲近师父对我们自己心态上的要求是什么呢?有两点:一个叫忍耐,一个叫顺从。关于忍耐,我想各位在座的居士这次在柏林寺参加拜忏都有所体会,你们这次为了亲近柏林寺的僧团、为了拜忏,你们忍耐了很多。每间房子里住十二个人呀,很挤,我能想象地出。而且住在同一间屋一起的有的居士是城里来的,有的是乡下来的;有的人特别讲卫生有的不太讲卫生;有的喜欢早睡有的很晚还在念佛、交流心得体会,所以你们大家对忍耐已经有些体会了。我说得对不对啊?(众答:对)从柏林寺来说,我们要反省、要不断想办法以后改善各位的居住条件,还有冷的问题——我听说有的居士已经忍耐不了走了,因为房间里太冷了,我们要想办法。从居士来说,从你们各位来说呢要以法为重。讲到冷呀,古代的大德为求法所遭遇的那种冷、那种身体的苦比今天我们体会的暖气热度不够这一点冷相比,相去天壤、天壤之别:释迦牟尼佛六年雪山行道,雪山很冷的,一天吃得很少;在禅宗历史上,达摩祖师从印度到中国来以后,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寻找传承衣钵的人、等待传承衣钵的人,二祖慧可向达摩大师求法,达摩大师要考验他的诚心,慧可大师就立雪,达摩祖师在洞里静坐,他就在外面等,等师父理他,一直不理他,——站在冰天雪地里,一直站到雪下到他的腰深,这叫 “立雪”;后来还“断臂”,为了表示诚心,砍下一只手臂来。这种忍耐,为了法所付出的忍耐!还有六祖慧能大师,在最早见到五祖弘忍大师——慧能大师老家是河北涿州的,俗家姓卢,现在涿州还有卢氏宗祠,姓卢的人的祠堂。卢氏宗祠还有族谱,韩国过去有个总统叫卢泰愚,他跟慧能大师是一脉的。现在且说慧能大师出生在广东的,身材比较矮小貌不惊人。他从广东岭南到湖北黄梅见到五祖以后,在一问一答之间,五祖很器重他:这个居士其貌不扬,但很有见地。(那时候他还没出家)但身边有很多弟子了,不便于当众表扬他,看起来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都有嫉妒心,也为了磨练一下六祖的毅力就说了,就说了:“到后面操场舂米去”。那时寺院有很多田庄,会收回来水稻小麦呀,出家师父自己把这些粮食舂出来,现在叫脱粒。慧能大师什么都没说就到后面舂米去了,这一舂就是八个月。因为他身材矮小体重不够,舂米是个杠杆原理,一个石头那么舂下来,他就在在自己腰上系上一块石头舂米,他也没有到前面去找弘忍大师问,师父你什么时候给我剃度啊什么时候给我传法呀。现在我们剃度太容易了,到寺院来没几天功课都没背熟就找师父问什么时候剃度了。慧能大师舂米就舂米,他也不说别的一直到有一天因缘成熟。所以古代很多大德亲近善知识,为法所付出的代价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和思考。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我们要亲近师父、亲近善知识、要能听闻到正法一定要付出代价一定要吃苦的,这一点是绝对的。如果没有付出代价、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练就不可能得到正法,这也是绝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法是殊胜的,只有经过忍耐、经过种种苦患的磨砺之后,法才有可能现前,所以这正是法的缘起。法要显现它有它的缘起,如果我们没有付出一点力气,我们的心志没有吃一点苦就顺顺当当地得到了正法,那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很有可能我们会起增上慢或者骄慢,起了慢心也就背离了法。在我们慢心生起的同时,我们也就偏离了正法。只有从苦中得到的东西我们才珍惜,所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啊,梅花的香是经过了寒冬的考验最后才吐放出来的。法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道理。

  第二点,我们在亲近善知识的时侯所经历的挫折、经历的苦是对我们身心的净化,我们这个心象一个容器一样,在以前装过很多东西。往往在我们刚刚学法的时候,要么我们心里面有过去的业障、染污的烦恼,要么心理面有种种的我见、我慢、我认为、我想、我以为、我觉得,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呀?有很多,包括我在内都有。我们刚接触师父,刚学法的时侯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的心理面是不是有很多我认为、我想象、我觉得?所有这些我认为、我觉得都是我们学法的障碍,这些东西要放下。这些东西如果不放下,法就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心田,因为我们的心已经满了。古时候,在日本有个打仗的将军去请教一个禅师关于修行的问题。将军嘛,因为他是赳赳武夫啊,所以他去的时候有些趾高气扬的,禅师也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说“请坐”,“请喝茶”,然后拿一只杯子给他倒茶。将军拿着杯子,师父给他往杯子里倒水,倒满了师父还倒,水就溢出来了。将军就说了,停下来呀师父,现在已经满了还倒什么?然后师父说了:你的心现在也是满的,我现在跟你说什么你都听不进去。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啊,我们的心装了很多的我见,法就装不进去了。那么要放下这些我见,要使我们的心调柔,就需要忍耐需要磨砺。

