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将流通分学习圆满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宗分。正宗分也就是本经主要的内容,正宗分里面可以分成三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讲目犍连尊者见到自己母亲堕在饿鬼道,而且不能够受用尊者的供养,因此悲号哭泣,跑回去向佛报告,所谓「目连悲泣陈情」。第二大段是讲「如来广示法要」,佛为他说明如何救度他母亲的方法。第三大段是讲「当机获益脱苦」,是讲他救度的方法,能够获得离苦得乐的利益。我们来看第一个段落「目连悲泣陈情」,先看经文: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目犍连尊者看到自己亡母在饿鬼道当中受这种剧苦,想要救她又救不了,用神通送去一钵饭,但是饭也变成了火炭,这是饿鬼业力招感。所以目犍连尊者非常的痛心,『大叫,悲号涕泣』,这都是痛心的样子,跑回去向佛陈说这种情况。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目连称为神通第一,可以化刀杖为天华,翻大地而取地肥,震动世界,回转日月,皆不为难。今尽其神力孝思,竟无救於母难,所以大叫悲哀,急驰白佛。此则已为弹斥而作弄引,故知是大乘教门」。目犍连尊者,我们前面说到,他是佛诸大弟子里面神通第一。这个神通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蕅益大师举出几个例子,当然都是有经典根据。可以化刀杖为天华,那些兵器打过来的时候,可以把它变成天花,不会被伤害。把大地能够深挖进去,翻出地肥,地肥就是我们讲的营养的这些成分,就像奶制品、像酥酪这一类的,大地里面的营养他能够合成出来。一般酥酪、奶制品,那都是大地生的草,牛吃了草才能够产出来,他直接就可以合成,我们说他的科学水平很高。
可以震动世界,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叫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千大千是三个一千相乘,不是指三千而已,是一千乘上一千再乘一千,这就十个亿,十亿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是多少?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讲,这是等於一个银河系,不是一个太阳系。过去我们总以为是个太阳系而已,不是太阳系,是银河系。何以见得?因为经上讲得很清楚,一个单位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日月都是围绕著须弥山转的。日月就是一个太阳系,太阳系围著须弥山来转,那我们想想,这个单位世界必定是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构成娑婆世界,他都能够震动,这个神通力不得了。他能够回转日月,太阳一般是东起西落,月亮也是从东边起西边落,目犍连尊者能够让它倒过来,可以西起东落,这个对於目犍连尊者都不是难事。
可是现在对他母亲,虽然他竭尽他的神通力,用至诚的孝思,他孝心非常的纯,可是都没有办法救脱他母亲的灾难,连让他母亲吃一顿饭都办不到。业力如山,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都无可奈何,所以就大叫,悲哀,急急忙忙跑去向佛禀告,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佛。当然,佛其实早就知道了。目犍连尊者他只是证得小乘阿罗汉果,他的能力没有办法帮助他的母亲,转不动他母亲的业力。这里也蕴含著一个意思,是佛弹偏斥小。《法华经》上弹偏斥小,偏是偏真涅盘,指的是阿罗汉的小乘圣果,偏真涅盘;斥小是批评小乘,批评他们没有发大乘度众生的心,所以这个果位不高。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本经不是小乘经,它也有像《法华经》那样弹偏斥小的味道,所以这个教门是大乘教门。
我们继续来看本经第二大段,第二大段是「如来广示法要」,这一段分成「简示」和「正示」,简示就是简单的说明,正示是正式的详细的说明。我们先看简示,它分为五小节,先看第一节经文: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这一节是讲他母亲罪根深重,蕅益大师解释说,「身口所起恶业名罪,意地造业之本名根,长时积集名深,习性坚固、未易改革名结。如左手障钵,右手抟食,即其徵也」。这是佛回答目犍连尊者的话,说你母亲『罪根深结』,所以你救不了。罪根深结四个字,什么是罪?身口所造的恶业就叫罪,根是讲意地上的,意地造业这就属於根,身口的根在於意,意上造了,身口就跟著造。饿鬼道的业因是悭贪,是意地上的业,当然身口就有表现。长时积集名深,这个深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积小恶成大恶,由浅至深。天天都造作身口意的罪业,积集起来就不得了,那个业力之大,《大藏经》里讲「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不可以轻忽小罪小恶,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古人也讲,恶不积不足以败身。
最后讲结,是习性坚固,未易改革,叫积习难改。这个业习积得太深太深,很难动摇,改不过来,古语有一句话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般是贬义的。这个本性其实不是本性,是习性,只是这个习性已经积累得太坚固了,好像都成了本性。经里面描述他母亲见到目犍连尊者送来的一钵美食,她的表现,你看她第一个反应,左手障钵,右手抟食。用左手隔著这个钵,为什么?不让别的鬼类来抢她的饭食,你看看,悭贪已经成为深重的积习,都非常自动的就反应出来。右手抟食,这是抓著,把饭抓成一团要往嘴里塞,急急忙忙,迫不及待,这是贪婪到极处,这些样子是身口的造作,是意地悭贪的作用。佛为什么说他母亲罪根深结,这是所以然。第二小节经文说到: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这还是佛的话,为我们显明尊者力量薄弱。蕅益大师解释说,「声闻之人,但得心自在,未得法自在,故其神力,不能挽母定业。此正密寓弹斥之意也」。声闻是小乘阿罗汉,小乘阿罗汉只是得到心自在,没有得到法自在。心自在是他断了见思烦恼,他自己证得了涅盘的妙乐,断了我执,但是没有断法执,所以於法不得自在,这个神力也就有局限性。因为神力是我们人人本性具足的,不是从外得来的,不是你学来的,本性中本来具有,只是被我们的烦恼、执著、妄想这些障碍住,只要把这些烦恼断除掉,神力自然现前。而且这个神力是无限的,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目犍连他这里给我们示现的只得到了声闻果位,只断了见思烦恼,还没有断尘沙、无明两种烦恼,没有得法自在。所以他恢复了部分的神力,但是没有全部恢复,有局限性,这种神力就没有办法挽救他母亲的定业,帮不上忙。从这里也暗暗给我们暗示,小乘法门不能度众生,这是密寓弹斥之意。所以这部经不是小乘经,是佛劝我们由孝慈之心发起大乘度一切众生的心,要仰赖十方三宝威神之力。当然首先我们自己要发起大乘之心,才能跟十方三宝感应道交,这样才能够挽救恶道里的苦难众生。下面佛继续给我们说: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所以不仅是目犍连尊者他救不了饿鬼道的众生,任何的那些六道里面的神灵,这里举出『天神』;『地只』,地只就是地神;『邪魔』是指魔王;『外道』,这是其他宗教里面有神通力的这些人;『道士』,这是讲道家也有神通;还有『四天王神』,这是天道里面的天王,四天王是佛教里面的护法神,他是住在四天王天,是忉利天王的四大将领。这些六道里面的天神鬼神,都没有办法把恶道的众生解救出来。
蕅益大师解释说,「未入正位,总名为邪。虽并合三界中一切神通之力,犹不及目连一人之力。今先简目连,次简天神等者,一往约多少简之,正欲显众僧之力大也」。这里讲到邪魔,邪这个字,什么叫邪?没有入到正位都叫邪。什么是正位?正觉之位就叫正位。也就是说,还没有证得小乘阿罗汉都叫邪。邪不是专门贬斥那些妖魔鬼怪才叫邪,我们自己没取得正觉,也还属於在邪道里。为什么?因为有执著,有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对宇宙人生真相不能正确明了。所以这个邪是广义的,要改邪归正,那是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他的知见才完全正确。佛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自己的意思是邪知邪见,带著见思烦恼的知见。
所以应该怎么样?放下自己的知见,随顺如来的教诲。三界当中,这一切六道众生,他们的神通力加总在一起都赶不上目犍连尊者一人。你看看,目犍连尊者的神力真叫不可思议,超过三界所有的神通力的总和,这个了不得。所以当然那些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这些神力加在一起更无法解救目犍连母亲的业力,目连尊者都不行,那其他的更不谈了。这是用目连尊者先讲,然后接著讲这些天神等,只是重复的来做一个陪衬。陪衬什么?证明十方众僧之力,要靠三宝威神之力才能解救目连的母亲,显出三宝威力不可思议。底下我们看佛继续为我们说明: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蕅益大师解释说,「十方,则不同目连之惟一人;众僧,则不同天神等之非圣侣。所以威神不可思议,能令深结之罪根从此可解脱也」。这里讲的十方是遍法界虚空界,当然就不是目犍连尊者一个人的力量。众僧里面,里头当然都是有圣贤僧,圣贤有小乘圣、有大乘圣,甚至有法身如来应化在僧团里面,这些属於圣侣。前面讲的天神等都不是圣侣,他不是圣贤,还是凡夫。要靠圣人的神力,而且不能靠一个人,目犍连尊者也是圣人,可是一个人还不够,要十方众圣贤僧,这样的威神才真正不可思议,可以令他母亲深结的罪根得到解脱,也就是帮助他母亲消除业障。