  在禅宗历史上有一个故事特别有代表性:在宋朝的时候,临济宗有位禅师叫浮山法远的禅师,当时他从很远的地方四川跟几个同修结伴到河南亲近叶县归省禅师,这个归省禅师呢是个特别严密的人,说对自己的弟子、对寺院的住众都特别的严厉、苛刻。浮山法远禅师一行有好几个人,他们走了几千里路。过去不像现在坐火车坐飞机,很多时候都是步行。他们不远千里、餐风露宿。到达归省禅师所在的广教院以后要求见归省禅师。他们到达的时候就像现在一样,天气很冷。归省禅师听说外面有人找他,你们猜他是怎么接待客人的?他可不是提着一壶热水给你倒茶,他用盆子装了冷水把门打开冲着门外恭敬合掌站立的几位禅和子一下就泼过去了,冬天很冷呀,水泼在身上就能结冰,泼的这些人一头冰水呀。同来的有很多人,归省禅师这一盆冷水以后,很多和尚转身就走了,不跟这个人学了。这是归省禅师。现代的人挑弟子都是怎么挑啊?填表啊,查档案啊,了解你的过去呀这些。古代没有这么啰嗦,他挑人的方法很直截了当。一盆冷水可能比填表格挑人来得更加有效。但是浮山法远禅师还有另外一位他们两位坚持不走,归省禅师就问你们两个怎么还在站这儿?他们就笑了,说我们几千里路跑来亲近你,难道你这一盆冷水就能把我们赶走吗?归省禅师听了就很高兴说,好好,那就先在这住下吧。就让浮山法远禅师当典座。各位知道,特别是各位出家师父要知道,在丛林里典座是个苦差,是人们都不愿意做的。我们现在的典座是明清法师,他应该有体会,典座就是管做饭的,管厨房的烧水的,很麻烦、很辛苦。一个寺院的领袖是方丈,有时候方丈的风格会影响寺院的生活。比如说有的方丈比较宽厚在用度上比较大手大脚,那么寺院的住众就跟着沾光,注重生活质量注重饮食注重把条件搞好;但是也有的方丈呢比较枯淡,叶县的归省禅师就属于这后一种,枯淡类的。他住的那个寺院吃的很苦、住的很苦,炒菜不怎么放油。浮山法远禅师很有慈悲心,他做了典座以后只能按照方丈的这种风格去调理大家的饮食,发现大家都不胜其苦,经常吃不着油没有什么菜。库房里倒是有一些好东西,方丈不让拿出来供养大家。然后有一天方丈出门了,那时的寺院下面有很多田庄,方丈有时候去田庄巡查一下。典座就趁他出门的时候,把库房里的好东西——香油啊芝麻啊红枣啊桂元啊就是我们在腊八吃的东西都找出来熬了粥、五味粥,供养大家——那粥熬得很稠,平时那粥都能照见人影可以对着粥梳头的。这粥熬好了正要吃的时候老和尚回来了。如果是我们的师父呢,他看到以后他就会说好,好,大家一起吃吧。归省禅师比较严厉,注意他是大禅师,所以跟一般人还不一样。他回来以后也不说话不作声,假装不知道,就跟大家一起吃。吃完后把碗一收,突然怒目圆睁“典座叫来!”典座知道坏了事了。他说今天的粥是你做的吧?典座回答我看大家生活太辛苦了营养不良。老和尚说你私自盗用常住的东西犯了盗戒,要还!浮山法远禅师也没说什么,就把自己攒的钱,不够的就把些衣服典当以后来充公来还请大家吃粥的那顿饭钱,这叫罚款,罚款还不说还要责以出院,打三十棒赶出去。因为寺院有很多人对这个典座都有好感啊,就跟老和尚来求情说,你打完他就行了吧,留下他还可以亲近你可以听法呀。老和尚很坚决说,不行!一定得赶出去。后来没办法,只能出去了。出去以后他不愿离开这个地方,他要亲近老和尚,要听他上堂、听他讲法啊,或者向这个寺院出来的和尚去打听老和尚今天讲什么了?他是这样来学法的呀。所以浮山法远禅师也没有离开寺院很远,就在附近流浪,有时候晚上呢就到寺院附近那些店铺的檐下过夜。有一天老和尚又出门了看见他在店铺的檐下站着,恰好店铺是寺院的房产呀,老和尚就问你在这儿干什么?他回答不出。老和尚就说这是常住的东西,你在这儿住要交房钱!这浮山法远禅师什么都没说,他又到街上托钵化缘去了,然后把化来的钱交房钱。这个叶县归省禅师回到庙里以后很高兴,他其实很高兴,他跟大家说那个浮山法远还是个法器,叫他来吧!后来传法给他。你们看古代的人为了亲近善知识他们付出的忍耐。

  提到现在佛法不兴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法没有恭敬心,我们为了佛法付出的代价太小了!不管是在家的同修还是出家的同修。出家的同修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剃度以后受戒以后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参学了,去哪住禅堂了到哪走来走去最后耽误了;在家的同修,你们亲近师父的时候你们的心态怎么样?有没有忍耐?有没有顺从?我们老和尚经常讲你们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杆秤、拿着一把尺子,到一个寺院就先把那的和尚用尺子量一遍,用秤称一遍。心里就有了分别了,这样与法不相应。不过用秤称(音yao)和尚古来就有传统。据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当阳玉泉寺,就是现在我们老和尚住的那个寺院,他去那儿参拜时要求见方丈,他当时在湖北是个大官啊。那时的方丈叫玉泉承皓,承皓禅师是个得道高僧。见到方丈以后,方丈就问他了说:先生您贵姓哪?苏东坡说:我姓秤。老和尚问是哪一个秤呀?他说就是专门称(音yao)天下老和尚斤两的秤。苏东坡这么来了一句。你们猜那个老和尚怎么回答的?老和尚当时大喝一声,然后问他说你称一称我这一喝有几斤重?古代的大居士看来就有称(音yao)和尚的习惯,有称和尚的传统。

  我们到寺院来亲近僧团是要学法,所以我们在师父身上处处要向法的方向去领会,古人叫往道上会,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往道上会。有的师父很和气,你就想那是观世音菩萨啊;有的师父脾气很暴躁跟你发脾气、不礼貌,你要理解这是怒目金刚来考验我的忍耐力;有的师父穿戴得很整齐,你看到要生恭敬心,这是菩萨清净庄严;也有的师父不拘小节衣着比较随便,你要想这是济公活佛再世!你总要能看到道要能往法上去想,心不要偏离法。现在我们偏离法的时候特别多,即使是上殿拜忏—— 这师父怎么这么唱啊,炉香赞在别处没听这么唱过呀。有时候是少见多怪,一个炉香赞有很多种唱法啊,有南方的唱法有北方的唱法,南方也有好几个唱腔啊。有时候是自己不知道却反过来怪师父,所以要依法不依人。

  第二点,我们在亲近僧团的时候,各位居士你们到寺院来都有供养三宝、供养师父,在修供养的时候也要如法。我们拜忏的时候有句忏文叫如法供养。以诸香花如法供养,所以供养如法功德就大。如法的精神我想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平等,这一点最难做到。平等的意思是什么呢?供养整个僧团而不是供养某一个人,供养一个自己觉得有缘的、有好感的师父;或者是供养的时候有偏颇。有的师父供养的多有的师父供养的少。不过在我们寺院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大家来修供养都是通过常住来完成的,常住代你们办供僧、斋僧,有点居士拿吃的都归公了,大家平分。这个问题一般不会存在。在有些地方可能会存在。第一点要平等,平等的时候我们供养的是集体,我们心所缘的境就广大,不平等地时候供养的就是个别的人、少数的人,我们心所缘的境界就狭小,这里面关系很大,有时候供养不平等还会引起僧团的种种问题,所以说一定要平等。第二点所供的东西要如法。象酒肉不用讲,那不能供养师父,即使有的师父说我现在特别想吃肉,那你也不要理他,不要供养肉;有的师父说很想抽烟你也不要供养烟,当然你自己更不要主动地去供养烟;或者你买一辆摩托车送给师父,我觉得也不合适吧,难道你想让师父开着摩托车在街上逛飚车啊?还有你在外边买一些光碟让师父看,或者买一张电影票拿来供养,我认为也都不大合适。所以说供养东西要如法,当然,因为师父的戒律你们也不太清楚,我想就按照你们所守的戒、按照佛法修行的精神按照解脱的精神,符合这些应该就没有问题。总而言之,在供养的时候对东西要选择。第三点就是供养时候的心态,这一点我前几天也讲到过,最好的心态是无所住的心、没有望报的心,不要供养了师父以后希望师父能够特殊关照我一些,这就是望报的心。希望师父下次见到我的时候能够和气一些,这都是望报的心,应该不望报,供养就供养,供养完了就了啦,这样心里没有挂碍。所以这个偈子的精神就是亲近僧团、亲近师父以法为重,这样就吉祥了。