「僧者梵语,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僧的意思,这个字是梵文,梵文原文是僧伽,简称僧,中国的意思是和合众。什么叫和合?众是团体,它是和合的团体。「和合有二义,一者理合,谓同证择灭无为;二者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四人乃至无数,名之为僧」。所以和合的意思有两层意思,从理上讲叫理合,是同证择灭无为。择就是拣择,是选择的意思,灭是寂灭,又叫做涅盘,所以择灭无为就是用真实智慧来选择佛法,修成涅盘无为之果,这叫择灭无为。证得了择灭无为,这就是圣人;大家都一起证得择灭无为,这个团体叫圣贤僧。这在理上来讲是很高的,他这和合众是指圣贤僧。
从事上讲,也就是具体事相上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六和敬。戒和同修,戒是讲戒律,也就是规矩。一个团体不能没有规矩,大家共同遵守这个规矩,才能和睦。戒包括佛明确制定的戒法,广义的也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教诲,当然更广义的来讲,还包括国家社会一切规章、制度、礼法、道德、礼仪等等,我们要跟社会人群相处,处得和睦,必须遵守国家社会的制度礼法。这是讲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见是见解,大家见解要相同,有同一个修学的目标,同一个方向,知见相同,这才能够和睦。往往知见不相同,大家各执己见,就会破坏团体的和睦。所以我们希望团体要和合,怎么做?要把自己的知见放下,大家都放下自己的知见,没有知见,这就和了,见和同解就做到了;你要有自己的知见,绝对做不到见和同解。放下自己的知见,那不是什么想法都没有,像个木头人了?不是,是放下自己知见以后,要随顺佛的知见,佛是怎么教导我们的,我们就怎么做,这个时候就能做到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利是利养,大家的享受要平等,要平均分配,不能你多我少,有彼此、有分别,这就会产生矛盾。所以佛的僧团里面要求是一律平等,大家自己的东西只能有三衣一钵,这是你自己私人的财产,不能超过三衣一钵,多出来的一定归僧团。大家每天出去乞食,乞回来的食物大家要合在一起,把它放在一起,搅拌起来,然后再分开来,一人一份。佛当年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每个人出去托钵,乞回来的饭食大家混在一起,所以有一句话讲「一钵千家饭」,确实如此,这说明利和同均。所以佛当年就已经做到共产,共产主义早在三千年前佛陀时代就已经实现了。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讲身口意要和合。身住在一起要互相的帮助、照顾,一人有困难,全部僧团的人都来帮助。口和无诤,口业清净,不能够批评别人,不能够争吵,大家都要忍让、礼让,在僧团里面绝对没有为个人利益的事情有争执,所以僧团里面的人都是高度觉悟,能做到和合。意和同悦,大家都能够生欢喜,法喜充满。
六和敬真正做到了,这个团体只要有四个人以上乃至无数人,都叫做僧团。佛法里面讲,一个地方如果有僧团的出现,这个地方不遭难,为什么?因为僧团所在之处有龙天护法保佑这个地方,这是这个地方众生的福报。在佛法里面,真正要恢复、复兴佛教,最重要的是建立僧团,果然有四个人以上,大家一起发心修六和敬,当然同证择灭无为。我们这一生很难做到,但是从事上我们能修六和敬,这个是很有可能的,只要肯去做,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为了复兴佛法,舍小求大,佛法振兴就指日可待。
下面又说,「今言众僧,即是华梵合举,亦是以众表数,以僧表德也。具理事二和,名真实僧;但具事和,名清净僧」。这里所说的众僧,僧其实本来就有众的意思,就有团体的意思,所以这里叫做华梵合举。众是华文(中文),团体的意思就叫众,僧是梵文,两个合起来叫众僧。众是在数目上表示,佛在这里说的十方众僧,这个数目是无量无边的,尽法界虚空界一切的出家人组成这个和合的法界僧团。所以僧就表示德,德在理上讲同证择灭无为,在事上讲修六和敬。如果能够在理上和事上两种和合都做到,既能证择灭无为,也就是证得涅盘果,证阿罗汉了;又能够修六和敬,当然证得了阿罗汉必定能修六和敬,佛当年的僧团就是这样理事二和的僧团,这个僧团叫真实僧。真实,那是在理上决定是圣贤僧。如果理和做不到,虽然还是凡夫,但是在事上能做到六和敬,我们就可以做到,这叫清净僧。僧不一定专指出家人,也包括在家人在内,只要有四个人以上,大家都是这样修六和敬的,遵依佛陀教诲来一起修学、一起生活,这个团体也叫清净僧。