  下面我们再看第九个偈子,“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亲近师父以后听闻正法,听闻了正法就如法修行,所以这一句是讲如法修、如法证,这个偈子里讲的内容已经是非常高尚的境界了。

  “自制净生活”,各位在家的居士们通过信仰使自己的身口意得到净化,使自己的家庭环境得到改善,夫妻关系质量升华、提升,社会的人际关系纯洁了、改善了,所从事的职业如法、清净,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净生活,没有偏离佛法的轨道,没有偏离戒律的精神。我想跟大家讲的是做到这一点是完全有可能的、完全可以做到的。有时候我们居士们没有信心,觉得红尘的生活跟修行的矛盾太大了,(比如,)经商人也担心经商中的很多事情跟修行发生冲突,做官的人也担心在官场上尔虞我诈跟修行好像也会有冲突,其实,都没有冲突。只要我们真正地学会了佛法运用佛法,生活会逐渐地净化。在这里要有信心,我们以佛法坚持去做,我们的环境、人际关系和心态就会逐渐地改观,跟过去再见。信佛以后,要逐渐地跟过去的生活方式、过去与佛法不相应的境界分手。

  “领悟八正道”,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的一部分,从此岸到彼岸、从烦恼到智慧、从轮回到解脱所走的八条道路是我们都要走的。哪八条路呢?第一个正道叫“正见”,大家注意看“正见”在第一位,可见正见是很重要,就是关于佛法的正确的知见。关于因缘法、三世因果善恶报应、关于缘起性空、关于戒定慧三学这一切树立正确地见解。这个见解怎么树立呢?要通过学习,通过修行体会通过亲近师父、请教善知识。第二“正思维”。正思维应该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内心不思维五欲,内心没有贪嗔痴的思维。佛教讲没有“恶觉观”。不起“恶觉观”,那么这个思维就正了;另外不起恶觉观积极的方面要思维佛法,把理论的佛法和生活的实践能够挂钩、能够对号入座。把我们学的理论——因果啊、三世啊、缘起啊、戒定慧每一个名相都要能在生活中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其他人的生活,观察人生和社会的种种现象把它消化掉,这个消化的过程就是正思维。只有经过这种消化,佛法才真正变成自己的。在消化以前佛法是佛法、自己的心还是自己的心、心里的贪嗔痴还是贪嗔痴、过去的邪见、不正见依然如故,那就是打成两截了。第三叫“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柔软语说爱语,说有利于和合、有利于团结的语言。第四叫“正业”,是指在行为上远离杀盗YIN、远离不得体的行为。第五“正命”,是指正当的谋生的手段、正当的职业。关于正命我在上次已经讲到过,要远离邪命,安住在正当的谋生的职业中。第六叫“正精进”,包括四个方面,在我们身心已经生起的恶要赶紧断除,没有生起的恶不令它生起,所以在这里,我们就知道平时我们的心是缺乏正知正念的。有时候我们可能知道我们有一些恶法要断除它,但我们不一定知道我们没有许多恶法,有些恶法当我们知道自己没有的时候,我们就能防范它,这也是要保持正知的。然后第三已生之善令增长,在我们身心已经有的善法要让它增长,这意味着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对自己身心的善法功德要保持正知正念。要知道现在我有定、现在我的戒清净,要知道它,知道不等于执着它,这是两回事。知道它就知道保任它、养护它,有时候我们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已到手的财宝又扔掉了,很可惜!特别是戒。戒就是这样,有时候戒清净的功德我们身在其中还没有觉察到其实已经在其中了,那么失去的时候你就知道其实我一直都在戒中,但知道时已晚了,搞丢了,有这样的情况吧?所以已经有的善要保持正念,而且要让它增长;没有生起的善呢要让它尽快生起,这叫“正精进”。第七 “正念”,正念实际就是觉照,对自己身心的状况保持觉知。第八 “正定”,就是正确的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中间的次第、过度的方法。这是领悟八正道。

  八正道要领悟,领悟了以后才能“实证涅槃法”,涅槃在汉语里有时翻译成圆寂,这种译法说明了涅槃包含有两方面的功德:一个是“断”的功德,断就是寂灭,涅槃就是熄灭了贪嗔痴的火焰、熄灭了烦恼的火焰,一直以来推动我们在生死长河中轮转的那个力量平息了,所以叫寂;另为“圆”这个字讲的是涅槃的另外一个功德叫 “证”,有断同时有证,断是消极的,证是积极的。烦恼的火焰熄灭之后,出世解脱的功德就圆满了。要是以大乘佛果来说就是圆满福慧,圆满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功德,这是涅槃的意思。不过在汉传佛教,有时我们说一个高僧大德去世叫圆寂了,那是指他去世了、死了。严格来说圆寂这个词不能随便用的,它一定要彻底熄灭烦恼。那么熄灭烦恼以后的境界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讲到这里还真是费口舌,不好讲啊。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也用了很多方法向我们描述圆寂的状态、圆寂的生命境界。他用的比较多的不是正面的描述,是方面的描述,用的是遮诠,不太用表诠。遮诠的意思是从反面来描述没有什么,(比如)没有烦恼、没有缺限、没有热恼、没有斗争、没有生死轮回、没有对待、没有造作、没有有为等等,他是从反面来描述。但是这种境界以我们凡夫来思维它很难把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所以在轮回中来把握超出了轮回的涅槃就很困难。佛经里有一个比喻说众生非常容易误解涅槃,很多人很多外道,误解佛教就是从涅槃开始误解的。他们认为佛教是主张人最后什么都不是了什么都没有了,最高境界是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一种断见。认为佛教的涅槃是死亡,都是错误的见解。佛经里有个比喻说,在水里有一条鱼和一只乌龟(是朋友),有一天这只乌龟到陆地上去旅游渡假,在陆地上生活了几天后回到水里见到这条鱼,这条鱼就问了:朋友,这几天怎么不见你呀?乌龟说我上陆地上去了,在那儿转了转,挺好。鱼问:陆地上是什么情况啊?鱼很好奇。这乌龟就跟它讲,讲了半天鱼还是想象不出来,怎么描述(陆地上的情况)它也理解不了。因为鱼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水。这比喻众生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轮回,一直在轮回里。我们的五根、我们所对的尘、我们所生的分别心、我们所知道的境界里,在我们生活的辞典里就没有这个境界,所以很难想象出涅槃。我们想涅槃的时候容易有两方面的误解,一是把涅槃当成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断见;还有一种把涅槃想象成死了后生到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只有快乐啊没有痛苦,一年四季都是鲜花盛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把涅槃当成一个有具体的地方的那么一个处所,这是另外一种误解,很多外道宗教他们的解脱就属于这种。那么究竟涅槃在那里呢?涅槃是没有地方的。每一个人,只要熄灭了内心的烦恼,不管他在哪里,他就进入涅槃了。他接触涅槃了,也了解涅槃了。一个人不管他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他把内心烦恼的火焰熄灭了,他就进入涅槃了。他可以在中国也可以在印度,他可以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他甚至也可能在非洲,都没有关系的。他可以在人道当然也可能在天上,因为天界众生有福德因缘的,也能修学佛法证得涅槃法。所以我们以空间来描述涅槃法没有办法描述,以时间来描述涅槃没办法描述。那么离开这两样东西用其他的方式描述更是无从下手,所以我们经常对涅槃产生误解。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描述应该说就是最佳的描述——反面来描述。我们人生的缺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切的对立都平息下来了就是涅槃。平息了,所有的矛盾、对立统一了圆融了那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像大海上的波涛,当风停下来时一平如镜。涅槃又像一间着了火的房子,当火熄灭时一片清凉。古人关于涅槃还有一个描述更有意思,他说两头泥巴做的牛打架,掉到海里去了。你们想泥巴做的牛掉到海里是什么后果啊?那就化了嘛。我们生命的种种冲突、种种的二——只要我们一动念头就都是“二”。比如现在我讲话你们听,我想让你们知道点什么,这就是“二”;你有病找药来治它,这也是“二”,然后你对药又有执着,那又是“二”。总而言之,你没办法跳出这个“二”。那么涅槃是什么呢?涅槃就是不“二”了,所有的“二”都平息了,止息了、寂静这就是涅槃,所以“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下面我们看第十个偈子,“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其实这个偈子解释了实证涅槃法之后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八风不动心。八风是个比喻,我们知道我们的心就象大海一样,有风吹起来就波涛汹涌。那么吹动我们心海的风有八种:第一种是“利”,第二种叫“衰”,利和衰是一对。比如说我们遇到任何一件事,第一个念头常常是对我有利还是有害?所以衰就是损减。第三种风叫“毁”,毁辱的毁,就是诽谤。第四个风叫“誉”,毁是诽谤我们,誉是称誉我们,是荣誉。社会上的荣誉很多,比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学校里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家里有五好家庭、模范丈夫,这都是荣誉。当这些誉一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动了,所以这种风除了外在的风还指内在的风——心风。心一动就是心风动了。我们怎么样感受心一动时内在的风动呢?比如我们坐禅时间长了一点,比如说修数息观,你要是有一点修数息观的经验,你就知道心一动你的呼吸就变了,你看呼吸就是我们身体的风嘛,你内心的任何一个波动都能反应在呼吸上面,这是风啊。第五个风“称”,称赞的称,第六个风叫“讥”,称和讥是一对。称是说你好:你长得漂亮,讲法讲得好,念经念得好啊,讥是讽剌和批评。第七和第八是“苦”和“乐”。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们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心一天到晚是不是在这八样东西里面动来动去呢?从来没有停过,即使是我们上殿。我们一到大殿门口,特别是以前在普光明殿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殿很小蒲团很少,居士们身还在寮房里就想今天能不能占到位子呢?这是什么风啊,利风。到了殿里以后,要占一个最佳位置,离师父近点,这也是利风啊。有的就把香袋放到蒲团上先占个位置,这还是利风啊。然后在寮房里住下后又有风了,苦乐。苦乐之风,你们这次体会最深了,暖气不热,同寮的人脚臭没有洗澡身上有味啊,被子太薄,吃饭味道不合意太咸,饭没有蒸熟,是不是啊?有没有吃到啊?(众答:没吃到)。我都吃到了,你们没吃到?(众笑)这些就是苦乐。那么修行的人在八风面前不动心,这可真难!我想要做到这一点对我们大家来说首先要调整思维方式要转变修行态度,一般地,我们都会驱利避害,喜欢赞誉、讨厌诽谤;喜欢乐、讨厌苦,所以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越是讨厌的要转过身来接受它、欢迎它,先做到这一点。如果这一点能做到的话,那么离八风不动心这个目标也就不远了。