「真实僧宝,能令胜义正法久住不灭;清净僧宝,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能够同具理事二和,这些圣贤人的六和团体是真实的僧宝。宝是比喻宝贵,这样的团体太宝贵了,能够令胜义正法久住不灭。这里提到的胜义正法是指能够修圣道,证得无漏,也就是至少断见思烦恼,这种正法叫胜义正法。因为法赖僧传,正法的住持要靠僧宝,孔子也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个法的法运不是在法本身,是在修学这个法门的人。如果真正能够证阿罗汉,这些人属於真实僧,他们就能够住持胜义正法;如果这些人不在了,胜义正法也就没有了。
清净僧宝,是讲虽然僧团里面的人还是凡夫,还没有证得阿罗汉,可是能在事上修六和敬,就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世俗正法就讲这些经典,经典所说的这些名相、文句,这些文句里面所含的义理,是世俗正法。经典如何能够发扬光大?要靠修行人把经典里面所说的意思演出来,清净僧就是把经典所说的表演出来,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有这么一个和合僧团,虽然还是凡夫僧,但是也了不起,也能令正法久住不灭,至少大家都能够相信经典所说的话,因为什么?看到有好的榜样。所以,我们今天希望要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虽然做不到这一生证得无漏,择灭无为证不到,至少我们要发心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认认真真的把经教里面的教诲落实到自己的言行生活,与人相处修六和敬。果然是真修行人,就能住持正法。
蕅益大师下面又说,「故律藏云,下至有五人持律者,和合同住在世间,是名正法不灭」。蕅益大师对律藏非常有研究,他引律典所说,下至有五人持律者,倘若有五个人持戒,这个戒律对出家人而言是比丘戒,或者再往下一点沙弥戒。这五个人能够严持戒律,戒律里面规定我们做的我们就做,规定我们不能做的绝对不做,这五个人组成的团体,他们能够互相修六和敬,和合同住在世间,这就是清净僧团,它就能够令正法不灭。假如连这五个人都没有,正法就要衰亡了。
我们讲法运分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这三个阶段怎么分?这就是分的标准。正法时代里面,你看佛在世时,有真正的僧团住世,这些僧团都是圣贤僧,跟佛常随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都是大阿罗汉,令胜义正法不灭,每一个僧团里的人都是严持戒律的;到像法时代,慢慢持戒之风就在衰减,但是还像个样子,叫像法时代;到末法时代就不怎么像样子了。所以蕅益大师当年,他一生就希望能够找到五个人一起持比丘戒,和合而住,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够振兴佛法,可是老人家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办法实现他的愿望;也就是说,连五人持律和合而住这样的团体都找不到。所以到最后他只好万缘放下求生净土,自己把比丘戒都退掉,仅称自己叫菩萨戒沙弥,不敢称比丘。
他老人家说,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因为比丘要得戒,必须要五比丘给他授戒,所以连比丘都没有了(南宋以后就没有了),自己怎么能得比丘戒?蕅益大师他说,末法时代要得戒,唯有靠什么?靠修占察轮相法,也就是求地藏菩萨感应,给他证明有没有得戒。他早年修这个轮相法只得到菩萨戒沙弥,他没得到比丘;也就是说,他那时候得了沙弥戒、菩萨戒,没有得到比丘戒,所以他老人家实事求是,自己不称比丘。他的弟子成时法师只称自己叫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是持五戒,像在家居士持五戒。他自己看到老师都不称比丘,只称沙弥,他自己连沙弥都不敢称,只是称自己出家的居士,持五戒的人。我们现在在末法时代,又晚了蕅益大师四百年,想要振兴佛法,必须要严持戒律,真的,只要把五戒能做到,大家和合而住,这正法就有希望,所以我们要发心。
下面说,「当知佛灭度后,佛法命脉全寄於僧,供僧即为普供三宝,所以威神特尊也」。佛不在世了,佛法命脉由谁来承担?由僧团来承担,法赖僧传,所以我们能够供养众僧就等於供养三宝。这里的僧专门指是出家人,佛法僧三宝,出家人是住持僧宝,也代表三宝,供养众僧就有不可思议功德。仰赖十方众僧之力,这种威神就特别的尊大,能够普度众生。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正宗分里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大段「如来广释法要」,第一小段「简示」,第五节经文,这是佛对目犍连所说的话: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这节经文是「许以救方」,这是佛应允,告诉目犍连如何救济他母亲的方法;不仅可以救济他母亲,也能够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得到救济。蕅益大师解释说,「已知僧有威神,未审如何感格。故须说上合之法,以成悲仰,则感应道交,方获济度」。佛刚才为目犍连尊者说明,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救济他母亲,必须仰靠十方众僧的威神之力,所以这里目连尊者已经知道了。只知道众僧有威神之力,可是还不知道怎么样去感格,我怎么样才能够藉助到十方众僧之力?因此,佛在这里就应允,就是答应说如何来救济,怎么样来感格。