  关于转变修行中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有位大德写过一篇《宝王三昧论》,昨天也曾给大家提到。你们看古代祖师他们的境界,他们怎么对待修行过程里的八风的!他概括的非常精彩:他说关于身体你不要老想它没病,如果我们身体没病就易滋生贪欲、容易放纵自己。有时候是这样啊,干坏事的人也得有个好身体呀,特别是现在社会上的人,身体一生病起码坏事做不了了,所以“念身不求无病”;然后说“处事不求无难”,不要老求不要有困难,没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生起骄慢;“究心不求无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要怕烦恼,不要老想希望我的心里没有烦恼,其实你这样希望(本身)就是最大的烦恼。其次,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里内心没有烦恼、没有障碍的话,我们的修学就会——古人叫躐等,意思是一步跨很远把很多过程省略了,那样的话基础不牢,最后还是会垮下来。第四“立行不求无魔”,这是立行,我们做事情不要总想不要有魔障,魔障来了不要怕,如果一点魔障都没有,我们的愿力不会坚固,所以“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我们所发的愿是怎么坚固起来的?就是靠魔障来磨练我们!一次磨练两次磨练,我们的愿就越来越坚了。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愿是不是坚固啊?要经受考验,经受魔障的考验。经过魔障的考验之后愿才坚固。第五“谋事不求易成”,做事情不希望它很容易达成,你们想想这种心态。为什么呢?因为事情容易做成的话,心里就会生起轻慢。第六“交情不求益吾”,交朋友,遇到一个人交朋友,我们一般第一个念头就是对我有什么好处?很惭愧呀,有时候连我这个和尚都免不了这个毛病。因为我接待的客人多,有时候遇到一些客人,我问你在哪个部门做事呀,我就知道我心里有东西出来了,利风来了。他说我是电力局的,我就想以后咱们的电费找他去给减一减呀。很惭愧,总是想对方对我有什么好处。第一个念头都是这个。我讲到这里很羞愧,讲不下去了。(众鼓掌)你们给加了加油,还是再讲。“于人不求顺适”,与人相处时不要总想着让别人顺从你、顺你的意, “人顺时则必自矜”,周围的人都顺你的意,你一定会养成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独裁的作风,最后犯大错误。第八“施德不求望报”,帮助别人不要希望他回报;第九“见利不求沾分”,见到好处不要马上想到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我能沾多少便宜;第十“被抑不求申明”,被别人压抑住了,不声张不去跟人家说,不解释,一申明则怨恨滋生。我们总想把自己的委曲对外申明,申明时心里就有怨恨了,其实世上有许多事原本就很无奈的,你接受就行了。我觉得以这种态度去指导修行,慢慢就会能做到八风不动心。祖师还说我们修行要“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中国古代也有好几位高僧被皇帝流放,还有抓起来坐牢的。宋朝有大慧宗杲禅师,明朝有憨山德清禅师,明朝有紫柏真可禅师,在监狱里坐化的。大慧宗杲和憨山德清都是被皇上流放。大慧宗杲那时候是反对秦侩,憨山德清禅师是被人冤枉的,把他流放到广东,流放到广东以后就在现在的韶关南华寺服刑、劳改,而且不能穿袈裟,头发要留起来,披枷嘛,就在那种状态下他把南华寺复兴了,而且在那里写了很多著作,给人们讲佛法。所以“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障碍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魔做自己的法侣、朋友。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没在正规的高僧传上看到,那是一部近代人的著作中看的。说古代一个禅师他的侍者就是一个魔,是个魔变的。那个魔啊每到晚上就飞到一个地方去吃人,那是很可怕的魔啊。禅师知道他是魔,就把他的嘴挒开了一下,让他吃不了人了,当然还让他作侍者。当然这样的例子比较极端了,一般的魔就是障碍。,“以流浪为成就,以曲抑为行门”,把被人压抑、委曲作为修行的法门。在日本有位白隐禅师,他是临济宗的一位大德,他有一个故事说明了禅者怎么对待八风。白隐禅师经常到一位施主家去说法化缘,那个施主家有一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过了一阵子,女孩怀孕了后来生下一个小孩。女孩没有结婚、没有嫁出去就生小孩了,家里人非常气恼,他们就打她问她:这个小孩是跟谁生的?这个女孩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她也不肯说真话,就(撒谎)说:是每天到我们家来的出家人嘛。就是说他冤枉白隐禅师。这个孩子生下来以后,村子里面群情哗然,说出家人还这样啊?!白隐禅师也不说什么,照旧到施主家里去。因为有了小孩,女孩的父母就很恼火说,你干的好事!这孩子你得给他养大。禅师哈哈一笑说,好好好!就把孩子抱回到庙里去了。当然他住的庙肯定不是大庙,是个小庙。抱回去,他也挺乐,每天逗小孩玩,后来把孩子养大了。那个肇事者,那个真正的元凶,那个年轻人——孩子的亲生父亲呢忍不住就出来承认了,说这个孩子是我的。后来他们夫妻两个又一起到寺院来找白隐禅师要把孩子抱回家,白隐禅师说,也好也好。你看他这就是八风不动心嘛。