上合之法,以成悲仰,这个意思出自於《楞严经》。《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得到耳根圆通。就能得到「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对上,他能够跟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就是真心相合,这真正是和合,跟诸佛如来和合,跟诸佛如来同一种慈力。诸佛如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救度一切众生,现在他能和合,这种境界就是成佛的境界。下合一切六道众生,跟众生和合,跟众生同一悲仰。众生苦,祈求诸佛救度,这种祈求的心,我们也能够完全的与之和合,同一种悲仰。悲是悲苦,仰是仰赖,仰求诸佛菩萨救度。这是世尊对目连尊者也要讲这种上合之法,就是与十方诸佛、与十方三宝和合,这种救济之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叫感应道交。上合诸佛真心,下合众生的悲苦,这样才令众生获得济度,就是救济和度脱,当然也必定能使他母亲得到救济和度脱。
底下解释,「一切者,约人则遍利尘沙,不独目连之母。约法则永拔二死,不但饿鬼之殃」。佛在这里讲『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一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对人而言,不仅包括目连尊者的母亲,还包括尘沙国度里头一切众生,也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一切的意思,都是救济的对象,这是指人而言;第二种是指法而言,是永拔二死,不仅是度饿鬼,只是把饿鬼超生到天上,不只这个。「二死」是两种生死,第一种是分段生死,六道凡夫都有分段生死,他有生老病死,总会有这种阶段;出了六道,证得阿罗汉果,还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没有了,还有变易生死。十法界里的众生,包括四圣法界里头的圣人,都有变易生死没有拔除,也是如来救济的对象。所以这个「一切」涵盖的意思很圆满,一直要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个救济之法方得圆满。所以这个哪里是小乘经?真是大乘。
「皆离忧苦」,忧和苦是两个意思,蕅益大师为我们分别做介绍,他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忧苦者,意受名忧,身受名苦」。这是第一个方面。这从意上所感受的,就是我们心灵的感受,那是属於忧,从身体上的感受来讲,这是属於苦。饿鬼道,身受饥饿之苦,意受烦恼之煎熬,他忧。一切众生都有这种忧苦,六道众生这个忧苦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如果把忧苦都断除了,这种受就叫舍受。意上来讲他有忧喜的受,身的受有苦乐,忧对喜是相对的,苦对乐两个相对,忧喜和苦乐,这两对感受都断除了,这叫舍受。三界里面的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们也有舍受,可是他不能长久,寿命到了他又有忧苦,所以六道众生都摆脱不了忧苦的感受。真正摆脱了,这叫三昧,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有忧苦乃至喜乐,这都是不正常的享受。
第二个方面讲,「惧於后果名忧,婴於现报名苦」。忧是担心未来,恐惧害怕未来有苦果,那是什么?因为造了苦因,造了恶的因,将来必有恶报,而且这恶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报尽,这是足以令人堪忧。婴於现报,婴就是遭受的意思,现前遭受到报应了,像目犍连母亲她现前就受到饿鬼这种饥饿之苦。这是从时间上讲,一个讲后来的,一个讲现在的。
第三个方面,「济拔无术名忧,痛若切肤名苦」。如果我们没办法拔济众生,像目犍连尊者虽然有很大的神通,但是对他母亲,没有办法把他母亲解救出来,使尽浑身解数都无可奈何,这是忧。看到母亲的那种痛苦,孝子感同身受,如同自己切肤之痛,就像刀割一样的痛苦,所以哀号哭泣。所以这从三个层面解释忧苦,解释得相当好。
如何来使众生离忧苦?「法门一唱,当使皆得远离」。佛为我们开示救济之法,这救济的方法、法门一说出来,大众依教奉行便得利益,即能使所有的忧苦都得到远离了,这是如来对我们的深恩大德。这一小段「简示」,简单的给我们说明如来所宣说的救济之法,这可以说是一个引导,前言。下面是「正示」,正式说明这救济之法究竟是什么。这一段又分为两个小段,第一是「教孝子献供之法」,这段比较长;第二小段是「教众僧受供之仪」,用什么样的礼仪、仪轨。我们先看第一个段落「教孝子献供之法」,分为五个小节,第一个从时间上说,「定胜时」,请看经文: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看到这里,这里是给我们讲出救济的时间。「七月十五者,前三月夏安居,从四月十六受,今九旬期满,将事游行。故众僧和合,同受自恣」。为什么要选择七月十五日来做为救济之日?佛告诉我们,这里讲『佛告目连』,对目连尊者所说也就是对我们说的,目连尊者是我们代表。『十方众僧』,当然这就不仅包括我们现前地球上的僧团,也包括遍法界虚空界的僧团。在七月十五,这是指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之前是三个月结夏安居。因为这三个月当中是属於夏天,叫结夏。这段时间做什么?安居,安居是这些出家人、修行人在一起认真的修行,用功办道,提升自己。从四月十六(这是农历)开始安居,到三个月九旬,就是九十天期满。安居过后,僧团每一位大德高僧都要出外游化,度化众生。所以在七月十五日这天,等於说大家做最后一个团聚。团聚是做什么?众僧和合,同受自恣,在这一天做自恣活动,这一天过后,大家又有新的境界,有更深的功夫,又出去度化众生。每年四月十六又回到同一个地方结夏安居。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制度,这个制度说实在话非常好,等於出去代佛说法的这一类大弟子,他们能够再回到佛身边做再教育,这时佛又能够帮助弟子们提升。所以不能够老在外面讲经说法,要适当的时候还要回来安居,进修。
我感觉到,确实,对弘法的人这个制度非常的重要,不仅说一年这一段时间要进修,其实每弘法一段时间都应该有进修的时期和亲近老师的时期。前不久,我就到台湾去跟我们师父上人住了五天,在他老人家身边,我们一起同吃,一起起居。我在老人家会下,在他面对面坐著来听经,就感觉到师父对我的加持力特别强。因为亲近师父比在外面自己这么样听光碟要强,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在师父身边那恭敬心特别强,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在师父老人家身边,这诚敬的心就比较容易生出来,所以感受到提升还是比较大的。常常有这种亲近师长的机会,对自己道业长进会大有裨益,这个也就是安居的意义所在。
三月安居期满,这些弟子们又出外,各人弘化一方。在走的时候,因为这三个月当中有不少证果的,不少得到殊胜成就的弟子,还有一些可能还没有证果,他就欢迎大众对他提出批评改进的意见,这叫自恣,这个制度也是特别好。你看儒家里面也讲,朋友之间都应该互相规过、劝谏,这是真正的友直、友谅,这是真正直的朋友。《弟子规》也讲「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互相见到了过失,应该指出来,如果没有能够指出来,不能帮助朋友提升,这也是对不起朋友。当然提出批评改进的意见要注意形式和方法,应该私下里单独跟他劝谏,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下,这样也会让这个朋友面子放不下,凡夫都会有这种面子;而且也不利於他弘法利生,因为在大庭广众下批评他,会让大众对他失去信心,这既不能够让他很顺利改过,又把这个法缘破坏了,这就不恰当,所以批评一定是私下里的。但是佛在这一天,在僧团里面,他允许僧团内部的弟子们互相公开的批评,这个叫自恣。就是你随便批评,这一天批评都没有过失,而且接受批评的人也绝对不能够生起对对方的不满,都要虚心的接受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自恣,蕅益大师解释说,「言自恣者,梵语钵刺婆刺拏」,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随意,「即是随他」,又是随他的意思,随便他来批评,就这个意思,叫自恣。宗密大师在《佛说盂兰盆经疏》里面说,其实自恣有三天,不仅是七月十五这天,其实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属於自恣日,所以这只是举中间十五这天而已。蕅益大师解释说,「受自恣已,名为安居事讫,从此各任东西。今此日中,乃大众和合,互相勉励,遵崇道业,改过迁善之日,故名胜时」。所以这一天七月十五自恣日,是胜时,很殊胜的日子,因为大众受到自恣之后,接受了批评,也就改过自新,三月安居也就圆满了。从此,就从那天起,大家就各分东西,到跟自己有缘的地方去弘法。在这一天,就是七月十五,大众和合,为什么?什么话都能说,大家完全是一片和谐。所以互相之间都是同修道友来勉励,大家都能遵崇道业,为了复兴佛法,互相帮助。每个人自己改过迁善,断恶修善,互相感恩,「您给我提出很好的批评意见,我一定接受,一定要把它改正过来」。这一天确实佛也特别欢喜,《弟子规》也讲「兄弟睦,孝在中」,父母最喜欢的是看到儿女互相和睦,互相敬爱,佛、老师当然也是,最喜欢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弟子能够团结和睦,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所以是佛欢喜日,这天叫胜时。