  近代的能海上师有几句话是他的座右铭,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厚福受享,德性堕落”,就是说如果特别享福、享受,一定会堕落;“名誉光荣,我慢加等”,就是说有很多名誉很多光荣加在你的身上,我慢心就会增长,“养生优厚,病难更多”,现在的人很注重养生,穿的、住的、吃的喝的各种补品,病难反而更多了;“顺境安适,般若无缘”,环境很舒服,般若智慧跟你没缘,在一帆风顺的环境里、在非常安逸的环境里智慧是不会放光的。智慧的光芒是在身心的磨难——在身心与外境的剧烈碰撞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的光芒就像石头钻木取火一样,在剧烈的碰撞中放光。这一点几乎可以说也是规律、也是绝对的。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还没经过逆境、没有经过魔障、没有经过考验的话,那么般若智慧不会生起来。所以“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忧是人道众生的一个特点,人道众生就是忧悲苦恼。为什么我们会有忧呢?因为我们的内心在意利害得失,我们的内心与生俱来对生命的死亡就念念不忘,不需要人教,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所以忧愁是人道众生的一大心病。我们文化的很多内容就是化解忧愁的,像文娱活动就是化解忧愁的。人类生活有时侯有欢喜,人类生活的欢喜是什么呢?人类生活的欢喜就是忧愁暂时地被忘却的状况,所以它是暂时的,人类心态的根本还是忧。实证了涅槃法透过了生死的人就彻底战胜了忧而安住在无忧之中,也没有污染,不沾染于境。那种心态是什么样的呢?不是欣喜若狂也不是痛哭流涕,没有情绪的波动,叫“宁静”,“宁静无烦恼”,这就是修行的正受。我们可以反照一下自己,在修定、在念佛的过程里,如果我们在宁静无烦恼这一点上有增长,那就是进步。情绪的波动以情绪的方式表达的那种感受或是以某种观念为依托的感受或是以身体的某种感觉为依托的感受都不是正受。修行的正受就是“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前面的这几个偈子讲到了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然后如法修行,最后证得的境界.证得的境界就是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所以请大家注意,最后证得的境界并不是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求财得财,不是这些,那些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实相。我们生活的实相并不是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有时候这类话是用来互相安慰的,安慰自己的。其实生活里的现象有得有失,身体是个无常法:有盛有衰有病有死,事情有时候如意有时候不如意,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在哪里呀?在你面对这些境界的时侯你的心态是不是“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如果有这种心态,那就是最吉祥!年青时有这种心态最吉祥,身体老了牙齿掉了眼睛看不见了也是最吉祥;活着时这样生活最吉祥,身体坏了要离开这个人间最吉祥;事情顺了我们的意最吉祥,不顺意更吉祥!这是佛教的吉祥观。(听众热烈鼓掌)