所以佛选这一天是因为是僧团一年中最和睦的日子,你在这个日子里头供养众僧功德就特别大。第二小节,我们来看经文: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这节是「发胜意」。蕅益大师解释说,「所为之人,不止一生,厄难之苦,通於存没。发心等济,故名胜意」。这节蕅益大师判作「发胜意」,为什么叫胜意?因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救济之法,不仅是对一个人的,帮助的父母可以帮助七世的父母,不仅是现在父母,也帮助除了父母以外其他现在厄难中人。厄难的苦,就是受到了这种灾难,这种苦既涵盖了现生的,也涵盖了过世了的这些人,所以这是冥阳两利的救济之法。救济别人当然也是救济自己,为别人做功德,自己得的功德更大。《地藏经》里面就告诉我们,我们如果为亡者做超度,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这个亡者只得一分,所以自己得的功德更大。我们能够发起大心平等的救济一切众生,这里『七世父母』是指过去的往昔世中的众生;『现在父母厄难中者』是现在的。就是不止一生的,是生生世世的父母都涵盖在内;在横面上来讲,也包括现在受厄难的一切众生平等救济。能发起这种心,这叫发胜意,殊胜的意念,这是大乘意念。
「然七世之言,且就凡夫心量羸劣,略言之耳」。这里佛只讲七世,为什么只讲七世?因为这部经是在阿含时里头讲的,听经的人多半心量还是很小的凡夫,是佛初期讲法的阶段。凡夫心量羸劣,羸就是弱,劣就是差,也就是很狭小,心力很微弱,他不敢发出大心,所以讲七世对他们已经很足够了。实在讲,佛所希望我们做的哪里只是超度七世父母而已?应该超度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一切父母、一切冤亲债主、有缘众生,过去现在都要超度,空间上讲是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都是我们超度的对象,应该发起这个大心。
「若深信胜田,广修胜供,发於增上最胜之心,当知尘点劫前生身父母、六亲眷属,皆可同出苦轮,方名一切难皆离忧苦也」。在这里蕅益大师帮助我们扩大心量,如果我们能深信胜田,这个田是福田,胜田是最殊胜的福田,是什么?是十方众僧,也就是十方三宝,这是最殊胜的福田。我们能够相信,我们能够去修行,修什么?胜供,供养福田僧,仰赖三宝威神之力。发於增上最胜之心,增上最胜之心就是最广大、最殊胜、最圆满的这种发心,也就是像地藏菩萨那样发起度尽一切众生的心,众生未尽誓不成佛,这是菩萨最胜之心。果然能发起这种心去修殊胜的供养,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尘点劫前的生身父母都要度尽。尘点劫是比喻这个数字广大不可思议,像这个世界里头的微尘数这么多劫。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讲基本粒子,你说我们这个世界里有多少基本粒子?原子还不是基本粒子,你说有多少个原子?这人体上多少个原子这个数目我们都想像不出来,那是整个娑婆世界十亿个银河系所有的基本粒子,这样的数目这么多的劫。一劫时间漫长,一个大劫相当於十二点七亿年,这我们算过的。这么多劫数里头生生世世的父母,包括六亲眷属,都共同脱离苦海,苦轮是指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能发起这个广大心供养十方三宝,这个功德就能够超度过去一切父母眷属,这才能称为一切难皆离忧苦,否则说不上度一切难。所以这里讲到的发大心最重要,心量发得大,你的功德就大;心量小,功德也小。主要不是看你那个事,你同是修事上的供养,但是发心不一样,心量大小不同,心量大,得到的功德就非常悬殊。底下我们来看下一节经文,讲「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这是教我们要设供养。这个供叫胜供,殊胜的供养,因为供的是十方福田僧,而且我们是要发增上最胜之心修这个供养,所以这个是胜供。「具饭二字,总标设供也」。这就是总说,具饭就是用饭食、饮食,当然也包括器具,底下讲的『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来设供。「百味,极言其味之多,谓饭饼麨酥酪醍醐等」。百味饮食,百字是虚指,讲这个数目很多,味道很多,叫百味。当然就是设供的菜式很丰盛。这里举出几例,有饭,有饼,麨就是炒粉,酥酪醍醐这是属於奶制品,等等都用来供养。当然这里要记住,不要用肉食供养,因为用肉食那是杀生来的,那个不仅没有功德,反而是造杀业。这里也不要用葱蒜等荤食供养,所谓五荤,葱、蒜、大蒜、韭菜、洋葱这类的都属於荤,因为它的味道不好。以素食来供养。「五果,谓根茎叶华果」,这个就很明显了,不用多讲述,就是各种各类的瓜果蔬菜。
「汲灌盆器,谓澡手洗足沐浴之具,皆须清净」。这些器具包括什么?洗手用的、洗脚用的、沐浴用的这些盆、桶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供养,但是这些必须要清净之具。这个清净,当然最重要我们要用清净心来供养,这些器具本身也要干净,应该是拿没有用过的,新的器具。供佛的器具不要用作自己使用,应该专门拿来供佛,譬如说那些碗碟自己吃饭用过的,那就不要用来供佛了,应该用新的,这才是真正清净。以事来表心,人有这种恭敬至诚的心,他自然就能够在事上做得清净。
「香可焚熏」,我们可以上香。「油可涂足」,油,有些是像我们现在讲的涂在脚上的、身上的这些都属於油。「锭」就是灯,「有足曰锭,无足曰镫,镫与灯同。故然灯佛,或翻为锭光佛,以义同故」。锭就是灯的意思,古代的灯,当然一般都是点蜡烛用的灯,通常有脚的就叫锭,有灯架;没有灯足的,没有灯脚架的那个叫灯。所以这个锭和灯古时候意思是一样的,这里说燃灯古佛也翻译称为定光古佛,这个意思就是一样的。这前面讲到的「床敷卧具」,就是用来给出家人休息用的这些床、被褥等等。
「尽世甘美,以著盆中者。重申奉盆设供之意」。用世间所有的甘美饮食放到这个盆里,这个盆就叫盂兰盆。这是再次给我们说明,用这些器皿来设供,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甘美,止是百味五果。言尽世者,富则罗天下之珍奇,贫乃竭一人之力量,惟诚惟恳,无惜无悭」。这是很重要的心态,尽世甘美,要看每个人的家境,如果是家里富足,你可以拿出自己的珍奇宝物来供养;如果家里贫穷,也行,你就尽力,竭自己一人之力量,你能供多少就供多少,关键要有诚恳之心,不能有任何的舍不得。惜和悭就是舍不得,你舍不得,反而破坏你的功德,功德就不圆满。所以应该以至诚恭敬的心,不供则已,要供就用至诚恭敬心来供,圆满这种功德。
「盆者,即种种如法清净碗钵,或百或千,乃至无数,罗列供养,总名为盆,是所谓盂兰盆也」。盆就是指各种装饮食的器具,这如法的清净碗钵,刚才又提到要用干净的。另外这些碗钵是自己正当的职业、正当的收入所得到的、买来的,不是你偷来的、抢来的,那就不是如法清净碗钵了。所以要用净财布施,来路是清净的,佛门里不接受不净之财,不净的供养这不仅没有功德,反而让福报也会折损。这些碗钵,或百或千,乃至无数,看你的需要,可以有多少供多少。罗列供养,真正的庄严的盂兰盆法会,摆的很多这些供具很多饮食,这些器具都叫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盂兰盆。所以它不是说只是一个盆,它有很多很多。有的人他误会,盂兰盆会,就拿一个大的盆,里头堆满了饮食,这个就不如法,它是很多种不同的。下来我们来看第四小节的经文,是「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这是佛为我们赞叹供养胜田,称赞这些圣众。「当此之日者,正明七月十五上善聚会之胜时也」。这是从时间上讲,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一天正是七月十五,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一天都是清净众僧他们聚会。「一切圣众,德本汪洋。但此日之前,各自安居,此日之后,游行无定。惟兹嘉会,海会云集,倍觉殊胜也」。一切的圣众,这是指圣贤僧,他们本来德行就是非常的高广。汪洋是比喻,像海一样的深广,厚德。这一天,就是七月十五这天之前,大家都在安居,这一天之后大家又游化四方了,只有这一天称为嘉会,大家会聚在一起,海会云集,所以更觉得殊胜。这些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在树下经行』,蕅益大师说「山间树下,略举其所依,足显头陀胜处」。他们修苦行,在山间树下修头陀之行,头陀行就是苦行,以苦为师。「禅定经行,略明其修相,足显精进胜功」。他们修禅定在哪里修?山间树下修,或者经行,像念佛,他们经行念佛,这是修行的相,修行的样子很精进,所以他们有胜功。
「得四道果者,断分别烦恼,证须陀洹,名见道」。四道果,第一种是断了分别烦恼,也就是断了见惑,证须陀洹,也称为见道。再「断欲界俱生烦恼六品,证斯陀含」,欲界思惑八十一品,这里断了六品,证得二果,叫斯陀含。「更断下三品尽,证阿那含,名修道」。再断三品,也就是九品断尽了,这是证得三果阿那含,也称为修道。「断色无色界七十二品俱生烦恼皆尽,证阿罗汉,名无学道,自利成就也」。四果阿罗汉再断七十二品思惑,也就是八十一品思惑也断尽了。前面初果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见惑,这里八十一品的思惑叫俱生烦恼,全部断尽,出了三界,证阿罗汉,叫无学道。无学是没有什么再学的,毕业了,自利成就,这属於四道果的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这节经文还没讲完,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9/9/6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05-0005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