  今年我为什么这次挑《吉祥经》来讲呢?因为说实在的我还没到这个境界,所以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还是会动心的,心一动嘛我就讲《吉祥经》。我们这个年如果按现象来说过的不太吉祥。在年前我们打禅七时侯有一个老居士在东边的文殊阁打坐,因为是禅七,所以晚上也要坐。中间放香后他到后面去上卫生间,从卫生间出来,他听到前面打叫香马上要止静了,心一急就抄近路过来,结果一不小心掉到一个井里去了,把肋骨摔断了六根,摔断了还错位了,胸里面还有积血。那时我跟老和尚都不在寺院,在石家庄开会,我们那个会场就在他医院的隔壁,开完会我们几分钟就到了那个医院,他是骨折嘛,在省三院。我们去的时候老居士身上缠满了绷带在床上坐着,为什么坐着?他不能躺。骨头已经位移了,胸腔受损,还有积血。我们去的时候他闭着眼睛的,师父后来用手摸了摸他的头,他把眼睛睁开看见我们笑了。他说我现在在医院里坐禅哪。(众鼓掌)哎呀,我最难过。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工程是我经手的,那个井盖我印象中是盖住了的,其实没有盖住。为什么没有盖住?因为井口尺寸太大,买不到合适的井盖,一忙把这事忘了。所以我难过的要死,直说责任在我。老居士说,没关系,怪我自己。当时我们就安慰他几句,没办法呀,摔成那样了,要抽血。那个很粗的针管从后背插进去,插到前胸抽积血,多痛啊。过了两三天他的爱人到寺院来跟我讲,说好得特别快,现在已经不痛了。那是年前的事,现在他就要出院了,他好的特别快,不可思议。而且他自己讲,从摔下去到住院没有动过一个念头,这个意思是说他没有动一念的烦恼,摔下去好像就摔下去了,后来爬起来,挣扎着到禅堂还敲门呢,那时里面已经止静了。因为他自己已经动不了啦,他就爬到门口敲门,把大家惊醒了。他那天也跟我们说对不起,惊扰大家了!他没有动一个念头,一直到医院,他说我在医院坐禅。他就是石家庄的吴新居士,是个广播员,给我们广播磁带的。过去虚云老和尚的《参禅要旨》就是他广播的嘛。他这种好的速度也出乎医生的预料,我想这与他心态有关:摔成那样了,他视为“最吉祥”,他是我们的榜样。(众鼓掌)。还有别的事,不只这一件。我们有辆车,桑塔纳,坐了六个人,初三先到柏林寺然后开车去邢台的玉泉寺,汽车开到内丘县时,司机困了打盹了。司机能打盹儿吗?她一打盹车冲桥墩就过去了,车也撞烂了,幸好那个司机是个女孩子,身材又高又苗条又瘦,撞了以后方向盘已经跟后坐差不多贴住了,可她人还没事,只是把牙齿弄掉了两颗。也有稍微重一点的,有一个老居士肋骨裂了,但是没有断,自己就能长好。有的把头上弄了一个口子,轻伤吧。车是撞烂了,人基本上没事。我觉得这在我的境界里是不吉祥啊,所以我们要学《吉祥经》,要来体会怎么样是最吉祥。这就是下面这个偈子讲的“依此行持者”,按前面的教导去做,“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就是我说的怎样都好——在寺院最吉祥,在家里也是最吉祥,在单位没问题,在街上也没问题,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所以不管到哪里去都是最殊胜的,胜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殊胜,处处都是净土;再有胜利,就是能战胜一切烦恼,一切处得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赢家。吴居士摔成那样他还是赢家,他在医院坐禅嘛!体验了一下在肋骨断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坐禅。他这一课我们都没有上过,当然希望也不要上。我们听听他的经验就可以了,分享他的经验。 “一切处得福”,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收益,“是为最吉祥”。当然话说回来,我这样讲呢,不是说我们要掉以轻心。我们在法会中间、在生活中间,你们各位居士回家了,还是要小心谨慎,要注意避免事故、避免生病,避免开车打盹,听到了吗?司机们,开车不能打盹,更不能喝了酒开,更不能开快车,这些都不要做。我们知道事物的规律,我们按规律去做,我们尽了我们的努力,用心了也用力了,如果最后还是出了问题,那怎么办呢,咱们就最吉祥吧。

  所以这部《吉祥经》告诉了我们佛教的吉祥观、佛教的幸福观,也告诉了我们在人生的种种境界里怎么样保持永远占上风、永远占主动、永远心态安详、一切吉祥,这部经就教我们这些。希望大家不要把这张纸扔了,请回家去每天拿出来读几遍,把释迦牟尼佛教导的这十一个偈子多念一念。从我们在家的生活:交朋友、择处、提高技艺学问、孝养父母亲爱护妻子、帮助亲朋好友到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修行等等这一切,在这十一个偈子里都已经囊括无遗,时时可以观照。

  这部经我们今天就学完了,最后,我还是衷心地祝愿各位同修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六时吉祥,阿弥陀佛!(众鼓掌)

  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